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简编》课件第八章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6ec69ee17f22471d79706f5646cca6a/b6ec69ee17f22471d79706f5646cca6a1.gif)
![《外国文学简编》课件第八章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6ec69ee17f22471d79706f5646cca6a/b6ec69ee17f22471d79706f5646cca6a2.gif)
![《外国文学简编》课件第八章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6ec69ee17f22471d79706f5646cca6a/b6ec69ee17f22471d79706f5646cca6a3.gif)
![《外国文学简编》课件第八章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6ec69ee17f22471d79706f5646cca6a/b6ec69ee17f22471d79706f5646cca6a4.gif)
![《外国文学简编》课件第八章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6ec69ee17f22471d79706f5646cca6a/b6ec69ee17f22471d79706f5646cca6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福楼拜第五节契诃夫第三节哈代第六节易卜生第七节马克·吐温第四节托尔斯泰第一节
概述一、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历史背景1848年至1870年,可视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二阶段(后期),其发展一直延续到世纪末。历史背景政治:西欧革命浪潮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东欧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北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无产阶级的自觉的阶级意识、《共产党宣言》二、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法国1、为“现实主义”正名2、福楼拜3、阿纳托尔·法朗士英国1、伊丽莎白·克莱格洪·盖斯凯尔夫人2、梅瑞狄斯3、哈代俄国19世纪下半叶,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黄金时期。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俄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的文学大国。1、农奴制改革引发的政治意识斗争,影响文学2、“多余人”被“新人”形象替代3、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涅克拉索夫4、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波兰亨利克·显克微支——《旅美书简》。80年代,显克微支的创作转向历史题材,写出了反映17世纪波兰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保加利亚赫里斯多·保特夫——《哈吉·季米特尔》和《瓦西里·列夫斯基的绞架》伊凡·伐佐夫——《旗与琴》、《保加利亚的悲哀》和《解放》匈牙利裴多菲·山陀尔——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民族诗人。匈牙利诗歌的革新者。他的抒情诗多采用民歌体,带有浓厚的民间格调。他运用经过提炼的人民语言和民歌形式把匈牙利的自然风光与真挚感情融合为一。还有匈牙利小说家米克沙特·卡尔曼(1847—1910),捷克作家阿洛伊斯·伊拉塞克(1851—1930),阿尔巴尼亚诗人安东·萨科恰佑比(1866—1936)等。丹麦汉斯·克利斯田·安徒生——童话优美动人,色彩斑斓,立意新颖,寓意深邃,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瑞典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其代表作是《父亲》(1887)、《朱丽小姐》(1888)和《死亡的舞蹈》(1901)等剧本。挪威比昂斯藤·马丁纽斯·比昂松——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而以戏剧创作为主。易卜生美国1、哈里叶特·比彻·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2、理查·希尔德烈斯——《白奴》3、马克·吐温4、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5、黑人文学第二节
