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该阶段着重于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进一步理解,以提高其技术素养,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技术,客观地评价技术。(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生活、生产中常见材料的特性和用途,能从质量、效益、环保等多角度分析比较,选用合适的材料②学会使用常见的工具和简单的设备,了解一些比较先进的工具、设备③能够依据技术图样安排工艺,完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作品制作④知道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素:设计、加工与制作、检测与使用、评价与改进⑤了解技术的一些核心概念:“系统”、“资源”(包括工具和机器、材料、信息、能源、资本、时间和人力等)、“制约条件”、“优化和权衡”、“过程”、“控制”等(2)过程与方法①在技术活动中,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运用合理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交流和评价,发展技术思维②通过调查分析他人与社会的需求,运用一定的技术原理和方法进行技术设计活动,提出设计方案,用图样和文字正确表达设计意图,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反馈,修正和优化设计方案③能够依据技术图样,安排工艺,规范使用工具设备,进行实际加工和装配,完成作品制作任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形成和保持技术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关注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②尊重技术和技术人才,认识技术的价值观,为进入技术世界做好准备③增强劳动观念,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合作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环保意识和伦理意识等④养成积极、负责、严谨、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⑤勇于技术创新,追求精益求精,坚持实事求是认识到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并能对技术进行客观的评价课程设置(一)、学段设置劳动技术课程设置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四、五年级第二学段:六至九年级第三学段:十至十二年级(二)、课时安排基础型课程部分的课时安排:第一学段:共68课时第二学段:共170课时第三学段:共136课时四至五年级每课时以35分钟计,六至十二年级每课时以40分钟计。四至十一年级每学年以34周计,十二年级每学年以30周计。说明:各学科基础型课程部分的总课时是指令性的,各校要严格执行。在指定的学段范围内,各学科课程的课时具体安排(各周课时安排,起始年级的确定等),由学校统筹。
内容与要求(一)、四至五年级1、基础型课程部分一级主题二级主题问题与设想设想的产生与确定设想的表达工艺的选择与确定加工与制作材料与工具加工与组装使用与维护评价(1)问题与设想问题与设想部分为设计的基础,主要从产生并确定需求、收集信息、提出并表达设想、选择工具与材料、拟定工艺等方面对教材、教法进行一些方向性的指导,使原本隐含在技术活动内部的线索,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反复训练,转化为学生显性且规范的活动习惯。教学内容学习水平活动建议及说明设想的产生与确1-h-1 .定:①发现问题、明了解身边事物存在的不足,为了完善某个物品的功为J完善某1物品的功确需求产生需要解决的简单技术问题的需求与愿望能,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改进的方向②收集信息了解收集与问题有关信息的常见渠道,并能尝试通过这些途径获取信息,初步学会将所获取的信息真实地记录收集信息的常见渠道有: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采访等,每一种方法有各自的优势与下来③提出设想并选择确定作品的主题,初步学会通过分析对作品的结构提出设想,对制作过程作出安排初步学会根据问题和资料提出多种设想,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选择设想的表达:①识读图纸及表达设想知道一些外观图、实物图、操作示意图等,理解加工图样中的剪切线、折叠线、粘贴面等符号初步学会用草图或语言来表现作品的构造、制作过程和设计思路,能在讨论的基础上改进设计思路、制作计划工艺的选择与确定不足在小组讨论的中,找出每一种设想的特点,然后通过分析比较,选出切合实际的设想阅读一个玩具的安装说明书以了解其安装方法,或阅读一个台灯的使用说明书以了解其功能及使用方法绘制一个作品的简单草图,并配以文字或语言来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听取他人的意见,然后分析这些意见,再对自己的设计做出修改①选择材料与工具②拟定工艺初步学会根据综合设想和限制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初步学会根据不同材料、不同的目选择工具初步学会安排加工制作的流程选择材料时不仅要考虑材料的性能是否满足要求,还要考虑当时有哪些材料可供选择等限制条件合理的流程口」以保证加工质量和生产率,提高材料、工具的使用效率,减少时间和人力的浪费(2)加工与制作此部分的内容为加工制作的启蒙教育,主要从认识材料和工具、加工方法、组装、反思等方面对教材、教法进行一些方向性的指导,使学生能利用工具对材料进行有序的合理操作,通过有目的的分类与指导,让学生从本部分所划分的主题内容角度加以提炼和升华,为问题与设想部分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教学内容学习水平活动建议及说明材料与工具:了解简单材料性能和用比较容易加工的简单材①认识材料途,知道常用粘合材料和料,主要有:纸、铁丝、连接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小木片或木块、单股细导法线、电池、薄金属片等;常用粘合材料和连接材料有:胶水、白胶、小铁②认识工具了解常见的简单工具的名钉、小螺丝钉等称、用途及使用方法,学简单加工工具主要有:美会使用一些常用量具工刀、剪刀、钢丝钳、小初步学会使用常用工具对加工与组装:加工材料加工与组装:加工材料使用与维护:组合与装配纸质类材料进行画线、折叠、剪切、挖孔,或对易加工木质材料进行打孔、锯割、整形和磨光,或对金属丝等易加工材料进行展直、剪切、弯折等初步学会利用简单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并能按图纸正确、安全地操作初步学会用已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作品初步学会在进行简易作品的制作时,作必要的调试学会根据说明书进行简单作品组装(玩具的拼装),或根据制作要求和操作示意图进行纸、木模型的组合与装配初步学会根据设想草图将材料或部件组合、装配成一件完整的作品在组装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时,初步学会设法加以解决,或主动寻求帮助初步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榔头、手工锯、砂纸、剥线钳等以纸质、细铁丝材料、细木条或薄木板材料及导线、电珠、电池、电动小马达等和相应的工具开展技术活动裁剪纸张可用美工刀或剪刀,美工刀适合切割直线,而剪刀则适合切割弧线木片的连接可以用白胶或小铁钉;只用白胶连接较方便准确,但不够牢固、加工时间长;只用小铁钉连接较牢固、加工时间短,但操作较白胶困难、使用寿命较短。两种方法视学生情况而定,或分别使用,或同时使用,可以有较好的效果。应注意白胶会挥发出少量有害气体的作品说明书和宣传材料评价:自评与互评初步学会对设想与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进行自评初步学会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较全面的评价,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初步学会就作品设计制作的合理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作出简单评价初步学会对作品的制作过程、工作环境作出简单评估初步学会就作品的经济、质量、环保、审美、安全、耐用等方面作出简单评价保存设计、制作过程中的所有记录,有助于评价对作品的评价可以从设想、选材、制作等方面分别进行2、拓展型课程部分(1)、问题与设想教学内容学习水平活动建议及说明方案优化初步学会通过测试、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或比测试作品能否达到设想要求、能否正常工作较他人的设想,来改进、改进自己的设想(2)加工与制作教学内容学习水平活动建议及说明模型测试作品美化初步学会利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进行模型制作初步学会对制作成功的作品的外观加以美化、润色木结构的作品在制作前,可先用硬纸板制作一个模型,以测试其结构是否合理为木结构的作品画上个性色彩,或为电路作品添加卡通形象(3)交流与评价教学内容 学习水平活动建议及说明设想表达完成评价报告初步学会识读加工图,并知道其中符号的含义初步学会绘制较规范的简单图样初步学会根据设想要求对设计制作过程和作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并写出简要的评价报告初步学会对现有的产品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写出简要的评价报告 阅读电视机的的使用说明书,了解其功能及控制键的标准符号对一个电视机遥控器的标准控制符号进行重新编排设计完成自己作品简要的的评价报告为一件家用小电器写一份简要的评价报告学习评价1、完善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价体系,把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纳入基础教育总体评价之中。劳动技术学习的评价内容应包括劳动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的学习和应用,劳动技术意识、态度与习惯的养成,以及劳动技术学习成果的质量。2、劳动技术学习的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为主。评价的对象、方式、过程、手段都要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原则,既要关注学生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凡参与劳动技术学习与实践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学生,都应当给予肯定。