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_第1页
湖南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_第2页
湖南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_第3页
湖南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_第4页
湖南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论规划背景湘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它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西麓的海洋坪,自西向东北蜿蜒而下,斜贯湖南省境,从湘阴县芦林潭入洞庭湖。湘江干流在湖南省内全长670km,沿途接纳了大小支流2157条,集雨面积8.51万km2,多年平均入湖水量624亿m3,是洞庭湖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产水最多的河流。湖南省也因有湘江而简称“湘”。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是湖南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湘江流域也是湖南省最发达的区域,流域面积占全省的40.3%,跨永州、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岳阳8个地市,流域内城镇密集、人口众多、工业集中。2008年末,流域内人口4069万人、GDP5738.88亿元、工业增加值1995.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9.5%、75.2%、76.4%。湘江水域集饮用、灌溉、渔业、航运、工业用水、纳污等多功能于一体,是湘江流域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的保障。目前,沿湘江共设有110余个集中式饮用水取水口,约2000万人以湘江水体作为直接饮用水源;沿湘江2000万亩耕地以湘江为直接灌溉水源;沿湘江自永州苹岛至岳阳城陵矶已全部成为航道,其中湘江苹岛至衡阳278km航段为IV级标准,衡阳至城陵矶439km航段为III级标准。湘江流域的自然资源丰富,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对象的资源产业(资源生产和资源初加工产业)成为湘江流域产业的主体和主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造就了湘江流域众多的资源型产业,并进而形成许多的资源型城镇。目前,湘江流域云集了电力、治金、化工、煤碳、建材、纺织、食品、造纸等工业,这类工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资源型城镇的形成过程,同样也是不断消耗自然资源并使景观生态不断受到侵袭和损害的过程。因此,湘江流域的自然资源禀赋造成了流域的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及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基本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流域陆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干扰与破坏,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局部地质灾害频现;水生生态环境脆弱而退化、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水生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湘江水体水质受到重金属、有机物和微生物等的复合污染,水体中汞、镉、氨氮、石油类、总氮以及粪大肠菌群在沿线均有超标,而在衡阳松柏河、株洲霞湾港等江段重金属更是超标严重,湘江流域的总体水环境质量在逐年下降。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三峡工程建设等综合因素影响,湘江水位近年枯水频率增多,湘江长沙站水位枯水位连创历史新低,沿江城市的供水、航运交通、工农业生产等均受到了较大的不利影响。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多年来已做了大量的流域生态治理工作。为彻底改善湘江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湘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健康安全,省委、省政府决心结合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系统性的进行全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并通过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对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型城镇进行改造和变革,还湘江流域青山绿水。

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具体行动,是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为有效开展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湖南省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规划编制必要性是落实“两型社会”建设重大举措,推动科学发展的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确立的重大举措。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省大部分人口,2008年,湘江流域总人口4069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59.45%。因此,湘江流域“两型社会”的建设,关系到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全局和总体。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湘江流域“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编制好治理规划既是做好湘江流域治理工作的先导性工作,也是做好流域治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是保护湘江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是孕育湖湘文明的生命之河。近年来,湘江流域内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湘江治理工作,尤其是自2008年6月省政府启动湘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之后,湘江水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和历史遗留污染叠加,湘江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湘江水污染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这种形势下,需要进一步摸清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找出关键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措施。规划编制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本规划的编制,将为规划期内湘江流域治理工作提供目标、思路和措施,使湘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从而促进湘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湖南新型工业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区域。湘江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6.42%(2008年值)。湘江流域范围内分布的重点工业区有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长沙坪塘、七宝山等重点工矿区,这些工矿区排污是湘江干流主要工业污染源。湘江流域规划将以重点工矿区整治为重点,着力于重点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使各工业区主要污染物进一步削减,含重金属废水全面处理达标后进行深度处理,以去除重金属的污染,从而促进湘江流域工业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要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由于人为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大气组成改变,引起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百万分之一单位)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超过了近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化石燃

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易导致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湖南省及湘江流域是一个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气候变化会严重威胁和影响湖南省农业的发展,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象事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也将严重影响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湘江流域现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重要机遇。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0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1996.5.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2005.4.0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1.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1998年11月8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6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2007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10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8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8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2009年8月27日)《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2009年8月)《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9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湖南省“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湖南省水法实施办法(修正)》(1997.6.4)《湖南省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2002)《湘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十一五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湖南水资源调度方案及系统建设规划》《湖南省主要水系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DB43/023—2005)《长株潭环境同治规划》

《湘江干流航道发展规划》《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湖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湘江生态经齐带总体规划》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各地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湘江流域所涉及的8个地级市区域,即永州、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岳阳8市所辖区域,河流包括湘江干流及其支流水系。规划期限分近期、远期规划,2008年为现状水平年,2010年〜2015年为近期规划,2015年〜2025年为远期规划。湘江流域基本情况自然环境现状地理位置湘江流域位于北纬24°31,〜29°,东经110°30,〜114°之间,地处长岭之南,南岭之北,东以幕阜山脉,罗霄山脉与鄱阳湖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南自江华以湘、珠分水岭与广西相接,北边尾闾区滨临洞庭湖。流域面积为94660km2,其中湖南为85383km2,占总面积的90.2%,广西占9.8%,湘水流域面积占全省的40.3%,涉及长沙、湘潭、株洲、衡阳的全部、郴州、永州的大部分娄底的小部分及邵阳、岳阳的小部分。地质地貌地形地貌流域区内地形特点为西南高北东低,东安至洞庭湖入口河流落差95m,其中东安至永州萍岛为湘江上游段,属中低山地貌,两岸峰险山峻、谷深林密,山头标高500〜1500m,河道顺直,一般为V型河谷,河谷宽110〜140m,河床坡降0.90〜0.45%。,两岸零星发育I至W级堆积或侵蚀基座阶地;萍岛至衡阳为中游河段,两岸为低山〜丘陵地貌,山头标高100〜500m,河谷开阔,谷宽250〜600m,河床坡降0.29〜0.18%。,两岸阶地发育不对称。衡阳至洞庭湖入口为下游河段,两岸地形为丘陵〜平原河道蜿蜓曲折,河谷宽阔,谷宽500〜1000m,河床坡降0.083〜0.045%。,两岸阶地发育,地形平坦,呈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地质结构a)地层岩性湘江两岸分布的主要地层岩性为:元古界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变质岩;泥盆、石炭、二迭、三迭、侏罗系的灰岩、砂页岩、煤层;白垩〜下第三系红色岩层及第四系河流冲积层等。

