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衔接的思考_第1页
中小学衔接的思考_第2页
中小学衔接的思考_第3页
中小学衔接的思考_第4页
中小学衔接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衔接的思考宜都市教研室黎明QQ:124916887邮箱:xhlm0120@一、中小学教学存在的差异分析二、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三、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理论依据四、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五、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提纲一、中小学教学存在的差异分析中小学教学存在的差异分析一、中小学具体的教育目标及教育思想的差异

———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小学教育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素质教育落实比较充分,但同时也存在着强调简单背记和机械训练,忽视行为习惯培养、能力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等现象。中学教育在中考的沉重压力下,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得不把学习的结果放在首位,存在着较严重的偏重应试、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倾向。二、中小学生生理、心理方面与环境的差异

———管理方式的侧重点不同中小学教学存在的差异分析小学教师多是哄着、牵着、循循善诱地耐心地告诉学生该如何做,怎么做,以表扬的方式居多且很少批评学生。中学年龄的增长,学生不再喜欢老师的唠叨,对老师的批评不能认可,甚至于耿耿于怀,产生逆反心理,你说往东我偏要往西。环境上,新的学校、老师、同学,也会有不适应感;情绪上,表现为从性格活泼到突然沉默寡言。小学成绩好的孩子进入中学相对庞大的集体中,从以前的“众星捧月”到成绩平平,优势的不明显,更容易产生失落感。生理上,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第二性特征开始出现。心理上,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即从相对的儿童心理特征向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转化。主要表现为: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但自控能力差;热情高、求知欲强,但缺乏韧性,不能持久等等。中小学教学存在的差异分析三、中小学的阶段教育方式及教学手段的差异

———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同中小学教学存在的差异分析小学学科少,教师可以手把手的一点一点讲解,反复练习,重复训练为主,有时是老师哄着完成作业,方式方法单一。在课堂上,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敢说乐说,注重情感态度多一些,对知识掌握要求相对低一些。中学学科多,内容信息广、容量大,更多的要靠主动自觉来学习,灵活运用多样的方式方法。由于教师要讲解的知识点多,有些内容只能靠学生自习理解。课堂上侧重于培养学生能力,鼓励学生会说,注重知识技能多一些。同时学科的知识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和严密性,用小学听课的方法已经不适应。进入中学的学生,最大弱点就是听了就忘,识记的意识较差。

中小学教学存在的差异分析四、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及指导措施方面的差异

———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如小学科学),小学的课程内容较少,课程内容要求的掌握程度较低,书面作业大多为抄写的内容缺乏独立动脑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初中阶段设置分科(物理、化学、生物)与综合(科学)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学习难度增大,学习时间延长,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基本能力,学生在书中根本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不会动脑或懒于动脑的学生,很难完成作业,造成两极分化。中小学教学存在的差异分析五、中小学在学生管理体制方面的差异

———学生管理的侧重点不同1、管理方法不同

小学——教师把学生当作小孩子,许多事情都是手把手教,“抱”着、“扶”着“走”。中学——教师偏重于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2、学生支配时间的自由度不同

小学生就近入学,初中划片入学,这样,中学生上学的路程比上小学时远些,上学、放学在路上的时间增加了,因而在校外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多,面更广,这对学生的成长既有利又不利。

4、行为规范要求不同

中学在行为规范训练上比小学要求更高,内容更广,规章制度较多。同学们要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在七年级重点是抓好行为规范教育,进行基本的文明行为的训练,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等。中小学教学存在的差异分析3、作息制度不同中学的学科门类增多,课时数增加,每节课的上课时间增加5分钟……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不适应,开始时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课间休息。另外,初中课外作业比小学难度增加,花费时间延长,学会科学安排时间,提高做作业速度,保证睡眠时间,制定合理的作息表显得十分重要。5、班主任工作方式不同

