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人口分布第一节人口分布的分析方法第二节中国人口分布大势第三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一定地域空间的表现形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各种经济要素在一定地域空间的分布形式,作为社会经济现象,人口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均深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深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口分布本身就是影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主要经济要素之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往往也会导致人口分布的相应变化,可以说,二者互为形成基础和变化条件。常用指标分析人口区域分布状况的有人口比例、人口密度、人口分布重心、人口分布潜力等;分析人口在区域内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的指标则有罗伦斯曲线和人口集中指数等。第一节人口分布的分析方法一、人口分布1人口比例以区域总人口为Pt,其各组成部分区域i的人口为Pi,则各部分区域i的人口Pi占区域总人口Pt的比例,即为区域人口分布比例,简称人口比例通常将区域人口比例与区域面积比例相结合,反映区域人口分布状态。如:2000年中国占世界总人口的20.93%,2011年约占19.3%,但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17%,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例约为面积比例的3倍。2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的人口数量,反映人口数量与面积的比例关系,是分析人口分布状态的最常用指标。人口密度是个平均数,假定人口均匀分布于一定区域内,虽然可以直观地反映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分布的区域差异,而导致不同区域之间人口分布的差异,却难以反映区域内部的人口分布差异。一般说来,随着分析所取区域单元空间尺度的缩小,人口分布的差异也相应缩小。因而,分析人口密度时,所取区域单元空间尺度的大小,取决于区域总面积的大小。人口密度分析,不仅有经济需要和社会效益意义,还有社会心理意义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如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人口密度与人的社会行为有一定关系,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人口群体情况的差别和文化差别。分别以地级市和县(市区)为区域单元的广东省人口密度图1.1人口密度分析的基本方法人口密度分析的基本方法有三种:1)人口密度:也称人口算术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分布的人口(人/km2、人/ha)。设区域土地面积为S,人口数为P,则人口密度D=P/S2)面积指数:即人口密度的倒数,用来表明人均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也被称为宽广度、或广狭度。面积指数f=S/P3)人口间距指数指人口在均匀分布时彼此的相隔距离,也称为接近度,即人口在等距离分布状态下人与人之间彼此接近的程度。间距指数是近似值,假设所分析区域的总面积被规则的正六边形覆盖,每一居民处在一个六边形的中心点,这些点与点间的距离即为间距指数。间距指数h=1.0746×f1/2人口密度指标计算简便,既可以简单而清晰地比较同一时点、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层次区域单位土地面积人口承载力的差异,也可以反映同一区域不同时点单位土地面积人口承载力的变化。如比较世界、亚洲、我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人口密度、面积指数和间距指数,可以清楚地反映我国人口密集程度略高于亚洲,几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人均拥有的土地面积、即生存空间显著小于世界、亚洲的平均水平。而广东省、广州市的人口密集程度又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4.1区域人口密度、面积指数和间距指数的比较2000年人口密度(人/km2)面积指数(平方米/人)间距指数(米)世界4522094148.64亚洲116864593.52中国132757492.98广东481208045.61广州136573327.07又如:中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由于人口分布条件的巨大差异,导致人口分布状态的变化。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1990年:392.0人、241.4人、52.5人;
