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研究目录TOC\o"1-3"\h\u27571绪论 1281.1选题背景 184861.2选题意义 1220881.3研究方法及内容 1235062相关概念论述 1213282.1知识产权 1122082.2知识产权侵权 11192.3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 243863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理论基础 2307373.1过错责任赔偿原则 2211523.11过错责任赔偿原则概述 2179953.12过错责任赔偿原则适用范围 333163.2无过错责任赔偿原则 343293.21无过错责任赔偿原则概述 316413.22无过错责任赔偿原则适用范围 3179813.3公平赔偿责任原则 3308353.31公平赔偿责任原则概述 3216783.32公平赔偿责任原则适用范围 3203753.4过错推定原则 4142044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现状及问题 480964.1立法现状 4191144.2司法现状 457274.3存在问题 4100354.31赔偿数额上 4188284.32举证困难方面 546005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建 5246995.1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条件 569225.11主观要件 5247785.12损害后果 6143855.13实行不告不理 6238615.2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具体建议 6155995.21对侵权行为的认定与赔偿原则无关 6365.22无过错赔偿问题需特殊认定 7254175.23对侵权损害上应坚持赔偿原则 7306576结语 729718参考文献 91绪论1.1选题背景惩罚性赔偿是由法院判决使得侵权人向被侵权人支付高昂的赔偿费用,以此来提高侵权者的违法成本,震慑和遏制知识产权遭受恶意的侵权犯罪行为,加大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我国在2013年新的《商标法》中引进了惩罚性赔偿制度,这是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内,首次引入惩罚性赔偿。为了更好的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我国逐渐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引入惩罚性赔偿,为了更好地在立法中规定惩罚性赔偿和在司法实践中有效适用惩罚性赔偿,有必要详细研究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本文旨在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理与理论,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形式分析我国知识产权全面引入惩罚性赔偿的理论基础和存在的缺陷,探讨并提出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的编纂工作是从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始的。草案已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整体提出。《民法典》的实施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做了更具体的完善,对于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问题的研究也提供了一定支持。1.2选题意义本文对于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解决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知识产权赔偿的实际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本文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于知识产权侵权问题进行探讨,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为知识产权的侵权赔偿规定提供了完善的建议,具有理论意义。1.3研究方法及内容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进行论题的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查找近几年关于著作权侵权的相关文献,并研究文献的观点及看法,分析文献研究的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2相关概念论述2.1知识产权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指人的精神在生产过程中,人的大脑工作创造出所有的科学和艺术成就都有一定的表达形式。我国的《民法通则》也采用"知识产权"的提法,但在观念上并不认为其客体权是财产,而是将其作为智力成果。因此,我们将知识产权定义为:"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工商等领域内,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创造性成果和经营理活动中标记、信誉、经验、知识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2.2知识产权侵权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产生后,人民法院或有权处理侵权纠纷的国家行政部门在审理和处理案件时通常是首先去确定据以提出请求的知识产权是否真实有效、原告是否是该权利的所有人,然后再去审理被告的行为是否侵犯了该知识产权,以及该侵权行为应负的责任和赔偿的数额。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产生后,被告通常采用的战略战术是对于原告的权利提出挑战。知识产权的许多权利是不稳定的,其原因在于,首先,知识产权的产生和获取是依靠法律的特殊规定才能得到确立,确立的过程和结果是否符合法律经常是可以产生争论。其次,知识产权范围中的许多权利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查,然后授权给当事人,审查过程中的许多程序问题和实体问题都可能事后引发争议。