小学的班主任对学生管得严,指导得细,采用教师评价的方式指导学生;中学教师则偏重于“培养”、“引导”、“发展”,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这就需要大家增强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善于自己管理自己,以适应中学的教育方式、方法。中小学教学存在的差异分析二、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一、中小学衔接的重要性中小学衔接,是指七年级与小学六年级的衔接而言,其目的在于使全体七年级学生能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尽可能缩小他们已有的差距,避免新的分化,因此,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小教育的区域差距,显得尤为重要。1、中小学紧密衔接是学校良性发展的需要。中小学之间是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一所好的小学可以促进相应中学的发展;一所好的中学也可以带动相应的对口小学的发展。反之则是相克。所以说中小学之间是一个整体的两个子系统,相互依存,息息相关。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2、中小学衔接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六年级到七年级是中小学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中小学衔接教育进行研究探索,了解情况,摸清规律,提高认识,探出新路,使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少走弯路,是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3、中小学衔接是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需要。七年级招生的生源划片,让七年级新生来自不同小学,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在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表现在“师与生、教与学”中,是双向的、相互的。做好衔接研究,能够从教育管理角度解决学生的不适应,减少后进生与中差生队伍的扩大。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4、中小学衔接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有利于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让初一教师提前“立体”地认识和掌握自己的教育对象,系统地了解、掌握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小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小学现行教材编排体系,基本内容及要求,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从而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给学生搭好过渡的金桥。能使学生提前对自己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规范要求、学习方法、学习任务有初步的了解。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二、国内外中小学教育衔接发展历史国内:

我国小学和初中的分段,一直以“六三”分段为主。追溯小学独立成为一段,是始于资本主义初期的国民教育。18世纪60年代以纺织机的改革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产业革命,需要数以万计的具有读、写、算基本技能的劳动大军,当时的小学担负着培养有粗浅文化知识的劳动者的使命。到19世纪80年代,以电力广泛运用为主要标志的工业革命,除需有读、写、算基本技能的劳动力外,还需部分工人懂得点数理化,因此开始普及初中教育,以适应高一层次的就业需要,学制上便出现了第二个段落。目前我国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在经济、文化、教育发达地区,小学毕业生百分之百地进入初中,可见小学教育已不再承担向社会提供劳动后备力量的任务,“六三”分段实际上已失去意义。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国外:

法国的非强制性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其中小学教育5年,初中教育4年。小学分为三个阶段,即启蒙阶段,是学前教育的延伸,为小学一年级,亦称预备班;基础阶段,包括初级班Ⅰ和初级班Ⅱ,为小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深入阶段,包括中级班Ⅰ和中级班Ⅱ,为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从1995年开学起,初中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为观察与适应阶段,帮助学生找出困难并予以补救;二年级和三年级为深入阶段,增加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四年级为定向阶段,注重专业的选择。法国的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使初中一年级成为中等教育观察和适应阶段”这一教学目标。阿尔及利亚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并确立了发展教育的五项原则:对所有6至16岁儿童实行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保证使用阿语教学;国家保证升学条件平等;各级教育免费。从1980年起,阿尔及利亚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包括三个阶段,每阶段学制三年,毕业后获得基础教育文凭。第一阶段相当于中国小学一至三年级,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接受能力;第二阶段相当于中国小学四至六年级,为启示教育;第三阶段相当于中国初中教育,主要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意大利实行八年义务免费教育。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儿童6岁入学,学制五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意大利小学教育经历了深刻的改革,明确了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今后社会生活和公民教育打下初步文化基础。公共教育部规定,小学教育必须与幼儿教育和初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还规定了教学法、测试和评估标准等。

前苏联也曾实行过七年一贯制、九年一贯制,把小学和初中融为一体。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三、国内中小学教育衔接研究现状上海市于1984年率先启动九年一贯制教育,已经有近20年的历程。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

1.1984~1989年,这是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启动期

2.1990~1995年,这是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开拓期

3.1996~今,这是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发展期陕西省中学JIP实验指导组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全国委员会合作开展的《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国家行动计划》(简称中学JIP)的子课题之一《中小学衔接实验研究》于92年7月至93年7月在四所中学实施了第一轮实验研究,从95年7月至96年7月,在全省三地市三十所中学实施了第二轮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达到实验预想的目标,并取得了关于中小学衔接的许多成功的经验.四、中小学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教师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义务教育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两种学校的教师是两套班子,存在如下问题:1、他们接受的是不同的师范训练,导致他们在教育观念与意识上的差异。2、他们的教学水准和教学风格不同。如对小学毕业生的评价上,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往往大相径庭。3、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缺少沟通,缺乏理解,更谈不上在一起共同讨论和研究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不连贯,小学和初中分别遵循了不同的课程设计原则。义务教育被分成了明显的两块——小学和初中。学生从小学向初中转换时,由于两段的师资、传统、课程设置属于不同的类型,不可避免会给学生造成转换上的困难,导致学生对课程和教学的不适应。

