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超敏反应_第1页
第八章超敏反应_第2页
第八章超敏反应_第3页
第八章超敏反应_第4页
第八章超敏反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超敏反应第一节概述第二节Ⅰ超敏反应第三节Ⅱ超敏反应第四节Ⅲ超敏反应第五节Ⅳ超敏反应1第一节概述

在免疫系统发挥效应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有一定程度地炎症性损伤,免疫应答所引起地炎症性损伤统称为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都是描述免疫病理损伤地概念,而且经常混用,但它们地内涵和外延不尽相同。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是超敏反应地特殊表现形式。2

1963午,Coombs和Gell根据超敏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Ⅰ型(速发型)Ⅱ型(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Ⅳ型(迟发型)

Ⅰ、Ⅱ、Ⅲ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转移;Ⅳ型由T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转移。

超敏反应与免疫应答在本质上都是机体对某些抗原物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但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组织损伤和(或)生理机能紊乱。3第二节I型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IgE抗体介导产生,在局部或全身发生,在四型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最快,故又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一、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①变应原种类多;

②由血清中的IgE抗体介导,发生快,消退亦快;

③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的细胞损伤;

④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4二、诱导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1.吸入型过敏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预防比较困难。如花粉、屋尘、动物皮屑、羽毛、真菌及昆虫等。

2.食入型过敏原一些海产品及动物蛋白。

3.药物型过敏原最常见的是青霉素,此外,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等药物也可引起。

4.接触型过敏原如金属、植物毒素等。5.异种动物免疫血清临床上应用的抗毒素都是马源性抗血清,可导致人体产生超敏反应。5三、变应素及Fc受体

1.变应素: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IgE类抗体称为变应素(allergins)。IgE可通过其Fc段在没有和抗原结合之前,就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62.IgEFc受体(FcR)FcR有两类:第一类为高亲和力受体,即FcRI;第二类为低亲和力受体,即FcRII。78四、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激发阶段和效应阶段。1.致敏阶段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诱发机体产生IgE类抗体并结合到靶细胞上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的过程。2.激发阶段相同过敏原再次或反复进入机体,通过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过程。3.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或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910111213五、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预先储存的介质:1.组胺2.激肽原酶细胞受刺激后新合成的介质:3.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PGD2)4.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5.白三烯(Leukotrinens,LTs)14六、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1.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2.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3.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胃肠炎等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泄等。4.皮肤过敏反应:如特应性皮炎、湿疹、血管性水肿等。15七、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1.预防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2.特异性脱敏疗法小剂量、长时间间隔、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IgG。3.药物治疗抑制生物活性物质释放、拮抗生物活性介质、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4.免疫新疗法16药物治疗

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

(1)色苷酸二钠---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

(2)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列腺素E和氨茶碱---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1)组胺拮抗剂---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

(2)缓激肽拮抗剂---水杨酸

(3)多根皮苷酊磷酸盐---白三烯拮抗剂

改善效应器反应性的药物:肾上腺素17第三节Ⅱ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和IgM抗体介导。当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mmunecomplex,IC)时,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18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介导Ⅱ型超敏反应的抗原1)正常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如ABO血型抗原、Rh抗原和MHC抗原等;2)交叉抗原:外源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的共同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导致的肾小球肾炎;3)改变的自身成分:感染或理化因素引起的改变的自身抗原;4)药物半抗原: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半抗原,如异烟肼、青霉素、磺胺类等。192.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体内预先存在的抗体或由上述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与带有抗原或半抗原的组织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对机体造成损伤。

①激活补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带有相应抗原或半抗原的组织细胞溶解。

②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破坏。

③ADCC作用:NK细胞的ADCC效应。

④导致细胞功能紊乱:抗细胞表面自身受体的抗体与受体结合,发挥与激素类似的活化作用,导致细胞功能紊乱。2021二、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输血反应(transfusionreaction)新生儿溶血(heamoliticofthenewborn)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heamoliticaneamia)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disease)2223肺泡基底膜抗原改变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产生IgG类抗体肺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存在共同抗原肾、肺组织损伤临床特点: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发生机制: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24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Ⅱ型占20%左右。

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异嗜性抗原链球菌使肾小球基底膜抗原改变补体、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肾小球基底膜表面形成Ag-Ab复合物肾小球基底膜损伤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25B细胞LATS甲状腺滤泡垂体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刺激激素(thyrotropic-stimulatinghormone,TSH)长效甲状腺刺激物(long-actingthyroidstimulator,LATS)26第四节Ⅲ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或组织间隙,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又称为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27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可溶性的抗原与相应的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可形成免疫复合物(IC)。大分子IC可被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及时吞噬而清除;小分子IC在体内难以沉淀,通过肾脏时被滤过排除;中等大小的IC在血液循环中维持时间较长,在一些诱因的影响下会沉淀于局部或全身各种组织部位的毛细血管内,得以激活补体,引起组织损伤。损伤机制:①补体的作用;

②中性粒细胞浸润,造成局部组织分解坏死;

③血小板活化,形成微血栓。28中等大小大分子小分子2930二、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疾病

1.全身性Ⅲ型超敏反应疾病

血清病:大量注射抗毒素马血清后1~2周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蛋白尿等症状。使用大剂量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也能出现类似症状。

31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胞核物质(如DNA、RNA、核内可溶性蛋白)刺激机体产生抗核抗体,与双链DNA或核成分形成IC,沉积于皮下、关节、肾小球等处,导致SLE的各种临床表现。类风湿性关节炎:体内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为IgM),形成IC,沉积于全身小关节滑膜处,引起小关节红肿、变形僵直、失去运动功能。322.局部Ⅲ型超敏反应疾病:

过敏性肺泡炎

Arthus反应:经抗原反复刺激之后,注射抗原的皮下出现的局部红肿,出血甚至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33第五节Ⅳ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病例特征的炎症损伤。一般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h反应才达到高峰,故又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typehypersensitivity,DTH)。34一、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发生较慢,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需24~72h反应才能达到高峰;

2.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效应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3.除接触性皮炎外,一般无个体差异。35直接破坏靶细胞抗原机体致敏T细胞再次淋巴因子转移因子趋化因子巨噬细胞活化因子发炎因子局部渗出,浸润,水肿淋巴毒素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单核细胞浸润Ⅳ型超敏反应二、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36CD4+T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产生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免疫损伤。

CD8+CTL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介质,直接导致靶细胞溶解或破坏,或诱导靶细胞表达凋亡分子,导致靶细胞凋亡。37MCF:macrophagechemotacticfactor巨噬细胞趋化因子

MIF:macrophage-inhibitingfactor巨噬细胞抑制因子

MAF:macrophageactivatingfactor巨噬细胞活化因子

SRF:skin-reactivefactor皮肤反应因子38三、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结核菌素反应被结核菌素致敏的记忆Th1细胞,在抗原攻击部位识别APC呈递的抗原肽,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分泌TNF-和IFN-,引起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浸润。392.肉芽肿组织中异物长期刺激,引起T细胞浸润和上皮样细胞的聚集,形成结节中心,并有巨核细胞出现。硅、矿物质、分枝杆菌和寄生虫等可引起肉芽肿。40

3.接触性皮炎抗原或半抗原与皮肤蛋白结合后通过朗汉氏斯细胞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的结果。被致敏宿主再次接触抗原或半抗原48-72h后接触部位出现红肿、硬结和水疱等病变。变应原如镍、染料、化妆品、植物毒素等。4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