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做题复之外国小说欣赏(复习用)_第1页
选做题复之外国小说欣赏(复习用)_第2页
选做题复之外国小说欣赏(复习用)_第3页
选做题复之外国小说欣赏(复习用)_第4页
选做题复之外国小说欣赏(复习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部分选考内容选做部分考点聚焦

2010年是第一次出现选做题,2011年选做题由2010年的6分增加到9分,而2012年则是增至12分。2013年湖南《考试说明》对选做题有了明确的要求。试题也由原来的一问增加为两问,呈难易梯度,第二问极可能为探究题。2014年基本维持不变。回顾一下之前的高考题,2010年是第一次出现选做题,考的是外国散文的个性化解读及新闻评论;2011年考的是新闻评论和文化经典;

2012年的湖南高考选做题来自《新闻阅读与实践》及《外国小说欣赏》两本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内容没有出现在高考试卷上。2013年来自《文章的写作与修改》及《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真题回放六、选做题(12分。19、20题任选做一题)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天鹅知道自己高贵,所以很自豪。知道自己美丽,所以很自好。它仿佛故意摆出它的全部优点:它那样儿就像是要博得人家赞美,引起人家注目。而事实上它也真是令人百看不厌的,不管是我们从远处看它成群地在浩瀚的烟波中,和有翅的船队一般,自由自在地游着;或者是它应着召唤的信号,独自离开船队,游近岸旁,以种种柔和、婉转、妍媚的动作,显出它的美色,施出它的娇态,供人们仔细欣赏。

天鹅,亦称“鹄”。鸟纲,鸭科,天鹅属各种的通称。如大天鹅,雄体长1.5米以上,雌体较小。颈极长,羽毛纯白色;嘴端黑色,嘴基黄色达鼻孔前方。群栖于湖泊、沼泽地带。主食水生植物,兼食贝类、鱼虾。飞行快速而高。分布极广,冬季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地,春季北迁蒙古和中国新疆、黑龙江等地繁殖。另有疣鼻天鹅,嘴红色,基部具疣;小天鹅,体型较小,嘴短,嘴基黄色,未达鼻孔。三种天鹅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分别分析以上两则材料在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及效果。(6分)(2)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写一段以“保护天鹅”为主旨的文字。不超过140字。(6分)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是描述性文字,主要使用了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刻画了天鹅的神态、动作等特征,鲜明生动,具有形象性、情感性;②第二则材料是说明性文字,主要使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运用了较多的科学术语进行解说,介绍了天鹅的种类、特征、习性、分布等知识,平实准确,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写作与修改》,出自第一章第一节〈写作的多样性〉课后写作实践第三题,“写同一件事物,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呈现不同的风貌”。只是把题目的对象由“教室”改为了“天鹅”而已。

答题要求:主旨紧扣“保护天鹅”,表达富有创意。【解析】本题考查创意写作。注意答题要求:主旨紧扣“保护天鹅”。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结合选文分析“问”的内涵与作用。两段文字对应两个不同内涵,作用分析要与内涵保持一致。答题要求: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相关论述。【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真题热身1.(2012·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是庄园的看门人。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者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鬼。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他生活的慰藉……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他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她”丢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佣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她”来;他比着离地半俄尺的高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有几个人的确不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只是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回答了。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盖拉新便又跑出院子去了。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可以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他对着太太的窗子默默地站着,望了望台阶,六七个家奴正聚在那儿,他便掉转身子,口里还叫了一次“木木”。没有木木的应声。他走开了。大家都在后面望他,可是没有人笑,也没有人讲一句话。……第二天早上那个爱管闲事的马夫安季卜卡在厨房里讲出来,说哑巴呻吟了一个整夜。(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呻吟了一个夜晚”的心理活动。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想象、表达能力。答题时除要注意读懂文段内容,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如“他冲进他的楼顶,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非常失望”样子“疲倦”,脚步“摇摇不稳”,“尘土满身”,“默默地站着”,“呻吟了一个整夜”等,表现了盖拉斯在林丢失后的“痛苦”心理。还要在答题时注意人称(第一人称)、表达方式(描述)写作方向(人物心理活动)。以“我”为叙述人称,以“痛苦”为基本心理,可以结合焦急、自责、思念、担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设想等进行心理描述。(1)(参考示例)木木,你怎么能忍心离开我呢?我们相依为命,一起生活了这么久。我们尝一个碗里的饭菜,挤在一个被窝里取暖,我们一起在夕阳下散步,一起在屋檐下乘凉……木木啊,你何曾远离过呢?你就是我生活的全部啊!木木,你到底去了哪呢?饿了谁给你吃的?冷了谁给你取暖?遇到居心不良的家伙又该怎么办啊!木木,你回来吧!是不是跟着我后吃不饱穿不暖?可我们是同甘共苦啊!是不是我陪你的时间不够长?可是主人交代的事多得做不完啊,不去做就不会有我们吃的住的,我们不一样要到处流浪了吗?木木,我的木木,你要不回来了,我的心,我的魂,也就回不来了啊,活着还有什么期待呢?木木……(2)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强调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属于探究范围。答题角度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①叙事视角的角度;②情节设置的角度;③动作的角度;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