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将义务教育的一分为二在我国并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对。尽管许多教育专家、学者正在寻找能够使学生从一个阶段顺利地转换到另一个阶段的有效方法,现今的趋势也是尽可能使两段联系得更紧一些,使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具有连贯性的特点,但人们至今仍持这样的看法,即初中应提供中等教育,之所以称之为“初中”,不是因为它是介于小学和中学的初步的中间教育机构,而是因为它兼承了两头的特点。它继承了初等教育统一入学及一体化的特点,同时又继承了中等教育教师多样及科目分化的特点。显然,初中使用的是中等教育水平的教学方式,而在教学中寻求的是初等教育的完全同一性。

受其他发达国家教育结构改革的影响,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统一义务教育,加强义务教育段课程和教学的连贯性。他们建议设立九年一贯制的学校,称基础学校,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学形式,以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一致性。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学生方面的问题

从小学到中学,开始了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许多新生在进入中学后会发现中学与小学诸多方面的不同,如中学的课程比小学多,比小学难,中学的老师不再像小学的老师那样事事处处都管着他们等等。这些不同既会使七年级的新生感到新奇和刺激,同时也会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面前不同程度的感到无助和彷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和认识少年期心理特点,以及如何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七年级阶段是人生少年期的开始,是人生心理发育阶段的断乳期。这期间,学生在心理上的表现特征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冲动性和自觉性等交错发展。从少年期开始,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深入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加强教育,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中会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成熟意识萌芽并不断发展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进入第二个高峰期,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成大人了,每当别人对他们投以注意的目光或成年人以平等的姿态和他们交谈时,他们都会产生一种成熟的自豪感。可实际上,他们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这仅仅是少年们的一种主观体验而已。面对刚步入少年阶段的学生,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都应该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不能再采用对待小学生那样的监护、管束、惩罚等方式,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二是自我意识发生质变

自我意识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自我意识萌芽于幼儿阶段,儿童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到少年期,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认识了自己,第一次发现了自己,他们开始留心周围人的眼光、态度和对自己的评价,目的都是为寻找“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答案。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也反映在对他人评价的水平上。大多数少年能够对照别人做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小学儿童这种能力就较差,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是重复成年人的评价。

初中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大致有三:(1)自我评价普通偏高,他们往往夸大自己的品质和能力。(2)自我评价由表及里逐步深化。学生们往往首先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对人态度方面的缺点,以后才逐渐会评价自己的个性特点。(3)自我评价不稳定,顺境时高估,逆境时低估,与此同时,情绪和积极性随之起伏。三是认知能力明显发展

少年期的学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具体形象思维的成份仍起重要作用。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论的划分,初一学生已开始进入“形式运演阶段”,又称“认知思维阶段”。这时期学生已开始获得了超出自己直接接触的世界和自己信念之外的思维和推理能力,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对问题的评价开始趋向系统化。如果我们的教师研究和掌握了初中学生认知能力明显发展的这一心理特点,就会有的放矢的安排和设计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健康的发展。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四是情绪、情感易动不稳

