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论文范文_第1页
农业论文范文_第2页
农业论文范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论文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绘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讨论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绘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沟通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本人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农业论文1摘要:系统分析了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获得的新进展以及将来的发展新趋势,研究提出了加快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农业;农村信息化;新进展;新趋势;建议近2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日益遭到重视,且得到不断发展,呈现出后发优势。认真分析研究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中的新进展和新趋势有利于把握其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对进一步顺势而为、争取农业农村信息化更大进步具有积极意义。1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新进展1.1农业和农村信息设施建设获得长足进步20年来,农业部逐步加大农业经济信息网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成了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信息核心网站,全国各个涉农领域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数量。“金农工程〞的骨干工程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分享中心已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成,现已能与全球的农业科技信息网良好连接;以农业部为中心,连接31个省、市〔区〕农业厅的信息网络平台,构成了初具规模的全国农业信息网络。全国所有的乡镇都能上网,基本上都能够实现宽带上网,农民网民规模不断增加,已经超过整个网民的四分之一;电信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广播电视网方面,农村广播、电视人口在农村的综合覆盖率已经超过95%[1]。1.2农业信息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1.2.1重视农村信息资源调查组建了由22个部委介入的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班子,开展农村信息资源摸底调查,初步把握资源分布状况,并建立17个部委间的涉农信息资源交换制度,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各地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开场走向深化。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了“农村科技数据采集、处理与应用示范〞,在科技数据供需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标准规范进行农村科技数据的采集、整合和加工,建立农村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总量超过300GB,并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分析和系统开发,建立农业生产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开展农村科技数据应用示范,为农村科技人员与广大农民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桥梁〞,保证农村科技信息及时、准确和主动地送到广大农民手中,也是解决农村科技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的良好途径。1.2.2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日益遭到重视随着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日益遭到相关部门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和地区一些专项资金的赞助下,各省建立了种类繁多的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数据库,内容涉及地貌、土壤、气象气候、耕作制度等各个方面。同时,国土资源、水利、林业、测绘等部门也相继建设了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科技与人才、农村经济统计、农产品价格等多个行业数据库,如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数据库、农副产品深加工题录数据库、植物检疫病虫草害名录数据库、中国畜牧业综合数据库、全国农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行情数据库和农业合作经济数据库等[2],其中部分数据库的功能到达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各类农业数据库建设的不断推进,相关建库技术也获得了明显进步。同时还研制出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农村信息化的技术产品,如各种数据库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模拟系统、作物病虫害防治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为我国当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资源。在农业农村信息数据采集上也获得了显著成效。农业部门在全国建立了几十条信息资源采集渠道,共计部署信息采集点近万个;通过远程联网采集信息、报送农业农村各行业和各领域的生产动态、价格行情、科技教育、质量安全、自然灾祸、动物疫情、农民收入等信息。1.3农业和农村信息建设成果显著1.3.1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与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20xx年末,全国各省、97%的地市、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大多数乡镇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总计发展了数十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3]。农村信息服务服务平台已初具规模,农业部和各省、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80%以上的地级市和6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全国涉农网站已经超过1.8万个;整合电话网、电视网、电脑网优势而构成的“三电合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扩展到100多个县;部分地区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1.3.2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县有信息服务机构、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农村信息服务格局基本构成,各具特色的农村信息服务形式不断发展和成熟[4]。吉林农委与吉林联通联合调动社会各界气力,成功建立了“12316新农村热线服务〞形式;浙江省成功利用“农民信箱〞信息服务平台,实名制发展用户近300万人次;上海市建立的“农民一点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遭到信息服务。