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设计 省赛一等奖_第1页
《古代印度》设计 省赛一等奖_第2页
《古代印度》设计 省赛一等奖_第3页
《古代印度》设计 省赛一等奖_第4页
《古代印度》设计 省赛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印度的区域范围,知道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建立古代印度国家的时间和经过,吠陀和梵书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所以把这一时期称为“吠陀时代”,知道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状况和雅利安人扩张情景,是文学艺术领域对种姓制度的反映;知道种姓制度是印度国家形成中的一种特殊的等级制度和阶级关系,“吠陀时代”是种姓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知道佛教产生和发展的概况,佛教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对种姓制度的反抗,理解产生佛教的经济与政治背景、思想文化因素。掌握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并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的技能。2.通过吠陀与两部史诗的对比,了解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的区别;通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佛教产生的背景,初步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影响,初步尝试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3.知道宗教是意识形态之一,理解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懂得尊重别人宗教信仰的道理。[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佛教的创立与发展。难点:种姓制度。说明: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期佛教的产生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状况,故列为重点。2.种姓制度是印度一种独特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关系,作为贯串全课的线索,与其它内容的相互联系,对学生而言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故列为难点。出示《古代印度地图》。学生:观察地图,了解古代区域范围。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出示《古代印度地图》。学生:观察地图,了解古代区域范围。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古代印度”与现在印度区域范围的不同。然后指出印度最早的文明创造者是达罗毗荼人。导入: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区域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广。教学内容一:吠陀时代 学生:阅读课文(教科书P10第1段),找出主要的历史要素。教师提出要求:找出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建立国家过程的基本历史要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指导。 学生:阅读课文(教科书P10第1段),找出主要的历史要素。教师提出要求:找出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建立国家过程的基本历史要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指导。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学生历史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出问题:现代人是怎么了解“提出问题:现代人是怎么了解“吠陀时代”这段历史的?学生回答(多种答案)。教师简要概括。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加深印象。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教学环节三:出示材料1。教师提出问题:两则材料呈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出示材料1。教师提出问题:两则材料呈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学生阅读材料,讨论回答问题。出示材料2(经简化整理)。 提出问题:种姓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其基本情况怎样?出示材料2(经简化整理)。 提出问题:种姓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其基本情况怎样?阅读材料,并根据教师要求,阅读教科书,解答问题。出示材料3。分组讨论分析,表述形成的观点。出示材料3。分组讨论分析,表述形成的观点。结合材料2分析种姓制度的影响。教学环节五: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尝试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教学内容二:佛教的创立和发展出示佛教小故事(如材料3)。教师提出问题: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出示佛教小故事(如材料3)。教师提出问题: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播放《印度佛教》视频。师生共同观看,掌握关于佛教创立和发展的基本知识。播放《印度佛教》视频。师生共同观看,掌握关于佛教创立和发展的基本知识。教学环节七: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视频使学生对基本知识加深印象。出示材料5。教师提出问题: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示材料5。教师提出问题: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阅读材料,分组讨论,解答问题。