具有冲动性,不善于自制和自控,行为不易预测,表现在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他们还常常像小学生那样蹦蹦跳跳,爱说爱笑,带有很大的情感冲动性,不善于调节自己情感的过度兴奋。他们又常常表现出初中生的特有的热情,争论问题时容易过份激动;遇到不愉快的事时不是急躁暴怒,就是灰心丧气;取得成绩时易产生自满情绪,遇到挫折时会悲观失望。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注意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发现他们的心理变化,适时适当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让开朗、热情、友善、真诚的优秀人格品质在他们的身上发扬光大。三、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理论依据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理论依据现代教育学理论: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知识迁移的根本。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新的学习总以原来的学习为基础,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总有影响。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理论依据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理论依据系统论理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理论依据学习心理理论: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小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心理年龄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的眼里,初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增加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保姆式地扶着走,使大部分初中生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通过角色的转变来达到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就要让教师改变陈旧的理念,进行角色的转换,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衔接能更好地使小学毕业生适应初中的教学。四、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一、把握学生发展和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侧重关注连续性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中,目前较突出的问题是只注意阶段性,而忽视连续性。中学生和小学生是有不同阶段特点的,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中学的那一天,突然完全失去小学生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他仍然带有小学生特点。如果这时中学老师完全按中学特点要求初入学的学生,那么势必造成学生严重不适应新的生活。中小学两个发展阶段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也可以称为衔接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小学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互相交融。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中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

发展过渡期的特点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这时期,如果学生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新阶段的特点较易形成,否则,会过多保留小学时期的特点。因此,中小衔接教育的要求任务,就是做好入学准备,为新阶段特点的产生和发展打下基础。例如,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教育就应该强化培养学生好动手,重实践,敢冒风险的开拓精神,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相信科学,乐于接受新观点,善于表达新思想,能够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等。因此中小学衔接要探索的重点是如何体现教育的连续性。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二、把握智力与非智力、能力与态度的关系,侧重点放在主动性培养上。大量资料证明,无论是身体准备、学习适应性准备和社会适应性准备,首要的是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如果儿童缺乏主动的态度,就谈不上创新的培养。一是要大力发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注意促使其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二是培养他们好学好问,对智力性材料和活动的浓厚兴趣。三是发展他们的听、说能力,培养他们对阅读活动的兴趣。四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教会他们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形成他们的集体感和友谊感。四是创设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扩大小学生的交往范围,丰富其交往内容,培养小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享和协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交往能力。五是培养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较强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六是增强小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抽象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七是进一步发展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学习和交往的能力,培养他们对阅读活动的浓厚兴趣,使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形成好的阅读习惯八是继续发展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培养他们探索精神,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三、把握学生兴趣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没有趣的事情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果缺乏指导,小学生的兴趣就仍然停留在被动地由外界事物的表面特点所左右,不会产生较强的、持久的主动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对小学生兴趣的指导是必要的,这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客观规律上看,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产生探索和思考的兴趣,如果教师因势利导,结合教学和日常生活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自己寻找答案,可以培养小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上进心和学习兴趣。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新课程的教材中,为拓宽小学生知识面,改变原来统编教材的陈旧、落后、浅显及强调周围生活中粗浅知识的传授,增加一些反映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和反映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科学知识。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有利的资源。例如在数学教育方面,增加了发现并掌握组成规律即互换、互补和自我迁移运用的要求,并从低年级起就要求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还如音乐教育方面,增加了与中学音乐知识结构相呼应的小学生音乐综合训练、音乐创作活动、五线谱教学。另外,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经常到真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进行实地观察,丰富对事物的真实印象,学习课堂上所不能得到的知识,是我们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的另一重大举措。待小学生获得了多种的感性认识后,教师便与学生共同理总结归纳,进而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形成概念,为进入中学打好基础。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四、把握具体与抽象材料的关系,侧重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重视小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初入中学的学生往往会面临许多不适应的问题。因此,在中小学教育衔接期,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语言和教学内容的概括性,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和推理等能力,促进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五、把握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侧重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课本为主要学习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而中学生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灵活,课堂教学内容信息量大,还常常安排一些自学、小组学习或探究发现式的学习,中学与小学在学习方法的差异,使许多小学生难以适应。因此,我们在中小学教育衔接和过渡的重要环节,应给小学高年级在课堂上逐步适量地增加自学时间,适当缩短教师讲授的时间和增加信息量,以培养小学生持久接受新知识讲授的学习能力。初一年级新生的课堂教学,则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组织教学,给学生一个顺畅过渡的教学环境。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六、把握学生心理变化特点,侧重于过好“六关”

