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培计划۰经典诵读教师培训讲座】
文学经典的理解与经典诵读
江苏师范大学徐放鸣教授(2014年11月1日)
引言作为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教师,需要从理论层面深刻理解文学经典的由来、文学经典的意义,文学经典化的过程。本讲座采用理论分析与个案解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大家理解文学经典。特别是理解文学经典《红楼梦》。
一、如何理解文学经典“经典”一词是经常使用,但又不曾深究的概念。如“红色经典”、“经典老歌”、“经典著作”等等。人们在运用时,未必去深究所谓经典的真正内涵和意义。我们在推动“中华诵”活动时,其主题“雅言传递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就需要对经典的内涵深化认识,需要理解文学经典是如何形成的,它为什么被称为“经典”。
1.什么是文学经典
文学经典是经过历史积淀而获得公认的、承载人类普遍审美价值、伦理价值和认识价值的作品。在文学经典中既体现出人类审美共性,又显现着鲜明的民族特性和特定的时代精神,还在其语言形式中表现出作家的独特风格和创作个性。文学经典又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不同的意识形态下对文学经典的选择和界定会存在明显的差异。
对文学经典的两种不同理解本质主义的理解——认为经典铭刻了人类美学和道德品质的最高成就,并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道德典范。
美国批评家布鲁姆认为,只有审美的力量才能透入经典,而这力量是一种混合力: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知识以及丰富的词汇。他把是否具有崇高的美学特质看做经典与非经典的最大区别。美学尊严是经典的一个清晰标志,是不可复制,无法借鉴的。
(布鲁姆自己著有《西方正典》一书)建构主义的理解——经典主要是由于外部因素所形成的,而不是由于其自身先天的美学条件。特定时代的文学经典不过是其自身意识形态的表现。
法国学者布尔迪厄认为,经典化的过程是与各种文化艺术的机构或评估机制(评论、获奖、作家地位、学术职位等)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得经典留下了深深的“筛选”的烙印。实质上,这个烙印就是某种意识形态。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使其作品迅速成为新的经典。
2.文学经典的构成因素以上两种对经典的理解都有其道理,多数学者在这两者间寻求协调和综合,认为文学经典既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可以变动的;既是客观的,又是建构的。进一步的讨论则是思考经典构成和后世经典建构的因素或者条件。童庆炳提出的经典建构六要素:
1)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2)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空间;
3)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
4)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
5)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
6)“发现人”或者“赞助人”。3.文学经典的功能
为文学创作、阅读和解释提供范本、理想和灵感;传播和维系某种思想遗产;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文学参照系;对作家的互惠作用;将相关的文学理论合法化;文学经典的历史化。
4.文学经典的不同分类
官方经典
个人经典
潜在的经典
遴选的经典
批评的经典
5.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一时洛阳纸贵”的流行作品未必能够被后世接受为经典,文学作品成为经典,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经典化过程。白居易《长恨歌》:故事“本事”与诗歌的再造时隔50年,用“以汉说唐”之法来叙事抒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到后世又有人以戏剧《长生殿》再次演绎这段帝王的爱情。陆游的《钗头凤》与唐婉的和词,因为两人之间凄美的爱情作为创作背景而成为传世名篇。苏东坡的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怀念亡妻王弗的名作,人称“催泪弹”)
二、经典传播与经典诵读
1.文学经典的多种传播方式阅读传播方式:传统的、个体化的感悟方式,要求读者有必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认知经典的内生动力。诵读传播方式:既有古代诵读传统,又具有当今经典传播的时代特征,以群体性活动为主,在师生的互动中感悟经典的意蕴和魅力。两岸四校学生共同吟唱《诗经·蓼莪》图像传播方式:古老的、直观的、容易理解的,可以跨文化传播的方式(日本书店里的三国故事连环画;读图时代之说)。影像传播方式:将文学文本改编为影视文本,以影像的直观性、视听的丰富性来获得更多受众。这已经成为当今文学经典走向大众的主流形式。解读传播方式:如央视《百家讲坛》上徐放鸣的《我读孟子——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等。
2.文学经典传播普及的新探索文学经典与朗诵艺术以及音乐艺术的巧妙结合——以《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为例。以濮存昕牵头,方明、乔榛、丁建华、宋春丽、许还山、张光北、肖雄、薛飞、剧雪、迪里拜尔、袁晨野、康庄等自愿组成的公益性演出团体近十年来致力于以文学与音乐结合的形式传播古典诗词经典,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1年7月4日,该组合来到徐州演出,为我们带来了一次欣赏经典的视听盛宴。
3.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探索语言艺术与综合艺术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文学经典的普及和大众化。从文学的非直观性和想象性到影视艺术的直观性和综合性,经典在改编和转化中获得了新的面貌,也获得了一次又一次被阐释的机会,形成了有关经典的若干文本之间的有趣的“互文”关系。我们以《红楼梦》为例来考察文学经典的影视传播现象。
三、经典解读例证分析
