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晋南北朝人士自比或被比作诸葛亮现象解析*谭良啸谢佳倩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四川成都610041)
诸葛亮死后,.历朝历代都有人以之自比或将他人比作诸葛亮,予以赞誉。本文摘录两晋南北朝人士的这一现象来进行解析,.从另一个侧面来认识诸葛亮的功绩和影响。
一、胸怀大志人士的自比
两晋南北朝时一些胸怀大志的人士常以之自比或被他人比作诸葛亮。
1、东晋殷浩年轻时被比为诸葛亮。
《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屡辟不起;“屏居墓所,几将十年,于是拟之管、葛”。①房玄龄等:《晋书·殷浩传》卷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44页。
殷浩(303—356),字渊源,.陈郡长平(河南西华)人。东晋大臣、将军。年少时以见识度量、清明高远而获美名,隐居十年,拒绝征召不出仕。后为晋元帝司马睿之子会稽王司马昱征召入朝,深受器重。简文帝司马昱“以皓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让他参与朝政以抗衡权臣桓温。永和八年(352),殷浩挥师北伐,兵败被桓温上表弹劾,坐罪废为庶人,流放东阳。病逝时年仅53岁。
殷浩年轻时因才德有美名而不应召辟,隐居近十年,被时人比拟为管仲、诸葛亮。出仕后他受到重用,因北伐失败而被废为平民。
2.、南朝刘湛自比为诸葛亮
《宋书·刘湛传》载刘湛“少有局力,不向浮华,博涉史传,谙前世旧典;弱年便有宰世情,常自比管夷吾、诸葛亮;不为文章,不喜谈议。本州辟主簿不就,除著作郎又不拜”。时人“称其有器干”,史论也评论他“识用才能,实苞经国之略”。①沈约:《宋书·刘湛传》卷六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15、1831页。
刘湛(?—440).,字弘仁,.南阳涅阳(河南邓州)人,南朝刘宋时大臣。他学识渊博,年少即有经世济民之情怀。初为刘裕太尉行参军,刘裕称帝后为其庶子彭城王刘义康长史,深得刘义康的信任。历任梁郡太守、历阳太守。他为人刚正,执法严厉。宋文帝刘义隆时刘义康专擅朝政,刘湛为其心腹,结成朋党。为文帝所忌,以无君罪被杀。
刘湛年轻时胸怀济世情怀,自比于管仲、诸葛亮,受到时人赞许,任职后受到重用,享年49岁。
3、南朝梁元帝萧绎自比于诸葛亮
《南史·梁本纪·元帝纪》曰:“帝聪悟俊朗,天才英发,出言为论,.音响为钟。……性不好声色,.颇慕高名,为荆州刺史起州学宣宜庙。……常自比诸葛亮、桓温,惟缵许焉。”②李延寿:《南史·梁本纪·元帝纪》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3页。.