宁夏回族自治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信息服务形式,破解了资源整合难、信息分享难、网络进村难等制约信息化建设的难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通网络、村村有信息服务站〞的目的。1.3.3农村信息人才培养培训有所加强教育部“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已初步建成中心门户网站,10万多农民接受了实用科教知识服务。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派得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多期全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高级研修班,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累计培训2万人次,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奉献。广东省建设信息化培训体验中心,创办了各类信息化技能培训班1323期,已建立21个市级培训中心、50个县级培训体验中心、404个镇级体验站、919个农村信息服务体验站、51个专业市场信息采集点,组建了超过200名专家的农业专家队伍和超过6600人的信息员队伍,体验中心可辐射到5000多个村,让农民有时机就近免费使用互联网。1.4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1.4.1信息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农业生物环境信息获取与解析、农业无线传感网络、农业经过数字模型与系统仿真、虚拟农业与数字化设计、精准农业与自动监控、呼叫中心、移动通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农产品流通等领域开展了相关应用推广工作,并且发展迅速,有逐步深化的趋势。国内外各大农机公司普遍加强高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在农机中的运用,农机也向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数字化农业机械在目的识别、无人驾驶、自主行走方面已经获得突破性进展,数控农业机械基本上能到达自然人操纵机器工作的水平,这些都为发展农村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新的信息技术在一些地方农业生产上得到初步应用,如精准农业技术开场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示范推广;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等信息技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地农垦系统以及各大型国营农场有效进行推广应用;3G、物联网、云计算等当代信息技术在部分地区农业领域开场试点示范。1.4.2重视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针对中国农业生产区域性、专业性强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控性差、经历性强等实际情况,国家“863计划〞长期支持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共研制出5个智能系统开发平台和20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并在全国30多个省市和东南亚地区应用推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国家数字农业重大专项“数字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阶段性成果,开发面向农业生产管理、宏观决策和市场经营经过中的农业数字化模型及软件系统,初步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开发了数字农业信息获取、处理、传播、加工、利用的公共信息管理平台;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农业构造布局、农作物长势和农产品品种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报研究,建立了面向农村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市场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开发合适设施条件和大田条件下精准生产管理的多种数字农业关键技术与设备,并建立了国家级“数字农业〞示范区。2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新趋势2.1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多元化在政府主导之下,各类社会气力已经积极进入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而且初步呈现剧烈竞争的态势。从长远来看,政府的气力和社会的气力会并驾齐驱,社会气力将会逐步成为生力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行为主体多元化、社会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除政府部门及相应国家事业单位继续大力推进外,要广泛发动和利用有关媒体、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的积极性。新农村信息化既是一个宏大的社会需求,也是一个宏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种气力共同介入、协力推进。中国电信“信息田园〞、中国移动“农信通〞、中国联通“12316热线〞等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由企业主导开展的农村信息服务形式,因其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及时和有效性高等特点而广受欢迎。2.2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愈加扁平化当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服务具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相关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向扁平化方向发展。由于农业和农民的分散性,需要一个整合的统一平台来实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这样既能够集成资源又能够降低成本。政府不能全包,但也不能由运营商全包,因而第三方平台必将成为今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趋势。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将农业农村信息化平台建在省级行业部门,这样能够集成气力、减少浪费、提高投资效益。市、县级及下面不必建立涉农信息服务平台。如宁夏全区统一建设中心平台,实现农村党员干部当代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分享、数字图书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数字有线电视等应用内容分享,修建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共建一个涉农数据库,整建一个“呼叫中心〞[5]。2.3农产品电子商务加速发展近年来,农村各种专业的农产品交易网站迅速增长。作为中国主要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中国农产品促销平台、新农村商务网、农博网等在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促进农产品市场营销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农村商务网自开通以来,累计访问量已超过50亿人次,发布政策、新闻、市场等多类信息1500多万条,累计促进农产品销售2000多万t,解答农民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的各类问题10万余个。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网上购物消费者的快速增加,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交易等方面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将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信誉体系建设,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有序发展和市场竞争提供保障。