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司并购悖论的研究回顾与评述13800字摘要:纵览世界各国资本市场的开展,公司并购重组是一个永恒的热点。经过并购重组后这些公司经营绩效表现究竟如何呢《本文首先全面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公司并购绩效的最新实证研究,证明了两大公司并购悖论的存在;其次从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办法、计量指标以及研究思路三方面来探讨公司并购悖论的实证释疑与缺乏;最后重点评论我国学者实证研究公司并购绩效的缺陷。
关键词:公司并购重组;成功悖论;协同效应悖论;公司并购绩效
过去30年来,学者们对公司并购绩效进行了大量卓有功效的实证研究,大都集中于两个层面,一是公司并购是否真正发明了股东财富,二是相关性并购的绩效是否显著性优于非相关性并购。学术界对这两个问题的答复至今尚未达成一致。理论研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引发了许多学者的深思和总结,也不断困扰着当今公司并购活动的研究者和实践者。Cording,Christmann&BourgeoisIII(2022)综述了众多学者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两个驰名的公司并购悖论—“成功悖论〞(successparadox)和“协同效应悖论〞(synergyparadox)。
具体而言,前者是指收购公司积极实施并购行为与其未能发明股东财富甚至毁损股东财富之间的悖论;后者是指相关性并购应该比非相关性并购更能发明股东财富并未得到现有实证结论的有力支持。实际上,Cording,Christmann&BourgeoisIII(2022)主要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总结了该领域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实证研究,忽略了以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公司并购交易活动为样本的并购绩效研究和其它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因此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提出的公司并购“成功悖论〞和“协同效应悖论〞具有片面性,难以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成长战略与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检验的焦点是公司并购活动是否发明了股东财富。为了研究的方便,这里将以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办法来分类回忆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的实证结论,试图从实证研究文献中总结出公司并购发明股东财富与否的明确结论以验证公司选择并购作为其主要成长战略的合理性。
一、事件研究法
虽然事件研究法(event-studymethology)的学术运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陈汉文和陈向民,2022),但是该办法的完善和被广泛接受那么应归于FFJR(Fama,Fisher,Jensen&Roll)于1969年成功运用事件研究法对股票分割的市场反馈所作的研究。实际上,J.Kelly(1967)是首次利用资本市场股票价格变化来衡量公司并购绩效的人(J.Binder,1998)。正如J.Binder(1998)所言,FFJR开创了会计学、经济学以及财务学等实证研究办法上的革命,目前事件研究法广泛运用于公司并购、股票发行、甚至波及宏观经济变量的事件,如贸易赤字的公告对市场价格的反馈。最为成功的例子也许是在波及证券业欺诈的司法认定中,美国高等法院接受事件研究法的结果作为其重大性判定的依据。R.Caves(1989)指出,事件研究法理论根底严谨而完善,操作本钱低,在国际学术界已经成为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的主流办法,研究过程主要关注公司并购事件的宣告是否引起上市公司时序性价格的变动。运用事件研究法时,把某项公司并购交易看作单个事件,确定一个以并购公告日为中心的“窗口期〞(windows),运用累计异常收益率(CARs)办法来检验该并购事件公告对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效应。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运用事件研究法来检验公司并购发明股东财富与否,即是否为收购公司股东、目标公司股东或合并公司股东整体发明了财富。1.就目标公司股东财富变化而言,Jensen&Ruback(1983)、Franks,Harris&Titman(1991)、Healy,Palepu&Ruback(1992)、Berkovitch&Narayanan(1993)、Doeswijk&Hemmes(1999)、Mulherin&Boone(2000)、G.DeLong(2022)、Houston,etal.(2022)、袁国良(2022)、余光和杨荣(2000)、李善民(2022)以及张新(2022)等人的实证研究结论显示,尽管样本选择、检验区间以及并购方式等的不同,但是目标公司股东都获得统计显著性的短期和长期累积异常收益率,甚至高达50%;2.