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仁被含意现象与启示_第1页
陈新仁被含意现象与启示_第2页
陈新仁被含意现象与启示_第3页
陈新仁被含意现象与启示_第4页
陈新仁被含意现象与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新仁被含意现象与启示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2目录引言现象根源阐释启示结语第1页/共38页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31、引言语用学研究交际中的意义,文献中所说的这一“意义”所指的一般都是说话人(借助特定话语方式有意传达)的意义。正因为研究说话人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是语用学主要理论的基本目标,所以有学者径直将语用学定义为“关于说话人意义的研究”(Yule1996:1)。第2页/共38页听话人如何理解说话人意义是认知语用学的关注焦点。听话人对于说话人意义的理解选择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有偏差或错误的。对于前者,人们似乎更多地想当然,较少加以验证。关于后者,学者们主要是在误解的名义下开展研究的(如赵毅1995;Yus1998,1999a,1999b;宗世海2000a,2000b,2003a,2003b,2005)。被听话人误解的可能是字面意义,也可能是会话含意。误解可能是无意的,也可以是有意的,后者称为刻意曲解(如何自然、申智奇2004;孙亚2005;刘艳秋2006)。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4第3页/共38页何自然、申智奇(2004)《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文明确定义了刻意曲解,即“在会话交际中,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和对方话语中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以便达到某种交际效果。这种语言现象就叫做刻意曲解”。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5第4页/共38页孙亚(2005)刻意性是区分二者的重要标准。判断H理解的刻意性主要有两条标准:(1)H的理解明显违背常识;(2)H的理解明显与语境不符。刻意曲解是误解的一种,如果用标记论的观点来看,刻意曲解是误解的有标记形式而无意误解是无标记形式或默认形式。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6第5页/共38页刘艳秋(2006)刻意曲解就是交际者根据特定的需求和心理活动常用的一种语用策略,以达到制造幽默、抵御侮辱、维护面子、打破僵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调和冲突、摆脱困境、避免不利后果等语用功能。一位妻子抱怨她的丈夫说:“你看邻居W先生,每次出门都要吻他的妻子,你就不能做到这一点吗?丈夫说:“当然可以,不过我目前跟W太太还不太熟。”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7第6页/共38页刘艳秋(2006)A.你以为你是什么人?B.明摆着嘛,中国人!你呢?难道不是吗?A其实在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算不了什么!”面对这样的刁难,B刻意曲解了A问话的含意,既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又把对方置于尴尬之中。刻意曲解是在正确理解对方话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刻意曲解是说话人对语言调控的过程,为了达到自己的语言目的,说话人刻意把曲解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强调了说话人的意向性。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8第7页/共38页现有研究主要关注:1)对指称意义、命题意义及含意的(有意或无意)误解;2)误解、故意曲解的类型;3)误解产生的原因或刻意曲解赖以产生的条件;4)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等等。

本研究关注另一种误解情形,即对说话人发出特定话语背后的用意或用心产生的误解。这种误解可以是领会说话人用心不当而发生的,也可以是刻意曲解说话人用心而产生的。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9第8页/共38页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类误解的解读,进一步寻找话语理解的根本属性,关注用意或用心解读的机制,探讨社会心理如何纳入到关联理论的总体框架中。探讨相关现象的研究对于语用学界定及一些基本主张的启示。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10第9页/共38页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112.现象在言语交际中,有时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误解不是发生在说话人的字面意义层次上,也不涉及说话人试图间接传递的信息或会话含意,而是涉及说话人发出特定话语背后的用意或“用心”。例如:(语境:日本特种部队要来袭击赵庄)周卫国:赵老伯,这里不安全,赵庄您也回不去了,您赶紧带着乡亲转移吧。→赵老伯:周团长,我们马上就转移,绝不会给八路军添麻烦。周卫国:赵老伯,我不是这个意思。您别误会。我们八路军撇下老百姓不管的。

