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临沂市依汶镇中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恪守寂寞之道
——大师齐白石的传奇人生1957年9月,国画大师齐白石悄然辞世。他早年贫寒的出身,备受冷落的境遇,以及晚年的盛誉,构成了他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从“芝木匠”[注]到画坛巨匠1864年1月,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清贫的家境,使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念了不到一年的私塾后,就不得不砍柴牧牛,担起生活的重担。有两件事对青年时代的齐白石有决定性影响,一是15岁开始学雕花木匠,二是27岁时拜胡沁园、陈可藩为师,正式学画。这一时期他十分穷困,饥饿时常只能饮水充饥。晚间无钱买灯油,便点松火做灯。齐白石在40岁之前没有离开过家乡一步,主要以替人画像和刻印过活,这无论是在眼界上,还是在学问上都使他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后来在朋友的竭力鼓动下,他才“五出五归”,远游南北各地,祖国的壮美山河和多姿的风土人情,开阔丰富了这个民间画师的胸襟,提升了他的描绘境界。60岁之后,齐白石多在北京卖画谋生。由于那时他的画风学八大山人冷逸的路子,不为时人所喜爱,故画价比同时的一般画家便宜一半也少有人问津。后来,幸遇当时声名正隆的著岩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力劝齐白石改变以前的画风,用“画吾自画自合古”来激励他自创一格。在陈师曾的无私帮助下,齐白石“衰年变法”,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画风和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一度受到冷落的画作逐渐得到了大家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为老画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并给予极高的荣誉。老人在安静舒适的生活中,勤劳愉快地创作着,他的许多不朽之作都诞生在这一时期,他最后几年中所作的大量作品,是他贡献给他热爱的民族、土地最珍贵的瑰宝。恪守“寂寞之道”的乡土画家可以毫不讳言地说,齐白石是个乡下人。他有着对乡土风物真切的爱恋,毕生把童年的记忆和家乡的一切作为画题、诗题,这是齐白石作为一个善良农民所特有的情感。齐白石将绘画视为“寂寞之道”,这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和成功的秘诀。齐白石说:“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他在1920年到1929年间以超出常人的意志和精力,关门杜客,潜心研究,摸索适应自己才秉、气质和学养的艺术道路。他做誓言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同期,齐白石也在治印上下过死工夫,他在记载自己刻苦治印时有一段话:“余学刊印,刊后复磨,磨后又刊。客室成泥,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八方,通室必成池底。”这段时间齐白石作画万余幅,刻印三千多枚,可以说齐白石是穿越作品的海洋冲进艺术的自由王国的。称齐白石是乡土画家,是因为他用深情的笔,勾画出温馨简朴的生活气氛,并给一向高雅的文人画注入了新生命:劳动者的精神。返璞归真的“白石老人”齐白石的画“雅俗共赏”,他的喜怒、嘲笑、同情、智慧、幽默……都能让人在画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宛如一个亲切的大千世界。爱憎分明,在齐白石的作品中总是给人以清晰的概念。从处世大节上看,在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期间,齐白石拒绝侵华日军的利诱,退回了美术学院教授的聘书和赠煤,贴出了“官入民家主人不祥”的告白以拒见日酋、汉奸。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齐白石的这份告白与程砚秋息演在西郊留须种地共同传为艺林佳话。齐白石的许多作品都有自己明显的情感倾向,如有讽刺敲剥民膏军阀官僚的《灯鼠图》,讽刺腐败糊涂的政客的《不倒翁》,讽刺唯利是图商人老板的《发财图》等,当然也有表现舐犊情深的《迟迟夜读图》,赞美金秋的《枫叶寒蝉》…齐白石由一个民间艺术家成为一代大师,是他继承了传统文人画而又抛弃了文人画的僵化程式,继承了传统民间美术而叉抛弃了民间美术中那些低俗因素的结果。文人艺术的高度精粹、高度修养化与人格化,民间艺术的质朴刚健、开朗幽默,在他笔下凝为一个新生命。他的艺术是传统绘画在20世纪突起的又一奇峰。
(有删改)【注】齐白石的小名叫“阿芝”。(1).下列时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在北京卖画期间,齐白石生活穷困,出于谋生的考虑,齐白石接受了陈师曾的建议才开始一改以前冷逸的路子,自创一格,画风和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B.齐白石爱憎分明,他的许多作品都有明显的情感倾向,让人在画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宛如一个亲切的大千世界,他的艺术是传统绘画在20世纪突起的一个奇峰。C.1920年到1929年间,齐白石关门杜客,潜心研究,作画万余幅,许多不朽之作都诞生在这一时期,可以说齐白石穿越了作品的海洋冲进了艺术的自由王国。D.齐白石抛弃了传统文人画的僵化程式,用深情的笔勾画出温馨简朴的生活气氛,给一向高雅的文人画注入了劳动者的精神这一新生命,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E.本文通过记述齐白石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新和艺术成就,表现了一位伟大艺术家的高洁品格和可贵艺术精神。(2).齐白石为什么能够由一个民间画师成长为画坛巨匠?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3).文章以“恪守寂寞之道——大师齐白石的传奇人生”为题,同时又使用了三个小标题,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4).齐白石说:“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1)BD(2)①齐白石“五出五归”远游南北各地的经历,开阔、丰富了他的胸襟,提升了他的描绘境界。②著名画家陈师曾“画吾自画自合古”的激励与无私帮助,使齐白石“衰年变法”。通过艰苦努力,齐白石的画风和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③齐白石恪守“寂寞之道”,以超出常人的意志和精力,摸索出一条适应自己才学的艺术道路,使他穿越作品的海洋冲进艺术的自由王国。④齐白石继承了传统文人画而又抛弃了文人画的僵化程式,继承了传统民间美术而又抛弃了民间美术中那些低俗的因素,这使他由一个民间艺术家成为一代大师。