2000年:451.2人、265.0人、52.0人;分别提高15.10%、9.78%、-0.95%说明这期间,我国人口越稠密的地区、人口密度的提高幅度越大,呈现出人口进一步向东部地区聚集的趋势。1.2人口经济密度人口空间分布与可供利用的生活资料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不同的人口结构对居住空间、就业空间、消费空间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人口密度指标掩盖了区域内部因土地质量和资源蕴藏情况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如土地富饶适于发展农耕的平原地区,就与土地贫瘠的山区、或平坦的沙漠、半沙漠地区的农业利用价值有很大不同。同样是山区,是否拥有储量丰富可供开采的地下矿产资源、是否覆盖有茂密的森林,其经济利用价值也有很大不同。从经济的角度来考察人口分布,可以采用人口经济密度指标。人口经济密度:指某地区在一定经济总量、或一定经济资源量时的人口数。衡量指标有多种,有综合指标、单项指标。常用的综合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能源消耗总量等。常用的单项指标: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钢铁总产量、石油总产量,或耕地、钢铁、石油等资源的拥有量等。在比较区域的人口经济密度时,需根据所要比较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征和空间尺度的大小选取相应指标。一般说来,综合比较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可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指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即单位产值的人口:人/万元;其倒数即为人均产值:元/人。比较以农业为主的区域、或空间尺度大的区域,也常采用单位农用地、或单位耕地面积的人口,或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等指标。与经济较发达的国家进行比较,还常比较钢材、石油、电、粮食、水等主要工业产品、或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人均产量、或人均消费量等。1.3人口分布重心人口分布重心可提供某地区人口分布的简明、概括而又准确的印象,并可表明地区人口分布的总趋势或中心区位,也是分析人口分布状况的常用指标。如果把人口区域分布形象地理解为人口分布图上具有确定的点值和位置的散点群,或更形象地说,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并假设该区域为一个均质的平面,则在这个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一点就是人口分布重心。因而,可将区域总人口看成为集中在人口重心点上的一个人口总体。每当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从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可以看出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趋势。美国自从1900年在人口普查报告书中公布了从1870年~1900年各次普查时的人口重心后,在每次人口普查时都公布该时点的人口重心。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公布人口普查结果时也公布人口分布重心。人口分布重心的粗略计算法:以南北、东西二直线将所分析区域人口总量南北二等分、东西二等分,两直线的交点即为人口重心点。人口重心地理坐标的精确计算,完全仿照重力分解与合成的法则进行。假设某区域包含i个分区,各分区的人口数为Pi,∑Pi为区域总人口;地理的坐标经、纬度为Xi、Yi;则:
上式表明,区域人口重心是假设各分区人口集中分布在一个点上,将这个点地理坐标的经、纬度及分区人口数作为权数,通过加权平均得到的算术平均人口区位点。在实际计算中,往往采取简化的方法,如计算一国的人口重心时,就以省为分区,Pi、Xi、Yi就分别采用各省的人口数和省会地理坐标的经纬度、或采用各省几何中心的坐标值。案例:广东省人口分布重心的转移据第二到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1964年广东省人口分布重心位于广州市东北方向的增城县朱村镇东部,1982年向西北移到从化县的良口镇,1990年回移到朱村镇西部,2000年向东南移到增城市(县级市)的仙村镇,基本在增城的中、南部地区。2010年继续向深圳方向移动。
1)通过全国经纬度查询系统查询广东省各县的经纬度;2)在excel中计算广东省的人口重心;3)将人口重心的经纬度反映在Googleearth地图上,直观地表现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化。图4.1广东省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动表4.2广东省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化X(E)Y(N)1964年113o41′15″23o17′15″1982年113o39′21″23o43′20″1990年113o39′36″23o17′25″2000年113o42′17″23o11′34″1.4人口分布潜力人口分布潜力(也称人口位差)是在经济社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分析指标,是人口重心分析的延伸,也是类似于电磁场或重力场的“场力”分析,是分析可能发生的空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法。人口分布潜力以分析在一个限定空间内的所有地方是否能够到达某一点为基础,反映了区域内某子区域与其它子区域之间、或区域城市系统内某城市与其它所有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可能性的强度。通过人口分布潜力图、特别是同一区域不同时点的人口分布潜力图,可以看出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格局。以两城市i和j为例,两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
(1式中,PiPj分别为i市和j市的人口规模,d为两城市之间的距离,b为权数。如果研究的是区域城市系统,则某城i与系统内其它所有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和为:
(2
j=1,2,3,…,n.式(2)除以i市的人口Pi即得:
(3
为平均每人的相互作用力,即人口潜力,用Vi表示,即
(4
艾萨得曾在1940年计算了美国的人口潜力,并绘制了美国的人口潜力分布图。如珠三角城市系统1990年与2005年的人口分布潜力图,直观地反映了珠三角城镇群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的变化。注:采用surfer软件计算并绘制。
2000年广州市区人口分布潜力图与三维模型图
1982年1990年周春山等将广州市区核心部分每个街镇看作一个点,计算1982、1990、2000年的人口分布潜力,绘制成人口分布潜力图(人口密度等值线图)和三维模型图。(周春山编著,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科学出版社,2007年。这几幅图,形象地反映了1982~2000年期间,广州市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基本趋势:1)人口密度峰值中心出现在市区西南部,但密度峰值在趋于下降。2)人口密度等值线以东西向为脊,向南、北快速降低,北部郊区人口密度增长的变化较均匀;3)人口密度峰值点增多,出现较多的人口岛。广州市区人口主要分布在市区南部,并沿珠江向东扩展;人口分布从以位于珠江北岸的老城区为单中心,逐渐向多中心变化;1982~1990年,人口分布主要向东拓展,1990~2000年,继续向东拓展的同时,向北向南的拓展也较为明显。另据对广州市区(十区)的研究:城市中心为人民公园;2000年有两个城市次中心:白云区的新景街、海珠区的凤阳街;2010年有4个城市次中心:白云区的同德街、海珠区的凤阳街、天河区的棠下街和沙河街广州市区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密度等值线图广州市区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密度趋势面图2人口聚集度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分布状况的差异,人口分布有向自然条件与生产条件较好地区聚集的趋势。一般采用罗伦斯曲线和相关的分析方法,如基尼系数、人口集中指数,以及不均衡指数等来分析人口在区域内部分布的聚集与分散程度。城市内部人口分布的聚集与分散程度,还常采用距离衰减模型进行分析。罗伦斯曲线图和城市人口分布距离衰减模型图均绘制在二维坐标图上,直观地表达了区域人口分布状态。2.1罗伦斯曲线、基尼系数和人口集中指数罗伦斯曲线由美国统计学家罗伦斯提出,是用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曲线,由累积的一定人口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来表示。图的45°对角线称为绝对平等线,由横轴和纵轴组成的折线称为绝对不平等线。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即罗伦斯曲线,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罗伦斯曲线提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被称为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由罗伦兹曲线与45°对角线所夹面积和纵横轴所构成的等边直角三角形面积的比值来度量的。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反之,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罗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可以直观地观察、表达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等或不平等的状况。也可用来分析人口分布、产业分布或其它经济要素分布的不均等程度、或集中程度。2.1.1罗伦斯曲线也叫频率累积曲线、集中曲线。制做人口分布罗伦斯曲线图,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1)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如按居民点的人口规模和等级规模,或按人口规模和面积,将所分析区域分为不同等级或子区域;2)求出各级居民点数量、或面积所占的百分比,并由低向高累加,得到一个累积百分比系列S1、S2、S3…Sn;再求出相当于各级居民点百分比的人口累积百分比P1、P2、P3…Pn;3)将每对S、P值绘于座标图上,各点连线即为人口分布的罗伦斯曲线。据广东1964、1982、1990、2000、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按2000年行政区划对各地级市的人口密度分组,计算占全省常住人口和土地面积的累计百分比,制成罗伦斯曲线图,并计算人口集中指数的变化1964、1982、1990年广东人口分布罗伦斯曲线较为接近,2000、2010年曲线则有较大偏离。人口集中指数1964年0.2565、1982年0.2410、1990年0.2750、2000年0.3385。说明1964~1982年,广东省人口分布是略趋于均衡,1982~1990年期间转为趋向集中,1990-2010年期间的集中趋势更为明显。图4.5广东人口分布劳伦斯曲线变化图(1982、1990、2000、2010年)表4.31964-2010年广东省不同人口密度组土地面积和人口比例的变化(单位:%)
人口密度分组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面积人口面积人口面积人口面积人口面积人口0-20059.4634.5750.7229.9120.859.5130.1310.2829.589.09200-40024.5026.5313.8510.5551.0034.9632.2818.5625.8312.41400-60012.6426.4511.7513.0413.0116.1321.0311.5928.0623.77600-8002.196.457.649.114.729.814.1917.40------800-1000004.538.845.8814.373.708.162.644.061000-20001.216.0011.5128.554.5415.226.3219.2810.1227.70>20000000002.3514.733.7122.98