福楼拜一、生平与创作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是19世纪中叶法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承前启后,对自然主义的形成产生过直接的影响。生平1821年12月12日,福楼拜出生在卢昂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家庭。18岁时,遵父命到巴黎攻读法律,但他并无兴趣,不久便因病回到了家乡,开始了他少年时代就向往的文学创作。从此,他就一直住在卢昂郊区塞纳河旁一座僻静的庭院里,以潜心创作终其一生。他离开住地,只是为了作短期的旅行,其中最长的一次有18个月,福楼拜和友人一道漫游了埃及、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地。创作早期创作都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狂人之忆》(1838)和《斯玛尔,古老的秘密》(1839),均属此列。19世纪40年代,福楼拜创作倾向有所转变,并开始酝酿长篇《情感教育》。真正为他赢得巨大声誉、标志其文学成就的,是1856年出版的《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为作家带来了声誉,也带来了厄运。第二帝国政府检察官的一纸诉状,以败坏道德、诽谤宗教等罪名把福楼拜送上了法庭。尽管诉讼最终以免于处罚结束,但对本来神经就比较脆弱的作者却是相当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陷入更深的悲观主义。于是,他从当代生活转向古代题材,从法国现实转向非洲历史,从现实主义转向浪漫主义,写出了以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雇佣军起义为题材的浪漫故事——《萨朗波》(1862)。福楼拜重写了他在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动笔的《情感教育》。这部发表于1869年的长篇小说,是继《包法利夫人》之后的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而且政治性更加鲜明,时代感更加具体。19世纪70年代,福楼拜的主要创作是短篇小说集《三故事》(1877),其中的《一颗简单的心》最为脍炙人口。二、《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是作家外向观察与内在体验结合的产物,体现出一股厚重的控诉力量。爱玛的悲剧是情感悲剧,更是社会悲剧。活跃在永镇这个不大的舞台上的各色人物,组成了外省丑恶腐败的风俗画面。罗道耳弗是“体面”人物的代表,他见过世面,老于世故,欲擒故纵地把不谙世事的爱玛玩弄得神魂颠倒;而当爱玛陷入绝境时,他却见死不救,扬长而去。前后对照,活画出一颗卑劣自私的灵魂。勒乐的形象更具时代特征,他貌似谦恭地做着他的小本生意,但却善于窥探隐私、寻找缝隙、把握时机、放债索利,一旦到了讨债的关键时刻,则一反常态,绝不手软,直逼得对方走投无路,显示了奸商兼高利贷者的圆滑与凶狠。与爱玛命运相对照的,是郝麦的“成功”。这是个不学无术、不知廉耻的角色。他不仅作为药剂师招摇撞骗,获利颇丰;而且一心跻身政坛,也能平步青云。他的发迹,更使人感到社会的堕落。《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艺术理想”的一个范本。在小说中,作家对现实作客观、冷静、精确的描写,将善恶、美丑的判断,寄寓于场景的临摹与人物的言行之中,使读者从逼真的现实中去领悟、思考。第三节
哈代一、生平与创作托玛斯·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伍尔芙称他是“英国小说家中的最伟大的悲剧大师”,韦伯称他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其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对人类命运进行了悲剧性的探索,具有浓重的悲剧意识。生平哈代于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父亲是石匠,后来当了小包工头。母亲很注意对哈代的教育,很早就鼓励他研习古典文学。哈代8岁开始在村里上学,一年后转入郡城学校学习拉丁文和拉丁文学。1856年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1862年前往伦敦学习建筑,同时去大学听课,从事文学、神学和近代语言的研究。其时唯意志论和实证主义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哈代亦受其影响。1867年哈代重返故乡,当了几年建筑师,后来致力于文学创作。他一生基本上在家乡度过,因而对英国农村十分熟悉。创作哈代以诗歌开始他的文学创作,后转而从事小说创作,晚年又转而从事诗歌创作。他一生创作长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集4部,诗集8部,史诗剧《列王》3部。哈代主要是一位小说家。他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传奇和幻想作品”、“机巧和实验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他的全部重要小说都属于最后一类。他的大部分小说以西南部农村(古称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因而他又称其小说为“威塞克斯小说”。长篇小说《绿阴下》(1872)开始描绘西南部农村的生活,揭开了一系列“性格和环境小说”的序幕。《绿阴下》分为《冬》、《春》、《夏》、《秋》四部,一条线索写梅里斯托克乐队的历史和命运,一条线索写一位青年农民和一位女教师的爱情故事。小说表现了传统农民恬静愉悦、风俗淳美、人情淳朴的日常生活,把宗法社会理想化。《远离尘嚣》(1874)是哈代第一部得到普遍赞扬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里,田园诗的气氛已经消失,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也和人烟稠密的喧闹城市一样,在演出人生的悲剧。《还乡》(1878)进一步展开悲剧性主题,同时标志着哈代小说创作的一个新起点。它是哈代小说作为威塞克斯悲剧编年史的真正开端。