2.4网络传播科技知识加快数字新农村多媒体阅览系统对农家书屋工程进行了延伸和有益补充,为农村农民群众提供了愈加广泛、实用的阅读资源,为国家农家书屋工程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提供了愈加完善有效的解决方案。与传统报刊书籍相比,农家书屋移动阅读终端在信息发布和物流环节节能降耗,充分体现了绿色、便捷、低碳的时代要求。学习实用农业技术知识网络平台——农业科技网络书屋,能够使全国近百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便捷实现农业技术信息实时和交互传播。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以个性化定制、实时推送的形式为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将成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永不关闭的“移动图书馆〞。2.5农村信息化建设利益分配多赢化中国当前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利益分配主要存在政府性投资机制、社团式自助机制和商业化市场机制三种形式。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具有公益性强、成本回收周期长、见效慢、投资风险大等特点,因而政府投资建设应是前期投入的主体,政府以施行大型信息化工程为主要手段,先把信息服务基础平台搭建起来;中期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促进信息基础设备设施进村入户,再通过引导电信企业采取降低农业信息服务的通信资费等措施鼓励农民群众进行信息消费,逐步培养和打造农业信息服务和消费市场;后期建立农民的“消费转移机制〞,引导农民群众通过利用信息降低在生产资料购买等方面的成本,并把这部分资金转移到信息消费上来,使农民在农业生产投入总量大致不变的前提下获得较好的效益,进而建立一种农业农村信息服务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6]。由此可见,政府和事业单位、公众媒体、社团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电信运营商和IT企业等在农村信息化市场的利益分配正逐步构成多赢化格局。2.6整合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共建分享信息平台广大农村基本完成“村村通电话,乡乡通网络〞的目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瓶颈得到很大改善,但农村信息服务实践表明,农民群众需要的针对性、可靠性强的信息还很缺乏;介入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各相关部门封闭、垄断信息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还比拟严重,已成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新问题。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对现有农业农村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挖掘以知足用户不断增加的信息服务需求,真正实现信息作为生产力要素而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明确提出要根据“务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形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这标志着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场由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积极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前期阶段,向解决以基层农村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为核心的“最初一公里〞服务质量问题为主要任务的新阶段过渡[7]。2.7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得到稳步发展围绕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全产业链的全面感悟,智能感悟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在当代农业中的应用逐步拓宽。信息化发展将融入更多新技术,泛在感悟、精准获取、海量存储、高速传输、智能处理等领域不断获得新突破。在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和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和在当代农业中的应用,为当代化农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农业精准生产、农产品智能物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研究开发了一些应用技术系统。2.8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在“金农〞、“信福〞等国家重点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基层乡镇信息服务站均已建立起来,行政村信息站点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日益发展。随着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的不断推进,全国绝大部分行政村都配备了党员远程教育专用的计算机并接入了互联网,有的还配设了电视机和音像设备,基本发挥了村级信息服务点的作用。这种新型的服务体系配合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成了完好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网络。部分地区行政村非常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会定期邀请农技站农技人员或邀请外界专家对农民开展培训,甚至还有深化田间地头的实地指导,较好地体现了服务体系的职能。3加快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建议1〕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农业农村信息化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必须强化政府政策的支持并不断加大力度,同时也必须重视和依靠市场利益的驱动气力,实行“两轮并进〞。2〕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农业农村信息化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但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国还尚未得到充分应用。应该在技术原始创新方面下力气,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要抓好适用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3〕信息技术产业化与信息服务社会化相结合。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产业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方面。迫切需要研发信息技术软件和硬件产品,促进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推进信息服务的社会化。4〕资源整合与分享机制建设相结合。数据资源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已经获得长足进展,但数据的分散、无序、封闭状况以及基础设施的多部门各自为政,分散、重复建设现象普遍。要研究制定并坚决实行联动、协调、互补、高效的共建分享政策和机制。5〕专业队伍与民间气力相结合。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面广量大,需要配备高素质的队伍和健全的体系。