湘江地层分布规律是,在祁东县归阳以上大体为泥盆、石炭、二迭、三迭、侏罗系的灰岩、砂页岩、煤层;归阳以下进入衡阳、株洲、湘潭红色盆地,河谷主要地层岩性是白垩〜下第三系红色岩层及第四系河流冲积层,其中也有元古界及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变质岩等地层零星出露。b)地质构造湘江流域处于江南地轴的南缘,属华南上隆剥蚀中低丘陵及洞庭湖凹陷盆地。流域限于次级区域性构造紫荆山一衡阳一株洲一连云山、临武一郴县一永兴一邓阜仙、铜官一公田三大华夏系多期活动性断层带之间。湘江上游处于祁阳弧南翼及其反射弧部位,下游段位于北东〜北北东方向的衡阳、株洲、湘潭红色盆地之中。根据各种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和展布特征,流域内大致可分为四个主要构造体系,即东西向构造、弧形构造、华夏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尤其是祁阳弧南翼及其反射弧、华夏及新华夏构造体系十分清晰注目,是控制本区的主要构架,影响着本区岩性的分布及断裂发育规律,对流域地形地貌形态,水系分布和发育方向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湘江干流湘阴〜岳阳一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m/s2,所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七级;长沙〜湘潭一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m/s2,所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六级;其他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m/s2以下。水文水系特征湘江流域水系发育,支流众多,在我省境内的大小河流(河长大于5km)共有215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0km2的支流共3条,流域面积在1000〜10000km2的支流共14条。干流两岸呈不对称羽毛形态,其中右岸面积67816km2,占总流域面积的71.2%,流域面积超过10000km2的三大支流潇水、耒水和米水均分布在右岸;左岸流域面积为27344km2,只占总流域面积的28.8%,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主要支流有7条分布在左岸,其中涟水为最大,集雨面积为7155km2。湘江在永州萍岛以上河段为上游,长252km。灵渠以上山势陡峻,其它河段呈中低山地貌,河谷一般呈V型,河宽110〜140m,平均比降0.61%。。河床多岩石,滩多流急,流量及水位变幅较大,具有山区河流的特性,其间汇入的较大支流有灌河、紫溪河、石期河等。永州萍岛至衡阳河段为中游,长278km,河宽250〜600m,平均比降0.13%。。河床多为卵石、礁石,滩多水浅,具有丘陵地区河流的特性,其间汇入的较大支流有潇水、舂陵水、芦洪江(应水)、祁水、白水、归阳河、宜水、粟水等。衡阳至濠河口河段为下游,长326km。沿河多冲积平原和低矮丘陵,河谷开阔,河道蜿蜒曲折,河宽500〜1000m,平均比降0.05%。。河床多砂砾,间有部分礁石,浅滩较多,流量大,水流平缓,具有平原河流的特性,期间汇入的较大支流有耒水、蒸水、洣水、涟水、靳江、浏阳河、捞刀河、汨罗江、新墙河等。径流湘江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3月〜7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6.6%,其中5月最大,占全年的17.3%;8月〜翌年2月径流量占全年的33.4%,其中1月最小,仅占全

年的3.3%。湘江枯水径流一年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10月至翌年2月的冬季枯水,这5个月的平均径流只占年径流量的21.2%,如湘潭站历年实测最小流量为100m3/s(1996年10月6日)。第二次是夏季内历年短暂的枯水。水位及流量根据湘江老埠头、归阳、衡阳、衡山、株洲、湘潭、长沙等7个主要水文站资料的统计分析,湘江水位及流量有如下变化规律:a)洪枯水位变化较大,变幅达11.6〜17.3m,衡阳最大,衡阳以下依次递减。b)衡阳以下流域面积急剧增大,多年平均流量也成倍增加。c)湘潭以下河段7〜9月受洞庭湖洪水顶托,水位有所抬高。洞庭湖水位越高,顶托的影响越大,这种影响在湘江下游流量较小时,非常明显,随着湘江下游流量的加大,洞庭湖顶托影响逐渐减弱。以湘阴站水位为参数分析长沙、湘潭两站的水位。泥沙湘江泥沙主要来自降水(尤其是暴雨)对表土的侵蚀,汛期河流含沙量最大,且含沙量、侵蚀模数、水沙比自上而下不断增大。水土流失现象也从上而下逐渐加剧。湘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在100〜600t/km2之间。根据老埠头、衡阳、湘潭三站的实测资料分析,老埠头站至衡阳站区间来水的含沙量,比老埠头站以上来水的含沙量大92%,衡阳站至湘潭站区间来水的含沙量又比衡阳以上大51%,也比老埠头站至衡阳区间大18%。湘江流域面积大,雨量丰沛,河网密布,水系成树枝状,呈南北向分布,干流中下游洪水过程多为肥胖单峰型。湘江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气旋雨形成,洪水时空变化特性与暴雨特性一致,每年4-9月为汛期,年最大洪水多发生于每年4〜8月,其中5、6两月出现次数最多。次洪历时10天左右。气候湘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丰沛,年内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之间,夏热冬冷,暑热期长,形成了流域内高温多湿的气候特征。因受季风影响,全年多北或东北风,平均风速1.9〜2.8m/s,由北向南逐渐减弱。7月〜8月受太平洋高气压影响,盛吹南风,平均风速3.5〜5.4m/s。流域年均气温16〜18℃,7月〜9月气温最高,平均24〜29℃,极端最高气温43.6℃,极端最低气温一12℃。湘江流域年均降水量1300〜1500mm,年内降水时间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在4月〜6月,占全年的40%〜45%;7月至9月干旱少雨,降水量约占年降雨量的18%;1月〜2月最少,仅占全年的8%;地域分配不均,沿湘江的降雨量,南北多、中部少,上游广西全州、兴安一带,是湘江的暴雨区之一,雨量较多,中游衡阳盆地降水较少,下游长沙又比中游略高;年际分配不均,一般雨量的变差为2〜3倍,如湘潭1953年雨量2081mm,是1963年雨量1029.4mm的2.02倍;株洲1954年雨量1912.6mm,是1963年雨量932.6mm的2.05倍。土壤湘江流域地质复杂的岩石在活跃的地球化学和生物循环过程中,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了以红壤、黄壤为主的多种土壤类型。属于地带性土壤的类型主要有三大类,即红壤、山地黄壤、山地灌丝草甸土。属于非地带性土壤的类型主要有四大类,即石灰土(包括黑色、黄色、棕色、红色等亚类)、紫色土(含石灰性、中性、酸性等亚类)、潮土和水稻

