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10000字【论文】》_第1页
《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10000字【论文】》_第2页
《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10000字【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与提升幸福感的路径研究目录TOC\o"1-2"\h\u22116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与提升幸福感的路径研究 17248一、绪论 1641(一)研究背景 114019(二)文献综述 231088(三)概念界定 45949二、老年人心理及幸福感现状 616325(一)老年人心理需求 626131(二)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社会因素 725189三、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的困境 829421(一)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830536(二)老年人面临的困境 813581四、提高老年人幸福感的建议 105421(一)加强护理工作 1031410(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0488(三)鼓励养老产业发展 1110406(四)丰富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115179(五)重视老年工作的良好氛围 1213119五、总结 12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进入养老机构来度过他们的老年生活,在养老机构中,由于与个人以前的社区生活完全不同,老年人常常会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基于这个情况,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了解老年人心理关爱与提升幸福感的现状,并结合整合心理学,分析老年人心理关爱的短板,分析影响因素和原因,以为我国老年人提升幸福感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心理健康;幸福感;老年人;预防干预一、绪论(一)研究背景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制定的标准:一个地域的60岁以上老年人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达总人口的7%,这个地区就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升至2.2亿,占总人口16.1%,预计到2040年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33%。按照上述标准,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非常严重,急需格外重视,随着老龄化时代到来,养老已成为我们急需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发展和少子化浪潮使得家庭在供给养老服务方面失去了传统优势,老年人养老需求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年慢性疾病的增多,对长期护理的需求增加;“广场舞”纠纷反映出的老年人娱乐需求增加,但活动场所匮乏;劳动力流动导致的留守老人问题以及由于高龄化引发的空巢老人问题,使得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增加;科技发展重少轻老引起的老人与新产品、新服务脱节以及消费市场老龄产品单一和匮乏问题,使得老年人对老年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等,单纯的物质需求己经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福利需求,因此,许多老年人幸福感较低。而当前老年人福利的供给主体主要由政府和家庭来提供,政府主要通过兴办养老院、护理院等机构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此外,政府的相关惠老政策,如免费乘坐公交、免费参观旅游景点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娱乐需求,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关爱;在我国传统的尊老敬老文化背景下,家庭在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精神、护理、照料等需求方面依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分析,深层次的挖掘老年人的内部差异性,这将有助于满足其潜在的各种心理健康和提升幸福感需求,有助于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老年人需求政策。当前的心理关爱供给主体单一,供给的内容和方式有限,难以满足多元化的老年人心理需求,通过调查了解当前的情况,并发现其中不利于提高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完善既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能满足心理需求,不仅能有效应对未来城市老龄化、高龄化带来的挑战、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能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调动经济社会对老龄产业的关注和投资,以此实现城市老年人福利需求与福利供给的均衡发展,对全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二)文献综述1.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评价者自身根据个体自己自定的标准对自身的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性的评估,是测量个体自身生活质量最重要的综合性的也理指标之一。操作性定义:本研究中主观幸福感指老年人对自身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幸福感,老年人根据自身定制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性判性。Diener指出影响着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可以分成外界和个体自身两种,后来的幸福感的研究人员就根据此观点发展出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探究生活的质量及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外界的原因对幸福感的作用,另一个是探究自身的性格特质对幸福感的影响。B.Roberts,R.Dunkle,M.Haug指出,加强和重视老年人精神关爱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问题、探索原因、制订措施、解决问题、服务老年人群体。有关部门应当把课题研究作为老龄工作一项重要的、长期的目标任务抓好、做好。