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语文精准备考复习人生哲理诗教案_第1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精准备考复习人生哲理诗教案_第2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精准备考复习人生哲理诗教案_第3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精准备考复习人生哲理诗教案_第4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精准备考复习人生哲理诗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新高考语文精准备考复习人生哲理诗教案级课时安排2课时课题人生哲理诗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林分析《语文课准》要求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到达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会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生哲理诗的主要特点。把握人生哲理诗的常见感情和主题。掌握人生哲理诗的解题方法、技巧。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准确鉴赏人生哲理诗的能力。情感态度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重、难点阐释学法指导教具设计教学过程问题引导二次备课【经典诵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放过一^拦。【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力力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雪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末肯降,骚入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哲理】这确实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各。《雪梅》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同样为此理的还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琴诗》【宋】苏轼假设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假设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假设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局部、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局部、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那么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不坏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开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开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学习过程】一、人生哲理诗题解(一)概念“哲理诗”一词自西方,起源于古希腊。未创“哲理诗”之名前叫“说理诗”。由于诗与哲学共通点都是以透视万事万物的核心为天职,所以哲理诗通过用不同议论自身特点去揭示某事物本质演变规律,在表达过程中“理玄”,很有见地以形象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它侧重生于人们的生活诗化,总结人生智慧,传达理趣。它的写作方式是介于韵散文之间,篇幅有长有短,押韵自由。如《老子道德经》曹操《龟虽寿》,哲理诗的“理”在情景中而感发,内容幽远微妙。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琴诗》;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等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防止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二)哲理诗特点: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那么一至四句均有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明青少年才华初露。哲理诗分两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二是具有生动意象。但含蓄,寓理于形象中。二、人生哲理诗内容宋诗议理较多。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寓理于物。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优秀的哲理诗都是以形象说理。因此,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三、人生哲理诗表达的情感: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悉。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2.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3、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曹操的“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等。4.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5、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四、人生哲理诗的手法:1、首先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1)最常见的是借助描写景物来表现。此类诗寓情于景,由景悟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草的描绘的初衷是表达别情,不经意间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使人联想到生命存在的哲理——生生不息,无穷无尽。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激灌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先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再以西施为喻,写出西湖的神韵,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说明了一种美学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审美价值,可以说是善状眼前之景,妙托物外之理。诗中所说明的道理绝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绎,而是通过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来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2)因事见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3)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婆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总之,此类诗寓情于景,由景悟理,因事见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常用的词语有:或通过写景(记事、状物)引发议论(寓情于景<物〉,由景〈物》悟理,因事见理),或借景(事、物)喻理,2、其次是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秦观的“两情假设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3、在议论之中说明道理。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议论显得比拟隐晦。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五、链接高考1.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下列问题。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气氛,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说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提升训练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列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L颔联中“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分别流露了作者怎样的心请?参考答案:“闻笛赋”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自己旧友的不满。“烂柯人”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寓意。参考答案: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以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景象展现美好的前景,说明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现在人们常用这句诗表达新生事物必然开展起来,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意思。【提升训练2】阅读下面宋诗,回答下列问题。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1、本诗描绘了什么景象?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今早试卷帘子看时,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风浪有平息之时,黑夜尽头就是黎明,而风光美好的大地是永远长存的。2、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哲理主要表达在“依旧青山绿树多”中,本句在写景抒情中表达哲理:黑暗总会过去,风浪终会平静,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是不可遏止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不可遏止。)【提升训练3】泛舟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朦彳僮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行的自然现象,春水未至舟难行,春水泛涨那么大船也如羽毛之轻,顺水自在而行。【理趣赏析】1、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蜂罗隐不管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借蜜蜂的辛勤采蜜,对辛勤的劳动人民进行热情的歌颂;又借蜜蜂酿造的蜂蜜被一些人轻易取走,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进行无情的挖苦。外表上占尽风光,为名利处心积虑的人最后也难免两手空空。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泾溪》唐•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船到险处,船家生怕出了差池,便会小心翼翼,谨慎防范,故能平安渡险。相反,到了“平流无石处”,难免思想麻痹,放松警惕,因而常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理趣赏析】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过沙头宋•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理趣赏析】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常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发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看叶罗与之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注: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理趣赏析】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易于衰败,平凡如叶的生命能更为长久。或者: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恬淡而长久的人生。《三赠刘员外》唐•柳宗元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理趣赏析】*有时一味信任书本会把自己耽误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才渐渐懂得什么为是,什么为非。【课堂总结】古代哲理诗命题方式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鉴赏方法:(一)能分析出哲理诗传达的深刻道理。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这类诗右两种情况: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一是有不少诗,具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