(3)①文章以“恪守寂寞之道”为正标题,突出齐白石的艺术精神,以“大师齐白石的传奇人生”为副标题,突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二者形成互补,使文章标题与内容和谐统一,相得益彰。(3分)②文章围绕着“齐白石的传奇人生”这一中心内容,分别从从艺经历、艺术精神、艺术品格三个方面概括齐白石的艺术传奇,运用三个小标题统率各部分内容,诠释了“齐白石的艺术传奇”这一思想内涵,使文章思路清晰,中心突出,结构紧凑,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3分)(4)观点一:艺术往往生于寂寞而死于浮华,艺术家欲有所作为,就要甘于寂寞,恪守“寂寞之道”。有思想的艺术家,甘于一生的寂寞,笔墨中的精神独处与深入心灵的孤寂,方能成就离尘脱俗的画作,这种绘画的产生与画家有意保持精神世界纯洁的追求有关。寂寞深居,淡泊明志,与世俗保持距离,就能让艺术天分在清静无为、超凡脱俗下如甘泉流露。在现实的功利世界中,能如齐白石者沉潜下来钻研艺术之道,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在自己的内心艺术世界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称道的。观点二:艺术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如果你只想着追名逐利,那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艺术成就,艺术也无法给你带来真名实利。齐白石自幼穷困,但他淡泊名利,沉潜于艺术,即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能拒绝利诱,保持做人的气节风骨。其实,艺术家能取得多大成就,归根到底是由他的品德决定的。只有品德高尚,才能摆脱名缰利锁,不受世俗诱惑,不计较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为艺术理想坚持不懈。是的,艺术能够给人带来名利,艺术家也是人,不可能完全不在乎名利,但如果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与历史亲近的时刻高鹏一个梦,一个不曾长大的梦,如一片枫叶含在稚童的书页唇间,如一个笑靥旋在少年的睡中,如老人们述说娓娓的童话,印在夏夜纳凉蒙童神往的双眸中。然而,在6月渐渐炽热的暑气挟带着风沙侵袭京城时,我却让这个成长了几十年的梦,瓜熟蒂落为一个圆满的现实。北京,这个旧时多少帝王希冀天下平安、四海平安、万世平安的首都,沉淀和爬伏了多少岁月的沧桑、历史的苍苔;天安门这个耳熟能详、几近圣明的名词,已不再是仓颉所造方块字的抽象,我终于走近了您,走进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境。气屏住了,脚牵住了,目光凝住了,血凝住了,这就是千百回在画中、课本中、报纸中、广播中、影视中连连轰炸过大脑屏幕的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般的天安门么?梦境与现实仅几步之遥,其后却逶迤了30余个台阶,而每一个台阶就是整整365天,就是整整一轮春夏秋冬!我身临其境,心境正如同美食家面对美味佳肴,总先停箸止叉,细细品尝食物的美色和诱人的醇香以及它所带来的赏心悦目的温馨;旅游家不急于接近山水的极致,只是远远地陶醉那迷离青黛色的山影在天边划下的连绵千里的际线和悬在其上的晚霞的壮美,细细体味由此所带来的心灵的震颤和灵魂的洗礼一样;面对天安门,我如仓猝上阵的士卒,急急调整装备着心境,真正舍不得那样快地接近这个曾经为之梦萦魂绕的圣殿,只是眼含热泪远远地伫立,目光所及,将天安门城楼的每一堵红墙,每一握栏杆、每一块琉璃、每一个雕梁摩挲,并陶醉于由它所带来的一波波激动、眩晕和不可捉摸的虚幻感。而当我真正走进天安门时,我竟举止失措、如痴如呆地用我的十指一寸一寸地盲人摸象般地抚遍了弧弧曲桥、峙峙华表、朱红厚墙、锃亮门叩。唯有肌肤之亲,一切的虚幻才不再虚幻了。我知道,我正在亲近天安门,正在亲近一部浩浩渺渺的中国历史。刮过几个世纪的朔风,羌鼓依然隐隐可闻:幡旗猎猎,狼烟四起,马蹄沓沓,滚过了秦关汉堞,驮来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弯弓射雕,射向大漠渺渺,雕落之处,便隆起了一座巍峨大都,便腾飞了大漠龙蛇。又过了几世纪,凤阳布衣,揭竿再起,披甲穿铠,轰隆隆哗啦啦烧坍了百里流金的故都,凤凰火中涅槃再生,重又垒造了个威凛凛加四海、剽悍悍震天下的北平之都。历史真是太沉甸,行云流水只瞬间,青史蜗喘却千年。
墙,朱红的;烽火,朱红的;鲜血,朱红的;和平,朱红的;灵魂,朱红的:整个中国的历史就是朱红的。荒蛮远古,天地混沌,盘古开天辟地,力竭而倒,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邓林为芳菲;精卫填海,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昼夜不息,矢志不改……所有这依附于瑰丽的上古神话的民族魂、民族气概早已结结实实地夯进了天安门红色的城墙;秦风汉月、唐诗宋词元曲离骚赋,也分明在琉璃鳞瓦上流韵溢彩,天安门任人仰视为一条七彩的虹。历史悠悠,华夏煌煌。当历史的巨剪并不酣畅淋漓地剪去曳在清朝脑后的长辫之时,也剪开了近代历史的帷幕,长辫怦然掉地,中国也怦然掉地,这个雕琢了5000年的精致瓷器,一时四分五裂,五裂四分。直至1949年那个宜人的深秋,一个湖南伟人弯下他魁梧的身躯,收拾金瓯一片,用他的巨手重新聚合了这个古老的瓷器,并将它高高地举过了头,让世人重新炫目了它四射的芒刺。登临天安门城楼的台阶,短短地只需几分钟,而历史地整整踯躅徘徊了成百年。铺着红地毡的台阶呵,曾目睹了多少帝王将相的沉浮荣辱,也谛听了共和国一代领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迈笑声。站在天安门城楼,我努力地去贴近去还原那个曾经发出过“从此站起来”的巨吼的地方,去体验一颗伟大心灵终铸伟业百感交集时的激动。我扫视了辽阔广场,历史有如片片浮云,聚拢而来,作铜钟大吕之声。此刻我进一步领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钧重压。我知道,我就站在历史的中心,就站在历史的巅顶,俯瞰四海五洲。16.文章开头所写的“梦”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从“梦”写起?(4分)17.作者在“与历史亲近的时刻”,经受了哪些“心灵的震颤和灵魂的洗礼”?请结合全文分条表述。(5分)18.“所有这依附于瑰丽的上古神话的民族魂、民族气概早已结结实实地夯进了天安门红色的城墙”一句中“民族魂、民族气概”指的是什么?选择其中一种内涵,结合现实谈谈要如何体现这种精神。(6分)参考答案:16.特点:珍贵、甜美而又令人神往。原因:①因为有梦,才有圆梦的企盼和入梦的行动;②为下文叙写走近北京、走进天安门的所见所思所感作铺垫。(特点2分,原因各1分)17.①行云流水只瞬间,青史蜗喘却千年;②中国历史的分裂之痛和聚合之喜;③体验一颗伟大心灵终铸伟业百感交集时的激动;④领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钧重压。(一点1分,能分点罗列写满4点得5分)18.①开拓精神;②牺牲(或追求)精神;③奋斗(或矢志不移)精神。
