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景任务感受人物形象:以六上“走进鲁迅”大单元为例_第1页
基于真实情景任务感受人物形象:以六上“走进鲁迅”大单元为例_第2页
基于真实情景任务感受人物形象:以六上“走进鲁迅”大单元为例_第3页
基于真实情景任务感受人物形象:以六上“走进鲁迅”大单元为例_第4页
基于真实情景任务感受人物形象:以六上“走进鲁迅”大单元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真实情景任务感受人物形象:以六上“走进鲁迅”大单元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要求。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以六上“走进鲁迅”单元为例,谈谈如何基于真实情景任务,立体感受人物形象。一、立足单元整体,明确单元学习目标鲁迅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统编版六上第八单元以“鲁迅”为专题,设置了一个主题单元,纵观整个单元,编者编选了鲁迅创作的两篇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以及描写鲁迅的两篇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编者编排“鲁迅单元”的目的,不仅旨在借助一个单元的力量,从不同的侧面和维度,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和人格魅力,还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选择鲁迅,编者看中的是鲁迅精神,而鲁迅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者特意选编了关于鲁迅的课文以及在语文园地安排了鲁迅名言,就是想让学生通过阅读,更好地认识、了解鲁迅,进而体悟鲁迅精神,再者,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杂文的开创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走进鲁迅,实则是在传承中华文化,丰富精神底色。(一)基于儿童立场,创设真实情景学习活动是一个“知识——经验——素养”的全过程。走进这个单元学习之前,我们对六年级18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百分之八十的孩子从父母、网络以及我们这本教材中知道鲁迅的名字,看到过或知道鲁迅作品的孩子的只有百分之二十。由于年代久远,加之那个时代社会复杂,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理解感知的难度。本单元的学习仅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运用已经学会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因此,我们结合新课标精神,基于儿童立场,建构出学生乐于参与的探究主题,并整合学生,家长、教师、网络平台、智慧中小学名师课等多方资源,以问题和目标导向,任务为驱动,开启“识鲁迅——知鲁迅——建鲁迅纪念馆”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主动认识鲁迅,理解鲁迅,进而宣传鲁迅,传承其精神。如图所示,我们以“建一个云上鲁迅纪念馆”为真实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全览单元课文,发现四篇课文展现了三个不同视角下的鲁迅,分别是“身为作家的鲁迅”“身为长辈的鲁迅”“别人眼中的鲁迅”,由此确立单元学习的三个大任务。经过师生讨论,最后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与“创建云上鲁迅纪念馆”进行融合,制订了以下学习目标:1.阅读文章,借助拓展阅读内容及相关资料,根据鲁迅的不同身份,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精神品质。2.结合资料,梳理、筛选、整合事例,小组合作创建“云上鲁迅纪念馆”,表现鲁迅的不同形象,表达对鲁迅的喜爱与崇敬之情。3.小组合作,向家人朋友及网民开放“鲁迅纪念馆”,邀请大家对纪念馆进行点赞投票,宣传鲁迅精神。上述目标既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又指向学生学习的本质——促进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得到发展。(二)聚焦任务驱动,巧妙设计学习活动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设计、深度学习的关联整合已成为语文教学实践探索的重要方向。围绕“建云上纪念馆”的真实情景,老师与孩子们共同讨论出建馆方式,分别为生活馆,足迹馆,作品馆,金句馆,每个馆以小组建设的形式,设馆长1名和副馆长2—3名,并邀请一名家长做“助力嘉宾”。每个馆所呈现的内容结合我们单元整体的任务推进,各有侧重,形式在基于“识鲁迅——知鲁迅”的两个大任务学习的基础之上,小组自行决定,最终,我们将开放云上纪念馆,让“云游客”评选出最受欢迎的馆。具体学习路径如下图:四个馆的建设,需要进行单元内容重组合,选择与单元内容相关联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进行学习活动设计。《少年闰土》教学后,我们邀请孩子们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看《阿长与山海经》动画作品。《父亲的病》《五猖会》等作品,丰富孩子们对鲁迅童年的认识。在教学《好的故事》后,我们拓展《雪》《秋夜》的阅读,观看纪录片《百年巨匠——鲁迅》,丰富对鲁迅中年认知;我们将《有的人》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与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进行群文对比阅读。