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二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_第1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二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_第2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二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_第3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二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_第4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二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对于记者来说,采访中有两个环节特别重要:一是知道怎样才能捕捉到新闻线索,二是通过策划更好地利用新闻线索。第一节

新闻采访以获得线索为起始点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新闻采访、写作大抵都离不开新闻线索。在社会生活中发现蛛丝马迹,进而寻找到新闻线索,这是新闻采访的开端,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一、新闻线索:含义及特点(一)新闻线索的含义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这一定义抓住了如下几个要点:(1)新闻线索属于简要信息的范畴;(2)这些简要信息是关乎事实的;(3)这些事实是刚刚发生的。(二)新闻线索的特点其一,新闻线索大都比较简略。相比于新闻事实,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没有完整过程,没有具体细节,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新闻五要素俱全。其二,新闻线索一般都较为零碎。相比于新闻事实,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新闻线索才可能比较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三,新闻线索稍纵即逝。与新闻事实一样,新闻线索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往往在不经意间来到人们身边,又从人们身边消逝,且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极小。其四,新闻线索通常不可预期。新闻线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新闻事实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作为新闻事实信号的新闻线索的闪现当然更具有偶然性。其五,新闻线索往往真假混杂。新闻线索涉及较多的是表象,可能确有其事,也可能只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杂。综上所述,记者应当严格区别新闻事实与新闻线索的界限。

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作用第一个作用:为记者发现新闻事实提供了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记者要努力发现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新闻事实;与此同时,还要依靠社会公众从四面八方提供新闻线索。如果有了新闻线索,记者就有了找到新闻事实的大致方向和路径,就有了逼近新闻事实的可能性。第二个作用: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使之产生采访的欲望。记者的采访欲望是其采访活动的起点,但是这种主观动机如果不与客观存在的新闻线索相碰撞,就不可能转化为采访行动。进而言之,作为记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的新闻敏感,往往也是由新闻线索激发的。第三个作用:为记者的采访提示方向。新闻线索是关于新闻事实的不完整信息。想要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线索是不行的。有人将根据新闻线索所作的采访比喻为“顺藤摸瓜”,这是非常贴切的。新闻线索具有一定的提示性,虽然它只是新闻事实的片断,然而一般说来,记者可以根据片断性的信息所提示的方向,认真进行访前准备,邀约有关采访对象,并通过自己的采访,完整地还原新闻事实。第四个作用: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每一次新闻报道都相当于一次战役,而在战役中想取得关键性的胜利,就得依靠高质量的信息。好的新闻线索,无疑是媒体报道决策最需要的信息。记者掌握的线索越多,意味着“可供选择的采访方案就越多,记者的活动选择余地就越大,那么,决策就可谓达到了最优化”。①相反,可掌握的新闻线索越少,媒体做出高水准报道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小。新闻线索信息量小,就会使媒体的报道决策陷入困境。今天,媒体之间的竞争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在同样获得新闻线索的情况下,获得信息更多的媒体就会在同类题材的报道竞争中占得先机,受到更多的关注。三、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新闻线索(一)在走出去和沉下去的过程中寻找线索

例《“潜伏”局长》(二)从党政机关及各类会议上获得新闻线索

(三)从企事业单位寻找新闻线索(四)在重大文体活动中寻觅新闻线索(五)通过社会网络捕捉新闻线索(六)在其他媒体的报道中发现新闻线索(七)在日常的平凡生活中抓取新闻线索例《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安稳觉/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第二节

