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Map数字填图培训教学课件_第1页
RgMap数字填图培训教学课件_第2页
RgMap数字填图培训教学课件_第3页
RgMap数字填图培训教学课件_第4页
RgMap数字填图培训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地质填图方法简介登封野外地质(数字填图)实践教学讲座主要内容地质概况数字地质填图RGMAP数字填图方法简介区域遥感影像驻地登封县城区域地质特征区域地层区域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陆块南部,基底为新太古界中深变质岩系及古元古界嵩山群浅变质地层,以韧性变形为主;盖层主要为中元古界及其以上地层,以发育浅层次脆性断裂为特征。区域地质特征区域构造测区基本构造格架是燕山运动形成近EW向构造叠置在中岳运动及其以前近SN向构造之上,如高架的十字形立交桥。玉寨山复向斜示意剖面图1-片麻岩;2-老羊沟组;3-罗汉洞组;4-五指岭组基底的褶皱构造区域地质特征盖层构造区域构造区域地质特征区域矿产优势矿产:煤:含煤地层有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含煤56层,分属九个煤组。其中二1煤层是本区的主要可采煤层,五3煤层为大面积可采煤层。铝土矿:嵩山铝土矿是在浅海泻湖中沉积的层状铝土矿矿床,与中石炭系本溪组的分布一致。矿层往往产于海进层序底部的奥陶系马家沟灰岩的侵蚀面上。铁矿:主要的铁矿石为山西式沉积铁矿,与铝土矿共生,产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底部。其他矿产:灰岩、白云岩、硅石矿等

地质发展史

太古宙—新太古代基底形成阶段中元古代—新元古代盖层形成阶段震旦纪—三叠纪地台稳定发展阶段侏罗纪—第四纪地台活化阶段

地质发展史

太古宙—新太古代基底形成阶段

新太古代——下基底形成阶段:新太古代早期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形成一套碎屑岩建造,新太古代中期岩浆活动强烈,喷发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中酸—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嵩阳运动是一次挤压性造山运动。古元古代——上基底形成阶段:嵩山群为一套陆源碎屑岩建造,主要为石英岩,反映出环境变化为陆相—海相。中元古代—新元古代盖层形成阶段:中元古代早期嵩箕古陆长期处于风化剥蚀状态,没有接受沉积。王屋山期岩浆侵入活动相当活跃,形成较大的酸性岩体(石秤、白家寨岩体)及大量的基性—酸性岩脉。直至中元古代中期才又开始沉降,表现为地壳的升降振荡运动。新元古代中晚期,少林运动开始起动,嵩山区开始急剧隆升。在抬升过程中岩层向北倾斜角度加大,尚未完全固结或刚刚固结成岩的五佛山群岩层内引起重力失稳。

地质发展史

震旦纪—三叠纪地台稳定发展阶段

震旦纪:震旦纪早、中期,本区处于剥蚀状态,没有沉积。晚期受全球寒冷气候影响,嵩山及周边广大地区普遍有冰川活动,形成了罗圈组冰碛杂岩。少林运动以后,本区缓慢沉降,开始了大规模的海侵,进入显生宙时期。早古生代时期:滨海—浅海氧化环境寒武纪:早寒武世的沉积是在承袭震旦纪古地理面貌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期,古地形面上存在许多剥蚀残丘和沟谷洼地。晚期,海侵进一步扩大,本区全面没入海洋,普遍接受陆屑—碳酸盐沉积。中寒武世时,海底地形比较平坦。但地壳振荡频繁,水动力条件较强。陆屑供应充足,沉积物为滨海—浅海相砂屑、黏土—钙镁碳酸盐组合。晚寒武世时,南部缓慢隆起,海水由南向北逐渐退却,沉积厚度南薄北厚,沉积物以滨海相镁质碳酸盐为主。奥陶纪—志留纪:早奥陶世,海水已向北退出本区。中奥陶世时,地壳缓慢下降,由北向南海侵。北部有滨—浅海相碎屑—钙镁碳酸盐沉积,其中多有角砾状碳酸盐沉积层,系地壳频频升降,水动力条件较强所致;南部则仍为陆,缺少沉积。中奥陶世末期的中加里东运动使本区又全面隆升为陆,使晚奥陶世及志留纪均无沉积。