(第一问3分,一点1分;第二问3分,能结合现实,言之成理即可)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淡之美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②一位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③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④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⑤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的,要比画出的,更耐思索。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的韵味犹存,似乎更难。⑥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这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⑦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⑧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譬如交朋友,好得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是够浓的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肯定是百分之百地淡了。不过,密如胶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又何其多呢?倒不如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更怡洽些。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⑨尤其落到自己头上,一旦要一张什么自画像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⑩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的。做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世。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18.文章第②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章第⑤段中“没画出的,要比画出的,更耐思索”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如何理解第⑨段“”一旦要一张什么自画像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这句话?(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通读全文,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淡美”?你如何看待作者的“淡之美”?(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8、①衬托、比较
②形象地说明“淡”是一种本色自然之美,能留下更丰富的想象余地;从这种例子写起,能给人浅显生动的印象,有利于循序渐进地表现主题。19、“画出的”是定形的,除了眼前的具象外,很难引起人们更丰富的想象,“没有画出的”却能包含多种可能,给观众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能烘托出更优美的意境。这是从绘画的角度说明“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的。20、表明了作者要追求一种对名和利、得和失、成和败淡然处之的生活态度。21、作者围绕观点(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先谈人形象的淡之美,再谈自然、艺术、人类生活的淡之美,最后谈人生追求的淡之美,内容上层层递进。(自己的看法)同意作者的观点可以,喜欢浓烈、艳丽、张扬的美也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2分)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次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枝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子玉①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②将见。”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③。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败绩。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先战,梦河神谓己曰:“畀余,余赐女孟诸之麋④。”弗致也。大心⑤与子西使荣黄谏,弗听。荣黄曰:“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弗听。出告二子曰:“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既败,王使谓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西、孙伯曰:“得臣将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将以为戮。’”及连谷而死。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有删改)【注】①子玉:楚国令尹,名得臣。②诘朝:次日清晨。③韅、靷、鞅、靽:战马的皮甲之类。④麋:同“湄”,水边,岸旁。⑤大心:子玉之子。1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小子慭次于城濮。
次:驻扎B.君冯轼而观之
冯:通“凭”扶着C.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益:有利于
D.先犯陈、蔡
犯:攻击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胥臣蒙马以虎皮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B.①战而捷,必得诸侯
②謇朝谇而夕替C.①吾且柔之矣
②吾今且赴府D.①请与君之士戏
②然则废衅钟与?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表现晋军取胜策略的一组是①狐毛设二旆而退之
②请与君之士戏
③胥臣蒙马以虎皮
④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
⑤大心与子西使荣黄谏,弗听
⑥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何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⑥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前,楚军占据有利的地势,晋侯对楚作战拿不定主意,后来听从子犯等人的建议,决定于楚军一决胜负。B.晋侯在战前检阅了军队,认为士气高昂,可以一战。而楚国的子玉非常狂傲,认为必定能消灭晋国。C.子玉将楚国军队和陈、蔡两国军队分成中军、左军、右军三军,最终三军皆被晋军击败。D.子玉战前没有听从属下的进谏,战败后又受到了楚王的责备,撤退到连谷时就自杀了。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3分)(2)既败,王使谓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3分)参考答案:11.
