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较诗学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dd0ade35d6a9ed8db3aabbe007137e3/4dd0ade35d6a9ed8db3aabbe007137e31.gif)
![中西比较诗学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dd0ade35d6a9ed8db3aabbe007137e3/4dd0ade35d6a9ed8db3aabbe007137e32.gif)
![中西比较诗学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dd0ade35d6a9ed8db3aabbe007137e3/4dd0ade35d6a9ed8db3aabbe007137e33.gif)
![中西比较诗学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dd0ade35d6a9ed8db3aabbe007137e3/4dd0ade35d6a9ed8db3aabbe007137e34.gif)
![中西比较诗学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dd0ade35d6a9ed8db3aabbe007137e3/4dd0ade35d6a9ed8db3aabbe007137e3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比较诗学
曹顺庆
曹顺庆,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比较文学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出版了《中西比较诗学》、《中外比较文论史》、《比较文学史》、《中国文化与文论》、《东方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等书。提出过“文论失语症”、“比较文学变异学”等重要理论观点。中西比较诗学
曹顺庆本书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西古典文艺理论而对中国
古典文艺理论略有侧重。
全书六部分:
一、绪论:从社会环境、心理形态、历史传统三个方面论述中西文艺理论异同的根源。
二、艺术本质论
三、艺术起源论
四、艺术思维论
五、艺术风格论
六、艺术鉴赏论
从以上六部分,曹顺庆具体论述了中西艺术的共同规律而着重中西古典文艺理论的不同特色本书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西古典文艺理论而对中国
古典文艺理论
1、中西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中西社会最根本的差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西方社会经济更具
有商业性特点,农业的发达则使得中国社会经济更具有农业性特点。这都对中西文学艺术与诗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商业性社会,具有开放性特征,而民主政治,则鼓励人们去冒险、创新,这反映在西方文学艺术与文艺理论上,则是表现出勇于创新的精神;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则重描述个人英雄,个人爱情和个人享乐等。同时,尽管西方以叙事文学为主,尽管西方诗学主张摹仿现实,但却又提倡情感的宣泄,提倡酒神般的狂欢,以便在情感宣泄中去获得心灵的舒畅,在酒神狂欢中去寻求审美的快感。
与西方相比之下,中国的农业性社会和宗法性政治,则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因此中国的文艺理论就要保守得多,所以,文学上的复古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同样,正因为中国文学反对越礼纵欲,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此,虽然中国诗学主张抒情言志,但却又提倡节制情感,勿过勿滥。主张在克制之中达到情感中和,文质彬彬,在安贫乐道中走向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提倡素谈的文采,含蓄蕴藉的风格。
一、中西社会文化特征与中西诗学特色
1、中西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古希腊商业社会造成自然与人的尖锐对立:一边是大自然
的可怕力量使人们在恐惧中乞求于超自然的力量,遂产生了浓厚的
宗教意识。一边是生存的本能使得人们千方百计去认识大自然,用知识的力量去战胜自然,遂产生了发达的自然科学。宗教与科学在天人对立中产生,又在天人对立中达到和谐统一。此外,在强大的自然面前,还造就了西方民族坚强的性格、冒险的勇气和探索的好奇心。西方诗学推崇悲剧中毁灭的美感,就体现了这种虽死犹荣的战斗品格,西方美学力倡从痛感转化来的“崇高美”,也体现了在天人对立中人类精神的伟大自豪。
而中国则由于农业经济带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自然对于人们来说是亲切和谐的,即使有自然灾害,也被认为是人类自己有了错处,上天不过是警告人们让人们改邪归正。正因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没有造成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而是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了“天人感应”的天人合一说,因此,尽管中国古代也产生了众多的神话传说,产生了鬼神迷信与神学,但是中国古代的宗教气氛却没有西方那么浓厚。同时对科学的需求也不像西方商业经济那么迫切,多是为了搞“天人感应”的迷信服务。取而代之的是与农业经济和宗法制相适应的儒家的“孝悌”、“仁义”、道德等意识形态。2、中西宗教、科学与伦理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古希腊商业社会造成自然与人的尖锐对立:一边是大
商业社会的天人对立,又造成了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人们
