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主要内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含义?(P2);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首先,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其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再次,从它的研究对象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什么?(P14)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3、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P3-P4)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4、马克思主义的历程:(P7-P9)1848年2月,《马克思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候,产生了两大阶级。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同时它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是真正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实践性和阶级性。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1-P12)(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3)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也具有高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为什么说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嘴鲜明的政治立场?(P12-13)为什么说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P13-P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布。第一章1、如何理解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P23-P25)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现代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运动与静止;(P2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静止是从特定的关系考察运动时,运动所表现出的特殊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静止是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什么?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什么?(P26)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运动、时间、空间。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2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时对象性的活动,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P26)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7、意识的本质及特点;(P28)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8、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P2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生,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9、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P29-P30)(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0、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辩证关系原理(P30)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1、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辩证关系现实意义(P30)(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2)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3)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4)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1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前提是什么?(P31)(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1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方面(P33)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他们的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14、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哲学意义主要表现方面(P3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他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什么?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什么?(P3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16、如何理解联系及其特点?(含义及特点)(P34)含义: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17、如何理解发展及其实质?(含义及特点)(P36)含义: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1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什么?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焦点: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19、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P38)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须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20、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P39-4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1、矛盾的两种属性及其含义(P40)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P41)(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2)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2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书本P41)2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P4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P41)(1)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2)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这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年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胜利与失败等等,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2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2)27、矛盾分析法(P48)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2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P42)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9、质量互变原理(质、量、度的含义)(P43-45)(1)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3)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30、质量互变原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3-45)(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行和飞跃性的统一。31、质量互变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P43-45)规律:前进行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3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以及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33、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3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应用;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1、实践的含义、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基本要素;(P59-P61)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类型:物质生存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要素: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2、实践的主体与客体(P59)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3、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P60)实践关系(最根本的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4、实践和认识的关系;(P62-P6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及特点(P66-P67)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特点: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应性特征,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在现。6、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出是消极地、被动得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7、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7)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8、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P69)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什么?实践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10、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7-P69)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三个阶段两次飞跃)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11、真理的含义,实质(P74)(1)定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实质:真理是关于普遍必然性的认识,是认识(表象、思想)与对象(本质、规律)的关系问题。12、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P74)(1)客观性(合规律性):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问题的唯物论)(2)一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3)价值性(合目的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真理符合论的三重内涵)1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问题的辩证法)(P75-76)(1)绝对性:真理的内容表现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其一,客观内容的绝对性,其二,世界可知性的绝对性)(2)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其一,广度上是一定范围而不是全部,其二,深度上是一定程度、一定层次)(3)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两者相互依存,两者相互包含。(没有绝对的绝对,也没有绝对的相对,只有相对的绝对。真理就是对绝对的相对理解。)14、真理与谬误的关系(P78-79)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15、真理与谬误能够相互转化的原因(真理的特点)(P79)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具体的16、什么是真理的检验标准,为什么?(P81-P8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7、实践作为检验标准的具有的两重性(P83)(1)确定性(绝对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2)不确定性(相对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约束18、价值的含义及特点(P85-P86)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19、价值评价及其特点(P86-P87)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具有三个特点:第一,评价是以客观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20、价值评价的作用(P88)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21、什么是价值观?(P88)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体系。22、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P89)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23、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P93)24、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P94)第三章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102)社会存在与社会的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社会存在的含义(P103)含义: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作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1)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2)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全部社会生活。(3)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4、社会意识的含义(P10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5、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辩证关系(P10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P108)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思辩证关系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P109-P110)8、生产力的含义,基本要素,重要因素,发展水平的标志(P110-P111)(1)定义: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2)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3)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9、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0、什么是生产关系?