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沁园春·雪》是毛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豪迈情怀和不凡气度。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过程和方法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2.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4.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2.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难点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教学突破1.运用语言和画笔,在音乐的陪伴下,师生共同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感受诗人由近及远、借景怀古、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1.从描写“雪景”的诗句入手,结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的交融,进入新课。2.朗诵教学。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4.分组绘制“北国风雪图”。学生活动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受情与景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诗歌形象的内涵。4.体会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和想象、联想的艺术手法。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分钟)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分钟)三、组织活动,绘制“北国风雪图”(约分钟)(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
1.诵读,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2.学习上下阕词内容的区别与联系。3.研讨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点。4.比较阅读,学习鉴赏诗歌的技巧。
学生活动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2.学习本词上下阕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3.畅所欲言,并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把握词的主旨。4.比较两首诗歌异同,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会迁移运用。一、诵读上阕词,复习已学内容,进入下阕词的学习(约分钟)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下阕词(约分钟)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诗(约分钟)
本课总结
这是一首主旨鲜明、气势恢弘、意境壮美的词。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和背诵,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诗、乐、画”一体的学习思路。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鉴赏者的角度,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词的感受和体验。诗歌语言的分析是零散而琐碎的,抓住重点词语,是解读这首词的关键。
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本词是毛泽东主席的代表作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诗歌的学习一直讲究诵读和个人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计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词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和“诗、乐、画”一体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在日后的诗歌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运用,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1.请给下面加粗字注音。妖娆()分()外竞()成吉思汗()俱()答案与提示:ráo、fèn、jìng、hán、jù2.请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1)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答案与提示:(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2)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3.理解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答案与提示:“望”字承上启下,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壮丽河山,情由景生,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惟”和“顿”都是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惟”字有力地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唯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在句中强调黄河上上下下波涛滚滚的气势一下子失去,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的速度。4.词中哪些景物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哪些是近景?哪些是远景?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答案与提示:雪飘和冰封的北国雪景是近景,而群山、高原的一望无垠、连绵起伏是远景;雪是实景,长城、黄河与晴日之景是诗人想象出来的虚景。远近交替,实虚结合,使词中的景色层层叠叠,既反应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又勾画了一幅壮美、立体的北国雪景图。充分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豪迈胸襟。
◆个性练习设计1.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分组合作画出词中表现的“北国风雪图”。答案与提示:结合课前预习和课堂讲解完成,使之成为推进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话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与提示: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句承接上文,后一句开启下文,由描绘自然景观过渡到评点历史帝王。3.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的含义?答案与提示:这是全词主旨所在,因此至关重要。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在建国以来的相当一段时间,人们都遵从此说。但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自然得出结论,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抒发了作者本人作为革命家、政治家的抱负和自信。4.诗人柳亚子曾评价《沁园春·雪》说:“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请你课外阅读几首苏轼的词,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看看他们有什么异同,尝试着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教学探讨与反思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教给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歌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诵读、品味的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民族的语言之美和音律之美。
补充资料1.关于作者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2.《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全党全军在毛主席制定的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战胜了王明机会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建立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前进阵地。蒋介石在推行反革命“围剿”的同时,加紧卖国投降活动,妄图借日本侵略者之手,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变整个中国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这样一个威胁到全国人民生存的严重问题面前,战胜了内外敌人,征服了万水千山的中国共产党,又担负起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1936年2月,正是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万里长征后,紧接着又在毛主席率领下,从陕北出发,渡河东征,奔赴抗日救国第一线的时刻。毛主席在这时写了《沁园春·雪》这首词。十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时,蒋介石决心发动反革命内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