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仪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_第1页
全站仪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_第2页
全站仪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_第3页
全站仪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_第4页
全站仪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工程学院毕业论文系(院)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全站仪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日期年月日全站仪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Applicationoftotalstationindeformationmonitoring总计毕业论文18页表格2个插图3幅摘要本文将全站仪中间法三角高程测量应用到工程变形监测中,可使设站灵活、精度高、速度快,能较好的克服地形对传统水准测量沉降观测的限制.理论和实践表明,该方法在距离较短时,能代替三等水准测量,可满足工程沉降监测的精度要求。关键词:全站仪;变形监测;误差分析;基坑监测点;应用AbstractInthispaper,theintermediatemethodtrigonometriclevelingappliedtoengineeringdeformationmonitoring,thestationisflexible,highprecision,fastspeed,canovercometheterrainoftraditionallevelingsettlementobservation.Thetheoryandpracticeshowthat,themethodinashortdistance,canreplacethreeleveling,canmeettheengineeringsubsidencemonitoringaccuracyrequirements.Keywords:totalstationinstrument;deformationmonitoring;erroranalysis;application目录HYPERLINK\l"_Toc357428768"摘要ⅠHYPERLINK\l"_Toc357428769"AbstractⅡHYPERLINK\l"_Toc357428770"第一章绪论1HYPERLINK\l"_Toc357428771"第二章全站仪的介绍2HYPERLINK\l"_Toc357428772"2.1全站仪简介2HYPERLINK\l"_Toc357428773"2.2全站仪测量原理2HYPERLINK\l"_Toc357428774"2.3全站仪的特点3HYPERLINK\l"_Toc357428775"2.4全站仪的应用4HYPERLINK\l"_Toc357428776"2.4.1水平角测量4HYPERLINK\l"_Toc357428777"2.4.2距离测量4HYPERLINK\l"_Toc357428778"2.4.3坐标测量4HYPERLINK\l"_Toc357428779"第三章变形监测的理论与数据处理6HYPERLINK\l"_Toc357428780"3.1变形监测的定义6HYPERLINK\l"_Toc357428781"3.1.1变形监测的目的6HYPERLINK\l"_Toc357428782"3.1.2变形监测的特点6HYPERLINK\l"_Toc357428783"3.2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7HYPERLINK\l"_Toc357428784"3.3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7HYPERLINK\l"_Toc357428785"变形监测数据的特点7HYPERLINK\l"_Toc357428786"异常数据的分类8HYPERLINK\l"_Toc357428787"变形监测数据粗差的定位与剔除9HYPERLINK\l"_Toc357428788"第四章全站仪在变形监测中的实例应用10HYPERLINK\l"_Toc357428789"4.1工程概况10HYPERLINK\l"_Toc357428790"4.2作业依据与技术标准10HYPERLINK\l"_Toc357428791"4.3测量仪器选用10HYPERLINK\l"_Toc357428792"4.4控制网设计11HYPERLINK\l"_Toc357428793"4.4.1观