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生理学实验手册1_第1页
运动解剖生理学实验手册1_第2页
运动解剖生理学实验手册1_第3页
运动解剖生理学实验手册1_第4页
运动解剖生理学实验手册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动解剖生理学》实验手册华侨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生理学》课程简介该课程主要观察分析人体基本组织、研究与运动息息相关的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科学,是体育专业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教学上采用上课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课堂讲授要求采用启发式,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另外,有些内容可培养同学自学,使同学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二级要求,即掌握和了解。对要求掌握内容必须充分理解、牢固记忆、融会贯通。教学目的本课程属于形态观察为主,并通过与体育技术动作的联系,达到在运动锻炼、体育训练中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并为学习人体科学其它相关课程和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奠定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基本要求:重视实验课教学,做好实验准备、并严格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实验课应分小班进行,重视电教手段,弥补实验条件不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表达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实验报告评分。考核要求:利用标本及活体掌握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及结构;了解体育锻炼时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掌握体育锻炼的解剖学依据培养学生观察模型、标本、活体结构及分析体育动作的能力。实验目录(★为必做实验☆为可选实验)实验一★细胞观察实验二★运动前后血液中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测定实验三★ABO血型鉴定实验四★运动前后红细胞比容比较实验五☆皮下脂肪与肌肉厚度的测定实验六★上下肢肌肉的观察(6课时)实验七☆人体握力与肌电的同步记录与分析实验八★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实验九☆骨骼肌收缩的实验实验十★肌肉生理横断面大小对肌肉收缩力量的影响实验十一☆骨实验十二★骨骼实验十三★骨连结实验十四★上肢骨的连结实验十五★下肢骨的连结实验十六☆头颅和躯干骨的连结实验十七★人体安静与运动过程中心率和动脉血压的测评实验十八☆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测试实验实验十九☆人体安静时心电图测量与评价实验二十★最大吸氧量的测定实验二十一★糖代谢实验实验二十二★视力和视野的测定实验二十三☆动态视力的测定实验二十四★家兔解剖实验一细胞观察[实验内容]1.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2.各种细胞切片的观察。[实验目的]1.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2.了解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材料与器具]显微镜、细胞切片。[方法与步骤]一、姿势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二、对光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三、观察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注意事项: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作业:画下你所看到的细胞图像。实验二运动前后血液中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测定【目的与原理】了解静脉血和末梢血的采血方法(可选)掌握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方法,测定运动前后红细胞渗透脆性并理解细胞外液渗透压对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的重要性。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约相当于0.9%NaC1溶液的渗透压,【设备】烧杯1000ml*1、烧杯500ml*1、烧杯50ml*2、玻璃管10ml*14、采血针、真空采血管、移液枪、NaCl、蒸馏水、75%酒精、棉签。【实验对象】人【实验设计】每组挑出1名被试者,在3000m【步骤】计算配液方法。配制溶液。取小试管10支,编号后,按下表制成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试管号123456789101%NaCl(ml)0.900.650.600.550.50.450.400.350.300.25蒸馏水(ml)0.10.350.400.450.50.550.60.650.700.75NaCl浓度(%)0.90.650.600.550.50.450.400.350.300.25静脉采血、每个试管滴入一滴血,轻轻搅拌均匀。静置。安排运动项目,3000m跑静脉采血、每个试管滴入一滴血,轻轻搅拌均匀。静置。观察结果:记录开始溶血和完全溶血的两管NaCl溶液浓度。

按下列标准判断有无溶血、不完全溶血或完全溶血。

(1)上清液无色,管底为混浊红色或有沉淀的红细胞,表示没有溶血。

(2)上清液呈淡红色,管底为混浊红色表示只有部分红细胞破裂溶解,为不完全溶血。开始出现部分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即为红细胞的最小抵抗值,也是红细胞的最大脆性。

(3)管内液体完全变成透明的红色,管底无细胞沉积,为完全溶血。引起红细胞完全溶解的最低NaCl溶液浓度,即为红细胞的最大抵抗值,即红细胞的最小脆性。【应用意义]】

渗透脆性指标对于掌握细胞膜的特性、形态和生理功能具有一定意义,如膜的特性、流动性、结构、组成成分等的改变,均使膜的脆性发生改变。【注意事项]】1、配制1.0%NaCl溶液,称量必须准确。

2、取血时一定要避免溶血。

3、滴加血液时要靠近液面,使血滴轻轻滴入溶液以免血滴冲击力太大,使红细胞破损而造成溶血的假象。.4、加入血滴后,轻轻摇匀溶液,切勿剧烈振荡。

5、应在光线明亮处观察结果。如对完全溶血管有疑问,可用离心机离心后,取试管底部液体一滴,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红细胞存在。实验三ABO血型鉴定[实验目的]1、学习鉴别血型的方法2、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实验原理]血型是指红细胞的血型,是根据存在于红细胞膜外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来确定的,这种抗原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血清中的抗体可与红细胞膜上的不同抗原结合,产生凝集反应,最后发生红细胞的溶解。ABO血型系统根据受试者红细胞上是否含有凝集原和凝集原的种类,将血型分为A,B,O及AB型。ABO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红细胞分别加入到标准A型血清、标准B型血清中进行鉴定。[实验材料]一次性采血针、消毒牙签、玻璃棒、标准抗A血清、标准抗B血清、75%酒精、酒精棉球、载玻片[实验步骤]1、将载玻片洗干净,擦干,不能留有水分,以防溶血。2、在载玻片上滴上抗A血清、抗B血清。旁边放置两个消毒牙签。3、用酒精棉球消毒无名指,等酒精挥发后,用采血针采血,将血液分别滴入血清中,再用牙签混合,室温下静置10~15分钟,观察凝集现象。[试验结果]实验四运动前后红细胞比容比较[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测定红细胞比容的方法。

[实验原理]

将定量的抗凝血灌注于特制的毛细玻璃管中,定时、定速离心后,有形成分和血浆分离,上层呈淡黄色的液体是血浆,中间很薄一层为灰白色,即白细胞和血小板(或栓细胞),下层为暗红色的红细胞,彼此压紧而不改变细胞的正常形态。根据红细胞柱及全血高度,可计算出红细胞在全血中的容积比值,即为红细胞比容(压积)(图6.1-1)。

[实验对象]

人[仪器与器械]

毛细玻璃管(内径1.8

mm,长75

mm)水平式高速毛细管离心机,刻度尺(精确到mm)、橡皮泥[实验方法与步骤]

微量毛细管比容法(1)以抗凝剂湿润毛细管内壁后吹出,让壁内自然风干或于60

℃~80℃干燥箱内干燥后待用。(2)取血:常规消毒,穿刺指(或尾)尖,让血自动流出,用棉球擦去第一滴血,待第二滴血流出后,将毛细管的一端水平接触血滴,利用虹吸现象使血液进入毛细管的2/3(约50

mm)处。

(3)离心:用酒精灯溶封或橡皮泥、石蜡封堵其未吸血端,然后封端向外放入专用的水平式毛细管离心机,以12000

r·min-1的速度离心5

min。届时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红细胞柱和全血柱高度(单位

mm)。计算其比值,即得出红细胞比容。每组选取2名对象,一名进行100m跑,一名进行3000m跑。运动前后各测一次进行比较。[注意事项]

1.血液与抗凝剂混合、注血时应避免动作剧烈引起红细胞破裂。2.用抗凝剂湿润的毛细玻璃管(或温氏分血管)内壁后要充分干燥。血液进入毛细管内的刻度读数要精确,血柱中不得有气泡。

[实验结果]报告该实验动物的红细胞比容。并将全班的结果加以统计,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思考题]短时间大强度运动和长距离运动后红细胞比容将发生何种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五皮下脂肪与肌肉厚度的测定[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使用B超测定皮下脂肪和肌肉厚度的方法。

[实验对象]

人[仪器与器械]

B超机、耦合剂[实验方法与步骤]