这部小说说明作者已从田园诗式的幻想中解脱出来,对现实矛盾和宗法制社会的前景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反映。他哀叹命运不济,结论异常悲观:“我们不能打算怎样在人生里光荣前进,而只得打算怎样不丢脸地退出人生。”这是一部描写威塞克斯人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不安于环境和命运的悲剧,哈代早期创作中的那种欢快气氛在小说中已完全消散。可以说,作品的整个艺术构思都表达了作者的消极悲观思想。《卡斯特桥市长》(1886)也强调了命运对人的冷酷无情的嘲弄。小说通过“一个有性格的人”——迈克尔·亨察尔悲剧的一生,形象地反映了威塞克斯两个时代、两种制度、两种思想之间的尖锐冲突,以及农村宗法制社会怎样在资本主义的进攻和打击下逐步走向灭亡的悲剧性过程。《德伯家的苔丝》(1891)和《无名的裘德》(1895)表现了被资本主义占领而失去了生存的社会基础的威塞克斯破产农民的悲剧性命运。在这两部作品中,哈代加强了对造成主人公悲剧的社会根源的探索和批判,从而将个人悲剧扩展为社会悲剧,使悲剧意识有了深层次的内涵。史诗剧《列王》(1904—1908)共三部,用史诗和抒情诗的形式描写1805年至1815年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联军对拿破仑的战争。诗剧对罪恶战争表示抗议,对“列王”的残酷无道进行谴责,对人民寄予同情,对人类未来寄予希望。二、《德伯家的苔丝》情节苔丝是一位美丽、纯洁、善良而勤劳的姑娘。她在少女时期就开始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她到地主庄园做工,遭到地主少爷亚雷的玷污,怀了身孕,回到家乡,从此拉开了其一生悲剧的序幕。孩子病死后,她到一家牛奶场做女工,认识了牧师的儿子安矶·克莱,两人产生爱情。在成婚之夜,她出于对克莱的忠诚与热爱,向他坦白了往事,但不为丈夫所原谅。两人分居,苔丝实则遭到遗弃。克莱一人去了巴西,苔丝只好重返娘家,在一家农场干着与男人同等繁重的劳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又遇到亚雷,后者对她仍是百般纠缠,但遭到了苔丝的痛斥。她写信哀恳克莱保护她,希望他早日返回,但信件被克莱的父母耽误,杳无回音。她觉得自己已被克莱永远抛弃,陷入绝望。后来父亲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母亲患病,弟妹们失学,一家沦落街头。苔丝怀着绝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接受了亚雷的保护,与他同居。克莱因在巴西经营事业失败,突然归来。苔丝悔恨交集,近于疯狂,将亚雷刺死。她和克莱逃进森林里过了五天幸福生活,第六天早晨被捕,被法庭判处绞刑。苔丝的悲剧小说通过苔丝一家的遭遇,具体生动地描写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小农经济解体以及个体农民走向贫困与破产的痛苦过程。苔丝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农场里干着超体力的繁重劳动,精疲力竭地和机器竞赛,有时晕倒在地。苔丝不但受到了农业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而且受到了亚雷和克莱的压迫。亚雷对她的压迫更多地表现为人身迫害,而克莱的压迫则更多地体现了道德和精神上的折磨。亚雷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代表着资产阶级社会的权力、财富和罪恶。克莱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作者对他的态度不同,因而克莱与苔丝的关系显得更复杂。一方面,作者出于对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痛恨,批判了克莱;另一方面,出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又美化了克莱。克莱的行为表明,他是资产阶级道德偏见的可怜的奴隶。他唤起了苔丝对新生活的憧憬,而后又无情地将她抛弃,这种精神上的打击和迫害,对苔丝来说是更致命的。她没有屈服于金钱势力和暴力的压迫,却最终被这种精神上的打击和迫害摧垮。正是这种精神压迫使她失掉对生活的信心,使她绝望地、痛苦地再次投入亚雷的怀抱,成为资产阶级的玩偶和罪恶社会的牺牲品。可见,亚雷和克莱对苔丝的压迫、摧残,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所以,苔丝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第四节
托尔斯泰一、生平与创作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生平托尔斯泰诞生在土拉省雅斯纳雅·波良纳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因父母早亡,他在姑母和家庭教师的教养下长大。他一生的大半时间是在自己的庄园中度过的。1844年入喀山大学的东方语文系学习,次年转入法学系,受卢梭和伏尔泰的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对农奴制社会和学校教育不满,于1847年退学回家,从事农奴生活的改革。失败后,于1851年至1854年自愿到高加索服兵役,为后来写作《战争与和平》打下了基础。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旅行,访问了法、德、意、瑞士诸国。1860年至1861年,托尔斯泰为考察欧洲教育再度出国。回国后,他担任地主与农民纠纷的和平调解人。托尔斯泰晚年陷入极端苦闷之中,他的平民化思想与贵族家庭的生活经常发生冲突。1910年,82岁的托尔斯泰为了摆脱贵族生活而弃家出走,不幸中途得病,于11月7日在阿斯达普沃火车站逝世。