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腰椎间盘突出组织的影像学改变及自然吸收情况,骨伤科论文_第1页
大块腰椎间盘突出组织的影像学改变及自然吸收情况,骨伤科论文_第2页
大块腰椎间盘突出组织的影像学改变及自然吸收情况,骨伤科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块腰椎间盘突出组织的影像学改变及自然吸收情况,骨伤科论文腰椎间盘大块突出引起椎间盘突出症一般被以为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突出对硬膜囊压迫超过1/3、神经根有受压及移位的患者能得到更好的手术效果。但近年来随着CT及MRI的普及以及Guinto(1984年)初次报道突出间盘消失之后,临床陆续发现大量的突出椎间盘缩小或完全消失的现象,且这种现象多发生于大块椎间盘突出之中,突出物形态的改变还与异常感觉和状态的改善密切相关。因此在手术和非手术二者之间争议较大,为讨论何种治疗方式方法更合理有效,笔者回首性研究18例患者大块腰椎间盘突出组织的影像学改变及自然吸收情况,分析其自然吸收程度与临床各因素的关系,以利于临床上对此类患者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1材料与方式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自2004年9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并获得6个月随访的患者共18例,男9例,女9例,年龄22~49(38.27.4)岁。突出节段:L4~511例,L5~S17例。出现明显下肢根性异常感觉和状态病程:2d~1年,平均(5894)d。脊柱侧弯2例,神经根支配关键肌肉萎缩6例,感觉关键点减退6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3例。1.2影像学测量方式方法突出组织大小的测量参照胡有谷的测量方式。1.2.1矢状径测量将椎管矢状径分为4等份,分别为a、b、c、d域(a域25%,25%<b域50%,50%<c域75%,75%<d域100%)。1.2.2吸收率测量分为突出物消失、显着缩小和缩小3种结果:①消失:突出物消失,可残留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及少许膨出纤维环;②显着缩小:突出物矢状径缩小③缩小:突出物矢状径缩小<50%。1.2.3矢状面测量椎间盘层面为第1层面,椎间盘上界至上一椎体椎弓根下切迹为第2层面,椎间盘下界至下一椎体椎弓根下切迹为第3层面。未破碎型椎间盘突出一般都较局限,大多位于椎间盘的第1层面,破碎型突出范围宽广,其突出部分可包含2个或3个层面。1.2.4水平面观察以椎体后缘为界分1、2、3、4区:1、2区为两侧椎弓根内界,将此分为3等份,中1/3为1区,左右1/3为左右侧2区;3区为外侧区(椎间孔区);4区为极外侧区。1.2.5后纵韧带形态学观察突出物外表形态光滑、规整,突出物与纤维环成钝角相交为后纵韧带完好,反之则为后纵韧带破裂;在MRI矢状面上后纵韧带会被突出间盘掀起,但外表平整,后纵韧带在T2WI上的线状低信号影清楚明晰显示者为后纵韧带完好,反之则为破裂。1.3治疗方式方法18例患者均为自愿行非手术综合治疗,包括非绝对卧床休息,采用手法、针灸、理疗、椎间孔内注射、中西药的使用(改善椎管内微循环、止痛、营养神经等)、功能锻炼等治疗手段,初期以解痉镇痛为主,中后期以加强脊柱稳定性为主,治疗时间为7~62(3116)d。治疗周期结束后仍然坚持脊柱稳定性训练,避免不合理用力方式及久坐、久站等疲惫工作。2结果2.1突出物的形态学情况13例患者的椎间盘突出为后外侧大块突出,华而不实c域3例,d域10例,范围包括第1到第3个层面及1、2区;5例为极外侧型突出(椎间孔及椎间孔外型突出),范围包括第1和第2个层面及1、2区;根据Fardon的分类方式,18例均为脱出,即破碎型突出,17例后纵韧带完好,1例后纵韧带破裂(L4~5椎间盘突出),压迫L5和S12条神经根,引起此2条神经根功能障碍。2.2吸收后的形态学与临床异常感觉和状态、体征改变随访6~72(1715)个月,所有患者突出椎间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现象,吸收率为完全消失12例,显着缩小6例,范围也缩小至第1层面(见图1、2)。1例后纵韧带破裂者12个月后随访时仍遗留有少许异常感觉和状态,根性损伤体征未完全恢复(见图3);1例患者7个月后复发,后纵韧带破裂,根性损伤体征明确(见图4);余16例患者异常感觉和状态体征消失、腱反射正常,工作生活无碍。3典型病例病例1:女,41岁,因腰痛伴右下肢麻木疼痛10d入院,疼痛剧烈,不能活动。查体:右侧L4神经根受累表现,髌腱反射消失,小腿内侧及内踝皮浅薄感觉减退。