土(分淹育性、潴育性、渗育性、潜育性等)。由于红壤、山地黄壤为湖南土壤的主要类型,而红壤酸性强,pH值达4.5〜6.0,山地黄壤也是酸性或强酸性,且分布较广。因此,湘江流域土壤酸化现象较为普遍。生态状况陆生植被从现代植物区系分区来看,湘江流域划归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植物亚区,即非热带区。在全国第三级植物区中,则分属于华东、华中、华南、滇黔桂区系,是四邻植物区系渗透交汇之处。因此湘江流域植被的基本特点表现为:区系丰富,地理成分复杂,起源古老,种类众多,植物分布广泛,且无论纬向、经向及垂向地带方面,都反映出一定的分布规律。其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草丛组成的次生植物类型、湿地植被以及竹林、竹丛等。在湖南极为丰富的植物种类中,有许多珍贵稀有植物。据《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中所列,全国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389种中,湘江流域共有60种,其中木本植物54种、草本植物6种。鱼类资源渔业资源现状湘江水系共有鱼类147种(包括亚种),分属于11目24科,约占长江水系的鱼类总数(370种)39.7%。鲤形目是湖南最主要的类群,有102种,占该地区鱼类总数的69.4%;其次是鲇形目和鲈形目,分别为17和13种,分别占11.6%和8.8%,其它各目15种,共占10.2%。鲤科鱼类最为丰富,有87种,占该地区鱼类总数的59.2%;其次是鳅科和鱼尝科,分别为11种和10种,占该地区鱼类总数的7.5%和6.8%;其余21科的种数较少,共计有39种,占该地区鱼类总数的26.5%。湘江鱼类资源从生态习性来看,可以划分为五种生态类型:a)咸淡水涧游性鱼类,如中华鲟、大银鱼、鳗鲫等;b)江河半涧游性鱼类,如青、草、鲤、鳙、勰、鳍、鳏等;c)定居性鱼类,如鲤、鲫、鲶、黄颡鱼、乌鳢等;d)短距离涧游性鱼类,如团头鲂、三角鲂、鳗、黄尾鲴、翘嘴鲌、蒙古鲌、大口鲶等;e)山溪定居性鱼类,如四须盘鲍、胡子鲇、犁头鳅、下司中华吸腹鳅、中间前台鳅、珠江拟腹吸鳅等。2006〜2008年捕捞渔获量在2928t至2976t之间,主要品种有青、草、鲤、鳙、鲤、鲫、黄颡鱼、鲶、赤眼鳟、鳜及鲴类等品种。从捕捞渔获物组成来看,湘江下游渔业资源以鲤、鲫、黄颡鱼、鲶等定居性鱼类为主,占绝对优势,达50%以上;青、草、鲤、鳙、勰等江河半涧游性鱼类比例较小,已从湘江梯级开发以前的40%以上降至25%左右。从捕捞渔获物年龄组成来看,主要经济鱼类虽有一定的年龄梯度,但仍以低龄鱼为主。其中,青、草、鲤、鳙“四大家鱼”是我国淡水鱼类养殖的当家品种,典型的江河半涧游性鱼类,在江河上游产卵,受精卵随水漂流孵化,只有在鱼鳔长成充气(俗称“点腰”)后方能平游。珍稀鱼类现状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包括4目11科27种保护鱼类,在湘江水系都有分布。

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种类1种、二级保护种类1种,列入IUCN红色目录(1996)1种,列入CITES附录二(II)1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98)6种。据调查,湘江长株潭段的珍稀水生动物主要是中华鲟、胭脂鱼、江豚、鲥鱼、长薄鳅等品种。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湘江长沙段涧游性珍稀名贵鱼类一一中华鲟、鲥鱼、鳗鲫等在渔业中均占有一定的比例。随着湘江流域特别是湘江干流的梯级开发,鱼类涧游通道建设不足,导致中华鲟、胭脂鱼等涧游性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鲥鱼几近灭绝。四大家鱼及鱼类三场现状青、草、鲤、鳙“四大家鱼”产卵场是我国“四大家鱼”三大产卵场之一,主要分布在从常宁张河铺至衡阳香炉山、云集潭长达88km的江段上。随着归阳、近尾洲、土谷塘、大源渡及株洲航电枢纽等湘江梯级大坝的规划建成,已给湘江“四大家鱼”产卵场造成了严重影响。从湖南省鱼类原种场捞苗家鱼含量看,家鱼苗在捞苗量中呈下降趋势,由六、七十年代的年平均15.8%下降到现在年平均1.33%,湘江“四大家鱼”自然种群量比以前大量减少。素有“鱼库”之称的一些深潭江段,如湘潭的石咀脑潭和昭山潭、株洲的香炉石潭和白石港潭、衡阳市的江霞潭,衡南的香炉山潭、常宁的大鱼湾潭等,曾经是鱼类群集越冬和繁殖季节产卵群体等候产卵而聚居的良好场所。近年来,由于湘江中上游的梯级水电开发,湘江流域家鱼产卵场衰退较明显。湿地资源湘江流域湿地分4大类22种类型。4大类分别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08年6月公布的《湖南省重要湿地名录》,首批公布的18处重要湿地中,有9处位于湘江流域。湘江流域湿地动物种类较为丰富,共有哺乳动物35种、鸟类234种、鱼类113种、两栖类15种、爬行类32种,共计有脊椎动物413种。在动物地理区上属东洋界华中区,并占有东部平原和西部山地2个亚区;在生态地理动物区划上属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湿地动物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白鹤、白头鹤、灰鹤、白枕鹤、东方白鹳、黑鹳、大鸨、中华秋沙鸭、白鳍豚、中华鲟等。湘江流域湿地内有高等植物51科101属194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的有长喙毛茛泽泻、莼菜、中华水韭3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的有水蕨、粗梗水蕨、普通野生稻、莲、野菱5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保护物种的有普通野生稻、宽叶泽苔草、箭根薯3种。湘江流域湿地植物分属东柳湿地植被、东高草湿地植被、东低草湿地植被3个植被类型,旱柳湿地群系、芦苇湿地群系、荻湿地群系、东方香蒲湿地群系、菰湿地群系、双穗雀稗湿地群系、禾草湿地群系、短尖草湿地群系、弯囊苔草湿地群系、少花荸葬湿地群系、水芹湿地群系、石龙芮湿地群系、萎蒿湿地群系、石菖蒲湿地群系、水蓼湿地群系等43个植物群系。自然保护区建设至2008年,湖南省有自然保护区68个,总面积803358ha,其中国家级保护区8个,面积363457ha,省级26个,面积365496ha,县级34个,总面积7440卜@。自然保护区类型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为主,其次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水域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野生生物类型、自然遗产类型等。根据湘江流域地理环境特征及地域差别,流域自然气候温暖湿润,具有我国动植物南北交

