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于1920年首先发现,1921年10月27日开始正式发掘。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近代田野考古的发端。仰韶文化得名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广泛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范围遍及整个黄土高原。仰韶时期的经济是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形式结合的一种综合经济,种植粟、黍和蔬菜,饲养狗、猪、羊、鸡,并经常从事狩猎、捕鱼、和野果的采集。仰韶时期的居民组成为氏族——部落,聚居于较大的村落,其建筑形式多为半地穴式窝棚和木骨泥墙的圆形或方形房屋。彩陶是仰韶文化中十分突出的器物。红山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期的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居民主要从事原始农业,饲养牛、羊、猪等家禽。陶器以彩陶和横“之”字形线纹陶为特色,器形有罐、钵、盆等。发现积石冢墓地,以石棺为葬具。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由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出土有漆黑光亮的轮制黑陶和蛋壳黑陶。1950年以后,根据文化面貌、分布地区和文化渊源的不同,将龙山文化划分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和龙山文化陶寺类型。青铜时代:人类利用金属的第一个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时代处于铜石并用时代之后,早于铁器时代之前,中国始于公元前1800年,在中国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二里头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的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体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前2395年到前1625年之前。穷寒代夏:夏启时期夏朝已经开始腐化,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及其相寒促率领其族众攻打夏,得到了夏民的拥护而夺取了夏朝政权。后来寒促杀后羿自立。史称“穷寒代夏”盘庚迁殷:商朝中后期迁移国度之举。商朝早期,由于政治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了殷都屡迁的独特现象。从汤至阳甲时,迁都五次;又贵族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之事,国力一度衰弱。阳甲之弟盘庚庚立,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从此安定下来,直到商朝灭亡。盘庚迁殷对于商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周公东征:周王为平定东方三监叛乱而进行的征伐。周武王灭商两年后,因病去世。其子成王尚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权,便与武庚勾结,发动大规模的叛乱。周公率兵东征,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这次叛乱,杀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贬黜霍叔,又在洛水北岸修建雒(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的东都,以便于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国野制:西周的社会等级制度。国野制产生于周初的武力征服,国是统治宗族聚居的城郭和郊区,野则是被征服者散居的鄙野。国人是贵族的远系旁支,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国人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是“执干戈以卫社稷”,是军队的主力。野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包括殷商等诸多古老部落的后裔,还有迁徙到内地的周边民族成员、流亡人口等。野人的义务则是农业生产,他们是井田制下的劳动者,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地租。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实行的一种土地使用的管理制度。商朝兴起,西周盛行,春秋瓦解。所谓“井田”是指将方里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八家共耕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每家都有一百亩私田,这种土地的划分使用方式,其形犹如“井”字。是一种农业、行政与军事组织形式合一的重要制度。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亦即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各级贵族,让其世代享用,但不准转让和自由买卖,同时又规定了定期“换土易居”的分配制度。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齐国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约申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还规定同盟诸国不要乱筑河堤,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以田邑给别人而不报告天子。葵丘之盟使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公元前632年大会诸侯于践土,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践土之盟是晋文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向戎弭兵:到春秋中期,争霸大国势均力敌,都难取胜,战争的深重灾难也使各国强烈要求息兵。公元前597年,由宋大夫华元发起,晋、楚会于宋西门之外,订立互不相侵之约,但不久即告破裂。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了有十四国参加的弭兵会议,会议确定晋、楚共为霸主,各小国同时向两国纳贡。