1.学习环境关

进入中学后,学习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会立刻感到三多一少,即课程多,书本多,老师多,老师“盯”的少,这样就会给学生一种错觉,认为中学比小学“松”,中学老师不像小学老师那样“爱”他们,这样就会使一些自觉性、自制力、自理能力不强的学生在学习中分心走神,成绩下降,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产生苦恼。这就要求教师在新生入学伊始就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使他们尽快做到自我管理、自觉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好学习环境关。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2.学习动力关

初中学生的成熟意识说明这一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能使学生保持持久旺盛的学习动力,就必须要解决好为谁而学习和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作为教师可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结合杰出历史人物如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周恩来等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树立远大理想的人生观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解决好学习动力问题,过好学习动力关。3、认识方法关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学的一些概念,其本身就是理论性的知识,大多不需要去论证,但需要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去判断,去推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这是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质的差别。在记忆方法上,使学生完成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的转变,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重理解轻记忆,先理解后记忆的认识习惯。在思维方式上,使学生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引导学生过好认识方法关。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4、学习方法关

小学和中学在教学方法、教材选取和教学要求上都有极大的不同。学生升入初中以后,由于不适应这种变化,在学习方面会遇到种种困难。如何帮助初中生尽快掌握中学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在初中阶段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培养他们学习的基本能力,是初中教师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要确保小学教学向初中教学平稳地过渡,初中教学就必需做好中小教学方法的衔接和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衔接。

学生初进初中,在这一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培养,培养技能和能力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有些家长反映,初中新生常常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就没事干,建议老师加大作业量。这件事说明好多初一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针对这一现象,要在初一学生中提倡:听课聚精会神,认真记笔记、整理笔记、完成作业、找出问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多读多背,也就是说,要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过好学习方法关。

进入中学后,一些学生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这是由于环境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学生此时又不能很好的调整学习方法而导致的结果。为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我们可以通过班主任老师或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专题讲座,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式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小学学习方法的不同,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抓住重点,记好笔记;学会复习,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学会先预习,后听课;学会先复习,后做作业;学会先思考,后问别人。一旦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提高。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

5.生理和心理转变关

进入中学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身体发育进入第二高峰期,新陈代谢快,性心理开始萌芽,心理发育呈半成熟、半幼稚状态,接受社会上的新事物快,易躁、易变。针对这一情况,应结合生物课及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同时还应对个别同学的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还要注意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心理断乳期”,过好生理与心理的转变关。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

6.生活习惯转变关

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偏低,这是因年龄条件的限制而决定的,在寄宿学校中,小学生的生活大部分是由生活老师来管理的,包括每日学生的喝水也是由生活老师督促来完成的,因此在步入中学后,由于生活管理方式的变化,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这就要求我们的生活管理老师在班主任老师的配合下,做到:在生活中给这些自理能力较差的同学一定的帮助,使他们的不适感得到缓解;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整理内务比赛,洗衣比赛,就餐无挑食、无浪费竞赛,寓能力培养于各种活动之中,帮助学生过好生活习惯转变关。五、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1、在教师教学上,实现四个衔接。

教学内容的衔接——各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学习评价的衔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师生交往的衔接——小学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像慈母般关心学生,与学生同活动,同学习,寓教于活动实践之中,寓教于娱乐之中;中学教师则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不但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紧紧地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通过集体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2、在学生学习上,实行四个衔接。

学习动机的衔接——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因此,必须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决心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读书。

学习习惯的衔接——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内容。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初一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

学习能力的衔接——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中学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表达能力上,在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感知能力上,重视感知的完整性、细致性、抽象性的培养;识记能力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识记的有意识性和稳定性;思维能力上,既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

学习方法的衔接——在小学教学中就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初中更应该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有如下一些环节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在自习、课外时间及时预习新课。看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在课堂上更加注意听讲。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想,主动问,主动改,主动练,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学习情况确定预习科目,一般情况下,先选择学习困难大的科目重点预习,然后慢慢铺开。专心、积极听课——课堂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不但要指导学生排除各种干扰,认真听课,而且要指导学生研究听课的方法。如上课怎样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积极主动思考、学习,做到运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做好看、听、想、说、做(记笔记,动手操作)。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在布置作业方面,中学不同于小学。小学老师布置作业比较具体,而中学老师相对来说要求不太死。如小学让写生字三遍,课文读二遍。中学老师可能让你写会为止。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当天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口头作业(读书、背课文、背公式、背定理、听录音、思考问题、准备第二天回答);动手、实际操作作业。有些作业不太好检查,只能是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不能偷懒,偷工减料。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方法,如对不会做的题的处理方法,先复习后作业的方法等。系统归纳小结——每一学科的知识都有它的系统性,需要去认真总结整理归纳,教师在完成每一个章节、单元教学之后,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将知识整理,形成知识树、结构网,系统归类,可以采取列图表法,或用文字叙述法。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3、在教学管理上,实现四个衔接。