就收购公司股东财富变化而言,研究结果就存在较大的差别甚至相互矛盾。Jarrell,Brickley&Netter(1987)、Bradley,Desai&Kim(1988)、Lang,Stulz&Walkling(1989)、Doeswijk&Hemmes(1999)、Lyroudi,Lazardis&Subeniotis(1999)、J.Mulherin(2000)和李善民(2022)等发现,收购公司股东在短期内获取了统计显著性的正或微弱正的累积异常收益率。相反,张宗新和季雷(2022)对1999年10月15日-2000年1月25日间216个控制权转移样本实证发现,收购公司股东在实施上市公司收购后获得了统计显著性的负累积异常收益率,公告日后第30天竟到达-10.32%。张新(2022)对1993-2022年我国上市公司的1216个并购重组事件实证发现,收购公司股东在(-60,30)内获得统计显著性累积异常收益率-16.76%。M.Sirower(1997)对1979-1990年间168项公司并购活动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收益率呈下降趋势,在并购交易完成后第四年平均下降了20%。他将这种现象归因于溢价收购,以股票或负债而不是用内部产生的现金进行收购和竞标公司的存在,这些都构成了“协同陷阱〞(synergytrap),即对公司并购方案的正面效应估计过于乐观。P.Malatesta(1983)、Morck,Shleifer&Vishny(1990)、Franks,Harris&Titman(1991)、Agrawal,Jaffe&Mandekler(1992)、Healy,Palepu&Ruback(1992)、Berkovitch&Narayanan(1993)、Rau&Vermaelen(1998)、Mulherin&Boone(2000)、Mitchell&Stafford(2000)、G.DeLong(2022)、Houston,etal.(2022)以及Moeller,etal.(2022)等也都发现,收购公司股东从长期来看获取了统计显著性的负累积异常收益率;3.就公司并购交易完成后的整体财富变化来看,Bradley,Desai&Kim(1988)对1963-1984年间完成的236项并购交易活动实证发现,股票市场对并购交易的完成做出了积极反馈,为并购双方的股东带来了良好的投资回报(CAR为7.43%)。就其原因,市场期待通过各种类型的协同效应为公司带来理想的回报率,而这些协同效应的实现与并购整合密切相关。因此,Bradley,Desai&Kim(1988)指出,实现市场预期的并购绩效源泉可能是因协同效应而使公司管理效率的提高、规模经济的实现、产品技术的提高、互补性资源的合理配置、价值发明型资产的充沛利用、市场潜力的挖掘或者其它发明价值之办法与途径的采用等。A.Seth(1990)、Healy,Palepu&Ruback(1992)、Berkovitch&Narayanan(1993)、Doeswijk&Hemmes(1999)、Mulherin&Boone(2000)、Houston,etal.(2022)、R.Bruner(2022)、张文璋和顾菲菲(2022)以及张新(2022)都发现,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就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整体而言,公司并购总的来讲发明了股东财富。由此可见,就事件研究法来看,尽管公司并购活动为目标公司股东和公司并购交易完成后的整体都发明了统计显著性的价值,但是公司并购是否为收购公司股东发明价值并未得到明确一致的研究结论,这一点令人深思。
二、会计指标研究法
会计指标研究法(accounting-basedmeasures),通过对公司并购双方长时期的察看,从多角度来考察公司并购绩效的变化,试图辨认公司并购发明股东财富的源泉,以确定是否真正实现并购公告期内异常收益率,主要用于公司并购绩效的中长期检验。该办法利用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资料,以营业净收入、净资产收益率或总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每股收益等经营业绩指标为评判规范,比照考察并购之前后经营业绩的变化,同时能最好将同行业或规模相当的非并购公司作为控制样本进行配对检验,以更好地排除宏观环境、产业冲击等外部影响,进而准确地考察发现公司并购绩效的变化。
Healy,Palepu&Ruback(1992)以1979-1984年间美国规模最大的50项并购交易为样本研究发现,与所处的行业相比,并购交易后收购公司的资产运营能力获得了显著性提高,而且这些收购公司也维持了与行业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的资本性支出与研究开发支出的比率,这说明收购公司经营业绩的改善并非源于公司根底性投资支出的大规模削减。与此同时,他们也指出了并购整合可能有利于增加公司并购整体的价值。Parrino&Harris(1999;2022)等也都发现,并购交易完成后收购公司的经营业绩逐渐提高。然而,D.Mueller(1980)、Ravenscraft&Scherer(1987)、Dickerson,Gibson&Tsakalotos(1997)等发现,并购交易完成后收购公司的经营业绩逐渐恶化;Chatterjee&Meeks(1996)通过对英国1977-1990年的144项并购事件发现,1985年前发生并购的公司经营业绩并未得到显著性改善,而1985-1990间发生并购的公司经营业绩得到了显著性改善,当然这种差别也可源于公司会计政策的变化;A.Seth(1990)、A.Ghosh(2022)等研究发现,并购交易完成后收购公司经营业绩既未恶化也未改善。
