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点一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概念输入源头: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
⇓传递途径:
形式:有机物中的_______⇓转化太阳能(光能)→有机物中的
→热能⇓散失形式:最终以
形式散失过程:自身
。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食物链和食物网化学能化学能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和______的过程散失输入传递转化太阳能热能呼吸作用研究基本思路能量输入个体1储存在体内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个体2储存在体内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个体3……能量储存种群能量散失能量输入将这些个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偶然性,如果个体死亡,数据可能不准确;不同个体间差异过大。某营养级将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种群作为一个整体能很好地避免以个体和种群为研究对象带来的不足,提高结果的准确性。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的能量来源及去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来源及去路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食物链:玉米固定的太阳能呼吸作用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鸡摄入分解者利用光合作用固定(同化)散失呼吸作用散失枯枝败叶玉米固定的太阳能的去向:呼吸作用散失流向下一营养及分解者利用大部分同化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1.玉米的能量来自哪里?2.照射在玉米上的太阳能都被吸收了吗?
3.玉米吸收太阳能后,以何种形式储存?有哪些去向?玉米鸡人注意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生产者真正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中的能量;
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生产者净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净同化量)注意2: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未利用注意3:如果在每一时间段去分析去向,还应有未被利用的能量
(最终也将被分解者利用)。呼吸作用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鸡摄入粪便鸡同化遗体残骸人摄入分解者利用(呼吸作用散失)—=鸡粪便中能量是谁的能量?属于玉米同化量鸡的同化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利用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1.母鸡的能量来自哪里?2.这些能量都被母鸡吸收了吗?3.母鸡吸收能量后,以何种形式储存?有哪些去向?玉米鸡人2.能量流经第二营养(即中间营养级)的过程①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是指该营养级
的能量,也就是
。②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可存在的去向:a.自身
;
b.流入
;
c.被
分解利用;
d.
的能量(j)。摄入能量(a)-粪便中能量(c)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下一营养级(i)分解者同化(h)未被利用注意:粪便量不是该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而是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过程①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②能量散失的途径是各种生物的
(代谢过程)。③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太阳能→
→
。食物链和食物网呼吸作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①.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②.流经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③.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④.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太阳能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总结1.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太阳能未被固定固定呼吸作用用于生长、发育、繁殖(输入)(散失)(储存)被下一营养级摄入(残枝败叶)分解者利用暂未利用同化未同化(粪便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利用(残枝败叶、粪便)暂未利用2.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第一营养级中能量未摄入摄入未同化(粪便量)同化(输入)(散失)(储存)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利用(遗体残骸、粪便)暂未利用呼吸作用(1)能量流动过程的“一来二去”模型易错提醒①A是初级消费者摄入量;B是初级消费者同化量;C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量;D是次级消费者摄入量。④生长发育繁殖量=遗体残骸+次级消费者摄入量。③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量。②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2)能量流动过程的“一来三去”模型②三条去路(最高营养级除外):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分解者利用。说明:①D、E、F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同化量。(3)能量流动过程的“一来四去”模型说明:①D、E、F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同化量。②四条去路(最高营养级除外):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分解者利用、未利用。太阳能下一个营养级W1D1B1C1D1A1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A2B2C2D2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W1: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W1=A1+(B1+C1+D1)A1: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的能量。(B1+C1+D1):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总能量B1:现存的植物体内的能量。C1: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1: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D1=A2+(B2+C2+D2)A2+B2+C2+D2依次为第二营养级的呼吸量、现存量、分解者的分解量、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2015·海南高考)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解析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D错误。