最关心的是外在世界的构成,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形式,事物的
比例等外在的东西。中国农业型社会是自给自足、封闭的,于是乎天人和谐中的“怡然自乐”,又造成了中国人内向型的心态,人们关心的是自身内在的东西。所以西方是向外探索的“思物”,中国则是反求诸己的“思我”。外在型心态,反映在文艺上必然注重外在形象的摹仿,认为美就在真实地摹仿自然,注重外在形式的比例、对称、和谐,认为美在形式的和谐。在探索自然万物时,必然重视主观与客观、时间与空间、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等范畴和关系,必须刨根问底,将事物的真实面貌一层层剥开,这样,外向型的“思物”又形成了西方注重逻辑关系的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内向型的心态反映在文艺上必然注重内在的气质、神韵,认为美是内在的神气而不是外在的形体。与西方相反,中国古人关于“仁义”,“天理良心”的内在反省,则培养了中国直觉的、感悟式的思维方式,追求在直观中的感悟。
同时,中西诗学的差异,又与中西语言文字的差异密切相关。西方语言长于细致的分析和演绎推论,但未免缺乏形象美感。而中国文字虽不长于演绎分析,但却富于形象的美感,往往让人在生动而具体的形象中领悟。而这种抽象的概念表述与具体的形象比喻,恰恰是中西诗学的一大差异。
3、中西思维、语言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商业社会的天人对立,又造成了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以上几个方面曹顺庆都是想通过“重新寻根的探讨”,从根本上来深入认识中西文学艺术的不同审美特色,认识中西诗学理论所独具的理论价值及其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以下则作具体的分析。
以上几个方面曹顺庆都是想通过“重新寻根的探讨”,从根本上来深
西方文学艺术旨在追求对世界客观形态的惟妙惟肖的摹仿,
将文学当作反映自然形象的镜子。中国文学艺术则着意追求超越
客观形象的神韵意味,将自然形象当作表现内在神情气韵的媒介。曹顺庆首先试图通过典型论与意境说之比较来辨析中国古代文艺本质论——意境说的基本内涵。其次通过对西方“和谐说”与中国“文采论”的比较,从形式美的角度辨析了中西文论对于文艺的本质特征之一——形式文采美的不同看法。最后比较了柏拉图与老子的“美本身”与“大音、大象”,指出它们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他们理论中的合理内核,指出了他们对后世文艺本质论的重大影响。
1、意境与典型
意境与典型说的异同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主观与客观:典型论偏重于客观,意境说偏重于主观,典型论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意境说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这是典型论与意境说最基本的一大特征与区别。同样,都描绘客观形象,二者目的不相同。典型论追求的目的就是描绘客观形象,而意境说则是借描绘形象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一、艺术本质论
西方文学艺术旨在追求对世界客观形态的惟妙惟肖2)人物与境物
意境的形象偏重于描绘境物,典型的形象偏重于描绘人物。
西方的叙事文学传统主要是模仿人物的行动,中国的抒情文学
传统,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情感。行动必须由人物形象来体现,而情感主要通过境物形象来抒发。另外,西方的叙事文学以悲剧和史诗为主,重在描写人物。中国的抒情文学主要以短小的诗章为主,重在抒情写景。这不同的艺术类型,也是形成意境说与典型论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
注意,典型论也要求写境物,但描写境物主要为了衬托人物形象。意境说也描绘人物形象,但多半属于诗人情感的媒介。
3)共性、个性与虚实、形神
典型论与意境说具有的共同个性是以少总多,寓无限于有限。但是由于所用的方法不同,对生活的概括就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色彩。
典型论概括生活的特点是从具体、鲜明、生动、独特的个性中,反映出最大量的共性;从个别人物形象上,体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必然的本质内容。简言之,即在某一人物形象上寓共性于个性,寓必然与偶然。在这种寓无限于有限的人物形象上,体现了人类与社会的某些共性与本质。
2)人物与境物
意境的形象偏重于描绘境物,典
意境说则要看是否能通过具体、鲜明、生动的境,传达出作者无穷
无尽的情思,勾引起无数形象在读者的想象中诞生,体会出作者的真
情实感,品味出事物的风采神韵……总之,看它在有限的形象
中包蕴了多少生活的内容。虚实相生,则可以以少总多;形神
兼备,则可以用具体的形象表现事物丰富的内在本质。
4)求美与求真
典型与意境都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一般说来,典型说偏重于真,即强调严格摹写现实以及作品描写要符合逻辑和情理。意境说偏重于美,虽然也要求写真实情感,但它注重的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注重的是内在的情感和神似,追求艺术意境的美。这又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特征与区别。
5)酝酿情感与分析综合
典型论方法:观察体验——分析综合——典型的诞生。
意境说方法:观察体验——酝酿蓄积——意境从感悟中诞生。
总之,典型论偏重于客观再现,意境说偏重于主观表现;典型论偏重于描绘人物形象,意境说偏重于境物形象;典型论是寓共性于个性,寓必然与偶然,意境说则主张虚实相生,以形求神;典型论求真,意境说求美;典型化的方法是分析综合,意境的诞生是酝酿感悟。意境说则要看是否能通过具体、鲜明、生动的境,
“和谐说”认为,美在于和谐,文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形式杂多的
