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桥村文化礼堂文案方桥 我们美丽的家园)57—58(我们因山而生、因水而栖、因桥而聚。狭石古道,雄关壁垒。这里炊黛瓦苍苔,石桥卧波;这里翠峦相依,溪水中分;树绿、花红,水清、稻香……组成我们美丽的桃花源。在这,烟袅袅、书声朗朗里,我们耕耘同一片土地,畅饮同一条河流的水,亲如一家,休戚与共。怀念过往,我们感恩于天地的馈赠、祖先的厚德;展望未来,我们坚守信念、 共绘蓝图,齐心建设和美新家园。(接沙盘))(1方桥村溯源一千多年前,方桥是象山港的一个海湾,与东海大洋相连,沿山脚才是海岸线。潮涨潮落,形成了三大黄金沙滩:一是“长沙地” ,从方桥庙向西,至大嵩箭门山与“湾沙地”相连;二是“毛洋沙滩”,从四板桥向北直至小岭头下:;三是馒头山向东至黄鸠山的下段“沙地里”。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建房,还从那里取沙,积沙深度达一二米,有大量贝壳可捡。方桥的地名及田阪名称都与海洋有关,如毛(望)洋,望江墩,下洋阪、蟹洞底、远清洋、万家洋.下闸阪,村东有“舵撞山嘴”,村西湾沙地外的小湾河里, 干旱时还发现过沉船的桅杆。村里老人们还流传着“千僧过道”的故事。说的是一千多年前,建造阮山寺,大批建筑材料从海上运输,船只可直达至毛洋杨家埠头靠岸,千余僧人从这里把材料传送到山上。这条古道用石蛋子砌成,沿用至今。山下还是一片汪洋的时候,以鸣角楼为制高点(572.4米)的方桥山脉的各个山岗、山坳里,已有人居住生息。建于五代后晋的阮山寺(945)、珠山寺(936),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寺院周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村落,如牛郎湾、周家眷、李四手、李春春、陈家山、小娘看、屯家浦、金家、杨家等。最新还发现孙家山村落遗址、深坑山村落遗址和大美山村落遗址。这些村落都有山路相通,一条石蛋子砌成的“念佛路”至今仍有踪可寻。自唐代起,大嵩地区先民就依山居海,以海樵煮盐为生。随着大自然的海退,海岸线向外扩展,宋代开始,先民们就前赴后继围涂筑塘、造田。明初,原先的大嵩寨改筑所城,一条官兵驿道,经方桥越狭石岭通往宁波。明末清初,张、徐、II硬桥汪诸姓祖先先后迁徙到山墩、下段、沿山、毛洋自然村落脚生根。此时,大鹅颈江两岸围垦起来的沃土方桥的先民们就在玉泉溪----以下尚都是海滩泥涂,上从事农耕种植。3)(2我们共同架起一座和谐方桥个自然村连接互通,它把母亲河两边的6为名。方桥,四方平正,村以“桥”它是唇齿相依、人心凝聚、团结和谐、共生共荣的象征图照一一画《旧方桥》,方桥村全景图方桥村全景照片)(4母亲河鹅颈江的传说。鹅颈江是方桥村的,中下游叫“鹅颈江”流经方桥的溪流上游叫“玉泉溪”母亲河,关于这条河,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到龙王便罚他变为凡人,相传东海龙王有个顽皮的小儿子,经常惹是生非,如果改邪归正并约定三年为期,鸣角楼山峰附近的阮山寺做小和尚,取名佑明, 就能回归东海。改教他遵守清规戒律、佑明小和尚进寺后,阮山寺的老和尚既严格又慈爱,掉顽性、弃恶从善。三年后,小龙修成正果,获准回归。赶来的老就在他施展龙身游向大海时,临行前,他在寺边的玉泉沐浴现身,。师徒感情深厚,老和尚每喊一声,小龙必回一次头,总和尚大喊“佑明回来”个弯道,因其形如鹅颈,后次,直至游入大海。这河就形成了18共反复回头18人称其为鹅颈江。 (照片《新方桥》,鹅颈江))(5山墩大美山麓,双岫环抱,两涧贯通,汇溪流于村前,一座清代抗英小城门,守来户人家,相传明卫着这个号称“燕子窝”的山墩古村落。城内居住过徐姓 80后定居嵩城发族。徐氏始祖由温州永嘉应征从军至大嵩所城抵御倭寇, 洪武年间,一九世祖尔亮公被海盗劫掳至海岛,因会写能算让他当了账房先生。明末清初,次,他趁海盗倾巢出海之机,在海边挥舞白衣,被渔民所救逃离虎口。之后,他不敢再回大嵩城,几经周折,潜至山墩小庵躲避,后立身安家。徐氏家族勤耕崇文。祖堂后遗存的断壁残墙,曾是晚晴时的私塾“书房楼登” ,当时由徐自晋(号缉齐)任教,人称大先生,去世后由其弟徐自纯(字粹卿,号咸霖)继任。岐西名人杨霁园(瀚芳)幼时曾在此拜师求学。自清乾隆至光绪年问,山墩徐氏先后出过8位国学生、一位贡生。耕读文化传承至今,现在也有不少子弟成名成才。上世纪七十年代始,族人陆续向外发展,城内唯有祖堂经修葺保留;一棵千年古枫斑驳沧桑、昂首云大,守望着古老的山村;一条自高而下流淌的小溪,诉说着悠悠岁月、陈年往事。(配照片)⑹下段大美山、黄鸠山之间的一条溪坑自上而下常年流淌, 一直汇聚到鹅颈江。溪坑下游的自然村被称为“下段”。村前一座小山叫“馒头山”,古木成林,白鹭戏栖。以前这里是个海岛,与黄鸠山脚延伸相连,形成几百米长的海滩沙地。居住在这里的农民有100多户,以张姓为主,脉承于大嵩张氏望族。次之徐姓,来自大嵩、五乡。还有朱、倪、金、董、周、戴诸姓先后从各地迁入。整个村庄至今保存完好,巷陌小路,纵横交错,民居连片,错落有致。有两个四合院,系清代建筑。尤其是一口“张家井潭”,曾是下段人同饮的水源,清澈如镜,常年不涸。逢年过节,村民酿酒、揉年糕均用此水,取之不竭。如今此井虽已废弃,但人们却很钟情,将它修葺如新,还把先祖张翼进士墓碑作为文物,竖立中央加以保护。古碑古井,相得益彰、凸显沧桑。下段人口全村最多,姓氏各异、文化多元,民间文艺活动历来活跃,拉琴吹笛、敲锣击鼓,田头山歌、越剧小调……或夫唱妇随,或父传子承。下段人组织马灯队,参加村剧团、文宣队人数最多,颇受村内外群众好评。