(P111)(1)定义: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根本的经济关系(2)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辩证关系)(P11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1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辩证关系的意义)(P114)①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13、什么是经济基础?(P115)(1)定义: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与经济体制14、什么是上层建筑?(P116)(1)定义: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2)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1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P118)(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变革)(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促进、阻碍)16、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11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1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的意义(P118-P119)这一规律的实践意义:它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18、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P120-P121)19、人的发展三形态依附性、独立性、自由个性20、经济发展的三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21、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人们的主体选择性包含的意思(P121-P122)(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22、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P124)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等;(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革命与改革(3)主体动力——人民群众(4)巨大杠杆——科学技术2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4、阶级斗争(P127)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5、社会革命(P131)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26、社会改革(P133)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27、科技革命(P134)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即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28、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P138)29、劳动时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不仅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确证。(P139)30、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的原则(P139-P140)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3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这一概念?(P140-142)(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32、为什么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到的决定作用?(P140-142)(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33、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P143-P144)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34、国家的特征: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征收赋税。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是阶级不可调节的矛盾。(P116)第四章1、商品经济的目的,产生条件(P15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条件:①社会分工的出现(前提条件);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条件)。2、商品的含义,二因素,两因素关系(P152)含义: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因素:(1)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自然属性),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脑力和体力的消耗。(社会属性)二者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3、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P152-P153)(1)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抽象劳动。(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4、商品的价值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P153-P154)(1)质的规定:价值的实体是什么。(劳动)(2)量的规定: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劳动量)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5、价格的定义:价值的货币表现(P155)6、价值规律的含义,表现形式,作用(P155-P157)基本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表现形式:(1)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表现:(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7、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自发的调节时产生的消极后果(P157)8、货币的含义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9、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58-P159)首先,它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10、商品拜物教(P159)1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P160)(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释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3)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12、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P162)13、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P167)⑴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⑵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1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P188-P190)由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发展而来,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资本主义在生产的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必经阶段)、萧条、复苏和高涨1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基本条件,价值组成部分(P169-P170)使用价值:价值的源泉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组成: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是劳动者家属的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16、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P173)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16、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P174)17、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P174)劳动过程:创造新的使用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商品价值的形成18、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P174)19、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P176-P178)(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0、剩余价值率的含义,计算方法(P178)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也就是剥削率。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公式:21、资本积累的含义,源泉,本质(P179-P180)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剩余价值促进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促进扩大再生产。源泉:剩余价值本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统治。22、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P182)23、资本循环的含义,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P183)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些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是资本循环。循环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货币资本循环24、资本的分类(P175)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5、资本家提高剥削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或者是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26、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P191)(1)对内职能: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2)对外职能:国家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延伸,服务于其政治统治。(3)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2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P192-P197)(1)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条件下,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2)资本主义法制——宪政: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人权原则。(3)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及其机构(4)资本主义选举制度:普选与竞选(5)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性:战胜封建主义,促进社会进步;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人身和社会政治自由;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经验。(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金钱操纵下的民主,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28、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P198-P199)(1)它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2)它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2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第五章1、垄断的实质(P203)实质: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2、垄断形成的原因(P203)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的含义(P205-P206)资本:由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相互渗透、溶为一体而形成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寡头:帝国主义国家掌握巨额金融资本、控制国民经济和国家政权的极少数垄断资本家或金融资本集团。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主要形式;(P207-P209)主要形式: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微观规制形成原因:①资本主义生产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扩大。②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矛盾的加剧。③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新产业领域的开拓,需要巨额的投资同个别垄断组织资本量相对有限的矛盾突出起来。④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私人垄断组织单纯追求自身眼前利益的矛盾趋于尖锐化。战后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化同民族市场的狭隘界限的矛盾也不断加强。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P215)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6、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与实质(P221)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7、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P232)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曾有过它璀璨的年华。但它的每一个进步却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最终不能逃脱被更高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命运。8、经济全球化(P216-221)全球化含义: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后果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⑵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部分地缩短与发达国家距离;使劳动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可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获取更大利益。