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6《大战中的插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战中的插曲》是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课文。这一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研习”任务群,这个任务群重点学习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了解英雄事迹,感受爱国情怀,领略革命精神和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并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材在选择性必修上、中册各设计了一个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单元。上册第一单元(即本单元)以实用性的作品为主,主要反映“伟大的复兴”这一人文主题,先让学生从特定叙事中切身感受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领会革命领袖对社会斗争的深刻思考,懂得要尊重革命传统,珍惜今天的生活,陶冶情怀,坚定自信,树立远大的志向。《大战中的插曲》选自《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该文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以聂荣臻为代表的晋察冀抗日军民,在残酷、激烈的战争环境中,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救助失去父母的两个日本小女孩的事情。教学目标:学习回忆录的特点,梳理故事情节。通过朴实无华的细节描写,概括形象,感受伟大革命家的胸怀。3.通过研读聂帅写给日本军官的信,感受八路军的作风、思想和精神,以及对于战争的认识和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4.合作探究聂帅救孤的意义,体会中华民族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探究中国革命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教学重难点:1.通过研读聂帅写给日本军官的信,感受八路军的作风、思想和精神,以及对于战争的认识和态度。2.合作探究聂帅救孤的意义,体会中华民族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探究中国革命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同学们,提到抗日战争,如果让大家迅速说三个有关词语,大家会想到什么?生灵涂炭、血雨腥风、流离失所、哀鸿遍野……老师相信大家都能概括得很好。那对于这场历时14年的艰苦卓绝的全民抗日战争,大家有多少了解呢?在战争的背后,还发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它们就如同战争中的插曲,表现出了人性温暖的一面。比如聂荣臻将军就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回忆了百团大战井陉煤矿战役中发生的一个小插曲。这件事直到现在,依旧被人津津乐道。这是怎么回事呢?写作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战线拉得太长,各种战略物资紧缺,由此日本采取了“以战养战”的方略,加紧了对沦丧区矿产资源的掠夺。井陉煤矿就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当时的井陉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源源不断地为日寇提供燃料。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了八路军首要的攻占目标。此次破袭战不但打击了日军,解放了3000名矿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即使日军运来的全部设备重新安装开工,恢复生产至少需要半年,这对物资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是个极大的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标题“大战中的插曲”的“大战”指的就是这场战役。整体感知,知人明事任务一:本文是作者的回忆录,回忆录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阅读课文,思考概括课文讲了什么事情?明确:本文记叙了百团大战井陉煤矿战役中聂荣臻将军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失去父母的两个日本小女孩,并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任务二:回忆录有“三亲”原则,即亲历,亲见,亲闻,因而我们可以从回忆录里,看到作者真实的形象。请大家回想一下:这件事最打动你的或者给你印象最深刻地方是哪里,从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大家可以用这样一个句式来表达:我从文中哪里读出聂荣臻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补充资料(补充聂荣臻资料)聂荣臻曾这样总结自己:我的前半生参加了组织和建立武装队伍的工作,后半生致力于组织和建立科技队伍的工作。正如他所言,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他曾参加南昌和广州起义,是红军的创建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领导科技工作,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的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就要感谢在最初主持并保障科研工作顺利完成的聂帅。三、含英咀华,一探究竟任务一:回忆录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这段回忆就记载了作者在送美穗子回国时写给日本官兵的信。这封信与普通信件很不一样。正常情况下,信属于私密性文件,往往都会加封,甚至古代重要信件为了加密,出现了“皂囊重封”,双重加密。但是聂将军在送回日本女孩的时候,写了一封没有加封的信给日本官兵,这是为什么呢?从这封信里,你能感受到八路军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呢?1.入境:通过电视剧《聂荣臻》相关片段重温信件。2.概括信件内容。明确:信主要分三个部分:1.控诉日本军阀财阀挑起战争,荼毒生灵的残暴。2.简述两个孤女的身世,说明送还日本的理由。3.强调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希望中日两国士兵及人民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分析信的含意明确:第一层,揭露并强烈谴责了日军侵略中华的暴行,痛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第二层,指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三层,提出希望,希望日军与中国士兵齐心合力,谋求解放,谋求和平。研究信的目的明确:目的在于在打仗的过程中,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以宣扬和平和人道主义精神。探究信件不加封的原因.明确:为了让更多的日本下层人员看到,以此了解我军的思想和精神。在这封信里,我们可以读出聂荣臻在信里表现出的义正词严和不卑不亢,说明聂帅不光是个仁义的将领,而且他所领导的中国八路军队也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八路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虽然我们千万的同胞被残忍的杀害,但在战场上中国八路军不光抢救了两个敌军可怜的孩子,在我们医疗条件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甚至还抢救了敌人——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因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战士们马上请示,得到指示后“半天功夫”孩子就被送到指挥所。