(配照片)⑺沿山千百年前,方桥邻海,海潮带来大量的海砂,层层积淀,渐渐形成了从箭门山到乌龟山脚几华里长的金沙海滩,后人俗称“长沙地”。就在这黄金海岸的后方,是一个呈椅子型的山手,它背靠青山,面向大海,一条山溪曲曲弯弯从东面流过,几十户农舍沿山脚而建,这就是“沿山”自然村。走进沿山,绿树成荫,村口的一株沙朴古树尤其引人注目,这是由先辈张永智所栽,距今已有百年以上,仍根深叶茂。大树下有一口古井,水深清澈,据说也是90年前由张永智所挖。1968年大旱86天,唯此并不涸。张永智其人身材魁梧,文读诗书、武习棒法,耿直仗义、多智善谋。一次山墩秀才徐咸霖遭外人诬告,他帮其出谋划策,用事实说服官府,平息事端。他爱打抱不平,几次帮外村人惩恶扬善。沿山以张姓为主姓,还有徐、毛、董、杨、朱诸姓居住。解放后,这里人才辈出,先后有多人担任村(大队)干部,这个小山村陆续“飞”出教授、军官、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干部、教师、医生、企业主、经商能人。(配照片)⑻毛洋毛洋,其实是“望洋”。千百年前,大嵩平原还是汪洋大海,船舶经过“下洋”“远清洋”一直可以驶入杨家埠头靠岸。当年建造阮山寺的建筑材料就从这里运输至山顶,留下了“千僧过堂”的神奇传说。如今在毛洋沙滩仍有海生贝壳可捡。沧海桑田,在这沙滩坡地形成了一个背山向阳的美丽山村。 村后古木参天,翠竹连绵;村前玉泉溪蜿蜒而过;村旁“野猪洞”清泉碧潭。一条玉泉岭古道从大嵩而来,穿过村中,翻岭直达宁波。据史志记载,毛洋原住民是金、杨两姓,后来以汪姓为主,相传是明末清初从邺西大雷迁徙而来,至今已繁衍到第十四代。其次是周氏,来自邱隘藤家园,还有几户林、张、李姓,有的是从温州来此采药后定居。从前,毛洋人以垦荒种植、斫柴担柴、打猎采药为生,肯吃苦、善打拼,互相帮助、团结协作。改革开放以后,青年人有的在本地办厂创业,有的外出打工、经商,有的取得成就后融入城镇,甚至迁居国外。如今毛洋村落面貌全变,这里已成工业园区和花木基地,一条公路通往水库,而溪流两边的成排古树依然郁郁葱葱,玉泉、灵谷两寺梵音幽远,吸引着四方游客。(配照片)⑼屯家浦屯家浦地处村西北高处的玉泉岭下,四面环山,玉泉溪从村中流过。北面是高耸入云的鸣角楼山峰,古时建有龙湫亭,现存导航台;南有笔架山,岩中有木,木中有岩;西面狭石岭古道,弯头三盘,直登关隘龙口;东面小岭头,一条卵石路自下而上与古道相接。在此远眺,小岭头水库的水面恰好与象山港海面相平,天水一色,蔚然可观。这里曾是古时军事要塞,宋、明、清代都驻过兵,所以是方桥村最早的村落。在那清水绿水环绕的高山盆地,散居着以张姓为主的几十户人家。据传,张氏始祖于“明洪武末年避患携资由河南开封移居到大嵩所城”,后辗转至八卦手,又迁居至屯家浦生息繁衍,尤以高、明两房家境殷实。深居小娘看的贺氏祖先则是从宁波大膜来此种植烟草而落户。此外还有何、召入虞、鲍、周、陈等人家先后迁入,同居一手,世代和谐相处。屯家浦人在山靠山,斫柴、挑柴卖到东吴,“冲担两头尖,拔出现铜钿”。他们深居高山却世代重教,二度兴办小学培养后代,并破例招收女生。至今人才辈出,担任教师的就有十几位。1986年,为建造小岭头水库,屯家浦200多村民毅然离开故土,移居至山下安居乐业。(配照片)(10)望江墩以及象山港的浩瀚汪洋。登上山岗能纵览大嵩平原,望江墩在村西珠山岗墩,这里阳光普照、水清鱼跃,终年不涸。山岗顶部有一块宽阔平地,并有一方水池,冬暖夏爽,犹如世外桃源。他们的祖先或是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望江墩居民除一户陈姓外,皆为张姓。才从大嵩城内搬迁至山上,分居在白药岗、竹梢坑、上峰坑、陈家山,然后围绕30来户人家的村落。池塘形成了一个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望江墩人开垦了一块块山田,种植五谷杂粮,还利用特有的气候、土质,培育了优良的杨梅品种,果大、色紫、味甜。由于气温低成 熟迟,别处杨梅落市时,望江墩杨梅刚好成熟,因此能卖好价钿。望江墩人有着打猎、围猎的传统,堪称绝技。每到冬闲时,它们三五成群,,枪手与赶脚穿山靴、肩背猎枪、腰扎宰刀,带着训练有素的猎犬上山“野战”山人配合默契,一发现猎物就穷追猛打。凯旋而归时,猎人背着角鹿、提着野鸡野兔、抬着野猪,煞是威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望江墩人陆续搬迁至山下,选择 背山向阳的范家洋建成如今的新村。 (配照片)(实物柜)沙地贝壳、古砖瓦、古捣臼、古陶器碗盆等。(11)方桥旧居(照片集锦)(12-13)我们共同敬仰一位爱国英雄,尊明代抗倭名将汤和为一一清康熙年间, 方桥百姓集资修建了“敷普庙”神,供奉祭祀。作为地域村落精神信仰的标志,意在缅怀褒扬民族英雄的功绩,为的是传承他的保国爱民精神,今天,我们瞻仰膜拜汤和,使之“施恩于众生”祈佑国泰民安。,)),重建于咸丰四年(1854(照片:敷普庙(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毁于文革时期,移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汤和像,瞻仰膜拜的群众)汤和简介年)1395,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汤和(1326年-、取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后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汤和年,告老13891378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开统军元帅。