一般而言,为了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法律都规定公众有权对于国家部门授予的权利提出异议、撤销或无效的请求,因而通常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开始也就是这类程序的启动时刻,被控侵权方往往以质疑权利人的权利为抗辩事由的首选。2.3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是指基于侵权人的不法行为,由侵权人向被侵权人给付实际损失之外的金钱赔偿。惩罚性原则具有补偿权利人经济损失,惩罚和约束著作权侵权行为等功能。从法理的角度来看,惩罚性赔偿原则符合法律的价值目标,体现了法律保护权利人的创作行为,惩罚侵权人侵权行为的目的,体现了法律所追求的公平原则。从法律实务的角度来看,该原则所应对的是侵权人存在故意侵权、主动侵权、侵权手段和规模巨大等较大主观恶性的侵权行为。在我国当下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中,一些人员为获取巨大经济利益往往会铤而走险,违反法律规定,实施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著作权侵权行为。这样不仅会对著作权利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打击了权利人的创作热情,而且扰乱了我国市场经济秩序,不利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此时,假如还以补偿性原则为准来进行损害赔偿则法律就不能起到维护以上各方面利益的作用。另外,在多数此类侵权行为中,侵权人往往抱有侥幸心理,本着被抓则拿出所得利益来补偿损失,不被抓到则白得利益的心态,因此要想阻止此类侵权行为,降低侵权行为的发生率只靠补偿性的赔偿原则是不够的。惩罚性赔偿原则就是根据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加大赔偿损失的数额,运用一系列标准和规则对侵权人处以补偿性赔偿之外的额外处罚,常常处以超高的赔偿数额用以惩罚,从而让侵权人为其侵权行为负责。这样一方面可以威慑侵权人,使其自觉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上文所描述的那种对权利人不公平的局面。笔者综合世界各国在惩罚性赔偿原则的规定,认为该原则在适用上通常会遵循两个要点,第一是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必须有主观方面的故意;第二是侵权行为对权利人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3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理论基础3.1过错责任赔偿原则3.11过错责任赔偿原则概述过错责任原则主要内容为:指侵权人因其侵权行为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造成损害,包括故意和过失,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在国策责任原则中,侵权人的过错或过失是损害赔偿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7年1月1日起施行)中第106条中也有提到对于他人财产或人身造成损失和侵害的,都应当承担责任,故而可见不论是过失还是过错。只要对他人权利造成侵害,都需要承担责任,并且过错或过失的大小在责任认定中是重要考虑因素。3.12过错责任赔偿原则适用范围基于过错责任原则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其规定侵权人的过错是侵权人承担一定责任的先决条件。当侵权损害的情况出现而法律又没有进行专门规定的话,过错方应进行相应的赔偿。在这种原则中,我们考虑因果关系,但是这并不是必要条件,最关键的还是是否存在过错,因为即便侵权人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没有过错就不必赔偿损害。3.2无过错责任赔偿原则3.21无过错责任赔偿原则概述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归责依据中并不包括行为人过错。也就是说,在此原则中,但凡有损害后果,因为侵权行为导致损害后果,造成侵权行为的一方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赔偿,行为人的过错则不是重点考虑因素。无过错赔偿责任原则的特点在于知识产权侵权判定和侵权责任赔偿上没有必要考虑过错,并不是一旦有损害产生就需要侵权人进行责任承担。如果有第三人的原因导致损害发生的情况,侵权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所需承担的赔偿责任。而在此过程中,基于无过错原则,审判工作不以知识产权权利人主观上的对错判别作为依据,所以权利人也就不需要承担举证的责任。3.22无过错责任赔偿原则适用范围无过错赔偿责任原则的主要观点是:侵权人的过错对损害赔偿责任没有影响,即不考虑过错的因素,只要因为侵权人的原因导致了权利人受到损害,那么侵权人就必须要承担责任。这一原则对高风险、环境污染、医疗事故等侵权行为的归责判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这些行为往往是在侵权人有所认知的情况下进行的。当然也正是这个原则应用的特定领域做了规定,所以它没有被普遍应用。3.3公平赔偿责任原则3.31公平赔偿责任原则概述我国关于公平赔偿责任原则的内涵解说众多。公平责任原则是指针对在高风险类别的活动中没有产生损害结果的情况下,侵权人主观上是不存在过错的,受害人不能基于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要求赔偿的不公平现象,法官可以在授权范围内处于公平正义的考虑,并基于侵权人和被害人的经济状况考量,责令侵权人承担受害人的一些或全部损失的赔偿。”3.32公平赔偿责任原则适用范围对公平赔偿责任原则的应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2010年7月1日起实施)中进行了相关规定。它考虑了应急避险责任、勇敢行为、精神行为责任的丧失、高空抛物线损伤所造成的损害有关情况。笔者认为,即使在公平赔偿责任原则中没有必要考虑过错,但是也需要优先考虑其他归责原则的确认后再进行采用公平责任归责原则。在是否能采用过错推定原则处理的损害赔偿的一部分案件中,如果当事人双方或者一方过错,又或者是在过错原则适用的范围,则不适用过错推定原则。3.4过错推定原则过错推定原则,也叫过失推定原则。对于过错推定原则是有相关证明能够完全证明侵权人,有损害知识产权所有人权利的情况下,而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在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过程中,知识产权拥有人可以明确提出相关责任性质,可以明确人员有侵权的行为,可以完全证实侵权人有损害知识产权经济利益,对于产权拥有人的利益损失,侵权人担赔偿责任。