方法:皮下脂肪测量时解剖位置站立,测量部位⑧:前臂前部为肱二头肌最厚部位;前臂后部为左上臂肩峰至桡骨头连线之中点,即肱三头肌肌腹部位;腹部为右腹部脐旁1厘米;大腿前部为髌骨最上沿和髋骨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小腿后部腓肠肌最厚部位。均测量习惯手侧肌肉。仪器的改良:为体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再现性,我们在探头上面添加了压力线,使每次测量时能够处于同样压力情况。如右图一所示:图一:B超探头改良测量时探头垂直并轻放于被测部位,作用与组织上的压力为探头上的标识线为基准。边观看画面,以腹部测定为例:(如图二)图2腹部测定时测量图和B超画面图。[注意事项]

压力必须每次一样。[实验结果]肱二头肌(mm)肱三头肌(mm)腹部(mm)大腿前部(mm)小腿后部(mm)脂肪肌肉计算出全班平均值,与自己的结果对比,进行反思。实验六上下肢肌肉的观察(6课时)[实验内容]1.观察运动上下肢各关节的肌肉位置、形态和起、止点[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肌肉标本或模型,能辨认出主要肌肉,进了解其位置、形态和起、止点。2.了解主要肌肉的位置和功能。[材料与器具]人体骨架,上下肢肌肉标本或模型。[方法与步骤](一)运动上肢带肌肉的观察1.观察斜方肌、菱形肌和肩胛提肌,均位于胸部背侧,在上肢肌肉标本(或躯干肌肉标本)的胸部背侧可观察到。3块肌肉也可在全身肌肉模型上观察。(1)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为三角形的阔肌,两侧相合为斜方形。辨认其起、止点,注意该肌上、中、下3部肌纤维的方向,确定该肌收缩时的肌拉力方向,并分析其功能。(2)用镊子将斜方肌翻开,可见菱形肌在其深面、脊柱与肩胛骨内侧缘之间。辨认其起、止点,注意肌纤维方向,确定其收缩时肌拉力方向及其功能。(3)肩胛提肌位于颈部两侧,肌肉的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层,下部位于斜方肌的深层,将斜方肌翻开便可观察到,辨认其起、止点,确定其肌拉力方向及其功能。2.胸小肌、前锯肌两块肌肉位于胸部前外侧面,将胸大肌翻开便可观察到。(1)胸小肌位于胸廓上部的前外侧,辨认其起、止点及肌纤维方向,确定其收缩时肌拉力方向及其功能。(2)前锯肌位于胸廓外侧面,为一宽大的扁肌,与胸廓侧面的弯曲一致,其前上部被胸大肌所遮盖。辨认其起点处的肌齿及肌纤维在肋骨与肩月甲骨之间走行,止于肩胛骨脊柱缘。确定该肌收缩时肌拉力方向及其功能。(二)运动肩关节肌肉的观察胸大肌位于胸廓的前上部皮下,为扇形扁肌,注意观察此肌3部的起点及肌纤维在止点处的交叉情况。思考:肌纤维交叉与肩关节运动幅度有何关系?确定收缩时肌拉力方向及其与肩关节运动轴的关系,并分析其功能。1.喙肱肌位于肱二头肌内侧面,以短的扁腱与肱二头肌短头合并,同起自肩胛骨的喙突。观察此肌起、止点,思考该肌肌拉力方向与肩关节运动轴的关系,确定其功能。2.三角肌位于肩部皮下,为三角形的多羽状肌。注意观察此肌前、中、后3部的起点及肌纤维方向,确定该肌收缩时肌拉力方向及其与肩关节运动轴的关系,分析其功能。3.冈上肌位于肩胛骨的冈上窝内,斜方肌上部的深面,观察该肌的位置和起、止点,确定该肌的功能。4.背阔肌位于腰背部和胸部的后外侧皮下,为三角形扁肌。注意观察该肌肌纤维在胸廓侧面与肱骨之间穿行而止于肱骨小结节嵴,在止点处,上、下肌纤维交叉.。思考;肌纤维交叉与肩关节运动幅度有何关系?确定该肌收缩时肌拉力方向及其与肩关节运动轴关系,分析该肌功能。5.大圆肌位于背阔肌上方,其下缘被背阔肌遮盖,注意观察该肌肌纤维走向与背阔肌相同。故该肌近固定功能与背阔肌相同。6.冈下肌和小圆肌,冈下肌位于肩胛骨冈下窝内,大部被三角肌和斜方肌遮盖;小圆肌位于大圆肌上方,部分被三角肌后部所遮盖。将三角肌向上翻开,即可观察到此二肌肌纤维从肩关节后方斜上走行于止点,思考其功能与背阔肌、大圆肌的异同。7.肩胛下肌位于肩胛骨的肩胛下窝内,为多羽肌,观察该肌纤维方向,起、止点,确定其收缩时肌拉力方向及其与肩关节运动轴关系,思考其功能。(三)运动肘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肌肉的观察运动肘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的肌肉配布于肘关节前、后面和前臂前面,在上肢肌肉标本(或全身肌肉模型)上,可观察到上述各群肌肉。1.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面皮下,在上肢肌肉标本上,将三角肌向上翻开并将胸大肌止点处翻开即可看到长、短头的起点。根据其位置,起、止点,思考其功能。2.肱肌位于上臂前面下半部,肱二头肌深面。观察其起、止点,确定其功能。3.肱三头肌位于上臂后面皮下,有长头、内侧头和外侧头。注意观察此肌三个头的起点及3个头合成一个肌腱的止点,并确定其功能。’4.肘肌位于肘关节后面的皮下,为三角形的小肌。观察其位置,起、止点,确定其功能。5.旋后肌位于前臂近侧端背面深层,在肌肉标本中不易观察清楚,可在骨架上找出其起、止点位置,分析其功能。在上肢肌肉标本的前臂处,还可观察到肱桡肌和旋前圆肌。它们均从肘关节前方跨过,故有屈肘关节作用。注意观察旋前圆肌肌纤维方向,思考其功能。(四)运动手关节肌肉的观察运动手关节的肌肉位于前臂。前臂肌多为具有长腱的长肌.肌腹多在前臂的上半部。前臂肌可分为前、后两群,每群又分为浅、深两层,它们的起点多在肱骨内、外上髁和前臂中、上段,并跨过两个以上关节。取上肢肌肉标本(或全身肌肉模型)可观察到前臂前群肌和后群肌。(五)运动髋关节肌肉的观察运动髋关节的肌肉分布于髋关节前面、后面、外侧和内侧,观察下肢肌肉标本(或全身肌肉模型)。1.髋关节前面肌肉群包括髂腰肌、缝匠肌、股直肌和阔筋膜张肌等。(1)髂腰肌位于髂窝内的髂肌和位于腰部脊柱的两侧的腰大肌。观察其起、止点,确定该肌收缩时肌拉力方向,分析其功能。(2)缝匠肌是人体中最长的肌肉之一,位于大腿前面,上端起于髋部前方,向下延续至内侧,跨过并止膝关节后方。根据该肌位置、起、止点,以及肌纤维走向与髋关节和膝关节的位置关系,思考其功能。(3)阔筋膜张肌起于大腿前外侧,向下移行于大腿外侧的髂胫束。(4)股直肌为股四头肌的一个头,见运动膝关节的肌肉。2.髋关节后面肌肉群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以及深层的梨状肌等。(1)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臀大肌位于骨盆后外侧面臀部皮下,为四方形强厚的扁肌臀中肌位于臀大肌深面,将臀大肌肌腹翻开便可观察到。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面,将臀中肌翻开便可观察到。观察上述肌肉的位置,起、止点,注意它们肌纤维方向,确定肌肉收缩时肌拉力方向及其与髋关节运动轴的关系,并思考其功能。(2)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3块肌肉共同起于坐骨结节(股二头肌短头起于股骨粗线)。半腱肌、半膜肌的肌腱经膝关节后面转至内侧止于胫骨粗隆的内侧。股二头肌则经膝关节后面转至外侧止于腓骨头。根据上述肌肉所跨过膝关节方位,起、止点,思考其对膝关节运动功能的异同。(3)梨状肌在下肢肌肉标本上,将臀大肌、臀中肌翻开便可观察到。观察梨状肌的肌纤维走向,并思考其功能。髋关节内侧肌肉群在下肢肌肉标本上,自髋关节前内侧,由上向下进行观察,依次为耻骨肌、短收肌(大部被长收肌遮盖)、长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辨认每块肌肉,并思考其功能。(六)运动膝关节肌肉的观察运动膝关节的肌肉,在膝关节前面,后面并从内、外侧跨过。在下肢肌肉标本或全身肌肉模型上,观察上述各群肌肉。1.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面及外侧的皮下。股直肌起点在标本(或模型)上可直接找到,股外侧肌的起点须沿其肌纤维向后查寻方可观察到,股内侧肌的起点,也须沿其肌纤维向.后寻找方可观察到。观察时注意该肌4个头合并成的肌腱及所形成的髌韧带。确定其功能。2.