1.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2.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只能有一种种间关系。()3.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4.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
为(A1+B1+C1+A2+B2+C2
+D2)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
(2021·湖北选择性考试)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浮游藻类属于生产者B.该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C.该食物网中,水生昆虫属于第二营养级D.浮游动物与水生昆虫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各自数量的相对稳定答案C
用表格的形式,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计算“流出”该营养级的能量占“流入”该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能量流动的特点输入能量(同化量)流入下一营养级呼吸散失分解者利用未利用出入比生产者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464.662.812.613.5%20%62.896.312.529312.618.82.129.37.5微量5.0/能量传递效率输出(去路)逐级递减单位(焦/厘米2·年)未利用: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定时定量分析)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1)从方向上看:单向流动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沿着_____由___营养级流向____营养级,不可_____,也不能_________;①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一般不可逆转;
②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无法再利用。食物链低高逆转循环流动原因: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2)从数值上看:逐级递减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自身呼吸作用散失掉一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③各营养级生物都不能全部被下一营养级捕食,各个营养级能量都有一部分未利用。原因:(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从能量传递效率上看,能量为什么不能百分之百从一个营养级流到下一个营养级?(2)从数值上看:逐级递减不矛盾。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指的是流入各个营养级的能量。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用于衡量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总能量=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被各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散发至非生物环境中的能量。因此,虽然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但总能量依然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与能量守恒定律矛盾吗?为什么?(1)从方向上看:单向流动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原因: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长期
的结果,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一定的,不能逆转;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2)逐级递减
原因:①某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要消耗一部分,②一部分被
利用,③末利用的能量,所以不能将全部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注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
的比值。一般来说,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自然选择自身呼吸分解者同化量10%~20%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讨论3:若有草100kg,最少让虾增重___kg。讨论3:若有草100kg,最多让虾增重___kg。讨论1:若虾增加1kg,最多消耗_____kg草。讨论2:若虾增加1kg,最少消耗_____kg草。1002541草鱼虾米(1kg/10%)/10%=100kg(1kg/20%)/20%==25kg100x20%x20%==4kg100kgx10%x10%=1kg例1.某食物链如图:10%
~
20%不是以个体或种群为单位,而是以
为单位。营养级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若E种群中的总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总能量为1.6×108kJ,从理论上分析,A种群获得的总能量最多是()A2.0×108kJB.2.32×108kJC.4.2×108kJD.2.26×108kJAAEBCD不是以个体或种群为单位,而是以
为单位。营养级调查结果显示,E种群同化的总能量为mkJ/(m2·a),B种群同化的总能量为nkJ/(m2·a),从理论上分析,A种群同化的能量最多有
kJ/(m2·a)来自E种群,这是因为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
1/25m-1/5n逐级递减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中按比例获得能量,则按照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再合并。在如图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
)A.80gB.900gC.800gD.600gB附1:若a表示海鸟食物中甲壳类食物所占的比例,若要使海鸟的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的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y=625x-600ax附2:若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它们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________________kJ(用含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25A/(1+4x)甲•x•1/5+甲•(1-x)•1/5•1/5=A整理:(5x+1-x)•甲/25=A甲乙丙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A、1.875倍B、1.375倍C、1.273倍D、0.575倍应该从丙出发,甲:乙为1:1时,丙的能量为x,需要的甲为(1/2)x÷10%+(1/2)x÷10%÷10%=55x.设当食物由甲:乙为2:1时,丙的能量为y,需要的甲为(2/3)y÷10%+(1/3)y÷10%÷10%=40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则y=1.375x.B甲乙丙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A、1.875倍B、1.375倍C、1.273倍D、0.575倍附:丙的数量发生变化的理由是?
