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简答题汇编_第1页
世界近代史简答题汇编_第2页
世界近代史简答题汇编_第3页
世界近代史简答题汇编_第4页
世界近代史简答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0世界近代史简答题汇编1概述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世界资本主义的历史,是承世界现代史之前,启世界中世纪史之后的世界范围内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也是世界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形态上说,世界近代史就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开始走向衰亡的历史;从时间上讲,世界近代史指的是上起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下止1918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帝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共近280年的世界历史.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是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残余的斗争;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以及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斗争.2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分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1)特点:1领导者往往是资产阶级与共同利益者的联盟。如英国的新贵族,法国的自由派贵族,美国的种植园奴隶主等。2革命的对象是直接针对封建压迫或民族压迫,其任务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3革命的参加者除资产阶级外,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以农民为主力.④革命进程都有曲折性特点。如英国出现王朝复辟,法国革命政权多次交替。(2)原因:1是由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的,资本主义还处于手工工场阶段,新的阶级力量比较弱小;2反动势力的反扑,导致革命斗争十分激烈,进程曲折;法国封建势力还与外国封建势力勾结。3英法革命中,革命阵营还发生过分裂,这是由于资产阶级违背人民利益造成的。3简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深入农村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特点。英国农村很早就与市场有联系.早在13、14世纪英国就已经向欧洲大陆供应大量的羊毛.呢绒业作为英国的民族工业早在十六世纪就在英国广大农村发展起来。一些大商人购进大量的羊毛,分配给以毛纺织为副业的小手工业者和农民进行加工,形成当时最主要的生产形式-即分散的手工工场的形式。从十六世纪开始,英国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并且普遍地采用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形式。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英国的商业和对外贸易在十七世纪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十五世纪70年代后期起,开始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直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历经300多年。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它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1贵族阶级{中小贵族、乡村绅士、部分富商———-新贵封建大贵族(即旧贵族)依靠传统的封建地租过活,由於经常入不敷出,债务越来越多,不断出卖领地。旧贵族人数不多,是革命的对象。从旧贵族阶级中分裂出来的新阶层,就是所谓的新贵族。新贵族的土地所有制在经济上不是封建的,而是资本主义的.但是在法律上,他们的土地所有权继续受到国王的限制。因此,他们要求废除骑士领有制,使土地真正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同时,他们也要求实行工商业自由,以便自已获取更大的利润。这一点,恰恰是此后资产阶级有同新贵族结成联盟的基础。2资产阶级:十七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由不同的阶层组成.资产阶级的主体,是中等工商业资产阶级。他们属于非行会型的企业主,是分散的和集中的手工工场的组织者,他们遇到的封建障碍比较大,革命要求也比较强烈,他们人数较多,构成了资产阶级的左翼。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经济上的一致,促使二者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联合.3农民阶级:革命前,英国农民的主体仍然是以公簿持有农为主的佃农,他们负担着沉重的封建义务,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使份地真正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④城市平民:当时,英国的城市平民主要由手工业者及其家属构成,他们既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又受到资本主义的剥削.因此,他们既反对封建奴役,又反对新兴资产阶级的压榨,从而成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清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进行的。和欧洲其它国家一样,英国以往也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十六世纪上半期,都铎王朝(Houseoftudor)的享利八世自上而下的进行了宗教改革,经过改革以后的英国国教教会,简称为国教教会。Anglican(意为英格兰的),即安立甘教。但其教义、组织及仪式都未发生多大的变化,与原来的天主教会没有什么重大的区别,仍然保留了主教制以及各级教会的土地财产。所不同的只在於它的最高领导权由罗马教皇转到了英国国王的手里。