梁元帝萧绎(508—555),字世诚。南朝梁武帝萧衍第七子,简文帝萧纲之弟。年轻时英俊潇洒、聪慧,悟性超人,他倾慕高才名人,常自比于诸葛亮、桓温。他博学多才,一生勤奋读书、著书。后人辑有《梁元帝集》传世。称为才子皇帝。
张缵娶梁武帝第四女富阳公主为妻。他勤奋好学,手不释卷,被誉为南朝梁藏书家。萧绎自比为诸葛亮、桓温,当时只有张缵认可。然而萧绎性好矫饰,多猜忌。他于大宝三年(960)在江陵即位。承圣三年(554)冬,雍州刺史萧詧引西魏兵来攻,江陵被围,萧绎烧所藏图书十余万卷,城陷被杀。称帝在位仅四年(552—555),将繁盛一时的萧梁王朝断送。他的自比只是一场空而已。
4、北齐卢叔武仰慕诸葛亮
《北齐书·卢叔武传》载:“叔武少机悟,豪率轻侠,好奇策,慕诸葛亮之为人。”③李百药:《北齐书·卢叔武传》卷四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2566页。
卢叔武,范阳涿(河北涿州)人,北齐大臣。年少时即聪慧机敏,豪放任侠,喜欢奇策妙略,仰慕诸葛亮的为人。在北齐官至右光禄大夫,颇有名望德行。他善于谋划,孝昭帝高演时,曾为其分析北齐与关西双方态势,认为北齐应出战讨伐关西。他乐善好施,生活简朴,最后竟致饿死。北齐灭亡后,他回到范阳老家,正值战乱,城池被攻陷,他和弟弟卢士遂因饥寒交迫而死。北周将军宇文神举因为他有名望德行,收殓其尸体予以殡葬。
卢叔武一生经历坎坷。曾在北魏将领贺拔胜手下任职,献策不用,而奔南朝梁,再归隐本县。东魏大臣高澄招辟,他不到。北齐高演继位时召为太子中庶子,他献策劝攻关西,撰《平西策》一卷。议置重镇于平阳(山西临汾),抗衡西魏。武成帝高湛时出任合州刺史,迁太子詹事。他追慕诸葛亮,生处乱世,空有奇策大志,随着效命的北齐灭亡,竟致寒馁而死。
殷浩、刘湛、萧绎、卢叔武等人追慕前贤,自视、自比或被他人比附为诸葛亮,均因才德不足,或事势不遇,都没有达到诸葛亮的境界。
二、比附贤臣、贤相
诸葛亮受遗辅政,安民治国,作为贤相的典范,在两晋南北朝时常常被人用以比附当时的贤臣、宰辅。
1、西晋羊祜被誉为诸葛亮
《晋书·羊祜传》载:“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山东新泰)人。西晋大将。他年轻时博学能属文,被人称为“今日之颜子”。在晋武帝司马炎时为中军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史载:“羊祜归自江陵,务修德信以怀吴人。每交兵,刻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计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送还之。于是吴边人皆悦服。”①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晋纪》卷七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527、2528页。.羊祜与孙吴陆抗对垒,甚得江汉民众之心,双方使者来往和睦。孙吴人悦服其仁德,称为“羊公”。58岁逝世。襄阳百姓于岘山羊祜生前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祭祀。因百姓望其碑而莫不流涕,被名为“堕泪碑”。
羊祜的对手陆抗称赞他的仁德度量,即使乐毅、诸葛亮也不能超过。
2,东晋陶侃忠勤被视为诸葛亮
《晋书·陶侃传》载:“尚书梅陶与亲人曹识书曰:‘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抗诸人不能及也。’”②房玄龄等:《晋书·陶侃传》卷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79页。
陶侃(259—334),字士行。东晋时官居太尉。曾作为联军主帅平定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忠于朝廷,勤于职守,治下的荆州为人所称道。
东晋成帝时为尚书的梅陶认为,陶侃的才能与曹操的机智相似,他的忠贞勤勉与诸葛亮类似。
3、东晋王导被称为似诸葛亮
《晋书·王导传》末评论曰:“比夫萧曹(萧何与曹参)弼汉,六合为家;奭望(召公奭和太公望)匡周,万方同轨,功未半古,不足为俦。至若夷吾(管仲)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诸葛亮)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③房玄龄等:《晋书·王导传》卷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61页。
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玡临沂(山东临沂)人。他是东晋的辅政大臣,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早年与司马睿友善,司马睿称帝后被委以重任。司马睿死,他受遗诏辅立晋明帝司马绍;晋明帝病死后,与庾亮等又共同辅佐年幼的成帝司马衍。他曾被司马睿称为“吾之萧何”,被同僚视为“管夷吾”。在“王敦叛乱”“苏峻之乱”中,他都能维护大局,稳定局势,称为东晋中兴重臣。
《晋书》评论认为,王导比不上召公、太公和西汉的萧何、曹参,因为没有一统天下,可与管仲、诸葛亮为俦,属于贤相一类。
4、北魏的刘亮被比作诸葛亮
《北史·刘亮传》载:“(刘)亮少倜傥,有纵横计略,姿貌魁杰,见者惮之。……亮以勇敢见知,为当时名将,兼屡陈谋策,多合机宜。周文谓曰:‘卿文武兼资,即孤之孔明也。’乃赐名亮,并赐姓侯莫陈氏。”④李延寿:《北史·刘亮传》卷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05页。.