育人目标的衔接——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通盘考虑的育人目标。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第四次全国少代会上对少先队员提出了四个要求: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②从小养成优良的品质;③从小培养过硬的本领;④从小锻炼强健的体魄。这四个要求正符合我们中小学校教育育人的目标。其中远大理想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来培养;优良品质通过行为养成教育来培养;过硬的本领通过教学活动来落实;强健的体魄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这些目标要求,应该在小学阶段中开始落实,在中学阶段里得到进一步的延审和拓展。中小学校都应有一个总体的,明确的育人目标,同时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接受特点来制订分层次、有坡度的子目标,然后把各子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体设计,协调一致,做好衔接的工作。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

教学观念的衔接——教学观念的衔接是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的重要方面。学校要组织教师就中小学教学脱节的问题予以认真讨论、分析、从思想上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整体观念。小学要从管理上要求教师克服短期行为,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轻结果,重过程。纠正让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训练等僵化的教学方法,摒弃“填鸭式”教学,避免学生厌学情绪的发生。中学要从管理上要求教师面对现实,不埋怨,不推卸责任,积极研究,结合学生的差异,找出一种既有利于分类推进,又不伤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的方法。纪律上严格要求学生,学习上给予学生缓冲期,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

教师之间的衔接——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往往与任教教师的业务素质的高低有着密切关系,而教师业务素质的优劣决定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校长首先应积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纠正教师“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偏面、错误的教学思想。帮助教师树立小学教学为初中服务、初中教学为高中服务的整体思想。并且要努力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使教师一心一意钻研教法,探索研究中小学衔接之路。另外,可以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来增长教师的见识,拓宽教师的工作思路。多组织中小学教师相互听课交流,让中小学教师相互兼课、相互熟悉各自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从而缩小中小学教学的差异。除听课之外,还可以通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让中小学的教师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各阶段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为做好衔接工作掌握第一手材料。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