⑶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扩大;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许多国家和国际社会面临治理危机;各国经济联系愈益增强,但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9、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原因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⑵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⑷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0、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11、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在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第六章1、科学社会主义(1)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P214)(2)两大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3)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4)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P223)2、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产生的两个条件是: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由工人阶级本身的先进性所决定:①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故最具有组织纪律性,最大公无私②资本主义条件下,唯一被完全剥夺生产资料的阶级,唯一与资产阶级直接和完全对立的阶级,因而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性③在斗争中不断成熟的阶级。3、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①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②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③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④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形式:暴力与和平。4、社会主义基本特征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⑵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⑶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⑷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⑸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⑹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五、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1)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2)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5、无产阶级革命形式:暴力革命和和平过渡;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6、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经历了三个时期:1)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2)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3)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7、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的历史贡献有哪些?1)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很大程度上遏制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4)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8、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9、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1)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2)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3)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4)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5)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P228)10、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概括: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P229~230)1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P235~236)第七章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合理、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这主要表现在: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必然王国”是指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2、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首先,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然后,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3、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特征:1)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将使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2)适度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3)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P256)简答习题1、心外无物(存在就是就感知)。答:这句话不对。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它都存在。心外无物将客观世界当作人类意识的产物,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2、理在事先。答:这句话不对。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理在事先的观点,认为在客观物质存在之前,还存在着某种客观精神,犯了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3、割下来的手不再是人手。答:这句话符合辩证法原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手是人劳动的器官。手离开了人体,徒具人手的形态,却失去了劳动器官的功能,从这一角度来看,离开了人体的手不再是人手。4、人为什么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答:河流是不停歇地流动的,上游的水流会不停地取代下游的水流。当人第二次跨进某条河流时,他第一次跨进的河流已经流走了。这个事例证明了事物的发展必然会不断地导致旧质的灭亡与新质的产生,甚至引起事物根本性变化的辩证法观点。5、相反相成。答: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矛盾的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矛盾的一方被消灭,另一方也将自然消亡。相反相成,与对立统一规律在根本上是一致的。6、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答: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各自向自己的对方转化。福转化为祸,祸转化为福,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7、简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哲学原理。答: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矛盾的对立或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对比、排斥、映照的性质。蝉噪与林静、鸟鸣与山幽,体现了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映照、衬托的关系。8、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答:这句话不对。人脑是意识的器官,而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仅有人脑,离开了人类社会,也不会产生意识。9、用哲学原理解释“谈虎色变”的现象。答: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实在的反映。老虎是自然界中一种极为凶猛的动物,能对人类造成极大伤害。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老虎的这一特性形成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人们谈到老虎来临或老虎食人的事情,就会产生恐惧的心理。10、猪孩王某长期与猪一起生活,十多岁时智商只有39,相当于正常人最低水平一半。后经专家7年教育帮助,始达69,接近正常人水平。试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答:王某虽然具有人脑这一思维的器官,但由于长期离开人类社会,与猪一同生活,所以不具备人的智力;后进入人类社会,经专家训练,才逐渐获得接近人的智力。猪孩的经历,充分证明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答:这句话不对。社会意识作为相对独立的精神领域和过程而存在发展,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诸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但它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离开了社会存在,谈不上社会意识。12、宇宙无穷无尽,不可充分认识。答:唯物论认为,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可以被认知的。意识就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人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宇宙无穷无尽,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没有穷尽。认为宇宙不可充分认识,陷入了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13、简述“瞎子摸象”的哲学意义。答:按照唯物辩证法观点,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事物的统一整体。瞎子摸象,将大象身体上的各个部位分别看成大象的全部,而看不到大象整体,显然陷入了孤立偏面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14、简析“欲速则不达”这句话的哲学意义。答: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向前发展的。这些过程的发展和变化,是受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决定的。违背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一味求快,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将事情办糟。15、“人定胜天”这句话的意义与局限性。答:在自然界与人这对矛盾中,自然界是可以被人类改造的。“人定胜天”显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伟大作用和豪迈气慨;但自然界又有自身发展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要合乎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16、简析“过犹不及”哲学涵义。答: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质变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要保持事物的质,就不能超越事物保持自身性质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过与不及,都超出了事物质的规定性,都被排斥在某事物之外。在这一点上,它们的性质是相似的。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适度的原则。17、“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哲学内涵是什么?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包含着量变质变规律的原理。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这个成语给人以重要启示,即一定要重视量的积累,决不可忽视、小看“小”和“少”。任何的“大”和“多”,都是由“小”和“少”积累而成的。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扎扎实实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日积月累,不断在综合素质方面自我修为;又防微杜渐,在思想道德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完善的人。18、运用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原理,论述“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的道理。答:1、事物的联系与发展都采取量变与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2、梅树从孕育花胚、花苞,到梅花开放之前,经历了一个在漫长冬日潜滋暗长的阶段。这是一个渐进的量的发展过程。从无梅花到有梅花,这是事物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质的变化是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发生的。3、以此比拟人生,常常先要有量的积累,即长期的人生历练,然后才能有质的飞跃,即事业的成功。我们应以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不断投身于社会实践,经受磨炼,以提高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较大贡献。19、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论述拔苗助长的荒谬性。(46)答:1、自然界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要充分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禾苗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一定自然条件下,有其必要的生长周期,这是由禾苗本身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3、拔苗助长无视禾苗的生长周期,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蛮干,结果导致禾苗枯死,当然受到自然的惩罚。4、这一寓言告诉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0、简析“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句话的哲学意义。答:长江大河万古奔流,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发展方向,如同江河的奔流一样,要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历史上的反动或落后势力妄图阻挡历史潮流,开历史倒车,只能是自取灭亡。21、人对世界的认识就像镜子映照他物,这句话对不对?答:不对。人对世界的认识并不像镜子映照他物,而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一方面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创造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2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答:这句话不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产量的增长有一定限度,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提法,过分强调了人的意志的力量,认为意识可以决定存在,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23、真理有时是相对的,有时是绝对的;有的真理是相对的,有的真理是绝对的。答:这句话不对。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24、有相对真理,有绝对真理,所以真理是二元的。答:这句话不对。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有功功率平衡课程设计
- 2024年原料采购合同模板(含市场调研)3篇
- 2024年汽车租赁公司挂靠车辆租赁与车辆保险服务合同3篇
- 2024医院与医疗设备供应商全面合作协议书3篇
- 2024年个人住房委托贷款延期还款专项协议3篇
- 液压课程设计意义
- 成本课程设计总结
- 流行饮品课程设计案例
- 物联网感知课程设计温度
- 会议中心疫情防控封闭式管理方案
- 研学基地申报模板
- 华南理工大学《-模拟电子技术-》历年期末试卷4套含答案
- 《学校章程》制订工作会议纪要(六)
- 桩基溶洞处理专项施工方案(2024.4.2旋)
- 常用工具的正确使用
- 管材管件供货计划、运输方案及保障措施及售后服务
- 2024湖南旅游集团总部部分岗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T-CARM 002-2023 康复医院建设标准
- 光伏发电项目技术标投标文件
- 网球肘完整版本
- 老龄办年终工作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