刘亮(508—547),本名道德。从小卓尔不群,有纵横计略,姿貌魁梧,令人生畏。在北魏时官至大都督。后在宇文泰麾下为将。他以勇敢知名,又屡陈谋策,多合机宜,为宇文泰采纳。大统十年(544),出为东雍州刺史。为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十三年(547),死于任上。
宇文泰(507—556),字黑獭,鲜卑宇文部后裔,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北周的奠基者,史称周文帝。他夸赞刘亮文武兼备,视其为自己的诸葛亮,遂赐名亮,并赐姓侯莫陈氏,以示宠信。
5、北周李雄的军事才干被称可比诸葛亮
《北史·李雄传》载“雄明辩有器干,帝甚任之。……从幸江都,帝以仗卫不整,顾雄部伍之。雄立指麾,六军肃然。帝大悦曰:‘公真武侯才也。’”⑤李延寿:《北史·李雄传》卷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558页。
李雄(557—613),渤海蓨县(河南内乡)人,任职于北朝周、隋朝。少慷慨,有大志。年少随从周武帝宇文邕平萧齐,以功授帅府都督。在隋文帝杨坚手下迁骠骑将军,隋炀帝杨广时官累至右武卫大将军。
他曾跟随隋炀帝到江都,炀帝因仪仗卫队不整肃,让李子雄去组织指挥。李子雄马上指挥,六军整肃。炀帝很高兴,说:“你真有诸葛武侯的将才呀!”隋文帝杨坚认为,李雄的军事才干可比诸葛亮。
西晋的羊祜、东晋的陶侃、王导、北魏的刘亮、北周的李雄等人,均因其德才功绩或其中的某一方面可与诸葛亮相比,被比附为诸葛亮。
三、以刘、孔际遇比附君臣际会
诸葛亮与刘备君臣际会,情如鱼水,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君臣相遇的佳话,屡屡被引用、比附。
1、前秦王猛以苻坚为相,被比附为刘、葛君臣际会
《晋书·王猛传》载:“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遣吕婆楼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兴废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①房玄龄等:《晋书·王猛传》卷一百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930页。.
《资治通鉴·晋纪》亦载,苻坚曾对王猛说:“朕之于卿,义则君臣,亲逾骨肉,虽复桓、昭之有管、乐,玄德之有孔明,自谓逾之。”胡三省注曰:“齐桓公有管仲,燕昭王有乐毅。”“史言苻坚、王猛君臣相与之至,所以猛得展其才。”②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晋纪》卷一百三,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3252页。.