此次弭兵以后,中原战争减少,各国获得了一定的休养生息时间,确立了晋楚两国的霸主地位。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合消灭了知氏,形成“三家分晋”的局势。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标志着西周建立的分封制彻底被破坏,一般认为这是战国时代的开始。田氏代齐:战国初年齐国卿大夫田氏家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的事件。公元前481年,齐国卿大夫田常发动武装政变,把齐国强大的贵族如鲍氏、晏氏等全部消灭,并杀死了齐简公,另立简公之弟为国君,政权完全控制在田氏手中,国君实际成为傀儡。到田常的曾孙田和时,他于公元前391年废掉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完成了田氏代姜氏之齐的过程。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诸侯。李悝:公元前455年生,公元前395年卒,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濮阳人。曾任魏文侯相,主持魏国变法。经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政治上实行法治,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商鞅: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即卫国公孙鞅,姓公孙氏,名鞅,也称卫鞅。曾通过变法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商鞅先后两次变法,使秦国为战国时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338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被处以车裂后示众。逢泽之盟:战国前期魏惠王发起的诸侯会盟。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盛的国家。魏国经过李悝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一只以武卒制为基础的强大武装力量。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在大梁附近的逢泽发起并主持了逢泽之会,率领12诸侯朝见周天子,成为盟主。至此,魏已成为称霸中原的唯一大国。胡服骑射:公元前307年,战国时赵武灵王吸取北方少数民族骑马作战的优点所推行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二:一是把原来宽袍大袖的服装,改为胡人那种短装紧身服饰,束皮带,穿皮靴,以适合马上训练、作战。二是通过不同途径组建骑兵。赵武灵王通过军事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这一措施,对中原国家军队的发展影响极大,赵国因此成为唯一能与秦国争雄的强国。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开始实行以亩为单位征收耕地税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实际上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增加了财政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过程。初税亩的实行,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稷下学宫:战国田齐桓公开始,齐国就在都城临淄西郊的稷下设置学宫,称为“稷下学宫”,吸引了分属不同流派的大批学者前往讲学和著述,形成了一个影响极大的学术文化交流中心。这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一个重要缩影,为促进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古史辩派:古史辨派,又称古史辩派、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古史辨》,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张楚: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建立的政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蓟县大泽乡起义。起义军很快攻打下蓟县。接着挥戈西进,连下数城。攻下陈县后,陈胜被推举为王,吴广为假王。国号张楚。起义军以陈县为据点,建立了政权。白登之围: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的事件。汉六年(前201年),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又攻晋阳。汉高祖闻讯,亲率30万大军迎战,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达七天七夜,和主力部队完全断绝联系。后来用陈平计,向单于阏氏行贿,才得脱险。七国之乱:汉景帝时以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其导火线为晁错提出“削藩”的建议得到汉景帝的采纳。景帝前元三年,吴王刘濞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联合胶西、楚、赵、济南、菑川,胶东六王发动叛乱。景帝杀晁错以求刘濞退兵,未果,遂出兵镇压。七国之乱仅三个月就被镇压,诸侯王势力受到致命打击,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据《汉书•主父偃传》,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于元朔二年(前127)采纳主父偃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的建议,颁行此令。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王国的势力从此无法与中央抗衡。《轮台诏》:汉武帝晚年颁布的政令。汉武帝末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经济亦面临崩溃。征和四年(前189年),汉武帝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实行“息民重农”政策。任田千秋为相,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汉武帝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相对的缓和了阶级矛盾。