对那些设计和制作成果特别优秀的,或在技术活动中有所发明和创新的学生,应建立激励机制给予特别的鼓励。3、评价的方法应当灵活多样,除学期考试外,还可以采用作品展示、心得体会撰写、专题活动、相互交流、作品评定、自我评估、日常观察等多种形式。4、劳动技术学习的评价过程即是学生再一次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评价的主体应当是学生本人,其次包括教师、家长和其他有关人员。教师评价需要适时地运用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的结果,并将这些评价与家长、社会对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度。5、劳动技术的考核可以结合教学过程进行随堂、阶段性和总结性测试。考核内容包括技术活动中的技术知识、技术操作和技术意识三个方面,采用书面考试和操作实践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可以侧重于某一方面或层面的单项考核,学期(或学年)则应全面反映整个学期(学年)学习的综合考核。要注意记载学期(学年)考核的评语和等级,并对平时学习的评价材料、成果加以整理和汇集,由此加强学生劳动技术学习的档案建设。6、以学生劳动技术学习的态度和习惯为基础,以技术操作和技术设计为重点,实行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考核和合格证书制度,还可与劳动局的专业证书结合起来。小学生每完成一个学期的劳动技术课程学习,经考核测试,成绩计入学生评价手册和学习档案。初中和高中学生必须参加劳动技术等级测试,并以获得相应的劳动技术等级合格证书,作为初、高中毕业、就业、升学的依据之一。劳动技术学习过程记录及评价表项目内容记录评价标准优秀达标再努力需求与构思简述需求产生的原因构思过程的表达简洁清楚构思设计具有实际意义信息收集途径*收集信息途径多样化,相关度大设计表达用文字和草图表示方案:方案的设计合理、有创意*方案的表达正确,文字、草图表达清楚方案构思的意图表达清楚,有说服力*绘制图样规范*绘制图样的尺寸(技术参数)标注正确合理工艺设计工艺流程*工艺流程设计科学合理,有利于操作选用的工具工具选用合理选择的材料合理利用材料,并能根据需要选择补充材料或废弃材料分析对环境有否影响*环保意识强制作操作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正确、规范工具使用操作安全,环境整洁卫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帮助他人)问题对工艺流程及设计方案的改进*原有设计科学合理,或改进后明显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效果交流评价主动积极参与评价主动交流,能提出合理化建议,能聆听采纳他人建议作品成果质量、性能、创新的评价作品的整体质量符合要求,美观,工艺水平高*作品的结构合理,性能良好在结构、外观、性能、加工方法等方面有创新教师寄语综合评价说明:1、带“*”的项目,对小学年级可能不合适,可以不用。2、评价时请依据教学目标在相应的水平上打“V”3、综合评价建议采用相对模糊的方法,即在“优秀、达标、再努力”中打“J”,打“丁”最多一项,为最终的成绩,适当考虑其他两项。“达标”属于合格,意是“达到目标”;“再努力”属于不合格,建议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使用“再努力”的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以免伤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4、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合理选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在学段结束时作最终评价,在综合评价栏目内须标明“优秀”、“合格”、“不合格”。5、建议结合学习过程,分阶段并随时使用评价表,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以此为依据得出学期(学年)总评,并计入积分。课程实施(一)教材编写1、教材使命与特色教材是课程主要表现形式,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其使命是贯彻普通中小学培养目标,具体落实“通过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的课程目标。因此劳动技术教材要充分体现《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劳动技术教材是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技术活动过程为主线,设计学生的技术实践和探究、发明、创造的学习活动。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教材应具有上海特色。它以上海构建国际化大都市为背景,努力反映上海的城市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成果,体现教材的适切性和先进性。2、教材内容选择内容选择应注意:(1)技术的发展性与多样性纵向关系上,正确处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关系,重视技术史料的启发和教育作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革命性作用;重视常用材料、手工工具和简单机械的基础技术实践和创造作用,突出现代技术的高效作用,使学生了解由传统技术到现代技术发展的过程。横向关系上,重点选择和利用制造技术、建筑技术、能源与动力技术、农业及生物技术等众多领域的技术教育载体,使学生理解技术世界的多样性。(2)技术过程的完整性设计是体现劳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方面。教材编写应注意激发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引导学生能根据需求(自己、他人、社会)进行设计,形成创新意识。技术操作是体现劳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教材编写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材料、工具、工艺、能源的理解,引导学生能根据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进行操作,使技术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评价是技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现代技术意识和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教材编写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技术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提高学生对技术性质、技术文化和质量效益、安全环保等技术意识的理解;引导学生能根据现代技术意识和劳动价值观进行技术评价,使技术、科学、社会有机结合。(3)教材的基础性与开放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产、技术发展的实际,选择具有通性、通法、通则的基础技术和有关知识作为教材主体内容。此外,为了便于各学校开展有个性的教学活动,可适当增加一些选择性的教学内容。主体内容应以前述的基础型课程内容为依据,以保证大部分学校能完成基本的教学;选择性内容可来源于前述的拓展型课程内容,具体的编写方式应以基础型课程的要求为标准,使教材成为既兼顾了基础性与开放性,又充分考虑了不同学校基本教学条件与个性教学共同发展的基础型教材。(4)教材的综合性和教育性教材内容要有利于发挥劳动技术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即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劳动教育传统,有利于提高劳动价值观、社会服务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对技术价值、技术规范、技术伦理、技术安全、技术环保等的理解。3、教材组织(1)按三学段(小学、初中、高中)两系列(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组织教材。它们都包含了技术体系和技术活动的相对完整性,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体系;同时它们相互连贯,相互沟通,有利于学生技术素养的螺旋形上升。(2)组织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是:以技术项目为载体,技术活动过程为主线,突出劳动技术课程学习的过程性、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3)将技术项目载体、技术活动过程与相关的技术知识、基本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拓展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打好基础,为学生终身学习、使用技术作好准备。(4)教材体例可采用设置专栏、建构教学板块、设计学习活动等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样,从而形成系统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兼有的教材体系。(5)劳动技术课程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教材内容的选择、活动项目的设计要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水平、体能水平和心理特点。4、教材呈现方式(1)教材以教科书为主,教学参考书、教具(挂图、模型实物)、学具、电子视听教材(包括网络、软件资源)等同步配套。(2)教材的编写形式应呈现多样性,基础型课程教材主要以多种技术项目为载体,拓展型课程教材可以是某种技术项目为载体的单行本教材。(3)劳动技术教材主要以情景、问题方式呈现,激发学生参与技术活动的愿望,引起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同时又可采用加注生动的阅读材料、插图、告示或说明等多种形式,使教材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生动活泼。(4)教材应图文并茂,要求图文配合恰当,使教材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图:主题突出、科学规范、画面精美、图像清晰文:文字简练、规范、生动,科学技术性强(5)对于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劳动技术教材中的专用技术名词要注意规范,并加注英语名称。5、教材内容总量教材内容总量宜为各学段劳动技术课程课时数的90%。