要结合实际制订研究计划、系统的开展课题研究;要成立研究组织、落实研究经费、确定研究负责人深入调查;要定期召开研讨会、制订办法措施、提出意见建议、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推广落实研究成果。(1)外在变量外在变量包括:(1)经济状况。目前,心理学者对经济状况是否影响主观幸福感还没有统一定论。很多研究证明,高经济收入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巨大的权利,崇高的社会地位,满足了更高的心理需求,所以个体会收获较高的幸福感。DienerE,BiswasDienerR.的相关研究也发现,富裕国家人民的幸福感高于贫穷国家的,同一国家中,有钱人的幸福感高于贫穷人。Vwwnhove认为,经济的情况只能在满足个人最根本的需求上对幸福感有作用,当人们的需求逐渐变高时,经济情况对幸福感的作用就会变小。(2)生活事件。人们会在生活里面碰到许多紧张刺激的事件。幸福感的探究是在这样的假设上进行的:重要的事情会使幸福感发生改变,良性事件会引发积极的情绪而恶性事件则会引发消极情绪。Huebner在探究了青少年的生活状况与其对学校生活满意程度的联系后指出,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突发的还是慢性的生活事件,都能够对青少年的幸福感产生较大影响,与他们对学校生活的满意感呈中等程度的相关。然而,近三十年的研究进展又表明:主观幸福感受到生活事件的影响较小。人们适应了反复出现的刺激,情绪反应减弱,构建了新的平衡系统。(3)健康状况。Wilson觉得个人关于自己身体情况的切身感受比个人真正的健康情况对于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更加明显[6]。(2)内部机制包括:(1)人格特质。很多的调研成果指出性格特征对预测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是最大的。McCrae及Costa表明,在人格的内外倾维度上,外向性跟积极感情有关,是产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神经质跟消极感情有关,是消除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但Deneve和Cooper又指出,人格的维度有多种标准,范围更加宽泛,可采用多种量表研究,只集中于外向性和神经质可能无法解释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复杂关系[8]。(2)认知机制。心理学家探索研究发现:最后产生快乐结果的认知与判断的过程和幸福感有联系。如自尊、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及归因方式等。Diener(1984)指出,自尊高的个体往往幸福感也会变高,而Huebert(1992)却指出了跟幸福感成负相关的不幸福的自尊。佟月华(2004)指出,对大学生而言,主观幸福感会随着自我的效能感提高而提高。余鹏(2005)的研究发现,学生对负性事件进行外部归因获得的幸福感高于对其进行内部归因[10]。(三)概念界定1.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是涉及包括心理学、精神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重要理论问题。对于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目前为止,国内外虽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的表述,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机构等却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是: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在此基础上,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还确定了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心理学家H.B.English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我国心理学专家郭念锋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状态。综合专家、学者以及社会权威机构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可以发现,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主观的精神现象,很难有一个固定而清晰的界限,笔者认为,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概括与区别:第一个层面,个体自我本身能够自我接纳,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即内在协调一致;第二个层面,个体的主观体验与感受能够适应客观环境,即外在适应性;第三个层面,个体具有完整、稳定的人格,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盛,西方不少心理卫生工作者开始尝试用人本主义观点重新审视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学者指出过去的心理卫生工作过多地集中在个体心理不健康的一面,虽然对于如何增强人的适应能力已有所重视,但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并没有从更积极的方面反映出人类对于心理健康的向往与追求。因此,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积极的一面仍关心不够,这种情况急待改变。当今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新目标和发展趋向就是,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塑造美好的心灵和个性。如美国约哈特提出了“积极的心理健康”的概念。个体成长观中把心理健康解释为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潜能的最为完整的发展,认为心理潜能的最佳发展取决于人在一生中是否能够成就某种事业。在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心理健康被定义为积极的情感和生活满意两种概念的综合,认为有关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争论就是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把二者之问的平衡作为幸福的指标,而生活满意度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成分,是幸福感的一种补充,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关键指标。2.健康信念理论健康信念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Rosenstock于1958年首次提出。主要说明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个人的健康信念促进人们采取预防性健康行为,强调人们尽可能选择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而拒绝损害身体健康的行为。