盐铁会议:西汉昭帝时召开的辩论盐铁官营等国家政策的会议。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收入,但其弊端也日益显著。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辅政,继续遵行汉武帝末年与民休息的政策。始元六年(前81),令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国所举贤良文学六十余人至京师,问以百姓疾苦及施政教化的要务。贤良文学请罢盐铁酒肆均输,而桑弘羊则以盐铁官营等为国家大业,反对废止。双方展开论战,除盐铁问题外,还涉及对匈奴的关系、德教与法治之得失等问题。结果,桑弘羊作出某些让步,奏罢郡国榷酤及关内铁官。宣帝时,庐江太守丞桓宽据会议资料,结合汝南朱子伯的追述,推衍增广而成《盐铁论》一书。度田:东汉初年光武帝为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与劳动力的控制,增加政府租税与赋役收入而采取的政策。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十五年下诏州郡“度田”,即检核垦田户口,目的在于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以便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由于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的既得利益,而遭到反抗。刘秀虽以度田不实的罪名处死了十几个郡守,但为避免矛盾恶化,只好停止度田。度田事件后,豪强势力没有被削弱,土地兼并仍在继续。月旦评:东汉末年,清谈家许勋许靖等住于汝南,常于月旦之时批评人物并给予评语,因此称之为月旦评。在当时能受到许勋等名士的评判,实属名誉之事。中外朝:汉武帝时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中朝”亦称“内朝”,汉武帝为加强皇权,限制相权,提拔一批中下层官员亲信大臣充任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组成私人秘书班子,帮助决策,此为中朝官。由尚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了。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中朝议决,外朝执行,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吏考课依据的制度。战国时,各地主管官吏将所辖地区赋税、户口、垦田等情况写在木券,呈送中央考核,中央据此进行奖罚,亦为考课官吏的重要制度。汉朝上计制分两级,县(道)令、长将该县户口、垦田、赋税征收、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报郡国;再由郡守、国相汇总将副本呈报中央丞相,或由皇帝亲自受计,皇帝据此考察地方官政绩。上计时间通常在岁终之月。南越国:南越国是秦朝灭亡后,由南海郡尉赵佗于前203年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前196年和前179年,南越国曾先后两次臣属于西汉,成为西汉的“外藩”。前112年,南越国末代君主赵建德与西汉发生战争,被汉武帝于前111年所灭。其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技术,使岭南地区落来的政治、经济现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南越国君主推行的“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族和南越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并使汉文化和汉字得以传入岭南地区,改变了岭南落后的文化状况。檀石槐:鲜卑部落首领。东汉末在高柳北弹汗山建立了王庭,向南劫掠沿边各郡,北边抗拒丁零,东方击退夫余,西方进击乌孙,完全占据匈奴的故土。永丰二年(156年)秋,率军攻打云中。延熹元年(158年)后,鲜卑多次在长城一线的缘边9郡及辽东属国骚扰,汉桓帝忧患,欲封檀石槐为王,并跟他和亲。檀石槐非但不受,反而加紧对长城缘边要塞的侵犯和劫掠。其统治期间,用汉人某议,定法律,锻制兵器、工具。俘倭人“令捕鱼以助粮食”,促进了鲜卑社会发展。西南蛮:汉代对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和甘肃南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诸族经济发展不平衡,夜郎、靡莫、滇、邛都等部族定居,主要从事农耕;昆明从事游牧;其余各族或农或牧。与巴蜀有商业来往。两汉于其地置八郡进行管辖。算缗告缗:“缗”为货币和计税单位。汉武帝分别于元狩四年和元鼎三年颁布了算缗告缗令。算缗令规定对商人抽税。告缗即鼓励知情者揭发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凡揭发属实,即被没收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励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同时重申,禁止商人占有土地,违者没收,此令一行,告缗成风。上述法令的实施,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实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四民月令》:东汉崔寔编撰的月令式体裁农书。《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成书于2世纪中期,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对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有所详述,亦有篇章介绍当时的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董仲舒:西汉思想家。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著有《春秋繁露》82篇、《举贤良对策》3篇。五德终始说:战国末期阴阳家学派创始人邹衍提出的历史循环学说。邹衍把阴阳与五行相胜配合起来,提出五德始终的循环论和命定论,认为土、木、金、火、水五行就是五德,历史上的每个朝代代表其中一德,按照五行相胜的次序,互相更替,周而复始。秦始皇采用五德始终说是用以证明他代周的必然性和实行法治的合理性,为专制主义皇权寻找思想理论依据。五斗米道:东汉末年兴起的道教流派之一。又称天师道,主要流行于巴蜀。因入道的信徒需出米五斗,故名。主要首领为张鲁,传教方式与太平道基本相同,自号师君。下属有祭酒,各领部众,部众多者称治头大祭酒。五斗米道信徒很多,成为汉末一支很有实力的割据势力。《白虎通德论》:东汉班固在白虎观会上整理的著作。它是今文经学总结性的著作,把谶纬学说与今文经学结合为一体,使儒学进一步神秘化。