C
(益:动词,增加)12.
A
(介词,表方式“用”
B.连词,表假设
如果/连词,表承接
C.副词,将要/副词,暂且
D.介词
“和”/句末语气助词)13.A.(②句说子玉轻敌,⑤句是说子玉不听劝谏,⑥句是楚王让人对子玉说的话,说明楚国君臣不和。)14.C
(“三军皆被晋军击败“错误,文中只说左军、右军战败。)15.(1)这是粪土。如果可以用来帮助军队(获胜),将吝啬(什么)呢?(2)失败之后,大王派人对他说:“大夫如果回来,对申、息两地的百姓怎么交代?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欧阳生哀辞
韩愈欧阳詹世居闽越,自詹已上,皆为闽越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之乐,虽有长材秀民,通文书吏事与上国①齿者,未尝肯出仕。今上初,故宰相常衮为福建诸州观察使,治其地。衮以文辞进,有名于时;又作大官,临莅其民;乡县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衮亲与之为客主之礼,观游宴飨,必召与之。时未几,皆化翕然②。詹于时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闽越之人举进士繇詹始。建中、贞元间,余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闻詹名闾巷间,詹之称于江南也久;贞元三年,余始至京师举进士,闻詹名尤甚。八年春,遂与詹文辞同考试登第,始相识。自后詹归闽中,余或在京师他处,不见詹久者,惟詹归闽中时为然。其他时与詹离,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久然后去,故余与詹相知为深。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③。其燕私善谑以和④,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十五年冬,余以徐州从事朝正于京师,詹为国子监四门助教,将率其徒伏阙下举余为博士,会监有狱,不果上。观其心,有益于余,将忘其身之贱而为之也。呜呼!詹今其死矣!詹闽越人也,父母老矣,舍朝夕之养,以来京师,其心将以有得于是,而归为父母荣也。虽其父母之心亦皆然: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所谓以志养志者欤!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詹之事业文章,李翊既为之传,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以卒詹志云。【注】①上国:指京城等文化发达的地区。②皆化翕然:很快形成了一种好风尚。③嶷嶷然:端庄温厚的样子。④燕私:指个人的闲暇时间。善谑以和:喜欢说话且话语柔和。13.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
齿:相等
B.以卒詹志云
卒:最终C.会监有狱
会:恰逢
D.余就食江南
就食:谋生14.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欧阳詹有名望的一项是()①自詹已上,皆为闽越官
②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③往往闻詹名闾巷间 ④其德行信于朋友⑤观游宴飨,必召与之
⑥詹之事业文章,李翊既为之传A.②③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①④⑤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詹祖上世代都在闽、越一带做官,他本人也因文才出众倍受时任福建诸州观察使的常衮的爱惜敬重,成了当地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人。B.文章对欧阳詹进行了评价,他尽孝道,以父母望其成名的意志为意志来孝养父母。虽不寿而终,但是他的德行和表现其才华的文章,却是与世长存的。C.欧阳詹看重友情,曾率领自己的生徒们到朝廷上去举荐韩愈做四门博士,结果因国子监有诉讼之事,加上自己的地位卑微,举荐以失败告终。D.韩愈写作此文,主要在于抒己之哀痛,慰死者之双亲,完成朋友的遗愿。因为担心欧阳詹死后湮没无闻,所以把他的才学、品德写进文章,加以彰显,以永传后世。16.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詹于时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3分)(2)其他时与詹离,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3分)(3)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3分)17.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所谓以志养志者欤!参考答案:13.B14.A15.C16.(1)欧阳詹在那时,超过众人,一枝独秀,常衮对他更是加倍爱护,其他文士对欧阳詹也都推崇信服。(2)其他时候与欧阳詹告别,大都不满一年,离别过不多久就能再见,见了面两人都会忘了想去的地方。(3)所以我写下这篇哀辞来表达我的悲哀,把他流传下去,来送给他的父母。17.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13.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B项,卒,了结。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是说欧阳詹祖上都在闽粤一带做官;⑤是说常衮对当地文人的重视,不仅仅是欧阳詹一人;⑥李翊为其作传,并不能说明其有名望,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15.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原文是说打算去举荐,结果没有举荐,有强加因果之嫌。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出:超过;推服:推崇信服;句意1分。(2)率:大都;移时:不多久;句意1分。(3)故:所以;遗:送给;句意1分。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切记,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本句可翻译成:儿子在身边,虽然没有离别的忧愁,心里却并不快乐;儿子在京师,虽有离别的忧愁,但心里在为他高兴。像欧阳詹这样的人。据此可以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欧阳詹世代都居住在闽越地方,他的祖先都在闽越做过官,其中做到州佐、县令的也有不少。闽越土地肥沃,有山泉禽鱼带来的乡野乐趣,虽然百姓中也有不少杰出人物,他们通文墨,懂法令,可以与京师名士相媲美,但却不肯出来做官。当今皇帝建号之初,以前的宰相常衮任福建诸州观察使,管辖闽越这地方。乡县的庶民百姓凡能读书、作文、吟诗的,常衮亲自结交他们,以上宾的礼节接待,一同交游饮宴。欧阳詹那时一枝独秀,常衮对他更是加倍爱护,其他文士对欧阳詹也都推崇信服。