班级管理的衔接——从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中,就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我管理等能力,帮助学生升入中学后能尽快适应中学管理特点。一是要从扶到放,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小学生许多事情班主任都“包揽”了,造成学生依赖性非常大,自理能力差,自我管理意识也差。因此班级管理一定要从扶到放,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不会处理的事情让学生自己试着想办法解决。二是要搭建舞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今后再学习、再发展的本领。在中学,更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更强调班级管理的民主,因此我们认为既然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应是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舞台,而班主任则应是舞台的顾问、向导。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三是要抓住时机,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高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已有一定的分析辨别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抓住时机,帮助学生自我分析,让学生内心的那个具有高尚道德意识的“我”去战胜现实中行为偏差的“我”。四是要参与管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学,更为突出学生自主管理方式,注重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中,就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班级或学校管理,尤其要充分发挥班队干部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管理能力、责任感等。二、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建议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建议一、衔接研究准备上做好四个调查一是学生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在校表现及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对象应该包括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二是管理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校管理与班级管理,调查对象应该包括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三是学科学情调查:调查内容包含各个学科,调查对象应该包括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四是家庭教育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及小学升入初中的准备。调查对象应该是家长。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建议二、教学过程上做到四个有效有效备课从教师的备课入手,改革备课模式,使之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教师的个体备课和教研组的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使教师的思维互相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最终让备课成为教师钻研教材的平台,成为“教会每一个学生”的前提。有效上课在课堂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不许出现上课拖沓,导致讲不完或练不上、练得少的现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议:导入环节不超过5分钟,新课控制在15——20分,练习检测控制在20——15分。有效辅导本着“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使学生当天知识当天“消化”。辅导内容建议从三个方面来考虑:教师要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制定辅导内容;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要遵循面向全体、分层辅导的原则,同时特别关注学困生。有效作业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建议教师摒弃题海战术,追求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编作业;摒弃“一刀切”,追求具有学校特色的分层作业。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建议三、教学要求上做到四个分层分层次制定学习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水平,将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细化为几个层次,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分层次进行课堂教学依据制定的分层目标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要因层而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最近发展区”原则,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分层次进行课堂练习依据制定的分层目标设计课堂练习,所设计的练习要因层而异。课堂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练、提高练、拓展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练习都有所收获。分层次布置作业从基础、提高两个层面布置课外作业,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高题可做为选做内容。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建议四、教学管理上形成三个机制教研活动的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中小学相互听课制度,听课重点是教材内容分析、教学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二是建立中小学备课交流制度,每学期组织中小学教师参与的集体备课活动,以学科为单位,就中小学各年级学科教材(单元)体系组成,课文重点、难点,课堂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等差异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三是开展教学论坛活动,组织双方有关学科老师参与,内容是老师们在衔接教学活动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实践的思考,成功的经验等。德育活动的运行机制一是定期举办班主任论坛:论坛内容是中小学班级管理方式差异与衔接要求,学生发展特点与教育方法等。二是建立联合主题活动制度:中小学联合举办的主题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相互展示、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三是构建中小学连续的德育教育目标。探索具有连续性的中小学德育活主题。四是建立学生成长资料交流移交制度,小学班主任、老师向中学班主任、老师移交学生成长资料。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个别学生家庭教育情况,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等等。帮助中学班主任及老师对新生的初步了解,缩短老师对学生的熟悉过程,提前进入教育顺序。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学生活动的运行机制一是在小学开展当“一天中学生活动”,组织小学毕业班学生到中学当一天中学生。参加中学的升旗仪式;参观中学的校园环境、各类设施;介绍中学生的基本要求;与七年级的学生一起同堂上课,体验中学的课堂学习生活;参加七年级举办的年级主题活动或者各个班级举办团队主题活动。二是开展“我回母校作汇报活动”:组织七年级中学生回小学作成长汇报,通过近一年的中学生活,七年级学生回到原来的小学,把自己的成长感受告诉学弟学妹们,是那么的亲切生动,很受小学生的欢迎。三是开展“中小学学生手拉手活动”:中小学联合让七年级学生与小学六年级学生开展学习手拉手、生活手拉手、实践活动手拉手等活动,让小学生在手拉手活动中了解中学学习、生活与活动的特点。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建议四、学习习惯培养上注重四个阶段小学低年级重点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等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中年级在巩固原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习惯、读文审题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阅读积累的习惯”等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高年级在巩固原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搜集信息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检查修改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等良好学习习惯。

初中在巩固和培养小学已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的习惯、务求甚解的习惯、善于请教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良好学习习惯。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建议五、学习方法上注重四项指导自学方法的指导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让自学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教材是学生自学的主要对象,学生在阅读、感知、辩认过程中所获取课文的直观形象和具体事实,可使感性认识更准确、更完整,所以首先就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初读中粗略浏览教材的相关内容,了解知识点的总体内容、框架,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反复阅读、思考、体会,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教会了学生阅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得到提升,学生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再深读。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应用、自主思维、自主创新等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将学生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课堂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堂学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上课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掌握知识的好坏。因为初中的课堂容量比小学的课堂容量大、难度深,有些内容只能靠学生自主理解、体会,因而课堂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内容是“听、思、记、疑”的指导。听:主要是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把自己的思维活动跟上老师的讲课内容,并从老师所讲的大量信息中提取本课内容中最有意义的部分,还应指导学生根据老师的授课内容把自己的注意力进行分配与调整,用有意注意关注重点环节,用随意注意关注过渡环节,学会让自己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替进行,缓解学习的疲劳提高听课的效率;中小学衔接研究的内容与建议

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课堂教学中看到有些学生目不转睛听得认真,记得也很仔细,但一堂课下来后却在心中没有留下多少知识的影子。这就需要对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思进行指导,要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去听,在听中解答自己的疑惑,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