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郑玄: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著作是:《毛诗笺》、《三礼注》。里耶秦简:里耶秦简,2002年6-7月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对于里耶秦代简牍发现的意义,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佚。它的重要性在于将极大地改变和充实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里耶秦简对于秦史的重要性不亚于甲骨文对于商史研究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史研究的面貌。张家山汉简:1983年在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出土的西汉简牍,现藏于荆州博物馆。这些竹简的内容有汉律、《奏书》、《盖庐》、《脉书》、《引书》、《算术书》、《日书》、历谱、遣册等,内容涉及面甚广,包括从春秋到西汉初年的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消灭曹魏宗室势力的军事政变。魏明帝之后,世家大族的代表司马懿和他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逐渐控制了军政大权。嘉平元年(249年),曹爽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明帝高平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把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夺取了朝中大权,史称“高平陵事变”。从此,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父子手里。王与马共天下:对东晋世家大族与皇帝共执权柄的形象说法。西晋灭亡后,南渡的侨姓大族与江南吴姓大族共同拥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全部朝政,王导及王敦功劳最大,故东晋诸帝对王导待以殊礼。元帝时,王导任丞相,王敦任镇东大将军,两人把持着朝政和军事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瓜步之役:因此战拓跋焘兵临长江北岸的瓜步山,所以也叫瓜步之战。公元450年,南朝刘宋文帝发动了元嘉北伐,但是被北魏太武帝击败,后北魏拓跋焘反攻刘宋,十月从黄河北岸出兵,连续击溃宋军多路主力,十二月率兵至此瓜步,凿山为盘道,设毡殿,隔江威胁建康。国史之狱:国史之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拓跋焘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河阴之变:北魏末年爆发的一场内乱。河阴之变是公元528年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一起针对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杀事件,因事件发生在河阴县(今河南省孟津县)而得名。尔朱荣借助此次军事政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中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加剧了北魏政局的动荡。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门阀政治服务的选官制度。曹丕称帝后,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此制。其具体内容是通过品评,将士人分为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行政机构中去做官。九品中正的实行结束了西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清议:东汉末年流行的一种士人品评人物、议论批评政事的社会风气。宦官专政不仅使政治黑暗,而且也垄断了仕途。这就严重地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这一时期,太学生已发展到三万余人、各郡县的儒生也很多,他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议论政治,品评人物,力图通过清议,反对宦官外戚特别是当权的宦官,挽救东汉统治,史称“清议”八柱图:柱国是北朝武官名,源于旧制。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勋官,也称上柱国。北魏、西魏均置柱国将军、上柱国大将军等,以统领府兵。北周以柱国为最高荣誉,共置八柱国,均以皇帝的心腹亲信当之。每一柱国统大将军二员,专掌国家禁兵精锐。隋代设上柱国及柱国,分别为从一品、正二品,藉以酬功勋之臣。士家制: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士家集中居住在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士家制度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北府兵:东晋在招募北方流民基础上形成的一支军队。接受驻地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的军府指挥,拱卫首都建康,称为北府兵。该军为当时精锐部队,士兵骁猛勇敢,屡战屡捷。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进攻东晋,东晋以北府兵为主力,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军队。后成为南朝刘宋政权创立的军事基础。典签:南朝地方长官之下典掌机要的官。魏晋时期,由于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监察成为监察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地方势力强大对中央构成威胁,南朝君主设置典签一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此职职微权重,凡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情况,具有监察官员的性质,但终未形成制度。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虽有一定作用,但终不能消除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山越:“山越”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灵帝纪》:“建宁二年(169年)九月,丹阳山越围太守陈夤,夤击破之。”