这需要具备下列条件:(1)察觉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2)感知行为改变的好处:指个体对采纳某预防保护行为带来的好处的主观判断。(3)感知行为改变遇到的障碍:指个体在改变行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4)行为改变的提示:指影响健康行为改变的有关因素,如感觉身体状况不佳、现有媒介对健康相关知识的推广、专业人士提倡的健康行为、他人劝告等,都有可能诱发个体采纳健康行为。(5)知觉的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有信心做好相应的健康行为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健康信念理论为本文提出改善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的对策时提供了理论基础,要考虑加强宣传不良行为习惯产生后果的严重性,并在行为改变的提示入手,政府和媒体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增强健康信念。二、老年人心理及幸福感现状(一)老年人心理需求1.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老人非常重要的需求,包括对同伴和子女的情感依赖,主要是老年人的情感依赖。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老人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环境。许多老人无事可做,他们只能待在家里。他们只能花大部分时间读书,看电视和一些户外活动。退休后,由于自身的劣势等原因,老人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逐渐减少,他们的心会逐渐空虚和失落。在调查20位老人中,15%的老人每周都参加户外活动,10%的老人每半个月参加一次户外活动,30%的老人一个月参加一次户外活动,高达45%的老人从不参加户外活动,这意味着大多数的老年人很少有户外活动。对于没有户外活动的老年人来说,没有更好的方式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内心的压力也无法缓解,容易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一位老人说他有这种需要,但他找不到他想要联系的同龄人,他说他愿意只与有相似兴趣的人交流。这亦提醒社会关注老人的情感需要。此外,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多久孩子会回家看一趟“据报道,45%的老人表示每隔6-12个月,30%的老人表示在6个月内探望一次,仅15%的老年人说儿女只能超过12个月,10%的老年人独自一人没有孩子,无人探望。老人希望他们的孩子经常回家看看或有机会与他人聊天。这说明,在社区中独自生活的老人不仅有物质上的追求,更有具体的精神需求,子女不在自己的身边,缺乏沟通,使他们的性格变得不同,例如,他们变得固执、易怒、健忘,而还有的老人也变得任性、粗暴,也容易造成抑郁。老人的孤独压抑了他们的内心,他们内心的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通常,如果他们生病了,他们就会联想到死亡,经常性的恐惧、无助、虚弱和不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有严重的罪恶感和依赖感。老人的生活非常单调。当他们的注意力无法转移时,内疚、失落和依赖就会产生生,他们常常因为小事而唉声叹气。2.价值需求老人在价值方面的需求就是老人自我实现的需求,老人年轻时候积累的知识、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老人也想利用自身经验、知识来为社会服务,发挥自己的余热。而接受调查的20位老人中仅有15%的老人去社会上做过知识类讲座,高达85%的老人离退休之后是以家庭为生活中心。但也有些老人想用自身优势发挥余热却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上文从生活服务、医疗护理、精神慰藉三个方面分析了社区老人的需求现状,可以归纳出以下老人的需求特征。生活服务方面;目前的满足障碍包括社区提供的生活服务的质量低、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以及居家设施改造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医疗护理层面;医疗护理整体上满足度比较高,但是医院的医疗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需要增设上门诊疗服务和家庭病床服务,用以帮助老人解决行动不便、排队麻烦等就医难题。精神慰藉层面;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老人的情感慰藉得不到满足;部分老人对学习新技能有迫切需求但得不到有效满足;老人的价值需求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老人的价值需求就是老人的需求。老年人独自收集的信息和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老年人也想利用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来服务社区,发挥他们的余热。在参与调查的20名孤寡老人中,只有15%的人有社会意识,高达85%的孤寡老人以家庭为中心退休。但是一些独居的老人,想利用自己的兴趣去发挥余热,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以上对和谐社区老年人需求现状的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居住服务、医疗服务和心理安慰。关于住房服务:现有的障碍包括社区提供的住房服务差和工作人员素质差以及未能满足改善住房的需要。医疗服务水平:整体医疗服务满意度较高,但医院的医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帮助老人,必须增加额外的门诊服务和家庭床服务来解决医疗问题,比如移动带来的不便和排队。舒适的精神层面:老人的情感舒适是主观和客观因素都无法达到的;一些老人迫切需要学习新技能,但无法有效实现,老人的价值需求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二)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社会因素研究发现,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社会因素是职业、经济状况、住房、体育活动、子女状况、生活事件等。所以,从社会福利制度角度看,改善老年人的经济、住房等生活条件,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居,是老年人生活幸福的基本保证。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同样十分显著,良好的经济状况是老年人晩年幸福生活的保障,经济状况对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对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也有一定影响,且其对于负向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更强,没有过任何教育背景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化于有过教育背景的老年人。