一方面要大力培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专业信息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调动和发挥科技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民合作组织等民间气力的作用,实行“两臂合力〞。参考文献:[1]张新民.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前景瞻望[J].农业经济,20xx〔8〕:106-108.[2]左雄.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xx,35〔28〕:9092-9094.[3]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4]李道亮.零公里的探索: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5]高万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xx.[6]杨宝祝.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讨论[J].中国科技成果,20xx,2〔15〕:9331-9334.[7]程子良.农村信息化是发展当代农业的助推器——访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J].中国农村科技,20xx〔12〕:14-16.农业论文2近年来,农民“增产增收〞的问题成为农业面临的主要窘境之一,而发展特色农业正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构造,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户走上发展“特色农业〞致富之路,并获得成功。作为礼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固然农业在经济构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农业特色不明显,导致农业比拟效益不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调整构造,提高效益是礼县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一、礼县特色农业布局礼县是甘肃南部的农业大县,受资源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礼县近年来围绕“东果、南椒、西核桃、高山药材、整县畜牧、川坝蔬菜〞的产业布局,在农业生产上坚持把特色产业基地做到最大化,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抓手,调整构造、扩大规模、增加效益,初步构成了以西汉水流域为主要分布区的苹果产业基地,目前,面积为286200亩,产量达43509吨。以县城以南为主的核桃、花椒产业基地,20xx年末实有核桃树746.97万株,产量达20xx吨。花椒362.4万株,产量达182吨。礼县西部为主要分布区域的中药材产业基地。播种面积38000亩,总产7048.9吨。随着产业基地的不断发展,礼县特色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奉献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深加工企业也已落户礼县,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加强。尽管礼县特色农业近年发展迅速,但和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县相比,礼县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正确分析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及时弥补特色农业发展的缺乏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有重要的意义。二、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状况㈠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1.自然资源优势。礼县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l0.6℃,年最高气温33.9℃,年最低气温-15.8℃,年降雨总量425.6毫米,年无霜期181天,日照总时数1929.6小时。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拟优势。农作物品种繁多。县城以东属高原丘陵地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礼县重要的产粮基地,县城西北部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发展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四区光照充足,气候相对暖和,川坝地区水资源较为充裕。2.人力资源优势。礼县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据统计,20xx年礼县农村人口总规模为48.64万人,礼县乡村劳动力达24.6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5.3万人,按礼县农村9.9万户计算,平均每户拥有劳动力2.5人。以上数据表明,礼县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3.政策法规优势。县委、政府每年设立80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出台果蔬保鲜库建设、规模养殖、土地流转等以奖代补鼓励扶持政策。大力扶持发展长城果汁、鼎鑫食晶公司等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启动礼县石桥汉阳与礼县永兴当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完成了礼县大黄、礼县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国家绿色食品与无公害产地认定,礼县争创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县。20xx年以来陆续通过并公布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甘肃省草原条例)、(甘肃省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甘肃省农药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植物检疫、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等方面的立法。这些政策法规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制度保障。4.价格优势。礼县拥有丰富的苹果资源,苹果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苹果的生产成本为2.0元/公斤,礼县优质苹果的生产成本仅为1.0元/公斤,礼县除残次果销售均价1.6元/公斤,比世界平均价格低50%,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㈡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1.生态环境劣势。礼县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只要425.6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雨热不同步。干旱、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气象灾祸的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干旱出现频率最高,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祸,礼县每年均有发生。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解决礼县粮食自给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奉献。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田污染。2.劳动力素质劣势。礼县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文化素质偏低。文盲或半文盲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5.