统一,由杂多导致了形式的和谐、堆成、比例、黄金分割、结构安排等等。
“文采论”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形式的杂多统一,由杂多导致了“文采”。
显然,二者都是从文艺形式着眼,从文章辞采美的角度来认识文艺本质的。而二者的差异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浓与淡
中国诗学理论中的神韵说所倡导的“神韵”,即冲淡自然,清新萧散之品格。这种自然平淡的品格,正是由先秦诸子奠基,由刘勰、钟嵘、李白、司空图、欧阳修、苏轼、严羽、王士祯乃至王国维所继承和发展了的中国诗学的正宗品格。
而西方的审美理想,是狂欢醉舞的酒神精神,是浓烈激越的迷狂,因而在形式文采上,西方诗学主浓不主淡。2、和谐与文采
“和谐说”认为,美在于和谐,文学艺术的本质2)内与外
内向型心理结构,直接导致了中华文艺与诗学的内在性
品格。专注于内在本质、内在精神和内在的“情文”。这就是中华艺术
所谓“写意”、“传神”之传统。
外向型的心理结构导致了西方关注外在世界的构成,自然万物的形式,时间与空间等问题。所以他们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对外在世界的摹仿。
3)道与艺
中国的文论紧紧与伦理——道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西方的和谐说紧紧与科学——艺结合在一起。
由于先秦儒家与道家奠定的文采与道德之关系,经过后人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独霸文坛的文道论,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诗学理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西方则由于对世界万物的客观分析,使得古希腊诗学充分认识到了形式美的审美价值及其规律,也正是这种科学精神,古希腊诗学才没有被紧紧地捆绑在伦理道德的旗帜下,成为道学的附庸,教化的工具。2)内与外
内向型心理结构,直接导致了中华文3、美本身与大音、大象
老子所说的“希声”之“大音”、“无形”之“大象”,实质上与
柏拉图所追求的“美本身”一样,都是对于美的普遍规律、美的
本质的探索。
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
1)“大音”、“大象”与“美本身”,都是无形无声、不可捉摸的。它们是音乐、形象的本体。
2)其次“美本身”与“大音”、“大象”,皆是永恒的不可分割的混成的整体。
然而他们的错误在于,他们虽然看到了个别美的相对性,因而潜心去探索美的本质,但是他们皆将一般与个别割裂开来,将美的本质当作了个别美的源泉,这就将事物头足倒置了。正是从这种思想出发,柏拉图与老子都钻进了否定现实美,否定文学艺术的牛角尖。
二者的区别在于:
二者的本质不同。柏拉图的作为理念的“美本身”,是与宗教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浓厚的神学意义。而老子的“大音”、“大象”则只有形而上学的意义,并充满了现实世界返璞归真的大自然的淳朴气息。
3、美本身与大音、大象
老子所说的“希声”之本书只详细比较了“物感说”与“模仿说”、“文道论”与“理念论”。
1、物感与摹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摹仿,文艺是摹仿的产物,摹仿是文艺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模仿说”。“物感说”则认为文学艺术是与外物相感而产生。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为探讨文学艺术的产生而提出来的,以及认为“摹仿”与“感物”不但取决于客观世界,而且与主观自我密切相关,“摹仿”与“感物”都离不开人的“天性”与“本能”。
他们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以下四点:
1)表现与再现
“模仿说”强调真实地再现客观外物,“物感说”却要求真实地表现内心情志,即“模仿说”讲“再现”,“物感说”讲“表现”。“再现”与“表现”也正是中西古代美学理论与中西古代文学艺术的根本区别与特征之一。二、艺术起源论本书只详细比较了“物感说”与“模仿说”、“文道论”与“理念论2)抒情与叙事
“物感说”要抒情,而“模仿说”则要叙事;“物感说”讲赋、比、兴,
而“摹仿说”则讲情节、结构、性格;“物感说”导致了意境这一重要美学概念,而“摹仿说”则导致了“典型”这一重要美学概念。
3)节制与宣泄
“物感说”虽重表现,重抒情言志,但却并没有使中国文学走上“惊心动魄”的浪漫主义道路,这是因为,“物感说”既强调抒发感情,又强调节制情感的结果。这种“中和”的美学思想导致了中国既以抒情言志为其基本特征而浪漫主义文学又不很发达的独特传统。同样,“模仿说”虽然强调再现,强调叙事,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却十分兴盛,这是因为“摹仿说”既强调要客观地“惟妙惟肖”的摹仿事物,又主张作家创作要有激情,摹仿之作要能感动人们,要使人们“惊心动魄”以达到宣泄情感的目的。这种既要真切地摹仿客观事物又要宣泄情感的美学理论,正是形成西方文学艺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之一。2)抒情与叙事
“物感说”要抒情,而“模仿说4)交换的位置
以上所述的中西诗学特征,是就古代而言。到了现代,中西文学艺术与文艺理论发生了一个有趣的“交换位置”现象,中国现代文学逐渐向“再现”靠拢,而西方现代文艺,却向着“表现”迈进。
虽然二者都偏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但这种自我表现却具有本质区别,即它们对主客观之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文艺中作家的主观情感是从客观现实中来的,是“感于外物”而萌生的。而在西方现代派文艺家看来客观是不真实的,真正的真实是作家主观的内心世界,文艺的真正源泉在于作家的自我。中国古代文艺的抒情是一种理性有节制的抒情,而西方现代派文艺的抒情是一种非理性的本能情欲的发泄。4)交换的位置
以上所述的中西诗学特征,是就
“文道论”与“理念”论之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的相似之处:
1)文艺的来源
“文道论”与“理念论”皆认为“道”与“理念”是“文”的本原,是文学艺术的源泉。