此外,锻炼行为对幸福感虽影响效果不强但也有显著影响,经常参加锻炼可降低老年人对于健康服务的依赖,増加其对自身健康状况正向评估的可能性,进而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与谁聊天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其影响力较小。宏观区域因素中,城镇化比率对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城镇化比率越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越弱。而从老年人自身看,则应多进行体育活动(一方面可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愉悦精神,保持心情舒畅)。子女良好的生活状况、不良事件刺激少,也是提高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三、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的困境(一)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1.孤独空虚过去的“大家庭”正逐渐向“核心家庭”演变,身边无子女的老年人日渐增多,“空巢”易使老年人产生孤寂、悲凉之感,称为“空巢综合征”。亲友离别、丧偶等情况会导致某些老年人性格改变,变得忧伤,孤立,并有不安全感。从而导致老年人的社交活动逐渐减少,亲朋好友相继去世,老少分居,生活变得空闲,就会感到精神空虚,感到孤独和寂寞。而进入养老机构之后,这种症状往往都会加重。2.过分注重自尊老年人由于年纪大,辈份高,阅历广;一些曾是各自专业中的“权威人物”,在家庭和社会中都受到人们的尊重,故老年人易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当进入养老机构后,风光不再,觉得权威性和影响力降低和消失,开始自卑起来,甚至对自己缺乏信心,情绪消沉,产生失落感。3.忧郁焦虑年老体弱,社会适应能力减弱,遇到不如意的事,感到无能为力,就会情绪消沉,忧郁,如果得不到子女和周围人们的理解、体谅和鼓励,更会加重症状。老年人常会出现焦虑不安、心情压抑。年老力衰,视听功能减退,行动迟钝,这些本是老年人的正常表现,但有些老年人会为此不安,认为自己不中用了,这种心理状态使他们留恋过去,回想当年的成功业绩,逢人唠叨。反过来又嫉妒别人,急躁易怒,产生怨恨感。(二)老年人面临的困境随着社会老年人口问题的产生,一些商家也在打着老年人的主意。他们了解老年人孤独、恐慌和爱占便宜的心理,在电视或社区里张贴和发送广告,经常以免费为老年人体检,传销保健品等借口,骗取老年人的大部分钱财,更甚者则威胁、恐吓。还有一些歌舞厅等场所了解老年人的孤独,以陪聊等借口进行黄色的交易,一些江湖骗子,了解老年人知识文化少,自我保护意识差,又对儿女和自己安全健康的恐慌心理,用一些迷信骗术骗取老人的全部财产。这加大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伤害,同时也给老年人的家里带来不和谐因素。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长大结婚,独立生活或远离父母到外地工作,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使得家庭内部“代际沟通”不畅、与孩子缺乏共同语言,感觉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知识方面不断落伍,这也使得老年人的失落感、孤独感严重。如今的年轻人负担重,也只能偶尔回家看看,关心一下他们的经济和身体,可是我们都在忽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谁也不会了解他们的孤独和不快乐。当代中国老年人尤其具有失落的情绪。当今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出生于解放前后,经历了当代巨大的社会变迁,经历坎坷:年轻时代接受赤诚教育、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炼狱磨练,改革开放后思想冲击,社会改革时期又做出牺牲,这些经历都对老年人不断造成现实和心理的冲击。另外,现时代社会贫富差距加剧,城市生活水平提高,许多老年人看到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赚的钱还买不起一间大一点的房;或因自己没赶上工资改革致使退体工资水平低下,都使老人越发心理不平衡。因此,当代老年人需要在获得物质补偿的同时,更需获得心理补偿,以求心理的平静与安宁。受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政策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姿势也不尽相同。因为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特别快,能接纳和吸收更多的外来劳动力。面对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钱的诱惑,农村青年作为廉价的劳动力,愿意来自农村向城镇发展,因此大量的人口就从农村迁到了城镇。这不仅体现在农村劳动力和城镇,而且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会选择在城镇定居。直接造成农村家庭养老的观念正在下降。目前的农村家庭户籍农户中大多数老人的孩子在外工作或从事副业,老年人和孩子不在一起生活,分离时间长了,老人与孩子的关系就越多变得越来越疏远了,老人的精神保健和生命照护的孩子也会下降。四、提高老年人幸福感的建议(一)加强护理工作为老人护理,首先要告诉老人的家人,要为老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环境和气氛对心理疾病的康复非常有利,更有助于病人身心健康和精神愉快。处于精神恍惚、痛苦状态中的人最需要陪伴。护理工作者作为知心好友的陪伴,能增加老人对生活的信心和安全感,交谈又能使老人压抑在心头的情绪得到了疏泄,心情会逐渐舒畅,能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耐心听取老人“吐苦水”。不少心理疾病老人都有“一吐为快”的感觉,把心中不高兴的事都讲出来之后,就会感觉心情舒畅多了。所以,倾听和理解对心理疾病老人,也是一帖“安慰剂”。不过,为确保安慰剂的效果,作为倾听方,应注意不要随意打断“倾吐者'的讲话不要否定他的看法,也不要向他乱作保证,而且倾听时思想不要开小差,表情要专心致志,眼神更要专注地盯视对方,这样的心理护理更佳。有些老人固执己见,不通人情,情绪偏激,影响了老人的认知能力,造成“一叶障目”而“全盘皆黑”的错觉。疏导能帮助当事人走出认知的误区,客观而全面地看问题,清除心理障碍。个别老人的心理危机时期,可能作出极端之事。如自杀、暴力、伤人等。在心理护理中要善于发现一些危险信号,要防范于未然。及时开导与排遣,化解老人心头的冰霜,驱散烦恼与暴躁。心平气和,不动肝火,使老人不纠缠于区区小事,鸡虫之争,使老人静下心来,通情达理。(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养老机构内老人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因个人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特征老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传播材料和工具。抓住契机,推动健康促进与养老区域资源均等化。因地制宜,提高老年安全与急救知识、疾病防治、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等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养老机构居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陈规陋俗和封建迷信,走出保健防病误区,引导老人树立现代科学的健康观念,帮助其选择健康文明的良好生活方式和道德行为规范,减少疾病、预防疾病,助推养老院文明。