由此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出示完整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线索和知识结构,着重强调:种姓制度是印度国家形成中的一种特殊的等级制度、阶级关系;佛教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对种姓制度的反抗;史诗是文学艺术领域对种姓制度的反映。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出示完整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线索和知识结构,着重强调:种姓制度是印度国家形成中的一种特殊的等级制度、阶级关系;佛教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对种姓制度的反抗;史诗是文学艺术领域对种姓制度的反映。小结:课堂训练:出示《古代亚非文明区域示意图》。学生:找出四大文明区域的地理位置,并能通过比较了解这些区域自然环境所具有的共性。出示《古代亚非文明区域示意图》。学生:找出四大文明区域的地理位置,并能通过比较了解这些区域自然环境所具有的共性。教师:指导学生从时间、地理区域、文明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资料附录]1.据现代学者考证,《摩诃婆罗多》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之间。在这漫长的八百年的成书过程中,《摩诃婆罗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八千八百颂的《胜利之歌》,后来演变成两万四千颂的《婆罗多》,最后扩充为十万颂的《摩诃婆罗多》(即《大婆罗多》),成为古代文明世界中最长的一部史诗。——《摩诃婆罗多——毗湿摩篇》玄奘游历印度,回来后也曾记道:“如《逻摩衍孥书》有12000颂,唯明二事:一明罗伐拿(罗波拿)将私多(悉多)去;二名逻摩将私多还。”……值得注意的是,他当时看到的《罗摩衍那》只有12000颂,而今天的通行本子有24000颂,说明从唐朝到近代,《罗摩衍那》“长”了一倍。这足以证明它是在世代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增补扩大的。——杨学祥著《印度文化神秘之谜》2.材料一: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政府一直试图消除种姓制度,但结果并不理想。复杂的世袭种姓制度将印度社会划分出等级森严的阶层。1955年起,印度法律允许跨种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与同种姓的人联姻,以免受到配偶“高种姓”亲属们“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迫害”。最近,在孟买附近的巴尔克尔城,法院判处因不满姐姐与“低种族”通婚而杀害4人的迪利普·蒂瓦里等3名男子死刑。最高法院指出,这种“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杀害”是野蛮行为,并下令警方保护通婚的夫妇。法院将种姓制度叫做“民族的诅咒”。——东方网文章《印破陋习出新招:不同种姓通婚奖励1000美元》材料二:曾被称为“土匪女王”的普兰·黛维因为在低种姓人群中颇有影响而曾当选议员。今年7月25日,她遇刺身亡。印度国会女议员普兰·黛维被刺身亡的消息传出之后,许多外国人对此感到困惑和不解。人类都已经进入21世纪了,为什么在印度还会有这样的人和事存在?另外,既然普兰·黛维和其他一些低种姓的人深受种姓制度之害,这种古老而残酷的制度难道就不能治一治吗?事情并不这么简单。种姓制度在印度的法律上已被废除,但在事实上却未被消灭。经过独立之后几十年的努力,在今天的印度,种姓问题总的来说比过去要淡化得多,隐蔽得多。特别在城市里,至少表面上是看不出种姓制度的存在的。这是进步的一面。但是,不能否认,就全国而言,在印度的许多地方,特别是边远的农村,仍然在以各种方式实行这种制度。我们几乎在每天的印度报纸上都能找到低种姓人被打被杀的消息。据《印度快报》最近报道,在过去半年里,光是在北方邦就有1500起有关种姓暴力事件的报告。——人民网文章《种姓不同难通婚“贱民”经常被打杀——印度人难改种姓观念》3.必须指出,印度种姓制度的作用并非一概是消极的。它的积极一面是使印度民众在异己的文化或征服者面前有一种一致感。它还使个人在自己的团体中有一种安全感,从而促进各种形式的相互帮助。尽管种姓内部存在斗争,但各个种姓都知道相互合作,特别是在各地村民议事会的立法和行政上。——(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4.古代印度所实行的种姓制度中,把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所生的混血儿,从法律上给予一种名叫旃陀罗的贱姓,地位最低贱,只能从事下贱的职业。在舍卫城,有个旃陀罗姓名叫尼提的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释迦牟尼时,赶快躲开。但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这在当时是很伟大的平等的民主的改革精神。因为当时从事宗教职务被视为最高贵者。这体现了佛陀的“不舍众生”的宗旨。5.刹帝利贵族……通过战争和掠夺,在经济上也拥有最多的财富……可是也有许多婆罗门没落了。他们从事过去被他们看不起的低级种姓的商业,有的当了医生、樵夫、商人、农民、牧人、猎人和屠夫等……这样就促使本来就不甘心居于婆罗门之下的刹帝利起来反对婆罗门的最高地位。有不少吠舍靠经商或放高利贷致富。他们占有许多土地和财产,成了新的奴隶主。……随着经济地位的改变,富有吠舍的政治地位也有了提高,有些人还参加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工作,挤进了统治阶级的行列。他们当然不满于婆罗门的特权与说教。——《世界上古史》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重大影响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重大影响“佛陀时代”佛教创立产生背景“众生平等”,意识形态领域内反抗种姓制度前6世纪四大种姓发展为世界性宗教创始人:悉达多政局动荡、经济发展、新学说“吠陀时代”吠陀文献史诗文学考古资料(《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雅利安人建立国家征服土著灌溉农业前14—前6世纪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训练设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现代学者考证,《摩诃婆罗多》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之间……(从)最初是八千八百颂的《胜利之歌》,后来演变成两万四千颂的《婆罗多》,最后扩充为十万颂的《摩诃婆罗多》。——《摩诃婆罗多——毗湿摩篇》材料二:玄奘游历印度,回来后记道:“如《逻摩衍孥书》(即《罗摩衍那》)有12000颂……”而今天的通行本子有24000颂,说明从唐朝到近代,《罗摩衍那》“长”了一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