2)内容与形式
“文道论”与“理念论”内涵的第二个相似之处在于:“道”与“理念”不仅是“文”的来源,而且又是“文”的内容。
“文道论”与“理念论”的不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道与神道
在西方的“理念论”之上,笼罩着一圈神灵的光晕,相比较之下,中国的“文道论”则没有那么多神灵的气氛,而是充满人世间现实生活的气息。这是它们的第一个不同点。
2)伦理与哲理
西方文论的“理念论”更具哲理意味,而中国文论的“文道论”则更具有伦理色彩。“理念论”总是紧紧扣住抽象的哲理来论述文艺理论。而“文道论”却总是与伦理道德混为一体,主张文艺要“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是“文道论”与“理念论”第二个鲜明的不同特色。
2、文道与理念
“文道论”与“理念”论之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的相似之处:
1
3)现实与浪漫
文道论紧紧扣住社会现实生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干预社会生活,将中国文学引向了“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道路。中国古代的文道论可以说是中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与此相反,西方的理念论总是将文艺导向神秘的天国,追求那超越现实生活的抽象的理念、迷狂、灵魂回忆、理想与崇高,这对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道论”具有现实主义特色,而“理念论”则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这是它们的第三个不同之处。
4)复古与创新
“理念论”虽然提出得早,但是它非但没有成为复古主义的旗帜,反而还成为了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反对复古提倡创新的理论武器。相反,“文道论”一直是复古主义文艺的“光辉”旗帜,是复古主义文艺的坚实理论基础。3)现实与浪漫
文道论紧
1、神思与想象
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1)神思与想象都是极其自由的
2)神思与想象都要用形象来构思
3)这种寓于形象的神思与想象,是主观与客观互相作用而产生的,只有主观之意念,而没有客观之物象不可能产生想象;同样,只有客观之物象而没有主观之能动性,也不可能产生想象。
4)神思与想象最重要的特征,还在于它们那巨大的创造力。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首先,几乎所有的中国艺术想象论都不注重想象与幻想的区别,而绝大多数的西方艺术想象论都十分注重想象与幻想的区别;同样,中国艺术想象论十分注重打破时空,超越时空,而西方艺术想象论却不慎注重时空的打破与超越。这种打破超越时空与严格遵守时空之自然律,不但是中西艺术想象论的差别,也是中西文学艺术的本质区别。
其次,西方艺术想象论十分强调想象与幻想的区别,而中国的艺术想象论却并不重视想象与幻想的区别。曹顺庆认为,这与中西方的思维特征有关。西方推崇逻辑思维,长于精确的分析,中国推崇具象的思维,长于形象的描述。三、艺术思维论
1、神思与想象
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1)神思与想象都是极2、神思、想象与情感、灵感
神思与想象的动力都是情感。通过渗透到作品全体而且灌注生气于作品
的情感,艺术家才能使他的材料及其形状的构成体现他的自我,体现
他作为主体的内在的特性。
在神思与想象之中,还存在一种现象赋予神思与想象更大的创造力,即艺术灵感。
3、神思、想象与天才
神思与想象既然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大脑的生理机能,因此它就必然与人们先天的禀赋密切相关。然而,黑格尔仅承认文思敏捷的人为天才,而刘勰认为文思敏捷和文思缓慢的人都具有天赋之才,他更强调后天的勤奋。
4、迷狂与妙悟
怎样获得灵感,在西方,普遍的流行的理论是柏拉图的“迷狂说”,在中国,普遍流行的则是严羽等人的“妙悟说。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将灵感的探讨与宗教迷信联系起来了。
二者的不同之处则在于:
1)理智与非理智
柏拉图完全否定了理智的作用,严羽则主张灵感与理智的辩证统一。
2)狂热与虚静
“迷狂”是一种激动而热烈的灵感状态,“妙悟”则是一种自然而冷静的灵感状态。
3)神赐与积累
“迷狂说”认为灵感是神赐的,而“妙悟说”却认为灵感来自平时的积累。2、神思、想象与情感、灵感
神思与想象的动力
1、风格与文气
“风格”与“文气”的不同在于,“风格”是一个内涵与外延比较确定的专门术语,而“文气”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囫囵概念,它内涵既不确定,外延也漫无边际。这一点,充分体现出中西诗学术语概念的一个重大区别与特色。
1)主观的风格与文气
作家所禀之“气”,形成了独特之“性”,这种“清浊有体”之气性,发之于文,便成了别具一格的文风。因而作家有什么样的气性,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格。从这一点来说,“文气”与西方所说的“主观之风格”是基本一致的。“文如其人”,“风格就是人本身”是古今中外皆通的文艺基本规律之一。而在表达中,中国多用“文气”一词,西方则多用“风格”一词。
但是中国的文气说尤重人品,西方风格论则专注于艺术形式特征。西方风格论也注重人格,也认为风格是人格的展现。但是,与中国风格论——文气说相比起来,西方显得更看重语言修辞艺术及艺术形式特征。四、艺术风格论
1、风格与文气
“风格”与“文气”的不同在2)客观的风格与“体”
中国古代艺术风格论除“气”这一术语外,还有另一个重要
的术语——体。“体”大致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文学艺术的体裁,
一个就是文学风格。
显而易见,“气”是从作家的角度来看的,而“体”则是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的,如果将这种“气”与“体”与西方之风格论相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气”近似与西方所说的“主观的风格”,而“体”则近似西方所说的“客观风格”。