其时徽州属丹阳郡。山越是居住在先秦百越地区,以山区为根据地,汉、越二族劳动人民共同反抗地主阶级和封建统治的山寨式武装集团,他们有自己的经济基础。柔然: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及其所建政权。5世纪初,首领社仑统一各部,创设各项政治制度,自称可汗,建立柔然汗国。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柔然可汗豆仑想要南侵北魏,向属部高车征集兵马,高车起而反抗,首领阿伏至罗率举众西迁,在今乌鲁木齐一带建立高车王国,世代与柔然汗国为敌,柔然汗国势力人衰。6世纪中叶,突厥兴起,柔然汗国为突厥攻灭,柔然族人或为突厥所杀,或融合于突厥和汉族之中。侨州郡县:东晋时在地方设置的特殊行政机构。东晋初年,北方大量依附人口南渡。东晋南朝政权利用侨寄的方法,设立了众多的侨州、侨郡和侨县,以安置北方南迁来的移民。政府在流民聚居之地,按流民原籍之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临时性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登记和管理,并以流民中的大族担任刺史、太守和县令。侨州郡县原意本是寄寓,并无实土,侨州郡县的户籍亦只属于临时性质,著籍者可享受免除徭役的优待。一方面控制人口变为合法,另一方面稳定了统治秩序。土断: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东晋政府“侨置郡县”的政策,造成了地方机构交叉重叠,给户籍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为此,东晋南朝政府相继实行了“土断”,就是以居住地“土”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撤销、合并一些侨置郡县,将侨人户口编入所在郡县,与当地农户一样纳税服役。随着土断政策的实行和时间的推移,南迁的北方人口逐渐融入南方社会。三长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确立的基层政权组织制度。太和十年(486年),北魏政府下令实行三长制以代替宗主都护制。主要内容:每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田地,征收赋税,调发徭役,维护治安。此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玄学: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这一哲学思潮把《老子》、《庄子》、《周易》三部书称“三玄”,尊奉为最高经典,把老庄思想和儒家经义相结合,构造出具有高难度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理论体系,以取代汉代的神学体系。玄学家多是所谓名士,他们畏惧政治斗争,逃避现实,谈论空虚玄远之学,形成风气。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东晋时,佛教般若学传入,学佛者多用玄学理论翻译和解释佛经,随着佛教的兴盛,玄学便逐渐衰微。《法显传》:东晋法显撰,成于义熙十二年(416)。全部记述作者公元399至413年的旅行经历,体裁是一部典型的游记,也属佛教地志类著作。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伴随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我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寇谦之:北魏道士,北天师道创始人。北魏道士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造,剔除可能被用于组织斗争的教义、仪式,增加礼度和服食修炼的内容。他还托言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等道经,并献给北魏太武帝,得到了对方的信任和支持,道教被宣布为“国教”,地位在佛教之上。《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所著的关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全书共分10卷、92篇,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园艺、果树、竹木的栽培以及家畜、家禽的饲养,水产和农产品加工等。该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集先秦至东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华阳国志》:东晋时常璩所著关于巴蜀地区历史与地理的典籍。共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刘先主志、后主志、后贤志、大同志、序志等十二卷。它以地理志、编年史和人物志三者结合,记载4世纪以前西南地区的历史、地理概况;其中先贤、后贤志及仕女目录等收稀罕至东晋时期益、梁、宁三州人物近400人。为我国保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史书,对研究西南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洛阳伽蓝记》:北魏人杨炫之所著地质类史书。全书共五卷,以洛阳佛寺所在区域分卷记之,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共记大小佛寺80余个。作者追忆了北魏盛时洛阳城内外伽蓝的兴隆景象,也记述了宫廷的变乱、诸王的废立等北魏孝文帝以后的一些史实。书中所述宋云西行求法等记载,是了解6世纪初中亚交通和中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六朝贵族论:南朝化论:由阎步克、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因此南方的经济、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渐渐超过了北方,也形成了一套与北方不同的经济、政治制度。后来隋唐统一后,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与发展,中央政府逐渐采取了南朝曾经采用的经济政治制度。这称为“南朝化”论。殷周革命论:秦及西汉统治思想的变迁与实践1.“黄老无为”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少干预,维护统治,形成“黄老无为”思想,措施即与民休息。背景:西汉建立之初,经过战乱,经济凋敝,社会残破,商业萧条,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内容:汉高祖的措施:军士罢归家乡务农,按爵级授予田宅,一定时期免除徭役。