基础型课程在时空上要腾出余地、留有窗口,加强与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基础型课程中开展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创造性学习活动。6、活动设计(1)教材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体现技术活动的全过程。技术活动教学一般有创设情境、设计、操作实践和评价活动等几个部分组成,不同的项目载体、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目标,要有不同的侧重和开发。(2)学习活动的设计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接受基础知识、模仿和练习的同时要加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联系。重视观察、体验的实效,要注重探究发现、创造发明、合作交流,提供更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活动。(3)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注意开放性、弹性和选择性,要充分运用网络等资源,使学生可以开展丰富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二)教学过程1、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是技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技术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课堂教学目标,体现本学科以技术活动为主线的特点,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2、在技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某项技术中含有的可迁移的技术要素,培养学生用技术要素去把握技术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3、教师应了解学生实际技术水平,把握技术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与学生一起探索,从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4、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节约材料、爱护工具、重视质量等习惯,逐步形成安全、环境和合作等意识。5、劳动技术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社区等各种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每种教学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的场合,它们的长处和不足可以互相弥补。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三)学习训练学习训练是反馈教与学质量的主要环节,是体现教材思想和内容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的学习训练是以训练学生动手操作,丰富学生技术意识为目标的,它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做和怎样做得更好。应体现:1、基础性原则基础性原则体现在同一领域的不同技术项目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和基础要求,因此,劳动技术学科的学习训练应强调基础性。(1)在不同的技术领域中选择若干个(或一定数量)技术项目,作为基本要求进行教与学。(2)同一技术项目需按不同学段(或年级),规定不同程度的基础和训练内容。2、选择性原则(1)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志向,设置不同的学习训练内容供学生选择。(2)在课堂教学的项目载体内,设置不同的学习训练项目,供学生体验和训练。(3)设置与课堂教学的项目载体相关的其他技术训练内容,供学生进行拓宽劳动技术学科学习的实践训练。3、体验性原则(1)学生的学习训练通过一系列技术活动过程来完成对技术知识认识和理解,学生的学习训练是对知识进行综合和内化。(2)劳动技术课程的学习训练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技术的正确认识与理解。4、实践性原则(1)技术学习的训练内容源于社会生活实际,课堂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2)学习训练的内容应具有拓展性,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5、阶段性与层次性原则劳动技术学科分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来实施。学习训练应按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来设计,对技术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应遵循由低到高,且呈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技术的学习训练要关注技术的全过程,避免单一、机械的技能训练的方式。在设计训练活动中要留有学生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标准》的结构2、《课程标准》结构的简要说明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遵循以学生主体性学习为主线的基本思路。(1)在课程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分层递进,实现课程目标。在认知、技能、情意三方面目标动词的水平分级如下:①在认知方面,分为“知道或了解”、“理解”两级水平。“知道或了解”指技术知识的常识性了解或识记,能辨识工具、仪器、材料、图样等;“理解”指明了技术知识的含意,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技术知识的内涵,并能指导操作实践。②在技能方面,分为“初步学会”、“学会”(或“会”)两级水平。“初步学会”指依据教师语言、示范、文字、图像等的引导,逐步完成操作;“学会”指能独立完成操作,并能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③在情意方面,分为“接受或认识”、“养成或形成”两级水平。“接受或认识”指学生通过技术教育活动,在思想上能引起共鸣,在行为上能有接受的意愿;“养成或形成”指养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2)课程设置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基础型课程内容供全体学生学习,其中打*的内容供学生选学;拓展型课程内容是在学习基础型课程的同时,供部分学生拓展学习;研究型课程内容供学生自主选修。①基础型课程内容是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劳动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和方向性。其内容的结构形式为:小学和初中阶段以技术要素为教学内容的一级主题,而高中阶段以典型技术为一级主题,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②拓展型课程内容是为满足学生向不同技术项目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而设计的,使其在内容的广度或深度上有一定的拓展。拓展型课程可以按某一单项技术项目为主线进行构建。区(县)或学校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各自装备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技术项目。拓展型课程设置的项目可部分替代基础型课程的项目。③研究型课程内容是学生在已学习的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研究课题,在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3)为了保障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必须加强师资、设备、材料等的管理和整体优化。教育评价改革如何创新作者:《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05-9-1813:23:40访问次数:7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教授谈教育评价改革和“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三年,在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改革获得了重大的进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许多方面正在发生变化。但是,课程改革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评价改革是其中非常突出的问题。评价已成为新课程改革急于突破的瓶颈。那么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教育评价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应该是怎样的评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评价研究”项目负责人以及不久前刚刚在北京师范大学启动的“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负责人董奇教授。记者: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董奇:我国目前进行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根据社会发展对学校、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使这些新要求变为现实。如果这些要求不能实现,不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还会影响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综合国力及其在21世纪的竞争力。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发展,影响我国人才的质量。因此,这些新要求必须转化为教师、学生的行为和素质,变为学校的管理。