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缝匠肌和股薄肌已在运动髋关节肌肉中观察。腓肠肌见运动足关节肌肉。(七)运动足关节肌肉的观察主要包括小腿后群肌、小腿前群肌和小腿外侧群肌。在下肢肌标本或全身肌肉模型上观察上述各群肌肉。1.小腿后面肌肉群包括小腿三头肌、拇长屈肌、胫骨后肌和趾长伸肌。(1)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包括浅层的腓肠肌及深面的比目鱼肌。在下肢肌肉标本中,找出其起、止点,注意观察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在小腿中部合并移行为强大的跟腱而止于跟骨结节,思考其功能。(2)拇长屈肌、胫骨后肌和趾长屈肌,这些肌肉位于小腿三头肌深面,将小腿三头肌向上翻开便可观察到。拇长屈肌位于腓侧,中间为胫骨后肌,胫侧为趾长屈肌。三块肌肉均为羽状肌,其肌腱均从距小腿关节和距跟关节后内侧跨过并转向足底。注意观察这些肌肉的位置、形态,肌腱走向,并思考其功能。2.小腿前面肌肉群包括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在下肢肌肉标本的小腿前外侧可观察到。胫侧为胫骨前肌,腓侧为趾长伸肌,拇长伸肌位于两肌之间。注意观察这些肌肉的肌腱方向,思考其功能。3.小腿外侧肌肉群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和第三腓骨肌。在下肢肌肉标本的小腿外侧可观察到,腓骨长肌位于最外侧,其深面为腓骨短肌,腓骨短肌的前面内侧为第三腓骨肌。注意观察这些肌肉的肌腱方向及位置关系,思考其功能。(八)上肢肌肉的触摸与观察1.观察斜方肌,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一小组5--6人,其中一学生脱下上衣,两臂悬垂维持用力扩胸动作,其他同学可在其颈背部观察到一侧斜方肌的三角形形状,两侧为斜方形。2.观察三角肌,令学生一臂做外展,另一手触扪外展手臂肩部外侧紧张的肌肉,此则是肩关节上部的三角肌。3.观察胸大肌,令学生上臂紧贴躯于侧面,用力内收,此时可在胸廓前外上方触扪到胸大肌紧张。当手臂伸直放在桌面上(手掌向下贴桌面),用力下压动作,此时可触扪到胸大肌的腹部肌纤维紧张。反之,由桌下向上用力时,则可触扪到胸大肌的锁骨部肌肉紧张。.4.观察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时,令学生用力屈肘,可在上臂前面观察并触扪到鼓起紧张的肱二头肌。用力伸肘时,则可在上臂后面观察并触扪到肱三头肌隆起且紧张的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的肌腹。5.抗阻力屈肘时,可在肘关节外侧下方观察并触扪到肱桡肌肌腹。6.握拳用力屈腕时,可在腕关节掌侧正中观察并触扪到位于桡侧的桡侧腕屈肌肌腱,位于中央偏尺侧细长的掌长肌肌腱、紧贴掌长肌肌腱尺侧的指浅屈肌肌腱和尺侧的尺侧腕屈肌肌腱。7.用力翘起拇指时,可在腕关节外侧背面至拇腕掌关节后面观察并触扪到外侧的拇短伸肌肌腱及内侧的拇长伸肌肌腱。8.用力伸腕伸指,可观察并触扪到指伸肌肌腱,该肌肌腱自腕部向手指端分成4个肌腱分别至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九)下肢表层肌肉的触模与观察通过对下肢浅层主要肌肉的触扪与观察,进一步确认这些肌肉在活体中的位置、形态及其功能。1.阔筋膜张肌实验可保持高抬腿姿势,此时髋关节屈,可在髋关节前外侧上方触扪到鼓起的阔筋膜张肌的肌腹。站立位,膝关节用力伸直,可在大腿外侧触扪到由阔筋膜张肌收缩被拉紧的髂胫束。2.股四头肌实验可保持伸膝屈髋姿势,此时在大腿前面触扪到内侧的股内肌、外侧的股外肌以及前面正中膨隆的股直肌。3.臀大肌实验可采取向后摆腿,然后制动,保持髋关节伸位,此时可在臀部触扪到紧张的臀大肌。4.股后肌群实验可取单腿站立,非支撑腿屈小腿,此时可在大腿后面触扪到外侧的股二头肌和内侧的半腱肌肌腹;5.小腿三头肌在提踵时,可在小腿后面观察并触扪到腓肠肌的内、外侧头肌腹。另外在踝关节后方可观察并扪到强大的跟腱。6.胫骨前肌在用力勾脚尖时,可在小腿前面、胫骨外侧观察并扪到胫骨前肌肌腹。实验七人体握力与肌电的同步记录与分析【实验假说】肌电图(sEMG)的积分值和肌张力成线性关系。【实验目的】研究手部握力大小与前臂肌肉表面电信号的相关性。测量得到受试者的最大握力了解手部握力大小前臂肌肉表面电信号间的定量关系。【实验原理】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应用电子学仪器记录肌肉静止或收缩时的电活动,及应用电刺激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的方法。英文简称EMG。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electromyogram,sEMG)是一种无创的评价肌肉活动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集中在研究表面肌电信号与肌肉疲劳的关系,如研究发现,肌肉疲劳时sEMG信号的平均功率频率或平均频率呈现出单调递减的变化规律;研究表面肌电信号与运动姿态、运动方式等之间的关系,如通过检测前臂肌电信号进行运动模式识别;研究损伤肌肉与正常肌肉产生的肌电信号对比的讨论以及损伤肌肉恢复程度的评价;研究前臂的sEMG信号特征与手指及手腕运动的关系从而控制肌电假肢;研究在虚拟现实技术中,运用前臂肌电信号控制手指和手腕的模型的动作;以及研究有某种疾病患者与正常人的肌电信号进行对比的研究。肌肉和神经一样,无论是静息时,还是活动时,都存在有规律的生物电现象。正常的肌肉在完全松弛的情况下不出现电活动,在记录仪上仅描出一条平稳的基线。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和肌纤维愈多,收缩愈强,肌电图振幅也愈大。肌电图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通过肌电图的研究,可以了解肌肉收缩力量和速度的发展状况,判定肌肉的疲劳程度等。肌电图(sEMG)的积分值和肌张力与运动速度成线性关系,与耗氧量也呈线性相关。本实验在测量受试者握力大小的同时,记录与分析其前臂桡侧腕长伸肌肌电图与肌肉收缩活动的关系。【实验仪器】RM6240生物信号计算机采集系统、WP100型握力传感器、表面圆盘电极、砂纸、酒精棉球【实验步骤】电极固定和连接剃除贴电极处汗毛,再用酒精棉球,仔细擦拭桡侧腕长伸肌肌腹欲安装电极处的皮肤表面。接着撕开圆盘电极的包装,用附带的细砂纸轻轻擦拭,去除表皮角质层至皮肤微红,尽量降低皮肤电阻。再将圆盘电极沿着肌肉收缩的纵行方向,固定在皮肤上作表面引导电极,两电极间距离约2cm。在距离引导电极稍远处,同侧肢体肌肉分布较少的部位,贴置一个接地电极。将仪器的输入导线与皮肤表面圆盘电极相连,调节好各仪器参数。在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处理系统的显示器上同步显示握力、肌电和肌电的积分图。受试者静坐,被测上肢肌肉完全放忪,观察荧光屏上的变化。随后受试者由弱到强缓慢增加握力,观察荧光屏上的变化,测出受试者最大握力。将记录结果存盘、打印并进行分析。注意事项注意圆盘电极要沿着肌肉收缩的纵行方向固定,否则无法测出肌电变化。两圆盘电极之间的距离应在2cm左右,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试验者进行实验时,手部宜一直保持同一个姿势,即最好紧贴桌面,减少由于其他肌肉由于不同角度而产生对合力的干扰。实验时,逐步增加力量,且保持在峰值时持续时间在2s以上,令峰值可以较准确的反应到积分上。测量时,握力与肌电的测量速度调成一致才能同步测量。【实验结果】实验记录见实验报告附录。实验数据表3-1人体握力与肌电的同步记录图序测量模式最大值最小值峰峰值平均值3-1生物电3-2握力3-3肌电积分数据描述肌肉收缩强度估算均值,肌电信号积分峰值取均方根,如下表:肌肉强度/kg肌电积分均方根/(μV·s)4.线性图【讨论和结论】实验八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实验目的】学习蛙类动物单毁髓与双毁髓的方法。