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_第1页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_第2页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_第3页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_第4页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的基本特征①标高为“海拔”,单位为“米或m”;如果某地低于海平面则用负值表示,如吐鲁番盆地艾丁湖面为-155米。②同线等高③等高距全图一致④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⑤“现实中”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叠;”等高线地形图中”在陡崖峭壁处因投影可能重合⑥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总是指向海拔降低的方向⑦特殊等高线:海岸线表示0米等高线.确定等高线数值: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知道任意一条等高线的数值(即高程)和等高距,可推算出该图上其他等高线的数值。相邻两条线的差值为一个等高距或0.确定某点的海拔①在等高线上。②在两条等高线之间,按插入法读数,数值大小为“大于小数,小于大数” 。③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曲线内部,数值大小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法则读数。即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海拔相等, 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洼地;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 此地可能为小山峰。如下图,A区域海拔高于200米,B区域海拔低于150米。.确定两点间的相对高度分别读出两点的海拔,然后相减。.确定陡崖的相对高度分别读出顶部的高度、底部的高度,然后相减。陡崖的相对高度也可用(n-1)d<h<(n+1)d计算,其中n为陡崖上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与3不同之处是含有“等号”).根据数值变化判断地形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一一山地;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一一山脊(也叫分水岭) ,最大弯曲处的连线一一山脊线(也叫分水线);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一一山谷,等高线最大弯曲处连线一一山谷线(也叫集水线);两个山脊中间的低地,形似马—一一鞍部;等高线交汇处一一陡崖.根据数值大小判断地形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面平坦广阔一一平原地形;海拔 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稀疏,弯曲部分较和缓一一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剖面呈“V”字形一一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中部明显稀疏一一高原地形;等高线边缘密集、底部稀疏,中间低、四周高一一盆地地形200米以下可能为平原;500米等高线可区分山地和丘陵.判断坡度陡缓、可否直视①同一幅图,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若某坡面等高线间隔相等表示均匀坡;若某坡面等高线高处密集,低处稀疏,则为凹坡;某坡面等高线高处稀疏,低处密集,则为凸坡。②图幅大小相同的多幅图比较,若等高距相同,等高线疏密也一致,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若等高线疏密一致,比例尺相同,则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综合比较时,应利用“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比值越大,坡度越陡。③进而用剖面图,判断两点可否直视.判断地势高低:可根据海拔、示坡线、河流等判断。.判断山脉的走向和坡向(阴阳坡、迎风坡)山脉的走向即等高线的延伸方向,常用两端的方位表示。阴阳坡:正午阳光的照射情况迎风坡:与风向的位置关系.判断河流的分布位置、流向、水系、水文特征①判断河流的分布位置:根据地形,河流只能分布于山谷(可互判);山脊(线)常成为河流的分水岭。②判断河流的流向:从高处流向低处。坡面径流方向与等高线垂直;山谷中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③地势与流向的互判。④河流的落差及流速;等高线稀疏的河谷表示缓坡,水流缓;密集的河谷表示陡坡,水流流速大;陡崖处可能形成瀑布⑤判别内(外)流河。如右图所示,此河为内流河。 ■⑥判别水系形状: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1⑦河密度及河流长度,一般平坦地形河密度大,山区河流短小⑧河流的流量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和流域内降水量(内流区域的融冰或融雪量)有关;⑨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判断气候特征①计算温度①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②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③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气温高,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南亚④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如山谷风的形成⑤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走向⑥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水热状况变化) 、坡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