汇的区系特点,动植物资源丰富,但由于人为活动较多,因而以人工生态种类居多,该地区现分布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2处,县级20处。森林公园建设截止2008年底,湖南省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33个,省级森林公园41个,县级森林公园8个。而在湘江流域内,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7个,省级森林公园20个,县级森林公园2个。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省内半数左右的国家级及省级森林公园,可见其在湖南省内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风景名胜区建设湖南省风景名胜区发展起步较晚,自1982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衡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后,截止2008年底,湖南省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1个,面积共计1716.65km2;省级风景名胜区38个,面积共计5252.6km2。湖南省国土面积211829km2,风景名胜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3.3%,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国土面积的0.81%。湘江流域内,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面积共计1438km2;省市级风景名胜区19个,面积共计1875.83km2。社会经济状况流域社会经济概况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是孕育湖湘文明的生命之河。湘江流域是湖南省人口最稠密、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区域。流域内分布的1个省会城市和7个地级市分别构成了湖南省的一个核心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一条沿京珠高速、京广铁路布局的的经济主轴线(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和两个中南区域中心城市(永州、娄底)。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省大部分人口。2008年末,湘江流域总人口4069.43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59.45%。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840万人,农村人口2229.43万人,城市化率达45.2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06个百分点。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经济规模最大、经济优势最强、经济潜力最大的区域。2008年,湘江流域地区生产总值8526.29亿元,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6.4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954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2倍。其中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总值4565.31亿元,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0.92%,占湘江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的53.54%。湘江流域是湖南省产业结构最优、产业体系最全、产业规模最大的区域,尤其是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2008年,湘江流域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79.30亿元、4186.14亿元、3160.84亿元,分别占湖南省三次产业的58.75%、84.86%、74.70%。湘江流域是一个以第二产业为主体和优势,以第三产业为特色的经济区域。2008年,区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3.83:49.10:43.24,第二产业比重比第一、三产业分别高35.27和12.03个百分点。其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88个百分点。相对其它产业而言,湘江流域第一产业发展规模较小,但却是湖南省甚至全国重要的农、林、畜、牧、渔生产基地。2008年,湘江流域粮食总产量1823.21万t,占全省总产量的65%;肉类产量425.99万t,占全省总产量的66.93%;水产品产量1082348t,占全省总产量的60.61%;水果产量322.70万t,占全省总产量的48.29%;油料产量55.50万t,占全

省总产量的38.85%;棉花产量63857t,占全省总产量的26.40%。湘江流域是湖南省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内各市依托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制造业体系。长沙是湖南制造业中心。依据区位商指标测算的长沙在全国和湖南均有比较优势的有8个,即专用设备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优势行业主要体现在工程机械(专用设备制造业)、商用空调(通用设备制造业)等细分行业类别上,同时,作为新兴优势产业,以汽车制造((越野车、客车、卡车和轿车)为主导产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近年也发展成为优势产业。上述产业已发展成龙头优势明显、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此外,电子信息产业(以信息终端、电子元器件、网络设备、智能仪表、金融机具和软件为主导)、新材料产业(以先进电池材料、超硬材料、新金属材料、新型轻质材料、超细粉末材料、纳米材料为主导)、生物医药产业(以现代中药和生物医药为主导)也是长沙新兴优势制造业。株洲是“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8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已形成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化工等多个主导产业。株洲市现有重点产业是: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以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航空动力机械制造、汽车零配件制造等为重点)、有色金属冶金产业(以铅、锌及其合金产品、超细硬质合金棒(型)材,硬质合金异型产品、硬质合金模具材料、钢结合金、铸造碳化钨等为主导)、化工产业(以盐化工、硫化工、精细化工和化学建材等为主导、陶瓷产业(以日用陶瓷、电力陶瓷、工艺陶瓷等为主导)、服饰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以肉食品加工、乳产品等为主导)。湘潭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湖南的工业重镇。目前湘潭拥有规模工业企业684家,其中大中型企业42家。已形成以冶金、机电、化纤纺织、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比较发达的工业制造体系,是全球最大的电解二氧化镒生产基地,是全国重要的机电、精细化工、氟化盐生产基地,是湖南省最大的钢铁、机电、建材工业基地。衡阳是“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机械、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加工等工业是其产业主要特色。其中,钢管及钢管材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制造(电铅、电锌、铜、银等)、输变电设备及器材制造、汽车(重型、专用汽车)及零配件制造、盐化工及精细化工、煤电、医药制造(中成药保健品、血液制品)、新材料(化工、新能源、医用、粉末冶金等材料)等是具有较大优势的行业。郴州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也是沿海地区资金和技术向湖南转移的理想城市。郴州工业以有色、能源、建材、医药食品(含烟草)、化工机械和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为支柱,其金银及稀贵冶炼、石墨建材、氟化工、基础化工原料、煤电水电、水泥、玻璃、石墨、新型制冷设备、视讯产品等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永州工业的主导产业是汽车和机电制造、食品加工、竹木林纸、制药、冶金化工、能源、建材、轻纺等产业,其中汽车制造、卷烟、造纸、制药、食品加工五大产业是支柱性产业。近年来,电机制造、发电设备、医药制造、制鞋业等产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娄底是湖南省重要的能源与原材料基地,目前已初步形成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有色冶

炼及深加工、原煤开采及深加工、建材、机械铸造、农用机械、矿山机械、特种陶瓷、农产品深加工、现代中成药及生物医药等10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其中,钢铁、水泥、煤炭年产量均超过千万吨。岳阳地处湘江与长江的交汇处,具通江达海之优势。其产业以石油化工、食品加工、饲料、造纸、纺织、机械、建材、生物医药、火电产业为主导。八大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90%以上。其中,石油化工、食品和造纸等产业已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湘江流域也是湖南省服务业发达地区,尤以省会长沙为盛。长沙服务业的主导产业是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广告策划等专业中介服务)、金融保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出版业、影视传媒业、房地产业、休闲娱乐业、通讯业、现代物流业、教育业、软件和信息业等,其服务业市场覆盖范围以长沙为核心,以全省为主体,部分行业(如影视传媒、休闲娱乐、现代物流等)市场覆盖到全国。其它各市中,除依托自身经济腹地发展起来的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业外,其主要特色反映在旅游业中,其中湘潭、株洲以红色旅游为主,衡郴永娄岳五市以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为主。流域内重点工矿区产业现状由于历史原因,湘江流域的工业产业结构偏重于重化工型,钢铁、有色、化工、建材、机械等比较突出。重化工型是典型的高能耗产业,这样的产业结构也就决定了湘江流域的环境污染特征。湖南省在化石能源方面是无油、无气、少煤的地质资源格局,虽流域降水充沛,较好的发展了水电资源,但在能源结构的利用上仍长期以煤为主,形成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格局。在地质矿产资源的分布格局上,湘江流域号称''有色金属之乡〃,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为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打下了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深远烙印。湘江流域范围内分布的重点工业区有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长沙坪塘及岳阳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等,各工业区产业概况如下:a)郴州三十六湾工业区。共有53个矿山,矿点106个,选厂63家,毛毯厂879家。一些企业环保审批手续不全、环保措施滞后,毛毯厂和矿山采选及其排出的大量工业废水,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对水生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并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甘溪河及下游两岸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十六湾地区进行一定程度的环境综合整治,“关停并转”整治了一批重污染企业,要求各工业企业合法生产、排放达标、环境友好,但目前工业区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b)衡阳水口山工业区。是我国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主要污染源为有色金属采、选、冶企业生产排污,其中包括一批以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百年老企业。该地区利用水口山冶炼技术和冶炼废渣新建了一批化工、冶炼企业,如利用选矿副产品硫精矿生产硫酸,利用冶炼废渣继续回收有价金属。2007年,该地区废水排放总量为1500万t/a,重金属排放量铅、镉、砷分别为80t/a、30t/a、38t/a,该地区湘江松柏断面重金属监测指标时常超标,对衡阳及下游长株潭等城市的饮用水源安全构成威胁;工业废气排放量为80亿Nm3/a,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达18000t/a,烟粉尘排放量达15000t/a。对工业区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与破坏。