学习并掌握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实验原理】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恒温动物相似,而其离体组织所需的生活条件比较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因此在实验中常用蟾蜍或青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来观察兴奋与兴奋性、刺激与肌肉收缩等基本生理现象和过程。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室生理学实验中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实验器材】常用手术器械(包括粗剪刀、手术剪、手术镊、眼科剪、眼科镊、金属探针、玻璃分针)、固定针、锌铜弓、蜡盘、培养皿、废物缸、棉线、纱布、滴管、任氏液。【实验对象】蛙【实验步骤】毁脑和脊髓取青蛙一只,用纱布包裹青蛙的四肢和躯干,露出头部。左手握住青蛙,并用食指按压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部前俯;右手找到青蛙枕骨大孔所在位置。将探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刺破皮肤即进入枕骨大孔,这时将探针由枕骨大孔转向头方,向前探入颅腔内,然后向各个方向搅动探针,以捣毁脑组织。如探针确实在颅腔内,可感觉出针在四面皆壁的腔内。脑组织捣毁后,将探针退出,在由枕骨大孔刺入并转向尾方,与脊髓平行刺捻入椎管,以破坏脊髓。椎管较细,故若已刺入椎管针则不能摆动。脊髓被破坏时蛙腿后瞪挺直。要确定脑和脊髓是否完全被破坏可检查蛙四肢肌肉紧张性是否完全消失。剥制后肢标本自青蛙两侧腋部以下完全剥离皮肤(注意:可事先剪去尾椎末端及泄殖腔附近的皮肤,使剥离更容易)。而后倒提蛙腿,使其头部向下,用手术间横向剪开腹部肌肉,看清脊神经后,用粗剪刀剪断脊柱(注意勿损伤坐骨神经)。把标本浸泡于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将手及用过的剪刀、镊子等全部手术器械洗净。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1)分离两腿。用粗剪刀纵向剪开脊柱(尾扛骨留在一侧)和与两后肢相连的肌肉,再用粗剪刀剪开趾骨联合(为保证两侧坐骨神经完整,应避免剪刀偏向一侧)。将以分离的标本浸入任氏液。(2)游离坐骨神经。取一条蛙腿,先用玻璃分针沿着脊柱侧游离坐骨神经腹腔部,然后用固定针将标本背位固定于干净蜡盘上。用玻璃分针循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坐骨神经沟,纵向分离暴露坐骨神经的大腿部分,直至分离腘窝胫神经分叉处。然后剪断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肌腱,并绕至前方剪断股四头肌腱。自上而下剪断所有坐骨神经分支,将连着3-4节椎骨的坐骨神经分离出来。(3)分离腓肠肌。用玻璃分针或镊子分离腓肠肌与跟腱,并穿线结扎。在结扎远端用粗剪刀剪断跟腱,左手执线提起腓肠肌,用手术剪减去其周围联系的组织,但保留腓肠肌起始点与骨的联系,注意切勿损伤支配该肌的神经分支。(4)完成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已游离的坐骨神经搭在腓肠肌上。用粗剪刀自膝关节周围向上剪除并刮净所有大腿肌肉,在距膝关节1cm处剪断股骨。弃去上段股骨,保留部分即为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标本放入盛有新鲜任氏液的培养皿待用。(5)标本活性检验。用手术镊轻轻提起标本的脊柱骨片,再用经任氏液润湿的锌铜弓刺激神经。若腓肠肌迅速发生收缩反应,表明标本机能良好,制备成功。应及时移至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待用。【实验结果】用锌铜弓检验标本活性,腓肠肌迅速发生收缩反应,标本机能良好,制备成功。【讨论】1、制备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滴加任氏液以防止标本干燥,否则标本可能丧失正常生理活性。2、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强力牵拉、手捏神经、夹伤神经肌肉和用金属器械触碰坐骨神经。3、所用器械要洁净,若接触蛙皮肤需洗净再用。4、蛙的皮下有淋巴囊,故皮肤很容易剥落。为防止剥离皮肤时滑脱,可用纱布垫着手用力一次剥下。【思考题】1、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时应注意些什么?2、锌铜弓为什么可以检测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剥皮后神经肌肉标本出现的血液能用自来水冲洗吗?实验九骨骼肌收缩的实验【实验目的】1、学习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2、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3、用不同频率的电刺激(最大刺激强度)作用于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观察刺激频率与收缩反应之间的关系,了解复合收缩的形成过程。【实验原理】1、腓肠肌有许多肌纤维组成。刺激腓肠肌时,不同的刺激强度会引起肌肉的不同反应。当刺激强度过小时,不会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此时的刺激为阈下刺激。当全部肌纤维同时收缩时,则出现最大的收缩反应。这时,即使增大刺激强度,肌肉收缩的力量也不会再随之加大。可以引起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最适刺激强度。2、不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神经时,肌肉会产生不同的收缩反应。若刺激频率较低,每次刺激的时间间隔超过肌肉单次收缩的持续时间,则肌肉的反应表现为一连串的单收缩;若刺激频率逐渐增加,刺激间隔逐渐缩短,肌肉收缩的反应可以融合,开始表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以后成为完全强直收缩。【实验器材】常用手术器械、计算机采集系统、JZ100型张力换能器(100g)、支架、一维位移微调器、肌槽、双凹夹、固定针、锌铜弓、蜡盘、培养皿、废物缸、棉线、纱布、滴管、任氏液。【实验对象】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实验步骤】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1、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置于任氏液中稳定5-15分钟,以稳定其兴奋性,备用。2、固定标本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所带的股骨断端固定于肌槽的骨头固定孔内,腓肠肌肌腱上的扎线与张力换能器金属弹性梁臂上相连,然后将标本的坐骨神经干搭在肌槽的电极上,电极接头与刺激输出线相接,见下图。利用一维位移微调器调节扎线的张力,不可过松或过紧,使肌肉自然拉平为宜,保证肌肉一旦收缩即可牵动张力换能器的金属弹性梁。3、实验仪器连接及参数设置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连接各仪器,选择实验项目“刺激强度与反应的关系”。调节刺激延时至最小,波宽为1ms,选择强度递增的刺激方式进行刺激。放大倍数一般设为10-20倍或灵敏度30g/div,滤波频率为100Hz,扫描频度1.0s/div(放大倍数、滤波频率及扫描速度可根据实验标本不同具体设置,延时设为最小)实验观察(1)启动刺激图标,观察肌肉收缩反应。如果肌肉无收缩反应,则适当增加刺激强度,其他刺激参数保持不变。