教学内容的融合、对比,梳理、探究,让孩子们从多维视角下了解鲁迅成长的不同时期、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他人的评价等,丰富任务的了解了认知,进而经由从“走进鲁迅”,到掌握从不同维度走进和了解一个人的方法。二、聚焦情景任务,多维探究中走进鲁迅(一)健康、活泼的童年形象鲁迅在作品中时常流露对儿童的欣赏和热爱,他希望儿童是健全而美好的,是完全的“人”。带着鲁迅生活馆的建馆任务,我们是需要走进的童年的。“少年闰土”正是鲁迅笔下经典且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形象。我们读《少年闰土》,很难不喜欢上这样的孩子,很难不羡慕这样的童年生活他是多么健美,那圆圆的脸上闪耀着太阳的肤色。他见多识广、透着机灵劲儿,那个手捏钢叉刺猹的少年在“深蓝的天空”下熠熠生辉。在他的眼里,“我”是少爷,更是同龄人、好玩伴:那一包贝壳和几支好看的鸟毛,就是真挚情谊的见证。其实,鲁迅笔下何止一位“闰土”?《社戏》中的双喜和小伙伴们不也是“闰土”吗?他懂事,带着“我”出门、看戏、吃豆,又把“我”安全地带回来;他懂人,懂得“我”的失望,懂奶奶的担心;他更懂生活,架起船橹,飞地向前。而童年的鲁迅,不也是那样充满童真童趣的活泼健康的少年吗?他爱玩、好奇、喜欢新鲜玩意儿,喜欢看戏,喜欢读绘本。童年的鲁迅,童年的伙伴们,不就是如今的我们,如今的伙伴们吗?(二)求真、向美的中年形象鲁迅满眼是美的世界,《好的故事》中,撑着梦的乌篷船,两岸美丽、幽雅、有趣的景致随着船行一一进入鲁迅的眼中、跃入鲁迅的纸上。这哪里是梦中的景,分明是鲁迅儿时乡村生活的景。《初学记》第八卷对“山阴道”记载有“山阴南湖,萦带郊郭,白水翠岩,相互映发,若镜若图”,然而“相互映发,若镜若图”在鲁迅的眼里更妙些:水中美丽的倒影,各各夹带着闪烁的日光,变化不一样的形态,“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一丈红”与其他景物在水面上交织的美就更是神奇而瑰丽了——“缕缕胭脂水”“忽而碎散,拉长了”“织入”“织入”“织入”……像是一幅印象派画作,充满了色感、动感和光感,像是在讲述一个“好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种下一丈红”的“村女”。美好的人,美好的情趣,呈现出比“若镜若图”更有感染力、更动人心的故事感。而这美景、美人、美事,又岂止在《好的故事》的“山阴道”上?联系《少年闰土》所读,小船曾经捎来他最羡慕、向往的朋友——闰土,他还坐在小船里去赏最好的夜、看最好的戏、吃最好的豆子、感受最好的晚风……一切的一切,都是融合而美好的。鲁迅好吃、好音乐、好电影,最好绘画。上大学,画标本;出书后,自己画插图,设计封面和印章;还亲自编译了《近代西洋美术史潮论》。陈丹青先生说:“鲁迅先生是好看、好玩的。”只有这样有趣味的人,才能这样用心感受美景、美人、美事,用最幽雅、有趣、美丽的语言呈现于读者。原来鲁迅并不远啊!他和我们一样的“人”。这人热爱着平凡的生活,把生活中的人和事写得有情趣、有美感、有想象创造。不仅如此,这份“美”更源于鲁迅对国家、对生活、对所有人的赤诚与热爱!这正是其侄女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要告诉读者的:他是富有童心、仁厚的“伯父”,他伴着孩子们放烟花,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三)挣脱黑暗,敢于斗争的民族魂如果先生只是书写“爱”和“美”,为什么要把鲁迅先生称为“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呢?先让孩子们接触与理解鲁迅童真、感性、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无疑可以拉近小学生与鲁迅的距离,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是初识真正、全面的鲁迅的基础。有了这样的总体感受,学生就能进一步地去认识鲁迅作为“民族魂”的更为严肃、沉重、抗争、奋发的一面。毛泽东曾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当我们再次阅读单元课文,又会产生新的困惑:鲁迅笔下的儿童都是那么“美”的吗?那时候的孩子都是那么健全的吗?“好的故事”为什么在“昏沉的夜”呢?“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中的“黑洞洞”是什么?“碰壁”又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文章的时代背景寻找答案,也就是教材在“阅读链接”中呈现的“黑暗的现实”。我们可以从学生能理解的、“儿童”的视角补充资料,渐进地揭开鲁迅的又一种形象。我们看“中年闰土”,几十年间,他经历了什么?是什么让他“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阿Q”“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决不允许幼者、弱者受封建礼教、制度的弊害,创作“闰土”这样健全活泼的儿童,正是在向全社会呼吁着“救救孩子”!封建礼教是“黑”的,彼时的社会更是“黑”的,仿佛那昏沉的夜。日本侵华,强制北洋政府接受“二十一条”;陈独秀主张救国,却被认定“罪证确凿”北洋军阀统治下动荡不安的时局……桩桩件件都是鲁迅亲历的“黑”。鲁迅正是用他手中的笔,唤醒“黑暗”中挣扎的旧思想,让所有人看见黑暗中的光。三、立足教学评一致,促进素养进阶“教学评”一致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底层逻辑。学生循着三大任务一步一步筹建鲁迅纪念馆,实现任务进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立足文本从多维视角去了解鲁迅,更需要系统性思维去设计、建构,还需要对大量的学习和阅读进行提炼,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最后呈现作品,体现了探究、分享、评价等高阶思维的运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