测点设定要求12HYPERLINK\l"_Toc357428794"4.5基坑水平和竖向位移观测12HYPERLINK\l"_Toc357428795"、坡(桩)顶水平和竖向位移点的布置12HYPERLINK\l"_Toc357428796"4.5.2监测频率12HYPERLINK\l"_Toc357428797"4.6周围建筑物变形监测点观测13HYPERLINK\l"_Toc357428798"4.7周边道路沉降监测点观测13HYPERLINK\l"_Toc357428799"4.8增加观测频率条件13HYPERLINK\l"_Toc357428800"4.9综合监测方法13HYPERLINK\l"_Toc357428801"4.10观测数据的记录与分析14HYPERLINK\l"_Toc357428802"结束语16HYPERLINK\l"_Toc357428803"参考文献17HYPERLINK\l"_Toc357428804"致敬18第一章绪论全站仪与传统的测量仪器相比,具有操作方便、功能强、精度高、速度快等特点,其应用范围已不在局限于各类传统工程测量中,而且在大型工业生产设备与构件安装和调试、工程结构物的变形监测等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几何水准测量在地形条件不利的情况下难以实施,即使勉强使用,也因测站较多,精度难以保证;典型的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由于受竖直角观测误差、大气折光误差以及仪器高和棱镜高的量取误差,其精度也难有显著提高.在全站仪中间法三角高程测量的作业方式施测中,即在两置镜点中间适当位置无对中任意安置全站仪按水准测量方式作业,测定两置镜点高差,然后同水准测量作业方式一样,棱镜与全站仪交替前进,完成各置镜点测量;此方法灵活方便,不量仪器高和棱镜高,即能克服地形环境因素对高程传递的影响,又能保证足够的精度.随差高层建筑高度不断升高,要求地下建筑基础埋深也越来越深,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基坑监测是深基坑变形观测的主要手段,主要进行基坑的位移、沉降,锚索应力等的观测为基坑质量、安全及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数据,更有利于保证基坑质量和安全。第二章全站仪的介绍2.1全站仪简介全站仪即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是集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斜距、平距)、高差测量功能于一体的测绘仪器系统。因其一次安置仪器就可完成该测站上全部测量工作,所以称之为全站仪。广泛用于地上大型建筑和地下隧道施工等精密工程测量或变形监测领域。全站仪是人们在角度测量自动化的过程中应用而生的,各类电子经纬仪在各种测绘作业中起着巨大的作用。2.2全站仪测量原理要测量A、B2点间高差,按照水准测量的作业方式如图2,在距A、B约等距的地方选定1号点为全站仪设站位置,图2全站仪高差测量A、B点安置带支架的棱镜,固定棱镜高度,全站仪可根据测量的后前视平距D。,D:和竖直角a。,a直接计算得出全站仪中心到棱镜中心的高差Ah。A,Ah。。,则A、B高差为[5]式中h为下标所对应2点之间的高差,△h1A为测站点1至A点的初测高差,△h1B为测站点1至B点的初测高差,i为仪器高,VA、VB为A、B点的棱镜高,R为地球曲率半径,K为大气折光系数.显然,2点的高差中已经把仪器高抵消,当VA=VB(即采用单一棱镜杆或两棱镜杆高度相同)并按水准测量前后视距相等即D1=D2:要求观测时hAB=△h1B―△h1A.(3)2.3全站仪的特点(一)自动读数只需要照准棱镜,便可进行自动读数和测量。(二)轻便的徕卡单棱镜棱镜小巧,携带和使用十分方便。(三)作业效率高自动读数提高了测量速度和工作效率。(四)自动校正功能轴系误差校正时,只需按说明书操作,照准盘左盘右记录下测量结果即可自动校正完毕。(五)可与微机连接进行数据传输,对成果的输出有一定的简便之用。(六)激光对中器正常使用下无需校正,准确、清晰。(七)无限位垂直和水平微动螺旋可自由调整目标,使用方便。(八)人机对话功能通俗x懂、简单实用。(九)大显示屏清晰的大屏幕显示器,使信息的显示和阅读以及菜单的作用都十分便利。(十)操作简单一目了然的软按钮,较少的操作键,结合自动读数功能大大地简化了测量过程。HYPERLINK\l"_Toc101149280"2.4全站仪的应用全站仪具有角度测量、距离(斜距、平距、高差)测量、三维坐标测量、导线测量、交会定点测量和放样测量等多种用途。内置专用软件后,功能还可进一步拓展。水平角测量(1)按角度测量键,使全站仪处于角度测量模式,照准第一个目标A。(2)设置A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为0°00′00〃。(3)照准第二个目标B,此时显示的水平度盘读数即为两方向间的水平夹角。