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_第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_第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_第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_第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编辑ppt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2编辑ppt马克思主义一词的由来马克思主义一词的首次出现是19世纪60—70年代,当时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等人从贬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为了肯定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伟大贡献,才开始从褒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提法。3编辑ppt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就是从狭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从广义来说,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构成的科学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使用。4编辑ppt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当时,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他们改变了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的创立,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划时代的伟大变革。5编辑ppt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并没有结束真理的发展,而是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而且还包括它的继承者对它的补充和发展。6编辑ppt马克思主义时代的发展一、《共产党宣言》二、《法兰西阶级斗争》三、《法兰西内战》四、《哥达纲领批判》五、《爱尔福特纲领批判》7编辑ppt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即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许多做法似乎是与毛泽东的做法是相反的,为什么把它们都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呢,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继承和发展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8编辑ppt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个特点

“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实践性:根本特征“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的时代性:与时俱进“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人民性:历史主体论“不断发展”的创新性:开拓新境界9编辑ppt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理论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逻辑二、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优势三、理论体系构成要素解析:精髓.主题.核心.目标10编辑ppt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11编辑ppt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2编辑ppt一、近代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一)近代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鸦片战争前:独立——主权独立完整——领土完整纯粹—生产关系纯粹13编辑ppt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

(1)帝国主义——决定性力量(2)封建势力——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3)封建剥削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4)民族资本主义——不是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5)中国状况——长期不统一,发展极不平衡(6)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4编辑ppt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侵略政治上: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袁世凯与列强公使的合影上海租界会审公廨15编辑ppt经济上:

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并通

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同英、美、日、俄、德、法、奥、意、比、西、荷共11国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16编辑ppt思想文化上:帝国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17编辑ppt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18编辑ppt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推翻帝国主义统治,求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根本任务19编辑ppt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当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186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分水岭:1919年五四运动20编辑ppt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对革命规律的把握程度中国革命的轨迹1927193419221935194519461949中共二大,制订民主革命纲领。单纯工人运动到统一战线联合资产阶级,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独立领导民主革命,“枪杆子里面夺政权”“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保卫城市的革命新道路。抗战时期,总结经验,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如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国向何处去?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国共谈判三年解放战争,两种思想大决战,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历史进程21编辑ppt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2编辑ppt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性质:过渡性质的社会

基本特征: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3编辑ppt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9月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从现在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过渡问题,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1953年5月,毛泽东在对李维汉一个报告的批语中,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24编辑ppt总路线工业化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有机统一工业化与改造紧密结合25编辑ppt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

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

26编辑ppt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结构图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7编辑ppt农业经济商品化使生产者趋于分化,成为无产者。要实现农村转型,就要组织农民进入集体农庄或生产合作社要通过合作占有和生产来改变私人占有和生产的小农经济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顾现实,强制推行农业合作化马恩列宁的分化说斯大林中国的合作化,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的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曾明确指出农业也有一个工场手工业发展阶段。28编辑ppt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步骤

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03

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01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0229编辑ppt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0编辑ppt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出从初级直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流血革命”手工业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突破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设想,创造出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等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过渡形式农业31编辑ppt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32编辑ppt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很多做法是学习苏联经验。但实践表明,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我国国情。33编辑ppt主要内容(1)首先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开辟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前三条)(3)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第四、五条)(4)提出在政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后五条)34编辑ppt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35编辑ppt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敌我之间:专政(运用国家机器,依法治罪)人民内部:民主(讨论、批评、说服教育)36编辑ppt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1、政治思想领域:团结——批评——团结

2、物质利益、分配: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3、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民主集中制

4、科学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共产党和民主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6、民族之间:民族平等、团结互助37编辑ppt《论十大关系》: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明确提出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重工业和轻工业、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38编辑ppt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步骤

二、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

一、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39编辑ppt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40编辑ppt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遭到严重挫折,造成严重后果,留下深刻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41编辑ppt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42编辑ppt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公有制主体原则、共同富裕原则

