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解析版)_第1页
专题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解析版)_第2页
专题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解析版)_第3页
专题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解析版)_第4页
专题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019-山西)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 B.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答案】A【解析】月球上没有空气,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而电磁波是能够在真空中传播的,所以月球上需要靠无线电来对话交谈,A正确;超声波也是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B、C错误;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但宇航员声带振动还是可以发声的,只是不能传声,D错误。故选A。(2019-荷泽)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C.振动的物体一定会发出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在固体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最慢,所以A、B选项错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把振动的物体放入真空环境中,它是无法发出声音的,所以C选项错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D正确。故选D。(2019-无锡)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婀”字唱出了“整个春天”。如图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C.固体传声比气体快D.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答案】A【解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就是体验声带发声时的振动,A符合题意。故选A。4、下列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A.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人在小溪边听到流水的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人在小溪边听到流水的“哗哗”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选项A、D中有液体,但它们是发声体,声音通过空气传入耳朵,说明气体可以传声,A、D错;选项B中小鸟的“唧唧”声也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说明气体可以传声,B错;选项C中人的声音穿过空气和水被鱼儿听到,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故选C。5、如图所示的实验中,佩铃用手指甲轻轻地在桌面滑动,附近的其他同学听不到声音,但绍洋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却听到了声音。这个实验肯定能说明( )A.空气能传播声音A.空气能传播声音C.台面上的书本能传播声音台面上的笔能传播声音D•桌面能传播声音【答案】D【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固体传声效果最好。声音通过空气传播,效果差,所以附近的其他同学听不到声音;而当耳朵贴近桌面时,声音通过桌面传入耳朵,效果好,便清晰地听到声音。故选D。(2019-株洲)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正在传声的介质处(填“振动”或“静止”)状态;当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时,声(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答案】振动会【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正在传声的介质处于振动状态;声音在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传播最慢;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当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时,声速会发生变化。故答案为:振动;会。(2019中考试题改编)端午节赛龙舟时,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而产生的,鼓声主要是通过 传到人耳;若用手按住鼓面,鼓声消失了,这是因为鼓面停止了,这说明物体的停止,发声也停止。【答案】振动空气振动振动【解析】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把鼓声传递到人耳的介质是空气;手按鼓面时,鼓面不能再振动,其发声也就停止。故答案为:振动;空气;振动;振动。(2019-聊城)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小“人”随着音乐起舞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 D.用不同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答案】C【解析】将小“人”放在音乐盒(或音箱)上,会发现小'人”随着音乐跳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A不符合题意;改变图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B不符合题意。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振铃的声音越来越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符合题意;用不同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同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即音叉的振幅不同,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D不符合题意。故选C。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C.只要人听不到声音物体就一定没有振动 D.以上说法都正确【答案】B【解析】物体振动能够发声,若没有满足声音传播的介质,人耳是听不到声音的,A错误;只要能听到声音,说明有声音产生,所以物体一定在振动,B正确;人听不到声音,也许是没有满足声音传播的介质,C错误;结合上面三个选项,可知D错误。故选B。10、 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铜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 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 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介质【答案】C【解析】铃铛是靠振动来发声的,敲击完了振动还在继续,所以能听到声音持续时间很长;手按在铜铃上,铃铛内部振动会以手为介质共振,而不是直接引起空气振动,所以不会清脆的响,但手能明显感觉到。故选C。11、 将音叉敲响后,放入口中,先不接触牙齿,听听声音,再咬住音叉,听听声音,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音叉尾部接触牙齿时,声音响些,是由于固体传声比空气强音叉尾部接触牙齿时,声音弱些,因为那样会阻止音叉的振动音叉尾部不接触牙齿时,声音强些,是因为空气传声强音叉尾部不接触牙齿时,不能听到声音,是由于空气不能传声【答案】A【解析】音叉尾部接触牙齿时主要是骨传声,音叉尾部不接触牙齿时主要是空气传声,此实验说明骨传导比空气传导效果好,故选A。12(2019-聊城)端午节期间,郑能随父母到山区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6s听到回声,他们距山崖大约m,声速按340m/s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以形式传播。【答案】272 声波【解析】本题考查回声测距问题。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t=1x1.6s=0.8s,由公式v=-得出此人2 t与山崖之间的距离:s=vt=340m/sx0.8m/s=272m;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故答案为:272;声波。13、小丽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进行实验,并将系在细线上的轻质小球靠近音叉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中通过观察小球是否被弹开来显示实验现象。/(1)若在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只敲击了乙音叉,听到乙音叉发声同时也看到小球被弹开,说明它也在振动发声,由此说明。(2)轻质小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答:。(3)这种思维方法叫彳(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答案】(1)音叉;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3)转换法。【解析】(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音叉发声时的振动不容易直接观察,但靠近音叉的小球被音叉弹开,我们能够直观看到,从而说明音叉发声时处于振动状态;(2)轻质小球可以将音叉的振动放大,便于直接观察;(3)实验过程中将音叉的振动转化为小球的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故答案为:(1)音叉;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3)转换法。14、假如声音在15°C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0.5m/s、下列情景中不合理的是( )A.上课老师讲课要很久才能听到 B.在马路上听不到汽车鸣笛声,容易引起交通事故C.飞机飞过了,立即听到飞机的声音 D.赛跑时,发令枪响好长时间运动员才起跑【答案】C【解析】声音在15C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当空气温度(或传播介质)变化后声音的传播速度也发生变化;当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