无论是西方的“客观风格论”,还是中国古代的风格论——“体”,都认识到不同文学艺术类型、不同文学体裁有着不同的风格特征,不同的时代、地域、民族的文学艺术也有着不同的风格特征。然而西方更多的是强调风格的主客观统一,中国则强调风格的多样化统一。
2、风骨与崇高
崇高与风骨最根本的共同之处是——“力”,这是它们二者之基本特质,同属于一个审美范畴。二者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与当时文学艺术的风气都极其相似。提出“崇高”的郞吉弩斯是为了反对当时流行的“亚历山大理亚的风格”,而刘勰的“风骨”则是为了反对魏晋南北朝时的绮靡文风。2)客观的风格与“体”
中国古代艺术风格论除1、滋味与美感
“滋味”与“美感”都是指人们在文艺审美鉴赏中,领略到文学艺术的魅力,受到了感动,获得了美感。从客体——文学作品来说,它牵涉到各种作品的多种多样的审美价值;从主体——鉴赏者来说,它涉及各种鉴赏者的各种复杂的心理结构。
1)滋味、美感与直感
在审美鉴赏中,直感往往是鉴赏的第一步。审美的直感是以人们长期的审美经验的积累,以人们对某些审美对象早有的思考理解为基础的。这是中西诗学家共同认识到客观艺术规律之一。
2)滋味、美感与情感
情感,是艺术审美鉴赏的核心。滋味说与美感论也都共同认识到了这一点。
五、艺术鉴赏论
1、滋味与美感
“滋味”与“美感”都是指人们3)滋味、美感与想象
审美鉴赏必须有想象的参与,才能充分获得审美享受,才能真正品出其中的滋味。与西方的美感论相比,中国的滋味说更加强调文艺鉴赏中的想象。
4)滋味、美感与理解
理解是“滋味”、“美感”产生和深化的基础。与西方相比,中国诗学更强调文艺创作与鉴赏中的“理”,强调以理节情的平衡、中和。
2、移情、距离与出入
“移情说”是要“入乎其内”,将自我“移入”“宇宙人生”之内,以万物之性情为我之性情,从而达到“物我为一”最高境界,而“距离说”则要“出乎其外”将自我“超脱”于“宇宙人生”之外,冷静而客观地观察事物,达到自我与客观事物保持一定“心理距离”之审美境界。然而“移情说”只讲“入”而不讲“出”,“距离说”又只讲“出”而忘掉了“入”,二者都抓住了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审美鉴赏与文艺创作中的“出入说”既强调了“出乎其外”,也强调了“入乎其中”。3)滋味、美感与想象
审美鉴赏必须有想象的参/10/2924./10/2924.中西比较诗学
曹顺庆
曹顺庆,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比较文学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出版了《中西比较诗学》、《中外比较文论史》、《比较文学史》、《中国文化与文论》、《东方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等书。提出过“文论失语症”、“比较文学变异学”等重要理论观点。中西比较诗学
曹顺庆本书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西古典文艺理论而对中国
古典文艺理论略有侧重。
全书六部分:
一、绪论:从社会环境、心理形态、历史传统三个方面论述中西文艺理论异同的根源。
二、艺术本质论
三、艺术起源论
四、艺术思维论
五、艺术风格论
六、艺术鉴赏论
从以上六部分,曹顺庆具体论述了中西艺术的共同规律而着重中西古典文艺理论的不同特色本书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西古典文艺理论而对中国
古典文艺理论
1、中西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中西社会最根本的差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西方社会经济更具
有商业性特点,农业的发达则使得中国社会经济更具有农业性特点。这都对中西文学艺术与诗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商业性社会,具有开放性特征,而民主政治,则鼓励人们去冒险、创新,这反映在西方文学艺术与文艺理论上,则是表现出勇于创新的精神;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则重描述个人英雄,个人爱情和个人享乐等。同时,尽管西方以叙事文学为主,尽管西方诗学主张摹仿现实,但却又提倡情感的宣泄,提倡酒神般的狂欢,以便在情感宣泄中去获得心灵的舒畅,在酒神狂欢中去寻求审美的快感。
与西方相比之下,中国的农业性社会和宗法性政治,则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因此中国的文艺理论就要保守得多,所以,文学上的复古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同样,正因为中国文学反对越礼纵欲,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此,虽然中国诗学主张抒情言志,但却又提倡节制情感,勿过勿滥。主张在克制之中达到情感中和,文质彬彬,在安贫乐道中走向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提倡素谈的文采,含蓄蕴藉的风格。
一、中西社会文化特征与中西诗学特色
1、中西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古希腊商业社会造成自然与人的尖锐对立:一边是大自然
的可怕力量使人们在恐惧中乞求于超自然的力量,遂产生了浓厚的
宗教意识。一边是生存的本能使得人们千方百计去认识大自然,用知识的力量去战胜自然,遂产生了发达的自然科学。宗教与科学在天人对立中产生,又在天人对立中达到和谐统一。此外,在强大的自然面前,还造就了西方民族坚强的性格、冒险的勇气和探索的好奇心。西方诗学推崇悲剧中毁灭的美感,就体现了这种虽死犹荣的战斗品格,西方美学力倡从痛感转化来的“崇高美”,也体现了在天人对立中人类精神的伟大自豪。