《晋书·苻坚载记》(下)记载,苻坚弟弟苻融在淝水之战前反对伐晋说:“臣智识愚浅,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奇士,陛下每拟之孔明,其临终之言不可忘也。”③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下》卷一百一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913页。因苻坚把王猛比拟为自己的诸葛亮,对他言听计从,苻融便引王猛临终的话来劝阻。
《南史·王镇恶传》载,王镇恶在追忆祖父王猛受到的尊重时说:“王猛之相苻坚也,北人以方诸葛亮。”④李延寿:《南史·王镇恶传》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6页。
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剧县(山东寿光)人。前秦苻坚的亲信大臣。他出身贫寒,以贩畚箕为业。曾拒绝桓温之聘,却与苻坚一见如故。论废兴大事,异常契合。苻坚即位,任中书侍郎,曾在一年中五次擢升,官至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封清河郡侯,成为苻坚的辅臣、谋主。王猛在前秦任职十八年,以非凡的政治才干辅佐苻坚,使前秦地区“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建元十一年(375)王猛去世,终年51岁。死后受到百姓的怀念。因他创建的业绩在黄河流域及北方区域,所以被“北人”比赞为治理蜀汉的贤相诸葛亮。
范文澜先生评价他的政绩说:“苻坚统治下的秦国,镇压豪强,休息民力,出现了汉魏以来少见的清明政治,这是和王猛的政治才干分不开的。”⑤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四章.西晋十六国》(修订本.第二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325页。
苻坚(338—385),字永固,前秦皇帝苻健侄子,第三位皇帝,公元357—384年在位。他为除去残暴的皇帝苻生,向尚书吕婆楼请教时,吕力荐王猛。苻坚即派吕恳请王猛出山。他与王猛一见面便如平生知交,谈及兴废大事,异常佩服,觉得如刘备当年遇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于是,留王猛留身边,出谋划策。公元357年,苻坚诛灭苻生称帝后,励精图治,器重人才,他以王猛为谋主,相继攻灭了前燕、代国、前凉等政权,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前秦逐渐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政权。他注重休养生息,以至田畴开辟,仓库充实,前秦社会呈现小康景象。
著名史学家何兹全在《苻坚与王猛》一文中说:“苻坚常常把王猛比作孔明,王猛的儒法糅合思想和一些活动表现,也确实有点像诸葛亮。”①何兹全:《读史集·苻坚和王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7页。在评述两晋十六国历史时他又指出:“苻坚在皇帝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他最信任的辅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四章.西晋十六国》(修订本.第二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325页。因此,苻坚请王猛出仕,二人“义则君臣,亲逾骨肉”,如刘、葛际会,甚至有过之。而王猛辅佐苻坚得展其才,扫平群雄,统一北方,犹如诸葛亮遇明主。
2、东晋刘毅以与郗僧施相交,被比附为刘、葛相遇
《晋书·刘毅传》载:“(刘)毅刚猛沈断,而专肆很愎,与刘裕协成大业,而功居其次,深自矜伐,不相推伏。……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又谓郗僧施曰:‘昔刘备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今吾与足下虽才非古贤,而事同斯言。’众咸恶其陵傲不逊。”③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卷八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10页。.
刘毅(?—412),字希乐,沛国沛县(江苏沛县)人。东晋末年将领。少有大志,不治产业。东晋元兴三年(404),从平桓玄之乱,拜豫州刺史,册封南平郡公。后出任卫将军、江荆二州刺史,雄居一方。他内心忌妒刘裕,不肯屈居其下,欲以荆州为本,暗中勾结谢混、郗僧施等士族,扩充势力。东晋末年,受到刘裕(南朝宋武帝)的讨伐,兵败自杀。
郗僧施(?.—412),字惠脱。年少时即有名。刘毅镇江陵时,以他为南蛮校尉,假节。为扩充势力,他勾结心有怨气的刘毅等人,欲以荆州为本举兵,攻打建康。义熙八年(412),刘裕抢先讨伐荆州,他与刘毅俱被诛灭。
刘毅以刘备与诸葛亮的相遇、相知来比附他与郗僧施的相交,然而两人勾结谋逆,身败名裂。3、西凉李暠以与刘昞相知,自称如刘、葛关系