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就在于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拟在小学、初中直至高中推出“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日前我们首先推出了“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记者:为什么教育评价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董奇: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教育评价有非常巨大的导向作用。通过让个体在起点时就明确知道自己在达到终点时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可以引导个体(即被评者)的行为,通过让个体在向某一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不断与评价标准和内容对照以及通过在终点进行达标与否的评价还可以帮助被评者通过反思、调整,不断改善,并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第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应同时指导并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之中。当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同步一致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易于实现,而当两者不同步、不一致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并且可能导致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而是评价指导、影响教育教学实践的现象。第三,教育评价改革已落后于新课程改革实践。从理论上讲,教育评价改革应该与新课程改革实践同步甚至先行,而现实则不是这样。在一些地方,由于原有评价标准、内容、方法没有改革,已出现用昨天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已对课程改革产生不利的影响。记者:您认为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应该是怎样的评价董奇:评价虽可分为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但新课程改革与我们更关注的是发展性评价,即如何通过评价使教师、学生达到良好的发展,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终结性评价来判断甚至公布谁好谁不好。没有过程性评价,就难以达到高质量的结果;过程把握好了,最后结果一定质量高。记者:为了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您认为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是什么董奇:应该把教师培训作为重点。教师是实施教育改革的主体和生力军,课程和教材只有通过教师才能得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广大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但在新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他们应当得到专门的支持和充分帮助。课程是一个实践过程,是每日每时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不仅仅需要获得一般观念、理论甚至一般方法的介绍,更需要结合实际的分析、研讨;对教师,不仅仅需要通过一次、几次的集中培训,而且需要持续、经常、过程性的培训。教师还需要有获取有针对性的知识、进行对话、讨论、交流与沟通的经常性渠道。而目前的问题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时间上没有持续性,教师与专家之间、教师之间各种交流渠道不畅,教师们面临的困惑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得不到分享、缺乏展示和激励的机会。特别是对教育评价而言,由于教育评价的专业性和难度,教师更是缺乏系统的培训、经验的交流与问题的研讨。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在专家与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建构沟通的桥梁,让教师得到专门、及时、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记者:其实,新课程实施以来,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比较重视教师的培训,为什么这样的培训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董奇:确实,新课程实施以来,各部门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确实是比较重视的,但传统的教师培训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提高广大教师素质的问题。目前采用的面对面培训、分阶段式的培训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教师对培训的需求与现有培训力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现有培训力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第二,教师获得的培训常常是分散而零碎的,缺乏系统性。第三,培训内容常常做不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第四,常常缺少就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平台。第五,教师缺乏专门外出培训的时间,培训成本很高,这种成本包括经济、时间、精力等多方面的成本。第六,这样的培训其质量和水平不一。面对目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对教师培训的形式进行创新。应该对教师培训的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利用和整合全国最优质的教师培训资源,让通过精选的有用信息及时得到传播,而现代信息技术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因此,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培训的主渠道。记者:为什么要把校本教研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董奇: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导致变化,这种变化既应体现在教师观念的转变与知识的增长上,更应体现在教师行为的转变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上。所有这些变化都有赖于教师的自觉性、创造性,有赖于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不断调整自我。只有在教师所在学校逐步通过校本教研、形成学习型组织,教师才可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比较、交流、改进,真正实现观念的转变以及从观念转变到行为转变的过渡。此外,只有通过校本教研,才能真正使教师培训符合各校不同的差异。记者:能否介绍一下你们最近推出的“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有什么具体措施董奇:“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采取“天网”、“地网”和“人网”三网合一的培训途径,以校本教研为引导,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相结合。所谓“天网”是指通过专用卫星频道,提供系列培训、拓展性专题讲座以及各实验学校开展评价改革的工作动态、优秀经验等专题介绍。所谓“地网”是指通过网络为培训提供互动化的学习、沟通和交流平台。所谓“人网”是指组织面对面的专题培训和交流活动,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专题研讨和现场观摩等活动,实现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此外还采用电话咨询等方式及时对学校的要求与疑问进行反馈。“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还将和各种媒体合作,及时报道实验学校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总之,“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将通过各种途径为实验学校、教师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指导,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质量观、人才观、评价观,掌握科学、有效、简捷的评价方法,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和教师的持续性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的目标。相关链接:“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是由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科学与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组织、举办的,旨在将高校的科研优势、师资优势、信息优势、组织协同优势直接服务于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通过卫星、网络和面对面的培训等多种方式,传播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方法,通过校本教研的途径,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全面提升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该工程的基本思想是:(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习、交流和沟通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共同发展;(2)发挥专业研究机构的理论基础研究和教学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的不同优势,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从观念转变到教育行为的转变;(3)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指导学校、教师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开展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4)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指导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研,解决学校存在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学校的科研管理水平和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5)建立一批实验基地学校,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不断提高区域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自小学3年级起开设。