建中、贞元年间,我寓居江南谋生,与人交往不多,但往往能在民间听到欧阳詹的大名,可见欧阳詹名闻江南已有很长时间了。贞元三年,我初次进京应试,那时听到欧阳詹的名声更大了。贞元八年春天,我与欧阳詹同榜考中进士,那时才相识。以后欧阳詹回到闽中省亲,我有时在京师,有时在别处,长时间没有见到他,只有欧阳詹回闽中时才这样。其他时候与欧阳詹离别,都不满一年,离别过不多久就能再见,见了面就不想往别处去,长时间之后才离开。所以我与欧阳詹交往很深。欧阳詹侍奉父母恪尽孝道,对妻儿仁爱,对朋友义气而真诚。他气质淳朴,品行端正,体貌不凡。他平时喜欢说些玩笑话来调节心情,他的文章寓义深远、迂回曲折,善于用自己的话说明问题。读他的诗文,知道他对慈孝之道最为推崇。十五年冬天,我以徐州从事的身份进京向皇帝朝贺,欧阳詹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助教,准备率领他的学生到宫门跪请皇上,推举我为博士,正巧那时国子监有狱讼之事,上书一事没有结果。看他一片诚心,只要对我有利,他可以忘却自己位卑言微而去做的。唉,欧阳詹现在去世了!欧阳詹是闽越人,父母年迈,他舍弃朝夕奉养父母之职,来到京城,他的本愿是为了在京城能有所得,衣锦荣归使父母感到荣耀。即便他父母的心愿也都是这样:儿子在身边,虽然没有离别的忧愁,心里却并不快乐;儿子在京师,虽有离别的忧愁,但心里在为他高兴。像欧阳詹这样的人,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以达成父母的愿望来敬养父母的人吧!欧阳詹虽然没有得到高的官位,但他的名声流传在京城人中,他的德行已取信于朋友间,他和他的父母都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欧阳詹的事业和文章,李翱已经为他写了传记,所以我写下这篇哀辞以寄托我的哀思,用它流传下去,寄给他的父母,宽解他们的哀伤,并了结欧阳詹的心志。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4—7题。徐勣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勣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勣杖之,勣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勣,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勣恶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勣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帝谓勣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勣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勣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命勣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勣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勣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勣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勣亦终不复用。以疾卒,年七十九。勣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勣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B.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沮:阻止
D.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
更:经过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勣刚直守正的一组是(3分)(
)①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②勣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③勣恶亶为人,辞不答
④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⑤勣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
⑥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发兵讨伐交趾时,转运使发布官文,徐勣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勣同情他们,为使一千多个被捉来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B.徐勣一向关心百姓疾苦。担任通州通判时,曾亲自监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滥成灾。担任太平州知州时,又曾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C.针对《神宗正史》久未编成的状况,徐勣认为原因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见难以一致,所以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肯定。D.皇帝曾命令徐勣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勣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勣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译文:
(2)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译文:
参考答案:附译文:
徐勣字元功,是宣州南陵人。推举他为进士,选任他做桂州教授。朝廷发兵讨伐交趾,转运使发公文,徐勣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应当服役的人大多逃避,抓了一千多人,使者让徐勣杖责他们,徐勣说:“他们确实有罪,可是他们都是饥饿体弱多病的人,不能承受杖责,姑且染黑他们的胳膊来警告他们,也就可以了。”使者非常生气,想一并弹劾徐勣,徐勣据理力争,丝毫不改变,使者也不能改变他。舒亶听说他的声名,要凭借御史的身份推荐(他),徐勣厌恶舒亶的为人,就推辞不答应。他担任通州通判时,靠近海的地方有个堤坝,废弃已久没有治理,百姓每年都遭受海水泛滥之苦,徐勣亲自督促士兵修筑海堤,堤坝修成后,百姓依靠它获利,徽宗即位,徐勣升职做中书舍人,修订《神宗史》。当时绍圣的党羽还在朝中,人们都怀有不同的想法,来阻止新政的实施,皇上对徐勣说:“我每次听大臣应对问话,不是欺骗就是谄媚,只是徐勣耿直,正是我依赖的。”于是下诏让徐勣与蔡京共同校对《五朝宝训》,徐勣不肯同蔡京合作,就坚持推辞。后升职翰林学士,国史很久都没修完,徐勣说:“《神宗正史》,现在已经修改五次了,还没能成书。大概因为元祜、绍圣这些史官好恶不相同,范祖禹等人专门负责司马光收藏的一些记事,蔡京兄弟纯粹用王安石《日录》,各执一词,所以议论纷纷。当时的辅相之家,每家都藏有记录,怎么能够说没有呢?我认为应该全部取用,参考修订对错之处,才能修成国史。”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命令徐勣草拟诏书告诫史官,让他们尽心去收集,不要让史实失真。徐勣与何执中共同在宫中侍奉皇上,蔡京凭借自己是老官僚,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勣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徐勣)请求回家探望亲人的病情,有人说翰林学士中没有外出的规定,皇帝说:“徐勣请求回去,不是离开朝廷,怎么是他轻易改变这个规定呢!”大观三年,徐勣担任太平州知府。皇上召他进见,他极力陈述先行的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痛苦,皇上说:“是因为资财不足的缘故啊。”徐勣回答道:“获得钱财要有道,打理钱财时要讲义,花费钱财要得法,现在国家资财不足,陛下可召令全国有关官员,推广宣讲并亲力推行它。”皇上说:“不见你很久了,今日才听到好的建议。”蔡京从钱塘被召还,用隐晦的话语打动他说:“你的功劳在伯通之上,伯通已经是丞相了。”徐勣笑着说:“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呢?”蔡京很惭愧无言以对,徐勣最终也没有再被重用。后因病而死,享年七十九岁。徐勣耿介正直,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人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闯红灯的人现实中
,一些人更是把闯红灯当成了
,想闯就闯。但是宁波市这位闯红灯者,却为自己的任性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一旦因为闯红灯发生交通事故,如果是行人或非机动车撞上了机动车,那么行人和非机动车就处于弱势地位,会受到交警或法律更多的照顾。同样的道理,如果是行人撞上了非机动车,那么行人是弱势,在随后的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也会得到或多或少的照顾。而随着宁波市这起行人闯红灯结果导致骑电动车者死亡的案件
,我们固有的认识可能要被打破,“老皇历”也要改改了。按照当地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谢某因为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致一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并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这也就意味着,法院在审理判决过程中,(
),而只是基于基本的事实,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作出客观公正的判决。法律并非不讲人情,但是在事实面前,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而不是因为对方走路、骑车,还是开车,就被“法外开恩”,这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应有之义。这样的案例,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一种警醒,那就是在交通活动中,遵守法规与文明,而不是自恃“弱者”就
,这才是保护自己,也保障他人合法权益的正道。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按照当地法院审理,因为被告人谢某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致一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并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其行为已形成交通肇事罪。B.当地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谢某因为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致一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并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其行为已形成交通肇事罪。C.按照当地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谢某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致一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并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D.当地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谢某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导致发生致一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并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屡见不鲜
习以为常
尘埃落定
无法无天B.见怪不怪
习以为常
盖棺定论
无法无天C.屡见不鲜
家常便饭
尘埃落定
恣意妄为D.见怪不怪
家常便饭
盖棺定论
恣意妄为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并非没有考虑谁是“弱势群体”,谁是骑车的,谁又是行人B.没有考虑谁是行人,谁是骑车的,谁又是“弱势群体”C.行人和骑车的,法院并非没有考虑究竟谁是“弱势群体”D.没有考虑谁是骑车的,谁是行人,谁又是“弱势群体”参考答案:17.D
18.C