c)株洲清水塘工业区。位于株洲市清水塘盆地内,东、西、北三面环山,南濒湘江,总面积约27km2,是建国以后发展起来的工业密集区,区内有70余家工业企业,以“一五”、“二五”期间国家建设的株洲冶炼集团、株洲化工集团、株洲玻璃集团、湘氮等骨干企业为主体,形成以有色、冶金、化工、建材为特征的重工业基地。经过近50年的发展,清水塘工业区已成为湖南省(甚至全国)有影响的重工业区,铅锌等有色金属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大的份额。清水塘工业区资源消耗多,“三废”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区的工业废气等标污染负荷约占全株洲市的60%,工业废水等标污染负荷约占全市的70%,是全市、全省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由于长株潭三市沿湘江而布,以湘江为饮用水水源和纳污体,三市湘江干流流程不足200km,城区距离更近,其中株洲清水塘排污口距湘潭市的城市水厂取水口不到10km。清水塘工业区经多年治理,虽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排污总量大、环境质量未达国家标准的问题,排放的废水中重金属和有机物排放总量均较大,严重危及下游湘潭、长沙两市饮用水水源安全,需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工业区建设。d)湘潭竹埠港工业区。位于湘潭市东北郊区,西面毗邻湘江,距离下游长沙市饮用水源35km。工业区占地6.4km2,沿湘江狭长分布。自60年代以来一直是化工生产基地,以化肥、农药、染料等化工产品为主,产值低,利润空间小,污染物排放量大。不少企业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纷纷破产,而后又被一些小私营企业主租赁,造成小化工生产泛滥,污染严重。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有COD、氨氮、硝基苯、苯胺、硫化物、镒、镉、铅、砷、锌、汞、铭、镍等几十种,大部份是超标排放或直接排放;废气以二氧化硫、烟尘、酸雾、苯系物、氟化物、氯气、氨气等为主,基本是超标排放;废渣大部分都是化工、冶炼废渣,含有毒有害有机物和重金属。属国家严格控制的危险废物堆放处置场地很多不符合环保要求,一度成为全省挂牌督办的污染重灾区。2003年,由湘潭市高新区对竹埠港工业园进行统一管理和整治,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以电化学材料、冶金化工、有机和无机颜料、染料及化工、医药中间体、高分子材料、耐高温材料等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到2007年年底,工业园累计强制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13家,淘汰落后生产线7条,否决不符合环保条件的拟入园项目10个。园区电力等能源消耗下降了19.2%,工业废水排放量从2003年的每天3万多t下降到目前的每天7300t。2007年,竹埠港工业区从“湖南省污染重点监控区域”名单中剔除;2008年,继续关停重污染企业,改造和建设企业环保设施,一批符合“两型”要求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园区落户。目前工业区有大小企业38家,其中化工31家,冶炼3家。e)长沙坪塘工业区。属长沙市岳麓区的工业重镇,集中了省、地、市级企业89家,形成了以建材、化工、建筑、包装四大支柱,传统工业为水泥生产、石灰石矿、石灰生产、氧化铁红系列、香精系列、白碳黑系列、纸制包装生产线、铸造业、汽车配件业等。2007年工业产值23.5亿元,在赢得“利税大镇”美名的同时,给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目前,根据坪塘工业园各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和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整体规划,制订了坪塘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方案和“退二进三”计划,将分批次关、停、转移“三高一低”企业,着力发展高效、低耗、环保、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力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

工业园规划面积15km2,一期5km2已基本建成。目前园区按规划主要形成了五大特色功能区:即以平桂制塑为龙头的塑料加工区;以松菊油漆、九喜日化为龙头生物化工科技区;以中天科技为龙头的农机制造区;以音品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产品制造区;以衡联铜材、长江铜业为龙头的有色金属加工区。由于目前再生资源产业总体实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因此造成小型企业“三废”治理不完善,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废气、废水、废渣任意排放、噪声扰民等问题。流域水域水源保护现状湘江干流湖南省境内河段长670km,涉及长沙、株洲、湘潭、岳阳、永州、衡阳、郴州、娄底等8个地市,各地市均为湖南省内的重要人口聚居地。为保证生产、生活用水要求,特别是保证生活用水安全,湖南省人民政府对湘江水域实行分类管理,划定饮用水源地取水口附近一定范围水域为一级保护区,水质执行(GB3838-2002)中n类标准;在一级保护区外划定一定范围水域为二级保护区,水质执行m类标准。湘江干流及其一级、二级支流众多,涉及到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数量也较多,其中一级保护区116个、二级保护区56个,一、二级水源保护区河段共计约590km。流域水污染防治现状针对湘江流域的水污染问题,各级环境保护部门采取了积极的污染防治措施,制定的相关规划包括《湘江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湘江流域镉污染防治规划》、《湖南省长株潭环境同治规划》、《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等。在湘江流域内,对一些重点污染源进行了综合整治,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采取了取缔关闭、淘汰退出、停产治理、限期治理、搬迁等措施。通过“三年行动计划”,流域内的各大城市及县城生活污水通过集中处理,将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整个计划在2010年底前实施完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省大部分人口。2008年末,湘江流域总人口4069.43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59.45%。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840万人,城市化率达45.21%。流域内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30万t/d,年产量473万t/d,其中设市城市年产量305.8万t/d,县城167.2万t/丸已建成垃圾处理场32座,日处理能力4790t/d,无害化处理率39.3%。流域防洪治涝现状流域防洪现状湘江干流中下游地势低平,两岸城市及农村密集,人口众多,受湘江流域地形条件限制,流域无条件修建控制性的防洪水库。由于流域主要支流集雨面积占全流域面积不足15%,且其暴雨洪水发生时期一般不同频,因此,支流兴建防洪水库对整个流域亦无大的控制作用,仅对支流本身有较大作用。目前流域内已建的以防洪为主要开发目标的水库很少,干流中、下游主要城市及大片农田、民垸,主要靠堤防保护。在支流已建的10座大中型水库中,原设计均以发电或灌溉为主,几乎都未考虑预留防洪库容。流域内已建有中型水库116座,这些中型水库分布散,规模小,对全流域防洪作用不大,但对拦削局部小流域山洪意义较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湘江流域防洪重点主要集中在干流中下游和支流下游河段,中下游沿河两岸地势较缓,不