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新闻敏感就是“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和本领”。新闻线索通常隐藏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采访者去捕捉。然而要捕捉到这些新闻线索,从记者的主观方面来说,新闻敏感是不可缺少的。新闻线索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缺乏新闻敏感的记者捕捉不到新闻线索却有其必然性,具有新闻敏感的记者常常拥有较多的新闻线索同样有其必然性。正因为如此,有人干脆从新闻线索的角度为新闻敏感下定义——新闻敏感就是“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和本领”。一、获得新闻线索有赖于新闻敏感对于新闻敏感,人们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在西方,甚至有人形象地把新闻敏感比喻为“新闻眼”和“新闻鼻”,指的是记者感官灵敏,反应快捷,能够迅速地“看到”或者“闻到”新闻线索。在我国,学者们也对新闻敏感做过许多阐述。“新闻敏感是记者对事实的新闻价值的敏锐的发现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新闻敏感是一种专业能力或者素养。这种能力是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有相当严格的时效要求。新闻敏感还来自于记者对周围环境的时时刻刻的留意,时时刻刻处于工作状态,就像南振中说的那样:“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除了睡眠,随时随地都在发现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也可以说,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随时随地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采访活动……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只有达到这种境界,记者方才可能不漏掉偶然出现的新闻线索。二、新闻敏感:发现与判断先说发现。发现大家都能发现的、有很高新闻价值的事实,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要在别人发现不了新闻的地方发现新闻。不具备这种能力,很难说具有新闻敏感。再说判断。记者在自己的新闻活动中,不仅要能灵敏地发现“新”、发现“异”,而且应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准确的判断。一是判断该线索及其背后的事件全貌从整体上说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是判断在目前的新闻线索中,有哪些与记者已采访到的新闻事实、已有的经验知识或者记者以往获得的新闻线索有关。三是判断目前的新闻线索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例安德罗波夫可能已经逝世三、新闻线索的追寻与跟踪许多记者,每天的日程表都排得很满。政府各部门的会议、政府的新闻发布会,往往都会通知相关记者到场采访。新闻发布会有统一的文字材料,因此,记者通常是在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有些记者不是在创造性地进行新闻采访,而是日复一日地重复进行新闻报道。他们采写的新闻作品在相当程度上是程式化的,很少是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中,他们的新闻作品无法吸引受众的注意。在现实社会中,一个媒体真正出彩的地方,不是它一件不少地报道别人同样报道的新闻,而是它报道了别人没有报道过的新闻,也就是独家新闻,或者起码在报道同一题材时,它的报道比别的媒体更有深度或者更为快捷。

记者捕捉新闻线索离不开新闻敏感。如果一个记者具有比较强的新闻敏感,他就会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能从异常的情况中敏锐地捕捉到新闻线索。例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赫鲁晓夫下台二是能根据当前的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事实的新闻价值。例《中国消费者报》打假宣传三是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例《“黄豆行动”诞生记》

四是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捕捉新闻线索。例《日照“海上救助殉难案”发人深思》五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获取新闻线索。例《古战场上电话多》第三节

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

当今时代,大量的新闻采访和报道已不是一个记者所能胜任的了,而需要整个媒体整合资源,进行团队合作,这才能充分利用新闻线索,写出具有巨大社会影响的新闻报道。同样感受到某一新闻线索的存在,同样进行了采访和写作,可是采访的成品和传播的效果却未必都能令人满意。出现这一问题,固然可能是因为新闻记者个人素质存在差异,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媒体。当今时代,大量的新闻采访和报道已不是一个记者所能胜任的了,而需要整个媒体整合资源,进行团队合作,这才能充分利用新闻线索,写出具有巨大社会影响的新闻报道。失败的采访个案,通常都是因为整个媒体对该新闻线索缺乏深入的挖掘、思考,缺乏上乘的报道方案和报道计划。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进行新闻报道,业界和学界的许多人都提出了报道策划的问题。笔者认为,成功的报道策划应当能对采访和写作产生良好的作用。一、报道策划的实际含义一个好的报道策划应当由以下内容组成:它要根据新闻线索的核心内容明确报道的主要目的;它要预先决定报道的执行者或者执行小组,决定动用的物质资源和媒体内外各种可以整合的资源;它要决定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决定报道所涉及的空间;它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访和写作的形式以及版面的安排;它还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报道的预算,确定报道的预期效果,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二、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首先,好的选题往往来自精心的策划。