《魏书·刘昞传》载刘昞“不应州郡之命,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李暠私署征为儒林祭酒”。李暠好尚典籍,书籍“穿落者亲自补治。昞时侍侧,前请代暠,暠曰:‘躬自执者,欲人重此典籍。吾与卿相值,何异孔明之会玄德’。”④魏收:《魏书·刘昞传》卷五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2303页。《北史·凉武昭王李暠传》载:“于是写诸葛亮训诫以勉诸子。”⑤李延寿:《北史·凉武昭王李暠传》卷一百,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16页。
刘昞字延明,字子珪,以儒学著称。一生著述极多,主要完成于十六国时的西凉李氏政权时期。史称“昞德冠前世,蔚为儒宗”。去世八十年后,北魏朝廷以其“硕儒”而厚待其子孙。
李暠(351—417),字玄盛,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西凉政权的建立者。他少时好学,性情沉静聪慧,宽厚谦和,气度优雅,通读经史,擅长文辞。执政后,重视儒学,珍惜人才,积极振兴文化教育。当时的文人名流,纷纷投靠于他,得到重用,一时群英齐集在他统治的西凉境内,在学术上做出了突出的成就。
他追慕孔明,把诸葛亮的训诫抄写给各位儿子;他欣赏刘昞的才识,把与他的相知相遇,比喻为刘备遇到诸葛亮。
4、王肃与北魏孝文帝,自谓如诸葛亮之遇刘备
《北史·王肃传》载:“肃自建邺来奔。孝文时幸邺,闻其至,虚矜待之,引见问故。肃辞意敏切,辩而有礼,帝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所陈说,深会旨,帝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也。肃因言萧氏危亡之兆,可以乘机,帝于是图南之规转锐。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之间也,或屏左右,谈说至夜分不罢。肃亦尽忠输诚,无所隐避,自谓君臣之际,犹孔明之遇玄德也。”⑥李延寿:《北史·王肃传》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37页。
.《魏书·王肃传》亦曰:“肃亦尽忠输诚,无所隐避,自谓君臣之际,犹玄德之遇孔明也。”①魏收:《魏书·王肃传》卷六十三,《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2331页。
王肃(464—501),字恭懿,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北魏名臣,东晋丞相王导后代。年少聪明善辩,广泛涉猎经史,颇有大志。因父兄都被南朝齐武帝萧赜杀害,投奔北魏。拓跋宏巡视到邺城,听说王肃到来,虚心接待他,很同情他的遭遇。王肃说到治国策略,说到可大举南征剿灭南朝萧氏的时机,深合孝文帝拓跋宏的心意。两人促膝谈至日影偏移,未感到久坐的疲劳。以后孝文帝对王肃的器重与优待日益增加,亲王贵戚与旧臣都不能离间。有时候孝文帝屏退左右侍从单独与王肃论事,一直到半夜。王肃尽忠献策,无所避忌,称自己和孝文帝的关系就犹如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一样。他逝世时年仅38岁。
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又名元宏,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史书高度评价他的施政,说他“亲览政事,从善如流。哀矜百姓,恒思所以济益”“雅好读书,手不释卷”“爱奇好士,情如饥渴。待纳朝贤,随才轻重”等等②李延寿:《北史·孝文帝元宏传》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3页。。
王肃因博学多才,尽忠尽职,受到重用,所以他感叹,与孝文帝的君臣际会,犹如诸葛亮遇到刘备一样。
5、后梁萧詧与蔡大宝,被比附为刘备得孔明
《北史·蔡大宝传》:“大宝性严整,有智谋,雅达政事,文辞瞻速。詧之章表、书记、教令、诏册,并大宝专掌之。詧推心委任,以为谋主。时人以詧之有蔡大宝,犹刘先主之有孔明焉。”③李延寿:《北史·蔡大宝传》卷九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96页。
蔡大宝(?—564),字敬位,济阳考城(河南兰考)人。少孤而笃学,善属文,有智谋。年长便博览群书,学无不综。随萧詧出镇会稽、襄阳,“谋谟皆出自大宝”。萧詧称帝、其子萧岿继位,蔡大宝都受到重用。
萧詧(519—562),字理孙,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后梁开国皇帝,555—562年在位。他在做藩王和称帝时期,都信任、任用一批俊杰,均能尽其才能。其中,蔡大宝受到推心置腹的信任,被委以重任。史书称,萧詧称帝后“以蔡大宝为股肱”。
时人把蔡大宝比赞为诸葛亮,把萧詧对他的信任比附为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