4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现状及问题4.1立法现状我国1992年的《专利法》对专利侵权所主张的是过错赔偿问题,有观点认为这是由于我国侵权法理论的影响。该法于2000年第二次修订后,有两点关系到专利权的侵权,其中第一点是规定了三种产品的许诺销售均构成侵权,即未经许可的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或使用方法专利直接获得的产品。第二点是规定涉及到未经权利人的许可而制造并销售的产品,即使侵权人不知道这一侵权事实的,也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只是在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时候才考虑过错赔偿原则。而在2008年最近的一次修订中,可以说是对前面几次的又一次完善和弥补。4.2司法现状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强调了“过错推定赔偿原则”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审理中的适用性,认为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处理倾向,会受到以下三种观点和影响。第一种观点认为,在这种类型的侵权行为中,只要权利人可以证明侵权人的行为被法律禁止,侵权人在侵权的发生中就存在主观过错,并且需要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害。第二种观点认为对于几类责任的承担不需要考虑行为人的过错,这几种责任包括停止侵权、排除妨害等,因此权利人也不需要举证侵权人的过错,而只是要求其实施的行为是法律上所禁止的侵权行为即可。第三种观点认为如果有证据证明侵权人不知道或者没有义务知道的情况下,法官仍可要求其给予适当的赔偿、返还不当得利等一定的责任。4.3存在问题4.31赔偿数额上在很多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原告虽然能够证明被告是存在侵权行为的,最终也赢得了胜诉,但是往往却不能使原告得到其所希望得到的赔偿金额,因此常常会出现“赢了官司,输了钱”的情况。我国基本都是按照法定赔偿条款对权利人进行赔偿,数额的裁量范围也比较大,还不能达到充分并且足额补偿的效果,无法改变我国专利侵权赔偿数额偏低、保护水平不高的现状,如何能在赔偿数额的判定上能有更多的选择性以及合理性,让受害者得到相应的赔偿,还是需要进行更多地探索。4.32举证困难方面由于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属于民事诉讼,所以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新产品制造方法的专利侵权除外)。现实中,有很多的专利侵权案件由于原告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的侵权事实,导致其的权利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现行的专利侵权赔偿数额的计算方法需要原告承担更加严苛的举证责任,就算原告可以证明被告存在侵权行为,但只有一小部分的权利人能够提供因被侵害而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人因侵权行为得到非法利益的相关证据,存在举证困难或是举证不利的情况。较为常见的举证困难的情形是能够证明侵权产品销售总数或销售利润的财务账簿等证据,大都被侵权方掌握,权利人是无法接触到这些证据的。就算已经进入了诉讼程序,权利人向法院提出申请调取此材料,侵权方也有拒绝的可能性,即使愿意提供也可能提供的是篡改过的账簿。而举证不利是指,权利人在计算专利产品销售量减少总数和专利产品合理利润时需要提供账目明细或者研发专利所需的成本证据,但是受其自身经营规模和管理情况的制约,无法提供完备的证据材料。例如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其就应当要建立真实、完备的财务账册,这对权利人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因此,现行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不能给予权利人很好的补偿,对侵权人也没有施以严厉的处罚,侵权人没有损失导致其更加肆无忌惮地做出侵权行为,这就与专利法的立法意图不相符。5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建5.1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条件专利侵权在《侵权责任法》中属于一般侵权行为。因为惩罚性赔偿具有特殊性,在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时,就应该考虑到其的特殊性质从而需要严格地限制其所适用的条件。具体包括:5.11主观要件惩罚性赔偿具有极强的惩罚力度,在对其的适用条件上应该要有严格的限制,我认为要重点在于侵权人具有主观意识上的故意侵权行为。如果是善意的侵权人,并且能够充分证明已经遵守法律的规定,做到尽可能的避免出现侵权情况的发生,那么对其再施以惩罚性赔偿就与立法的目的相违悖。另外,权利人若想证明侵权人存在主观故意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权利人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侵权人是主观故意的行为,那侵权人的行为已经是非常恶劣的了,就应该对其施以惩罚性赔偿制度。虽然最后主要是以侵权者的主观意识作为标准,但是在判定时还是需要考虑到其在侵权时的行为方式、结果表现等客观因素,这或许会些微的影响到主观因素的判定,但是作用有限。我国的专利侵权适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只是过失侵权的,补偿性赔偿就可弥补权利人的损失,而惩罚性赔偿具有严厉的惩罚性质,只有存在恶意侵权的侵权人才可适用该制度,这样才符合惩罚和过错相适应的原则。5.12损害后果在一般的侵权行为中,只要产生了损害后果,就可以根据补偿性赔偿制度的规定对被侵权人的损失进行补偿。但是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就必须是权利人产生了严重的损失,对于严重损失程度标准的制定,可以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来进行衡量,例如,一线经济发达的城市,权利人的经济损失达到10万元以上的就可以视为严重损失。但是考虑到权利人举证困难的情况,在权利人举证时可适当降低其因损失严重而所需要达到的证明力度。