间隔少许时间,重复进行刺激,直到出现肌肉的最小收缩。测量收缩幅度并记下刺激强度,此时的刺激强度位阈强度。(2)逐渐增加刺激强度,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3)当刺激强度达到某一数值后,肌肉收缩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升高。记录此时的收缩刺激强度。(二)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1、实验仪器用品的准备同实验内容二(一)的准备。2、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连接各仪器,选择实验项目“刺激频率与反应的关系”。调节刺激的延时、波宽至最小,放大倍数一般设为10-20倍,滤波频率为100Hz。3实验观察强直收缩:用“连续刺激”方波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改变电刺激频率,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形式的变化。刺激的波宽和电压强度调到最适刺激强度,保持此参数不变,每次给刺激仅改变连续刺激方波的频率。分别记录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曲线。观察不同刺激频率时肌肉收缩形式的变化。【实验结果及结论】(一)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讨论】【思考题】1、同一标本的阈刺激强度与最适刺激强度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2、连续电刺激神经,为何容易产生肌肉疲劳?3、分析讨论肌肉发生收缩总和的条件与机制。4、分析讨论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的条件与机制。实验十肌肉生理横断面大小对肌肉收缩力量的影响【实验目的】了解肌肉生理横断面大小对肌肉收缩力量的影响。【实验原理】通常肌肉的力量可用肌肉的绝对力量和比肌力来表示。肌肉的绝对力量是指肌肉最大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它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有关,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越大,肌肉的绝对力量也越大。比肌力是指肌肉单位生理横断面积的绝对力量。直接人体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测量使用B超测定。【器材】握力计、B超机(7.5Hz探头)【实验步骤】测定部位,股四头肌。测定位置同实验五。直接计算肌肉横截面积绝对力量的测定使用握力计。如图所示:【实验结果】实验十一骨[实验内容]1.一般形态和结构。2.钙骨和骨炭标本。[实验目的]1.掌握骨的分类及其形态结构特征。’2.脱钙骨和煅烧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材料与器具]人体骨架、4种骨标本及其剖面标本、新鲜猪股骨、脱钙肋骨和煅烧骨。[方法与步骤](一)察4种形态的骨取干枯的肱骨、腕骨、颅顶骨、椎骨各一块,根据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形态特征,能区别上述4块骨各属何形态的骨。注意观察长骨两端(骺端)游离面较为圆滑的关节面。结合观察4种形态骨剖面标本,注意4种形态骨的骨密质与骨松质的分布情况。(二)观察股骨1.股骨,用骨锯从股骨头沿股骨颈及股骨体长轴,将骨锯成前后两半,并将锯开的骨取下,观察以下结构:观察骨两端关节面覆盖着关节软骨,骺端内部为骨松质,骨体骨质主要是骨密质。结合观察干枯的股骨纵切标本,仔细观察骺端的骨松质骨小梁排列特点,辨认出压力线和张力线。思考压力线、张力线的功能。(三)观察肱(或股)骨标本取肱骨(或股骨)骺端纵剖浸制标本,可见骨体处分离出的骨外膜,骺端与骨干之间有一薄层软骨称骺软骨。思考骺软骨与骨生长的关系。(四)观察脱钙骨和煅烧骨1.过稀盐酸浸泡后的脱钙肋骨,可见骨中无机盐类已被脱去,仅含有机物。虽保持肋骨外形,但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可将其弯曲、扭转,甚至可将其打结。2.过煅烧的肋骨骨炭,可见骨中有机物煅烧后完全被去除,仅含无机盐类,骨虽保持原有外形,但变得异常酥脆、易碎,用手指碾压即成粉末状思考:骨的化学成分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特性与骨的弹性、硬度的关系。实验十二骨骼[实验内容]观察全身各骨。[实验目的]1、全身骨的组成及特点2、上肢骨、下肢骨、躯干骨和头颅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3、掌握全身各骨的结构特点以及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材料与器具]1.架标本2.整的散骨标本3.分离标本[方法与步骤](一)观察上肢骨1.在人体骨架标本上辨认上肢骨,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1)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2)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平骨。2.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分辨出上述各散骨标本的部位:上下、前后、内外侧及其位置,掌握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1)锁骨。胸骨端、胸骨关节面、肩峰端、肩峰关节面、上面、下面。(2)肩胛骨。上缘、内侧缘、外侧缘、内侧角、外侧角、下角、前面亦称肋面、肩月甲下窝、后面亦称背面、喙突、肩胛切迹、关节盂、盂上结节、盂下结节、肩胛冈、冈上窝、冈下窝、肩峰、肩峰关节面。(3)肱骨。肱骨头、解剖颈、大结节、大结节嵴、小结节、小结节嵴、结节间沟、外科颈、三角肌粗隆、桡神经沟、内上髁、外上髁、肱骨滑车、肱骨小头、冠突窝、桡窝、尺神经沟、鹰嘴窝。(4)尺骨。鹰嘴、冠突、滑车切迹、尺骨粗隆、桡切迹、骨间缘、尺骨头、环状关节面、尺骨茎突。’(5)桡骨。桡骨头、桡骨头凹、环状关节面、桡骨颈、桡骨粗隆、骨间缘、桡骨茎突、尺切迹。(6)手骨。腕骨8块,排成两列,每列4块,近侧列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掌骨5块,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第一至第五掌骨,每块掌骨分为掌骨底、掌骨体和掌骨头。指骨,共14块,除拇指外,余皆为3块,分为近节(基节)指骨、中节指骨(拇指无中节指骨)和远节(末节)指骨,近节指骨和中节指骨分为指骨底、指骨体和指骨滑车,远节指骨的远端为指骨粗隆。3.上肢骨主要体表标志(1)锁骨,位于皮下,呈S形,可触扪到全长。(2)肩胛骨,可触扪到肩峰、肩月甲冈、下角、内侧缘。(3)肱骨,可触扪到大结节、内上髁和外上髁。(4)尺骨,可触扪到尺骨体、鹰嘴、尺骨头和尺骨茎突。(5)桡骨,可触扪到桡骨头和桡骨茎突。(6)手骨,可触扪到全部手骨的背面。(二)观察下肢骨1.在人体骨架标本上辨认下肢骨,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1)下肢带骨(髋骨)。(2)自由下肢骨有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2.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分辨出下肢各散骨标本的部位有:上下、前后、内外侧及其位置,掌握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1)髋骨有一对左右各一块,由髂骨、耻骨和坐骨3骨愈合而成,整体上可见髋臼和闭孔。