B根据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的特点,食物链越长,消耗的能量越多,甲的能量流向长的食物链的比例减少,则丙获取能量增多,丙的数量增多甲乙丙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同化1kJ的能量,丙最少需同化的能量为(
)A.550kJB.500kJC.400kJD.100kJA甲乙丙丁己戊庚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猫头鹰体重增加1kg,至少需要消耗A(
)A.100kgB.312.5kgC.25kgD.15kgA生态金字塔的类型—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模型类型项目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形状每一阶含义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总生物量类型项目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形状象征含义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递减生物量(现存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类型项目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形状特点正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有时会出现倒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有时会出现倒金字塔形类型项目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特例分析无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时,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为倒金字塔形。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时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可能会出现倒金字塔形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1.帮助人们将生物在______、______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例如: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间种套作、蔬菜大棚中的多层育苗、稻-萍-蛙等立体农业。时间空间总能量间作套种多层育苗稻—萍—蛙作物粮食秸秆燃烧多数热能散失牲畜粪便沼气池沼渣肉蛋奶等沼气多级利用2.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______________,使能量得到_______的利用。人工生态系统最有效*沼气池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能量的利用率≠能量的传递效率用秸秆作饲料粪便制作沼气沼渣田肥合理确定载畜量,保持畜产品持续高产。稻田除草、除虫等。3.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使能量_________地流向对人类_______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持续高效最有益1.(2021·浙江6月选考,7)下列关于生态金字塔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金字塔显示了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B.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同一食物链C.生态金字塔中的营养级均按其所占的数值大小依次排列D.生态金字塔可分别以个体数量、生产量和能量为指标绘制√2.(2019·全国Ⅱ,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3.(2020·全国Ⅲ,31)假设某种蓝细菌(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回答下列问题:(1)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水体富营养化;没有其他生产者的竞争(2)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答案如图所示(3)假设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A为食的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则C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种间竞争因该湖泊中B以A为食,在引入仅以A为食的动物C后,C与B之间是种间竞争的关系,且C的竞争力较强,使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考点二物质循环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
,都不断的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
,又从
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C、H、O、N、P、S等化学元素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碳的循模式图2.碳循环过程:3.物质循环的图解分析(1)碳的存在形式及循环形式: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
。②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
。③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的形式是
。④碳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途径是
。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含碳有机物二氧化碳食物链(和食物网)(2)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碳进入生物群落:
。②碳出生物群落:
、
和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a.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
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导致
,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CO2气温升高(3)温室效应①形成原因:b.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CO2的调节作用。②影响:(4)应用:①多植树造林②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③开发清洁能源或使用清洁能源B.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
。C.绿色植物在碳循环过程所起的作用是:
。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不断减少,需及时补充通过光合作用将CO2等无机物转化为生物群落中的含碳有机物A.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实现低碳生活?(1)生物富集的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
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
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2)富集的过程①途径:
(网)。②实例——铅的富集过程难以降解超过食物链生物富集(3)特点①最终积累在食物链
。②全球性。顶端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富集范围生态系统________生物圈生态系统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易分解或排出的重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过程沿食物链(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食物链(网)各营养级各营养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利用单向流动、逐级积累、全球性光能→化学能→热能无机物↔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往复循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联系①在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都是
,且__________
;②能量的
,离不开
;③物质是
,能量是______________
;④某些物质在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会发生生物富集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返的动力,也是生物富集的动力总结:“三看法”快速确认碳循环的各环节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判断:A和B应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CO2库,再根据A→C判断: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是生产者,C是大气中CO2库。根据A、B、D的箭头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总结:“三看法”快速确认碳循环的各环节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①②③④⑤⑥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B.图1中能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只有②④⑤C.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D思考1:
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能否循环利用?你如何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能。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思考2:
(必修3P104基础题T4改编)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能量”上呢?生物圈在物质上可自给自足,但在能量上不能自给自足,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C.甲、乙、丙共同组成生物群落D.生物X不可能不具有细胞核,生物Y不可能含有线粒体C案例1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作用1.土壤分组实验组:
探究活动: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对照组:灭菌处理(高温)不做处理(自然状态)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因变量:
落叶的腐烂程度实验组与对照组叶片数量与大小基本一致2.叶分两组3.分别埋入落叶4.一段时间后,检测树叶腐烂程度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的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结论: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案例2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项目案例2实验假设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淀粉对照组B烧杯中加入30_mL蒸馏水+与A等量的淀粉糊自变量是否加土壤浸出液实验现象AA1不变蓝A2产生砖红色沉淀BB1变蓝B2不产生砖红色沉淀结论分析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A.该实验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B.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C.该小组探究的问题包括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D.预期结果是1、3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2、4组中的落叶不被分解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单独处理土壤的情况见下表,处理后的土壤再与落叶混合进行实验。以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分组1组2组3组4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D考点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①人们通常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能够形成信息传递,即信息流。物理信息:自然界中的声、光、电、温度、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狼嚎蜘蛛利用振动感知猎物开花与光周期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化学信息: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性外激素:蚕蛾醇水葫芦的分泌物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昆虫、鱼类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信息素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主要指各种动作,即动物的行为特征。孔雀开屏军舰鸟气囊充气鲜艳颜色芳香气味嗅觉器官眼植物花朵蜜蜂光空气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舞蹈眼侦察蜂其他蜜蜂光行为信息信息源信道信息受体信息的产生者信息的传输者信息的接收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和交流,能够形成信息传递,即信息流。信息传递大多具有双向性的特点。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范围_______(填“包括”或“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生物和非(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
,也发生在________
。信息传递的方向一般是
的。生物环境不包括同种生物之内不同生物之间双向来源:(1)物理信息的来源:
.(2)化学信息的来源:
.(3)行为信息的来源:
.方向:
。既可来自生物,也可来自无机环境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体的动作行为可来自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信息传递通常是双向的信息传递的作用和应用作用和应用举例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个体水平: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①蝙蝠依靠“回声定位”实现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②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种群水平: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①植物开花需光信息刺激;②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个体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①草原上,草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②森林中狼与兔依据对方的气味捕食或躲避;③烟草释放化学物质调控害虫天敌提高农产品或者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利用模拟动物信息吸引传粉动物,提高果树传粉效率和结实率;利用音响设备诱捕或驱赶有害动物★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防治※生物防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②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防治病虫害。①利用音响设备播放集群信号录音引来鸟类捕食害虫。③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种群的繁殖力下降。※生物防治特点:没有直接杀死生物,也没有造成环境污染。种类措施喷施化学药剂人工捕捉等引入天敌、寄生虫或使用信息素等优点①作用迅速②短期效果明显①无污染②见效快,效果好①无污染②有效且持久缺点①会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②可能杀害害虫天敌,破坏生态平衡③污染环境①费事费力②对体型很小的害虫无法实施天敌数量不明确,甚至可能会引发生态危机(可能引起物种入侵)化学防治机械防治生物防治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2021·福建适应性测试)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能体现信息调节种间关系作用的是(
)A.油蒿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多种植物种子的萌发B.长日照可促进苗圃中的落叶松幼苗推迟休眠C.鲣鸟表演复杂的舞蹈动作吸引异性前来交配D.昏暗蜂房内蜜蜂用触角感受同伴的舞蹈信息解析饥饿的熊蜂在叶片上打洞不是为了取食植物叶片,因为其并未将切割下的叶片带回巢穴,B错误。(2022·北京西城高三模拟)有些植物在遭受疾病或干旱时会提前开花。研究人员发现,饥饿的熊蜂频繁在叶片上打洞但并不多做停留,也没有把切割下的叶片带回巢穴。被熊蜂打洞的植物会提前15~16天开花。人为模仿熊蜂在叶片上打洞后发现,植物虽然提前开花,但提前速度远比不上熊蜂打洞的效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遭受疾病或干旱时提前开花是对逆境的适应B.饥饿的熊蜂在叶片上打洞是为了取食植物叶片C.推测熊蜂打洞可给植物传递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D.熊蜂打洞让植物提前开花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下列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存在着信息传递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C.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细菌、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解析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蓝细菌、硝化细菌等自养型的原核生物,黑藻属于真核生物,C错误。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农作物周围的双子叶杂草,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B.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生物防治C.生态系统中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
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
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流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础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P69旁栏思考拓展)信息传递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存在哪些差异?请详细说明。提示:三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途径不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主要通过食物链(网)进行,信息传递通过多
种途径进行。②特点不同。物质循环具有循环性、全球性的特点,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的特点,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③范围不同。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整个生物圈,能量流动的范围是食物链(网)的
各营养级,信息传递的范围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平衡结构和功能结构收支负反馈调节自我调节能力达到并保持平衡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1)结构平衡(2)功能平衡(3)收支平衡特征生态平衡兔增加狼增加草减少,兔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减少兔减少草增加,兔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增加狼减少发生偏离负反馈: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持或恢复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其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它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也存在于
之间。