它的开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对于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已有的劳技课程在形态和名称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体现课程综合化趋势、与时俱进的一种改革尝试。“劳动与技术”的名称与以前的“劳动技术”名称相比中间加了一个“与”字,这一方面表明了“劳动”与“技术”二者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劳动”与“技术”二者的区别,同时,“劳动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又体现了综合的特征,是一种课程内部的“小综合”。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优秀传统的劳动教育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青睐的技术教育。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有一段时间把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当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只关注它的德育功能和对人的改造作用,忽视了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国家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下简称《指南》)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强调劳动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的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与多学科渗透。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门化的技术教育,它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它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教育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支柱。揭开技术的神秘面纱,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一项完美的技术作品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科学、道德、审美,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因此,技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独到的教育价值。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过去,小学的劳动课、初中的劳动技术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课程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具有内在的综合特征。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在目前国际性的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形态的推出,无疑是顺应潮流的改革尝试,它必将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性能和实践品质得到展示。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困难,还会有一些理念的碰撞,这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二)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最具开发潜力、最易受科技发展影响、最应该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性学习领域。在国际上,作为诸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科目在内的庞大学科群。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指南》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结构上确立了劳动、家政、技术、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一定独立性又有一定渗透性的内容结构。同时,根据初中和小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学段定位,如在技术方面,小学确立为“技术初步”,初中确立为“技术基础”;在职业准备方面,小学确定为“职业了解”,初中设计为“职业引导”。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现代性和开放性。(三)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指南》提出了目标与内容分成基础性和拓展性两部分。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各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对不同地区也具有条件上的普适性。而拓展性目标和内容是供各地选择的,实施条件相对较高,有些内容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性。不同取向的教育目标的提出,使得各地方、各学校以及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主体成为可能。(四)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指南》首次将简易的技术设计、技术产品说明书的阅读、简单的技术作品评价,正式引入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内容,农业技术的学习内容也从传统的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向品种改良、技术试验、产品贮存与加工、市场调研与营销等方面扩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内容在范围上的拓展,必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积极作用。(五)确立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考核与评价一直是课程实施中的难题。《指南》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提出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指南》指出,在初中实行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合格证书”制度(在农村初中,应与“绿色证书”结合起来)。(六)注重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区分。由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家庭和社区在劳动与技术教育过程中不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是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教育主体,但我们往往忽视它们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区分,以至形成了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学校教育功能的扩大化甚至泛化。《指南》注重了这种不同主体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并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设施和教育基地的建设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必要的区分。