(《雪豹》)第10页/共38页周卫国所说的“意思”与一般所说的会话含意不同,指的其话语背后的用意或用心。“用意”或“用心”涉及隐含传递某一信息背后的深层意图或企图,这种意图在听话人来说往往是不友好的甚至是敌意的。“用心”与一般的意图或含意不同,涉及说话人发出特定话语所持有的立场、利益诉求等,根据《辞海》,指“居心”、“存心”,多指带有贬义的某种念头。对于用心,说话人在交际中可加以取消,如使用“我不是说”、“我可没有这个意思”来加以取消,也可以强化,如“你难道不是这个意思吗?”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12第11页/共38页出于描写需要,或许可以扩大会话含意的范围,将说话人可能持有的、间接传递的这种用意或用心也归于其中;抑或引入不同于会话含意的另一种隐含信息,不妨称之为“社会心理效应”(见陈新仁2004)。这种涉及用心或企图色彩的会话含意在文献中较少有人研究。说话人(周卫国)在第一次发出话语(“赵老伯,这里不安全,赵庄您也回不去了,您赶紧带着乡亲转移吧”)时并不持有在赵老伯所认定的那一用意或用心(怕老百姓给八路军填麻烦)。为此,本研究将这种言语交际中有时会出现的一种意义现象——听话人强加给说话人某一特定的意义或用心——称为说话人的“被含意”或“被用心”。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13第12页/共38页“被含意”或“被用心”显然属于误解的一种类型,然而这种误解由于涉及对说话人的立场、态度等的误读,往往会产生人际后果(如导致双方的关系紧张或疏远),而非一般的交际或会话后果(即影响当前交际的顺利进行,一个经常观察到的会话表现是会话的修正)。也正因为如此,如果周卫国不立即加以澄清(“赵老伯,我不是这个意思。您别误会。我们八路军撇下老百姓不管的”),赵老伯心中有可能从此会对八路军产生不友好甚至是敌意的看法。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14第13页/共38页毛人凤:总裁。蒋介石:这么早就来了。说吧。是为了抓人的事还是杀人的事?杀了一茬又长了一茬。这天堂里都住满了共产党,我上哪?毛人凤:不,共党他只能下地狱。蒋介石:那也不一定。共产党的能人多得很,你想啊,连我们的身边他们都能派进人来,这万一他们要是买通了天堂看大门的只放共党,哪儿还有我们的位置呢?毛人凤:总裁说话真是耐人寻味啊。您是伟人,您一定是上天堂的。→蒋介石:你是盼着我死呢是吧?毛人凤:啊,不不不不不不,总,总裁,您不会上天堂的。蒋介石:哦,下地狱。毛人凤:总,总,总,我不会说话了。

(《东方》)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15第14页/共38页孙亚(2005)T1贵:大少爷,您是明天起身吗?T2萍:嗯。T3贵:让我送送您。T4萍:不用,谢谢你。T5贵:不时总是您心好,照顾着我们。您这一走,我同我这丫头都得惦记着您了。T6萍:(笑)你又没钱了吧?T7贵:大少爷,您这可是开玩笑了。———我说的是实话,四凤知道,我总是背后说大少爷好的。(曹禺《雷雨》)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16第15页/共38页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173.根源

宗世海(2000a,200b,2003a,2003b,2005)较为系统地探讨了误解发生的类型、社会心理根源,指出话语因素(说听者语言知识差异、词句歧义、句义含糊)和心理因素(常规心理、先入为主心理等普通心理以及自我价值观心理、自我利益心理、自我防卫心理、乐观心理等社会心理)的相互作用是误解产生的机制:话语因素提供了误解的可能,听话人心理因素促成了误解的实现。第16页/共38页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18宗世海对于误解的发生机制可以总体上用来解释“被含意”现象:一方面,说话人所发出的话语本身给听话人强加涉及用意或用心的解读留下了空间或可能,甚至是提供了引线或触发器(trigger);另一方面,听话人的特定社会心理会诱导其作出有关说话人发出某话语可能带有特定用意或用心的解释。不过,有必要对宗世海的解读做进一步的拓展:我们认为,在“被含意”现象中,不是说话人话语的语言本身会触发相关推理,而是该话语引发的(语境)假定会触发相关推理。第17页/共38页

周卫国的第一番话语“赵老伯,这里不安全,赵庄您也回不去了,您赶紧带着乡亲转移吧”涉及下列假定:周卫国让赵老伯等乡亲转移,但不是让他们与八路军一起转移。

然而,周卫国的话语在传递这样的假定时只讲了让他们转移的原因但并没有交代为什么不让乡亲们与八路军一起转移的原因。这就为赵老伯关于周卫国发出该话语的原因的理解留下了多种可能性:周卫国怕老百姓会连累八路军;周卫国怕八路军会连累老百姓;……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19第18页/共38页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20