此后英国国教就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正因为如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矛头就必然首先指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支柱—英国国教教会。为了反对英国国教,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借用了欧洲大陆上的加尔文教作为斗争的武器。英国的加尔文教徒要求清除国教教会的天主教残余,按照加尔文教的方式,建立一个廉洁、民主的教会组织,因而被称为“清教”他们的主张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愿望。4分析“圈地运动”的性质和影响,新贵族的性质从十五世纪70年代后期起,开始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直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历经300多年.地主在圈地以后,往往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或者直接经营资本主义农场,一变而成为农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在大规模的农场上采用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坐收资本主义地租。进行了圈地的地主,无论是亲自经营资本主义农场,还是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他们都与资本主义发生了密切关系,都被资产阶级化了,马克思把这种地主贵族称为“新贵族"。由此可见,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它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ﻭ5怎样认识长老会派在内战时期的性质在内战期间和战争胜利之后,长期国会在长老派主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造旧封建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图改造整个国家的体现,是革命取得的重大胜利成果.它把封建的生产资产料所有制改造为资本主义的所有制,把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改造成资产阶级新贵族专政的国家.6评价克次威尔和独立派对克伦威尔的评价:1指挥议会军打败王军,结束内战.2克伦威尔掌握了共和国的大权后,对内:在政治上以武力维持统治,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宗教上厉行清教法规;对外:征服爱尔兰、兼并苏格兰,公布《航海条例》和进行第一次英荷战争,尽力维护英国海外贸易的利益。因此,总的来说,上台后的克伦威尔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作用。3当上“护国公",先后多次解散议会,成了军事独裁者。共和国的建立是革命达到最高峰的表现.在英国历史上存在4年(1649—1653年)的共和国,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名义上,一院制国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国会每年选出的国务会议掌握行政权,实际上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高级军官控制了政权.因此,独立派的共和国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这一专政的施政方针基本上有三个方面1为资产阶级,新贵族谋取更多利益;2镇压群众运动;3打击王党复辟势力。在对外政策上,独立派积极推行海外扩张政策。.7怎样理解实际上克伦威尔的英吉利王国是由爱尔兰覆灭的英国许多军官及伦敦大商人成了爱尔兰的大封建地主,他们时时刻刻受到爱尔兰起义的威胁,为了确保他们在爱尔兰的权益,镇压人民群众,因而为英国建立军事独裁统治铺平了道路:参加远征爱尔兰的士兵,受到分配土地的腐蚀,从而丧失了以往的革命精神;克伦威尔本人也变成了爱尔兰的大封建主,远征爱尔兰的胜利,助长了他当独裁者的野心。1653年,克伦威尔便在军官们及伦敦大商人的拥戴下,用武力解敞国会,成立了本质上属于半君主制的军事独裁的护国政体,自己就任护国主,集立法。行政及军事大权于一身,把全国几乎变成了一座大军营。8评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世界史上资产阶级代替封建统治的新时代,它比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大得多。马克思曾把英国革命和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看作是“欧洲范围”的革命,指出:“…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马恩选集》第一卷第321页),从而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9如何评价十八世纪欧洲出现的开明君主制在18世纪便出现了几位直接同启蒙思想家交往,参考某些启蒙理论,并打出“开明"旗号推行改革的君主。“开明君主制"的概念便是这样产生的.开明君主制的出现,证明了资本主义对封建制度有很大的改造作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不一定必须通过一场革命。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也是一种过渡的途径。开明君主们推行的改革,便是这种过渡道路的体现。尽管在18世纪还没有出现通过改革道路完成过渡的国家,但是作为这一道路的最初尝试或起点,则是无可置疑的.10分析德意志农奴制第二次倒退十六世纪的经济衰落和德国农民战争被镇压之后,德意志日渐瓦解的农奴制度,又重新加强起来.三十年战争之后,伴随着封建割据的加深,农奴制度得到广泛的发展.农奴制复活最严重的地区是德意志北部某些地区,尤其是在东北部,(即易北河以东地区).劳役制成为占统治帝位的的剥削形式。一些地区,地主重新获得了领地裁判权,随意剥夺农民的财产和人身自由,恩格斯把十六世纪以来农奴制在德意志的普遍恢复,称作是"农奴制的再版".11怎样认识十八世纪法国社会主要矛盾法国大革命的背景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大陆上的典型封建专制国家。它的农业占统治地位,工商业发达的程度,也在欧洲大陆首屈一指。但是专制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加重了对企业的盘剥。全国关卡林立,阻碍了国内贸易的发展。当时,法国有许多手工工场,纺织、冶炼、煤矿、造船等工业出现了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对外贸易仅次于英国;酒类、服饰、家具等行销欧洲各地.