年,封信国公。还乡,赐第凤阳。1388年,倭寇骚扰沿海,朱元璋把汤和召来,对他说: “你虽已老了,再请你替朕一行吧!”汤和到实地巡视后,在江浙沿海一带筑城59座。一年后(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城终于筑成。嘉靖年间,明朝东南方被倭寇侵扰,汤和所筑的沿海戍城都很紧固,历久不坍,浙人赖以自保,因此许多人以歌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巡按御史请命于朝廷,为汤和立庙祭祀。 I他在朝廷汤和晚年为人更加恭敬谨慎,生病之后便全部用钱将奴仆打发走。 上所得的赏赐,大多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1395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汤和逝后,朱元璋御赐楹联日:“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照片:大嵩所城))方桥风景亭子(方圆亭,方东亭,方高亭,善美亭,大美亭,毛洋亭,屯家浦亭) 14(16)(15我们共同守卫一道海防要塞法、她为抵御日、狭石岭土城就像一座铜墙铁壁,坚不可摧,一一几百年来,我们仿佛看到、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英、意等外敌入侵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她是她是历史英雄的丰碑,听到当年方桥军民同仇敌,汽、英勇抗战的壮烈场面。今日方桥的骄傲。照片一一上级部门考察古迹,新闻报道影印件,龙口关卡(照片说明:关卡用山岩碎石垒筑而成。营建森严,结构完整,城堡、石屋、枪孔、掩体指挥所、,掩体,瞭望哨、交通壕、车马道,用水池、排水沟,粮食加工碾坊等一应俱全) 枪孔,瞭望哨、操练场。17)((图一一军民抗倭图) 史志记载(表格式);宋代:山麓邓家铺是沿海布防的六营十九汛之一,驻有厢军(地方武装) 元朝时,这里也是整体联防的寨隘关卡;狭石岭成为第二道防线,筑造大嵩城,明代:朱元璋派遣汤和经略海疆防倭,就开始构建土城,民间传说戚家军曾在此驻守。,邓家铺为海防口址;1876)清代:光绪二年(名,驻梅墟一一,中法战争迫在眉睫,浙江提督调兵3500)光绪十年(1884育王岭一一玉泉岭一带;,海上突来西洋轮舶,洋鬼子登岸,往来各山村测绘,1893)光绪十八年(居鸣角楼十余日。次年甲午,日本挑衅,提督派兵屯小白岭及玉泉岭,筑泥垣、 ”石堡。”按当时兵部编制核算,应该)办防,曾驻兵一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匹军马。名官兵,配有有350618()村自为战抵御外辱一一山墩小城门小城门门额镌刻“并立为三”四个大字。城门的石门槛,两边的石门墩,横插木门闩的石孔均完好无损。在城门内东侧镶嵌的一块长约1米、宽0.5米的条石上,镌刻着一篇碑文:“立三祀如下,兹因道光廿二年〔1842年〕被英夷作乱,设建城门。廿三年〔1843年〕设小屋管锁。签议设行房公、信议公两祀,举田列后。以垂久远,永世不朽云尔。道光丙午年〔1846年〕正记重造。”这并不高大的小城门,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方桥人民抵抗英帝国主义侵略的见证。(历史照一一英军舰入侵大嵩江,山墩城门。)(19—20)保家卫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照文一一村民夹道欢迎人民解放军(画)解放舟山演习(历史照片)抗美援朝,本村青年踊跃参加志愿军历年来本村村民光荣应征入伍,保卫祖国(照片)志愿军名单林克平等5名军官复退军人合影(实物柜):军人奖状、匾、实物(21 23)我们共同开筑一条交通古道——狭石岭古道,既是古代的军事驿道,更是沿海地区通往宁波最便捷、最繁华的一条交通、商贸要道。她使方桥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成为连接陆海、城乡的交通枢纽。体现了方桥人对外开放的博大胸怀。如今,她又成为吸引四方游客的旅游健身古道。民间佛道:这条古道的前身是各方香客通往佛教寺院的“念佛路”。建于公元945年的阮山寺就在狭石岭东首的鸣角楼山腰。狭石岭把山间小道连接起来,是通往阮山寺以及附近大童寺的必经之路。军事驿道:从宋代起,这里就是军事驿道和驿站。明初,与筑造大嵩城相配套,这里建成了高规格的官办驿道。历代县府官员来大嵩地区巡视,必坐轿骑马由此道往返,亦称“官道”。官办邮道:晚清、民国年间官办邮政,这里是邺东的主要邮路,过狭石岭后在屯家浦兵分两路,一路去瞻歧、合眷往镇海方向,一路去大嵩、咸祥、塘头街往奉化方向。这条邮路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肩行盐道:清朝政府限额允许盐民在划定的小范围地域内,可以肩挑贩卖私 II盐,称为“肩行”。狭石岭成为大嵩盐民“肩行”的必经之路,盐民们往往选择晚上结队而行,一路用松明火把照路,肩挑盐担,翻山越岭,为的是天明能赶到集市卖盐,易米度口商贸通道:数百年来,狭石岭不仅是滨海大嵩而且是象山、六横海岛通往宁波的交通商贸要道,担负着海陆连接、城乡交流的重任。跋涉狭石岭的担夫、脚力,挑出去的是海产鲜鱼、食盐、蒲包以及棉花、竹木制品土特产,挑回来的是肥皂、火柴、火油、布匹、南北果品等日用百货。交通要道:狭石岭古道曾是大嵩地区以至渡海过来的象山人往返宁波最便捷的交通要道。人们走亲访友、求学、办事、做生意或求医看病,都会选择这条路,翻山越岭步行到东吴乘航船,直达宁波大河路。