根据各种职业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尤其是心理状态不稳定的老年人群,如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巡讲和宣传。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素养巡讲,采取健康教育讲座方式,大力向老人普及心理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健康生活技能,倡导健康方式行为习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普活动。在护士节、医师节以及各类卫生健康主题日,举办健康讲座、健康咨询、开展媒体报道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开展老年妇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根据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开展养老机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鼓励养老产业发展我国老年服务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将由以医疗为主体发展为以医疗为基础和支撑、老年管理和促进为核心和主体、老年保险为机制和纽带的相关产业全面发展的老年服务业新格局。深化卫生与老年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要素资源向老年产业配置,加快构建成链发展、集群发展的大老年产业生态圈。树立“老年+”思维,加快培育养老、老年旅游、健身休闲运动、食品和智慧老年产业。做好规划,加强县镇村社规划,加快完善老年产业布局,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靠拢。强化融合发展,依托城市资源,之间可以探讨老年产业之道,发展老年养老产业,完善老年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使居民共同改善老年素养水平,促进融合发展,以城带乡,推动老年乡村养老机构的建设,以促进人民幸福感提升。增强老年产业竞争力,调动社会力量进入的积极性,利用社会力量补齐老年管理和促进服务的短板;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研投入,培养老年管理人才,打造核心竞争力;尽快推动老年管理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在我国,虽然普及了居民社保,但这仅仅针对基本的医疗需求。对于工作压力大或存在老年危险因素的人群无法进行及时保障。因此,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在有限的医疗资源的约束条件下,鼓励老年保险的保险范围把预防和保健纳入其中。(四)丰富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个体晚年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但其往往受制于老年人的教育水平,分析也发现,有教育背景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要强于文盲的老年人。因此,在完善老年文化设施、大为发展休闲文化活动丰富老年群体??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还需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进而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同时,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提出提高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建议。对于健康状况我们不仅应该从身体健康方面,还应该从也理健康方面着手,从老年人健康的角度推进其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政府及有关部口应考虑在老年群体较为集中的社区增设健身设施并成立老年健身中也,鼓励老年人更多的参与到体育锻炼及健身活动中去,降低个体对于健康服务的依赖性,通过保持并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使得我国老年人在老龄化逐步加深的背景下,都能度过一个安逸而充实的幸福晚年。最后,良好的经济状况是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的基础。近年来,虽然我国老年群体的收入不断提高,经济状况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改善,但研究结果显示经济状况对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仍有重要影响。因此,政府需继续要完善养老体系与机制,建立覆盖面更加广泛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时依据经济发展程度、职工工资増长化况及物价变动水平等多方面调整养老金的标准,为老年人的晚年幸福生活提供充分的保障。(五)重视老年工作的良好氛围此外,现在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十分重视当今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指出要针对老年人从工作岗位退下后不变存在的心理失衡、生活秩序失衡、精神空虚问题,和大多数老年人与子女分居而产生的情感焦虑、难以抚慰,以及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等问题开展讨论,要制定出一些适合不同情况老年人心理辅导的方案,经常组织一些有益与广大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精神修养和文化积累的活动。让老年人都能够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成。要大力营造关爱老人、重视老年工作的良好氛围。要结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创造性地组织老年人开展喜闻乐见的心理关爱活动。争取让我们国家的老年人真的能够达到老有所乐。老年教育培养多样化生活情趣,将老年人注意力从寂寞孤独中转移出去。老年教育有三种不同的类型:闲暇教育、继续教育与补偿教育。老年人为满足年轻时期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缺憾,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文凭,而是为了一种理想的追求,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为了让自己老有所用。五、总结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爱,作者认为,工作人员必须要融入老年人群的精神生活,以了解老年群众的心理疾病的真实情况,通过老年社区关爱,护理人员关爱,社会关爱,以此预防干预老年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