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同步课时训练1.列宁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火星报》创办B.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C.二月革命爆发D.十月革命取得胜利2.1917年二月革命后,关于是否继续革命的问题,布尔什维克党内争论不休。列宁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不是一种跳跃,而是一条摆脱业已造成的经济破坏的实际出路”“既然资产阶级不能摆脱现状,革命就要继续前进”。列宁的话主要说明了()A.俄国社会革命的时机不成熟 B.二月革命适应俄国社会发展C.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D.布尔什维克内部已形成分裂3.1917年11月7日晚,数万名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工人和士兵攻下了冬官,当时冬宫代表的是()A.俄国农奴制政府的最后堡垒 B.俄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最后堡垒C.沙皇专制制度的最后堡垒 D.帝国主义在俄国殖民统治的最后堡垒4.俄国十月革命后,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拥有()A.立法权和行政权 B.立法权和司法权C.行政权和司法权 D.立法、行政和司法权5.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条件下帝国主义列强忙于相互厮杀而无暇进行干涉,俄国革命就很难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假如没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俄国革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这说时十月革命的胜利()A.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 B.充分发挥了工农兵联盟的巨大优势C.首创了暴力革命的先例 D.体现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结合6.实行十月革命后不久采取的哪一措施能起到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作用()A.将大部分大型企业收归国有B.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所有制C.与德国签订和平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某学者在谈到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它作用很大,危害也不小。”这项政策在当时的作用主要表现为()A.立刻引发农民不满和暴动 B.巩固了十月革命胜利成果C.促进了苏俄经济迅速恢复 D.奠定了苏联工业化的基础8.1921年之后的三年时间,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从10家增加到了50家。农民有了剩余的粮食,俄罗斯人喝到了自己酿造了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A.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B.十月革命的爆发C.实施战时共产主义 D.推行新经济政策9.欧美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开始转移到苏联寻找出路。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这一时期的苏联正在()A.反对列强武装干涉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C.进行反法西斯战争 D.推进市场经济改革10.如表是苏联集体农庄的相关数据,这一时期的苏联()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57.085.9233.3243.7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数(单位:百万户)1.06.015.718.5集体农庄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3.923.671.493.0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4.933.687.499.1A.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B.建立了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C.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D.从小农国家发展为工业强国11.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A.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C.国家干预与市场相结合 D.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12.有学者认为,在苏联历史上,“斯大林模式”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斯大林模式”挽救了当时危机四伏的苏联。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模式”()A.切实维护了工农阶层的利益 B.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协调发展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D.迅速提高了苏联的综合国力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8年夏,协约国勾结俄国的反动势力,向苏俄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使当时共和国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各种燃料、原料、粮食极端缺乏。面对严酷的战争环境,1918年8月和10月,苏俄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产粮区强迫实行商品交换》《关于向农业经营者征收农产品实物税》的法令,规定农民除种子、口粮和饲料外,其余农产品均按国家的固定价格交给国家,国家付给农民贬值的货币。后来为了完成任务,有时连农民的口粮、种子也征收了。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法令,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对粮食和日用品实行配给制。在劳动和分配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摘编自辛燕《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浅说》材料二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实施的目的。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3页材料二在中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风云新途》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希特勒微笑的声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仪式,但他很快就笑不出来了,德国不但被全线遏制,而且开始遭遇反攻,希特勒不明白,已经失去西部工业基地的苏联,为什么会越战越强。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的飞机产量,仍达到2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场,迎战德军。”材料三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1)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图片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B项正确;列宁等人创办的俄国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报纸《火星报》,于1900年12月11日创刊于德国的莱比锡,排除A项;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时间不符,排除C项;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在1917年,排除D项。故选:B。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必然性。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的要求,置工人农民的性命于不顾,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即俄国面临的现实困境只有无产阶级领导苏维埃夺取政权才能解决,故选C项;俄国社会革命的时机不成熟与“革命就要继续前进”矛盾,排除A项;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所作所为不适应俄国社会发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俄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必然性,布尔什维克党内争论不能说明内部的分裂,排除D项。3.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冬宫代表的是俄国资产阶级,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4.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拥有立法、行政和司法权,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D。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材料主要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并不是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工农兵联盟巨大优势的内容,故排除B项;俄国十月革命并非首创暴力革命,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一战和布尔什維克党领导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结合,故选D项。6.答案:B7.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故B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在后期才明显表现出来,故排除A;CD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故选:B。8.答案:D9.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欧美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开始转移到苏联寻找出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西方世界一片萧条,而此时苏联正在进行着工业化建设,一片欣欣向荣,B项正确;苏俄时期是反对列强武装干涉,巩固政权,排除A项;此时二战还未开始,排除C项;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是市场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集体农庄数、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数、集体农庄的比重、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不断上升,说明苏联正在进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民经济比例,排除A项;苏联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服务,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11.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所以,A.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符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故A错误;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符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故B正确;C.国家干预与市场相结合:不符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故C错误;D.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不符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故D错误。故选:B12.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斯大林模式”挽救了当时危机四伏的苏联,可以看出该学者赞同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提升了综合国力,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主要是斯大林模式对国家实力的推动,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十月革命时期,苏俄已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1)特点:战时性;共产主义性;强制性。(2)主要内容:实行粮食税;允许局部地发展私营经济;国家掌控国民经济命脉。目的: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规定农民除种子、口粮和饲料外,其余农产品均按国家的固定价格交给国家,国家付给农民贬值的货币”可概括出战时性;共产主义性;强制性。(2)主要内容:根据材料“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实行粮食税;允许局部地发展私营经济;国家掌控国民经济命脉。目的:根据材料“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可概括出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14.答案:(1)史料价值:图片史料,记录斯大林时期拖拉机厂的生产场景。可以用来研究斯大林拖拉机厂的生产情况,如承担军工生产职能,也可以用来研究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工业化进程,还可以用来研究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的工业生产。有很高的史料价值。(2)评价: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经济结构失衡,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苏联后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僵化,限制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解析:(1)史料价值:从史料类型看,材料属于图片史料。根据图片内容可以看出,图片记录斯大林时期拖拉机厂的生产场景。因此这一图片可以用来研究斯大林拖拉机厂的生产情况,如承担军工生产职能,也可以用来研究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工业化进程,还可以用来研究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的工业生产。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