除了产生严重损失外,同时还必须存在侵权人因侵权行为获得了巨大的非法利益,法官可以根据案件的类型、专利的市场价值以及权利人的损失对侵权人的非法利益数额做出判定。5.13实行不告不理专利侵权诉讼属于民事诉讼,那么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也应该采用民事诉讼中的不告不理原则。不告不理原则指的是非经权利人向法院申请并且提供相关证据,法院是不能够依据职权适用该制度并作出判决,这是防止公权力过多的介入私权之间。因此,需有权利人的请求,才能对专利侵权行为判定是否可以施以惩罚性赔偿,也应成为适用条件之一。5.2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具体建议5.21对侵权行为的认定与赔偿原则无关有在我国的无过错赔偿原则的引入上有两个观点,基于这两个观点,无过错赔偿问题都没有在认定侵权行为、排除侵权责任中得以体现。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将所有侵权行为归为一类,对于侵权所造成经济损失,根据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原则,直接侵权采用过错赔偿原则。第二种观点则将知识产权侵权划分为两大类——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并主张针对不同类型的侵权行为采用不同的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原则。直接侵权采用无过错赔偿原则,间接侵权则采用过错赔偿原则。而笔者认为在认定知识产权侵权责任的过程中,过错与否并不是考虑的重点。在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认定中要有明确的规定:不管行为人是否存在过错,这不需要纳入考虑的重点范围,而是但凡有超出法律范围的行为就属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具体的,根据上文所提出的对铸错去按、商标权、专利权等的侵权,一旦行为人做出了违反法律规定,侵害权利人权利的行为,都可以认定是知识产权侵权的行为。就知识产权而言,对其权利就需要公民加以注意尊重和保护,一旦违反这种规定就可以被认定为知识产权侵害行为已经发生,另外,侵权行为的实施就需要承担形影的民事责任,而这种责任的承担范围及程度等则有赖于法官的认定结果。5.22无过错赔偿问题需特殊认定为了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采取有效及时的行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制止侵权、消除有害影响等。当然这写行为也符合国际上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精神和理念。《TRIPS协议》在第44条第1款中做了明确规定:“司法当局应当有权责令一方当事人停止侵权行为,包括在海关批准进口之后,立即禁止侵犯一项知识产权的进口商品在其管辖范围内进入商业渠道。”为了保证停止侵权的裁定或者判决的有效性和及时向,不仅需要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实施者进行责任追究,并且更要注意对侵权行为的及时制止,尽可能大的挽救知识产权侵权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保护知识产权持有人的权益,在此情况系不需要对行为人过错进行考量。5.23对侵权损害上应坚持赔偿原则笔者主张将过错赔偿原则作为侵权责任的基本原则,但不承认这一原则适用于知识产权的所有领域。我们从受到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所侵害的权利人的角度来看,不同特点的侵权行为造成的权利侵害结果不同。具体的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特性:侵权行为的广泛性、多样性、技术性、隐秘性以及多样性等。关于上述的特性笔者在前文已经做出详细介绍,这些特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被侵权的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举证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对侵权者过错举证的困难度。正所谓“举证责任之所在,败诉之所在。”就是讲的一些处于弱势的被侵权的知识产权权利人在面对复杂技术性、隐秘性的侵权行为中,因为举证不充足导致难以得到赔偿。并且为了防止过错推定原则被滥用的情况发生,会在很多情况下出现过度的保护受害者而无视被侵害的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及诉求。所以,对于过错推定原则的适用应该做出更加明确、细化的明文规定,特别是关于举证责任的分配方面。法院对侵权行为的判决而不是赋予法院自由裁量权,将导致严重缺乏可预见性和公正性,违背了法律的精神。因此,在坚持过错赔偿问题为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持过错推定作为辅助原则,因为该种原则就是受害人在诉讼中,可以证明违法行为以及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情况时,若加害人不能证明损害的发生自己无过错,那么就从损害事实的本身推定被告在致人损害的行为中有过错,同时为此承担赔偿责任,这样方能既有利于侵权人和被害人的利益,又有利于保证司法的统一审判和执法。6结语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这使得我们更需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力度,以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电梯租赁合同详解
- 2025劳动合同大全范文
- 电影项目股权合同协议
- 皮具合作合同协议书范本
- 畜牧人养殖服务合同协议
- 电瓶车店铺转让合同协议
- 环卫补充合同协议书范本
- 甲乙丙方担保合同协议
- 特斯拉二手车协议合同
- 电缆废品收购合同协议
-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全套课件
- 护理管理学练习题题库
- DB33T 1233-2021 基坑工程地下连续墙技术规程
- 8.生发项目ppt课件(66页PPT)
- 手榴弹使用教案
- 《新农技推广法解读》ppt课件
- 车载式轮椅升降装置的结构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 社区家庭病床护理记录文本汇总
- 剑桥BEC中级真题第四辑TEST1
- 毕业设计(论文)-CK6150总体及纵向进给和尾座部件的设计
- 施工项目人员任命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