石拱桥(照片)画《古道上商贩、担夫画像》(2425)(正在开发的古道健身旅游),古道旅游地图大美山森林公园。照片:6张。大美山森林公园记(备用)沙朴树的传说狭石岭(玉泉岭)南中段一盘头旁边有一株富有传奇色彩的沙朴树。树周双抱,树杈繁多,树高十几米,应为百年古树。这沙朴树奇特在于:树的一边今年发芽、抽苔、开花、结果,另一边是“枯枝”;次年,“枯枝”长出叶、花、果,另一边却变成“枯枝”。年复一年、枯荣互替,犹如阴生阳、阳生阴,由此得名“阴阳树”。古往今来,人们走到这里必定要到沙朴树下小憩。传说有一名萧姓商贩路过休憩,见穿的草鞋破了,就将草鞋挂在沙朴树上。待他第二天回到象山县萧家(今属涂茨镇崔家眷村)家中,到井里打水时,竟发现井水倒映出一只草鞋挂在树杈上,分明就是自己挂在狭石岭沙朴树上的破草鞋! 他叫来全家人观看,家人认为自己住的是风水宝地。没过几年,萧家果然发迹,买良田16万亩,成为象山名门望族。萧家为此在沈眷村一带修建玉泉禅寺。前几年,这棵神奇的沙朴树遗憾地枯死,只留枯根。所幸这棵沙朴树此前已在旁边繁衍了“子嗣”,那棵沙朴树树形与母树相似,不过不再枯荣互替。但其蕴含的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等哲学道理仍值得挖掘。 (照片))28(26-我们共同延续耕读文化——传奇进士、一门三杰;书香门第,五代教师。几百年来,方桥百姓勤耕崇文、重教兴学,使耕读文化传统得以代代相传。这片土地上,养育出一批批人才俊杰、国家栋梁。传奇进士 一门三杰张翼,字燕及,系大嵩张氏第八世祖。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受命担任河北肥乡县县令。据史志记载,他任期有“三把火”名震肥乡。第一把火:抓民生、整治安;第二把火:立法度、明人伦;第三把火:梳河道、兴水利。经过有效治理,肥乡风气好转、水患根治。之后,张翼因功入朝,担任刑部主事,后又擢升为刑部郎中(正五品官)。他执法公正,断刑严慎,成为一代贤臣名吏。60岁时告病回乡,不久去世。肥乡人缅怀他的功德,特立碑颂扬。张翼的父亲张赠,字羽仪,少年丧父,由母抚育成人,酷爱读书,有志记载:张赠在族内以敦厚、孝顺、友善著称;在族外以品德、道义对待、帮助他人,故对后辈有较大影响。有《居竹赋》存世。张翼育有三子,皆成才。其中长子九英,字梅先,有奇才,少年力学,闻名于诸生。后师从浙东学派一代宗师黄宗羲。其博学不在同门万季野之下。可惜,张九英于乙卯年(1675年)在姚江覆舟溺水而亡,年仅34岁。(民间传说)张翼方桥头遇仙记张翼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有一天他吃过晚饭,背了一顶扳回到方桥头扳鱼。当时方桥头桥下水深两米多,可他连扳数次,连一条小鱼都没捉到。无精打采,就在桥上打起瞌睡。睡梦中,忽听有人说道:“文曲星拦路!阿拉绕道而行。”张翼闻言惊醒,一看四下无人,但见有一盏斗大的灯笼往四板桥方向飘然而去。 难道是遇见神仙了?!他于是仰天祈求:“吾果能成文曲星,请以一网扳上两尾鱼作证。”说罢,张翼起网,果见两尾红鲤鱼。他欣喜若狂地回到家中,从此更加发奋读书,后来高中进士。照片说明:张翼墓葬玉泉岭南麓。人民公社时期坟墓被拆毁。方桥村民将其墓碑抬到下段保护,现留存于张家井潭旁边。书香门第五代教师徐自纯(1868~1918),字粹卿,号咸霖,册名鸿奎。清光绪乙未(1895年)科,许太宗师岁试第二十名,乙酉年附贡生,史部请册候选训导,敕授修职佐郎。其祖、父、兄皆为国学生,长兄缉齐是私塾先生。他毕生从事国学教育,青年时就在山墩私塾任教,学生不仅是本族儿孙,还有外村孩童慕名前来求读。后来成为邺东著名学者的岐西杨霁园、咸祥朱浩都曾是他的弟子。他因博学善教,还受聘去宁波江北岸洋学堂给外国人教中文,应聘至慈溪学堂任教。有史志记载: “曾受西人聘为西席及历任巨室教职,公必淳淳善诱,以培植人子为己任。 "民国七年(1918),大嵩徐氏宗族义办国民学校,他毅然回到家乡担任教员,当年不醒染上时疫去世,终年51岁。子辈徐集DUN(上敦下金,需拼)(1900~1981),字石仙。19岁接替其父任大嵩国民学校教员。后应聘至宁波西乡、下应正德小学任教二十余年。 1941年方桥创办小学,回村任教直至解放。又先后被分配至球北、大礁面、鳌山等小学工作。孙辈:徐祖^(1909~1957),1954年至1957年在管江乡东西春小学当教员;徐祖良,16岁开始先后在岐化、大嵩、咸祥、方桥任教,后担任大嵩区中心学校校长,从政后,曾任邺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邺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曾孙辈:徐洪春,曾在宁波邮电职工学校任教;徐蓿春,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曾任宁波大学副教授,现在邺州区教育局工作。玄孙辈:徐建科,宁波师范学校毕业,现任咸祥镇中心小学副校长。(画一一私塾,照片一一徐自纯像)方桥办学简史(一)民国三十年(1941),本村乡贤发起兴办“私立方桥初级小学”,校舍设在方桥庙。在宁波任教多年的徐石仙先生应邀回村担任教员,除开设语文、数学课,还增设音乐、美术等新课程。(二)解放后,学校改为国办,教师统一调配。张宝成、袁友伦先后任教。1951年,戴礼高老师调入本校,授课二十余年。除钱忠范(1960〜1963)任职外,都由戴礼高任校长。(三)“文革”时期,提倡把学校办到家门口,方桥小学在屯家浦、毛洋、望岗墩分别设立小学低年级班。(四)1969年,学校改为民办公助,公办教师回队任教。洪和意担任方桥完小校长。是年,拆除方桥庵,第一次建造新校舍。