但凡中间有一个环节,某个战士有一点私心,美穗子都难以获救,可见营救美穗子不只是聂荣臻一个人的做法。这一点在后来美穗子来探望聂荣臻,一再表示感谢的时候,聂帅也再次强调了:“这件事,不只是我一个人会这样做,我们的军队,不论谁,遇到这样的事情,同样都会这样做的,这是我们的政策”。任务二:除了信件,聂帅在回忆录里还插叙了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的事情,目的是什么?明确:作者以一个名叫中西的日本兵被俘虏之后留在根据地并为根据地教中国士兵使用掷弹筒的事迹,来证明日本的侵华战争是极其野蛮和残酷的,是不得人心的,是侵略战争,而我们是正义的战争。从敌军的角度来反映出日本是不义的战争是对正义最好的诠释。这个日本兵的事情同时也表明中国军队救助日本女孩不是单一事件,而是一贯的做法。任务三:其实送美穗子回国并非一帆风顺,在那个战火纷飞,中国同胞被大肆屠杀的年代,想救助一个敌方的日本女孩,聂帅也曾遭到过很多的质疑,但最终在近30名中国军民冒着生命危险,穿越162公里山道后,美穗子被安全送回日方。聂荣臻在文章开头说:“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那将美穗子安全护送回国这个“插曲”,有什么意义呢,从中看出我们中国百姓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呢?1.内容分析:日本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都有相似的表现。美穗子等日本人民深受感动,并知恩图报,为中日友好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些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也因此认识到侵华战争的罪恶。2.意义探究:这说明小小的插曲有大大的意义,它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这也彰显了中国军民乃至中华民族“至仁至义”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1.总结:面对日阀的烧杀淫掠,在我方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我们救治了日本副站长、女婴,说明我们有救死扶伤的精神,在我条件艰苦情况下,我们尽我所能安顿日本女孩,可谓是仁至义尽。我们对日本平民:决不为仇,即使在大战的炮火轰鸣、刀光剑影中,依然彰显了全心全意、救死扶伤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这个小插曲实乃大境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必须行之有“道”,正是我们八路军在残酷的战争中始终坚守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为了民族独立与人民幸福而战,才获得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2.其实对于“回报怨恨”的做法,不是只出现在这件事上,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对此就有过讨论。《论语·宪问》中有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同学们,生活中出现的摩擦、不快和委屈产生出怨恨的情绪是常有的事,你赞同“以德报怨”“以怨报怨”还是“以直报怨”呢?写一段200字的发言稿,说明你的理由。结束语:(法)弗朗索瓦·费奈隆有句名言:“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今天,我们不断的回望历史并不是要铭记彼此的仇恨,而是要理解彼此的伤痛,并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不让历史重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希望在共同的努力下,我们能早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希望终有一日“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大战中的插曲》(第二课时)单元概说:本课是高二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伟大的复兴”。希望学生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品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获得崇高的体验;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欣赏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而写作任务则要求学生学会材料的积累和运用。理解作品内涵是本单元最大的难点,因为学生距离这些作品的年代太过遥远,缺少切身的体验,很难让学生直接产生感性的认识。因此,既要让学生对作品的精神实质作精细的研读,也要通过查阅资料、搜集素材并设置真实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对革命文化丰富内涵的认识和体悟。教学目标:1.通过查阅材料和搜集素材,深入理解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涵。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革命人道主义的价值,体会其当下的现实意义。3、比较与《长征胜利万岁》在揭示中国革命胜利根本原因这一问题的异同,把握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表达艺术。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革命人道主义的价值。教学难点:查阅资料和搜集素材,深入理解革命人道主义的内涵,体会其当下的现实意义。教学流程:温故知新在百团大战中,以聂荣臻将军为代表的晋察冀抗日军民,在残酷、激烈的战争环境中,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救助失去父母的两个日本小女孩的故事。这虽然是重大战争时期中的一件小事,却显示了一位伟大革命家广阔的胸怀和人民军队强烈的人道主义关爱之情,在后来也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引入新课的重难点在于:深入理解革命人道主义的内涵,体会其当下的现实意义。二、创设情境2022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为进一步彰显抗日英雄风采,弘扬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将策划《仁义的印记——抗日战争中的人道主义》特展。请你在《大战中的插曲》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为展区提供更多的图片素材和文字说明,并作为纪念馆讲解员为这一展区撰写解说词。任务一:“人道主义”我来展(选择合适的图片素材并加以文字说明)善待日本遗孤有来有去的信件宽待战俘“仁义远征轰炸”行动中国红十字战时救护小结: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军队和人民对日本战俘战犯立足教育、人性感化、宽大处理,对日本遗孤、日本普通百姓生命和权力的尊重,是舍己为人、扶弱济危的国际主义精神,它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共同构成我们伟大的抗战精神。任务二:“人道主义”我来讲(以“仁义的印记”展区的讲解员身份撰写解说词)革命人道主义的历史发展孔孟:爱人五四:自由平等新民主主义革命: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抗日战争:为百姓的自由和幸福前仆后继、英勇斗争革命人道主义如何发挥作用符合两国人民心中普遍存在和认同的向善的人性,满足了作为人被爱护、被尊重的最本质的需求。革命人道主义的现实意义全球抗疫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本着平等、公正的原则,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实际行动践行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成为全球人道主义的领导者。任务三:比较与《长征胜利万岁》的异同课文比较《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