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中国文化概论上篇文化界说文:各色交错的纹理。同“纹”化:改易、生成、造化。《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第1页/共44页文化是自然的人化在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讲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和各种自然属性。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也改变“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与心理的、工艺与道德的、自律于律人的)的不断提高和完善。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既是文化。第2页/共44页文化结构的四层次(一)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合,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衣食住行第3页/共44页文化结构的四层次(二)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国家、宗教团体、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第4页/共44页文化结构的四层次(三)行为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主要指民风民俗。第5页/共44页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四)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第6页/共44页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一)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二)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第7页/共44页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8页/共44页历史地理疆域: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俄罗斯、加拿大政区:省—县二级制与省—市—县三级制并存民族:56个民族。人口:07年底13.3亿地形地貌:中国多山,山地高原丘陵占65%气候:中国大部处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第9页/共44页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的稳定和延续中国的农耕经济为基础的生产模式,使得是否适宜农业生产成为决定人们去留的首要原因。中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成为文化稳定的物质基础。中国东边大海、西南高山、北部沙漠的地理位置,隔绝了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客观上维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第10页/共44页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沿海地区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联系。西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则只能靠迁移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第11页/共44页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第12页/共44页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发祥: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过程:黄河流域(土壤松软)—长江流域(铁器和牛耕)——江南地区(北方战乱)。唐朝:“东南财税”、“西北甲兵”第13页/共44页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二)农牧融合农耕民族稳定安居,生产力发达。游牧民族骠悍善战,生产力低下。农耕民族在抵御侵扰的过程中形成防御心态,同时在稳健儒雅的性格中加入了勇猛粗犷活跃的特质。游牧民族在侵略中学会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逐渐的“为被征服者所同化”,促进了华夏农耕经济的多元交汇。第14页/共44页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三)大农经济纵向:远古村社经济、宋元乡族经济产生的宗法观念,对中国的社会各方面产生影响。横向:不同于农奴经济,中国农耕包括农、林、牧、商、渔各种经济成分。第15页/共44页二、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奴隶社会的土地公有,国家耕种管理封建社会的土地买卖,国家收赋税,产生了商业贸易。商业作为农业的补充,不能独立发展。曾经的辉煌:16世纪前,农耕技术发达、手工业世界领先、商品货币经济繁荣。第16页/共44页三、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停滞1、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的特征,制约了资本主生产方式的顺利产生。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第17页/共44页四、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1、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第18页/共44页中国文化依赖的
社会政治结构第19页/共44页一、宗法制度1、产生于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周公制礼之后得以确立。继承制、邦国制、宗庙祭祀。2、家国同构: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家庭是父家长制,国家是君主专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20页/共44页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特点: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2、经济基础稳固。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4、对人身控制严密。第21页/共44页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第22页/共44页1、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正价值: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注重道德修养,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负价值: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第23页/共44页2、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正价值:中华民族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等。负价值: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的缺乏,文人的影射传统等。第24页/共44页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用政治伦理代替了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伦理也大于法律,因而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在中国古代很难找到立足之地。第25页/共44页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历程第26页/共44页上古:发生中国人属蒙古人种,起源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云南)物质文化:旧石器—火—新石器(陶瓷)观念文化: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社会组织: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夏王朝文化分布:三大集团华夏:黄土高原,炎黄;东夷:山东、河南、安徽,蚩尤、后羿苗蛮:湖南、湖北、江西,伏羲、女娲第27页/共44页商周:神本走向人本公元前14世纪,盘庚定都于殷(河南安阳)出现甲骨文,标志中国文字成熟殷商尊神重鬼,周公“制礼作乐”确定人伦第28页/共44页春秋战国:文化轴心时代1、文化背景:礼崩乐坏,士阶层形成兼并战争,文化冲突与重组诸侯争霸,尚未形成一统观念世无“共主”,百家争鸣。第29页/共44页春秋战国:文化轴心时代2、诸子百家儒家:以“仁”为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现世事功、道德修养。道家:尊崇天道、向往自然、主张无为。法家:力主强化法令,达到富国理乱的目的。墨家:兼爱非攻,小手工业者的思想。阴阳家:运用阴阳消长模式来论证社会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基本方式。第30页/共44页春秋战国:文化轴心时代3、华夏民族的形成经过500年(前722-前221)的征战与融合,诸侯各国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礼仪文化等方面都趋向与华夏一致,形成了中国燕山以南,长江以北的黄河中下游及淮、汉流域广大地区的统一的华夏民族。第31页/共44页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秦一统帝国: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汉文化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兴起。第32页/共44页魏晋南北朝:文化多元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教)儒学:战乱割据,儒经崩解。玄学:思考个体人生意义价值。道教:关心如何不死。佛教:讲究死后升天。关系:相互碰撞与融合,丰富了中国国文化的内涵。第33页/共44页隋唐:隆盛时代文化政策:有容乃大。艺术成就:
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书法:颜筋柳骨,天下宗师;绘画:灿烂而求备;散文:韩愈、柳宗元影响几个世纪。第34页/共44页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内省:理学的建构:将伦理纲常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儒学先义后利思想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35页/共44页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市井文化:勾栏、瓦舍。在都市生活中,人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的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教育与科技发达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第36页/共44页辽夏金元:农牧冲突与融合征服者被征服,文化融合。元杂剧西厢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阿拉伯、波斯、中亚的穆斯林聚合成回族。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元朝进行大交流。第37页/共44页明清:沉暮与开新沉暮:大兴文字狱,文化领域恐怖政策。开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借反理学,批专制。文化总结:永乐大典、康熙字典、四库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西学东渐:欧洲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思想与科技第38页/共44页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第39页/共44页一、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三大文化类型: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以长城为界,冲突中融合农业文化对游耕文化通过教化和移民中融合少数民族的贡献:磨面做饼、胡萝卜、石榴、葡萄酒、植棉做衣、胡服骑射、马扎、笛子、唢呐、阿凡提的故事第40页/共44页二、中外文化交汇1、第一次大交汇晋唐时期佛教的传入,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佛教的宗教色彩被洗涤,而其从形式到内容上的精华,汇入雄健奔放、生机勃勃的隋唐文化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第41页/共44页二、中外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AChE-MAO-B-IN-7-生命科学试剂-MCE
- 科技创新在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中的应用
- 社交媒体行业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
- 屋地施工合同范本
- 科技助力下的电子商务物流变革
- 社区教育服务点-助力居民终身学习
- 电竞文化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障措施在酒店中实施
- 2025贵州黔南州荔波县昌发水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及拟人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科技教育中的教师情感引导策略研究
- 科技创新在商业竞争中的优势体现
- 高中主题班会 悟哪吒精神做英雄少年-下学期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课件-高中主题班会课件
- 2025电力物资检储配一体化建设技术导则
- 新学期 开学第一课 主题班会课件
- 民法典合同编讲座
- 2024年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发展中心2025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657名工作人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大学转专业高等数学试卷
- DBJ51-T 198-2022 四川省既有民用建筑结构安全隐患排查技术标准
- 公司厂区保洁培训
- 江苏省招标中心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2024年防盗门销售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