(示例1)所选文段通过叙写盖拉新在木木丢失后的焦急和痛苦,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和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所选文段运用了全知视角,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农奴的不幸遭遇,从而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而又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之所以采用全知视角,首先是因为主人公盖拉新又聋又哑,无法告知与倾诉,全知视角有助于刻画出盖拉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做所想,从而弥补盖拉新聋哑带来的叙述上的不便;其次,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这一切,冷静客观,更能让读者体会到盖拉新遭遇之悲惨可怜,更能全方位地表现出盖拉新所受折磨之多,之真实。

(示例2)所选文段通过叙写盖拉新在木木丢失后的焦急和痛苦,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和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所选文段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善良孤独、执着而又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文段大部分内容正面叙写盖拉新寻找木木的过程,用“跑”“唤”“冲”“比着”手势等动词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盖拉新的执着、焦急,反映出他的善良,也衬托出他的孤独。文章也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如没有写盖拉新是如何跑遍半个莫斯科,而是用“疲倦”“摇摇不稳”“尘土满身”等词侧面写出寻找木木的过程之执着、艰辛和失落。又如以马夫转述“呻吟了一整夜”侧面写出盖拉新丢失木木后痛苦的心情,饱受折磨的状况。2.(2012·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伦敦当地时间18日17时,随着中国与土耳其主宾国活动交接仪式的正式举行,为期3天的伦敦书展落下帷幕。在此次书展上,中国以迄今最大规模的主宾国活动隆重登场,向英国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出版商、版权交易商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各类图书出版现状。今年的中国展台上有近3000种英文图书展出。书展推出的中国作品包括《钱钟书英文散文选》和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书的英文版,以及《红楼梦》、《聊斋志异》、《孙子兵法》、《论语》等中国古典名著英文版。伦敦书展落下了帷幕,但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重大推动意义,将留下长远影响。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指出,长期以来,中英文学的交流有点失衡,不对等。中国读者对英国文学的了解,远比英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了解得多,英方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仅限于古典文学,像《红楼梦》等。中国一般读者,对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直到当代作家作品,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哈利·波特》等都非常了解。

2013年度伦敦书展将于明年4月15日—17日举行,市场焦点主宾国是近年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土耳其。(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4月20日

第4版“要闻版”,有删节)答案:(1)(示例)标题:伦敦书展“搭台”,中国图书“唱戏”理由:从标题的内容看,新闻所述事件为伦敦书展,此次书展的主宾国是中国,有近3000种图书在这个平台展出,也就是说,中国图书借助伦敦书展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从标题的形式看,“搭台”“唱戏”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且两句形成对偶,句式整齐。解析:(1)本题紧扣选修教材中的新闻阅读,考查的重点是拟新闻标题及其理由分析。答题要求:所拟标题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词语:“伦敦书展”“中国”。所拟标题必须紧扣事实主要信息作简明扼要的陈述,概括、突出地提示整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对所拟标题理由的阐述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据。(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

(2)(示例1)(“展示”的角度)在刚刚落幕的2012年伦敦书展上,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近3000种英文图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因为语言的障碍,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图书一直不被国际社会充分认可。近年来,许多出版社对中国图书在世界上的尴尬处境深有认识,逐步迈出了走出国门的步伐。伦敦书展是一个展示的平台,这种展示既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中国图书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尝试。任何事物,只有敢于展示,才会敢于突破,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提升。图书和文化也是如此。(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答:

(2)本题紧扣选修中的新闻写作,考查的重点是新闻评论的写作。答题要求:体裁应该是新闻短评。所写短评应是基于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所作的评论,应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结构基本完整。答题角度:考生答题可从如下角度切入:①“展示”的角度;②“交流”的角度;③“平台”的角度;④“影响”的角度;⑤“推动”的角度。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重视规范答题,注意观点鲜明、答题简洁。(示例2)(“交流”的角度)2012年伦敦书展已然落下帷幕,但中英两国乃至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会落幕。本次书展展出的全是英文图书,将汉语翻译成外文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也是中国图书走出国门的必要条件,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突破了语言障碍,中国图书才能被世界各国看懂并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才可能是双向的、双赢的。大胆的将中国图书推介出去,将中国文化输出出去,才能让自己成为文化交流中自信、平等的一方。伦敦书展这样的交流方式必将也应该持续下去。(示例3)(“平台”的角度)2012年伦敦书展已然落下帷幕,中国图书借助伦敦书展这一平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肌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图书也是浩如烟海,但很大层面上还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尴尬状态。中国图书需要这样的平台来推介自己,来证明自己。正如经济需要改革开放一样,文化也需要走出国门,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平台甚至自己搭建平台,放眼世界,将中国图书推销出去,交流出去。也只有在这样的平台上,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信心,也才能发现中国图书与世界的距离,从而推动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外国小说欣赏12.小说第一段交代“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人很多”,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参考答案】①交代当时社会背景(1分)②与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1分)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1分)13.文中两处画横线句,表现了“老头”怎样的心理?(3分)【参考答案】知道对方有阴谋而表现出的从容自信(1分),识破对方阴谋的自得(言之成理即可)(2分)14.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1分)借“我”的视角来写鞋匠,构思新颖独特。(1分)15.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的主人公格斯拉兄弟也是鞋匠,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败了,请分析本篇中的“他”形象上的特点。(5分)【参考答案】本篇中的“他”热爱自己的制鞋工作,重质量,讲诚信;(2分)从容自信,有眼力有耐心,人际关系比较好,在竞争中始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3分)16.“你们的职业也不错,但需要有眼力和耐心。谁没有这两样东西,最好另找出路。”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谈谈你的理解。(5分)【参考答案】本题是开放题,考生可以依据本篇内容或自身的思考积累谈眼力和耐心的意义,眼力和耐心是鞋匠成功的经验总结,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酌情给分)《娶新娘的车》1.答案:(1)在别人的嘲笑、辱骂中,感到难为情、痛苦———在服侍丈夫、支撑家庭、帮人的过程中,感到充实———在别人的认可、敬佩、支持中,感到幸福、快乐。(2)①认可前一说法的。这样结尾,一语点题,戛然而止,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主妇乐观地面对苦难的坚强意志、乐于助人精神的敬佩和赞颂。②认可现有结尾的。现有的结尾,含有人们对“主妇”的感恩并懂得用自己的善行去回报的内容,使故事更为完整,凸显了美德善行所具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感化作用,主题更为鲜明、深刻。

《汽车司机》小说主人公彼莱斯雷尼买到了一份明天的报纸,报纸准确无误地报道了他出车祸惨死的命运。(叙)

彼莱斯雷尼的惨死表面上是一种与预言的惊人巧合,但实际上是他长期超速行驶,不注意交通安全的必然后果。这个情节虽然荒诞,但却非常有力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偶然是存在于必然之中的。看似偶然的成功往往是长期坚持努力的必然结果,而看似不经意的失败又往往是长期忽视某些问题的必然结局。(分析议论)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须懂得偶然是存在于必然中的道理,不能心存侥幸,应防患于未然。(观点)

“给食”在今天的日本已经有了另外的意义:

其一是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你瞧:从一年级开始,“给食”就全由孩子们自己轮班负责搬运、摆放,老师只在一边看。你花费多少时间,打翻多少牛奶,都没关系,反正最后能让大家吃上饭就OK。

其二是让孩子对同伴所犯的错误能够忍耐和宽容。大多数日本人都有一个很好的品性,那就是遇事不会互相指责、推诿,只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归因,可能就是缘于小时候从“给食”中得到的启示。

