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课件_第1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课件_第2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课件_第3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课件_第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14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第四单元1.听写生字。

2.复习象征手法。复习1.听写生字。

复习研读课文

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运用象征,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研读课文

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第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第5、6段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第7、8段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第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第5、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了什么?

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

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淡青色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外部形态

总干:笔直、绝无旁枝

内(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外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什么手法?

本段可分两个层次。1-4句是第一层,5-8句是第二层。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作者欲扬先抑,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

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作者欲扬先抑,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深化,发人深

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

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

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

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自然段有什么不同?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自然段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2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了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2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生长环境:(色彩)(幅员)(地势)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生长环境:(色彩)(幅员)(地势)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作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茅盾曾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茅盾曾说:“贵族化的楠木象了解本文的多种抒情方式了解本文的多种抒情方式1.课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