檀向球(1998)以我国沪市1997年发生的198个重组案例进行研究,建立了包括主业利润率和主业鲜明率等9个指标的资产重组绩效评价体系,结果发现进行兼并扩张的公司绩效下降,发生股权转让的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得到改善,进行资产剥离股权发售和资产置换的上市公司业绩显著提高。王跃堂(1999)从关联方关系的角度出发,结果发现关联方资产重组较非关联方资产重组有更为明显的财务报告业绩操纵倾向,关联方资产重组采用资产置换的比例远高于非关联方,但是其绩效并未优于非关联方。陆国庆(2000)使用净资产收益率和托宾值对1999年沪市上市公司不同类型的资产重组进行了绩效比拟,结果发现资产重组能显著改善上市公司业绩,对于绩差公司而言更是如此,但是不同的重组类型绩效相差较大。万潮领、金晓斌等(2022)选取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四个指标考察了1997-1999年间的并购重组事件,结果说明,公司经营业绩在重组当年或重组次年出现正向变化,但是随后又下降,因此并购重组并未带来公司价值的持续增长。冯根福和吴林江(2022)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值减去行业平均值,再利用因子分析建立综合得分模型,评价1994-1998年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变动。结果说明,尽管从整体上看并购当年和第1年上市公司的业绩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是在随后年份里业绩又普遍下滑。张文璋和顾菲菲(2022)选取了主营业务利润率等19个会计指标对1996-2000年并购前后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主成份分析发现,60.08%的上市公司在并购交易完成后经营业绩综合实力得到了改善,而另外39.92%的上市公司在并购交易完成后经营业绩综合实力未得到改善甚至出现恶化。吴育平(2022)选取了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等四个指标,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1997-1999年发生资产重组的公司从重组前1年到后3年的业绩变化进行了评价,发现重组绩效在重组当年和次年正向变化,随后那么下降的现象。朱宝宪和王怡凯(2022)以1998年深沪两市发生的全部67家公司并购交易为样本,以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主业利润/总资产为绩效指标研究发现,业绩较差的公司较愿出让控股权;多数并购是战略性的,获上市地位是主要的并购动力,并购后主业得到明显加强;市场化的战略性并购效果较好,有偿并购的效果较好。张新(2022)对1993年-2022年6月间1216件并购重组案例实证发现,在并购重组前,公司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主业利润率都在显著下降,在并购重组的当年和第二年都有明显的上升,业绩得以逆转,随后稳步增长;不过至并购重组的第三年,公司财务指标一般就会有所下降,绩效改善不足持续性。郭建新等(2022)选取了每股收益等七个财务指标构建了一个改良的主成份绩效评价模型来对2022年进行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重组绩效发现,资产重组的整体质量相对2022年和2022年有所提高,但是重组成功的概率偏低。
然而,原红旗和吴星宇(1998)以1997年重组公司为样本实证发现,比拟了公司重组前后的四个会计指标,发现重组当年样本公司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投资收益占总利润的比重较前一年有所回升,资产负债率那么有所下降。张俊瑞等(2022)以1998年发生兼并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选择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5个财务指标衡量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以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显著提高;非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以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均比并购前显著提高。李善民等(2022)选取了总资产周转率和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五个根本指标,并在此根底上针对不同的资产重组类型又选取了其它一些会计指标来对1999-2022年各种类型公司资产重组事件研究发现,资产重组前后公司并购绩效都没有出现具有显著性的改善或下滑的迹象。李心丹等(2022)选取了主营业务收入等五个财务指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办法(DEA)来评价沪深两市1998年发生并购交易的103家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发现,并购活动总体上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同时并购后的数年内继续保持着绩效稳步提高的趋势,而且从提高的程度来看,收购公司的绩效显著地高于目标公司。由此,就会计指标研究法来看,公司并购是否提高了收购公司的经营绩效,即是否发明了股东财富也没有得到明确的结论。