距离测量(1)设置棱镜常数测距前须将棱镜常数输入仪器中,仪器会自动对所测距离进行改正。(2)设置大气改正值或气温、气压值光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会随大气的温度和气压而变化,15℃和760mmHg是仪器设置的一个标准值,此时的大气改正为0ppm。实测时,可输入温度和气压值,全站仪会自动计算大气改正值(也可直接输入大气改正值),并对测距结果进行改正。(3)量仪器高、棱镜高并输入全站仪。(4)距离测量照准目标棱镜中心,按测距键,距离测量开始,测距完成时显示斜距、平距、高差。全站仪的测距模式有精测模式、跟踪模式、粗测模式三种。精测模式是最常用的测距模式,测量时间约2.5S,最小显示单位1mm;跟踪模式,常用于跟踪移动目标或放样时连续测距,最小显示一般为1cm,每次测距时间约0.3S;粗测模式,测量时间约0.7S,最小显示单位1cm或1mm。在距离测量或坐标测量时,可按测距模式(MODE)键选择不同的测距模式。应注意,有些型号的全站仪在距离测量时不能设定仪器高和棱镜高,显示高差值是全站仪横轴中心与棱镜中心的高差。坐标测量(1)设定测站点的三维坐标。(2)设定后视点的坐标或设定后视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为其方位角。当设定后视点的坐标时,全站仪会自动计算后视方向的方位角,并设定后视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为其方位角。(3)设置棱镜常数。(4)设置大气改正值或气温、气压值。(5)量仪器高、棱镜高并输入全站仪。(6)照准目标棱镜,按坐标测量键,全站仪开始测距并计算显示测点的三维坐标。第三章变形监测的理论与数据处理3.1变形监测的定义变形监测是指对被监测的对象或物体进行测量以确定其空间位置及内部形态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就是利用专用的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持续观测、对变形体变形性态进行分析和变形体变形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等的各项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在精密工程测量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形体有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物、边坡、隧道和地铁等。变形监测的目的变形监测的目的,在于获得被研究对象在变形过程中有关变形大小的一切资料,分析研究这些资料可以监视地表变形和工程建(构)筑物的运营状况。根据变形监测资料,还可检验设计理论是否正确,提供设计并修改所需的经验数据,如岩体地下工程监测,是实现信息化施工的重要手段。促使变形监测的理论、方法和仪器手段得了快速发展。变形监测的特点与一般的测量工作相比,变形观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观测的精度要求高由于变形观测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影响对变形原因的分析和变形规律的正确分析,和其他测量工作相比较,变形观测必须具有很高的精度。典型的变形观测精度要求是1mm或者相对精度1×10-6。因此,根据变形观测的目的不同,确定合理的观测精度和观测方法,优化观测方案,选择测量仪器是实施变形观测的前提。(2)需要重复观测建筑物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变形都有时间效应,计算其变形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是计算建筑物上同一点在不同时间的坐标差和高程差。这就要求变形观测必须依一定的时间周期重复观测,时间跨度较大。重复观测的周期取决于变形观测的目的,预计的变形量的大小和速度。(3)要求采用严密的数据处理方法建筑物的变形一般都比较小,有时甚至与观测精度处在同一个数量级;同时,大量重复观测使原始数据增多。要求从不同时期的大量数据中,精确确定变形信息,必须采用严密的数据处理方法。3.2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变形测量的内容主要有:沉降测量、位移测量、应变测量、倾斜测量、裂缝测量和挠度测量等。从历次测量结果的比较中了解变形随时间发展的情况。变形监测的周期常随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而定。当变形量较大时,测量周期宜短;而当变形量减小,工程建(构)筑物趋向稳定时,测量周期则可相应放长。