对于间接话语的理解,往往牵涉溯因分析或动机推理(attribution),如对拒绝、请求等话语的理解。在日本特种兵来犯的宏观语境下,赵老伯很自然会受到自我利益心理或自我防卫心理的影响,一方面,他会从老百姓的安全角度考虑,另一方面也会猜测周卫国可能会从八路军(以及一百多个箱子)的安全角度发出该话语。在上述社会心理的驱动下,赵老伯才会认为周卫国可能是怕老百姓会连累八路军才那样说的。第19页/共38页2023/1/1921如此看来,在对说话人的用意或用心的理解方面,话语本身和社会心理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语境因素?)。问题是,如何将它们纳入统一的理解框架中?对于上述话语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与关联理论解释模式的联系,宗世海认为该机制总体上符合关联理论。不过可惜的是,他没有同时指出上述机制如何符合关联理论,或者说两个因素如何纳入到关联理论的解释框架中。对此,我们拟在上述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做一补充,同时为关联理论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第20页/共38页4.阐释按照关联理论,听话人的理解过程是一个积极的选择过程:在最佳关联假定(即处理话语所得到的认知效果与付出的加工代价之间的平衡)的制约和引导下形成理解假设并确认该假设。对于直接、直显的话语来讲,关联理论的解读可以在字面意义上完成(除非涉及显义的推理)。对于间接的言语,关联理论的解读假定话语传达自身的最佳关联在先,然后在最佳关联假定的引导下寻找合适的语境来处理当前话语。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22第21页/共38页John:Haveyoufinishedyourhomework?Mary:Mycomputerhasgonewrong.John听了Mary说讲的话(特别是其中电脑出故障的明示或刺激),理论上讲可能会激活很多假定(未必按如下排列顺序):假定一:电脑出故障了会影响做作业;假定二:电脑出故障需要拿去修理。假定三:电脑出故障可能有某人搞破坏。假定四:电脑出故障要向电脑公司索赔。……

考虑到自己的问话(Haveyoufinishedyourhomework?),John会觉得假定一最适合充当处理自己话语的语境,因为这样会产生一个符合最佳关联假定的语境隐含:Mary还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相反,其它假定与自己的话语则很难产生符合最佳关联假定的认知效果(如强化、取消、隐含等)。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23第22页/共38页

赵老伯完全可以就周卫国的字面意义进行理解,却没有这样做。可见,对于某一话语是作字面解释还是决定更进一步地做含意或用心的理解,取决于听话人的愿望或意志。也正因为如此,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现象才会时有发生。所谓“听者有心”,“心”实则映射了对说话人发出特定话语的用意或用心的一种考量或揣摩。

那么,在“被含意”现象中,听话人对于说话人用心的强加是否符合最佳关联假定呢?其理解过程又是如何呢?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24第23页/共38页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25赵老伯付出了更多的加工努力:在处理周卫国话语的字面意义之外还对其用心加以了揣摩;另一方面,赵老伯这样做似乎也得到了回报:认为周卫国发出该话语具有某一用心(尽管这是一种误解)。换言之,赵老伯其实还是在最佳关联假定下处理该话语的,其理解的结果似乎也符合最佳关联假定的,只不过在更多加工努力与更多认知效果之间取得平衡罢了(见陈新仁,2008)(可见误解也是在最佳关联假定基础上发生的)。赵老伯之所以会如此理解,而不是在字面意义上加以理解(加工努力和认知效果都很低),与周卫国的话语因素和赵老伯当前语境中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第24页/共38页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26

就过程而言,赵老伯首先假定周卫国的话语传递了自身具有最佳关联的假定。然后,该话语由于没有涉及对不让老百姓与八路军一起转移原因的交代而具有理解的开放性;基于特定社会心理(如自我防卫心理)的归因分析为赵老伯寻找、确定用来处理周卫国话语的语境假定确定了方向,即没有战斗力的人会连累有战斗力的人,而一旦将这一语境假定充当处理周卫国话语的隐含前提是可以得出周卫国担心老百姓会连累八路军这一符合最佳关联假定的隐含结论的(尽管这是一个误解)。