具备兴建高坝水库的条件,因此流域内的防洪体系主要是堤防,沿干流中下游重点城市,如长沙、湘潭、株洲甚至包括衡阳、永州,基本上依靠堤防抵御洪水。目前,全流域已建堤防长度1727.4km,其中城市堤防532km,农村堤防1255km。流域支流上已建大型水库10座,其中9座按省防汛计划预留防洪库容10.6亿m3,E建中型水库中有116座留有防洪库容4亿m3,这些水库的兴建对所在支流的防洪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控制集雨面积小且分散,对全流域防洪作用不大。经过多年的建设,湘江流域防洪工程有了一定基础,但普遍存在防洪标准低,工程质量差,防洪水库规模小等问题,每到汛期,洪灾频繁发生,据统计,至1997年,流域内较大洪水年份有1976、1983、1994、1995、1996、1998年,多年平均受灾人口370万,受灾耕地34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1亿元。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还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城市防洪治涝现状目前,湘江全流域已建堤防长度1787km,其中城市堤防532km。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湘江流域水环境受污染现象严重湘江流域水污染源包括了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三部分。工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包括各市工业企业生产废水排放,根据2008年环境统计年报,湘江流域工业废水中汞、镉、铅、砷的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5.5%、37.9%、15.4%、35.4%。流域涉重金属企业工业废水中万元工业产值的铅、砷、镉、汞、铭(六价)排放强度分别位7.13克.2.25克、5.25克、0.02克、0.54克,居全国第一。其中湘江流域内的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株洲清水塘、湘潭岳塘、竹埠港、长沙坪塘等工矿区排污是湘江干流主要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2008年,湘江流域排放生活污水11.19亿t,占全省的68.97%;排放COD39.79万t,占全省总排放量的44.48%,在湘江污水排放中占较大的比重。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是湘江有机污染负荷逐年提高的主要原因。目前流域各主要大城市均已建有部分污水处理厂,但仍有大部分城镇居民生活废水仍未经综合处理直接排入湘江,加重了湘江的污染,使湘江水体特别是饮用水源保护区江段中COD、氮、磷、氨氮等有机污染物有超标现象。农业面源农业面源污染主要为农田化肥、农药施用流失所致。湘江流域每年施用农药4万t左右,化肥220万t左右,每年经雨水冲洗带入径流,辗转汇入湘江的农药、化肥量分别为700t和2.2万t左右。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畜禽养殖污染比重也不断上升。湘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根据对湘江干流19个省控及国控断面2005〜2008年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湘江流域呈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多重污染相结合的局面,流域主要污染物为氨氮、石油类、总氮以及粪大肠菌群,这些指标基本全线超标,超标较为严重的河段为株洲段和湘潭段,其中超标最为严重的为总氮和大肠杆菌,超标率几乎为100%;特征重金属污染物为砷、

汞、镉等重金属污染物,主要超标河段为衡阳段、株洲段、湘潭段,超标较为严重的为碑和镉,超标率接近30%。锡矿山地区75个地下水井中,14个砷含量超标,最高超标倍数达153倍;地表水中涟溪河水系砷最大超标倍数达107倍。城市饮用水源特别是下游长株潭核心区饮水水源水质不能得到保证,对沿线城市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流域水环境质量亟待改善。湘江流域水污染原因较复杂,呈多因素交叉、叠加影响的态势,具体原因如下:a)工业结构与布局不够合理全省冶金、化工、建材、轻工、食品加工、机械等行业大多分布在该区域,特别在株洲、湘潭、衡阳三个主要工业城市尤为集中,形成了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湘潭岳塘(含竹埠港)、坪塘四个重要工矿区。产业结构偏重与布局不合理相互作用,使污染问题更加突出。b)污染治理欠账多冶金、化工、食品加工、建材是区域内主导产业,这些行业里多是有几十年历史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历史包袱沉重,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原材料及水资源利用率低,治理设施欠帐多,不仅难以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而且污染应急设施缺乏。c)城市环保设施建设滞后截止2008年底,流域内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8座,处理能力为123.7万t/d,实际处理量67.97万t/d,流域内城镇生活污水平均处理率仅22.56%,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成为湘江流域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39.3%,也是造成湘江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d)农业面源污染影响较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农村规模化养殖数量增加,而畜禽养殖废水处理率极低,农业面源污染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污染源。e)环境监测和环保执法监管能力不足湘江流域环境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环境执法能力薄弱,有些地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湘江河道底泥受重金属污染流域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累积性问题多、潜在性危机重。湘江干支流长期受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累积影响,3154km河道底泥均不同程度超标。按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镉、汞、碑、铅、铭,其中镉最高超标422倍。主要淤积在干流中游、支流集中采选区以及河湾、河道交汇□、集中排污口附近等,重点为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等采选集中区。不少水系尾砂入河,底泥淤积,给当地居民饮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和巨大困难。湘江干流监测断面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株洲、衡阳、湘潭、长沙、岳阳、永州。根据湘江干流底泥监测数据分析,湘江底泥污染情况如下:a)湘江永州段底质污染物主要为铭、镒,老埠头水文站断面镒超标13.1倍,白水河口铭超标5.6倍;b)衡阳段底质污染物主要为镉、汞、锌、镒,枣子坪段镉最高超标394倍,为湘江全流域次高断面,松柏断面汞最高超标38.2倍,枣子坪段汞超标29.1倍,锌超标5.8倍;

C)株洲段底质污染物主要为镉、汞、锌、镒,株洲霞湾段镉最高超标422倍,为湘江全流域最高断面,建宁港口下游汞最高超标2.6倍;d)湘潭段底质污染物主要为镉、汞、锌、镒,镉最高超标285.7倍,汞最高超标17.6倍,锌最高超标16.4倍,镒最高超标5.2倍;e)长沙段底质污染物主要为镉、汞,镉最高超标137.3倍,汞最高超标15.4倍;f)岳阳磊石段各类重金属污染物均有超标,镉超标85.7倍,镒超标1.5倍,锌超标7倍,汞超标1.1倍。经过综合分析,湘江底质重金属污染指数排序从大至小依次为镉、汞、锌、铜、碑、铅、铬,污染断面排序为株洲段、衡阳段、湘潭段、长沙段、岳阳段、永州段。湘江底质重金属污染对沿线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构成威胁。部分工矿区土壤环境受重金属污染流域内部分工矿区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据调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土壤总面积为4820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其中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总面积为2647km2,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土壤总面积为2147km2。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以上的污染土壤中耕地面积为2177km2,占流域耕地面积的12.5%。污染因子中,镉最大超标390倍,砷最大超标275倍,铅最大超标50倍,汞最大超标43倍,铬最大超标6倍。湿地系统破坏严重湘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较严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a)湿地被占用、淤积,面积愈来愈小,湿地生态系统呈萎缩趋势;b)湿地野生动植物被猎捕、采集,数量越来越少,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系统的生态稳定性及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也随之下降;c)湿地系统接纳了较多的城市污水及农田面源污染,导致湿地系统内的水质下降,若污水排放超出湿地的自净能力,则可能对湿地系统带来毁灭性破坏。湘江河道渠化严重,河道生态联通性降低湘江干流梯级开发规划经复核调整后,干流梯级由9个调整为11个。另外,湘江支流中,潇水干流按8级开发方案、耒水按11级开发、洣水按14级梯级开发、舂陵水按3个梯级开发、渌水按6级开发方案、涟水按12级开发方案、浏阳河采用12级开发方案。湘江干流已建的各个梯级中,如株洲航电枢纽、大源渡航电枢纽、近尾洲、浯溪、潇湘、太洲等各梯级均未设置过鱼通道。各枢纽大坝将河流截断,阻碍了河道中生物的自由迁移,特别是对鱼类从下游至上游的涧游活动产生阻隔影响,对四大家鱼及其它鱼类的产卵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使湘江流域鱼类资源日趋减少。人为因素导致鱼类资源破坏严重a)四大家鱼产卵场退化严重湘江是我国“四大家鱼”三大产卵场之一,产卵场主要分布在从常宁张河铺至衡阳香炉山、