19.B【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按照当地法院审理认为”是句式杂糅,应该改为“按照当地法院审理”或“当地法院审理认为”;另“形成交通肇事罪”为搭配不当,应改为“构成交通肇事罪”。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屡见不鲜:意为常常见到,并不新奇。见怪不怪:意为看到怪异的现象不要大惊小怪。此处语境强调的是“闯红灯的人现实中”常常见到,故此处应填“屡见不鲜”;家常便饭:比喻极为平常的事情,不足为奇。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一些人更是把闯红灯当成了”平常的事情,故此处应填“家常便饭”;尘埃落定:多表示事情经过了曲折变化终于有了结果。盖棺定论:指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这起行人闯红灯结果导致骑电动车者死亡的案件”终于有了结果,故此处应填“尘埃落定”;恣意妄为:指随心所欲,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自恃‘弱者’就”胡作非为,故此处应填“恣意妄为”。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根据主语一致,和后文“而只是基于基本的事实”的搭配,排除A、C(不是“并非没有考虑”,而就是“没有考虑”);根据上下文照应如“而不是因为对方走路、骑车,还是开车”,排序上宜先行人后骑车的,排除D,故选B。8.下面是一段介绍微信的文字,请概括其四个方面的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5分)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新型手机聊天软件。它可以通过网络传送语音、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并且支持iPhone、Android、S60等不同平台的手机之间相互收发消息。用户可以同时与最多10个好友进行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聊天。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微信交流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由网络运营商收取。1M流量可发约1000条文字信息、1000秒语音信息以及约1分钟的视频信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传送多样信息;②跨平台沟通(或“跨平台”);③支持群聊(或“可群聊”);④节省资费(或:节省流量)。(每点1分;学生若将①答成“多形式传送”或“形式丰富”,该点不得分)略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
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
。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
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
的故事出现。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B.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参考答案:15.B
16.B
17.C【1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重点考查的是对成语的理解和使用。题目在一段文字中挖掉四个成语,然后针对这四个成语各选出一个近义成语或容易混淆的成语,分别组成四个选项,有一定的干扰性。题中的八个成语意思分别是: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此处正确。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正确。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此处正确。引人入胜: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正确。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故正确答案是B项。【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语病。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由于原病向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所以难度不大。A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的说法,介词“通过”不能同后面的“作为参照”描配。C项,错误在于“推折”不能同“方向”指配,只能说“拼别方向”。D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和“排识方向”的说法。正确答案是B项。【17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让答题者选出其中最恰当的一句。题目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项,错误在于“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的说法。B项,不恰当之处在于叙述主体“它们”同上文的叙述主体“迁徙的方向感”不很吻合。D项,错误主要在于叙述主体的不吻合。正确答案为C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典音乐并不是小众艺术,而是一直被看做高雅音乐、严肃音乐,因此令人
。于是我为音乐讲座拟了一个标题,叫做“穿T恤听古典音乐”。(
)。平时听古典音乐会,我们都是穿上晚礼服,穿越大半个城市,到音乐厅里面
。当然这种仪式感是很必要的,尤其在新年音乐会的时候,我们非常需要一些仪式感,与逝去的时间道珍重再见。在西方,因为古典音乐一直是贵族阶层的消遣,所以遗留下不少仪式,如今,所有仪式都是为了表达对这一西方高级精神文明遗产的热爱与敬仰。可是,仪式一多,时间一长,古典音乐的庄严就变了味道,就像西方贵族礼仪的
,慢慢变得虚荣乏味,就像我们习惯淹没在很多规则中,度过自以为安稳踏实其实麻木的一生。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望而却步
不苟言笑
连篇累牍B.望洋兴叹
不苟言笑
繁文缛节C.望而却步
正襟危坐
繁文缛节D.望洋兴叹
正襟危坐
连篇累牍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倒并不是轻慢艺术,而是我相信再高冷的艺术也都有一颗平常心,希望大家可以毫无压力地来听古典音乐。B.这倒并不是轻慢艺术,而是我相信再高冷的艺术也都有小众的一面,希望大家可以毫无压力地来听古典音乐。C.这倒并不是轻慢艺术,而是希望大家可以毫无压力地来听古典音乐,因为我相信再高冷的艺术也都有小众的一面。D.这倒并不是轻慢艺术,而是希望大家可以毫无压力地来听古典音乐,因为我相信再高冷的艺术也都有一颗平常心。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西方,因为古典音乐一直是贵族阶层的消遣,所以遗留下不少仪式,如今,所有仪式都是为了表达对这一西方高级精神文明成果的热爱与敬仰。B.在西方,古典音乐因为一直是贵族阶层的消遣,所以遗留下不少仪式,如今,所有仪式都是为了表达对这一西方高级精神文明成果的敬仰与热爱。C.在西方,因为古典音乐一直是贵族阶层的消遣,所以遗留下不少仪式,如今,所有仪式都是为了表达对这一西方高级精神文明遗产的敬仰与热爱。D.在西方,古典音乐因为一直是贵族阶层的消遣,所以遗留下不少仪式,如今,所有仪式都是为了表达对这一西方高级精神文明遗产的热爱与敬仰。参考答案:17.C
18.A