表4.4广东土地面积和人口累积百分比的变化人口密度分组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面积人口面积人口面积人口面积人口面积人口0-20059.4634.5750.7229.9120.859.5130.1310.2829.589.09200-40083.8661.1064.5740.4671.8544.4762.4128.8455.4021.49400-60096.6087.5576.3253.5084.8660.6083.4440.4383.4645.26600-80098.7994.0083.9662.6189.5870.4187.6357.8383.4645.26800-100098.7994.0088.4971.4595.4684.7891.3365.9986.1049.321000-2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97.6585.2796.2377.02>2000------------------100.0100.0100.0100.0注意:1)水平与垂直轴比例尺都是累积百分比
2)对角线SP表示沿两轴分布是完全对应的,有相同的百分率和累积百分率;曲线到对角线的离差就是两种分布差异性的测度。若人口均匀分布于各级居民点、或各子区域,则罗伦斯曲线与图的对角线重合,这是理论上的极限情况。人口分布越趋向于集中在某几级居民点或某些子区域,则罗伦斯曲线越趋向坐标轴。从不同密度级占广东省土地面积和人口的比例来看,在全省约16%的土地面积上,1964-1990年分布了约37-39%的常住人口,2000-2010年集中了约60-55%的常住人口。2.1.2基尼系数和人口集中指数均用于分析人口分布的集中或分散程度,是对罗伦斯曲线表示的人口分布状态的数量描述。基尼系数以对角线与曲线之间的面积(图4.6中的阴影部分)占对角线一侧全部面积的比重表示。将基尼系数用于分析区域人口分布的集中或分散程度,可以表达区域人口是集中分布在特定的子区域内,还是均匀分布在区域各子区域内。图4.6区域人口分布的罗伦斯曲线图基尼系数变化于0~1之间,系数值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收入分配是否均衡的基尼系数为:低于0.2为绝对平均;0.2~0.3为比较平均;0.3~0.4为相对合理;0.4~0.5差距较大;0.6以上为差距悬殊。用于描述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值也变化在0~l之间,系数值越接近于1,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越高,如图4.6的基尼系数为0.78,说明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非常高。人口集中指数从算术意义讲,即罗伦斯曲线上各点对应值Si、Pi间的最大差值。图4.6对角线到罗伦斯曲线的最长垂直距离即为人口集中指数。人口集中指数的值也是变化于0~1之间,越趋向于1,说明人口分布向特定子区域集中的程度越高;越趋向于0,说明区域人口越趋向于均衡地分布于各子区域内。基尼系数人口集中指数式中,Gi为基尼系数,∆P为人口集中指数,S和P为区域总面积和总人口,n为区域内部的子区域数量,Pi和Si分别为i子区域的人口和面积。2.1.3应用中需注意的影响因素1)不同区域同一时期、或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罗伦斯曲线走向,其人口分布集中程度的数值均变化在0~1之间、即不集中到全集中之间。2)人口分布较均匀的地区、与人口分布高度集中的地区有不同的曲线及数值(如图4.7的1号、2号线)。但不同的曲线走向也可以产生同样的数值(如图4.7的3号、4号曲线)。3)在一个大的地理区域内(如全国),子区域单元范围的大小(省、县、镇等)会影响曲线的走向和集中指数的值。一般说来,子区域单元的地域范围越大,集中指数越小。若将广东土地面积划分为100个面积基本相等的子区域,所计算的人口集中指数,就显著大于以地级市为单位计算的数值,更好地描述了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表4.5广东省人口分布集中化指数的变化集中化指数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以地级市为单位0.25650.24100.27500.3385以全省约1%面积为单元0.36520.30210.36140.5005
将各区县按面积百分比四舍五入为面积等分的几个子区域、人口密度都等于该区(县)的人口密度。如广州市占全省面积的4.127%,占人口的10.434%,将其等分为四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面积近似等于全省面积的1%,占总人口的2.61%(10.434除以4)。2.2人口距离衰减模型1951年C·克拉克根据对北美36个城市的研究,模拟了人口密度随着离城市中心的距离不同而发生的变化,提出了著名的人口密度距离衰减模型:
式中:dx
:距离市中心x处的人口密度
d0:市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
b:密度梯度常数