三、临床诊断研究法
临床诊断研究法(clinicalstudy),又称案例研究法(casestudy)是近年来对以大样本为根底的公司并购绩效研究办法的拓展,日益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这种办法是在不能全面准确地判断全部样本并购绩效的情况下,根据研究目的设定样本,主动搜集获取样本相关的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来分析了解案例,深入察看特定样本并购绩效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深入地挖掘出该样本公司并购的股东财富发明过程。
R.Ruback(1982)对Dupont接管Conoco的并购案例研究发现,Conoco的股东财富增加了32亿美元,而Dupont的股东财富减少了8亿美元,这起接管案例为并购双方股东发明净财富24亿美元。与此同时,R.Ruback也对接管过程中股东财富发明的源泉做了假设干可能的解释,但是他未能辨认出该案例中股东财富发明的具体源泉。Lys&Vincent(1995)对1991年发生的AT&T公司兼并NCR公司的案例研究发现,AT&T的股东财富减少了39亿到65亿美元,产生了-13亿到-30亿美元的负协同效应,这种结果的出现主要归因于AT&T管理层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偏离、过度自信以及承诺增加(escalationofcommitments)。R.Bruner(1999)对1993年发生的AB与Volvo未能成功合并的案例发现,Volvo董事会宣布合并公告撤销前,Volvo公司股票市场价值几乎下跌了22%,这种现象可能源于Volvo公司股东不相信公司并购的协同效应和控制权的转移能增加股东财富。陈信元和陈冬华(2000)借鉴Lys&Vincent(1995)的思路对1998年发生的清华同方与鲁颖电子的换股合并案例研究发现,清华同方的股东在窗口期内获得了约2.5%至5.88%的正累计异常收益率,鲁颖电子的股东在窗口期内也获得了约96%的正累计异常收益率,同时合并也产生了约1.22到4.23亿元的正协同效应,这主要源于清华同方与鲁颖电子之间优势资源的互补。洪锡熙和沈艺峰(2022)以现代西方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为背景,对申华实业被收购案进行案例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市场条件下,二级市场收购不能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显著性超额收益。刘峰等(2022)研究了1998年发生的新潮实业与新牟股份的换股吸收合并案例,发现新牟股份的股东在窗口期内获得了约43%的正累计异常收益率,新潮实业的股东在窗口期内获得了约-6.41%至2.75%的累计异常收益率。由此可见,就临床诊断研究法来看,公司并购是否发明股东财富也没有得到明确的结论,同时人们也不能分明地辨认特定并购案例中股东财富发明或毁损的各种具体源泉。
四、问卷调查研究法
问卷调查研究法(surveydata),通过对公司并购事件所波及的有关当事人(特别是公司主管)进行规范化的问卷调查,了解该并购事件能否发明股东财富及成功/失败的原因等各种“隐性〞或非量化问题,试图从大样本统计分析中推出普适性结论。正如L.Capron(1999)所言,传统的会计指标过于粗略,且也未能准确反映(capture)各种具体股东财富发明机制之间的差别性,因此许多学者选择使用问卷调查研究法来获取公司主管对公司并购发明股东财富与否的看法(Chatterjee,Lubatkin&Weber,1992;L.Capron,1999),也日益受到了学者们和咨询公司的青睐。尽管这种办法取决于公司主管对公司并购绩效自我报告(self-reporting)的主观感觉,但是它可以结合公开的可得信息来减少问卷调查所带来的噪音干扰。
McKinsey公司(1987)对116项并购案件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至少61%的公司在并购后3年内无法收回其投资本钱,同时研究还总结了导致并购失败的六个主要原因:主营业务实力不强,并购规模过大,对市场潜力的评估过于乐观,高估了协同效应,收购价过高,并购整合进展迟缓。M.Mitchell(1996)对150家收购公司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70%的收购公司难以实现他们的预期目标。在调查的150家公司中,有30%的公司主管认为他们的收购是成功的(值得进一步收购);53%的公司主管认为收购比拟称心(但没有必要再进行收购);11%的公司主管认为收购不够称心以及5%的公司主管认为收购结果非常糟糕。ArthurAndersen咨询公司(1999)对1994-1997年间完成的并购事件问卷发现,44%的并购交易并未到达并购前投资者的财务和战略预期。