而中国则由于农业经济带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自然对于人们来说是亲切和谐的,即使有自然灾害,也被认为是人类自己有了错处,上天不过是警告人们让人们改邪归正。正因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没有造成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而是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了“天人感应”的天人合一说,因此,尽管中国古代也产生了众多的神话传说,产生了鬼神迷信与神学,但是中国古代的宗教气氛却没有西方那么浓厚。同时对科学的需求也不像西方商业经济那么迫切,多是为了搞“天人感应”的迷信服务。取而代之的是与农业经济和宗法制相适应的儒家的“孝悌”、“仁义”、道德等意识形态。2、中西宗教、科学与伦理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古希腊商业社会造成自然与人的尖锐对立:一边是大
商业社会的天人对立,又造成了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人们
最关心的是外在世界的构成,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形式,事物的
比例等外在的东西。中国农业型社会是自给自足、封闭的,于是乎天人和谐中的“怡然自乐”,又造成了中国人内向型的心态,人们关心的是自身内在的东西。所以西方是向外探索的“思物”,中国则是反求诸己的“思我”。外在型心态,反映在文艺上必然注重外在形象的摹仿,认为美就在真实地摹仿自然,注重外在形式的比例、对称、和谐,认为美在形式的和谐。在探索自然万物时,必然重视主观与客观、时间与空间、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等范畴和关系,必须刨根问底,将事物的真实面貌一层层剥开,这样,外向型的“思物”又形成了西方注重逻辑关系的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内向型的心态反映在文艺上必然注重内在的气质、神韵,认为美是内在的神气而不是外在的形体。与西方相反,中国古人关于“仁义”,“天理良心”的内在反省,则培养了中国直觉的、感悟式的思维方式,追求在直观中的感悟。
同时,中西诗学的差异,又与中西语言文字的差异密切相关。西方语言长于细致的分析和演绎推论,但未免缺乏形象美感。而中国文字虽不长于演绎分析,但却富于形象的美感,往往让人在生动而具体的形象中领悟。而这种抽象的概念表述与具体的形象比喻,恰恰是中西诗学的一大差异。
3、中西思维、语言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商业社会的天人对立,又造成了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以上几个方面曹顺庆都是想通过“重新寻根的探讨”,从根本上来深入认识中西文学艺术的不同审美特色,认识中西诗学理论所独具的理论价值及其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以下则作具体的分析。
以上几个方面曹顺庆都是想通过“重新寻根的探讨”,从根本上来深
西方文学艺术旨在追求对世界客观形态的惟妙惟肖的摹仿,
将文学当作反映自然形象的镜子。中国文学艺术则着意追求超越
客观形象的神韵意味,将自然形象当作表现内在神情气韵的媒介。曹顺庆首先试图通过典型论与意境说之比较来辨析中国古代文艺本质论——意境说的基本内涵。其次通过对西方“和谐说”与中国“文采论”的比较,从形式美的角度辨析了中西文论对于文艺的本质特征之一——形式文采美的不同看法。最后比较了柏拉图与老子的“美本身”与“大音、大象”,指出它们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他们理论中的合理内核,指出了他们对后世文艺本质论的重大影响。
1、意境与典型
意境与典型说的异同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主观与客观:典型论偏重于客观,意境说偏重于主观,典型论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意境说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这是典型论与意境说最基本的一大特征与区别。同样,都描绘客观形象,二者目的不相同。典型论追求的目的就是描绘客观形象,而意境说则是借描绘形象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一、艺术本质论
西方文学艺术旨在追求对世界客观形态的惟妙惟肖2)人物与境物
意境的形象偏重于描绘境物,典型的形象偏重于描绘人物。
西方的叙事文学传统主要是模仿人物的行动,中国的抒情文学
传统,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情感。行动必须由人物形象来体现,而情感主要通过境物形象来抒发。另外,西方的叙事文学以悲剧和史诗为主,重在描写人物。中国的抒情文学主要以短小的诗章为主,重在抒情写景。这不同的艺术类型,也是形成意境说与典型论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
注意,典型论也要求写境物,但描写境物主要为了衬托人物形象。意境说也描绘人物形象,但多半属于诗人情感的媒介。
3)共性、个性与虚实、形神
典型论与意境说具有的共同个性是以少总多,寓无限于有限。但是由于所用的方法不同,对生活的概括就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色彩。
典型论概括生活的特点是从具体、鲜明、生动、独特的个性中,反映出最大量的共性;从个别人物形象上,体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必然的本质内容。简言之,即在某一人物形象上寓共性于个性,寓必然与偶然。在这种寓无限于有限的人物形象上,体现了人类与社会的某些共性与本质。
2)人物与境物
意境的形象偏重于描绘境物,典
意境说则要看是否能通过具体、鲜明、生动的境,传达出作者无穷
无尽的情思,勾引起无数形象在读者的想象中诞生,体会出作者的真
情实感,品味出事物的风采神韵……总之,看它在有限的形象
中包蕴了多少生活的内容。虚实相生,则可以以少总多;形神
兼备,则可以用具体的形象表现事物丰富的内在本质。
4)求美与求真
典型与意境都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一般说来,典型说偏重于真,即强调严格摹写现实以及作品描写要符合逻辑和情理。意境说偏重于美,虽然也要求写真实情感,但它注重的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注重的是内在的情感和神似,追求艺术意境的美。这又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特征与区别。