影像学显示L4~5右侧椎间孔突出。经非手术综合治疗1个月异常感觉和状态缓解。1年后复查患者无不适表现,髌腱反射及皮浅薄感觉恢复,影像学显示突出间盘消失。见图1。病例2:男,42岁,因突发腰痛伴左下肢疼痛2d入院,疼痛剧烈,不能活动。查体:左侧S1神经根受累表现,跟腱反射消失,小腿三头肌肌张力下降,屈趾肌力4级。影像学显示L5~S1椎间盘左后方突出,包括3个层面及d域。经非手术综合治疗1月余异常感觉和状态缓解。14个月后复查患者无不适表现,跟腱反射及肌力恢复,影像学显示突出间盘消失。见图2。病例3:女,39岁,因腰痛伴左下肢麻木疼痛2个月入院,疼痛剧烈,活动困难。查体:有明确左侧L5和S1两根神经根受累表现,跟腱反射消失,小腿三头肌肌张力下降,踝背伸肌力4级,拇背伸肌力3级,屈趾肌力4级,足背及外踝皮浅薄感觉减退。影像学显示L4~5椎间盘左后方突出,包括2个层面及d域,后纵韧带破裂。经非手术综合治疗2月余异常感觉和状态缓解。1年后复查患者仍有少许腰痛,劳累后加重,基本能胜任工作,查体上左小腿三头肌肌张力降低,肌力仍低于右侧,左足背皮浅薄感觉略迟钝,左跟腱反射仍消失,影像学示突出椎间盘为显着缩小。见图3。病例4:女,41岁,因腰痛伴右下肢麻木疼痛3周入院,疼痛明显,劳累后加重。查体: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下肢肌力、皮浅薄感觉、腱反射均正常。影像学显L4~5椎间盘右后下方突出,范围包括2个层面及c域。经非手术综合治疗2周后异常感觉和状态缓解,6个月后复查影像学显示突出间盘显着缩小。7个月异常感觉和状态复发,疼痛剧烈,查体:有明确右侧L5和S12条神经根受累表现,跟腱反射消失,小腿三头肌肌张力下降,踝背伸肌力4级,拇背伸肌力3级,屈趾肌力4级,足背及外踝皮浅薄感觉减退,影像学显示L4~5椎间盘右后下方突出,包括2个层面及c域,后纵韧带破裂。患者强烈拒绝手术,经治1月余异常感觉和状态缓解。见图4。4讨论4.1突出椎间盘的病理经过及吸收机制分析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之上,纤维环破裂,髓核通过裂隙突出,若髓核停留于后纵韧带后方为后纵韧带下型,继续突破后纵韧带则为经韧带型。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髓核作为一个特异性抗原,由本身免疫反响和本身修复经过必然会引发的一系列炎性反响,组织学显示突出部分有大量新生血管长入,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等浸润,华而不实巨噬细胞为炎性细胞的主要成分,巨噬细胞浸润吞噬降解突出间盘被以为是吸收的主要因素,同时分子生物学证实在髓核突出部分存在各种炎性细胞介质[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前列腺素(PG)、一氧化氮(NO)、磷脂酶A2(PLA2)等],神经递质如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生长因子(NGF)等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调节周围组织的微循环,引起血管舒张、组织充血、血浆渗出,增加损伤后血管通透性及血浆蛋白渗出,诱导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释放各种炎性细胞介质。髓核细胞和内侧纤维环的软骨性细胞能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假如椎间盘退变程度越严重,能产生MMPs的细胞也越多,华而不实MMPs-1为我们熟知的胶原酶,它早已成为常用的化学溶核剂,而新生血管长入、炎性细胞浸润、各种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的表示出、神经递质和蛋白溶解酶的分泌之间又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突出的髓核组织,是其变小和消失的病理基础,另外软骨细胞的凋亡和突出髓核的脱水也在突出间盘吸收经过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若突出组织不是髓核,则无法引起一系列连锁的炎性反响,则吸收经过不会出现。从本组病例来看,突出物都较大,最后吸收也相当明显,而软骨结节及纤维环则遗留不会被吸收,本组中1例残留椎间盘CT值明显增高(图3),比照前后CT片,这部分无明显变化,考虑为软骨终板合并髓核突出,那么自然吸收不会发生,这也是无异常感觉和状态椎间盘突出不会出现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的原因。