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8%。3.农业科技劣势。科技含量低,机械化运作水平缺乏,发展当代农业步伐缓慢,将直接制约礼县农业发展,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羁绊。农业科技在礼县经济增长中的奉献比例明显偏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还不够大,真正成效显着构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微乎其微。在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比重占据主要地位,但农用水的利用率长期偏低,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奉献率不高。科技的缺乏,不但大大加重了礼县农民的劳动量,还在不同程度上使其蒙受了直接和潜在损失,严重制约到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当代化进程。4.信息劣势。信息化各要素指数在礼县处于弱势,信息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信息服务的渠道不畅通。在面向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方面,提供农业政策、新技术新品种、农产品供求、生产资料价格等信息服务的能力欠缺。农业生产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十分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发展较慢,信息化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礼县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战略性构造调整,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5.规模劣势。礼县除苹果产业外,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产业协会和组织协会层次低。目前,礼县特色农业体系中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只要陇南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一家。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较低,加工转化率只要10%;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大,覆盖不广,介入农户比例不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构造调整的步伐。6.体制劣势。农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很多制度都围绕市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但从整体来看,目前礼县农业发展中仍面临很多制度瓶颈,这在礼县农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以小农为本位的农业经营制度已严重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的提高,制约农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三、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㈠加大资金的投入,扶持龙头企业1.加强对现有龙头企业资产的管理。首先要盘活现有资产存量,注重对现有企业的改造、扩建、兼并以及集团化经营,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在此基础上强化企业管理。龙头企业要认识四处理好与农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其扩大资金;的根本途径。2.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充分发挥社会闲散资金对农业的支撑作用。3.财政和信贷支持。支持的重点是解决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用于对龙头企业、基地、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科技进步、市场体系、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支持。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经济发达地区资金或城市大中型企业甚至城镇居民资金参加当地特色农业建设,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兴办“三资〞企业。5.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扶持基金。目前,我国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设有各种各样的扶持资金,如对贫困地区、粮棉大县、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菜篮子工程等都有扶持。在利用国家的这些资金时,要按特色农业的发展原则来进行组织,这样,既可提高国家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又可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㈡优化特色农业内部构造,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农业构造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区域布局、品种构造和品质构造三个方面。区域布局构造调整的重点应是继续加快苹果、花椒、核桃、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品种构造调整主要是调整生产用地面积和投资比重,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品质构造调整要实现产品更新换代,跟上市场需求步伐。在现有特色农业发展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根据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努力构成完善的产业体系,构成产业集群。同时有选择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外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健全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中介机构,提高集群的组织化程度。完善政府服务,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体制、物流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㈢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扶持,大力引进和挖掘农业技术人才。邀请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与特色农业基地进行联合,在农产品革新和劳动力培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和示范功能,借此加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和激发民间创业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传递,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因而,礼县特色农业要十分重视品牌功能,在大力扩大“先秦贡果〞知名度的基础上继续打造知名品牌,以打造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为突破口,提高区域竞争力。建立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大品牌质量认证。企业要严格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经过,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绿色品牌质量,这是保护区位品牌的基本手段。