5)酝酿情感与分析综合
典型论方法:观察体验——分析综合——典型的诞生。
意境说方法:观察体验——酝酿蓄积——意境从感悟中诞生。
总之,典型论偏重于客观再现,意境说偏重于主观表现;典型论偏重于描绘人物形象,意境说偏重于境物形象;典型论是寓共性于个性,寓必然与偶然,意境说则主张虚实相生,以形求神;典型论求真,意境说求美;典型化的方法是分析综合,意境的诞生是酝酿感悟。意境说则要看是否能通过具体、鲜明、生动的境,
“和谐说”认为,美在于和谐,文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形式杂多的
统一,由杂多导致了形式的和谐、堆成、比例、黄金分割、结构安排等等。
“文采论”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形式的杂多统一,由杂多导致了“文采”。
显然,二者都是从文艺形式着眼,从文章辞采美的角度来认识文艺本质的。而二者的差异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浓与淡
中国诗学理论中的神韵说所倡导的“神韵”,即冲淡自然,清新萧散之品格。这种自然平淡的品格,正是由先秦诸子奠基,由刘勰、钟嵘、李白、司空图、欧阳修、苏轼、严羽、王士祯乃至王国维所继承和发展了的中国诗学的正宗品格。
而西方的审美理想,是狂欢醉舞的酒神精神,是浓烈激越的迷狂,因而在形式文采上,西方诗学主浓不主淡。2、和谐与文采
“和谐说”认为,美在于和谐,文学艺术的本质2)内与外
内向型心理结构,直接导致了中华文艺与诗学的内在性
品格。专注于内在本质、内在精神和内在的“情文”。这就是中华艺术
所谓“写意”、“传神”之传统。
外向型的心理结构导致了西方关注外在世界的构成,自然万物的形式,时间与空间等问题。所以他们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对外在世界的摹仿。
3)道与艺
中国的文论紧紧与伦理——道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西方的和谐说紧紧与科学——艺结合在一起。
由于先秦儒家与道家奠定的文采与道德之关系,经过后人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独霸文坛的文道论,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诗学理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西方则由于对世界万物的客观分析,使得古希腊诗学充分认识到了形式美的审美价值及其规律,也正是这种科学精神,古希腊诗学才没有被紧紧地捆绑在伦理道德的旗帜下,成为道学的附庸,教化的工具。2)内与外
内向型心理结构,直接导致了中华文3、美本身与大音、大象
老子所说的“希声”之“大音”、“无形”之“大象”,实质上与
柏拉图所追求的“美本身”一样,都是对于美的普遍规律、美的
本质的探索。
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
1)“大音”、“大象”与“美本身”,都是无形无声、不可捉摸的。它们是音乐、形象的本体。
2)其次“美本身”与“大音”、“大象”,皆是永恒的不可分割的混成的整体。
然而他们的错误在于,他们虽然看到了个别美的相对性,因而潜心去探索美的本质,但是他们皆将一般与个别割裂开来,将美的本质当作了个别美的源泉,这就将事物头足倒置了。正是从这种思想出发,柏拉图与老子都钻进了否定现实美,否定文学艺术的牛角尖。
二者的区别在于:
二者的本质不同。柏拉图的作为理念的“美本身”,是与宗教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浓厚的神学意义。而老子的“大音”、“大象”则只有形而上学的意义,并充满了现实世界返璞归真的大自然的淳朴气息。
3、美本身与大音、大象
老子所说的“希声”之本书只详细比较了“物感说”与“模仿说”、“文道论”与“理念论”。
1、物感与摹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摹仿,文艺是摹仿的产物,摹仿是文艺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模仿说”。“物感说”则认为文学艺术是与外物相感而产生。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为探讨文学艺术的产生而提出来的,以及认为“摹仿”与“感物”不但取决于客观世界,而且与主观自我密切相关,“摹仿”与“感物”都离不开人的“天性”与“本能”。
他们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以下四点:
1)表现与再现
“模仿说”强调真实地再现客观外物,“物感说”却要求真实地表现内心情志,即“模仿说”讲“再现”,“物感说”讲“表现”。“再现”与“表现”也正是中西古代美学理论与中西古代文学艺术的根本区别与特征之一。二、艺术起源论本书只详细比较了“物感说”与“模仿说”、“文道论”与“理念论2)抒情与叙事
“物感说”要抒情,而“模仿说”则要叙事;“物感说”讲赋、比、兴,
而“摹仿说”则讲情节、结构、性格;“物感说”导致了意境这一重要美学概念,而“摹仿说”则导致了“典型”这一重要美学概念。
3)节制与宣泄
“物感说”虽重表现,重抒情言志,但却并没有使中国文学走上“惊心动魄”的浪漫主义道路,这是因为,“物感说”既强调抒发感情,又强调节制情感的结果。这种“中和”的美学思想导致了中国既以抒情言志为其基本特征而浪漫主义文学又不很发达的独特传统。同样,“模仿说”虽然强调再现,强调叙事,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却十分兴盛,这是因为“摹仿说”既强调要客观地“惟妙惟肖”的摹仿事物,又主张作家创作要有激情,摹仿之作要能感动人们,要使人们“惊心动魄”以达到宣泄情感的目的。这种既要真切地摹仿客观事物又要宣泄情感的美学理论,正是形成西方文学艺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之一。2)抒情与叙事
“物感说”要抒情,而“模仿说4)交换的位置
以上所述的中西诗学特征,是就古代而言。到了现代,中西文学艺术与文艺理论发生了一个有趣的“交换位置”现象,中国现代文学逐渐向“再现”靠拢,而西方现代文艺,却向着“表现”迈进。