补充:一些特殊地形的等高线图,如:新月形沙丘、火山、梯田新月形沙丘梯田火山图示■、秋一判断等高线形似新月海拔较低从示坡线或海拔变化可判断火山口特征相对图度较小;迎风坡等高线稀,背风坡密等高线稀疏和密集处差别大等高线为近似圆形补充:地质构造是指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和变位,最基本的形式是褶皱和断层,它们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和“证据”。地质构造形成原因构造特征构造地貌实例现实意义褶皱■目斜[]当水平的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从形态看:岩层向上弯曲隆起;从岩层顺序看:中心老,两翼新口常形成山岭;但背斜的顶部因受到张力,容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口找矿: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从形态看:岩层向卜翁曲及形;从岩层顺序看:中心新,两翼老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成为山岭找水: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发生破裂错动、位移断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大断层形成裂谷或陡崖;断层一侧上升的岩体,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低地;在断裂带上常发育成沟谷、河流华山、泰山、庐山、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工程建设如隧道通过断层时必须加周;水库、大坝等选址应避开断层带【地理卷・2015届山东省潍坊一中高三10月第一次月考(201410)】A1E2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地貌的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虚线表示不可见。回答39-40题。.图中字母P等高线的数值为A.712米 B.713米C.714米D.715米.图示地貌景观形成原因是A.风力堆积 B.风力彳!蚀C.流水彳!蚀D.流水堆积【全品知识点】本题考查风蚀蘑菇。【全品答案解析】39.D40.B解析:39题,题目等高线为风蚀蘑菇地形图,虚线为不可见部分,图中字母P等高线的数值为715米,见下图:40题,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B正确补充:自然因素与聚落发展:(1)地形:聚落多分布在平原地区。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节省建设投资。(2)气候:聚落多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临海边缘地带。原因:温和湿润(适度的气温、适量的降水)。(3)河流:聚落多沿河分布。原因:可为聚落提供水源;可提供便利的水运。如长江沿线城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2.社会经济因素与城市发展:(1)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出现新兴工业城市,如攀枝花(铁矿)、大庆(石油)0(2)交通:沿河、沿大道城市多,沿交通线分布的城市规模大。如湖南株洲(京广线与、浙赣线、湘黔线交汇处),郑州(京广线与陇海线交汇处)。(3)政策:国家特殊政策、促进城市发展,例如深圳特区的发展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磺丘陵等。(3)政策:国家特殊政策、促进城市发展,例如深圳特区的发展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磺丘陵等。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海拔局度[1Ozk00000000000010000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磺丘陵、冰磺湖③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风蚀地貌新月形沙丘风蚀地貌估算陡崖的高度、海拔: __1读图: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低的。①陡崖的相又t高度AH的取值范围是:(n-1)d<AH<(n+1)d。②陡崖的绝对高度(海拔):a.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0H顶<H大+db.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底&H小补充:(一)等值线图的共性如下:.同一条等值线上的数值相等。.等值线为闭合曲线。.两条等值线一般不能相交。等高线图上悬崖可以显示为重合状态。.相邻的两条等值线数值相等或差一个等值距。(二)等值线图的判读有其共性,其基本的读图步骤如下:.读数值一一等值差;变化规律。.看疏密状况一一了解变化趋势。.看走向和形态——了解影响因素。.注意等值线的弯曲处一一可添加辅助线,变抽象为直观。(三)等值线图的值或值域判读.紧邻河流但分别位于河流两侧的两条等值线的值相同。.分别位于同一等值线两侧的两条等值线的值绝不相等。.海岸线高程为0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一■«合等值线内部某点的值(值域)。.四低中高,凸高中低”一T闭合等值线内部的值(值域)。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⑴判读规律:①数值大小: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一一为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一为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又t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形形一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一一为高原地形。②疏密程度:密集一一坡度陡;稀疏一一坡度缓。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二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不同比例尺地图要换算成同一比例尺或求同一距离内等高线的条数。③形状特征: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一一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一一盆地或洼地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一一为鞍部地形。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一一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一一表示山脊),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注:宏观地形主要为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微观地形主要为山峰(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洼地)。方格状经纬图或经纬度数值判读方向:①确定南北:同为北纬,纬度值大者在北;同为南纬,纬度值大者在南。一北纬一南纬,北纬在北,南纬在南;②确定东西:同为东经,经度值大者在东;同为西经,经度值大者在西。一东经一西经分情况讨论:经度和小于180°,东经度在东方;经度和大于180°,西经度在东方。【思路点拨】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补给季节补给特点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代表地区 径流量季节变化 一般夏秋两季时间集中不连续水量变化普遍,尤雨水降水量多少降水季节分配降水年际变化以东部季风区165M1050075004।rlH|Tf1f11K.21!印IIJO大.Jill'最典型u12345b7S9101]121季节性积雪融水春季时间性连续性水量稳定气温高低积雪量多少地形状况东北地区流17tki6CNI1OU0LI23i5t>7Vq[01]L2(J|]