x:距市中心的距离d值越大,说明城市、特别是市中心人口密度越高;如果d值趋向减小,则说明城市、特别是市中心人口密度在逐渐降低。b值越大说明人口越趋向于分布在城市中心,反之分布越均衡。密度梯度b在各个城市都不相同,并因时而异。引起b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及与其相关的就业方式、居住方式的差异以图形表示就是著名的地租竞标曲线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有以美国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单中心型、多中心型等著名的三大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4.8城市地租竞标曲线和城市空间结构距离衰减模型与人口居住密度的关系: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人们首先关心居住密度指标,即每公顷居住面积的居民数。在大城市,人口分布的变化规律是从中心区向外围,人口居住密度、或工作人口密度逐渐下降。由于每个城市人口规模、人口分布和空间扩展特征的差异,在计算城市人口距离衰减模式的同时,还可以分析从中心区向不同方向人口距离衰减的变化规律,这样,可为商业网点布局还房地产市场开发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广州市区人口密度距离衰减模式变化图(1982~2000年)周春山分析了1982、1990、2000年广州市区人口密度距离衰减模式的变化,清晰地反映了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逐渐降低,外围地区人口密度较快增长,城市边缘区人口增长较为缓慢的变化历程。说明:广州郊区化进程中的人口分布变化更多地表现为“近郊化”,即中心城区周边地区成为接受中心城区人口外移的主要地域。周春山还运用人口密度距离衰减模型,绘制了城市不同拓展方向的人口密度衰减剖面图,以便更清晰地表达广州人口分布的变化。北京路与中山五路是广州市的传统商业中心,以这两条路交界处为中心,从南北、东西两个方向作经过该中心点的剖面图。从中心向南、西、北,1982、1992年的密度线都在距中心一定距离处相交;在交点内侧,1992年的人口密度低于1982年;交点外侧,则1992年的人口密度高于1982年。广州市区人口分布剖面图(周春山1996)在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居住区时,规划者往往以一定标准、或理想的居住密度为参考。如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建设部确定的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变化在60-120m2的范围内,居住区的人口居住密度一般控制在每平方公里1万人左右。近几年编制大都市、大都市区规划、或人口发展战略时,往往以世界著名的、人居环境较好的大都市区一般人均用地面积140~220平方米,作为分析大都市、或大都市区人口容量的参考指标。第二节中国人口分布大势
1东西两大区域人口分布的巨大差异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中国有约1/10的地区基本没有常住居民。其余范围内的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东南半壁人口高度稠密,在世界人口最密集地区的行列;西北半壁则人口稀少。
1935年划分的胡焕庸线,即瑷珲(现黑河)—腾冲线,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分。东南部约占全国总面积36%、总人口96%;西北部约占全国总面积64%、总人口4%。表4.6中国两大区域占土地、人口和GDP的比重%区域土地面积2000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0粮食人口1953198219902000西北56.74.35.83.94.25.94.46.16.06.1东南43.395.794.296.195.894.195.693.994.093.9引自: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37页。
2000年,东南半壁单位面积GDP、粮食密度、人口密度分别比西北半壁高28.2、19.9和19.3倍,人均GDP、第二产业GDP、粮食产量高44%、60%、3%西部半壁占全国生产总量的比重既远低于其土地面积的比重,也低于其人口比重,即虽然西部人口远较东部稀少,但相对人口压力更为沉重。从我国1970-2005年人口增长速度与人口密度变化图来看,虽然人口增长速度快速下降,但人口密度仍持续上升;东部人口密度超过400人/km2的省份越来越多;人口密度100-250人/km2地区逐渐向中部扩展;人口密度2-50人/km2的地区逐渐向西部扩展。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现不同层次逐渐变化的特点,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和劳动力的迁移流动。图4.9中国人口变动图1970~2005年中国人口密度变化图(人/km2)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从人口发展的历史长河、从大范围空间尺度来看,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经济社会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不同程度影响,甚至可在短期内显著影响某些地区的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一般都具有趋向沿海、趋向平原、趋向温暖湿润气候的规律。这种分布规律既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布局的条件,又满足了人类生存对于自然环境的需求。从世界人口与生产力按自然区的分布状况来看,温带和热带近海地区一直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而世界人口分布与财富分布又存在着很大差距。表4.6世界人口与生产力按自然区的分布
(以世界平均水平为100)地区合计近海远海地区合计近海远海热带地区人口密度202.5396.4128.5高原地区人口密度93.2225.085.5人均GNP43.248.237.3人均GNP91.4100.074.6温带地区人口密度89.0271.4391.6沙漠地区人口密度60.8146.751.1人均GNP192.6232.0118.2人均GNP56.172.750.0
