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 满族_第1页
民族服饰 满族_第2页
民族服饰 满族_第3页
民族服饰 满族_第4页
民族服饰 满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满族服饰2015328424011中美服工一班柳明希Contents目录01020304民族文化背景满族服饰概况服饰文化现象历史发展与设计方向第壹部分民族文化背景01part满族历史与文化介绍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古籍中所记载的生活在商周时期的肃慎人就是满族的最早先人。汉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分别记载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是肃慎的后裔,也是满族的先人。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6世纪末以蒙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后又在字母右边或加圈,或加点,史称"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由于清代以来满族人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满族人信奉多种宗教,过去,每逢祭祖、祭天,要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手铃,一边敲鼓,一边跳舞,一边祈祷。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过去,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每隔三天要给长辈请安,隔五天见了长辈要“打千”。这“打千”的礼节非常奇特。男人打千时要哈腰,右手同时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的样子;女人打千时要双手扶膝下蹲。亲友相见,不分男女,都行抱腰接面的大礼。满族的婚礼既带有浓厚的本民族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

满族先世自远古以来就信奉以万物有灵论为思想基础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因此在满族服饰中不仅凝聚着满族人民的独特审美情趣,而且积淀着他们传承久远的宗教观念。满族妇女常见的发式是绾髻于头顶部,因为萨满教认为发辫是灵魂栖息的地方,应该尽可能地靠近天穹。早期女真男子与女子一样耳挂金银佩饰。满族妇女一直盛行戴耳环,且一耳三钳,视耳环为平安避邪的灵物。宗教信仰01part服饰文化背景

满族先世主要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东北林区和沿江两岸,长期以来过着狩猎、采集、捕鱼生活。为了抵御严寒,度过漫长的冬季,他们利用猎获所得的兽皮为原材料加工成服饰,以方便穴居的袍式为主,鞋则是内填的乌拉草,细长柔软,吸湿收汗,耐磨经用,有着保温防寒的独特功效。除此之外,满族服饰中的马蹄袖、马褂、套裤及特有的长袍款式等,均表现出北方民族服饰鲜明的御寒保暖的地域特点。环境气候

以万物有灵论为思想基础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因此在满族服饰中不仅凝聚着满族人民的独特审美情趣,而且积淀着他们传承久远的宗教观念。满族妇女常见的发式是绾髻于头顶部,因为萨满教认为发辫是灵魂栖息的地方,应该尽可能地靠近天穹。早期女真男子与女子一样耳挂金银佩饰。满族妇女一直盛行戴耳环。风俗习惯第贰部分满族服饰概况帽饰:满族女人无帽,男人有帽,分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

服饰: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袍(即长袍)、马褂、坎肩、套裤。旗袍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

鞋饰: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鞋脸镶嵌双皮条。冬天穿猪皮或牛皮靴,年迈老人多数穿高腰毡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宽、鞋脸尖端突出上翅、两侧绿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具体有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头鞋、尖头鞋;

佩饰: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02part01020304服饰组成贵族服饰清代皇帝的服装基本上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几大类。其中礼服包括朝袍、端罩(一种外褂)和衮服(既可与朝袍套穿,也可与龙袍和常服袍一起穿的衣服);吉服包括衮服、龙袍;常服则是介于礼服和便服之间的一种服装;外出或打猎穿行服,雨雪天穿雨服。按清朝《大清会典》规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黄”,还用于御殿朝贺及地坛祭地、先农坛和祭太庙等场合。至于其他颜色朝服的穿用,则在祭天和天坛祈谷时用蓝色,日坛朝日用红色,月坛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礼服常服常服是在一般性正式场合穿的服装。

褂是圆领对襟长褂,穿在袍外。与礼服的箭袖不同,常服褂为平袖,四面开叉,身长到股,颜色多为石青,花纹也无特别规定。后妃常服以袍为主,纹饰多样,有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和百蝶等等。便服便袍或素,或暗花,或织绣各式花纹,丰富多彩。