地质发展史

震旦纪—三叠纪地台稳定发展阶段晚古生代—三叠纪

泥盆纪—石炭纪:自加里东运动使本区隆升成陆以后,经过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及早石炭世漫长时期的风化剥蚀夷平,古地形已趋准平原化。早古生代形成的碳酸盐岩地层遭受了长期的风化剥蚀,在湿热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了红土风化壳喀斯特地形。中石炭世初,本区整体沉降,开始了古生代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海侵,海水由北向南侵进,在起伏不平的古风化壳上首先沉积了本溪组的铁质、铝质泥岩。二叠纪:太原期至山西期早期,区域气候潮湿,海水时进时退。山西期晚期,受中华里西运动的影响,海水向东南方向缓慢退出,该区由潮坪、潮道环境逐渐发展为宽阔平坦的滨海平原,在滨海平原形成了大面积的淡水森林沼泽环境,沉积了较厚的二1煤煤层。二叠纪中期,处于近海内陆盆地环境,接受河流相—湖沼相含煤碎屑沉积,并不时有海水内侵。石盒子期的晚期,豫西地区发生最后一次海侵,在滨海浅滩环境中形成了分布广泛而稳定的“平顶山砂岩”。晚二叠世末期,华北地台南缘受晚华力西运动的影响抬升,海水向东南方向退出,该区域的海洋历史也从此结束。三叠纪:早、中三叠世均为河湖相碎屑沉积,前者呈红色,后者红色与黄绿色相间,反映了气候的干湿交替。晚三叠世时地壳更加隆起(印支运动),本区已无沉积,缺失了侏罗系、自垩系和古近系早期的沉积。

地质发展史

侏罗纪—第四纪地台活化阶段

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燕山运动共有五幕,其中燕山运动三幕发生于侏罗纪、白垩纪之间,是一次强烈的褶皱运动和断裂运动。这次运动在本区造成中元古代晚期—三叠纪地层的近EW向开阔复式褶皱,使原有的东西向断裂复活,并发生NE向和NW向的断裂,塑造了本区显生宙盖层的构造格架。新生代时期:本区急剧上升,剥蚀作用强烈,燕山运动形成的颍阳—大金店一带山间断陷盆地成为这一时期有限的沉积场所。古近纪:在山麓低洼地带快速堆积了一套磨拉石建造,反映了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洪积—河流冲积沉积环境。早喜马拉雅运动,该区缺失了渐新世的沉积。新近纪:中新世洛阳期,盆地才又接受沉积,开始时为山麓堆积的紫红色砾岩,然后,逐渐转变为湖泊相的灰绿、褐黄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上新世末,晚喜马拉雅运动造成了中新统与第四系早更新统之间的假整合或不整合。经过喜马拉雅旋回的晚期发展阶段,形成了该区的现代地貌形态。第四纪:第四纪继承了新近纪的构造格局和地貌景观。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地壳的间歇性上升还使本区发育多级夷平面,使碳酸盐岩层发育多“层”溶洞。实习区地层古元古界嵩山群:罗汉洞组(Pt1l)和五指岭组(Pt1w)中新元古界蓟县系五佛山群:自下而上划分为马鞍山组(Jxm)、萄萄峪组(Jxp

)、骆驼畔组(Jxl

)、何家寨组(Jxh)下古生界寒武系:自下而上分为下寒武统辛集组(Є1x

)、朱砂洞组(Є1z

)、下—中寒武统馒头组(Є1-2m

)、中寒武统张夏组(Є2z)、上寒武统崮山组(Є3g

)、、炒米店组(Є3c

)、三山子组(Є3-O1s

)下古生界奥陶系:仅发育中统的马家沟组(O2m)上古生界石炭系:出露有本溪组(C2b)上古生界二叠系:下统为太原组(P1t)、山西组(P1s)和中统为石盒子组(P2s)和上统孙家沟组(P3s)综合地层柱状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填图区范围数字地质填图地质填图(geologicmapping)是在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尺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填绘在地理底图上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中国地质调查局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开发了RGMAP数字填图系统(现为DGSS系统),并于2005年开始在国内作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手段全面推广使用。