破碎型椎间盘突出是在退变的基础之上的本身免疫炎性反响经过,其炎性反响明显加强,在炎症反响的同时,纤维增生和粘连也同时发生,我们在手术中也证实反复发作的患者神经根周围粘连相当严重,因而我们应该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异常感觉和状态,则吸收的概率较大。另外此炎症反响也造成退变加速,本研究随访的情况看,大部分患者的椎间隙都有不同程度的变窄,这与文献报道吻合,将来这些患者能否会发展成所谓的椎间盘吸收综合征,还须进一步观察。破碎型椎间盘突出是在纤维环撕裂的前提下发生,而纤维环一旦撕裂,当前已有的资料都显示它无法正常修复,由于前期的损伤修复瘢痕造成局部粘连,神经根的活动度减小,在适宜的条件下髓核可再次突出,压迫和刺激神经根进而产生严重的异常感觉和状态。本组中有1例即为此种情况,髓核再次大块脱出,造成远较第一次更严重的根性损害体征。4.2后纵韧带与根性痛髓核所诱发的炎症反响是自然吸收的基础,同时也是神经根性痛的基本原因,而且这种根性痛相当剧烈。彭宝淦等发如今无明显突出的疼痛椎间盘产生的炎性化学物质通过纤维环全层撕裂漏出并作用于相邻神经根引起神经根损害,异常感觉和状态侧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较正常侧减慢。实验发现,在2h内硬膜外植入自体髓核细胞可导致神经内水肿,这种水肿在3h内就可引起神经内血流减少,3h时就会出现神经根的组织学改变,在3~24h开场出现继发的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假如在髓核细胞植入24h内使用甲泼尼龙,这种传导速度减慢将被消除,假如在48h内使用,这种影响不会被消除。因而破碎型椎间盘突出对神经根的功能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因素,此型突出术中发现神经根增粗、外表颜色紫暗、充血、水肿,对机械刺激明显敏感,这和文献报道一致,对于后纵韧带已破裂者,这种现象似乎愈加明显。对于后纵韧带在破碎型椎间盘突出中的作用,我们设想有两点:第一是阻止炎症反响的扩散,减轻炎症反响对神经根的伤害。田伟等发现后纵韧带破裂组椎间盘出现血管浸润的阳性率、IgM及IgG沉积率明显高于后纵韧带完好组,且IgM、IgG沉积率越高,疼痛越明显。第二是限制脱出髓核的加速膨胀。一旦自椎间盘内的压力束缚下解脱,任何移位的髓核组织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膨胀,这也是为何临床上不少患者描绘叙述在稍微受损后几个小时就垮掉了的原因。我们曾有过非常惨痛的教训:1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1周后用力大便造成髓核大块急性突出,踝关节、足趾背伸肌力迅速丧失,因未及时再次手术而不能恢复;还有部分病例因就诊时间晚,神经损害重,术中发现后纵韧带破裂,回访神经功能均不能得到完全恢复。本组中后纵韧带破裂者尽管天天都进行踝泵功能训练,随访时神经功能仍有部分丧失。4.3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的自然病史当前对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基本都采用手术治疗,这和本型的病理特点直接相关。从我们随访的病例来看,移位于椎弓根下方的髓核都能得到明显的吸收,患者的异常感觉和状态和体征也全部恢复。本组中极外侧型突出病例数较少,还需收集更多病例进行深切进入观察。4.4破碎型椎间盘突出与治疗手段的选择髓核脱出是自然吸收和根性损害的原始因素,必须在这二者之间做出正确的判定以选择适宜的治疗手段,结合本组病例我们的体会如下。4.4.1后纵韧带完好,选择非手术治疗。完好的后纵韧带能最大限度地保卫神经根功能,固然破碎型突出物一般都较大,但神经通道狭窄的程度相对稍微,缓冲空间相对较大,只要没有马尾综合征或进行性单根神经根麻木,尽管患者大多都有特别剧烈的疼痛,同时合并有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部分缺失,但在短期内并不会明显加重,所以只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异常感觉和状态,非手术治疗成功的希望是相当大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在于怎样判定后纵韧带能否破裂,我们以为突出物外表形态光滑、规整,突出物与纤维环成钝角相交为后纵韧带完好,反之则为后纵韧带破裂;在MRI矢状面上,后纵韧带会被突出间盘掀起,但外表平整,后纵韧带在T2WI上的线状低信号影清楚明晰显示者为后纵韧带完好,反之则为破裂。尽管这种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