坎肩中一种名为一字襟,满语称为“巴图鲁”,即勇士的意思,朝廷要官多穿此坎,又称“军机坎”,俗称“十三太保”,因为这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纽扣,共十三粒。02part男女平民服装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服装多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女子旗装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在旗袍领口、衣襟、袖边等处要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这样缝制的旗袍是最完美的。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清初,穿马褂仅限于八旗士兵,至康雍年间满族男子穿用马褂的习俗已盛行,青年喜着马褂以示武勇。以后,由于清帝提倡骑射,经常以马褂赏赐臣下,竟成为一种“礼服”。皇帝赏给“黄马褂”也成为极高的荣誉。02part服饰分类女式旗鞋坎肩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

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满族妇女高底鞋。满族妇女皆天足,旧俗喜穿木制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为之,前平后圆、上细下宽,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故名。底高达三四寸,后京师旗妇有七八寸者。木底四周包裹白布。鞋面,富家多以缎为质,贫者布为之,皆彩绣花卉图案,素而无花者,最为禁忌,以其近凶服。贵族妇女常在鞋面上饰以珠宝翠玉,或于鞋头加缀缨络。少女至十三四岁始用。民国以后,已不多见。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妇女穿的坎肩还要绣花锒边。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服饰分类大拉翅靰鞡满族贵族妇女发式。盛行于光绪、宣统年间。其式,顶发梳成圆髻,脑后发呈燕尾式。另以黑缎、绒或纱制成“不”字形皂板,曰“头板”,其底部以铁丝制成扣碗状,谓之“头座”,扣于头顶发髻上,并用发缠绕,使之固定。这种“高如牌楼”之固定装饰,用时套在头上。通常于头板正中戴彩色大绢花,称“头正”或“端正花”,并加饰珠、翠、玉簪、步摇和鲜花,或于右侧缀一彩色长丝穗。这种发式因头板如两翅张开而得名。多为农村下层满族人民冬季穿用的一种皮革制作的鞋。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跑冰。它是很有特点的满族服饰之一,至今还在穿用。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马褂色彩与图案满族的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满族旗袍传承人刘淑芬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白色在满族服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装上镶白色的花边。满族妇女心灵手巧擅长刺绣,她们在衣襟、鞋面、荷包、枕头等物品上刺绣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等吉祥图案。满族服饰一般在衣袖上绣的花最多。满族入关以后,服饰图案中也常出现许多汉族的福、寿、万等字的吉祥符号。虽然满族的服饰有很强的民族传统特色,但也随其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演变着,长期与汉族杂居,在服装款式上,服饰色彩与服饰图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02part清代满族基本都编入八旗,少女满族服饰有旗人之称,故这种满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装被人们称为旗装。式样分男女两种。清初男子旗装为圆领、大襟、箭袖(马蹄袖),四面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满语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马甲(俗称坎肩)者。清末。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女式旗装基本与男袍同,只是在领口、前襟、袖口等处镶饰花边,天寒时则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民国年间,旗装多改为胸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这种贴身合体的旗装,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纪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装在满族聚居区才逐渐废弃。马蹄袖是清代满族男女旗装之袖式,亦称箭袖。清初,满族男子所服旗装,袖口较窄,袖端多加一长可露指的半圆型兽皮(后改布质),因其状酷似马蹄而名之马蹄袖。优点是征战、打猎时射箭方便,御寒保护手背。清中期以后,该袖式的服装渐从便服转为礼服,便服多为平袖,礼服仍为马蹄袖。平时多卷起,在办公事、喜庆节日、拜见上司、叩见长辈时,必须先左后右地放下马蹄袖,才可行拜见礼。亦有将马蹄袖用钮扣系于便服袖口以为礼服之用者。满族妇女礼服亦多为马蹄袖式。民国年间,逐渐不用。窝龙带,亦称马甲,实为无袖的马褂。有领,衣长及腹,多为两侧开衩,在领、襟等边缘处饰以各色花纹。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和棉、皮、夹、纱之分。内蒙古的满族男子多喜琵琶襟式坎肩。其式是将衣襟缝成弧形,即襟从领口至右肩处贴胸而下,但不到底,而又左转至肚脐处,以致下襟缺一小截,其式是为上下马方便之故。女式坎肩多为对襟式,对襟下端多为如意头式,衣缘多镶以艳丽花边。清代该服饰窄小,多穿于旗装内,清末以来尚宽大,多套于旗装外。因其美观实用,至今在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及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仍有年长者穿著。乌拉是满族传统的防寒靴鞋之一。以猪、牛、鹿等兽皮缝制而成。形状为前尖后圆,鞋帮贯以六个鞋耳,鞋口近脚处垫以衬布,并用一细皮带联结靴耳。鞋较宽大,穿用时须在鞋中充垫“东北三宝”之一的乌拉草。由于乌拉质柔量轻,行动自如,既可防寒,又利于军事征战及狩猎生活,故得以沿用下来,至今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一些偏僻山村还可见到。服饰特点02part手工技艺多满族服饰技艺涵盖其中,满族旗袍制作工艺传承人明松峰如“扣攀”、“十八禳”、“鞋帮花”、“掐鞋脸”、“打咯吧”、“缝纫”、“裁剪”等工艺;众多满族传统美学因素蕴藏其中,如:剪纸、刺绣、女红等,剪纸是图案创作的前提,女工在创作前往往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随手动,手随心动,作品质朴厚重、浑然天成。绣花大量用于服饰其中,山水琅琊、瑞兽祥云、传统纹理随处可见,技法有“平绣”、“堆绣”、“打纸绣”、“绒绣”等,针法涉及过百种,错针、纳金丝、网针、乱针、挑花、刮绒等;无数满族传统符号聚集其中,“枕顶”、“云肩”、“挽袖”、“被套”、“鞋帮花”等。女工包括选料、画衣样、绣花、裁剪、掐缝、镶边、咬牙、缝合、上领、盘扣袢、熨烫、整形等二十个步骤。