阿尔萨斯的染色布和印花织品,里昂的丝绸,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被当作奢侈品高价出售.在重工业方面,昂赞公司开发北部煤矿,雇用了数千名矿工.东部的勒克佐公司,拥有巨大炼铁炉。但是在工业中,小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和作坊还很普遍。革命前夕,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其中第一、第二等级为特权等级,占有大量土地,享受高官厚禄,却不向国家交纳赋税。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占总人口的97%。农民少地或无地,工人和平民生活困苦,资产阶级要求享有政治权利。社会等级对立严重。特权等级包括教士和贵族,只占总人口的3%,却占有全国1/3以上的土地。占全国人口90%的农民,只占有全国1/3左右的土地。他们被沉重的地租和其他封建贡赋压的喘不过气来,即使丰收年景,也很难维持一家温饱。资产阶级包括银行家、船主、商人、工场主、律师等.他们有钱,有才能,有文化,有政治要求,在即将到来的革命中,起着领导作用.18世纪,法国政府受到财政的困扰。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召集三级会议,企图解决财政危机问题,却由此导致大革命的爆发。12论述“启蒙运动"的历史地位在十七世纪唯理主义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曾发挥过极大的革命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启蒙原意是光明,就是使人开化,从无知到有知。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就是把人们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来缚下解放出来,使人们在思想上摆脱中世经的愚昧迷信,用理性来衡量一切。启蒙思想家从"人的眼光”出发,以"天赋人权"为旗帜,以自然法,契约沦为理论武器,勇敢地向封建专制制度,教会和宗教狂热进攻,因此,所谓的启蒙运动,就是用科学反对迷信,用思考代替天启,用理性反对愚昧无知,用人权代替神权。它的目的就是要由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并以此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13波德一世改革的内容、意义、影响彼得一世在纳尔瓦兵败以后,利用查理十二西征波兰的有利时机,在国内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和改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机构.彼得一世废除了经常干预沙皇权力的国家杜马,建立由他亲自指定的九人元老院和外交,陆军,海军,财政,贸易,矿务等九个部(以后又增至十二个部);划分全国为八州五十个省,使之隶属于中央政权;彼得还废除了东正教教长的职务,设立了宗教院,把宗教控制到政府手中如此等等。到了彼得晚年,在俄国基本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僚体制,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经济方面:围绕对外战争的需要,彼得一世采取各种办法,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如鼓励私人兴办工厂企业,国家给予贷款或提供劳动力等优惠,同时又兴办国家工厂,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到了彼得一世晚年,俄国的手工工场已经从二十多个增加到二百多个。与此同时,为了维持军费开支和保证工商业的发展,彼得大量增加税收,特别是征收高额人头税.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保证进行战争所需经费开支,也为俄国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军事方面: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强俄国的军事,经济实力,适应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因此,军事改革就成为各项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纳尔瓦战役失败后不久,彼得一世立即下令解散贵族军队,实行征兵制,把陆军扩充到二十万人,包括步,骑,炮,工四个兵种,海军扩充到拥有大小战船八百五十只,兵员二万八千人。采用西欧方法训练军队,利用各种军事学校以及留学来培养军官。为了保证这支日益增长的军事力量所需要的装备,彼得大力兴建军用工场,发展军火生产.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俄国一跃而成为欧洲的陆军强国,也成为波罗的海的海上强国,为此后打败瑞典,土耳其,夺取波罗的海和黑海出海口,并四处侵略扩张打下了基础.文化教育方面:主要是提倡科学和文化。彼得一世创办了造船,航海,造炮,矿业,医护和工程技术等各种专门学校,在彼得堡创办海军学院.1703年创办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彼得一世亲任主编.为了加快培养人才的速度,吸收西欧各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彼得一世把一批批青年派往西欧留学,并请外国专家来讲学.在这同时,他还提倡著书立说,简化俄文字母,采用公历(儒略历),创办了俄国第一个剧院和博物馆.通过以上措施,为俄国培养了大批的各类专门人材,满足了国家发展进步的需要,提高了俄国的科学文化水平.总的来说,彼得一世的改革,虽然不能使俄国变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强国.但它毕竟对于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4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人民争得了民族独立,争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民主权利,也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所以它不仅是一次民族放解放战争,而且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15为什么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概况:随着殖民地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原来处于隔绝状态的各殖民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十三个殖民地的统一市场日渐形成,北美殖民地社会各个阶层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新兴的,朝气蓬勃的美利坚民族形成了.