传统地质填图老三件:罗盘、铁锤、放大镜数据获取工作方式:野薄手写记录、素描地理底图上标绘图形信息成果表达和存储方式:野薄、图件和文字报告传统目测空间定位

第一章绪论大量描述性信息与素描图传统的野外数据获取和储存方式

传统的野外地理底图上标绘的地质体地质成果表达方式:地质图及相应文字报告汇交的原始资料档案文字报告和相应的地质图

上述可见,野外地质数据获取方式、室内资料的存储方式和成果表达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纸介质。缺点:1.堆积如山的资料难于保存、管理;

2.海量数据不能实现共享、不便交流;

3.不能满足地质信息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出路:数据采集、存储、成果表达方式必须是数字化。办法:必须在现代科技与信息发展的新形式下,用新思路、新的组织形式、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来从事地质调查工作,即数字地质填图方法工作动员人员培训资料与装备配置掌上机操作(内置GPS)RGMAP数字填图系统数字剖面测量系统踏勘野外数字剖面测量地质剖面图综合柱状图实际材料图地质图研究报告野外实践室内资料整理与成图野外数字地质填图数字地质填图工作流程图整理成图前期准备数字地质填图剖面测量记录剖面测量记录地质剖面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表头0.7cm年代地层岩石地层代

号层

厚(m)岩性柱岩性描述及特征化石矿产备注0.7cm界系统阶群组段0.8cm0.8cm0.8cm0.8cm0.8cm0.8cm0.8cm0.8cm0.8cm0.2cm2.1cm0.2cm13cm左右2cm2cm综合地层柱状图成果图示例成果图示例RgMap数字填图方法简介数字填图技术的含义数字填图系统组成与主要功能RgMap填图基础数字填图系统操作流程野外地质路线PRB数据录入规则数字填图技术的含义

数字填图技术(RGMAP)是基于GIS、GPS、RS技术为平台的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的数字化采集及数字化成果的一体化组织、管理、处理分析和提供个性化的社会服务的计算机技术RGMAP数字填图系统组成与主要功能数字填图系统组成数字填图系统硬件组成数字填图系统主要功能DGSInfoCERGMAP野外数据采集CESKETCH素描图系统CEGPS模块PCRGMAP室内数据处理系统CERGSCTION剖面数据采集数字剖面系统PCRGSECTION数字填图系统组成———由六个子系统组成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数据处理掌上系统Rgmap5.0路线Rgmap5.0.exe剖面pcrgsection.exe桌面系统DGSSDGSInfo.EXEREInfo.EXE主要功能 在地质调查中代替野薄与手图,实现资料获取、处理、使用的数字化 主要设备 电脑、掌上机(含GPS)、照相机RgMap填图基础掌上机(含GPS)笔记本相机新增三大件3.野外数据采集设备——手机或平板4.软件系统掌上机电脑安卓智能手机电脑软件目录设置自建目录数字填图桌面系统数字填图系统操作流程1图幅PRB库建立2创建野外手图3野外手图转入掌上机4地质路线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操作5掌上机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手图6野外手图数据整理7野外手图导入图幅PRB库8实际材料图制作9地质图及专题图编制建立PRB图库地理底图野外手图掌上机RGMAP系统野外手图库样品ROUTING分段路线POINT地质点产状化石BOUNDARY点间界线照片素描下一个POINT地质点实际材料图地质图空间定位属性操作设计路线PRB过程RGMAP数字填图数字填图

--功能框架和数据流程野外数据采集野外手图图幅PRB库实际材料图野外部分室内数据整理部分编稿原图空间数据库设计路线掌上机PRB数据备份及导入手图库PRB实际材料图野外连图及地质体的形成完成数字地质图掌上机录入点上、点间地质,界线产状样品照片素描建立图幅地理底图

处理流程P过程R过程B过程D3645P2mP2q路线地质调查——PRB过程野外地质路线PRB数据录入规则地质点POINT过程、分段路线ROUTING过程、点间地质界线BOUNDARY过程构成PRB过程。P1processR1ProcessB1ProcessD3645z1qz1qjFieldrouteGeologicalobservationPRBprocessD3646B0ProcessNextPprocessR2Process48野外观察路线PRB过程野外地质路线PRB数据录入规则地质点POINT(P)过程是指野外路线所通过的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或重要地质现象等进行地质观测点控制的过程。分段路线ROUTING(R)过程是不同地质实体之间分段路线描述记录的控制过程。该实际路线根据不同地质实体之间的内容和变化来进行分段描述,该变化可以是两个地质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