2008年满族旗袍制作工艺传承人明松峰,满族刺绣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扩大满族服饰的影响,使满族服饰不在民族本性上失掉,张滢在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正将具有满族特色文化的服饰刺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02part第叁部分服饰文化现象这与满族人生活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满族人身处东北大陆性气候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炎热而潮湿,三面环山,植被茂密,物产丰富,满族人作为游牧民族的一支长期生活在这里,对它的风俗习惯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满族的建筑、服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价值取向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与其他民族的不同,形成了本民族的独特性。独特性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独特的民族文化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虽然满族在入关之后,在一些外在方面有所改变,在骨子里游牧民族的性格、民族精神并没有改变,如今我们依然可以从满族人的生活习惯中看到游牧民族的印记。传统性民族文化是由有形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语言符号等构成的。它们大致可分为外显部分和内隐部分,比如满族人的游牧精神崇拜勇士,崇拜自然,喜欢代表水的白色等等,正是由于这些透过精神主导的外在部分,成为了一个民族的象征。整体性满族是中华大家族中的一员,所以在它身上必然保留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行为偏好等,比如满族人崇尚理学,注重礼仪等民族习惯,这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传统之一,满族人民在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既从其他民族中吸取了有利得方面,有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是由各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象征性满族服饰文化现象第肆部分历史发展与设计方向04part满族服饰历史与发展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满族服饰文化是与满族相伴而生的一种民族服饰文化。满族服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特点。它既继承了先祖服饰的特点,又吸收了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蒙古族和契丹族服饰的特点。因此,满族服饰具有先祖服饰和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的多种成分和因素。它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满族的不断进步,也为中国民族服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提供了例证。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迨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为常。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为有清一代的时装。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努尔哈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故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装"、"旗服"。满族贵族入关统治全国后,清太宗皇太极认为清朝帝王应当维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尤其是维持统治者的民族标志的服饰制度,以此作为固国之本。于是便著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并三令五申,不许亲王大臣学汉人穿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等。要求在宫廷里的侍女奴仆都著满族服装,汉人成年男子衣著发式必须遵从满族的习惯,只有在死后入敛殡葬时方可用汉人衣冠!满族服饰技术款式发展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虞舜时代,肃慎已和中原建立了“入贡”和“来服”的关系。到春秋时代,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并成为中原王朝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中原人学习使肃慎人已经有了最初的手工纺织技术,能将毛皮纺成线,织成布,在结构款式上也受中原影响,将兽皮裁缝为适合人体的衣裳的形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袍即清朝旗袍的前身—左衤任、窄袖(便于狩猎和活动)、交领,领、袖、下摆处以沿边装饰(主要是毛边)。帽子上,在汉族皮弁的基础上加上特殊要求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貂皮帽款式。挹娄人在汉代隶属汉王朝,中原先进的铁制生产工具和丝毛织物等传人挹娄地区,带动了服饰的不断向前发展。在面料方面,西汉时,苎麻随着各民族的相互交流,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始种植和利用。挹娄人掌握了毛纺织技术,还学会了将植物纤维纺织成布的技术。毛纺织技术也日趋完善。在勿吉时期,勿吉人与北魏长期保持了朝贡关系。朝贡加强了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联系,也带回了汉文化和汉族的先进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促进了勿吉时期纺织技术的进步,并且在这一时期,坎肩的原型也在满汉中间通用。在隋唐时期,靺鞨人与中原政治上的隶属关系,起到了两地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作用,服饰也在其中受到了影响。在与唐朝和日本交往的过程中从唐朝和日本带回采的物品主要有:彩帛、绫、罗、丝、锦、布、绢、绵、金银器、粟等,更多面料的输入,也使满族衣饰与中原更为接近。至清代满族入关之后,皇室为保持民族本色,严禁满族妇女着汉式衣衫,其主要服饰多是满族长袍。但由于满族与汉文化的长期交融,满族妇女的旗袍在样式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与改进。清初旗袍多为:圆领(无领)、右衽、掩襟、右大襟带扣绊、两腋部位收缩、下摆宽大、两面或者四面开衩、窄袖、袖端呈马蹄状。至清代中期,除了圆领之外,又有了狭窄的立领,袍袖也较以前的宽大,这个时候下摆垂至地面。到了清末,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却不断演化,由此,旗袍更主要的成为满族女性的主要服装04part西方文化款式技艺对满族服饰的影响