注:近海指距海洋或可通行海船的水道100公里以内。见: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38页中国人口分布对自然条件的三种趋向性1)中国人口分布对沿海地带的趋向性人口密度自沿海向内陆按距离递减,距海岸200公里以内的地区与距1500公里以上地区相比较,人口密度高出72倍以上。图4.102000年中国与海岸不同距离带的三大密度(以>1500公里为1)表4.7中国与海岸不同距离带的人口和经济分布距离海岸公里面积万km2人口(万)增长率%人口密度人/公里2经济密度每平方公里*人均GDP1990200019902000GDP粮食<20091373494293415.0412.6474.3578.2333.3158.3200-50013429865317456.3223.7237.7135.6220.873.7500-100023235389380887.6152.5164.084.2120.866.21000-1500131844790887.664.469.231.747.959.6>15003711998240620.45.46.55.06.392.4合计9601130481242619.9117.9129.5100.0100.0100.0*以全国平均数为100。引自: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38页。占全国比重(%)面积总人口100米以下的平原低地1043100-500米平原和低丘陵1530.5500-2000米的丘陵山地42232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333.52)中国人口分布对平原低地的趋向性与世界和亚洲的平均数相比,中国500米以下的人口比重基本相同,1000米以上的比重却明显超出,表明中国有较多的人口居住在较高的地方,这也是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一种限制。图4.11中国不同海拔高程带的人口密度(以海拔3000米以上为1)引自: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科学出版社,2003年中国各海拔高程带人口相对密度由低到高逐级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与100米以下相比,100~500米高程带人口密度下降得比较明显,原因在于地形开始出现一定起伏,农业生产条件难以与一马平川的平原相比在500~1000米,人口密度又下了一个很大的台阶,这一高程带不仅已进入山区,而且包括了分布在内蒙古和新疆的部分极端干燥区,从而拉低了平均人口密度。3)中国人口分布对温暖湿润气候区的趋向性中国400mm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基本与黑河——腾冲线吻合;该线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过渡带、脆弱带,在其附近,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集中。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的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洪涝区,均位于黑河——腾冲线的东南侧;寒冷干燥的其它气候类型区——无涝区,大部分都位于黑河——腾冲线的西北侧。我国综合农业区划的“东田西草”、林业总体布局的“西治、东扩、北休、南用”、电力供求的“北均、东缺、南缺、西供”等均与该线有关。3主要人口分布类型区3.1主要人口稠密区三大趋向性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地区差异非常悬殊,既有大片的人口高度稠密地区,也有一些人口极度稀少、甚至渺无人烟的地区。从全国范围看,有4大最引人注目的人口稠密区、以及7~8个范围较小的人口稠密区。1)长江钱塘江下游平原——我国最发达地区包括安徽省铜陵市以下的长江下游平原、杭嘉湖平原和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含上海、江苏、浙江、安徽4省60多个市县;有上海、南京、杭州等十多个特大和大城市;面积6.6万km2,2000年人口6800多万,分别占全国的0.7%和5.4%,人口密度1000人/km2
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由于具有发展生产的优越条件,本地区从春秋战国时就开始大规模垦殖,到唐朝已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目前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有“黄金三角”的美名。2)黄淮海大平原——中华民族的摇篮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特大城市,河北、河南、山东3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安徽、江苏两省的北半部,共约380个市县;面积45万km2
,2000年总人口接近3亿,人口密度660人/km2
;除滨海盐碱土地带、山东省中部和东部丘陵山区人口密度较低外,其余部分均是大范围连续分布的城乡人口高密度区,许多地方都是“一马平川”,垦殖历史非常悠久,一直是中国经济文化荟萃之区,至今在全国仍占很大比重。
3)四川盆地——天府之国包括四川、重庆约100个市县;面积15.3万km2
,人口近9000万,590人/km2
以肥美的川西平原为核心,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饶,从秦汉起就一直是全国农业生产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向以“天府之国”驰名,现在仍是中国内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4.长江中游平原——两湖平原湖北、湖南两省环绕洞庭湖的40多个市县;面积10万km2