(五)1975年,为普及初中教学,方桥小学附设初中班,至1978年毕业两届后停办。是年,第二次扩建校舍,新建教室、阅览室、体育室等设施。(六)1884年后,先后由贺定国、张孟达、汪文岳、朱元民任校长。 1993年5月,进行第三次改建后的新教学楼(2层6间)落成。(七)1995年秋季,随着学龄儿童减少,方桥小学并入大嵩小学。照片组合:新校舍落成,师生毕业照(2930)学子榜方桥学校在全区统一考试和各类竞赛中,都名列本公社(乡镇)前茅;在升初中、高中考试中,佼佼者也不断涌现。全村每年有学子考入全国各类重点和普通大中专院校。据统计,迄今已有250余人毕业和在读大专以上学校。上榜名单(研究生或副教授以上):姓名毕业时间毕业院校职务(职称)徐根祥1965年浙江农业大学高级农艺师徐慧福徐化春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副教授张常汉2003年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讲师毛识辉2006年日本筑波大学硕士企业总监张皓凌2015年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研究生张妙芬2015年南开大学研究生公司财务经理张恺豪2018年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在读(照片一一现时中小学生合影)实物柜古今课本教材、文具(31 32)我们共同经历艰苦奋斗岁月“文革”等不同时期,方桥人民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土改、互助合作、公社化、放有翻身解放的喜悦,又有艰苦曲折的磨难。但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团结奋斗、不断创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更激发出谋发展、奔小康的昂扬斗志“文革”等不同时期,方桥人民建国后方桥村大事记(1949—1978)19496月1日(端午节)解放军从狭石岭进村,本村解放。1950村建立民主政权一一农会。隶属鳌山乡。1951实行土地改革,翻身农民有其田。1953村相继成立互助组。1954先后建立方二、方一、方五、和平等4个初级合作社(社长汪文康、贺根华、徐德彪、张善悌)。1955鳌山乡成立供销、信用合作社,本村村民踊跃入社。1956 “8.1”超强台风登陆象山港,本地人员、财产损失惨重。1957撤销鳌山乡,划归大嵩乡;望岗墩由西城村划归本村。村建立党支部(首任书记徐祖训),合并建立高级社(社长徐德彪)。建造珠山寺水库。1958大嵩区成立旭光人民公社,乡为大队,村为耕作队。启动建设小岭头水库及望岗墩、毛洋、沿山等山塘水库。1959由于“左”倾错误路线危害和自然灾害,造成以后三年的国家严重困难时期。1961撤销大公社,以管理区建公社,方桥为生产大队(书记贺根华,大队长张善悌),下设生产队为核算单位。1962调整大队规模,以自然村建6个小大队(队长分别是:贺根华、汪文康、张云根、张吉宽、徐德彪、张善悌)。1965合并组建方桥生产大队(书记贺根华、大队长张善悌)。下设8个生产队(队长分别是:张岳明、周文宝、张信定、周阿华、徐后法、徐德福、徐宝林、张庆云)。1966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成立贫下中农协会。大嵩区4公社36个大队联合围筑“红卫塘”,本村参与其中。次年建成盐场,分得滩田156亩开始晒盐,直至2006年。1968建立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贺根华)。1969方桥小学转为民办公助,公立教师回队任教。屯家浦、毛洋、望岗墩开设低段教学班。在原有庵址上建造起新校舍。村建立合作医疗站(赤脚医生张明华)县有线广播通到村(1972年普及到户)大队买进小型拖拉机(机手周佳裕)1970恢复大队党组织(书记贺根华,大队长张吉宽/张佳祥)。拆除旧方桥庙,新建大会堂。大嵩区建造大嵩江大闸(1974年竣工),本村全程参与。1971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平整土地改造低产阪;毛洋沙滩改田,抬水塘填河;山上发展杉木、油茶、茶叶;办畜牧场,实现“一亩一猪” 。197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6名城市知青来本村插队落户。1973开办大队五金厂(厂长张荣根)。1974开展“学小靳庄”活动,读夜校、唱红歌、赛诗会。溪坑改道、开挖新河1400米,建桥梁4座。大嵩区“抓革命、促生产”现场会在本村召开。书记贺根华作为县级先进集体代表到山西大寨大队参观学习0推行计划生育国策,党员干部生二胎以上带头绝育。1976新安江大电网通到本村(电工徐祥胜)。方桥小学附设初中班(1978年并入大嵩中学)。建造咸瞻公路(1978年通车)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村召开追悼大会。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华国锋当选党中央主席,全村群众参加公社庆祝游行。