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①结构平衡②功能平衡③收支平衡特征生态平衡负反馈调节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基础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教材P74黑体字)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项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
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
,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_____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
,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_____保持恢复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越大越强越小越强二者联系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
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
弱强特例:冻原、沙漠等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比较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程度可以作为衡量抵抗力稳定性的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例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
(填“大于”或“小于”)热带雨林的y值。大于(3)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衡量总稳定性的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弱。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适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还能促进森林的更新。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科学合理的载畜量,不会破坏草原,又可以获得稳定的畜牧产品。(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适度捕捞海洋系统中成鱼,不仅可以促进海洋鱼类资源的更新,还能不断获得各类产品。(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对农田生态系统要不断施肥、灌溉,增加投入,控制病虫害,才能保证高产出。(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思考:既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为何农田生态系统还需要经常施肥?请说出你的理由提示:1.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是在生物圈内进行的。2.农田是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的生态系统,物质在该生态系统中不一定能实现循环。3.农田中的农作物合成有机物(如蛋白质、磷脂等)时利用了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这些元素随着粮食、瓜、果等输出农田生态系统,因此需要不断施入含氮、磷、钾等元素的肥料。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实验目的: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实验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在设计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3、设计要求目的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种类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使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便于操作,且使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缸的采光应使用较强的散射光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选择动物不宜过多,个体不宜太大减少对氧气的消耗,防止氧气的产生量小于消耗量3、设计要求目的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种类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使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便于操作,且使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缸的采光应使用较强的散射光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选择动物不宜过多,个体不宜太大减少对氧气的消耗,防止氧气的产生量小于消耗量4、结果分析(1)生态缸中的生物只能存活一段时间。虽然生态缸中生态系统成分齐全,但其结构比较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2)不同的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间有长有短。1.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2.(2021·黑龙江伊春模拟)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
)A.害虫数量增加会引起食虫鸟类数量增多,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B.某荒山由于滥砍乱伐造成植物大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使该山上的植物进一步减少C.血液中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CO2大量排出,以维持CO2含量正常D.寒冷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解析害虫数量增加会引起食虫鸟类数量增多,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是负反馈调节,A不符合题意;植物减少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使植物进一步减少,属于正反馈调节,B不符合题意;血液中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CO2大量排出,以维持CO2含量正常是负反馈调节,C不符合题意;寒冷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属于分级调节,不属于反馈调节,D符合题意。解析生态系统调节中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正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调节方式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实例分析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高低可通过种群内个体数目的多少来体现C.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速度慢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高低可通过生物种类的多少来体现,B错误;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比沙漠强,故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速度快,C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4.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同等强度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乙低,A正确;若乙的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B正确;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C正确;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错误。解析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判断方法(1)(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判断:某一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考点4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解析甲瓶中小鱼很快死亡的原因是小鱼过多,瓶中水藻不能制造足够的氧气,小鱼因缺氧致死,与分解者数量多少无关,A错误;乙瓶水藻丰富适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诚信做人到永远》课件
- 2024-2025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 单位管理制度集合大合集【员工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集粹汇编【人员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汇编大合集【人员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汇编员工管理篇
- 《网吧消防安全授》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范文大合集人力资源管理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汇编人力资源管理篇十篇
- 60个常考的经济学原理和定律
- 透镜及其应用常考易错陷阱分析-2024年中考物理考试易错题
- Unit 4 Plants around us C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管径的选择和管道压力降的计算
- 机动车商业保险条款(2020版)
- GB/T 44250.1-2024面向油气长输管道的物联网系统第1部分:总体要求
-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法口算题每日一练25套打印版
- DLT 572-2021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
- 教育部校企合作办法
- “技能兴威”第一届威海市职业技能大赛农产品食品检验员(海洋食品产业链)赛项规程
- 幼儿园故事绘本《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课件
- 中央2024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附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