如此看来,(特定语境中的)话语因素、心理因素就明确地纳入到话语理解(或误解)中了:前者为语境假定的寻找提供了契机,后者为语境假定的寻找提供了方向,二者在最佳关联假定的制约或引导下的共同参与才是误解发生的完整机制,而不是二者的简单“相互作用”。第25页/共38页将心理因素,包括这里所讲的社会心理,融入到关联理论框架下,可以在一定程度或以相关方式弥补关联理论过于笼统的局限性,为语境建构及隐含的推导确定方向,增强了关联理论的解释性。语用充实语境建构话语字面意义---------→明说-----------→暗含

社会心理导向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27第26页/共38页妻子:你昨晚几点回来的啊?丈夫:十二点。几个朋友打了一会儿牌。

本来打两局就算了,非要决个胜负。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28第27页/共38页5.启示启示一:关于语用学研究的范围

Yule(1996)在界定语用学时指出:Pragmaticsisconcernedwiththestudyofmeaningascommunicatedbyaspeaker(orwriter)andinterpretedbyalistener(orreader).Ithas,consequently,moretodowiththeanalysisofwhatpeoplemeanbytheirutterancesthanwhatthewordsorphrasesinthoseutterancesmightmeanbythemselves.Pragmaticsisthestudyofspeakermeaning.(Yule1996:1)

我们认为,Yule所说的第一句还是比较完备的,第二句也是基本中肯的,第三句话则有点偏颇了。就语用学研究而言,意义是其研究对象,然而,意义有其发出者,也有其理解者,发出的意义和理解的意义有时未必是同一的。对于这样的情况,语用学应该予以同样的关注,或许那样能从反面角度更好地揭示话语理解的机制。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29第28页/共38页启示二:关于意义的类别

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是语用学研究的中心话题。然而,意义是什么,包括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除了一些学者区分规约含意与会话含意以及区分一般会话含意和特殊会话含意外就鲜有语用学家加以系统的探讨。Levinson指出,语用学研究触及语义学理论所不能捕捉的所有意义:Pragmaticsisthestudyofallthoseaspectsofmeaningnotcapturedinasemantictheory.(Levinson1983:12)。问题是,这“所有意义”都包括什么,对此Levinson却语焉不详。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30第29页/共38页

同样,Vershueren也认为需要全面考虑意义:......thereisaneedforapragmaticreturntomeaninginitsfullcomplexity,allowingforinteractingforcesoflanguageproductionandinterpretation,doingfulljusticetothecentralroleofmeaninginhumanreality,whethercognitive,socialorcultural.(Verschueren1999:48)

本研究所涉及的用意或用心,或笔者在其它地方所讲的社会心理效应,则应该也是一一点一种类型,值得我们开展系统的语用考察。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31第30页/共38页

启示三:关于意图或意向性在话语理解理论建构中的作用

在Yule看来,语用学研究的说话人意义是说话人有意传达的。他说:Thisapproachalsonecessarliyexploreshowlistenerscanmakeinferencesaboutwhatissaidinordertoarriveataninterpretationofthespeaker’sintendedmeaning.Thistypeofstudyexploreshowagreatdealofwhatisunsaidisrecognizedaspartofwhatiscommunicated.Wemightsaythatitistheinvestigationofinvisiblemeaning.Pragmaticsisthestudyofhowmoregetscommunicatedthanissaid.(Yule1996:1)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32第31页/共38页Grice的理论解释了说话人意思(speakermeaning)和句子意思(sentencemeaning)之间如何可能存在有趣的裂隙。Levinson(Levinson1983:17)也曾指出,对于说话人意思的理解,难处在于听话人如何才能识别到说话人的复杂交际意图。我们认为,对于语用学来说,所研究的意义未必都是说话有意传达的,毕竟影响交际的未必都是说话人意图这的意义。2023/1/19Dept.ofEnglishNanjingUniversity33第32页/共38页Verschueren(1999:46)指出,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是语用学中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p.46)。他认为,在这一争议上的立场对于语用学理论构建至关重要(p.47)。Itwouldbeunwarrantedtodownplaytherolewhichintentionsalsoplay.Animportantphilosophicalcorrelateofintentionalityis‘directedness’.Beingdirectedatcertaingoalsisnodoubtanaspectofwhatgoesoninlanguageuse.Butitwouldbeequallyunwisetoclaimthateverytypeofcommunicat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