㈣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制度创新,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政府要加快对农村土地有偿流动制度化建设,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要加大农业减灾投入,建立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专项生产基金和市场风险基金,推行农业互助保险形式。风险机制是农业产业抵御自然、市场和政策等方面的风险的功能。降低或消除风险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障。风险机制的作用:一是通过有效的措施使各种风险降到最低,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建立风险基金保障制度,以便在碰到风险时做到转危为安。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要依法行政,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效果,使特色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轨道。在这一经过中的政府要制定全面地为农户服务的方针政策。农业论文31必要性分析人文景观需要自然景观的陪衬,自然景观更离不开人文景观的衬托,悠久的历史和历代名人为周至造就和遗留下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使这里留下几多辉煌与不凡。周至县旅游景点较多,主要有“天下第一福地〞楼观台、有山势宏伟的黑河森林公园、有隋文帝曾避暑过的仙游寺等,游客接待量逐年上升,进而使周至成为西安市旅游的重要县区之一,加之十三朝古都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杨凌当代农业的示范优势,为周至发展旅游事业又添魅力。但是,人文景观多、自然景观少,看的多、玩的少,带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生态农业旅游更是一个缺门,构成了周至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所以,尽快加强自然景观资源、苗木花卉、蔬菜园艺和有机林果资源的开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已势在必行。2建设条件论证2.1自然环境条件项目区位于黑河上游冲积扇平原,南依秦岭、北濒渭水,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13℃,年均降雨量674mm,年日照1993.7h,无霜期为222~260d。境内有黑河、田浴河,南北流向其中。本区属井渠双灌区,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含油沙量大,pH呈中性偏酸,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无污染,灌区设施良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最适应农作物、花卉植物生长。区域把猕猴桃、旅游、水、矿产四大支柱产业作为振兴周至经济的突破口,全面加快果林、养殖、蔬菜、刺绣、优质专用粮五大农副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培育了“沿山旅游观光带,中部猕猴桃经济林带,沿渭蔬菜苗木花卉带〞三条特色经济带。2.2基础设施条件项目所在地位于周至县司竹乡红丰村,肖司公路西侧,北通西宝公路南线、南接环山旅游公路,南临楼观台、北连富仁乡、西濒黑河、东临终南镇。距周至县城7km、距西宝高速公路20km,出入交通和周围交通环境极其方便。土地资源特别广阔,内部有南北、东西干道,生产经营方便;现有深井三眼,水塔一座,部分引水管道直接通地里,水电设施齐全。周围群众有传统的苗木花卉繁育生产、特色经济林果生产的习惯,并能较快的接受新生事物,学习新技术。与西安万亩绿色猕猴桃基地近邻,为周至原畜牧场用地,南北长1530m、东西宽510m,面积千余亩,略呈不规则宝葫芦形,地形略有起伏,原有果园现已废弃,整体为荒滩草地,周围有猕猴桃、玉米等经济作物种植。2.3施行有利条件(1)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西部关天经济带建设范畴,符合国家对农业投资方向和农业产业化构造调整政策,与陕西省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合拍,与西安市施行“百万牛羊工程〞相吻合,是周至施行精品农业富民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2)施行方经太多年的探索实践,建成了多处苗木繁育基地、经济林果园,已构成了年产500万株园林花卉苗木、5万株珍稀实用性经济苗木的生产能力,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历。(3)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教学优势、信息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推广优势、产业示范优势和杨凌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农业信息网络密集优势,实行专家+公司+农户的市场经营形式,有较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3项目技术方案3.1性质定位周至县黑河高新农业生态示范园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对现有立地条件及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与利用,在充分保护自然环境与绿色资源的同时,融农、林、牧、副、渔五业于风景优美的生态园林之中,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及人文风貌,建设具有当代都市风情的全新概念的绿色高新生态示范场所,营造一座以反映当代科技、自然风貌、风土民情、人文景观以及劳作生活的田园式生态农业示范园,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于一体,使之成为进行科技示范、农业生产、观光游憩、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3.2功能分区3.2.1四大生产展示区①特色农业丰产示范区12hm2,以特种粮食作物如黑米、黑小麦、贡米、大豆等为生产方向,主要是培育良种、丰产试验和示范观摩。②林果牧草间作生产区10hm2,着重发展李子、樱桃、山杏、扁桃、核桃等经济果林,建密植矮化示范园以供参观学习,同时提供优质、纯正、无毒种苗和咨询、培训服务。③园林特色种苗繁育区8hm2,以色叶行道树作为发展重点,如红叶臭椿、红叶合欢、黄金槐、金枝柳、金丝楸等,培养大规格苗木生产,也提供优质种条及繁育技术的培训、推广任务。④设施园艺栽培保护区3.5hm2,采用不同类型的温室大棚,反季节生产名特优果品、蔬菜,周年生产时令花卉。3.2.2四大观光示范园①良种牛羊养殖示范园6~8hm2,主要从事是良种繁育,分别集中养殖奶牛、肉牛和布尔山羊,构成集防疫、治疗、配种、饲料加工、鲜奶销售为一体的当代化奶牛、肉牛、山羊养殖园。②生态农业典型形式园5hm2,这是立体开发和综合饲养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经营形式,使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内部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技术系统及农业经济系统之间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效率得以不断提高。③农工复合集约生态园7.2hm2,主要是农牧产品、蔬菜花卉加工,涉及有饲料加工、食品加工、蔬菜保鲜、花卉保鲜。④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园8.5hm2,既安排水面垂钓、宠物观赏和游乐场所,又修建一定数量的独立家庭小农场,室外配备用户自行设计花圃、菜园、药圃,提供一个自耕自做、独享其乐的小天地。3.2.3一个管理服务中心作为示范园的管理服务中心、咨询培训中心、展示销售中心和信息网络中心,面积7.8hm2,同时划出一定面积作为贮藏间、库房、车库及商品交易。3.3基础设施3.3.1生产展示区的灌溉系统特色农业丰产示范区采用波涌灌溉技术,即把灌溉水断续地按一定周期向灌溉沟(畦)供水,逐段湿润土壤,直到水流推进到灌溉沟(畦)末端的一种节水型地面灌溉新技术。林果牧草间作生产区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园林特色种苗繁育区采用管道式喷灌系统。设施园艺栽培保护区除采用微灌系统之外,建普通钢管塑料大棚30个,普通日光温室20个,自动控制温室2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