KPMGInternational咨询公司(1999)对1996-1998年间最大的700次并购交易进行问卷发现,17%的交易发明了股东财富;53%的交易毁损了股东财富,而其余30%的交易既未发明也未毁损股东财富。Mercer管理咨询公司(2000)对大型并购业务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价值到达5亿美元的并购业务中,只有37%的业务获得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股东财富;在20世纪90年代对同等规模并购业务进行的调查进一步显示,这个比例已经回升到52%。R.Bruner(2022)通过因特网对50名参与并购的公司主管调查显示,58%的公司主管认为他们的并购发明了股东财富;51%的公司主管认为他们的并购实现了预期的战略目标。Booz-Allen&Iiamilton(2022)对1997-1998年间完成的并购交易调查发现,53%的交易未能到达预期的效果;45%的交易未能实现预期的规模经济效应;68%的交易未能实现诸如核心能力增强这样的预期战略动机。曼彻斯特管理学院(2022)对英国500强公司中146位首席执行官的采访发现,公司并购的根本动机是通过增加利润和市场占有率来促进公司开展。基于这些目标,超过75%的首席执行官宣称,公司并购交易是成功的,且约63%的首席执行官认为这种成功已经促使了他们准备再次并购。McKinsey公司(2022)重新问卷调查发现,公司并购成功的概率只有23%,而失败的概率高达61%,其余都属于成败难定。同时McKinsey公司(2022)也发现,当公司收购的目标是行业相关的小公司时,成功的概率是45%,但是当收购目标规模很大且从事不相关性行业时,成功的概率仅为14%。由此可见,就问卷调查研究法来看,公司并购是否发明股东财富仍然未得到明确的结论。
无论使用何种实证检验办法,学术界对公司并购发明股东财富与否(特别对收购方股东而言)的实证研究仍无一个较为广泛接受性的研究结论,当然这种情形在很大程度上与学者们运用的实证研究办法、样本选择、检验区间以及业绩评价的基准不同有关。正如施蒂格勒(1996)所说的那样,没有一家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现实中公司并购的浪潮一浪高于一浪,且与公司内部成长相比并购仍是公司成长过程中优先选择的开展战略(Singh&Montgomery,1987),但是从公司并购绩效实证检验来说,公司并购未能为收购公司股东发明财富甚至多数情况下毁损了股东财富。这种收购公司积极实施并购行为与大多数未能发明股东财富甚至毁损股东财富之间的悖论就构成了所谓公司并购的“成功悖论〞(successparadox)(Cording,Christmann&BourgeoisIII,2022),也是所谓的“公司并购绩效之谜〞(thepost-mergerperformancepuzzle)(Agrawal,etal,1999)和“收购公司股东损益之谜〞(张宗新和季雷,2022)。
相关性与公司并购协同效应的实证研究
协同(Synergy)源于希腊文synergos,含义是“协同工作之意〞。以亨利·法约尔(H.Fayol)为代表的一批管理学者从一般管理理论的角度研究了管理学领域中的协调问题(coordinating),其中蕴含着丰盛的协同思想。自20世纪60年代I.Ansoff首次提出协同效应这个概念以来,它一直是西方大型公司制定多元化开展战略、策动并购重组行动时所依据的一个最重要原那么。埃尔斯和毕晓普(Evans&Bishop)(2022)更是明确提出公司并购重组的核心魅力在于协同效应。也就是说,公司并购的动机就是获取协同效应(2+2=5),即通过公司并购双方的资源共享、能力和知识的转移来发明价值,而且预期的协同效应也是公司并购发明股东财富的主要驱动力(Houston,James&Ryngaet,2022;R.Bruner,2022)。正如施蒂格勒(1996)等所认为的,公司多元化扩展的过程,往往就是公司并购重组的过程,因此协同效应的研究也是公司多元化研究的核心领域,极大地引起了财务学者和战略管理学者的关注。
Hamel&Prahald(1990)指出,成功公司的战略是不同的业务领域内开发新技术与保持、获取竞争力,要求经理们发现与培养他们公司的关键技能与知识,并把这些技能与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最终产品。协同效应最核心的内容是技能共享(skillsharing)与诀窍转移(know-howtransfer)。从某种意义上说,协同效应就是相关性。相关性这个概念始于R.Rumelt(1974)的研究。R.Rumelt(1974)将相关性定义为,相似的分销渠道效劳于相似的市场;采用相似的生产技术以及相似的科学研究活动。按照R.Rumelt(1974)的观点,相关性着眼于公司的内部经营活动,关注的是双方是否能够共享某些流程及是否存在技能转移的可能性。Salter&Weinhold(1978)根据公司并购双方的相关性将其分为相关性并购和非相关性并购两大类,后来学者为了研究的方便根据进入的新经营领域与原有经营领域在产业链条中的相互关系又将其细分为纵向、横向与混合并购。可以说,自R.Rumelt(1974)对公司多元化的经典性研究以来,学者们根本上沿着R.Rumelt(1974)的研究思路,对公司多元化进行标准和实证性研究,已经成为战略管理和财务学研究的中心主题,研究的焦点是多元化战略是否能发明股东财富(Martin&Sayrak,2022)。随着公司多元化研究的日益增加,相关性和协同效应已经成为了多元化研究的一个独特领域,即相关性并购是否比非相关性并购更能发明股东财富。
