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语文-文言虚词_第1页
自考语文-文言虚词_第2页
自考语文-文言虚词_第3页
自考语文-文言虚词_第4页
自考语文-文言虚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副词作为副词,“且”可以表示情态、程度、时间等,可译为“尚且”“姑且”、“暂且”、“而且”、“况且”等,这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近似,不难理解。另有两种用法是现代汉语所不具备的,应注意掌握。1、置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前,表示这一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快要”、“就要”、“将要”等。例如:(1)坐,且将戮。(《张中丞传后叙》)(2)虽食,且不下咽!(《张中丞传后叙》)且尽:将要完结(1)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李将军列传》)(2)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李将军列传》)(3)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张中丞传后叙》)且穷:指将要无计可施(1)及其无救而且穷也……虽欲去,必不达。(《张中丞传后叙》)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雕。(《谏逐客书》)一一用驱逐客卿的方式帮助敌国,用减少人才的行为使仇人获利。“以为”“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有两种意义:一个是复合动词,表示“认为”、“觉得”的意思,这较为常见。例如: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答司马谏议书》)另一个是省略了代词宾语的“以”字结构与动词“为”组合而成,因此是两个词。理解和翻译时必须把“以”的宾语补出,才不致产生误解。例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一一以为东蒙主:让他(指颛臾君)东蒙山祭祀的主祭人。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辞之以为博。(《庄子秋水》)一一以为名:以此博取高洁的美名;以为博:以此换取博学的赞誉。长铁归来乎,无以为家!(《冯谖客孟尝君》)一一无以为家:没有用来养家的资财。传其事以为官戒。(《种树郭橐驼传》)一一写下他的事迹,以此作为官员的戒鉴。之代词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例如:(1)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3)野语有之日。(《庄子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之:指代冯谖,充当“见”的宾语)(5)公赐之食,食舍肉。(《郑伯克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例如: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我之谓:谓我。)《诗》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吧。)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其李将军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务去陈言。)连词(结构助词)1、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可译为“的”。例如:(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季氏将伐颛臾》)(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寡人之於国也》)(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量之鼓。(《谏逐客书》)2、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谓语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此时根据上下文,通常可译作“的”、”……的时候”、“……的样子”、“……的情况(条件)下”等,也可不译出。例如:(1)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充当全句的主语。)(2)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马伶传》李伶之为严相国:李伶扮演的严相国。充当句中主语。)(3)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庄子秋水》尔向之自多于水:你以往因为河水满溢而自我炫耀的样子。充当“似”的宾语。)(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东方之既白:东方已亮。充当“知”的宾语。)(5)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李将军列传》广之将兵:李广带兵的时候。充当状语。)(6)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张中丞传后叙》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在全句中充当状语。)(7)此吾之所为师也。(《马伶传》吾之所为:我师从的,充当“师”的定语。)动词表示“去”、“往”、“到……去”、“到达”等意思。如:驱而之薛,使吏民如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之薛:到达薛地)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者起辅助作用的代词。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与名词组合:主要可分两类:1、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例如:(1)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2)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马伶传》)(3)气盛那么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2、复指名词或名词结构,充当动词宾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的人(情况)”等。例如:(1)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冯谖客孟尝君》)二、与数量词组合:表示数量的种类。可译为“种”、“样”、“类”、“方面”等,也可不译。例如:(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2)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⑶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谏逐客书》)(4)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谏逐客书》)三、与时间词组合:表示一定的时间范围,可译为“……的时候”等。例如:(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2)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书》)四、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变成名词性结构,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谏逐客书》)五、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变为名词性结构,也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⑶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4)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李将军列传》)(5)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张中丞传后叙》)(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此外,“者”字结构有一类是提示或强调结果,以引出对缘由的解释,此时可译为“……的原因”等。例如: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假设是者何也?(《谏逐客书》)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乃副词作为副词,“乃”可以表示多种接续关系或情态,有时用法近于连词。1、表示顺承接续关系,可译为“于是”、“就”等。例如: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庄子秋水》)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李将军列传》)2、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反而”、“竟然”等。例如:(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谏逐客书》)(2)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3)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李将军列传》)3、表示对某人、某事确实认,可译为“这”、“这就是”等。例如:(1)左右日:“乃歌夫'长铁归来'者也。"(《冯谖客孟尝君》)(2)因烧其卷,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冯谖客孟尝君》)(3)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客孟尝君》)表示对结果的强调,可译为“才”、“这才”等。例如:(1)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答李翊书》)⑵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李将军列传》)⑶告广日:“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李将军列传》)(4)良久,乃许之。(《李将军列传》)表示递进,常与“至”等合用,或译为“以至”、“以至于”。例如:(1)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论毅力》)代词指代第二人称,通常只作定语,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其代词可指代人、事、物等。与“之”不同的是,上古汉语中“其”时常隐含结构助词“之”的意思,与后续词语组成名词性结构,因此通常只用作定语。魏晋以后,“其”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也可用作主语。例如:2、置于数量词之前,表示接近这个数目,可译为“大约”、“接近”、“快到”等。例如: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张中丞传后叙》)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马伶传》)连词1、连结前后两项,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作“是……还是……”、“……还是……”等。例如: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是且非:对还是错。)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李将军列传》)2、连结前后两项,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等。