永久性冰雪融水夏季时间性明显季节变化水量稳定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冰川储量西北和青藏i■■2W1IO]kmJ)流■-) 地区12345fc7B^101112(H)湖泊水全年较稳定对径流有调节作用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和水位湖泊水量大小普遍2(1*71n下地水稳定补给区降水量1(]i ・ ■ ■ ■ ■ i a ・ ■全年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关系普遍【思路点拨】等压面图的判读技巧结合下图说明阅读等压面图的基本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热区 冷区(1)从等压面的定义看,PA'=PB'=1000hPa,PD'=PC'=500hPa(2)从高压的概念看,在空气柱L1、L2中,距离地面愈近,上方空气柱越长,则气压值越高,所以气压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即PA'>PA?D>PD,PB>PB,PC'>PCtt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气压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是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3)A点相对于B点、C点相对于D点来说都是低压区,其附近等压面向下凹陷;B、D两点为高压区,等压面向上凸起。由此我们总结出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形状之间的关系是凸高凹低”。(4)综合以上分析,A、B、C、D四点气压值从大到小的排序应为PB>PA>PD>PC进而可知图示地区的大气环流流向为B-ZDfC。(5)等压面的凸凹,主要跟下垫面的冷热有关。A、B两处的气压差异是由地面热力状况的差异引起空气的上升、下沉运动所致。地面温度较高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地面气压较低;地面温度较低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地面气压较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 A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得出该地地面温度较高的结论。

补充: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⑴选点水库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其次还应避开地质断裂地带,并要考虑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库区直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港口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水域深阔的避风港湾航空港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还要地质条件好;注意盛行风向并保持与城市适当的距离等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⑵选线公路、铁路线一般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平缓、线路平稳、跑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一般要遵循沿等高线修筑的原则,避免通过陡崖、沼泽、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尽量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并保证运行安全。引水线路路线尽可能短,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输油管线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3)选面农业生产布局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工业区、居民区选址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势平坦开阔处等高线的判读“五读”:(1)延伸方向——等高线延伸方向为地形走向,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是水流方向。(2)疏密程度一一密陡疏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3)极值一一某区域海拔最大或最小情况,显示该区域地势起伏大小。⑷弯曲状况——等高线向地势低的方向凸,则为山脊;相反则为山谷。(5)闭合等高线一一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内,其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CB28.图中湖泊的①②③④四地地形最为平坦的是A.①D.④iiirB.图中最高处海拔为550〜600米D.乙处位于山谷工CB28.图中湖泊的①②③④四地地形最为平坦的是A.①D.④iiirB.图中最高处海拔为550〜600米D.乙处位于山谷工L一山29.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处能欣赏到瀑布景观C.夏季河流流量较小3.读河套平原周边地区图,完成7〜8题1.图7为“我国某区域的地貌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15〜17题图715.图小区域内QP两地最大图差最接近A.55mB.59mC.60mD.61m16.该区域盛行风向是A.西北风B.东北风C.东南风17.最有可能分布在A.柴达木盆地 B. 洞庭湖平原 C.丘陵D.西南风塔里木盆地 D.江南2.读地中海沿岸某地区等高线图,回答问题28〜29题*\丰水期.位枯水期水位.河套平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断裂下陷、流水堆积 B.断裂抬升、流水侵蚀C.断裂下陷、风力堆积 D.断裂抬升、风力侵蚀.造成河套平原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有①地下水位高 ②蒸发大 ③降水少 ④地势平坦 ⑤降水强度大⑥植被丰富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⑥D.①③⑤⑥4.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最终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图甲是图乙中方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分水岭从I经R演化到III,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完成6-7题。.左图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A.a B.bC.cD.d.右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5.下图为广西某地等高线图,该地山青水秀,水流常年奔腾不息。读图完成 3-5题。.图示地区有大小两个湖泊,其中有一个为壮丽的瀑布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该湖泊可能是:AS B.②C.③D.④.该瀑布的高度可能为:A.20mB.50mC.90mD.120m.当地村民发现图示地区山青水秀,特别是每到夏季云雾缭绕。于是在甲、乙两个地方发展了农家乐,但每到冬季,就发现乙农家乐生意冷淡,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乙地山高林密,视线不好,不利于欣赏风景B.乙农家乐收费标准过高、服务质量不好C.乙农家乐冬季光照条件不好,餐饮环境阴冷、光线阴暗D.乙农家乐地势高,受冬季风影响大,餐饮环境阴冷

5.材料一图10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甲、乙、丙、丁四河段均为M河部分图10图10材料二图11为M河段地形剖面示意图图11图11材料三近年来该地区为克服自然条件对种植春小麦的不利影响, 采取覆盖免耕技术,即收割时留荏20cm左右,收割后将秸秆均匀撒在地表,次年春播时采用免耕播种机播种,使春小麦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1)分析乙地形成鹅卵石堆积区的主要原因。 (8分)(2)试解释M河乙丁河段为时令河的原因。(10分)(3)分析秸秆覆盖对春小麦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 (10分需要借助地形图完成相应的活动6.某校组织生去浙江省某山区进行夏令营活动,安排与设计。读图,回答3-5题。

需要借助地形图完成相应的活动.图中A、RGD四个地点,最合适在活动期间搭帐篷宿营的是:A.A地B.B地C.C地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