在劳动技术课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发展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摘要:新版《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在生活劳动中缺乏探究能力,提出了小学生迫切需要发展探究能力的要求,劳技课要悉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探究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劳技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创建多种教学方式,创建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是适应教育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在劳技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劳动技术教学手段探究能力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劳动技术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劳技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我国在这次科学课程改革中针对我国小学生的实际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教育部制订的《劳技(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劳技课是一门以培养劳动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并且还提出了六条基本理念:“劳动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劳技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劳技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劳技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劳动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如何完成劳动课的任务、如何贯彻这些基本理念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呢?因此,我们提出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宗旨,以旧的教材为载体,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突破口,以课上提出问题——课下探究——课上研讨动手为途径,大胆进行课程实验。预期结果是:通过改革,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初步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劳动素养得到充分的培养,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劳动是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的劳动素质形成必须经过劳动的实践。所以,人们的劳动及生活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门年轻的课程,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其实施,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对于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新型劳动者,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来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逐步培养其劳动观念、养成习惯,使之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及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究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机制,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潜能及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是采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求知欲望。劳动课与其他基础课的最大不同点是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在劳技课上学生一般都表现出更强的新奇感,更高的兴奋度,这为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研究发明提供了主观条件,学生在劳技课上眼可观、耳可闻、手可以触摸,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材料、器皿和操作过程。有人预言说:“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是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所谓“学会学习”即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事半功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利用课件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制作成直观,动态画面,让学生观看,效果显著。如在教学《花瓶插花》一课时,我就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屏幕上打出一幅幅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精美别致的插花图,花瓶插花、花篮插花、托盘插花应有尽有,让学生通过观看,来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感悟美、审视美,从中体会到插花艺术的美感,感受生活的美好。学生看后,思维进一步发散、扩展,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当学生跃跃欲试,很想展现自己才能之际,我就因势利导,提出本节课的要求,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构思花型,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在班上做选花、搭配颜色的交流。通过交流,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有效地诱发出学生急于动手做的激情,同学们带着这满腔的热情自己动手实践,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花型设计,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这时,我又鼓励学生说:“教过你们的老师有多辛苦,你们能不能把你的作品送给老师,表达你们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学生们听后,纷纷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了自己喜欢的老师,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赞扬。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得到了乐趣,而且从中获得了一种成就感。二、采用合作学习形式,创设浓厚的探究氛围,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的发展。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疑点,引起他们渴求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继续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个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几个人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促进每个人多学一点儿东西。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到了很多知识,也就像一个人得到一个、甚至几个苹果一样。这实际上包含有合作学习的意思,合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本,组织合作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在教学《做冷拼》一课时,上课前我就把桌椅摆成了五个方块,每个方块的桌子上都摆上做冷拼的材料,有西红柿、黄瓜、生菜、火腿、洗菜盆、菜板、小菜刀、沙拉酱等。上课了,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就坐,我先给学生们讲了做冷拼的方法,接着讲了注意事项,最后做了示范。示范后,学生们边模仿边亲自动手做了起来,每组里的学生各有分工,有洗菜的,有切西红柿的,有切黄瓜的,还有摆盘子的,每个同学都有活干。我在一组组的巡查,看到好的及时表扬、夸奖,还鼓励说看哪组的同学有创新,摆出更好看的图案来。不一会儿,一盘盘冷拼做好了。这时我看到同学们只顾摆拼盘了,而收尾工作做的不好,就说:“你们看,厨房让你们弄得多乱啊,妈妈在家做完饭是怎样把厨房收拾干净的呢?”这一提醒,各组都又动起来了,有刷菜板的、有擦桌子的,不一会儿桌面上就干净整齐了。各组把做好的冷拼都拿到讲台上,展示给大家,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评说,最后由学生们自己选出拼图最好、颜色搭配最漂亮的拼盘,拿给大家品尝。学生们看着、吃着自己动手合作做出的冷拼高兴极了。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三、结合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学以致用,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能力总是和实际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实际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又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在实际活动中得到发展、增强和提高。所以,要把课内所学的知识、技能转为能力就必须把学习同实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课内知识和课外活动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活动中加以运用,让学生把课堂内学到的“工艺”技能应用到课外。如在教学《金盏菊的播种》和《金盏菊的养护》时,我想到到我们学校附近就有一个很大的花卉种植基地,其中就栽培了很多的金盏菊。于是我带领学生去参观了那里的金盏菊种植基地,并请了那里的花农给我们介绍它的种植与养护知识,还和花农一起在种植基地播种金盏菊,并一起养护。在花农的热心指导下,在同学们的细心照顾下,金盏菊长得特别好,学生别提有多兴奋了,我还让学生带回家送给爸爸妈妈。通过学生们亲自操作,亲身实践,他们在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以及技术能力与态度方面得到了发展。再如,学生学了“做灯笼”“纸花”“彩球”“蝶盒”等内容后,我就让学生讨论:能不能让自己做的作品发挥作用呢?