这样,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殖民统治之间的矛盾斗争,实际上是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2,殖民地与英国矛盾的尖税化:16评价大陆会议的作用1774年,北美12个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这是北美殖民地的代表第一次聚集在一起,共商反对英国殖民压迫的大计.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召开,使原来分别从属于英国的各个殖民地终于在斗争中联合起来,这是朝着统一政权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大会要求英国政府撤消高压法令,要求自治。这次大会并没有提出独立的要求,但英王还是火冒三丈,暴跳如雷,决心镇压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叛逆行为,用武力维持对殖民地的统治。英国的高压政策,使独立战争不可避免。1775年5月10日,在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实际上,这时大陆会议已经具有国家政权的性质和功能.会议此后陆续通过了组织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等决议,还在1776年通过了《独立宣言》。1777年11月15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联邦条例》,1781年3月1日,该条例正式生效。此后,联邦国会取代了大陆会议.171787年美国宪法试评这是17世纪--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学说的第一次实践,宪法确定美国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二百多年来,它在美国常胜不衰,使美国始终没有出现专制独裁政权。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那样严峻的形势下,仍然没有走上专制独裁道路。这部宪法是资产阶级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部进步文献。它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资产阶级共和政体,这与殖民地时期英国的殖民统治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对欧洲各国正在进行的反封建专制的革命来说,则是一面斗争的旗帜.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是这部宪法的本质所在。18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1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独立战争是美国进行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北美独立,促进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正义战争,得到了北美人民的积极支持。2北美资产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如召开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发表《独立宣言》等。3华盛顿等人的正确领导。④法国、荷兰等国的军事援助。⑤北美广大将士英勇作战,不怕牺牲。20试比较北美独立战争与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特点(1)相同点:1背景:北美和拉美独立战争都在经济发展、民族和民主意识增强、启蒙思想的影响下爆发的;2目的:都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美国在于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拉美在于摆脱西、葡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3特点:以小抗大,以弱胜强;④性质:都是以独立战争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2)不同点:1范围:美国独立战争局限于北美13州,而拉美独立革命席卷了整个拉美;2领导者:美国独立战争中,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结成联盟,起了领导作用;而拉美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只是作为一般力量参加革命,运动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3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革命构成了重大影响,美国赢得彻底独立;而拉美国家则面临着殖民主义的新威胁。22如何评价君主立宪派统治1、否定和批判观点第一种观点对君主立宪派的作用予以否定和批判,认为他们投身革命是假,阻止革命、反对革命是真。君主立宪派在革命中只是保护了大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方面无所作为;君主立宪派还同封建势力妥协,反对建立共和制度;君主立宪派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实行了一系列反人民的政策。2、肯定的评价第二种观点主张对君主立宪派给予肯定的评价,值得肯定之处有以下几点:(1)法国革命中摧毁旧的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任务是在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完成的;(2)立宪派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反封建的纲领和政策,如制定并通过了《人权宣言》,制定了《1791年宪法》,没收了教会和逃亡贵族的财产,取消教会什一税和领主法庭等,废除农奴制,取消内地关卡等.学者们还认为,实行君主立宪制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也是当时资产阶级各派的共同主张。立宪派提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把矛头指向封建王室的,本质上是反封建的。他们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反人民的措施,但他们的着眼点是对付封建势力的复辟活动的。