19.B【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望而却步,指远远望见了就吓得直后退,不敢前行。望洋兴叹,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根据语境“古典音乐并不是小众艺术,而是一直被看做高雅音乐、严肃音乐,因此令人……”要表达的是古典音乐让人“望而却步”。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不苟言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根据语境“穿上晚礼服,穿越大半个城市”,可知听古典音乐很正式,所以选“正襟危坐”。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根据语境“就像西方贵族礼仪的……慢慢变得虚荣乏味”,修饰的是“礼仪”,选“繁文缛节”合适。故选C。【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语境补写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古典音乐对于一般人的感受,根据语境“穿T恤听古典音乐”,是和后文的“穿上晚礼服听古典音乐”先比较而言的,是为了说明听古典音乐也可以变的很平常。所以比较四个选项,并不是为了说明“再高冷的艺术也都有小众的一面”,所以排除BC。比较AD两项,主要是因果关系的位置。应该是“再高冷的艺术也都有一颗平常心”,所以“大家可以毫无压力地来听古典音乐”这样的因果关系符合逻辑。故选A。【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划线句子主要有两处错误,一是关联词语的位置错误。根据主语相同,关联词放后面的原则,这句话的主语都是“古典音乐”,所以“因为”应该放在“古典音乐”的后面。排除AC。二是语序不当,“热爱与敬仰”的语序问题。根据后文的“古典音乐的庄严就变了味道”,所以应该是“敬仰与热爱”。故选B。【点睛】语境补写答题技巧: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六、写作(60分,共1题)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的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的合理要求,遭到和会拒绝。消息传来,举国震惊。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以青年学生为主、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的五四运动,这一运动使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变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有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美)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于新学年“始业式”上的三个问题2016年我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陕西安康的财梁做第一书记,这个经历,会是我青春岁月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它让我懂得,什么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键盘侠”改变不了中国,只有俯下身去,沉进生活,深入群众,才能看清一个真实的中国,我只希望尽自己的努力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好。——中国建设银行派驻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县河镇财梁社区第一书记范蔚然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例文】爱国请你行动起来爱国既不是打出来的标语,也不是舌尖上的口号,而是我们每个人实实在在的行动,空喊“爱国”,不如行动强国。列宁早就说过,“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空喊“爱国”,并不能使国家强盛。举凡强国富民,均由讨诸行动、苦干实干取得。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并为国家富强、人民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受到全国乃至世界人民敬仰。“铁血宰相”俾斯麦坚信“当代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所能解决”,竭力主张建立强大武装,终于完成德国统一大业。日本能从二战后短短20年从战争废墟上迅速崛起,也不是靠“爱国”口号喊出来的。相反,没有行动支撑的“爱国”口号,不仅于国无益,反而会误国、害国。古往今来,这类反面事例也举不胜举。魏晋时代,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政务松弛,两晋灭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除尘设备产业运营状况与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铅白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钨铁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轿车悬架弹簧轿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葡萄糖酸钙市场竞争状况及投资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色选机市场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纺织品直喷墨水行业发展趋势与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立磨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硫磺回收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石蜡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亚专科护理建设思路
- 500-3000总吨船舶大副培训大纲(2021版)
- 公务员2019年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地市级)
- 轮系获奖课件
- 小学三年级下册体育教案
- 【《苏泊尔公司存货管理的优化建议分析》13000字论文】
- 2024年车载SoC发展趋势及TOP10分析报告-2024-09-零部件
- 伽马数据:2024年中国游戏产业趋势及潜力分析报告
-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课件(2024年春季版)
- 高一英语完形填空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 机房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标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