例如: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史记淮阴侯列传》)以介词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1、河内凶,那么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寡人之於国也》前一“其”指河内,可译为“那里的”;后一“其”指河东,可译为“河东的”)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假设而叹曰。(《庄子秋水》其:指代河伯,可译为“他的”)3、其后用兵,那么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指代前事,可译为“此”、“这”)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张中丞传后叙》其:指代当地百姓,充当主谓结构中的主语)5、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马伶传》其:指代马伶,可译为“他”,充当句中主语)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其”的指代对象可以灵活多样,作为指示代词,可用作特指、远指、近指;指代人物时,不仅可指代第三人称,也可指代第一、第二人称,这都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例如:1、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报刘一丈书》其:此为作者自指,可译为“我”)2、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答李翊书》其:指李生,这里可译为“你”)语气词作为语气词,“其”通常置于句首或句中,可表示多种语气。1、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也许”、“可能”等。例如:(1)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答李翊书》)(2)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冯谖客孟尝君》)(3)假设是,那么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橐驼传》)2、表叮嘱、劝勉、期望、命令等语气,通常用于祈使句中,可译为“一定”、“千万”等。例如:(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无忘:可译作“千万不要忘记”)3、表反问语气。可译作“岂”、“难道”、“哪里”等。例如: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答李翊书》)假设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4、强调语气,可译为“究竟”。例如:(1)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张中丞传后叙》)连词连结并列的句式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作“是……还是”或“……还是……”等。例如: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答李翊书》)所代词“所”也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也是名词性结构。与“者”不同的是:⑴“所”置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前,而不是其后;(2)“所”的后面只能接动词,而且通常是及物动词。因此,如果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等与“所”字组合,它们自身一般也都变得具有及物动词的性质;(3)“所”字之所以通常与及物动词组合,是因为此时的“所”具有动词宾语的性质。因此,“所”字结构说明的是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物,而“者”字结构那么是说明发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如“所见”指看到的东西:“见者”那么指看东西的主体),二者的意义差异是明显的,决不可混为一谈。例如:(1)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五代史伶官传序》)一一所归:归处。(2)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一一所希冀:企盼的内容。(3)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庄子秋水》)一一所连:指禅让的君位;所争:争夺的政权;所忧、所劳:指为此而忧虑、操劳的国事。(4)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一一所之:去的地方、去处。(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一一所能上报:指能够回报的恩德。(6)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一一所如:去往的地方。此外,还有一些由“所”组成的常见结构应当注意:“所……者”此一结构表达的意义等同于“所”字结构,而不等同于“者”结构,亦即说明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而不是发出或实施动作行为的主体。例如:(1)然那么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谏逐客书》)一一所重者:看重的东西;所轻者:轻视的东西。(2)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一一所为者与所期者:指文章的写作与期盼到达的水平。(3)孟尝君日:“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客孟尝君》)所寡有者:缺少的东西。(4)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张中丞传后叙》)一一所欲忠者:愿意效忠的对象。诸一、合音词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于”古音同“乎”)。“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那么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例如:⑴用与舍属诸人。(《答李翊书》)(2)用那么施诸人,舍那么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3)更譬诸操舟……(《论毅力》)(4)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2、“之乎”的合音。“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例如:(1)有美玉于斯,据梗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二、约数词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各位”、“众”等。例如: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李将军列传》)表示凭借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例如:(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五代史伶官传序》)(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例如:(1)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於国也》)(2)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寡人之於国也》)(3)皆以用战为名。(《李将军列传》)(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论毅力》)(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马伶传》)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例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而广以良家子参军击胡。(《李将军列传》)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李将军列传》)表示原因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开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例如:(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5)其观于人也,笑之那么以为喜,誉之那么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6)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张中丞传后叙》)表示带着可以带着、带着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凭”、“靠”。例如:(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中丞传后叙》)表示时间“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在”、“于”,有时可据需要译为“按照”。例如: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李将军列传》)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於国也》)表示关涉或处置对象“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把“、“让”等。例如: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卷。(《冯谖客孟尝君》)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冯谖客孟尝君》)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必以其言为信。(《张中丞传后叙》)副词作为副词,“以”主要表示某种情态或语气。例如:(1)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冯谖客孟尝君》)一一以:只有,也就是。连词作为连词,“以”的语法功能与“而”类似,只不过通常只用于表示顺承接续的种种关系,可译为“就”、“来”、“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译出。例如:(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李将军列传》)(3)且硕茂,蚤食以蕃。(《种树郭橐驼传》)一一蚤食以蕃:果实结得早而且结得多。(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前赤壁赋》)(6)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马伶传》)动词“以”作为动词,常见的是“认为”、“以为”的意思。例如: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由“以”构成的几种常见结构“以”字结构用作补语在古汉语中,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时常用作动词或动词性短的补语成分,表示这一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凭借或关涉到的人、事、物等。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基本不再出现,相关内容通常用状语或动词宾语的形式出现,这是在阅读理解时应当注意。例如:(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於国也》)一一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那里(或:在那里种上桑树)。(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於国也》)一一申之以孝悌之义:教给他们孝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