再有,在三个派别中,立宪派的统治时间最长,也最稳定,说明君主立宪制在一定时期内是符合法国国情的。还有学者认为,在热月党统治时期,只有君主立宪派在掌权期间所完成的事业作为真正成熟的革命成果保留了下来,这也说明了他们的历史功绩。24什么是恐怖统治恐怖统治是雅各宾派在革命危机时刻采取的一种具有特殊历史使命的统治方式。它以统制经济和集权高压为内容,极大地强化了雅各宾政权,并使法国大革命转危为安.但是,在危机缓解的形势下,雅各宾派却不能及时调整这种临时性的战时措施,导致恐怖的扩大化,使得革命者的激情转化为统治者的疯狂,从而使雅各宾派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最终走向失败.25雅各宾派专政为什么被倾覆失败的原因1794年初革命形势已基本稳定,但罗伯斯比尔却不善于分清敌友,因势利导,而是继续实行恐怖政策.1794年3~4月,先后镇压右派丹东派和左派埃贝尔派,从而削弱了统治基础。雅各宾派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因为他混淆了以真正的奴隶制为基础的古代实在论民主共和国和以被解放了的奴隶制即资产阶级社会为基础的现代唯灵论民主代议制国家。一方面,不得不以人权的形式承认和批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即工业的、笼罩着普遍竞争的、以自由的、以自由追求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无政府的、塞满了自我异化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个性的社会,另一方面又想在事后通过单个的人来取缔这个社会的各种生命表现,同时还想仿照古代的形式来建立这个社会的政治首脑,这是多么巨大的错误!罗伯斯比尔把大贫和大富仅仅看做纯粹民主的障碍,因此他想建立一种普遍的斯巴达式的朴素生活.政治的原则就是意志。可见,政治理智越是片面,因而越是成熟,它就越相信意志是万能的,就越分不清意志的自然界限和精神界限,因而也就越不能发现社会疾苦的根源26如何评价热月政变及热月党人统治热月政变是资产阶级追求安定的纠偏政变,目的维资成果.一方面纠正过激,维资成果,另一方面缺乏强力手段,对内忧外患平定不力,革命成果有丧失的危险,拿破仑顺应潮流取而代之。1794年,热月党人发动政变,推翻雅各宾派的统治,夺取法国政权;热月党人一方面取消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一方面尽力保护革命成果,维护共和制;1795年秋成立督政府;督政府统治时期政局不稳。27法国大革命历史意义1广泛彻底:18世纪的法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一次革命。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1794年7月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历时5年,就其规模而言,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人民群众在三次起义中都显示了伟大力量,每当在革命的转折关头,都推动革命向前发展。人民群众积极参加革命,使革命得以彻底进行.2成果卓著:国内:法国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在法国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正如恩格斯所说,“它是真正把斗争进行到底,直至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完全胜利的首次起义”。国际:这场大革命还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给它们以沉重的打击。3影响深远:国内:这次革命扫荡了法国的封建势力,扫清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它对法国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际:这场大革命的彻底性更为以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而具有世界意义。它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推动了整个欧洲和美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说:“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渡过的。”28结合督政府统治状况,分析波拿巴建立军事独裁的历史背景督政府统治期间,欧洲敌视法国的国家结成第一次反法联盟,对法国构成威胁,其中最主要的敌人是英国与奥地利。1796年,拿破仑率领远征军进攻奥地利控制的意大利北部,连创奥军,迫使奥地利与法国签订了《康波福米奥条约》,承认莱茵河为法国的“天然疆界”,其左岸地区归属法国。第一次反法同盟遂瓦解。1798年5月,为了切断英国与印度的联系,督政府派拿破仑远征埃及,拿破仑在埃及接连获胜.但是法国海军则被英国海军重创,使远征埃及的法军与本土失去联系。1798年底,英国、俄国、土耳其、奥地利又组成了第二次反法联盟,并接连打败法军,逼进法国边境。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大资产阶级对内外交困的督政府日益不满,希望能建立一个足以稳定局势的强有力的政府,以保证其各方面的利益。这时,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正在埃及远征的拿破仑•波拿巴的身上。29《拿破仑法典》内容及意义《拿破仑法典》共有2881条,是拿破仑治国的根本大法,它肯定了资产阶级对封建阶级的胜利,宣布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承认土地制度变革的既成事实,确保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恩格斯说,《拿破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马恩选集》第四卷,第248页)它“以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成果为依据并把这些成果转变为法律”(《马恩选集》第三卷,第149页).《拿破仑法典》对于巩固和发展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立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体系都有着重要意义。《法典》对于农民小土地所有制的肯定,赢得了法国广大农民的支持,成为拿破仑粉碎国内外复辟势力,进行一系列战争的坚强保证。在《法典》颁布后的对外战争过程中,拿破仑又把这一法典的许多条文和原则推广到广大被征服地区,从而对欧洲许多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恩格斯指出:“这部法国革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体本”(《马恩选集》第三卷,第395页).30评价拿破仑战争性质拿破仑战争具有双重性,既有明显的反对外国武装干涉、保卫大革命基本成果的性质,又有强烈的侵略扩张性质。