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两栖纲_第1页
第十二章两栖纲_第2页
第十二章两栖纲_第3页
第十二章两栖纲_第4页
第十二章两栖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两栖纲(Amphibia)(1学时)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次登陆的类群,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不仅是脊椎动物进化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1一、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1、水陆环境的差异:

温度、密度、氧气、干湿度及环境的复杂性等方面的差异。

2、从水生过渡到陆生面临的问题:

①如何适应陆地的温度变化②如何在陆地支撑体重和运动③如何呼吸陆地上的氧气④如何防止体表水分蒸发及吸水,如何在陆地繁殖后代⑤如何适应陆地险恶的环境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动物进化历程中,从两栖类到哺乳类,不断地加以解决,且逐步地完善。)

23、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①发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善双循环。②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③发展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推动身体爬行。它是从总鳍鱼的偶鳍发展来的。④发展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尤其听觉器官,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大脑半球完全分开。

34、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的不完善的特点:①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仅是表层1-2层细胞轻微角质化),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境。②不能在陆地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卵子在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③五指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运动能力不强。④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⑤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休眠的习性。4二、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外形:

蠕虫形:无足目,四肢退化,尾短或无尾部,穴居生活。

鱼形:有尾目,尾部发达,水栖生活。

蛙形:无尾目,身体粗短,无尾部,且后肢较强大,陆栖生活。

52、皮肤特点:

皮肤裸露,水生种类未角质化,陆生角质化程度低,通透性强;富有皮肤腺或毒腺,保持湿润;且富有血管;皮肤具有重要的辅助呼吸功能。富有色素细胞,起保护、防光线和吸热作用。肺皮呼吸:

63、骨骼特点:

特点:脊柱分化为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颈椎一枚,头部不能转动;肋骨发育不良(短小或无,且不与胸骨相连),椎体前凹、后凹或双凹;开始出现五指型附肢。五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动物四肢较强大,一般具有五趾,且具有多支点的杆杠运动的关节,不仅整个附肢可以相对躯体做运动,而且附肢的各部分彼此可做相对的杆杠运动,陆生脊椎动物的附肢称之为五趾型附肢。

784、呼吸特点:

水生种类和陆生种类的幼体用鳃呼吸和皮肤呼吸,陆生种类用肺呼吸和皮肤呼吸。

肺的结构:一对中空、富有弹性的薄壁囊状构造,其内壁褶皱程度不大,呼吸表面积不大。

咽式呼吸:

9105、循环特点:

幼体心脏为一心室一心房,单循环;成体为一心室二心房,不完善双循环。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四部分组成。(两栖类虽然既有体循环,又有循环,但由于心室不分隔,在心室中多氧血和缺氧血有混合现象,属于不完全的双循环。)116、神经系统、感官特点:脑分五部分:端脑(大脑,主司嗅觉)、间脑(丘脑区)、中脑(视叶区)、后脑(小脑)和髓脑(延脑)。大脑半球分化比鱼类明显,出现原脑皮。小脑不发达。原脑皮:大脑顶壁出现了一些分散的神经细胞,形成最原初的脑皮。感官:幼体具有侧线,成体除了部分水栖种类外侧线消失,嗅觉、视觉、听觉器官成为主要的感觉器官。嗅黏膜位于鼻腔的背面,出现犁鼻器,位于口腔顶部司味觉;视觉在水中为远视,在陆上为近视;无尾类具有中耳:鼓室,外有鼓膜,与耳柱骨相连。1213147、生殖发育特点:多数体外受精,均有幼体阶段,发育需变态,不能离开水。

发育中有变态现象:幼体:水生成体:陆生1)以鳃呼吸以肺呼吸2)具侧线器官侧线器官退化3)无五趾型附肢有五趾型附肢4)一心房、一心室二心房、一心室单循环不完全的双循环15168、变温动物(外温动物、冷血动物):变温:动物代谢水平低,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弱,保温散热能力差,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休眠:环境恶化是,动物体通过降低代谢水平进入麻痹状态,待环境改善时重新活动的现象。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环境温度是两栖类生存中重要条件之一,当温度降低到7-8℃时,大都进入冬眠状态。环境温度过高,则进入夏眠状态。17三、分类和举例:

1、无足目:两栖类最原始又特化的类群,行穴居生活。特点:外形似蛇,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和带骨;退化的骨质鳞陷在真皮之内;听觉、视觉退化,眼睛隐于皮下。

1科:蚓螈科,150种。例:鱼螈

2、有尾目:特点:终生水栖,少数变态后离水而栖于湿地;体圆柱形,尾发达,多数具四肢,有些具侧线。

300种。

例:小鲵、大鲵、肥螈,蝾螈等。

3、无尾目:本纲最高级,分布最广,约2600种,我国172种。特点:成体无尾,皮肤裸露,富黏液腺或毒腺,体宽短,四肢发达,善跳,鼓膜明显。

例:蟾蜍科、雨蛙科、蛙科、姬蛙科、树蛙科等。181920212223四肢尾巴胸骨肋骨代表动物无足目退化极短无有鱼螈无尾目有无有无青蛙有尾目有长有有大鲵、蝾螈24四、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古总鳍鱼(骨鳞鱼)—→鱼头螈(已知最原始的坚头类)—→古两栖类—→现存的两栖类25复习思考题:1、名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