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_第1页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_第2页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_第3页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_第4页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本课结构第一框: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第二框:“文革”中的“教育革命”;第三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基篇;——挫折篇;——发展篇;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挫折蓬勃发展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新中国的教育制度;2、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3、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阅读本框前面两段内容,思考:思考:为了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新中国是怎样改造旧教育的?影响又怎样?(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949-1966《共同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确立的过程:改造旧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1、社义教育制度的确立⑴措施①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②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⑵意义: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重要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成人的文盲则高达55%。为此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

“扫除文盲的标准是:

干部和工人识2000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300字的应用短文;

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世界扫盲日9月8日(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1949年1964年60%以上38.1%年均扫盲604.3万人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6.72%12.21%15.88%23.5%2001年1997年1990年80年代初(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新中国“扫盲”教育成就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中国共扫除文盲2.03亿,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年轻的中国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材料二:1984年以来,在国际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扫盲奖评选活动中,中国先后有11个单位获奖,其中有6个单位获大奖。中国突出的扫盲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合作探究:新中国“扫盲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感受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教育方针的提出:

1949年《共同纲领》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思考讨论:教育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实施措施及影响?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2、新中国1957年教育方针;

1)背景:2)提出:3)内容:4)措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德、智、体全面发展…劳动者“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办学体制:多种形式办学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劳模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5)影响:

此方针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3、新中国的教育成就——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千秋基业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教育部部长陈至立1999年)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文革对教育冲击;(阅读本框前面一段)1)学校“停课闹革命”。2)大中小学校停止招生。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毛主席,你是我的偶像——一个毛的超级FAN“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生说明

1968年,广东高州,知青胸带大红花乘车下乡当农民。当时流行的口号是:“满怀豪情奔赴广阔天地炼红心”。

说明:浙江平阳知青在学习批评邓小平文件。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下乡知青总数累计已达1700万人。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2、“教育革命”;(阅读本框第二、三段)1)领导体制:2)教学体制:3)高校招生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开门办学”,缩短学制。

招工农兵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高校恢复招生(1970);1)对象:2)方法:3)影响:工农兵;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

学生----,教师积极性---,教学秩序---,教学质量---。

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以阶级斗争为纲。所谓阶级斗争就在党内,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一时期打倒了包括刘少奇、邓小平在内的一大批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全国划分的两大阶级就叫“红五类”和“黑八类”。红五类是:工人、贫下中农、军人、干部、烈属;黑八类是:地、富、反、坏、右(又称黑五类)、判徒、特务、资本家。知识分子不是革命的依靠的力量,而是被改造的对象。“四人帮”把知识分子称作“臭老九”,即黑八类中的第九类。——《文革中的教育》1、文革中教育的特点?(教育方针改变,教育为政治服务。)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3、文革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文革”十年,教育受严重破坏,濒临崩溃。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蓬勃发展的原因: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1)平反冤假错案;(2)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3)建立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制。

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断层,邓小平对此忧心忡忡,1977年5月的一天,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全国流行的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2、邓小平教育方针的提出(1)时间:1983年(2)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时间,面向未来。(3)地位: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2、措施:1)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2)“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3)教育立法;3、“科教兴国”的提出A、提出: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B、内容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科教兴国”A、提出: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B、原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关键在于培养人才;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地。C、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江泽民4、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二)、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各类教育跨上新台阶。

两基、职教和普教、成教、高教。新闻: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路漫漫其修远兮例如:教育投入总量不足(1990年,中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3%,1995年下降到2.44%,而1995年世界平均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为4.9%,1999年回升到2.78%。2003年中国教育经费占GDP3.41%);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辍学率较高;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待遇低;高考制度一考定终生(对于学生长达12年的学习来说,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次考试、一张试卷)等等。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1、(创新题)下图是一张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脱盲证。毛泽东题词“为消灭文盲而斗争”,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依据图片信息判断,此证件应出自()BA.土地革命时期B.新中国成立初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2、2008·广东)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3、列关于“文革”后恢复高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是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B.1978年12月进行了恢复高考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招生考试C.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开始D.教育由此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4、(创新题)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恢复高考()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社会公平竞争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④是邓小平主持教育工作的成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革命”是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