云集潭之间长达88km的江段上,产卵场以下直至湘江到洞庭湖入口之间河段是家鱼受精卵的孵化江段。随着株洲航电枢纽、大源渡航电枢纽、近尾洲、浯溪、潇湘、太洲等湘江梯级大坝的建成,各梯级缺少过鱼通道,且改变了湘江的水文情势,给湘江“四大家鱼”产卵场造成了严重影响。湘江“四大家鱼”鱼苗变化规律:家鱼苗在捞苗量中呈下降趋势,由六、七十年代的年平均15.8%下降到现在年平均1.33%。这说明湘江“四大家鱼”自然种群量比以前大量减少。从捞苗时间看,在六、七十年代湘江捞苗时间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从近12年的捞苗时间看最早的是1994年是5月,最迟是1996年和2003年的7月,其余年份都是集中在6月。这说明湘江“四大家鱼”产卵时间已推迟1个月左右。从“四大家鱼”的结构看,近12年捞苗量中,草鱼、青鱼总含量比六、七十年代有下降,但仍然占家鱼含量的66.8%;鲤鱼含量增加达到30.3%,是原来的3倍;性情温和的鳙鱼自1998年至2003年连续6年中,有连续3年未捞到鳙鱼苗,有连续3年仅捞到极少数的几尾鳙鱼苗,但近2年数量有所增加。由此说明湘江“四大家鱼”产卵场已经受到严重破坏。b)定居性、湍流性产卵场受到影响长株潭江段有鲤鲫鱼类等定居性、湍流性鱼类产卵场共20处,其中湘潭江段为国家级湘江野鲤种质资源保护区(2007年),整个株洲、长沙江段是湘江野鲤较为集中的产卵繁殖区。其产卵群体有两种生态类型,一类是鲤、鲫、鲶、黄颡鱼等定居性鱼类,产粘性卵,受精卵粘附于浸没的水草、石头等附着物上孵化;另一类是流程较短的涧游性鱼类,其发情产卵要有流水刺激,在湍流环境中产卵,其受精卵或粘性,粘附在附着物上孵化,如团头鲂、三角鲂、鳗、黄尾鲴、翘嘴鲌、蒙古鲌、大口鲶等鱼类,或产浮性卵,漂浮漂流孵化,如鳜鱼、长春编等。受湘江各梯级建设的影响,原先的流水环境改变,对流程较短的涧游性鱼类的产卵环境影响较大。c)珍稀鱼类数量减少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包括4目11科27种保护鱼类,在湘江水系都有分布。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种类1种、二级保护种类1种,列入IUCN红色目录(1996)1种,列入CITES附录二(II)1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98)6种。据调查,湘江长株潭段的珍稀水生动物主要是中华鲟、胭脂鱼、江豚、鲥鱼、长薄鳅等品种。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湘江长沙段涧游性珍稀名贵鱼类一一中华鲟、鲥鱼、鳗鲫等在渔业中均占有一定的比例。随着湘江流域特别是湘江干流的梯级开发,鱼类涧游通道建设缺失,导致中华鲟、胭脂鱼等涧游性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鲥鱼几近灭绝。d)鱼类资源破坏的原因鱼类三场退化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大大超过自然因素,过度开发及超标排污打破了水域生态平衡,造成资源衰退。除洞庭湖淤积围垦等因素外,导致湘江水域鱼类三场退化的因素还有以下三个因素:1)酷鱼滥捕导致资源破坏。炸鱼、电鱼、毒鱼、炸鱼现象在湘江干流及其支流严重,捕捞限额超过了鱼类资源的再生产能力,致使局部江段或一定范围湖场内的鱼群遭到完全毁灭。2)拦江捕捞影响亲鱼的产卵涧游。在家鱼繁殖季节在亲鱼的涧游通道截捕未产卵亲鱼。每当亲鱼产卵季节,一船接一船轮流捕鱼。加之密眼网具与日俱增严重危害经济鱼类的幼鱼,

影响了鱼类群体的补充。3)工业废水严重污染水域。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一方面直接致鱼死亡,另一方面是破坏水域生态平衡,影响鱼类生长、繁殖。湘江流域防洪排涝能力亟待提高a)湘江流域防洪问题经过多年的建设,湘江流域防洪工程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普遍存在设防标准低,多在10年一遇以下;堤防工程质量不高;河道行洪能力日趋减小,同频水位抬高,缺乏控制性的骨干防洪水库;病险水库众多,存在安全隐患,管理落后等问题,每到汛期,洪灾频繁发生,据统计,至2007年,流域内较大洪水年份有1976、1983、1994、1995、1996、1998、2004年,多年平均受灾人口370万人,受灾耕地34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31亿元。1994年湘江流域3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全面告急,下游不少堤垸漫溃,受灾面积达774万亩,受灾人口960万人,死亡人数357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2亿元。b)湘江流域治涝设施落后流域治涝工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机电设备陈旧老化。1980年以前建成投入运行的泵站占70%以上,已运行20〜30年,由于设备问题影响的泵站功率占总装机容量的17%〜50%。2)外河水位抬高影响排水效率。选用水泵型号大多为低扬程水泵,超过额定扬程就减少出流或不能运行;外河设计水位采用6月份最高水位的多年平均值,重现期为二年一遇,与有关规程规范的规定有较大差距;外河水位抬高的水情变化,与五十年代对比,外河一般水位抬高1.0m左右。外河设计水位偏低和水泵选用扬程偏低,属“先天不足”,一遇高水位必然有问题。3)电网设备老化、容量不足,电网主干线和主变电站基本上是1964年电排歼灭战时初步形成,主变电站容量偏小和输电导线截面不够,经常出现“跳闸”“电机启不动”现象。4)撇洪渠与内湖渍堤急待加固,撇洪渠及内湖堤防多系上世纪60〜70年代群众运动建成,施工质量不高,经多年运行,失修老化严重,致使近年来撇洪渠与内湖频频失事。5)垸内渠系不配套,排涝泵站特别是大、中型排涝泵站渠系不配套,田园化配套设施不完善,使部分堤垸仍存在高低不分,湖田不分,排灌不分的现象,降低了排水效益。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保护饮用水源安全为中心,综合治理、重点突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湘江流域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洪、涝、旱等防灾减灾,发挥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建美好生态环境,实现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策略、大规划、大举措中,从湘江流域和湖南的实际出发,明智而科学地选择和认定湘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的方位、目标、任务、功能和责任。从理念思维和概念设计开始,通过转变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通过调