尽管Salter&Weinhold(1978)、M.Lubatkin(1983;1987)、S.Chatterjee(1986;1991)、Singh&Montgomery(1987)、A.Seth(1990;2000)等都从理论上指出,相关性并购同时能获取共谋性协同效应(collusivesynergies)、经营性协同效应(operationalsynergies)和财务性协同效应(financialsynergies),非相关性并购只能获取经营性协同效应以及财务性协同效应,显然相关性并购比非相关性并购更能发明大量的股东财富,但是他们的实证检验结果并非如此。Salter&Weinhold(1978)采用了R.Rumelt(1974)的相关性分类办法发现,与非相关性并购相比,相关性并购通过关键技术的转移和市场地位的加强更有潜力发明股东财富。Elgers&Clark(1980)实证检验发现,非相关性并购绩效超过相关性并购。M.Lubatkin(1987)实证发现非相关性并购与相关性并购间的绩效无显著性差别。Singh&Montgomery(1987)实证检验发现,相关性并购绩效在5%的重要性水平下显著性超过非相关性并购,但是目标公司股东获得了绝大局部的协同效应。S.Chatterjee(1986)试图通过事件研究法来界定协同效应对非相关性并购与相关性并购的影响,结果发现非相关性并购绩效更优于相关性并购绩效,这主要是实践中很难实现经营性协同效应。S.Chatterjee(1992)实证研究发现,与价格有关资源产生共谋协同效应所发明的股东财富最多;与资本有关资源产生财务协同效应所发明的股东财富次之,而与生产本钱有关资源产生经营协同效应所发明的股东财富最少。尽管沿着S.Chatterjee(1986)的研究思路,但是A.Seth(1990)指出,公司并购发明的股东财富量并非是潜在协同效应数量的函数。A.Seth(1990)通过将目标公司和收购公司作为整体运用事件研究法发现,相关性并购绩效没有显著性地优于非相关性并购绩效,这可能是因为非相关性并购和相关性并购都有相同数量的协同效应。除了使用事件研究法外,Healy,Palepu&Ruback(1992)运用了会计指标法并以行业交叉水平为检验规范发现,公司并购波及的行业交叉水平越高,绩效表现越出色。Markides&Williamson(1994;1996)从战略资产的相关性角度研究发现,仅当某行业内积累了重要战略资产的公司又在相似行业的市场中竞争时,相关性并购将比非相关性并购更能发明大量的股东财富,而且只有公司能够优先获取难以交易、难以模仿、稀缺以及适用的战略资产,相关性并购才能发明股东财富。Comment&Jarrell(1995)利用资产总额和销售收入的Herfindahl指数对公司价值与经营集中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说明,经营集中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公司股票的收益率。Nail,Megginson&Maquieira(1998)研究发现,行业相关性兼并比混合兼并有更大的协同效应,前者普遍明显增加公司并购各方的股东财富,而后者甚至毁损收购公司股东财富。Megginson,Morgane&Nail(2022)沿着John&Ofek(1995)的研究思路运用Herfindahl指数来度量并购行业相关性程度的变化,并对1977-1996年间发生的204起战略并购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并购前后公司经营集中度变化(HI)的大小与长期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平均而言在经营集中度降低型(focus-decreasing)并购后3年内,股东财富损失18%,公司价值缩水9%以及经营现金流的显著下降。此外,Megginson,Morgane&Nail(2022)控制公司并购融资工具、管理层抵抗等变量进一步发现,公司经营集中度每减少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二零二四年度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农业解决方案开发合同
- 2024年度建筑施工合同标的的工程质量2篇
- 用工协议书范本范本完整版3篇
- 样板间的装修合同范本 3篇
- 糖尿病心衰患者宣教
- 糖尿病诊疗病例
- 护工服务合同协议书
- 合伙开超市协议书
-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范文
- 幼儿园挂聘医生协议书(2篇)
- 【9语期中】合肥市包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 2024年度LED显示屏广告发布权转让合同
- 2023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招聘事业单位人员考试真题
- 基于单片机的粮仓多点温湿度监控系统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 2024年高考真题-历史(天津卷) 含解析
- 先兆流产课件-课件
- 2020-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试题分类训练:大作文(学生卷)
- 《机械设计基础》期末考试试卷七
- 中层管理人员财务知识培训
- 大型养路机械司机(打磨车)高级工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地理-湖南省长沙市(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三)试题和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