43编辑ppt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44编辑ppt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概念45编辑ppt传统社会主义观点的模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小农经济国家必须通过发展商品生产等中间环节走向社会主义;学会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重视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46编辑ppt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这些国家或地区在20世纪1960年代到1980年代经济飞速成长,但在这之前他们只是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地资本和技术,利用本地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走上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道路,成为东亚经济火车头。结论: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推进现代化。47编辑ppt从本质理论的三个层次认识社会主义(1)生产力层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突出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48编辑ppt(2)生产关系层次:社会主义根本方向改革生产关系也是发展生产力;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49编辑ppt(3)目标层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在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本质内容。50编辑ppt从本质理论的三个层次认识社会主义(4)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三个层次统一①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③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④目的与手段的统一;⑤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51编辑ppt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52编辑ppt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作为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发生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53编辑ppt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毛泽东说,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不过矛盾的性质和阶级社会有所不同罢了。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性质、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第三,提出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解决的方法是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第四,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54编辑ppt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一些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55编辑ppt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起的认识,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56编辑ppt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统一于发展生产力)。第四,指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57编辑ppt改革开放的性质所谓“革命”,是指具有根本意义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从变革的领域看,有经济方面的,有政治方面的,有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从社会变革的层次看,有根本制度方面的革命,也有体制方面的革命。58编辑ppt制度是决定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把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基本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属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私有制、两党制、多党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体制是指这一制度的运行机制,如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就是体制;制度决定体制,体制是制度的反映,同一种制度可以有不同体制59编辑ppt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

第一,就解放生产力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第二,就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第三,就改革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60编辑ppt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都是为了把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这个意义上,将它们合在一起,看作是第一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对旧的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深刻变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第二次革命则是对原来的经济体制、政治、文化体制等方面进行又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革。第一次革命为社会主义的改革提供了基础;第二次革命是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61编辑ppt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62编辑ppt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第一阶段,1978-1983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二阶段,1984-1987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三阶段,1987-1991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63编辑ppt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和任务十七大提出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64编辑ppt我国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市场秩序不规范第二,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第三,市场规则不统一第四,市场竞争不充分65编辑ppt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66编辑ppt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1)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2)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3)市场调节可以与计划调节相结合;4)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5)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67编辑ppt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是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和形式的总和。经济体制经济制度68编辑ppt灵活性多样性

形式

经济体制经济制度内容

决定方向

1.经济体制是否合理,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同一个经济制度,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制度,也可以采取相似的经济体制69编辑ppt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2)党的十二大,“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3)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4)十四大,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5)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70编辑ppt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71编辑ppt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72编辑ppt(一)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维护国家统一是爱国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远古时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河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中国历史上,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制造分裂的人,历来被人民所唾弃。73编辑ppt二)中国共产党是祖国统一的坚定维护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对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采取暂时不动、待时机成熟时再收回的策略,同时对武力解放台湾作了各方面的准备。但由于美国的直接插手和阻挠,致使台湾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不仅顺利收回了香港、澳门,也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74编辑ppt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无数仁人志士的执着追求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是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近代以来,林则徐、孙中山等志士仁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更是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75编辑ppt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6编辑ppt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77编辑ppt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并且开发了台湾宝岛台湾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大陆各地居民陆续移居台湾。到明清时期,大陆移民占台湾人口的绝大多数,成为开发台湾的主要力量。78编辑ppt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79编辑ppt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形势的分析二战后和建国初期的很长时期内,毛泽东在科学分析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坚持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又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80编辑ppt70年代,毛泽东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81编辑ppt但是,毛泽东晚年对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估计没有随世界形势的变化而改变。82编辑ppt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83编辑ppt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的内涵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84编辑ppt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依据:第一、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第二、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85编辑ppt第三、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86编辑ppt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87编辑ppt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88编辑ppt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