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结构优化升级,优化规模和统筹布局,并依靠科技进步来改善技术工艺和装备设施,降低单位产品和单位产值的能耗、物耗和排放系数;对污染的环境和退化的生态进行修复、恢复和塑造;明确相应的产业政策和相关技术经济指标,严格监督管理,全过程和全程序中都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湘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必须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相结合。应对气候变化和湘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涉及许多领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将工程哲学、工程战略和工程战术统筹考虑,特别要重视概念开发。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有序推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大力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和认真防治重金属污染,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统筹省内与国家、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强化节能、提高能效和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按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指导产业和企业的经营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增进节能减排能力;坚持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节能减排,从高能耗转向低能耗产业,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划原则a)全面统筹,综合治理正确理解湘江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兼顾流域内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资源开发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生态环境改善、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总体来统筹考虑。有序的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从本质上抓住湘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是简单的末端治理,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是通过转变湘江流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并依靠科技进步来改善工艺技术和装备设施,提升全生产要素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和单位产值的能耗、物耗和排放系数,对污染的环境和退化的生态进行修复、恢复和塑造,重塑景观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人文生态。大力推进综合整治、科学整治、工程整治,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手段,推进流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大力提高能效和优先节能,有序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序推进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化,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在统筹规划下,对水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形成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b)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下,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依据轻重缓急,充分考虑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敏感性、风险性、功能性、效果性、不确定性、公众参与性等排出优先顺序,并严格管理程序,进行前期的客观而科学的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估论证。规划项目先急后缓,分阶段组织实施。既着力解决当前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确保城乡居民安全,又采取治本之策,加强源头治理;既重视水污染治理,又加强水生态恢复;既重视工程措施削减排污总量,又加强环境监管巩固治污成果。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湘江流域各种水

环境与生态问题。C)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各级人民政府把湘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加强制度建设、工程建设。在法律和政策的约束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域集聚。d)因地制宜,流域联动对全流域进行主体功能分区,对流域内的重点水污染、生态治理区、防洪保护区及蓄滞洪区、水土流失区等重点区,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协同处理河道与堤岸、干流与支流、上游与下游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流域生态保护,维护大自然本色和生态环境的自然和谐。e)落实责任,明确任务。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落实责任主体,分解治理任务。在分清政府和企业责任的基础上,制定治理计划,落实治理资金,明确工作任务。政府重点解决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引导支持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工业污染源、城镇生活污染源和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规划的目标总体目标通过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逐步改善与修复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保障流域人民群众的宜居生存环境、生产环境。使流域工业污染源、城镇生活污染源及农村面源污染得到全面治理和控制,历史遗留污染治理取得重大进展,流域水体水质、土壤环境、大气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得到有效改善,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得到充分保证,污染事故得到扼制,安全隐患基本消除,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取得根本好转。通过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全流域在经济发展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要求,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规划近期目标(2015年)质量目标a)水环境质量目标湘江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河段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1类标准,水质达标率达到98%;湘江干流包括省控与国控监测断面水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湖南省主要地表水系水环境功能区划》(DB43-2004)】达到95%;支流水系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90%。b)大气环境质量目标湘江流域大气环境目标基本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要求,其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满足一级标准;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满足二级标准;流域重点工业区满足三级标准。湘江流域生态修复目标

湘江流域受重金属污染河段水生态得到初步修复;水源涵养林建设区森林覆盖率必须提高到55%以上,流域防洪治涝标准得到有效提高。工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得到安全处置;轻度污染耕地得到修复改良,中重度污染耕地修复试点示范取得重大进展,干流底泥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监控,治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资源利用目标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较2008年下降20%,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至0.75t标准煤,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较2008年能耗下降2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废物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到50%。万元GDP取水量降到150m3以下。农田灌溉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城镇供水综合漏失率降低到10.6%以下,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控制在120L/人?d。城镇排水中水利用率达到5%以上。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2015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30%。规划远期目标(2025年)质量目标a)水环境质量湘江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河段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1类标准,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湘江干流包括省控与国控监测断面水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湖南省主要地表水系水环境功能区划》(DB43-2004)】达到98%;支流水系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95%。b)大气环境质量湘江流域大气环境目标全面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要求。其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满足一级标准;其它区域均满足二级标准要求。1.1.3.6湘江流域生态修复目标湘江流域受重金属污染河段水生态得到基本修复;工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得到安全处置;中重度污染耕地得到修复改良;水源涵养林建设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90%以上,江流域二线防洪堤防洪标准提高到一百年一遇,彻底根除湘江流域“内涝”问题。为将湘江打造成湖南的“莱茵河”,有必要对湘江进行更高水平的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利用目标到2025年,万元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5%,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至0.65t标准煤。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到60%。万元GDP取水量降到140m3以下。农田灌溉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5,城镇供水综合漏失率降低到8%以下,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控制在115L/人?d。城镇排水中水利用率达到15%以上。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5%。

规划内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规划a)逐步实现资源型产业的战略转型。资源型产业包括电力、冶金、化学、石化、煤化、建材、纺织、森林、食品、造纸等工业。这类工业成房发展过程需要不断消耗自然资源,属于高污染、高能耗、高消耗的生产过程。通过规划的实施,逐步使流域中资源型产业实现战略转型,促进节能减排、余热余压利用,积极发展和利用新能源,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逐步实现低污染、低能耗、低消耗产业转型,实现低碳经济。b)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产业政策是引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规划将着眼于湘江流域治污减排的严峻形势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产业准入和项目建设上,除满足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外,还需针对湘江流域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围绕“两型”社会的目标,以冶金、水泥、化工、焦化、铁合金和造纸等行业为重点,限制和淘汰耗能高、污染大、技术低、规模不经济的生产能力,执行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确保不再新增落后生产能力。禁止新上废水排放量大、对湘江流域水质污染威胁大的造纸等类项目,化工、印染、淀粉加工、制药、电镀等行业建设项目也要从严控制。切实加强规划、区域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和区域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在报批时须同时提交有关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逐步引导流域冶金、化工等污染严重的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项目,对选址、布局不合理的项目,对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对排污总量已超过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