创作自传体小说《幼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7)三部曲,通过贵族青年尼古林卡性格的形成过程,揭露了贵族生活方式对人的恶劣影响,同时又宣扬用道德上的“自我修养”来克服外界影响。三部曲细腻地描写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阶段,表现出作者深刻的心理分析的才能。《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是根据作者参加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写成的。小说把贵族军官和普通士兵加以对照,揭露贵族军官的贪婪、虚荣和追求名利,歌颂下级军官和士兵们作战的英勇,体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写的是青年地主聂赫留朵夫在自己的领地上进行改革及失败的故事。小说的积极意义在于描绘农民贫困的真实图景,揭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尖锐对立。《哥萨克》(1852—1862)的主人公奥列宁厌倦了贵族生活方式,到高加索山民中去追求淳朴自由的生活,最后又回到了贵族社会。小说把哥萨克人的淳朴生活与贵族的享乐生活加以对照,首次提出贵族阶级“平民化”的问题。根据在瑞士的见闻,写成短篇小说《琉森》(1857),揭露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文明”、“自由”、“平等”的虚伪,谴责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自私与无耻。《琉森》是托尔斯泰批判资本主义的最早的作品。《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和人民抗战的英雄气概。作者认为任何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都应该服从人民的意愿。作者对于远离人民、不关心祖国命运的宫廷贵族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作者批判官僚贵族,但并没有否定整个贵族阶级。罗斯托夫和保尔康斯基两个家族就是理想化庄园贵族的代表。小说突出描写了三个中心人物——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彼尔·别竺豪夫和娜达莎·罗斯托娃,通过他们探索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战争与和平》以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矛盾。小说首先在经济生活方面展现了俄国社会的历史变动。在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下,封建的经济基础日趋崩溃,“贵族之家”迅速破产。小说还无情地揭露了贵族上流社会思想道德的堕落:官场腐败,贿赂风行,结党营私,钩心斗角。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当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非难。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又背叛了她。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不仅没找到真挚自由的爱情,而且陷入难堪的处境,她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于是以自杀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最严正的抗议。列文是一个力图保持宗法制经济关系的庄园地主。他对资本主义侵袭下俄国“旧基础”的迅速崩溃感到十分不安,但缺乏正确理解。他孜孜以求地寻找振兴农业、抵制这场新的社会灾难的办法。但他努力进行的却只是“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参加劳动,力图走一条“对于我自己对于劳动者都有利”的“独特”道路——地主和农民“同样以股东资格参加农业经营”。“以人人富裕和满足来代替贫穷,以利害的调和一致来代替互相敌视。一句话,是不流血的革命。”改革失败后,他“濒于自杀”,坠入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的深渊。最后,他从宗法农民弗克尼奇身上领悟到了生活的意义:“为上帝、为灵魂活着”,要“爱人如己”,感到“上帝”就在自己心中。列文及其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托尔斯泰本人这时期的思想和生活的体现。二、《复活》《复活》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无情的批判,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以及法律、法庭、监狱、官吏和整个国家机器的反人民本质作了广泛而又深刻的揭露。托尔斯泰第一次在作品中以被压迫的下层妇女(玛丝洛娃)为主人公,并多角度深入地描写了其不幸遭遇,这同革命风暴的临近以及作家世界观的转变是分不开的。《复活》所批判的1、法律与执法者;2、官方教会;3、土地制度《复活》是一面反映俄国农民在革命中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特点托尔斯泰塑造普通人的悲剧的形象,目的在于揭露悲剧的社会根源,同时也在于揭示那为普通人所特有的不可摧毁的精神气质。因此,作者满怀同情地叙述了她的“堕落”之后,又精心地描绘了她的“复活”。《复活》中还描写了革命者的形象。托尔斯泰对革命者的态度是矛盾的:他肯定革命者对沙皇制度的仇恨、社会平等的思想、自我献身精神和他们的优秀品质,否定革命者暴力革命的手段和革命行动。