其三是“给食”避免了孩子带便当吃饭会引起攀比的心理,而大家穿一样的校服、吃一样的伙食,更利于增进平等的观念。《圣徒》

示例1:另一个兄弟逃离了村庄后,却摆脱不了原来的阴影。耻辱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因了额头上的标记,他也不敢与人有过多的接触,直到穷愁潦倒离开人世。他额头上的标记,却被他后来生活过的地方的孩子戏称为“silent”。示例2:虽然逃离了村庄,但他整日在担心与惶恐中度过。只要有人投来目光,他便紧张不安,心想:他或她一定读懂了额上字母的意思。走投无路的他,终于走上了抢劫的道路。不知是第几次作案,屋主对着他开了一枪,子弹以奇怪的姿式贯穿他的额头。他在倒下的那一瞬间,竭力摸了摸那个枪洞,露出了微笑。《免费》参考答案:好的家教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孩子。本文对于家长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也能提醒学生感受父母的良苦用心。文中母亲巧妙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说明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也可以是很人性,很智慧的。父母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好的家教能够带来好的效果,而这也能让孩子受益终生。

(1)人生真的很无常,你根本不知道,下面会有什么事在等你。所谓风水轮流转,谁都可以交好运,谁都有可能触霉运。众生是平等的,王子在日光浴,乞丐也在晒太阳。如果,还有什么区别的话,就是幸福的含金量,就是你是用多大的心来享受当下的美。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尤利乌斯那样超越患得患失的贪婪心理,人生就会变得开阔许多。五、课堂练习(一)

(2)尤利乌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他生活得非常幸福。人世间真正的修炼人和拥有大智慧的人心淡如水,遇危难不惧,得誉不惊,受辱不躁,不以物喜,不以己忧。能以平常心面对人世间的名利得失与生命中的潮起潮落,那种超然的气度与风骨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3)面对物质世界的名利得失,若能拥有尤利乌斯那样宠辱不惊的胸怀以平常心淡然处之,这人世间的确再也没有可以让人畏惧的因素。为名所累、为利所缚、为欲所惑都是庸俗之人所为,常怀感恩之心、常存知足之念,以平常心面对名利得失,是排除烦恼与恐惧的至胜法宝。(4)中国的道家始祖老子曾说过“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尤利乌斯由贫穷到富裕再到一贫如洗,命运大起大落。看透了这层人生道理,就不必执著于人世间的穷与富,得与失,超然于物外,才是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①农妇深爱自己的儿子,从文中相关描写中都以看出独子的死让她痛不欲生。动作描写:“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肖像描写:“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神态描写:“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语言描写:“我的瓦西亚死了,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②农妇在独子死去的情况下喝白菜汤是对儿子的别样的怀念,因为白菜汤和盐里都凝聚了儿子的辛勤劳作。③同样是丧子,同样是母亲,地主太太悲痛之下可以放弃到郊外美丽的别墅度假,在她看来这是最大最应该的牺牲,最好的表达方式。而贫苦农妇她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放弃,甚至一点点加了盐的白菜汤,她也只能和着眼泪吞下。通过两个地位、身份、处境悬殊的人的对比,更加强了情感效果,凸显了农妇的悲惨境遇和丧子之痛。(2)答:贫穷的寡妇失去了她的独子,而且“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这巨大的不幸足以击倒她,但农妇“身子却挺得笔直”,“不慌不忙地……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因为“汤是不该糟蹋的,里面放有盐”。于是那汤中的盐,显示出了人物生存的力量。死者已矣,生者继续。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这远不是生活的全部,农妇的行为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强度和韧性。(三)(一)叙述角度分析:《最后一课》的叙述角度是仰视的,以一个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对成人世界的复杂与不可理喻,无法作出解释和判断,孩子的视角也就导致了观察点的不同,这个视角也决定了这样的叙事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事,使读者与人物一同经历着成长的悲欢。

《泰坦尼克号》的叙述人决定了小说“过来人”回忆往事的面目出现。露丝饱经沧桑,站在俯瞰人生的高度,其视角是俯视的,选取这个视角,决定了这篇小说是一种“过去完成时”的叙事,读者和叙事人都知道事情的结局,只是在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