例“东人西行记”其次,策划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可行的方案。例陈泉涌的经验之谈再次,策划为新闻采写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和其他准备,从而可以使记者充分地利用新闻线索,写出高质量的报道。例《深圳,你被抛弃了吗?》最后,策划能为报道提供强有力的团队。第二章结束以下为案例链接PPT2011年初,“节后用工荒”席卷全国,扬州许多企业面临开工不足的难题。这成为媒体关注的民生热点和新闻焦点。扬州市人社局组织了用人单位春节后跨省大招工。作为跑口记者,胡俭随之而行。此行的目标省份为:主要向北行进,分别是安徽、山西、河南、山东等几个劳务输出大省。一路上翻山越岭,行程艰险:汽车爆胎,差点翻到山沟里;正月初饭店不开门,一路上受冻挨饿。跨省招工行程5000里,最终带回了一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缓解了扬州用工荒。胡俭采用行进式报道,发回大量动态稿件,用许多生动的小故事,记录了用人单位与务工人员所急所盼,受到报社表扬。报道任务可以画上个句号了;但胡俭心有不甘,原因是没抓到令人眼睛一亮的好新闻。于是回访一家家企业,采访外来民工的生活工作情况。“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2011年3月7日中午,一批来自云南曲靖的农民工来扬州宝亿制鞋厂报到,陪同他们来的,是当地负责劳务输出的陈家顺副局长。陈家顺在欢迎仪式上透露:前一年的春天,他曾经在宝亿制鞋厂隐去官职打工一个月,发现扬州的用工环境不错,才决定带大家来这里打工。就业局长“潜伏”打工,为的啥呢?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胡俭随即展开采访,揭开局长“潜伏”打工背后的悬疑。回头想来,发现“潜伏局长”线索,看似偶然,实际上酝有必然。返回1983年,时任《辽宁日报》记者的范敬宜到辽宁省康平县的两家子公社采访,夜里在公社的办公室睡觉。由于一夜都睡得很安稳,第二天一起床范敬宜就找到新闻素材了——睡了个好觉这就是新闻。原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公社干部夜里要守着电话等上级指示,清晨要对付堵门要钱、要粮、告状、报案的社员,因而无法睡好觉。改革开放后,社员日子好过了,因此在公社办公室值班的干部终于可以睡安稳觉了。后来,范敬宜根据进一步采访的结果写出了消息名作《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安稳觉/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睡觉睡出了新闻,这是一个被多种教科书反复引用的经典个案。让人至今依然感喟的是:如果没有那种在平凡生活中把握不平凡细节的能力,如果范敬宜并不了解农村生活,他就是在公社办公室睡上十天八夜,也不可能写出好新闻来。返回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去世前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很长时间都没有公开露面。安德罗波夫因病逝世后,苏联方面守口如瓶,使外界无法得知真实情况。《华盛顿邮报》记者达斯科·多德尔从苏联当时的两则报道中发现了一些异常之处。其中一则报道了苏联的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推迟外出访问,另一则报道了出席欧洲裁军会议的苏联代表团的副团长、安德罗波夫之子伊格尔突然回国的消息。这使多德尔感觉到安德罗波夫的身体健康出了严重的问题。据此,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抢先向外界报道了安德罗波夫可能已经逝世的消息。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多德尔之所以比别人报道得更快,是因为他把握住了新闻线索中最关键和最核心的内容,而此时,其他记者却尚未找到报道的头绪。返回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赫鲁晓夫下台不久,法新社率先向世界报道了这个消息。当时法新社驻苏记者并没有得到苏联官方关于赫鲁晓夫下台的消息。这名记者发现:赫鲁晓夫已有几天没有接见外宾;另外,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通告中也没有出现赫鲁晓夫的名字;而红场一带戒备森严。他感到这样的情况比较反常,预计有什么大事要发生,甚至意识到是赫鲁晓夫出了问题。于是他想方设法通过非官方途径向有关方面打探信息,最终得到了证实。于是,他远早于苏联官方通讯社塔斯社向世界披露了这个消息。返回1995年3月,山东小伙子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厦购买了两副日本产索尼耳机,经有关部门鉴定,这种耳机是假货。此后王海又让自己的弟弟去买了10副这样的耳机,目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获得赔偿。此举引起了隆福大厦和相关部门的不满,他们认为不知假而买假,可退可赔,而知假买假则属于谋取不当利益。消协将此事通报给新闻传媒后,不少媒体认为此事很棘手;只有《中国消费者报》的记者高秀东觉察到其中的新闻价值。他把王海现象放在我国政府下决心打假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发现1993年10月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近两年了,百姓中只有10%的人知道此法的出台,更少有人利用此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关机构、部门虽然开展了“中国质量万里行”等打假活动,但制假、售假的活动依然猖獗。