①髂骨:髂骨体、髂骨翼、髂嵴、髂前上棘、髂前下棘、髂后上棘、髂后下棘、髂窝、髂粗隆、耳状面、臀面。②耻骨。耻骨体、耻骨上支、耻骨下支、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面。③坐骨:坐骨体、坐骨支、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切迹、坐骨小切迹。(2)股骨:股骨头、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转子间线、转子间嵴、粗线(内侧唇、外侧唇)、内侧髁、外侧髁、胭面、髌面、髁间窝、内上髁、外上髁、收肌结节。(3)髌骨:髌底、髌尖、髌关节面。(4)胫骨:内侧髁、外侧髁、上关节面、髁间隆起、腓关节面、胫骨粗隆、内躁、内踝关节面、下关节面、腓切迹、骨间缘。(5)腓骨:腓骨头、腓骨头关节面、骨间缘、外踝、外踝关节面。(6)足骨:由跗骨、跖骨和趾骨组成。(7)附骨:有7块,分别为距骨、跟骨、足舟骨、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和骰骨。辨认跟骨结节、载距突、距骨滑车、舟骨粗隆、骰骨粗隆。(8)跖骨:有5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一至第五跖骨,分为跖骨底、跖骨体、跖骨头。(9)趾骨。有14块,除拇趾为2节外,余皆为3节,分为近节(基节)趾骨、中节趾骨(拇趾无中节趾骨)和远节(末节)趾骨,近节趾骨和中节趾骨分为趾骨底、趾骨体、趾骨滑车,远节趾骨的远端为趾骨粗隆。3.下肢骨主要体表标志的触扪(1)髋骨:可触扪到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结节和坐骨结节。(2)股骨:可触扪到大转子、外侧髁和内侧髁。(3)髌骨:位于皮下可触扪到前面。(4)胫骨:可触扪到内侧髁、外侧髁、胫骨粗隆、胫骨前嵴、胫骨内侧面和内踝。(5)腓骨:可触扪到腓骨头和外踝。(6)足骨:可触扪到跟骨结节、载距突,以及除跟骨和距骨以外的全面足骨的背面。(三)观察躯干骨1.在人体骨架标本上辨认躯干骨,掌握躯干骨的组成以及各骨的名称为胸骨、肋骨、椎骨、骶骨。2.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分辨出胸骨的上下、前后,肋骨的上下、前后及左右侧,椎骨和骶骨的上下、前后以及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掌握躯于骨各骨的骨性标志。(1)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颈静脉切迹、锁切迹、肋切迹、胸骨角。(2)肋骨:肋骨体、肋结节、肋头、肋角、肋弓、肋沟。(3)椎骨:椎体、椎弓、椎孔、一个棘突、一对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椎上切迹、椎下切迹以及上下位椎骨连结所形成的椎管和椎间孔。3.3块特殊椎骨的标志(1)寰椎(第一颈椎):椎孔、前弓、后弓、侧块、横突孔、上、下关节面、齿突凹。(2)枢椎(第二颈椎)。齿突凹、前关节面、后关节面。(3)骶骨(骶、椎):上关节面、骶骨岬、骶管、耳状面、骶前、后孔、骶管裂孔、骶角。4.躯干骨主要体表标志的触扪(1)胸骨:位于皮下,可触扪到胸骨的前面。(2)肋骨:可触扪到第二至十二肋骨的外面。(3)椎骨:位于皮下,可触扪到全部椎骨的棘突,低头时在颈后部最长的棘突为第七颈椎,是确定各位椎骨的重要标志。(4)骶骨。可触扪到骶骨的骶中嵴、骶角以及尾骨的背面。(四)观察颅骨1.在颅骨标本上辨认并掌握颅骨的各骨,区分出脑颅骨和面颅骨。2.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掌握颅骨的主要骨性标志。下颌角、颧弓、乳突、枕外降凸。实验十三骨连结[实验内容]1.关节类型和关节结构。2.关节分类模型。[实验目的]1、体骨连结的类型。2、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3.、关节的分类。[材料与器具]人体骨架,成人与幼儿的头颅骨、骶骨和髋骨及前臂骨连结、肩关节(有关节囊、冠状切、去除肱骨头等标本)标本、膝关节标本(去关节囊标本和矢状切标本);关节分类模型。[方法与步骤](一)观察直接连结1、观察纤维连结取前臂骨连结标本,可见到桡、尺骨骨体间的骨间膜;取颅骨标本,可见缝的连结,缝的两骨边缘借少量的结缔组织相连。两种连结均属纤维连结。2、观察软骨连结。在骨架上观察肋骨与胸骨借助软骨连结,椎骨椎体之间的椎间盘,二者均为软骨连结,此属永久性软骨连结。取幼儿的髋骨标本,可见髂骨、坐骨和耻骨在髋臼处借软骨连结,在幼儿的5块骶椎标本中可见到它们之间借软骨连结,二者均属暂时性软骨连结,这些软骨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骨化而变为骨性连结。3、观察骨性连结。取成人骶骨与髋骨标本,对照幼儿5块骶椎和髋骨,可见幼儿时的软骨连结部分被骨组织连结所代替,变成骨性结合。(二)、观察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1、观察关节的基本结构(1)肩关节冠状切标本,可见肱骨头(关节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关节窝),在关节头和关节窝表面覆盖着的一薄层软骨,表面光滑,此乃关节软骨。思考关节软骨对关节有何功能。(2)完整的肩关节标本上,可见在肩胛骨关节盂与肱骨头周缘借纤维结缔组织彼此相连并将其封闭,此为关节囊。在肩关节冠状切标本上可见关节囊外层为纤维层较坚韧,内层为滑膜层,内、外两层无法分离。思考内、外两层对关节有何功能。(3)肩关节冠状切标本,可见由关节囊围成的关节内部封闭的空隙,即为关节腔。思考关节腔内负压对关节有何功能。2.关节的辅助结构(1)膝关节去关节囊标本,可见到胫骨一侧的副韧带,此为关节囊增厚形成的囊韧带,还可见腓骨一侧的副韧带,此为关节囊外独立存在的囊外韧带。在该标本上还可见到位于关节中央的前后交叉韧带,此为关节囊内的韧带,以及髌骨下方的髌韧带,此为肌腱形成的韧带。思考:带由什么组织构成,在何种情况下,韧带才对关节有加固作用。(2)肩关节去除肱骨头的标本,观察附着于肩胛骨关节盂周缘的纤维软骨,此为关节唇,称关节盂唇。此类结构在髋关节的髋臼周缘称髋臼唇。思考:节唇对关节有何功能。(3)膝关节去除关节囊的标本和去股骨的标本,可见在股、胫骨连结之间有两个半月形的软骨,此结构在关节腔内为关节内软骨,称半月板。在胸锁关节的关节腔内有关节盘。思考:节内软骨对关节有何功能。(4)膝关节矢状切标本,可见到在关节腔内有许多淡黄色的形似脂肪的组织,此为滑膜襞。还可在髌骨上、下方见到小囊状结构,此为滑膜囊。思考滑膜襞和滑膜囊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对关节有何功能。3.关节类型。取关节类型模型,可见只绕一个轴运动的单轴关节。单轴关节按关节面形状又分为屈戍关节和车轴关节。也可见到绕两个轴运动的双轴关节,双轴关节又分为椭圆形的关节和鞍状形的鞍状关节。还可见到绕3个轴运动的多轴关节,多轴关节又分为形似球形的球窝关节和扁平形的平面关节。实验十四上肢骨的连结[实验内容]观察上肢带关节和自由上肢关节的组成及其结构。[实验目的]1.了解上肢带关节和自由上肢关节各部分的连结。2.观察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标本,了解其组成、结构特点,理解为何上肢带关节整体运动要以肩胛骨运动表示。3.观察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标本,掌握其组成结构特点,熟悉各关节的运动。[材料与器具]人体骨架、上肢骨标本;胸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和桡腕关节的标本;盘子、镊子和探针等。[方法与步骤](一)观察上肢带关节1.在骨架上观察和辨认上肢带关节包括的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思考胸锁关节在整个上肢与躯干连结的作用。2.