,人口约4900万,近500人/km2
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区,以“湖广熟,天下足”驰誉,近代工业生产也有很大的发展。因区内江河水面广阔,人口密度不如前3个地区。以上4大人口稠密区,合计面积77万km2
,占全国8%,2000年总人口超过5亿,占40%,平均密度达660人/km2
,是全国的4.5倍。表4.9中国四大人口稠密区的概况区域土地面积(万km2)2000年人口(万)人口密度人/km2市县数(个)长江和钱塘江下游平原6.66800100060黄淮海大平原45.030000660380四川盆地15.39000590100长江中游平原10490050040合计7750000660580注:据引自张善余先生《中国人口地理》的上述文字制表。5)几个范围较小的人口稠密区面积多为数千到两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普遍达600~1000人/km2
,乃至更高。包括: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和广东沿海平原,福建、浙江两省的中部沿海平原,台湾西部平原,陕西省中部的关中平原等。珠江三角洲:面积占全国0.4%,人口占3.2%,人口密度高达1000人/km2以上。潮汕平原:4300km2
,逾600万,1395人/km2,乡村人口密度堪称中国、世界之最。台湾西部平原低丘带:面积占全省1/3,人口却占九成,人口密度大于1200人/km2。3.2主要人口稀疏区人口极度稀少的区域范围包括荒漠和干寒高原。中国的荒漠:面积逾130万km2
,除沙漠化土地占1/8以外,沙质荒漠和戈壁约各占一半。中国绝大部分的荒漠分布在贺兰山、乌鞘岭一线以西,气候极端干燥;其中3/4属流动沙丘。塔克拉玛干、库姆塔格、哈顺等沙漠几乎连片(兰新铁路西南),面积逾40万km2几乎是无人区古尔班通古特、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等沙漠(兰新铁路北),因降水略多,而有少量游牧民,但人口密度普遍小于1人/km2
。中国的干寒高原:以青藏高原为主,包括藏、青两省,川西,新疆、甘肃、云南的各一部分,逾250万km2,2000年人口密度略高于4人/km2。青藏高原人口主要分布在边缘地势相对低平区。藏北羌塘高原被称为“干旱核心、死亡之地”,面积70万km2,海拔4500-5000米,年均温低于零下20c,年降水40-200mm,生存条件恶劣,人口密度仅约0.6人/km2
。其核心区面积约25万km2
,平均高程4800米以上,年均气温零下6-9度,年降水小于50mm,已是真正的无人区。帕米尔高原、内蒙古高原、呼伦贝尔高原等,人口也非常稀少,平均密度约1人/km2。4人口分布重心的转移4.1中国人口分布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文明主要发祥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分布重心一直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公元2年位于E111023´、N34043´,北距黄河仅约10公里。此后,随着南方地域的逐步开发,人口分布重心开始向东南移动,汉末进入了淮河流域,唐末越过了江淮分水岭进入了湖北省,元末更向东南移入安徽省。在明初1393年,重心到达E116009´、N31000´,在中国全部历史上,此时的位置最偏于东南。明成祖从南京向北京的迁都,带动了人口北迁。此后,东南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趋尖锐,人口增长放慢;西部和北部地区进一步开发,自19c中叶起,开发强度逐渐增强,使人口分布重心不断向北、向西移动。大致可以明代的永乐年间作为分水岭,把中国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动分为两种模式:永乐前是向东南方向移动,曲折少速度快,公元2~1393年,移动了800公里,年均0.6公里。永乐后大致是向西北方向移动,曲折多速度慢,1393~1953年移动270公里,年均不到0.5公里。
图4.13中国人口分布重心的转移引自: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科学出版社,20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821.1-2024平流层飞艇通用技术要求第1部分:环境控制系统
- 2024年度文化产业项目投资与孵化合同3篇
- 04版房地产开发合同2篇
- 2024年度网络游戏开发与运营合同:某游戏公司与某运营商之间的合同
- 班会课件主题班会做有责任心的人
- 2024年度禽畜粪便处理服务合同2篇
- 世界地理复习课件全部
- 2024年度博物馆展览设计合同
- 2024年度电子商务培训服务合同
- 2024年度技术转让合同技术转让详细描述
- 第03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 2024-2025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课件)
- (2024年)院感知识培训内容(完整详细版)x
- 《光伏发电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 最美老师评选述职报告
- 统编(部编)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单元解读》课件-(共26张)
- 幼儿园:中班社会《桌子底下的动物园》
- 2023年05月北京科技大学人才招聘(第二批)笔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含答案附详解
- 管道系统消毒、冲洗记录填写范本
- 装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
- 浅谈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与指导定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