在清朝时期,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清王朝一直保持着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至顺治、康熙两朝采取了较为宽松的对外政策使得西方文化开始向中国渗透。在清王朝统治的鼎盛时期及其后,洋服进入中国市场,被人们广为接受。进入20世纪30、40年代为旗袍发展的黄金时期,因受西方立体剪裁的影响,不但造型更趋于合体,而且其款式也发生了变化。领子由高领发展到将整个腮部全部包裹起来,而后又流行低领,最后甚至把整个领子都去掉。袖子的长度也逐渐缩短,出现了长、中、短袖之分。这种简洁的线条,完美地将女性躯体的曲线凸现出来,这种新颖的造型艺术也深深地吸引了中国其他民族的妇女。到了现代,特别是在建国以后,旗袍仍很流行,质地和款式更加讲究。只是在“文革”中,其作为“破四旧”的对象之一而被严加禁止。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旗袍再度复出并不断升温。一方面,复古思潮重又流行。旗袍等民族服饰在当时大量的影视作品中均反映了这种复古情怀。另一方面,以旗袍、唐装等为代表的中国服饰文化,以势不可当的气势进军国际服饰文化领域,使旗袍的发展进入更加广阔的历史空间。发展到今天的旗袍,在个性的展现上有机地结合了现代审美观念,层出不穷的变化手法是其真正的魅力所在。现代旗袍主要分为复古和时装两大类,复古旗袍多继承了20世纪20年代旗袍的款式和样式,多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而时装类旗袍在款式和样式上可谓繁多,既要体现时装理念,追求个性化、时尚化,又要保持民族化,萦绕传统满族服饰的韵律。04part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继承的文化特征