《复活》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托尔斯泰采用二重组合的性格系统,在双向逆反的发展中,生动地刻画了聂赫留朵夫的性格。人性与兽性、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不断地冲突,构成了聂赫留朵夫性格的两级特征和生动的性格形态。《复活》描写人物和安排结构的基本原则,是鲜明的对比。大量采用讽刺手法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特色。同时,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复活》采用的是单一的情节结构。但托尔斯泰的革新之处在于,他打破了欧洲传统小说首尾完整的封闭结构的固定模式。小说中戏剧性的高潮和结局消失了,作品的内容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像生活一样流动无尽。这种开放型的结构,给20世纪的小说形式革新提供了启示。第五节
契诃夫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擅长写短篇小说著称,与莫泊桑、欧·亨利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的戏剧创作也很有成就。生平契诃夫出生在亚速海沿岸塔干罗格城的一个小商人家庭。童年生活困苦,中学时代不得不一面求学,一面当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这使他很早就接触社会,从小养成注意观察周围生活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他于1879年中学毕业,1880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同年以安托沙·契洪特的笔名在幽默杂志《蜻蜓》上发表了最早的两篇作品,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1884年大学毕业后,他一面行医,一面继续在各种幽默杂志上发表小说。在19世纪80年代,他曾先后汇集出版过三本短篇小说集,即《梅尔波美娜的故事》(1884)、《杂色的故事》(1886)和《在昏暗中》(1887)。创作在1883年至1885年,他每年都要写小说100篇以上,1885年最高达到129篇。他一生创作了470多篇小说,大部分(约400篇)写于这个时期,而且多是短篇。他早期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些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面上写俄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实际上却无情地嘲笑和揭露专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小公务员之死》(1883)、《变色龙》(1884)、《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等;另一类是反映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痛苦生活的,如《哀伤》(1885)、《苦恼》(1886)、《万卡》(1886)等。在反映城市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中,作者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对下层人民的悲愁给予深切的同情。这类作品多带有浓重的阴郁和伤感的情调。90年代就成了契诃夫创作的繁荣和成熟时期,他写的许多优秀名篇都产生于这个时期。其中揭露社会黑暗和抨击托尔斯泰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作品占相当大的比例,如《第六病室》(1892)、《挂在脖子上的安娜》(1895)、《带阁楼的房子——艺术家的故事》(1896)、《醋栗》(1898)、《套中人》(1898)等。《套中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它塑造了一个旧制度的卫道者、新事物的反对者的典型形象。契诃夫小说描写的多是阴暗灰色的生活,并且明显流露出抑郁哀伤的调子,但这并不表明作者是悲观主义者。他对丑恶生活的暴露,对人们身上消极面的揭露,是为了向人们说明除旧布新的必要。他1898年认识高尔基以后,在高尔基的影响下,非常重视政治事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形势的感染下,契诃夫的思想更朝着积极方向转变。契诃夫还写过不少剧本。在19世纪80年代,他写过一些独幕剧,较著名的有《蠢货》(1888)、《求婚》(1889)等。这些剧本带有闹剧的特点,都很幽默,但反映的生活面不广,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喜剧性的情节嘲笑小市民的庸俗和地主的卑劣。他在创作的后期开始写多幕剧,一共写了五部。剧中的主角大多是外省的知识分子。契诃夫最著名的剧本是《樱桃园》(1903),描写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贵族庄园彻底崩溃的情景。第六节