图照一一卖粮(稻田1300亩,征耕任务20万公斤,占当时大嵩乡四分之一)山林(5000亩,先后培育松木、杉木、茶叶、毛竹林)晒盐(盐滩136亩,亩产原盐100担)大会堂(3334)改革开放后方桥村大事记(1978—)1978 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迈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9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1980本村由原来的8个生产队分为16个生产队。1981 张吉宽当选为邺县第九届人大代表。1982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生产队开始分田到户。村与村山界定权发证。本村开始分柴山、毛竹山到户。1983实行政、社分设,改大队为村,建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生产合作社。全村山林分为社员自留山、责任山和统管山。建造大嵩北门头一方桥一毛洋砂石公路。1984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延长土地承包期至15年,全村按人口测算分田到户1987县政府决定重建小岭头水库,成立工程指挥部。屯家浦自然村整体拆迁,移民200余人至大会堂前新村居住。1988程控电话网通到村,开始安装家庭电话。I柑桔专业种植户徐锁祥当选宁波市第九届人大代表。1990小岭头水库导流洞完工,老水库蓄水。1991小岭头水库建造石头坝,全部机械化施工。1992全县撤区、并乡、扩镇,大嵩乡撤销,本村划归瞻岐镇。1993新建方桥小学教学楼,举行落成典礼。1994在毛洋开办轮窑砖瓦厂(1995年停办)。全村装上自来水。建成简易小菜场。全村安装有线电视。1995新建造的小岭头水库验收完工,库容量105万立方米。1996新建嵩一至方桥头的水泥公路。重新铺设全村自来水管道,接通水库水源。1997村老年人协会成立(会长张佳祥)1998施行殡葬改革,实行火化。2000进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全村电网线路改造。2002新建方桥公园和村老年乐园农田基本建设,机耕路、渠道浇水泥硬化毛洋自然村整体拆迁移民,退宅还耕。汪贤德当选为邺州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2004新建方桥一姚家水泥公路,桥梁4座。新建石砌“方桥”,溪坑驳石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工作开始实行。2005全村上门牌到户。2006全村农业户老年人享受区政府规定的补助金。公交车进村。70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免费乘公交。红卫盐场改建工业园区,结束了40年的晒盐历史。2008方桥一小岭头浇建水泥公路,至毛洋溪坑砌石坎,建桥梁3座。重建村小菜场。大电网再次改造,新建配电问。2009全村实行生活垃圾集中收运。鹅颈江疏河清淤。2010新建村卫生医疗站。2011徐祖良在本村选区当选为邺州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2012建造方桥公园至沿山水泥路及护村河。2013村多功能公用喜事堂落成投用,八卦眷改茶山造田。图照——小岭头水库(自来水供水)标准田建设(河渠、路、田)毛洋工业园公路通车老年公园活动室、卫生防疫站喜事堂(新婚仪式)方桥村历任村干部名单(1949-1978)党支部书记 村长(大队长)姓名 任职年份 姓名 任职年份徐祖训1957—1960 徐德彪1949—1953
贺根华1961贺根华1961—1966—1957—1969 徐德彪徐祖训1954 —19561957 1968 —1958汪文康1958 (革委会主任)张善悌1959 —1969张吉宽张善悌1959 —1969张吉宽1970 —1965—197019711975张佳祥— 徐满福19761977—1982张吉宽1978 ―)改革开放以来历任村干部名单(1979合作社社长 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姓名 任职年份 任职年份姓名姓名 任职年份1983 一张苗方 一1979徐满福一1983徐信友198319851983张煜才19861988 19881984张明岳张苗方19841987徐伟德1983 一张苗方 一1979徐满福一1983徐信友198319851983张煜才19861988 19881984张明岳张苗方19841987徐伟德徐建康19881989 1989徐国平198819881993 —张煜才19881992 徐裕祥 1989徐信友198719961989一张苗祥一19951994董根才1992 1993张安康19931994 19962000徐爱国19931995 张安康一徐满福20002000张安康19952005 2000 1977陈国辉20001996徐裕祥徐信友20002000 200520001997张佳如 张汉明2001 20012000张明岳 张明岳一 200020052001张佳如2005—汪贤德(负责) 200120122005陈国辉20102005徐裕祥2011张煜才2010虞中远201220122011张孟达一20142012陈国辉一 虞中远一2014我们共同的记忆一一方桥故事这些流传至今的故事,是一曲曲慷慨激昂的时代战歌,更是方桥人宝贵的精神财田O(1)互助组的故事1951年,村里开展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贫苦农民感同“千年瓦月翻了身”。但刚分到土地的贫农、雇农没钱买农具,没有耕牛,有的家庭还缺少劳动力,发展生产十分困难。