04part满族的民族服饰文化是文化变迁和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服饰不但继承了汉族在历史上衣着的长处,而且还把自己民族经历过检验、实践,证明既适合于生活需要、又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保留了下来,它把继承、借用、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当代中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借鉴的重要内容之一。满族服饰的形成、发展和变迁,促进了满族的不断进步也为中国民族服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际的例证。满族服饰发展和变迁的轨迹对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推进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共同繁荣、对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与流行时尚的结合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沉淀,满族服装样式演变发展成为现今的旗袍,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穿着,已成为现代中国女性的国服,成为中华民族女性服饰的象征,在现代服装中表现着丰富的文化特征。满族服饰沿袭至今主要以立领、盘扣、开衩、龙凤等题材团花图案、立体圆扣等服饰元素体现在服饰中,这些服饰元素包括镶、嵌、滚、绣等变化丰富的装饰技法,已经成为“中国元素”的象征,应用这些元素的服装被界定为“中式服装”。开放政策使我国对外交流活动频繁,出席各种外事活动时为了表明我们的身份,礼仪性服装则需要穿着中国特色的民族服饰,中式服装自然最为恰当,在百姓生活礼俗中,婚礼等场合穿着旗袍也成为一种习俗,尤其是新娘的礼服,大多是大红色龙凤团花镶金织锦的旗袍,象征富贵祥和、日子红红火火。国际问文化的传播带动文化产业与产品呈现标志性特点,医学、酒店、餐饮等都有中式和西式差别,相应的服务人员所着服饰也有着中式和西式风格区别。中式服装基本都以满族服饰元素体现其中式特点。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大的变革或事件,从而会导致某种服饰流行。皮尔卡丹等世界级大师的中国风时装设计和世界首脑APIC中国区上海会议的中式服装都使中国元素服饰火热流行。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继承的文化特征04part中国元素的象征礼仪性表现标志性特点流行性体现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发展的文化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服饰式样、着装方式与服饰观念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对旧的服饰文化的彻底否定,而是对旧式样的更新,对旧观念的进一步完善与充实,满族服饰的发展体现了旧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融合。

满族服饰与现代中式服饰一脉相承,如果说满族服饰是工笔画,那么现代中式服装就是写意画。满族服饰对于中国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努力搜集和弘扬满族的服饰文化,把中国的民族服饰文化发扬光大。21世纪,中国文化必将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主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将呈多元化趋势。如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既保持本民族的主体文化特色,又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平融洽的相处,真正做到“文化自觉”,如何将传统和现代以及世界的服饰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民族特色的服饰,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04part中西结合现代西方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着装观念和方式,中西合璧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服饰文化特征,不是单纯地再现,主要是对沿袭的满族服饰的分解并与现代西方服饰元素重新组合,总体风貌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将传统的代表中国的满族服饰元素巧妙地和现代西式服装造型相结合,体现适体、简洁、轻松、自由的风格。所谓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主要从造型、面料、款式、色彩、装饰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良。国内设计的比较成功的有“木真了”、“玄色衣裳”、“阁兰绣”等品牌,既有时尚性又能展示浓郁的中国特色,具有很大的市场占有率。国外的皮尔·卡丹、伊夫·圣洛朗等设计师也曾运用这种设计手法设计了很多成功的作品;TomFord在2004年为YSLRiveGauche所做的设计中,大量运用了龙的图案和中国旗袍的造型,并巧妙融入时尚气息,创造出典雅而前卫的新旗袍样式;JohnGalliano的设计,则运用立领、扣袢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