易卜生一、生平与创作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是挪威杰出的戏剧家,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他的“社会问题剧”对戏剧艺术的革新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当今,他的心理剧也受到了重视。生平易卜生出生于小城希恩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早年生活富裕,8岁时家业破产,受到社会歧视。直到16岁他都在拉丁语学校上学,16岁那年他外出独立谋生,在一家小药店当学徒。工作之余,他夜读不辍,往往至天色垂曙。他自学希腊文和拉丁文,进而接触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和历史著作,是一位“自修的大学生”。1850写出《诺尔曼人》1851—1857在卑尔根剧院任编剧和舞台主任,每年必须写出一部剧本在奠基节(6月2日)上演1857年至1862年,在“挪威剧院”任经理,剧院破产后他向奥斯陆大学申请研究经费得到批准,曾北上到各州旅行,深入民间搜集民歌民谣、英雄传说。为了生计,他还当过一段时间的海关职员。1863年3月,丹麦部分领土突遭普奥联军强占,斯堪的纳维亚统一论的拥护者易卜生,目睹挪威、瑞典政府隔岸观火,坐视不救,义愤填膺地写下《患难兄弟》一诗,痛斥斯堪的纳维亚人的爱国主义空话,并愤然弃国,侨居意大利和德国达27年之久,直至1891年才回国定居,于1906年5月23日去世。挪威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创作生涯早期创作(1850—1868年),大都采用挪威古代英雄传奇、民歌民谣、神话传说等作为素材,加以改编为中古历史剧,借古喻今,题材多样,想象丰富,而且多为诗体剧。《布朗德》、《培尔·金特》中期创作(1869—1890),是易卜生以创作现实主义“社会问题剧”为主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艺术形式上也从早期的诗体剧转向散文体的创作。《人民公敌》、《玩偶之家》晚期创作(1891—1906),主要是他回国后所写的四部心理剧:《建筑师》(1892)、《小艾友夫》(1894)、《博克曼》(1896)和《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1899)。晚期创作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已转为对知识分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悲观主义色彩增浓,象征主义手法加强。二、《玩偶之家》幕启时,娜拉作为一个幸福的妻子和母亲,在欢乐的气氛中正准备着过圣诞节。丈夫海尔茂新年后就要上任银行经理,可以拿到高薪。他踌躇满志,对妻子“小鸟儿”、“小宝贝”地叫个不停,但是婚后8年的一件往事撕开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了海尔茂的真面目,引起了使这个家庭迅速解体的风波。剧本采用倒叙手法展开剧情。原来娜拉隐瞒丈夫干过一件“大事”:他们婚后一年,丈夫积劳成疾,医生劝他去南方疗养,否则性命难保。但是当时丈夫收入尚低,无法遂愿,娜拉急得没法,就伪造了父亲的签名向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钱,从而使一家得以到意大利疗养,治好了丈夫的病。回到家里,娜拉为了还债,省吃俭用,熬夜工作拼命挣钱。她很高兴自己分担了家庭的责任,救了丈夫一命。但并不知情的海尔茂在当上经理后,却把柯洛克斯泰解雇了。柯洛克斯泰恳求娜拉让丈夫留用他,娜拉认为自己没有这个力量,难于应命。柯洛克斯泰就把娜拉违法借款的事写信给她丈夫告发。海尔茂接信后暴跳如雷,辱骂娜拉是“伪君子”、“撒谎者”、“下贱女人”,继承了父亲的一切坏德性,还气急败坏地悲鸣:“你把我的一生幸福都葬送了。”他还宣布娜拉没有资格教养孩子,悍然剥夺了她对孩子的教养监护权。海尔茂的虚伪、自私、卑劣的市侩面目暴露无遗,娜拉一下子被抛进了一个阴森的黑洞中。这终于使她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小时她是父亲的玩偶,婚后是丈夫的玩偶。这也使她看清了,宗教、法律、家庭伦理道德都是骗人的把戏,它们维系的是表面的体面和虚假的尊严,却无情地摧毁了娜拉心中对爱情、真诚和牺牲等价值观念的纯真理想。她不能再在这龌龊的世界里继续生活下去,曾如此深爱过的丈夫已成陌路,曾如此温馨的家庭已令她心寒,她选择了出走;于是在浓黑的夜幕中,她毅然打开大门,砰的一声关上了——尽管,她不知道要去向何方。剧本通过娜拉在家庭中前后地位的巨大变化,不仅尖锐地提出了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而且深刻地揭露了一个充斥着谎言的虚伪世界如何摧残着人们的精神,窒息着人们的灵魂。娜拉的出走,无疑是对社会的公开挑战。难怪剧本发表后遭到了各国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而被禁演,甚至连大作家托尔斯泰也谴责娜拉放弃为妻为母的神圣职责是不道德的行为。然而谁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愿合伙经营合同书(33篇)
- 2025年全球人力资源外包合同报告
- 2025年住宅租赁租金结算协议范本
- 2025年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
- 2025年农产品交易市场承包协议
- 2025年二手车购买合同规定范本
- 2025年借用物资双方策划管理协议范本
- 2025年个人租赁居间协议样本
- 2025年度职员能力提升策略协议
- 2025年医疗融资合作框架协议
- 电流互感器试验报告
- 蒋中一动态最优化基础
- 华中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单位意见反馈表
- 付款申请英文模板
- 七年级英语阅读理解10篇(附答案解析)
- 抖音来客本地生活服务酒旅商家代运营策划方案
- 钻芯法桩基检测报告
- 无线网网络安全应急预案
- 国籍状况声明书【模板】
- 常用保洁绿化人员劳动合同范本5篇
- 新高考高一英语时文阅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