拿破仑战争挫败了反法同盟的进攻,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成果;它涤荡了德意志诸邦、意大利各国及波兰、比利时等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不过,在1807年以前,法国的对外战争在主导方面还是反干涉的。到1807年《提尔西特和约》之后,拿破仑战争的占支配地位的方面,拿破仑执政后,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其主要目的在于掠夺欧洲财富和土地,抢占殖民地,为资产阶级争取在欧洲和海外的工商业霸权、奴役别国人民,因而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就是侵略性的和霸权主义的了。31分析拿破仑帝国倒台原因拿破仑国的覆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战争使法国国内矛盾激化,但其根本原因是当时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本主义势力。:119世纪初期的欧洲,资本主义力量还未强大到可以战胜封建势力的地步,因此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力量的拿破仑的失败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2拿破仑的失败还在于:他迷信武力,企图完全依靠军事手段控制欧洲大陆,他后期进行的战争严重伤害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奴役了别国人民,必将遭到被奴役地区人民的反抗;同时战争的频繁不断也导致了法国国内经济衰退,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怨声载道,这一切最终使拿破走了灭亡之路.32拿破仑战争以后欧洲政治形式特点第一,启蒙思想要求消灭专制王权和教会,贵族的特权,实现民主政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取消了贵族特权,颁布了《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拿破仑统治时期,又颁布了《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典,促进了法国和西方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第二,通过革命,资产阶级摆脱了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摆脱了封建政府的压制和盘剥,革命后建立的国家政权还采取各种措施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第三,拿破仑的战争把大革命的精神传播到欧洲各地.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同时,战争侵犯了许多国家的独立,促进了各国人民的觉醒和民族主义思想的萌发.33试评拿破仑第一,列宁曾经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全集》第二卷P10)。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列宁的这一论述去衡量,拿破仑是一个站在历史前面的人物。他的事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确定提供了“新的东西”。第二,拿破仑向欧洲传播了革命影响。第三,拿破仑的对内对外政策,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历史事实证明,在拿破仑时期,法国的国民经济在经受了连年战争的打击下,仍然保持了不断发展的势头。第四,拿破仑一生的军事生涯,创造了许许多多令人惊佩不已的军事奇迹,为后世军事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思想长期影响到后世的军事家,他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然,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必然有反映其阶级性的一面,诸如独裁专制、侵略掠夺等.但是,我们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切,而不应用无产阶级的标准去苟求他。34试述维也纳会议总决议基本内容性质第一,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治。法国、西班牙、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都相继复辟.第二,列强任意处置欧洲和海外领土。波兰再次遭到瓜分,拿破仑时期的华沙大公国的大部分领土为沙俄所得,波兹南和格但斯克被普鲁士占有,西里西亚割给了奥地利。波兰剩下的克拉科夫及其附近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由俄、奥、普共同“保护”。沙俄还占据了芬兰和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普鲁士得到了德意志邦国萨克森的北部和莱茵省,其疆域扩大到了莱茵河左岸和波罗的海南岸。英国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海外殖民地,如马耳他,原法属多巴哥、毛里求斯等地以及原荷属南非开普殖民地和锡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第三,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第四,防范法国东山再起.把法国局限在1790年的疆界内,东北边境的一些重要城堡和要塞由反法盟军占领3~5年,占领费用由法国负担.法国赔款7亿法郎,交出军舰。比利时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卢森堡公国也由尼德兰统治者兼管,以抗御法国。扩大瑞士,把许多战略上重要的山隘都划归瑞士,确立瑞士为永久中立国。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这是因为:第一,它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维持德、意分裂状态,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它按照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和海外殖民地,进一步确定了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是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第三,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都是欧洲封建君主镇压革命、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用高压手段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的工具.