3.3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监测数据是一组有序的离散型随机数据,是一串随时间变化而又相互关联的动态数据序列,监测数据作为安全监控分析的基础,它的质量与可靠性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安全监控分析的结果。如不能有效去除数据中的噪声与粗差,可能会使预报失真,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而监测数据处理的目的就是要恰当地处理变形监测所得到的数据,最大限度地减少测量误差的影响以便给出一个尽可能精确的结果,通过分析,寻找出监测体变形的时空分布情况及其发展规律,掌握变形量与各种内外因素的关系,确定出监测体变形是否属于正常变形范围以内,防止变形向影响建筑物安全的方向发展.所以说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是整个监测系统能否发挥作用的保障,没有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与手段,就难以充分发挥监测数据的作用,也就不能为管理人员提供准确、可靠的分析预报结果。可见,变形监测数据的合理及准确处理极为重要。变形监测数据的特点监测数据是所有监控工作的基础。以前,由于获取数据手段和技术落后,使得数据的获取工作非常困难,即使获取少量的数据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但随着现代测绘仪器及测绘方法的发展,数据获取的手段和方法也更加多样化、自动化。与传统获取的监测数据比较,现代监测数据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数据获取自动化:随着测绘仪器的发展,全站仪、GPS等现代化测量仪器的应用,使得测量数据的获取更加简单、便捷,基本实现了数据的半自动化、自动化采集。(2)数据处理的实时或准实时化:现代一些测绘仪器可以实时获取大量的监测数据,通过相应的软件实现数据的实时或准实时的处理,就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建筑物在某一时刻的真实运营状态,对事故的预报效率明显提高。(3)监测数据海量化:由于安全监测数据获取的自动化水平逐步提高,一般的监测数据量都比较庞大,靠传统的数据处理手段已经很难完成监测数据处理工作。由于现代监控数据的自动化、实时化、海量化的特点,使得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与方法不能完全满足数据处理的要求,因此必须研究适合于现代监控数据特点的处理方法,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处理,为建筑物的安全运营提供可靠的保障困。异常数据的分类在精密监测工作中,一些学者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研究和分析发现,由于对监测条件要求更高,有时会产生5%-10%的异常数据,这种现象是正常且不可避免的。在安全监控中,观测值的异常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种是指在观测中,由于观测者的不仔细,或者环境条件突变、仪器不稳定等因素,使观测误差不符合某种统计分布的规律,这类异常数据称为粗差。总体上而言,尽管粗差出现的机会相对较小,但是由于量值较大,所以它的不良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以含有粗差的监测值来进行安全预报,必将对预报的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歪曲和失真。因此,对于监测成果的粗差处理是十分重要的。第二种异常是指由于被观测体本身的显著变化,使观测结果不符合被观测体正常的变化规律,使观测结果产生异常,这类异常数据称为异常值。异常值不是测量原因产生的,它对安全测控工作极为重要,通过对异常值的准确判断和分析,可获得监测体的不安全信号并引起监控人员的注意,采取预防措施,因此这类异常值特别重要应予保留。粗差和异常值同为异常数据,从数据外观上来看,两者均表现为在数值上与正常监测数据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很多处理粗差或异常值的方法并没有明显的区分界限,可以通用,这就产生了不能区分粗差和异常值的问题。若主观地将异常值判定为粗差而剔除,这样虽然可得到一组分散性较小的数据,但这是虚假的,与实际情况并不一致的数据,也就失去了安全监测的作用和意义。只有从粗差和异常值的本质区别入手,才能找到区别粗差和异常值的有效方法。粗差和异常值最本质的区别是:粗差在数值上具有偶然性和孤立性的特点,在相邻监测数据中通常是以单个不连续的形式出现,含有粗差的数据序列在数理统计表现为污染正态分布。