高秀东觉得,打假宣传要落到实处,“王海事件”是一个突破口,有极高的新闻价值。果然,关于王海的报道在《中国消费者报》上刊出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巨大反响。返回《健康报》记者魏萍有一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贫困县翁牛特旗采访,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材料。在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中,一个男孩书包中的咸菜瓶引起了她的注意。原来这个孩子是个住校生,一周回一次家,这咸菜就是他每日三餐吃的菜。这在当地原本是很常见的事,不是什么新闻,却引起了魏萍的联想。原来,该地盛产黄豆,黄豆营养丰富,为什么当地的教育部门不能引导农民利用黄豆来改善学生的伙食呢?把这两条线索统在一起,新闻便产生了。她找到当地有关部门,请大家出谋划策,形成了一个关于“黄豆行动”的方案。1995年年初,《“黄豆行动”诞生记》一文刊出后,社会反响极为强烈。各大媒体都对此作了报道,“黄豆行动”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豆行动计划”,不少贫困地区的孩子吃上了豆腐,喝上了豆浆,健康状况大大改善。返回1997年山东日照市发生了一起海上事故,一个名叫王连全的人为救三名落水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一开始,三个人都说是王连生舍己救人,但后来又矢口否认。通过有关部门的认真调查,日照市政府将王连全树为精神文明标兵。事情看似圆满解决,可《光明日报》却从这个正面典型身上发现了新闻线索———获救者为何出尔反尔?该报记者马晓毅前往日照采访,发现落水的当事人均不见踪迹;一位市委的同志陪同记者采访王连全的父亲,王父说什么话都要看市委陪同者的脸色;涉及此事的一位律师也因为有市委的同志在场而不敢回答问题。马晓毅为了解真相,冲破重重障碍,“甩”开了陪同人员,私下约了王父和律师,才逐渐找到重要的知情人。原来,落水者为了某些隐情,收买了政法部门有关人员,使公安局“丢掉”了原始材料。而日照市委出于家丑不能外扬的考虑,不想让记者了解此事的复杂背景,因此人为设置障碍。几经波折,真相大白于天下,马晓毅的《日照“海上救助殉难案”发人深思》等一组连续报道也随之问世,各地新闻传媒纷纷转载,该文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返回2000年春天,范敬宜随全国人大《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组到山西浑源,顺便去看了看雁门关。他对雁门关的神往,源于童年听过的一句昆曲《牧羊记》的唱词:“雁门关阻隔了平生愿,请哥哥登望乡台聊叙别情。”那是投降匈奴后的李陵对着大义凛然的苏武唱的,苍凉中透出羞愧。到了雁门关,才发现雁门关不但到处是历史陈迹,而且可以看到现代化带来的许多新气象。特别引起他兴趣的,是大街小巷到处都有挂着红底白字标志的国际国内长途电话亭。于是,他放弃上地摊寻觅假古董的机会,去采访了几位电话亭的摊主,打听为什么有这么多电话亭,打长途电话的都是些什么人。一位摊主说:“打长途电话的多着哩,有谈买卖的,有家里有人在外打工的,当差的,当兵的,什么都有。刚才打电话的那个小媳妇,当家的在新疆当兵,隔三差五就一个长途,一说就是半天。”这立刻引起他的联翩浮想。现代化给这个原来闭塞荒凉的古战场带来的是什么?是蓬蓬勃勃的生机、商机和各种信息。这些都是不大进入记者视野的好新闻啊!忽然,程砚秋《春闺梦》的一段唱词从他脑子里蹦了出来:“可怜负弩充前阵,历尽风霜万苦辛。可曾身体蒙伤损?是否烽烟屡受惊。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因何一去无音信,不管我家中这肠断的人。”哀婉缠绵的“游丝腔”,把思念远方战场上亲人的幽怨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现在有了电话,特别是有了手机,还用得着那样问“可曾”、“是否”吗?于是,他信笔写了一篇《古战场上电话多》。结尾是这样写的:“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喜欢今人,喜观现实中的世界,喜欢有电话声的雁门关。独立苍茫的雁门应该永远保存,电话频频的雁门关更应当阔步走向未来。”此文发表后,有些同行的记者问:“我怎么没有注意到你写的那些电话亭?你怎么有那么多的新闻敏感?”返回在西部大开发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之时,媒体对此作了大量报道。在此情况下,报道如何出新?《经济日报》进行了别出心裁的策划。“东人西行记”是该报2000年1月推出的一组系列报道,“西人东行记”则是在2000年5月推出的另一组系列报道。虽然在时间上,这两组报道相隔四五个月,但它们却是“姐妹篇”。2000年初,记者跟随温州市政府、柳市镇政府和天正公司(温州的一家企业)的三位人士共同到西部考察。这组“东人西行记”就是随行的采访记录。“东人”是指来自东部的人士,他们生活在我国较早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温州市。报道就是借“东人”的眼睛看西部。“东人”西行历时半个月,报道共刊发了16篇。它们不同于一般性的西部大开发报道,在西部大开发报道中显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这应当归功于事先所作的精心的策划。返回“平面媒体的竞争力在于精心策划。”这是中国新闻奖连续十年得主、时任《科技日报》总编辑的陈泉涌的经验之谈。在《中国青年报》,他曾参与策划并指挥南北两线记者,奋战六十多天,出色完成了1998抗洪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