解读经典《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背景资料:《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49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一)《红楼梦》是一部怎样的文学经典第一,原作为未完成稿,续作多样,直至如今,形成了堪称独特的文学现象。
自乾隆年间始,各种关于《红楼梦》的续作纷纷出笼。据有关学者统计,《红楼梦》的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如《后红楼梦》、《红楼后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梦补》、《增补红楼》、《红楼》、《红楼梦影》等。经历220余年,又有今人刘心武,以他的独特解读并再续红楼,成为近年的文化热点。第二,作者的写作题旨隐晦,意蕴丰富,令后人做多种解读,形成了“说不尽”的《红楼梦》。
曹雪芹自己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鲁迅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第三,作品结构庞大,叙事复杂,人物众多,世间小说罕有可比者(俞平伯语)第四,对《红楼梦》的改编历久而不衰,由文学而戏曲、而电影、而电视剧,形成了跨越多个艺术门类的独特景观。第五,作为文学经典的《红楼梦》在走出国门的跨文化传播中遭遇问题。书名的翻译闹剧语言的障碍审美欣赏习惯的隔阂浦安迪(AndrewH.Plaks)第六,网络文化对《红楼梦》的影响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引发的新一轮红楼热“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的推波助澜2010李少红版《红楼梦》的播放引爆大众“红学”狂潮(二)《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1.何谓悲剧?鲁迅: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黑格尔:悲剧的构成是两个都有合理性、又都有片面性的力量之间的冲突。恩格斯:悲剧表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事实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2.小说文本中的宝黛爱情第3回,相见却似旧相识。第97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王熙凤使出调包计,宝玉误与宝钗结婚,如此刺激断送了黛玉脆弱的生命。临终前的半句话“宝玉,你好……”留下不同猜想。3.影视中的宝黛爱情几个桥段:越剧版唱段王扶林版李少红版越剧青春版《红楼梦》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3.影视中的宝黛爱情几个桥段:越剧版唱段王扶林版李少红版黛玉葬花宝玉生日夜宴3.影视中的宝黛爱情几个桥段:越剧版唱段王扶林版李少红版林黛玉初入荣国府讨论:当今大学生如何看待宝黛爱情?(三)《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1.关于形象诗学
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分析,如今已经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逐渐凸显,形成了被称为“形象诗学”的理论分支和批评模式。在国内,主要由湖南师范大学的赵炎秋教授(有《形象诗学》一书)和我提出这一概念(有《审美文化与形象诗学》一书)。
2.《红楼梦》中的代表性人物形象1)宝、黛、钗2)王熙凤(凤姐),曾经有王朝闻专著《论凤姐》3)晴雯、袭人、紫鹃4)红楼二尤我校校友,美籍华人学者王海龙教授有专书研究《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参见《曹雪芹笔下的少女和妇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四)《红楼梦》的影像传播1.现象:例证(王扶林版与李少红版对比分析)2.意义:一是促进文学经典的普及化、大众化。《红楼梦》的文学文本120回,共110多万字,能够通读者并不太多。二是影视从文学经典中吸收精髓,获得力量,提高品位。3.分析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的审美方式和审美经验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分析。第一,二度创作中的互文关系1、关于“互文性理论”:巴赫金;克里丝蒂娃。
单一互文关系与多重互文关系。2、二度创作:对原作的理解和再创造;
再度创作:在原作与改编作品的基础上再创造。3、怀旧心理与审美记忆
以此来分析王扶林版与李少红版的观众反响。文学语言具有非直观性和想象的丰富性,让人在阅读或者收听中产生审美想象,调动自己以往的审美经验来再现文学场景。影像语言具有直观的生动性和丰富的视觉表现力,可以克服阅读障碍而让更多的受众直接感知。第二,文学语言与影像语言文学描写例证: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第三,文学性的多样存在方式视觉文化时代,文学阅读的审美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双氯芬酸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冶金用胶辊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全效紧肤调理霜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丝印铝制瓶盖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LLDPE拉伸膜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高浓度工业废水浓缩处理装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童军扣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科技型企业融资居间协议
- 医药购销廉洁协议书范本
- 临时合作协议书范本
- 2025年人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 同等学力英语申硕考试词汇(第六版大纲)电子版
- 部编四下语文《口语交际:转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解读
- 污水管网计算说明书
- 原子杂化轨道理论
- 充填开采之 矸石充填术
- 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议书范文
- 互联网销售卷烟(烟草)案件的分析
- 公务员考察政审表样本
- 白菜花生长过程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