接着我结合“六一”、“十一”等节日,把学生做的“灯笼”“纸花”“彩球”“蝶盒”等连起来,挂在教室里,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起到美化教室的作用,兴趣一下子浓起来,同时同学们还将自己做的“扎辫子”“三鱼挂件”等布置自己的小卧室小书房,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的作品都赞不绝口,学生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四、展示劳动成果,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实验是劳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由于目前小学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把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演示的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为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如在学习《制作玩具天平》中,我给学生演示了天平实验,学生由此加深了对天平原理的了解,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就会把握这一原理,制作效果就比较理想。不仅制作了天平,而且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包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大量的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说明,一切创造性实践,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造性实践的翅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并进行创造性劳动实践是极其重要的。为此在劳动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一些作品以及学生情感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和感性知识后,想象力就自然得到发展。如在教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一课时,上课前我先把事先剪好的剪纸画摆在教室四周的桌子上,把大的画贴在墙上。上课了,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出多幅中国民间剪纸画,让学生欣赏,感悟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想象。接着我给学生做剪纸示范,“小白兔吃萝卜”同学们看着老师那麻利的动作,那逼真的兔子,热情很快高涨起来,都拿起剪刀想试一试,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拿起剪刀、彩纸,动手剪起来,一会儿,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图样的剪纸就在学生们的手指中诞生了。有手快的同学,剪完后还用彩色笔做了修饰,真是花样繁多,新颖各异,这样就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劳动技术实践中得到了发展。再如在进行《缝制小布袋》一课的教学时,我并没有千篇一律地让学生依照一种样子做,而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于是有的同学给小布袋镶上了美丽的花边,有的同学把小布袋做成了简单的几何形状,有的同学给小布袋做了一个小内袋,还有的同学给小布袋贴上了可爱的卡通。学生做出来的布袋有大有小,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特点,都有可取之处。这样,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出了比范例更实用、更美观的布袋。我建议学生把心爱的小布袋送给自己最喜欢的朋友或者亲人,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此外,在一个操作实践场所,我们可以同时进行几个项目的实践活动,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的需求,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我校在2005年文化艺术节上,三年级的剪纸贴画,四年级的泥塑表演,五年级的飞机小制作,以及六年级的自己培养植物的盆景等等,都受到了全体师生的好评。总之,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虽然使学生不能直接成为某种具体劳动者,但他们在学习技术的实践中,不仅了解了劳动程序、操作方法,掌握了生产劳动技术,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自实践,体会到劳动的幸福和快乐,从中锻炼意志,养成劳动习惯,培养优秀品质和各种能力。劳动技术学科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要不断发掘教育资源,认真实践,及时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多为学生提供实现自主学习的条件,创造实现自我的价值,品尝成功体验的机会,相信我们的劳动技术课堂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技术课堂教学结构及具体内容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宗博旭劳动技术教育一直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关注学生人人发展,全面发展,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那么如何有效地发挥它的育人作用,是每位教育者应给与关注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懂得技术,在现在世界上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必须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当前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按技术要素已逐步构建教材体系,在教材上比以前有较大突破,可以看出劳动技术教育以其崭新的姿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技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任务。因此,作为一名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师,上好一堂劳动技术教育课,不仅要把握课堂教学结构,处理好师生间的教学关系,还要明确各环节的教学重点。所谓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与时间分配。它是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具体应用的基础。当前,要开展好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技术思维能力为重要任务的劳动技术教育教学,很有必要对我们前一阶段“引、学、做、评”课堂教学结构赋予的新的内容,更好地发挥劳动技术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一、“引”,创设技术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形成用技术来解决问题的需要,激发他们的技术动机。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起着决定作用。而人的劳动都是和技术思维分不开的,而且都以自身的需要为首要条件。教师应该充分备课,抓住解决问题的技术要点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形成技术需要,激发其内在的技术动机,引来学生展开技术思维活动的智慧源泉。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形成技术思维的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教师针对日常生活中劳动的不足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用技术来解决问题的需要。例如,教师向学生播放一段录像:一只没有横楞小板凳让一位学生几坐就垮了。学生观察后自然就会引发如何将钉好腿儿的小板凳更加牢固的技术思维活动,产生用技术来解决问题的需要;二是可以直接让学生去体验作品中的问题,协助他们做朦胧状态下的技术分析,引发他们的技术思维活动。比如,为了让学生用塑料绳和几枚铁环儿结合成一只结实的毽子,教师课前可以准备出符合标准和不符合标准的数只毽子,让有经验的学生先踢一踢,发现其中的不同问题,相互交流、启发,使每个学生产生技术思维的需要,共同将要解决的问题摆在面前。这样一旦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需要,就容易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其思维活动就会活跃起来,对学生技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就开始了。二、“学”,建立合理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对作品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技术分析和技术设计作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指导得法,激发学生的技术智慧,他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技能,针对问题可以对符合标准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技术分析和技术设计。自由联想是一种技术分析与设计的好方法。自由联想就是收集一些资料,回忆或联系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物品,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产生发散思维,同时伴随动手操作进行分析、设计,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学生可以参考教材中毽托和毽毛结合的两种方法,或通过看教材受到启发,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采用其他的方法,达到使毽托和毽毛结合的目的。