胸锁关节的观察(1)取锁骨与胸骨标本,将锁骨的胸关节面与胸骨的锁切迹相连结,了解该关节的组成及关节面的形状,思考其具备几个运动轴。(2)取胸锁骨节标本,在保留完整关节囊一侧的标本上观察和辨认前方的胸锁前韧带、后方的胸锁后韧带、下方的肋锁韧带和上方两侧锁骨间的韧带。思考:这些韧带对该关节的作用。(3)在胸锁关节标本冠状切一侧,观察和辨认关节盘。思考:它们对该关节的作用。3.肩锁关节的观察:取锁骨和肩胛骨,将二骨的肩峰关节面相连结,了解该关节面的形状。思考:胸锁关节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整个上肢带关节运动为什么要以肩胛骨运动表示?此运动主要绕何关节进行?(二)观察自由上肢关节1.肩关节的观察(1)取肩胛骨和肱骨,将肩胛骨关节盂和肱骨的肱骨头相连结,了解该关节的组成。(2)取有关节囊的肩关节标本,视关节囊较松而薄,辨认加强关节囊前上方的喙肱韧带和前方的盂肱韧带。同时观察喙肩韧带。(3)取肩关节冠状切标本,视肱二头肌长头腱的走向,思考其作用。(4)取去肱骨头的肩关节标本,辨认关节盂唇。思考关节盂唇的作用。2.肘关节的观察(1)取肱骨、尺骨和桡骨标本,将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分别与尺骨的滑车切迹、桡骨头凹相连结,并将尺骨的桡切迹与桡骨头环状关节面相连结,了解构成肘关节的3个关节(肱尺、肱桡和桡尺近侧关节)的组成。(2)取有关节囊的肘关节标本,视构成肘关节的3个关节只有一个关节囊。将关节做被动屈、伸,可观察到关节囊前后较松弛。(3)取去关节囊的肘关节标本,辨认尺侧副韧带、桡侧副韧带和环状韧带。(4)取去关节囊并去桡骨头的肘关节标本,观察由尺骨的桡切迹与环状韧带共同构成的关节窝,其将桡骨头包绕,可防止桡骨头脱位。3.桡腕关节的观察(1)取桡骨和手骨标本,将桡骨的腕关节面与近侧列腕骨的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共同构成的椭圆形凸起相连结;骨间连结的指间关节。了解手关节包括7个关节的组成。(2)取腕部冠状切的手关节标本,观察桡腕关节的组成,着重观察桡骨腕关节面与三角软骨盘共同构成的椭圆形关节窝。(三)上肢各关节运动的实践1.上肢带关节的整体运动实践(1)令一位学生左手于背侧触摸右侧肩胛骨下角,做耸肩运:动时肩胛骨上提;还原时肩胛骨下降。(2)左手触摸右侧肩胛骨内侧缘,做含胸动作时,肩胛骨做前伸运动;扩胸时则后缩。(3)左手触摸右侧肩胛骨下角,做右臂外展至180时,肩胛骨做上回旋运动;做右臂由外展上举位至内收运动时肩胛骨下回旋运动。2.肩关节的运动实践(1)令学生站立做臂前、后摆动(或跑步的前、后摆臂),前摆为屈,后摆为伸。(2)令学生由正常解剖学位做两臂向侧举至上举位,即上臂绕肩关节外展运动;还原动作则为内收运动。(3)令学生做两臂向前向内旋动(或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即上臂绕肩关节旋内运动;臂向后向外旋动(或乒乓球反手拉弧圈球),则为旋外运动。(4)令学生做两臂由侧平举至前平举(或掷铁饼出手动作),即上臂绕肩关节水平屈;由前平举至侧平举的扩胸动作(或掷铁饼预摆动作),则为水平伸。(5)让学生做直臂绕环运动,即上臂绕肩关节环转。3.体会上肢带关节与肩关节运动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左手触扪右侧肩胛骨,当右侧肩关节外展运动时,体会肩胛骨伴随上回旋运动;当肩关节屈运动时,体会肩胛骨伴随前伸并上回旋运动;当肩关节旋内、旋外(或水平屈、水平伸)运动时,体会肩胛骨分别伴随前伸和后缩运动。当肩胛骨伴随运动的幅度加大时,可发现肩关节运动幅度加大。4.肘关节的运动实践。让学生手持物体做弯举动作,即肘关节屈运动;还原动作则为伸。让学生屈肘90(以右侧为例)做逆时针(即松螺丝)旋转时,即前臂旋前;顺时针(即紧螺丝)旋转时,则为旋后。思考:肘关节为什么不能做外展、内收运动?为什么前臂的旋前、旋后运动必须是桡尺近侧关节和远侧关节的联合运动。5.桡腕关节的运动实践。让学生手持笔做屈腕和翻腕,屈腕即为手绕桡腕关节屈;翻腕则为伸。做立掌动作时,即为外展;劈掌则为内收。手做绕环运动(或跳绳时的摇绳动作)时,即为环转。实验十五下肢骨的连结[实验内容]观察下肢带关节和自由下肢关节的组成及其结构。[实验目的]1.了解下肢带关节和自由下肢关节各部分的连结2.观察骨盆标本或模型,了解骨盆的组成、形态及其运动。3.观察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标本或模型,了解其组成及结构特点。4.熟悉骨盆的运动及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运动。[材料与器具]人体骨架、下肢骨标本(或模型),骨盆标本或模型,髋关节、骶髂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标本或模型。盘子、镊子和探针等。[方法与步骤](一)观察下肢带关节取骶骨与两侧髋骨,并将两骨的耳状面相连结,了解下肢带关节的骶髂关节的组成和耻骨联合的连结。取骨盆标本或模型,上面观可见骨盆由左右髋骨、骶骨、尾骨借关节、软骨和韧带连结而成。注意观察大、小骨盆的分界线及其拱型结构,并思考其功能。分辨男、女骨盆的上口,、下口(出口)、耻骨角(弓)、耻骨联合等形态上的差异。取骶髂关节标本,可见该关节囊厚紧、后上方的骶髂骨间韧带和前下方的骶棘韧带与骶结节韧带,它们对防止骶骨在重力作用下向前下滑动或转动起重要作用。(二)观察自由下肢关节1.观察髋关节的如下结构:(1)取股骨和髋骨,将股骨头和髋骨髋臼相连结了解髋关节的组成。(2)取髋关节去囊标本,观察髋臼唇加深关节窝,并观察附于股骨头凹至髋臼横韧带的股骨头韧带。(3)取髋关节标本,观察关节囊坚韧情况及前方的髂股韧带、内侧的耻股韧带和后上方的坐股韧带。根据上述3条韧带位置,思考:其对髋关节运动方向及幅度的限制情况,为什么髂股韧带有维持直立的作用。2.观察膝关节的如下结构(1)取股骨、胫骨和髌骨,对照骨架的膝关节部分,将3骨连结起来,了解膝关节的组成。(2)取有关节囊的膝关节标本,观察该关节囊宽阔而松弛。(3)取膝关节矢状切标本,视滑膜襞。(4)取去关节囊的膝关节标本,观察内侧的胫侧副韧带、外侧的腓侧副韧带、前方的髌韧带及关节腔内的前后交叉韧带。观察内、外侧半月板的形态(在去股骨的膝关节标本上观察更为清楚),胫侧副韧带与关节囊、内侧半月板相附着。将膝关节标本被动的屈、伸动作,视胫、腓侧副韧带及前后交叉韧带的松、紧情况,并观察内、外侧半月板在关节屈、伸活动中的移动情况。3.观察踝关节的如下结构:(1)取胫骨、腓骨和足骨标本,对照骨架足部,将小腿骨与足骨连结起来,了解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的组成。(2)取踝关节标本,观察内侧的三角韧带,外侧的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比较内、外侧韧带的强弱。比较内、外踝高低。思考为什么踝关节扭伤多伤及外踝。(3)在足骨和踝关节标本上,观察足的内、外侧纵弓和横弓的组成,思考足弓的作用。(三)下肢各关节运动的实践1.骨盆的运动实践(1)令学生站立位,做体前屈、后伸动作、骨盆后倾。前屈即骨盆前倾,(2)令学生站立位,做左、右体侧屈动作,即为骨盆左、右侧倾。(3)令学生站立位,做体转动作,即为骨盆左、右转动。(4)令学生站立位,做腰绕环动作,即为骨盆的环转运动。2.髋关节的运动实践(1)令学生做前、后摆腿动作,即为大腿绕髋关节屈、伸运动。(2)令学生做向侧摆腿动作,即为髋关节外展,还原动作为内(3)令学生从解剖学标准姿势站立转为“立正”姿势,然后恢复解剖学标准姿势,前者为旋外,后者为旋内运动。(4)令学生做武术的里合腿动作,此为大腿绕髋关节做环转运动。3.膝关节的运动实践(1)令学生做正足背踢球的预摆和踢球动作,预摆小腿绕膝关节屈,踢球小腿绕膝关节伸。(2)令学生分别做外足背踢球和内足背踢球,前者为膝关节屈位的旋内,后者则为旋外。4.足的运动实践(1)令学生做足“伸直”和勾脚动作,前者为足跖屈,后者为足背屈。(2)令学生做内、外足背踢球预备姿势,前者为足外翻,后者为足内翻。(3)令学生做足“伸直”和勾脚,比较足外展、内收动作的幅度差异。思考为什么勾脚时足的外展、内收几乎不能做。[实验作业]1、说明髂股韧带在维持直立中的作用;跑时“送髋”动作,骨盆如何运动?2、说明半月板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3、说明足部运动损伤中,为何多伤及踝关节外侧韧带?