“为了”克服困难、爱国增产”,1952年,方桥各自然村农民以徐祖训、贺根华、周阿华等为首,自发组织“以工换工,以十帮一”的互助组。当年恰逢春旱,稻田缺水,尤其是山禾田阪,秧苗根本无法插种。时令已过小满,下段张安仁在舵撞庙山坡的9亩梯田还未插秧。正当他焦急如焚、无可奈何之际,互助组组长周阿华发动组员13人,各人自带水车,用十三档水车接龙似的从山下河里把水翻灌到一层层梯田。三天内,早稻秧苗全部种下,当年获得丰收。为此,鳌山乡政府大力表扬此事,黑板报一直登到姚家村新凉亭。(插图)(2)三建小岭头水库第一次建造小岭头水库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1958年10月,工程启动。从1958年到1961年,已完成大坝高8.5米,坝长55米,底阔115米,土方完成2万多方,投入民工3万多工。由于施工难度大,再加上碰到自然灾害,工程于1961年底停工。当时指挥部在工地醒目位置竖立每日各大队完成土方统计牌, 完成最多的标记为火箭,其次为飞机、轮船、牛车……最差的插白旗,以激励各大队赶进度。为此方桥大队民工想出了不少好办法、发明了不少土设备。主要有1、运用毛竹溜土。从山上砍来粗达十二寸的大竹,搭女?6道架子,再把大毛竹连接起来,接着用土箕装泥,放到毛竹上,顺着架子,土箕源源不断地溜到坝头。 2、动用牛拉平板车运土。用木头做成“轨道”,铺在地上,再钉上毛竹片子,使其溜滑。平板车请木工制作,幢4个小轮,放在轨道上。每节车可以放20土箕泥土,一列“小火车”可以连接5辆平板车,然后驱使水牛拉动,将一车车泥运到大坝上。 3、人力手推独轮车运泥。那时农村还没有橡胶轮,木轮一般用枫木制作,这种独轮车一次可以搬运几百斤泥土。运用这些创新办法,方桥大队屡夺“火箭” ,各大队纷纷效仿。第二次修建是1965年。这次工程由咸祥石业社承包完成。第三次修建在1987年启动,由国家水利部第十二工程局进行全机械化施工。到1995年6月16日,工程圆满通过验收,大嵩人民从此用上自来水。(照片)(3)艰难岁月箭竹米箭竹,竹类的一种。其形如箭、质硬。竹笋头尖,芽硬而脆。肉白而嫩,味II道鲜爽,雅称尖竹妹。方桥村的箭竹曾经还生过米,这并非大方夜谭,而是真实故事。故事要追溯到1961年冬到1962年春。那时正逢自然灾害,举国上下闹饥荒,连草根、树皮都几乎被挖光了。因为饥饿,许多人浑身浮月中,能够吃上一碗米饭成了大家最大的愿望。天无绝人之路,有四处寻找食材的方桥村民,在屯家浦黄沙岭、狭石岭等一带发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一一一株株箭竹上生出了白花花的米粒!消息传开后,整个村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到山上捋箭竹米,后来邻村不少居民也闻讯过来,捋米时间长达20天。据吃过箭竹米的老人回忆,用这种米粒熬粥,甜滋滋、香喷喷,和大米的口味差不多。很多村民为此喜极而泣,在最艰难的时候,就靠着箭竹米,大家顽强地生存下来了。箭竹本来不会生米,为什么会在大饥荒时救了方桥村民?这谁也说不清楚。鬼谷子《六十甲子》中有诗云:“年去年来自有奇,天生竹米可充饥。”也许这正是大意吧。(照片)(4)难忘围塘二三事1966年,当时的中共大嵩区委组织咸祥、球山、瞻岐、大嵩4个公社36个生产大队社员,联合围垦一片海涂。海涂位于当时瞻岐公社的永成塘外,黄牛礁内侧,西起大嵩江口,冬至瞻岐合一村荒屿山。1966年7月动工,1967年4月合龙,海塘全长5040米,围进海涂5000亩。因时值“文革”红卫兵运动,故命名为红卫塘。方桥村村民全程参与了该塘的筑造。建设之初,险情重重。1966年农历十二月初七,方桥与东城大队第一次用船运石,刚到抛石地段,突然10级大风来袭,船无法靠近塘基,只能随风颠簸漂泊。船上有8名民工,危在旦夕。指挥部当即联系海军部队求救,军舰在象山港巡视无果。傍晚,大队党支部书记贺根华和支委张吉宽冒着零下8摄氏度严寒,连夜徒步赶到海塘。直到晚上8时,象山县打来电话,称船已在那边靠岸,船、人平安。当时生产力低下,围塘全屏手工劳动。来自方桥的青年们晕船呕吐、手破脚伤,时有发生。最难忘的是三九严寒时,天奇冷,滩涂结上了薄冰,温度在零下7摄氏度。大伙站在岸上犹豫要不要下去,这时支委张吉宽毅然卷起裤腿,脱掉胶鞋,第一个踩了下去。在干部的带领下,大家纷纷跳下去投入劳动。方桥大队劳动力不足,大家都怕赶不上进度,影响工程建设。于是党支部发动妇女同志上“海塘前线”,率先参战的有屯家浦贺阿毛、徐信月,望岗墩的朱祖英等,随着妇女劳动力投入,进度大大加快。(打海塘历史照)(5)馒头山办缸窑厂若要饱,造田地;如想富,办工厂。这是流传于上世纪60年代农村的一句口号。1967年,方桥大队考虑利用当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大家一合计,觉得办缸窑厂最合适。理由有四,其一,村中有座海拔不高的馒头山,坡度平缓,适合造缸窑。其二,馒头山地下有层粘土,可以制作陶器。其三,村里又大片松树林,II松柴不缺,可用来烧陶。其四,当时红卫塘已筑好,要建盐滩,急需缸砖,另外瞻岐公社正在发展榨菜种植业,也需缸瓮。当时支委张吉宽任厂长,从各生产队抽调人员来建厂。从象山请来师傅担任技术指导,同时选厂址在馒头山边。很快,4座草房盖起来了,分别为“缸”“瓮”“砖”“车”四个生产车间,接着窑也造好了,小青年们当徒弟,学习制陶。半年后,第一窑开窑。大家一看,心凉了大半截,不是没釉彩,就是烧变形。这样反复试验近1年,正品率还是很低。党支部与厂领导决定再去“取经”,聘请横溪国营厂的技术师傅。通过大嵩公社领导积极协调沟通,请来了王大毛师傅来厂指导。从此,产品逐渐好转。陶器除满足本地市场外,还远销象山、奉化、北仑、镇海及宁波市郊。