生活中学生们应该了解一个有横楞的小板凳不容易被坐垮,为什么要加横楞,采用什么工具,以怎样的程序将横楞钉在两腿之间,要通过教师有效引导使学生进行交流,进行设计,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指导学生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是不完善的,需要通过相互交流评议来发现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失败,然后作进一步的修正。(如图)两种小板凳有无不同的操作顺序该活动应在什么场合进行材料、工具是否选择合理所以,教学要多方面地为学生安排解决问题的思考空间,使他们能在具体的分析与设计的同时也对客观的一切给予考虑。三、“做”,在相互交流后,通过技术分析与设计,学生以劳动材料为依托,进行技术操作,外化个人的技术成果根据材料和客观条件做好主观上的准备,外化经过技术思维加工的个人成果是此环节的任务。加工制作也是技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主要通过制作过程将观念形态的图样与被加工的原材料逐渐趋于结合,直到统一,共同转化为对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非坐视不管,而要从发现的反馈信息中及时调整原先的方案,如工具使用方面是否需重新选择,怎样调整解决好按原方案操作中的不足,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技术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感受到操作也是需要技术的,感受到自己能在此制作活动中技术能力又上了新的台阶。四、“评”有效组织学生进行技术与质量评价,提高学生的技术思维品质和产品质量意识学生们经过技术分析、设计、制作几方面的整合而加工出来的作品一般是老师或学生们首先对其实用的效果给与评价,其次是对外观上的评价,且以表扬为主。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对他们在整个活动过程的评价。在技术分析和设计、技术制作中有更深层次的评价内容。如操作程序、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材料的选择和分配等方面都可为评价的内容。这些对进一步提高学生技术思维品质和产品质量意识起更大作用。我们可通过信息技术将某些学生的操作过程拍摄下来进行播放让大家受到启发,也可选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将自己的操作方法等介绍给大家,教师的及时纠正与肯定会使学生在今后的劳动中更加感到技术的重要,在今后的劳动中会调动个人的技术智慧解决问题。总之,我认为劳动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我们要根据儿童认识过程特殊性,在劳技课堂教学“引、学、做、评”教学环节中,以劳动材料为依托,激发学生强烈的技术需要和动机,通过师生间默契有效的教学,推动学生对作品进行技术分析与设计、进行技术制作、进行作品质量与技术评价,把对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的特点。针对基础性,所选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针对应用性,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整合性,要尽可能地融合其他学科内容;针对趣味性,要关注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建议;整合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02)04—0055—03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基础性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主要是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而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二)应用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过去的计算机教育中,曾一度把计算机本身作为学习对象,使学生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在1995年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术语和概念,不需要面对一张张枯燥的试卷,他们要接受的是真正的生活对他们的考试,是身处信息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挑战,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干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应用性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征。(三)整合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整合性的根本在于它的学科交叉性和它支持知识联系的整体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美学、文学、外语、数学、物理、电子学等等。但有些地方的“信息技术课”只注重讲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忽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及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同时,培养其他学科素养。这种认识严重束缚了众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思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线,开设整合性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本质使它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他学科内容而独立存在,只有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四)趣味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是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而且,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其一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二、教学建议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四个方面的学科特点,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提出以下建议。(一)针对基础性的教学建议首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基础性”原则。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使学生终身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工作,他们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知道时代对公民的信息技术要求是什么,如今普及的信息技术是什么,最有前途的信息技术是什么。所选学习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将来能够利用的,或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的知识或技能。例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有关概念及知识、大致工作流程、数据处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的概念等都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性的应用教育,培养意识、培养基本技能比培养本学科专才重要。所以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的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和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比如,在讲程序设计语言时,不要过分重视程序设计的具体过程和步骤.也不要用过多的课时来讲解某一种编程语言的细节。重点在于讲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使学生学习之后对程序设计基本结构和思路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理解原理,并能够举一反三,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新产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大产权房屋买卖合同范本:二手房交易税费减免政策3篇
- 2024年度事业单位附属食堂租赁服务协议3篇
- 2024年地产项目广告合作效果跟踪与优化合同3篇
- 2024年标准夫妻分居合同模板版B版
- 2024年度特种货物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合同3篇
- 2024年度养殖类企业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投资合同3篇
- 2024年度环保型地磅采购及售后服务协议3篇
- 2024年度人工智能辅助职业规划服务劳动合同3篇
- 2024年度文化设备租赁及活动支持合同3篇
- 2024年度国际贸易担保合同范本6篇
- GB/T 45089-20240~3岁婴幼儿居家照护服务规范
- 政府还款协议书(2篇)
- 居家养老服务报价明细表
- MOOC 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学术诚信-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4春国家开放大学《离散数学》大作业参考答案
- 浙江大学实验报告(流体力学)
- 2023年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考试题库附答案(712题)
- 2023年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真题回忆版带参考答案
- 四方合作协议合同书(共4页)
- 防护设备操作手册
- 学前教育-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创造力和审美性影响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