但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采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35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发英国(一)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一切必要前提,通过圈地运动这种特殊方式的资本主义土地改革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进而开展农业技术革新,使英国农业由落后变为先进,最终为英国农村中经济结构、阶级配置.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整个农业体系发生变革的开展创造了一切必要前提。(二)英国首先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掌握政权的金融寡头和土地贵族实行了政治变革,使资本原始积累得到了政治和法律的强有力的保证。(三)独特的社会结构是英国工业革命和经济起飞的社会根源(四)出口的增长是英国工业革命和经济起飞的动力。出口增长与技术革命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在英国经济起飞过程中,既有出口增长对技术革命的推动作用,也有技术革命对出口增长的推动作用。(五)七年战争对工业革命具有特殊意义,七年战争英国战胜法国,获得了法国在北美、非洲和亚洲的大量殖民地,奠定了不列颠帝国的基础,英国成为世界商业和殖民地霸主,为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六)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社会政治前提和经济条件,实现国家政治统一,推翻封建制度,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建立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工业革命所必须的社会政治条件.36试以英国为例分析工业革命深远影响1工业革命首先是一场生产力的全面革命,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经过工业革命,英国各主要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产量都成倍成十倍的增长。1785—1850年,棉织品产量从4000万码,增至20亿码,增长49倍;煤的开采量从1770年的600吨增至1861年的5700万吨,增长8倍以上;生铁产量从1740年的1700多吨增至1850年的225万吨,增长1300倍。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工业产值一直高于农业产值,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发展成英国五大基本的工业部门。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城市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61。8%,英国已经以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的面貌出现了。2工业革命也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面貌。工业革命前,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地区。经过工业革命,工业重心逐渐向北部推移,兰开夏成了棉织工业的主要中心;苏格兰也出现了以格拉斯哥为中心的新工业区。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新兴工业城市也日益发展起来。3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在英国得到确立。工业革命使得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工人严格地被组织在工厂中,成为依附于机器的出卖劳动力的雇拥劳动者。工人同农业的联系被割断了,工人的劳动也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在工业中迅速得到确立。④工业革命最主要的后果,是形成了近代产业资产阶级和产生无产阶级及其对抗。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受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冲击,英国社会原有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分化和重新组合,人数众多的工厂主和投资于工业的商人在经济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形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农民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手工业在大生产的竞争面前纷纷破产,被迫加入工人阶级的行列。到了工业革命完成的阶段,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已基本简化成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个基本阶级的关系。工业革命是在损害工人阶级利益的情况下进行的。资产阶级为了以最低的成本榨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无情地打破一切道德和自然界限,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人工资,大量雇用工资低廉又易受欺压的童工和女工。在工人居住区和工厂里,工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十分恶劣,疾病和工伤事故经常发生.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权力,工人阶级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反对资产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