特别是缸砖产品,基本解决了红卫塘盐场的建滩难题。经营6年后,随着红卫盐场用黑膜代替缸砖,百姓日用品开始用塑料制品替代笨重的陶制品,曾经风光一时的方桥缸窑厂最终只好关闭。时隔50年,地道的方桥人家里还能找到本地缸窑厂的陶制品。(插图)(6)掏新河与“赛诗会”1974年全国风靡学习小靳庄,大嵩区选定方桥大队搞试点。对于“文革”以来又一场政治运动,大队党支部却有自己的主张:要把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引导到“掏新河,修水利,誓叫方桥旧貌变”的实际行动中。通过办政治夜校,搞忆苦思甜,讲革命故事;学唱革命样板戏,自编节目搞“四世同堂唱英雄” ;评选“十件新事”,专门表扬掏河战斗中的好人好事;不开“批判会”,举办“赛诗会”,大会堂里贴的是社员创作的诗词。这样做不仅避免了阶级斗争扩大化,还促使广大干群凝聚力量、鼓足干劲。这年冬天,轰轰烈烈的“掏新河、改旧貌”的场景在四板桥至下洋阪的田野上展现。赛诗会上,双脚还粘着泥土的社员纷纷上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 “红旗招展歌声扬,高音喇叭哇哇响,男女老少去掏河,争先恐后像打仗。”“北风呼呼响,泥头按次行,不管天咋冷,誓叫田变样。”“稀奇稀奇真稀奇,方桥人民有志气,日里掏河挖烂泥,夜里赛诗比高低。”……当年指挥掏河的张吉宽回忆:经过一冬春,掏成新河1400余米,建造桥梁4座,改造了低产阪,解决了排洪、灌溉;弯弯曲曲的河流变成十字形,田阪改为长方形,还增加良田20余亩。这次掏新河战斗大大改善了农业水利条件和群众生活用水状况,大嵩区为此在本村召开现场会推广。(历史照)(7)70年代文宣队解放以来,方桥村几次组织农村剧团,逢年过节演出古装、现代戏曲。上世纪70年代初,方桥文艺宣传队迎来了辉煌时期。文宣队员都是本村的农民和教师,先后有70多人自愿参加,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父女同台,也有夫妻合演。尽管文化程度不高,演出功底欠缺,念唱拉打都不会,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徐祖良老师手把手导演下,人人能上台,个个会演戏。除学演当时的革命样板戏外,绝大多数是自编自演,如《锣鼓声中》 《张思德之歌》《东海小哨兵》《小保管员上任》《卖鸡》《游大闸》……还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对口词、表演唱等小节目。其中自编的大型戏剧《边疆战歌》演出后,轰动了整个大嵩区。表演唱《嵩江宏图》参加县里汇演得了奖。方桥文宣队出名了,各地都来邀请演出,不仅是大嵩公社各村,还到瞻岐、咸祥、球山、管江甚至宝幢、东吴等地演出,其中最多一年演出 60多场次。文宣队员们不计报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每年寒冬腊月夜里排练节目,屯家浦的几位队员即使冰天雪地,也爬山越岭来训练;下段的徐小娥带着几个月大的婴儿参加排练,到外地演出从不耽误。1971年冬,应邀去宝幢演出,队员们抬着竹头箱,翻越三条峻岭,步行50里,脚底起泡,晚上坚持演出,广场上人山人海,掌声阵阵。一次,参加县里汇演,队员们步行至小白坐航船,到达市委党校时,只见会场上拉着“向方桥文宣队学习致敬”的横幅。当天县领导刘玉燧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告牌工程承包合同3篇
- 2024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质量保证合同2篇
- 2024年度服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合同
- 洗煤厂合作协议合同
- 民间担保借贷合同范本
- 水稻收购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4年度泰州二手房交易合同++房屋产权清晰证明2篇
- 2024年度货物采购与销售独家协议2篇
- 2024年度出版发行合同详述
- 合同管理实施细则
- 院前急救技能竞赛(驾驶员)理论考试题库大全-上(选择题)
- 道法认识生命(作业)【后附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2024)
- 9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 第2课时 守法不违法 (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 三方代付工程款协议书范本2024年
- 【道法】爱护身体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第二次月考测评卷(5-6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 医学课件抗痉挛体位摆放
- 2024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三单元 珍爱我们的生命 第八课 生命可贵 第2课时 敬畏生命 教学课件
- IATF16949组织环境因素识别表
- 《积极心理学(第3版)》 课件 第11章 宽容、篇终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与展望
- 职业素质养成(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