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_第1页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_第2页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_第3页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_第4页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安排1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化、爱国主义教化、集体主义教化和社会主义教化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亲密相关的因素,加深对他人、对社会的相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相识社会、参加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特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班级状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四(1)、四(2)、四(3)、四(4)四个班品德与社会。四年级学生虽然驾驭的基础学问比较坚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学问知道的比较少,同学们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不强。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所以要求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四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珍贵品质,从而能敬重残疾人,主动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境况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与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酷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改变;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视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加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实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便利;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依据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当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改变,感受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酷爱;学会编制小报;相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友爱宽容、公允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同等地沟通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视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加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措施

1、变更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建,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依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供应的案例,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留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供应的教化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看法、价值观、实力的形成。其次,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验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老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学习做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学习做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化价值取向。培育学生对生活的主动看法和参加社会的实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特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化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化内容教化儿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化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须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动身,用自己的眼睛视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讨社会。

3、要追求教化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动身,要采纳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老师要留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实行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敏捷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纳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觉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老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动身,敬重学生的特性特点,强调以激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教学进度支配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支配

备注

1

2.6-2.12

社区的公共设施

2

已完成

2

2.13-2.19

和谐相处

2

3

2.20-2.26

精彩的社区生活

2

4

2.27-3.4

精彩的社区生活

2

5

3.5-3.11

城乡巨变

2

6

3.12-3.18

腾飞的翅膀

2

7

3.19-3.25

交通连四方

2

8

3.26-4.1

服务在身边

2

9

4.2-4.8

56个民族是一家

2

清明节

10

4.9-4.15

56个民族是一家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1

1

11

4.16-4.22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1

1

12

4.23-4.29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世界之窗

1

1

13

4.30-5.6

世界之窗

节日大关

1

1

劳动节

14

5.7-5.13

节日大关

多彩服饰

1

1

15

5.14-5.20

多彩服饰

总复习

1

1

16

5.21-5.27

总复习

1

17

5.28-6.3

总复习

1

儿童节

18

6.4-6.10

总复习

1

19

6.11-6.17

总复习

1

20

6.18-6.24

总复习

1

端午节

21

6.25-7.1

期末考试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安排2

第一单元教学安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

1、我的家乡在哪里

2、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3、浓浓的乡土情组成。

二、教学目标:

1、本单元在使学生具有家乡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使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乡。

2、正确分辨地图上的简洁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学会运用地图,了解家乡,初步形成地理的观点和思索方式。

3、了解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唤起学生对家乡的骄傲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是对小学低年级家乡内容的拓展和延长,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风俗文化、地域特色、历史变迁等方面,多角度的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

2、本单元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留意培育学生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四、课时安排:

共有3课每课两课时共计6课时

其次单元教学安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生产与生活由

1、吃穿用哪里来

2、从电视机的改变说起

3、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和生产活动,形成“生产”概念,从而建立生产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2、视察日常生活运用的某件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体验农夫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才智。

3、了解生产的发展与人们需求改变的相互关系,并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将农业和工业方面整合为一个单元,目的事使学生立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能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社会生活本身。

2、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大家对生活中各种物品越来越要求多样化和便利化。

3、本单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重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

四、课时安排:

共有3课每课两课时共计6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安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交通与生活由

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2、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3、从古到今话交通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索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相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状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种种改变。

3、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让学生相识交通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实力的培育。因此,让学生了解车站、码头、机场有哪些是为旅客服务的机构,乘车、乘机时要履行那些基本程序。

随着交通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汽车噪音、尾气带来的污染,以及发展交通带来对耕地的占用和城市交通的堵塞、能源的消耗等问题。

四、课时安排: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共计8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安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信与生活由

1、通信连万家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3、小窗口大世界

4、从看电视说起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状况。

3、学习利用传媒,平安、有效地获得信息。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将课程标准中通信与传媒两个要点的教化内容融合在一起。一二课内容主要侧重于通信,三四两课内容侧重于大众传媒。由于通信和大众传媒与当代人的生活休戚相关,因而本单元在编写时留意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贴近,力求让同学相识到通信、传媒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2、半单元注意将社会常识方面的内容与学生的品德教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特殊留意针对当前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产生较大的影响的现实状况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课时安排: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共计8课时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安排3

一、学生状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参加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验。