号召在战乱中流亡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其故爵、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者一律释放为庶人。减轻农民田租,十五税一,抑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萧何制《九章律》替约法三章,汉承秦法,罪刑缓和。惠帝、吕后时期:约法省禁,轻徭薄赋,曹延萧规。文景之治:轻徭薄赋,三十税一为定制,徭役推迟,农业发展。驰山泽之禁,促进盐铁、农副业、工商业发展。奉行节俭,抑制奢靡腐化。法律上轻刑慎罚,断狱从轻,刑罚大省。入爵拜官,缓解大地主、大商人侵蚀农民。和平解决边疆问题,与南越、匈奴友好。影响:户口迅速繁息,生产有了明显发展,粮价一再降低,政府囤积大量财物,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虽农民可稳定得提供赋税徭役,汉朝统治巩固,但助长兼并势力扩展,加剧社会矛盾。2.“独尊儒术”和“霸王道杂之”:独尊儒术: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并且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窦太后阻之,田蚡提“五经博士”。儒学为考察人才之标准与教育制度,设太学、郡国之学校,博士教学。董仲舒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大一统思想。吸收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和封禅理论。霸王道杂之:实际政策制定和人事任用上,又并非纯守儒术,而是大量吸收了法家的施政思想、手段、具有儒法合流的特征。汉武帝重酷吏和财利之臣,昭帝、宣帝时盐铁之议后仍重文法吏,文法吏与儒生合士大夫。儒家、法家两手并行不悖而因时损益,用刑宽严、施政缓急、赋敛轻重,皆因时灵活运用。二.士族的形成、盛衰及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制度1.东汉世家大族的产生——士族的先行形态士人通过察举、征辟出仕,被举、辟之人成为其门生并结成集团,增政治力量。经学入仕,形成累世公卿家族,大多为大地主并居高位,门生遍天下,为士大夫领袖。所谓世家大族就是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上具有这种特征的家族,在本州、郡有垄断势力。2.魏晋的士族——士族的形成与凝固:九品中正制到东晋“凡厥衣冠,莫非二品”曹魏选拔人才方面实施九品中正制,却使世家大族巩固自己势力。所谓门阀,本为“家门阀阅”的简称,指家族的政治背景。门阀士族是具有封闭性、排他性的集团,上品为高门士族,三品及其以下为次等士族,没有“士”身份且无资格评品的家族为庶族或寒人。3.南朝皇权重振、寒人兴起、士族衰落民族矛盾缓和时,士族意气消沉、精神腐朽、躯体脆弱。南朝士族可独占清流美职以官位自固,但不胜任武职使其事实上不得不听命于掌权的较低层次的士族。编订士族谱和装饰“礼法门风”来挽救衰颓的命运,但最终只能出任俸禄优、品级高、事务清闲的“清官”。隋后消亡。士族的腐朽、寒人中多才能之士,也因社会声望低、宗族实力弱为君主所乐于使用。4.士族的婚与宦:“士庶天隔”面对越来越多掌握实权的寒人,士族被迫深沟高垒,通过婚(婚姻关系)宦(所任职务)与寒人划清界限,实际上是门阀土族地位脆弱的表现。三.简答题1.商鞅变法的内容及评价内容:公元前356年,第一次颁布变法令,以厉行法治,强化君主集权为主要内容。什伍连坐,纠察告发。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分户收税,提生产潜力。奖励军功,军功受爵。焚书坑儒。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又颁布了第二次变法令。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征收赋税。实行县制,官员君主任免。统一度量衡,便于收税商业经营。迁都咸阳,为东扩张而准备。革除戎狄风俗,禁父子兄弟同室而居。评价:奠定了大一统的社会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使秦富强,确立土地私有制,提高战斗力。土地私有化,土地兼并的社会问题,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人民被剥削。2.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内容:1.官僚制统治: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县制。2.整齐制度:统一法令、户籍制度、文字、货币度量衡,广泛推行二十等爵制。3.其他措施:收缴兵器,强制迁徙,修建道路交通灵渠,开拓、稳定边疆(万里长城)。影响:1.减少割据战争,增强抵御外敌的力量,利于经济、文化发展,增加各地沟通联系。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生,巩固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But~漠视民生,怨声载道。3.汉初分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河子大学《新疆地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品牌养生饮茶茶室投资经营项目商业计划书
- 石河子大学《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实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6讲生态环境的保护教案苏教版必修3
- 大班音乐活动《大鞋和小鞋》课件
- 大班数学二次分类课件
- 黄色乱沦小说
- 2024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考点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
- 2024年融资借款合同样本
- 《售后服务体系》课件
- 2024美团外卖服务合同范本
- 2024-2030年飞机内部紧固件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企业信用修复服务协议
-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5份(含答案)
- 2023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初三年级组试题及答案
- 一种基于STM32的智能门锁系统的设计-毕业论文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8.2 共圆中国梦 教学设计
- 英语四级单词表4500.xls
- (最新整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期间核查规程
- 阿莫的生病日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