而异常值则具有多个数值上接近的测值连续出现的特点,在均值位置摆幅增大,并且形成一定的趋势性。这种趋势性在多次监测中,表现为同一测点从时间的关联性来分析其在变化趋势是否具有一致性,即分析任一测点本次原始实测值与前一次(或前几次)原始实测值的变化关系。而在一次监测中,这种趋势性实际就是从空间的关联性出发来检查一些有内在物理联系的效应量之间的相关性,即将某点本测次某一效应量的原始实测值与邻近部位(条件基本一致)各测点的本测次同类效应量或有关效应量的相应原始实测值进行较,视其是否符合它们之间应有的力学关系。变形监测数据粗差的定位与剔除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人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会使得测量结果中都不可避免地含有误差。按照误差的性质及产生原因可将其分为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三大类。偶然误差是由一些偶然的、不确定的因素引起的,因此偶然误差在测量工作中是不可避免的,在数据处理中,能有效地消除其影响。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自身的原因、气象条件和测量基准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系统误差具有累积作用,会对之后的测量值也造成影响,但系统误差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一定的观测程序或改正的办法可以得到消除或减弱。而在测量工作中,由于一些原因,如仪器、观测人员的不注意,或环境条件的突变等,会使观测数据存在粗差。这种误差的分布,将不服从通常观测误差的分布,粗差是一种大量级的观测误差,它是测量上的错误,毫无规律性可言,造成监测结果的歪曲、参数估计的不准确及所建预报模型的失真,从而对后续的变形分析和解释带来困难,甚至得出错误结论。因此在数据预处理阶段我们必须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找出粗差并剔除。粗差能严重影响数据处理的结果,并干扰对建筑物的监控和安全评价,因此,有效地识别并剔除粗差,是数据分析处理的基础,对建筑物的安全监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利用这种相关性,来相互检核各塔段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第四章全站仪在变形监测中的实例应用4.1工程概况xx海亮尊园项目位于xx市青山湖北大道西侧,地块被15米宽规划道路分为南北两个地块,基坑也分为南北两个。地块形状不规则,北侧各南侧临江纺宿舍区,西侧临江纺厂区。5~13#楼位于北侧地块。5~13#楼基坑地下室东西长约为210~240m,南北宽约为90~100m,面积约2万m2,基坑挖深度约为5~7m。基坑监测内容包括:坡(桩)顶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周围建筑物变形监测和地面沉降监测等。由于本工程南、北、西三侧为江纺宿舍区和厂区,东侧为青山湖大道。施工区域狭窄,整个施工区除了中间一条15m宽的规划路预留位置外,基本为基坑开挖区域,且工程处于施工状态,场地内施工机械、车辆较多,场地到处一片泥泞。给监测工程带来很大困难。4.2作业依据与技术标准《测量合同书》《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依据规范和基坑设计的相关要求;为确保建筑物地下基坑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在基坑开挖和施工期间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其不对基坑自身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用科学的数据指导基坑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安全。4.3测量仪器器选用测量仪器选用莱卡卡全站仪,其其技术参数为为:测角精度:2″放大倍率:30倍倍测距精度:2mmm+2ppm补偿范围:±3′′水准器灵敏度:330″/2mm仪器的校正与检测测,应符合沉沉降观测的要要求。4.4控制网设设计(一)水准点点的设置水准基点是变形观观测的基本控控制点,其设设定在变形区区域外或深埋埋于稳定土层层中。一般情情况下,一组组为3个水准点。根根据对海亮基基坑实际情况况的勘查,在在基坑周围设定定2个水准基点点,将其设定定在基坑变形影响响范围以外。在在水准线路观观测时,按照照二等水准测测量要求进行行,其观测将将和两个原工程建建设设定的稳稳定水准点联联测。