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化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亲密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主动看法和参加实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相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的通信种类,学会运用基本的通信方式,了解通信的发展状况,学习利用传媒,平安有效地获得信息,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知道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了解诚信的内涵。懂得人无信不立,感受有无诚信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的不同影响。懂得当今社会提倡诚信的意义,原意为建立诚信社会尽力。

3、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懂得权利与义务要相统一,了解有关社会民主生活的常识。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树立现代民办法识;能够按公开、公允、民主、同等的原则,行使自己的权利;增加社会民办法识。

4、初步了解人类的发展进程和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创建的绚丽文化,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爱好;了解和探究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和中国文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慧才智,激发民族骄傲感、文化认同感以及爱护文物意识。

四、教学建议及措施

1、变更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建,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依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供应的案例。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留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供应的教化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看法、价值观、实力的形成。其次,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验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老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学习做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化价值取向。培育学生对生活的主动看法和参加社会的实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特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化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化内容教化儿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化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须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动身,用自己的眼睛视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讨社会。

3、要追求教化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动身,要采纳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老师要留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实行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敏捷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纳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觉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老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动身,敬重学生的特性特点,强调以激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支配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安排4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们每天在进步》、其次单元为《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第三单元为《我们出行真便利》、第四单元为《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其编排特点如下:

(一)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四年级下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相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化,探究和相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化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第四单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历史演化、将来通信的发展作为基本领实,将文明通信,从小关切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育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化的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有利于实现品德教化的无痕性。

(二)留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相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相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四年级下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相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亲密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沟通的亲密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得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领实的相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索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三)从学生熟识的生活动身,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相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相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别的价值。因此四下教材在编写时,留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动身,用自己的眼睛视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讨社会。如第四单元,让学生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和生疏,教材从“吃穿用哪里来”切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饮食,首先把握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到农村去看看”和“到工厂去看看”两个主题活动,让学生相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方面的基本过程。

(四)留意了相关学问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下教材在处理各学问领域之间的关系及学问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学问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学问,教材将这些学问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五)将引导学生获得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育学生对社会的相识实力和探讨实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投入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1、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了解自信的含义。

2、体验通信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知道在信息社会中,必需遵守网络文明道德,学会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共享人类共同的信息资源。

3、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学会看懂常见的交通标记,学做文明人。

4、通过探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产生对从事工业、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感谢和钦佩之情。

5、懂得为人要诚恳正直,处事公正,能说真话。

6、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对师长和集体交给的工作能仔细负责地去完成。

四、教学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化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意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主动的情感体验参加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驾驭、深化道德相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擅长发觉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奇妙、新奇、好玩,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心情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相识,而情感是在相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老师要擅长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小学生擅长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我要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学问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详细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敬慕道德榜样行为的情感。

(2)要动情用理,辨析导行。老师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相识水平,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主动激励学生暴露思想,大胆发表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老师要依据实际状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第一课

第三、四周:其次课

第五、六周:第三课

第七周:第四课

第八周:第五课

第九周:第六课

第十周:第七课

第十一周:第八课

第十二周:第九课

第十三、四周:第十课

第十五、六周:第十一课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安排5

一、四年级思品学科现状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孩子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课本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地理等相关学科有机的结合,通过学生感爱好的话题,引导学生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四年级的孩子已具备自己的认知、情感和体验,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须要的学习爱好,调动学生已有的阅历,培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四年级的孩子是喜爱上思品课的,有的孩子认为有少许课本话题无法调动学习爱好,有的孩子则认为老师上课的形式可更为多变,老师应正视学生的学习需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让孩子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社会责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五个单元,第一单元“诚信是金”,其次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下期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相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化,探究和相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化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领实,把爱惜家乡文化遗产教化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以交通工具和路途的历史演化、将来交通的发展作为基本领实,感受祖国的快速发展,并时刻留意交通平安,不但自己要留意交通平安,还要向四周的人宣扬交通平安的重要性及交通的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化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化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课本每单元的话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相识和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将学习延展到生活中。

3、通过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感受生活的热忱,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4、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学习爱好。

5、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切实的形成正确的生活看法和良好的道德观。

6、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化要回来生活,突出课程的阅历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五:教学课时支配:

第一单元:《诚信是金》3课时

其次单元:《伸出我们的手》3课时

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8课时

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3课时

第五单元:《祖国真大》4课时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安排6

一、学生现状分析:

四年级学生虽然驾驭的基础学问比较坚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学问知道的比较少,同学们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不强。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品社,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需克服。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三个单元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示活动,第一主题单元《我能为你做什么》从学生身边最为熟识的人和事为切入口,了解在我们四周还有很多人须要我们帮助,我们应当为他们伸出友情之手。其次主题单元《我的家乡在改变》通过设计一系例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酷爱家乡。懂得怎样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第三主题单元《我与外界的联系》。学生随着年龄的长大与外界的接触面越来越广,如何正确让学生处理媒介的利用,了解我国的媒体发展改变日新月异。这样的编排目的是:一是在学生生活阅历、学问水平的基础上的自己的交往面越来越广

三、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变更过去偏重学问、技能学习,忽视实力、情感、看法、价值观的培育;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老师的角色和任务

在本课程中,老师要由单纯的学问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相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敏捷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育儿童的品德和习惯,爱护儿童的新奇心,引发儿童探究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教学活动指导的留意点

老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留意把握儿童的实际状况,依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安排和教案,帮助儿童绽开活动。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安排性和敏捷性。

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学问和实力的发展、阅历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留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阅历和体验。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老师要擅长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获有教化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爱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主动的参加中生活得到充溢,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推断得到初步的培育。

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学问的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老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老师应创建性地运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刚好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汲取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化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化的质量。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爱好。

4.充溢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五:教学进度(略)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安排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化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主动、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动素养教化,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化”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

例如,今日的儿童在早期的社会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家庭中简单出现的放纵,使得一部分儿童自认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规则意识比较模糊。随着集体生活与合作活动的逐步拓展,以及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留意公共平安。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又如,目前我国有残疾人6000多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今日帮助残疾人,支持、搞好残疾人事业,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相互敬重。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讪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残疾人。我们必需从小培育学生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具有怜悯心与爱心,并让学生乐意努力去帮助他们。

此外,四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也日益频繁,独立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从平常亲身经验的事实中理解生活与交通运输业的双向关系,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社会学问,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和创建将来。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次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2、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酷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分辨地图上的简洁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学问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改变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酷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情愿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通过其次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夫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才智;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状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意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相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状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改变;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改变状况,激发学生酷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状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平安、有效地获得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加对各种信息的辨别实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酷爱家乡的教化。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亲密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亲密相关的交通方面的状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依据实际状况,正确选择、运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教学措施:

1.留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相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识的生活动身,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相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得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育学生对社会的相识实力和社会探讨实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加实践。

五、教学支配:

周次

教学内容

节次

备注

1

1、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一单元

2

2、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3

3、浓浓乡土情

4

1、吃穿用哪里来

其次单元

5

2、从电视机的改变说起

6

3、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7

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第三单元

8

2、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9

期中考试

10

3、从古到今话交通

11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索

12

单元过关

13

1、通信连万家

第四单元

14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15

3、小窗口大世界

16

4、从看电视说起

17

期末复习

18

期末考试

19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安排8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学问、技能,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知道地受爱,不知道爱别人”,“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敬重,面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讪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他人。所以必需从平常亲身经验的事实中理解、培育学生具有怜悯心和爱心,并让他们乐于助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生产与生活,(三)交通与生活,(四)通信与生活。

2、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酷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的分辨地图上的简洁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学问在地图中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感受家乡的改变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酷爱之情。

(2)其次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会工人和农夫为社会付出的劳动与才智;了解各行各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知道生产是为了人们的生活。

(3)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相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状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改变,激发学生酷爱家乡和祖国的热忱。

(4)社会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通信的运用方法讲究通信道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学生进行酷爱家乡的教化。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亲密相关的交通方面的状况。

4、联系身边的事例感受通信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及各自的特点能依据生活实际须要,正确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完成本学期教学目标须实行的主要措施:

1.提高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和诊断意识;

2.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整理、沟通所收集的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3.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让学生学会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充溢感谢;

4.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暴露学生的思想困惑,坚毅针对性,有效解决;

5.组织活动,选好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学生参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主动性;

6.重视课外延长,使课内的学习活动落实到课外的实际生活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评价要多激励,爱护学生的特性和参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安排9

一、教学内容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化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当加强相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育,要为学生呈现出详细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学问,给学生留有肯定的空间去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并要留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

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化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育回来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化意义的教化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看法、行为习惯、学问技能培育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提倡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生活中讲规则,分别介绍我们的约定;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我做小小普法员。其次单元健康的生活,支配了走进健康;远离“诱惑”;健康生活每一天;第三单元交通连着你我他:从马车到飞机;天涯海角任我游;我做交通设计师。

二、教学目标和任务:

1、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

(1)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看法。

(2)养成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遵守法律自律。

(4)酷爱生活,感受生活的欢乐。

(5)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爱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看法。

(7)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养。

(8)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供应的便利。

2、实力目标:

(1)能与他人同等的沟通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视察、相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实力,能够运用简洁的学习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爱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养。

(6)树立法制观念,培育学法、用法的意识。

3、学问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主动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6)知道生活中的很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允、平安与信任。

(7)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恳守信的人。

(8)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9)初步懂得讲文明、遵守法律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爱好。

4、充溢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安排10

一、年级状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珍贵品质,从而能敬重残疾人,主动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境况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与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酷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改变;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视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加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实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便利;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依据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当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改变,感受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酷爱。

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友爱宽容、公允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同等地沟通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难点:,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视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加社会责任感。

时间支配:

第一大周:入学教化

1、在公共汽车上

2、想想他们的难处

3、伸出我的手

4、我们赢了

5、绿色小卫士

6、我们的`民风民俗

7、家乡的改变

8、怎样到达目的地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安排11

一、班级状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同学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时常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同学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珍贵品质,从而能敬重残疾人,主动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同学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境况困难或者倒霉人的行为;引导同学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酷爱集体的表示,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时常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改变;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局部,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视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加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实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便利;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依据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当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改变,感受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激发同学对祖国和家乡的酷爱;学会编制小报;相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同学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醇厚守信、友爱宽容、公允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同学参加社会生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身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同等地沟通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难点:

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视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加社会责任感。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安排12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化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亲密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主动看法和参加实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相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下册编制了“我能为你做什么”、“我的家乡在改变”、“我与外界的联系”三个单元,共11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支配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支配3~4课时,一册书支配37课时左右,留出肯定课时给学校和老师支配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运用。

三、教材的特色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受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肯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们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当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建、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隐藏着“人”,隐藏着人的才智与劳作、人的须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在《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中,选择了正在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者的形象,以及詹天佑的事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育的课程任务。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改变,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详细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自然合理的、自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中随汽车发展而来的空气污染等等。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实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化与价值教化结合在一起。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努力使儿童所遭受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我们作了比较细心的设计,留意到对儿童产生较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凸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留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赐予的历史文化学问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四、教学建议

1、变更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建,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依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供应的案例.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留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供应的教化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看法、价值观、实力的形成。其次,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验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老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学习做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化价值取向。培育学生对生活的主动看法和参加社会的实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特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化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化内容教化儿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化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须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动身,用自己的眼睛视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讨社会。

3、要追求教化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动身,要采纳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老师要留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实行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敏捷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纳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觉训练技能、养成习惯。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安排13

一、班级状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珍贵品质,从而能敬重残疾人,主动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境况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与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酷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农业的相关学问,知道是劳动者创建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辉煌业绩,体验简洁的农业劳动,形成敬重劳动者的正确看法。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实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便利;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依据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当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改变,感受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酷爱;学会编制小报;相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友爱宽容、公允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同等地沟通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难点:学生的眼光拓展到现代农业生产,使他们原有的生活阅历得到升华,提高相应的生活实力,形成正确的生活看法。

四、教学进度支配:

第1、2周:课题人们在土地上耕耘

第3、4周:课题在希望的田野上

第5、6周:课题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第7、8周:课题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

第9周:课题路在脚下延长

第10、11周:课题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

第12、13周:课题生活中的交通与平安

第14、15周:课题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

第16、17周:课题地震灾难中的英雄少年

第18周: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安排14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其次单元“缩短时空的通讯”,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历史、文化古迹、历史名人、风俗到通信、交通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相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化,探究和相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化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以家乡的历史、文化古迹、家乡的历史名人、风俗作为基本领实,把赞美家乡和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化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其次单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历史演化、将来通信的发展作为基本领实,将文明通信,敬重他人劳动,爱惜通讯设施等好习惯的培育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化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化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目的要求:

1.留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从学生熟识的生活动身,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相识和了解。

3.留意了相关学问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得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育学生对社会的相识实力和社会探讨实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加实践。

三、重难点

1、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历史文明古迹、家乡的历史人物及家乡的风俗

2、了解通讯的种类和它的发展过程,懂得敬重邮递员的劳动,知道爱惜通讯设施,遵守通讯规范。

3、了解常用的交通工具及祖国交通事业的发展状况,懂得敬重乘务员的劳动,做文明乘客,知道爱惜交通设施。

四、学生素养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