东晋苻坚见王猛、刘宋郗僧施与刘毅、西凉皇帝李暠与刘昞、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与王肃、后梁皇宣帝萧詧与蔡大宝,他们自称或被人比附为刘、葛际会,情同鱼水。
四、顾命大臣以诸葛亮受遗辅政的比附
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受遗辅政,忠心耿耿,成为辅政大臣的典范。两晋南北朝时往往用以比附受遗辅政的事件或成为顾命大臣的榜样。
1、简文帝下诏要桓温辅政如诸葛亮
《晋书·桓温传》载:“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简文帝病逝,遗诏桓温曰:“家国事一禀之于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④房玄龄等:《晋书·桓温传》卷九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577、2579页。
所谓“诸葛亮故事”,指诸葛亮在白帝城受刘备托孤后,辅佐刘禅,全权治理朝政、治国安民之事。所谓“王丞相故事”,指王导受晋元帝司马睿遗诏辅立明帝司马绍,明帝驾崩后,又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王导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桓温(312—373),字元子(亦作符子),谯国龙亢(安徽怀远)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有雄才,西灭成汉,三次出兵北伐(分别是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威名显赫。他废司马奕,立司马昱立为简文帝,简文帝下诏要温“依诸葛亮故事”辅佐。但他一心篡位,企图要简文帝让位,或者如周公摄政。简文帝被逼迫,在位两年忧愤而死,遗诏依然是要他“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辅政。桓温没有达到目的,就威逼继位的孝武帝司马曜给自己加赐“九锡”,当事朝臣故意拖延,至桓温病逝而未果。
简文帝要桓温“依诸葛亮故事”辅佐,而桓温晚年弄权,废帝立威,企图篡位,他没有成为诸葛亮。范文澜先生认为:“桓温是当时最有才干的野心家。”①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五章.东晋和南朝》(修订本.第二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364页。
2、北魏孝文帝临终要其弟元勰如诸葛亮受托辅政
《魏书·彭城王勰传》亦载曰:“高祖曰:‘宗祏所赖,唯在于汝。诸葛孔明、霍子孟异姓受托,而况汝乎!’”②魏收:《魏书·彭城王传》卷二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2236页。
北魏孝文帝临终对彭城王勰曰:“吾病益恶,殆必不起。虽摧破显达,而天下未定,嗣子幼弱,社稷所依,唯在于汝。霍子孟(霍光)、诸葛孔明以异姓受顾托,而况汝亲贤,可不勉之!’”胡三省注曰:“汉武帝托昭帝于霍光,昭烈帝托后主于诸葛亮事。”③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齐纪》卷一百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4439页。孝文帝拓跋宏(467—499),汉名元宏,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北魏第七位皇帝,471—499年在位。他执政推行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甚至处死太子恂。这一系列措施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得到大发展,史称“孝文帝改革”。
彭城王元勰(473—508),字彦和,孝文帝元宏之弟。他学习勤奋,知识渊博,才思敏捷,品行端正,清正廉洁。太和九年(485),封始平王,后封彭城王。他积极支持孝文帝的改革,为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得孝文帝信任。孝文帝临终,遗嘱托他辅佐年幼的元恪。他在辅佐宣武帝期间,忠心耿耿。但元勰位高权重,遭到其他诸侯王嫉妒。又因不同意尚书令高肇侄女为皇后,受到馋毁,宣武帝不明察。永平元年(508),被下毒酒遭杀害,时年36岁。
对他的冤死,《北史·彭城王勰传》称:“帝为举哀于东堂。勰既有大功于国,无罪见害,行路士女皆流涕曰:‘高肇小人,枉杀如此贤王!’在朝贵戚莫不丧气。”传末史论评曰:彭城王“孝以为质,忠而树行,及夫在安处危之操,送往事居之节,周旦匪他之旨,霍光异姓之诚,事实兼之。竟而功高震主,德隆动俗,闲言一入,卒不全生。乌呼!周成、汉昭亦未易遇也。”④李延寿:《北史·彭城王传》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07、720页。孝文帝追慕霍光、诸葛亮受遗辅政的往事,要弟弟彭城王元勰顾命辅政。彭城王没有遇到周成王、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