虽然二者都偏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但这种自我表现却具有本质区别,即它们对主客观之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文艺中作家的主观情感是从客观现实中来的,是“感于外物”而萌生的。而在西方现代派文艺家看来客观是不真实的,真正的真实是作家主观的内心世界,文艺的真正源泉在于作家的自我。中国古代文艺的抒情是一种理性有节制的抒情,而西方现代派文艺的抒情是一种非理性的本能情欲的发泄。4)交换的位置
以上所述的中西诗学特征,是就
“文道论”与“理念”论之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的相似之处:
1)文艺的来源
“文道论”与“理念论”皆认为“道”与“理念”是“文”的本原,是文学艺术的源泉。
2)内容与形式
“文道论”与“理念论”内涵的第二个相似之处在于:“道”与“理念”不仅是“文”的来源,而且又是“文”的内容。
“文道论”与“理念论”的不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道与神道
在西方的“理念论”之上,笼罩着一圈神灵的光晕,相比较之下,中国的“文道论”则没有那么多神灵的气氛,而是充满人世间现实生活的气息。这是它们的第一个不同点。
2)伦理与哲理
西方文论的“理念论”更具哲理意味,而中国文论的“文道论”则更具有伦理色彩。“理念论”总是紧紧扣住抽象的哲理来论述文艺理论。而“文道论”却总是与伦理道德混为一体,主张文艺要“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是“文道论”与“理念论”第二个鲜明的不同特色。
2、文道与理念
“文道论”与“理念”论之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的相似之处:
1
3)现实与浪漫
文道论紧紧扣住社会现实生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干预社会生活,将中国文学引向了“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道路。中国古代的文道论可以说是中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与此相反,西方的理念论总是将文艺导向神秘的天国,追求那超越现实生活的抽象的理念、迷狂、灵魂回忆、理想与崇高,这对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道论”具有现实主义特色,而“理念论”则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这是它们的第三个不同之处。
4)复古与创新
“理念论”虽然提出得早,但是它非但没有成为复古主义的旗帜,反而还成为了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反对复古提倡创新的理论武器。相反,“文道论”一直是复古主义文艺的“光辉”旗帜,是复古主义文艺的坚实理论基础。3)现实与浪漫
文道论紧
1、神思与想象
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1)神思与想象都是极其自由的
2)神思与想象都要用形象来构思
3)这种寓于形象的神思与想象,是主观与客观互相作用而产生的,只有主观之意念,而没有客观之物象不可能产生想象;同样,只有客观之物象而没有主观之能动性,也不可能产生想象。
4)神思与想象最重要的特征,还在于它们那巨大的创造力。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首先,几乎所有的中国艺术想象论都不注重想象与幻想的区别,而绝大多数的西方艺术想象论都十分注重想象与幻想的区别;同样,中国艺术想象论十分注重打破时空,超越时空,而西方艺术想象论却不慎注重时空的打破与超越。这种打破超越时空与严格遵守时空之自然律,不但是中西艺术想象论的差别,也是中西文学艺术的本质区别。
其次,西方艺术想象论十分强调想象与幻想的区别,而中国的艺术想象论却并不重视想象与幻想的区别。曹顺庆认为,这与中西方的思维特征有关。西方推崇逻辑思维,长于精确的分析,中国推崇具象的思维,长于形象的描述。三、艺术思维论
1、神思与想象
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1)神思与想象都是极2、神思、想象与情感、灵感
神思与想象的动力都是情感。通过渗透到作品全体而且灌注生气于作品
的情感,艺术家才能使他的材料及其形状的构成体现他的自我,体现
他作为主体的内在的特性。
在神思与想象之中,还存在一种现象赋予神思与想象更大的创造力,即艺术灵感。
3、神思、想象与天才
神思与想象既然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大脑的生理机能,因此它就必然与人们先天的禀赋密切相关。然而,黑格尔仅承认文思敏捷的人为天才,而刘勰认为文思敏捷和文思缓慢的人都具有天赋之才,他更强调后天的勤奋。
4、迷狂与妙悟
怎样获得灵感,在西方,普遍的流行的理论是柏拉图的“迷狂说”,在中国,普遍流行的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房产大数据合作协议书
- 2025年低压化成箔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减震系统材料合作协议书
- 2025年个人店铺租赁合同样本(三篇)
- 2025年中学设备供货合同(2篇)
- 2025年二年级初中班主任工作总结样本(五篇)
- 2025年二手房买卖购房合同样本(2篇)
- 2025年个人房屋简易租赁合同样本(4篇)
- 2025年代理记账委托协议合同格式版(2篇)
- 2025年互联网专线电路接入服务协议范文(2篇)
- 同等学力英语申硕考试词汇(第六版大纲)电子版
- 中日合同范本
- T-CARM 002-2023 康复医院建设标准
- 《康复按摩知识》课件
- SJG 112-2022 既有建筑幕墙安全性鉴定技术标准高清最新版
- 旅游文本的翻译课件
- 最全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189张课件
- 申论详解(PPT课件)
- 立式加工中心说明书
- 第八版神经病学配套课件-1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 15MW风力发电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