经过各各方面的勘察察和判定,可可知原水准点点为稳定点,因因此,联测时时设定此点原原高程为餐厅厅观测水准网网已知高程点点(绝对高程程点),由此此点引测其他他水准点高程程。设定2个水准基点点分别为G001、G02,原水准点为为G03、G04。(二)水准点点的埋设水准点的形式按照照《工程测量量规范》来设设计(见图3)。其埋设设与三、四等等水准点相同同。图3水准基点图图3水准基点图4.4.1观测点点设定要求观测点是布设在能能够反映建筑筑物变形特征征和变形明显显的部位上,是是每一次观测测的标志。其其设定位置应应稳固、明显显、结构合理理,不影响建建筑物的美观观和使用,并并应避开障碍碍物,便于观观测和长期保保存。一般应应布设在建筑筑物四角或裂裂缝或沉降缝缝或伸缩缝的的两侧,新旧旧建筑物或高高低建筑物以以及纵横墙的的交界处。本工程沉降观测点点的布设应符符合以下规定定:(1)能够反映建筑物、建建筑物变形特特征和变形明明显的部位。(2)标志应稳固、明明显、结构合合理,不影响响建筑物的美美观和使用。(3)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4)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外墙每10~15m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5)裂缝或沉降或伸伸缩缝的两侧侧,新旧建筑筑物或高低建建筑物以及纵纵横墙的交界界处。(6)人工地基和天然然地基的接壤壤处,建筑物物不同结构的的分界处。(7)建筑物的基础轴轴线的对称部部位,每一构构物不得少于于4个点。4.5基坑水平和和竖向位移观观测4.5.1、坡(桩桩)顶水平和和竖向位移点点的布置通过对坡(桩)顶顶部的位移观观测,对基坑坑变形情况进进行监控,及及时采取防范范措施,防止止水泥土墙体体及型钢搅拌拌桩支护体系系变形过大对对基坑边坡造造成危害。根据施工现场实际际情况,位移移观测点布设设如下:1.南侧设置于于坡顶,距基基坑边沿5~10m,相邻点间距约为50m,布置6个,北侧幼儿园的的南侧布置2个,共8个;2.基坑的东、西西、北三面布布设于基坑周周边的围墙上上,间距约为为25米左右,共22个;;3.在基坑南侧侧稳定的位置置,设置位移移观测的工作作点2个,东西侧各1个,共4个工作点点,要求工作作点间两两通通视。4.另外在沉降降影响区域外外,选择稳定定的位置布设设两点基准点点。4.5.2监测频频率基坑开挖时,1次次/1天,主体结结构施工时,1次/2天。基坑开开挖完毕半月月后15天观测一次次至观测结束束。如遇雨后后增加观测1-2次。4.6周围建筑物物变形监测点点观测周围建筑物变形观观测目的通过对周围围建筑物变形形观测,可反反应支护体系系的受力变形形情况,从而而对基坑变形形情况进行监监控,及时采采取防范措施施。1、竖向位移点的布布置建筑物变形观测点点的布置设于于邻近建筑物物角点处,共共22个;另外每栋栋建筑物还需需根据实际布置置裂缝观测点点及倾斜观测测点。2、观测频率基坑开挖时,1~~2次/1天,主体结结构施工时,1次/1天;基坑开开挖完毕半月月后15天观测一次次至观测结束束。4.7周边道路沉降监测测点观测周边沉降监测点的的布设主要考考虑该区域范范围内周边建建筑及管线的的情况。1、竖向位移点的布布置根据现场的实际情情况,在周边边基坑挖深范范围内的道路路或地面上间间距30.0m左右布布设一个沉降降观测点。即即在西侧江纺纺厂区内部道道路上布设5个点,在青青山湖大道上上布设4个点,共9个点。2、观测频率基坑开挖时,1~~2次/1天,主体结结构施工时,1次/1天;基坑开开挖完毕半月月后15天观测一次次至观测结束束。4.8增加观测频频率条件当发生下列情况时时应及时增加加观测频率。1、地震、爆炸(发发生在施工场场地附近);;2、沉降量出现异常常现象,如沉沉降量呈现发发育现象(规规律性的增大大倾向)。4.9综合监测方方法1、水平位移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包括括围护桩顶部部、坑外土体体。它是基坑坑开挖施工监监测的一项基基本内容,通通过水平位移移监测可以掌掌握各个结构构部位在基坑坑开挖施工过过程中的水平平变形情况。依据规范的规定及及设计要求,水水平位移监测测时利用莱卡卡全站仪高精精度的全站仪仪。施测时采采用极坐标法法进行观测,因因它受现场环环境条件的限限制较小,施施测较容x,精度较高高,利用起算算点坐标和实实测的边长夹夹角,解算出出每个待测点点的绝对坐标标进而求出每每个点的变化化矢量来。坐标设置上采用假假定坐标系,应应尽可能将待待测点坐标均均设置在坐标标系第一象限限内,这样有有利于位移变变化量在矢量量方向和符号号上的统一,便便于数据的分分析和理解。2、竖直(沉降)位位移监测受现场施工环境的的影响,沉降降监测无法利利用水准测量量的方法施测测,因此,,对对竖直(沉降降)位移的监监测根据规范范要求,采用用全站仪利用用三角高程的的方法进行监监测。具体作业时,需采采用正倒镜观观测。4.10观测数数据的记录与与分析表1xx海亮基坑监测测点水平位移移观测记录表表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