实验十六头颅和躯干骨的连结[实验内容]头颅骨连结的观察;躯干骨连结的观察。[实验目的]1.了解头颅骨大都以缝连结,仅有一对颞下颌关节。2.通过观察骨架、椎连结标本和脊柱标本,掌握椎骨连结的结构,了解脊柱整体观、人类脊柱的特征、胸廓的组成与形态特征,并掌握脊柱的运动。[材料与器具]人体骨架、颅骨标本、椎连结标本、脊柱标本,盘子、镊子、探针等。[方法与步骤](一)观察颅骨的连结取颅骨标本,观察颅骨除一对颞下颌关节外,均以缝连结。在头颅骨标本的上面观,辨认矢状缝、冠状缝和人字缝,侧面观辨认“H”状缝和颞下颌关节。(二)观察椎骨的连结1.椎连结按如下3个方面进行观察(1)取椎连结的纵切和横切标本,观察位于上、下两椎体间的椎间盘,辨认其周围部分的纤维软骨环和中央部分的髓核;辨认椎体前面的前纵韧带和后面的后纵韧带。(2)取椎骨连结完整标本和矢状切标本,辨认椎弓板间的黄韧带、上下横突之间的横突间韧带、上下棘突之间的棘间韧带和位于棘突尖的棘上韧带。(3)取相邻上、下位椎骨,并将其连结,观其上位椎骨的下关节面与下位椎骨上关节面相连结构成椎间关节。2.脊柱整体观,取串联的脊柱标本和骨架,观察脊柱的组成及其形态。(1)在脊柱标本上可观察到脊柱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1块骶骨和1块尾骨及23个椎间盘借助韧带、关节连结而成。前面观,椎体自第二颈椎至第二骶椎,椎体逐渐增大,第三骶椎向下逐渐窄小;椎间盘胸段最薄,腰段最厚。侧面观,可见到23对椎间孔。上面观,全部椎骨的椎孔串联构成椎管,内容纳脊髓。(2)在骨架上,从前、后面观察,脊柱全长为一直线,侧面观,则全长有4个弯,即颈、腰段凸向前(分别为颈弯和腰弯),胸、骶段凸向后(分别为胸弯和骶弯)。从种系发生角度,理解人类脊柱生理弯曲形成的过程。(三)观察胸廓的形态1.取人体骨架,观察胸廓由12个胸椎、12对肋骨、肋软骨及1块胸骨连结而成。注意观察上位7对肋骨借助软骨连于胸骨,为真肋;下位5对肋骨不与胸骨直接连结,为假肋,其中第十一、第十二对肋骨前端游离,为浮肋。同时观察肋骨后端与胸椎形成关节,并思考胸廓扩大时肋骨的上提、下降活动情况。2.观察胸廓的形态,可见呈前后稍扁的锥体,上口小、下口大,并由膈肌所封闭。这个形态形成了胸廓的前后径小于横径。(四)脊柱的运动实践令学生做广播体操的腹背运动,伸展动作脊柱做伸运动,体前屈动作则为屈运动;体侧运动时,脊柱为左、右侧屈运动;体转运动时,脊柱为左、右回旋。平时的腰绕环,脊柱参与做环转运动。实验十七人体安静与运动过程中心率和动脉血压的测评【实验目的】掌握人体安静时心率和动脉血压的测定方法,观察运动对心率和动脉血压的影响。【实验器材】听诊器、血压计、秒表【实验原理】心音听诊法:心脏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音可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用听诊器在胸壁特定部位听诊能测量出心率,此为心率直接测量法。指触法: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舒缩会引起动脉血管内的压力产生周期性波动,导致管壁发生搏动,并能以波的形式沿管壁向外周传播,且以心脏活动的周期一致。故用手指触摸到的身体浅表部位动脉搏动速率,通常可以间接代表心率,此为心率的间接测量法。动脉血压测定:人体动脉血压测量采用听诊法,测量部位为上臂肱动脉。用血压计的压脉带充气,通过在动脉外加压,然后根据血管音的变化来测量血压。通常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是没有声音,但如果血液流经狭窄处形成涡流,则发出声音。当缠于上臂的压脉带内充气后压力超过肱动脉收缩压时,肱动脉内的血流完全被阻断,此时用听诊器在其远端听不到声音。徐徐放气,降低压脉带内的压力,当压脉带内压力低于肱动脉收缩压而高于舒张压,血液将断续流过肱动脉而产生声音,在肱动脉远端能听到动脉音。继续放气,当压脉带内压力等于舒张压时,血流由断续流动变为连续流动,声音突然由强变弱并消失。收缩压、舒张压:从无音到刚刚听见的第1个动脉音时的外加压力相当于收缩压,动脉音突然变弱时的外加压力相当于舒张压。【实验步骤】运动前和后即刻及恢复期脉搏的测量:令受试者按节拍器节律以2s一次的速度连续做蹲起运动3min,然后取坐位,测定运动后即刻、2min、4min和6min的脉搏和血压的变化情况运动前运动后即刻2分钟后4分钟后6分钟后心跳血压实验十八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测试【实验目的】: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测试【实验器材】:秒表【实验方法】:(1)卧倒—直立试验让受试者卧床休息3分钟后,测1分钟的心率,然后站立,再测1分钟的心率,比较前后两次的心率。正常时心率数每分钟增加12~18次,若超过正常值,表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若增加次数在6次以下,表示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2)直立—卧倒试验测受度者安静时1分钟的心率,然后让受试者缓慢躺下,15秒后再测1分钟的心率,比较前后两次的心率。正常时心率数每分钟减少6~10次。若超过正常值,表示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实验结果】:实验十九人体安静时心电图测量与评价一、人体安静时心电图的描记【目的】能辨认人体体表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并了解其生理意义及正常范围。初步学习心电图的记录、测量、分析方法及运动时心电图的描记方法。【原理】人体是一个导体,心脏位于导体之中。心脏兴奋时,其兴奋的产生、传导及恢复可通过心脏周围的组织和体液传播到体表。利用表面电极从体表不同部位将心肌的电变化引导并放大到心电图机上所记录到的波形,即为心电图。【对象】人【器材与药品】心电图机、导电膏、75%酒精棉球。【内容】(一)人体安静时心电图的描记1、在心电图机妥善接地后接通电源,预热3-5分钟。2、正确安放电极,连接导联线。受试者静卧于检查床上,摘下眼镜、手表、手机和其它微型电器,全身肌肉放松。在手腕、足踝和胸前放置引导电极。一般手腕应在腕关节上方(屈侧)约3cm处,足踝应在小腿上方约3cm处,常用胸部电极的位置有六个(如图1所示)。在放置引导电极前,应在相应部位皮肤上用酒精棉球反复擦试脱脂,以减少皮肤电阻,或涂上少许导电膏,保证导电良好。接着,连接导联线。一般以5种不同颜色的导联线插头与身体相应部位的电极连接,导线连接方式是:右手—红色、左手—黄色、左足—蓝色、右足—黑色(接地)、胸导联—白色。3、将心电图机面板上各控制按钮置于适当位置。将运转控制键置于“准备”档,导联选择开关置于“0”位。旋转“调零位”旋纽,使描记笔居中,然后将运转控制键转换到“记录”档,开始走纸,走纸速度通常设定为25mm4、输入标准电压。通过调节增益来调整心电图机的放大倍数。按下“标准电压”按纽,使1mv电压推动描记笔向上移动10mm。5、记录心电图检查基线平稳、无肌电等干扰后,即可旋动导联选择开关,依次记录肢体导联=1\*ROMANI、=2\*ROMANII、=3\*ROMANIII、aVR、aVL、aVF,胸前导联V1、V3、V5等9个导联的心电图,同时记录标准电压。每个导联记录时间约10秒,然后关闭运转控制键,使走纸停止。6.记录完毕后取下记录纸,写上受试者姓名、年龄、性别及实验时间。如记录纸上未打印出导联则需注明导联。(二)心电图测量分析1、时间和波幅的测量因常规记录心电图采用25mm/s的走纸速度,常规标准电压1mv为10mm,故心电图纸上每一小格(1mm)代表的时间为0.04s,波幅为为0.1mv。测量波幅时,正向波由基线上缘测量至波峰的顶点,负向波由基线下缘测量至波谷的底点。2、心律分析和心率的测量(1)能正确辨认出P波、QRS波群和T波(图2)。(2)心律分析窦性心律的正常心电图表现为P波在Ⅰ和Ⅱ导联中正向,aVR导联中负向,P-R间期在0.12秒以上。若心电图中最大P-P间期和最小P-P间期相差0.12秒以上,称心律不齐。成年人正常窦性心律为心率在51-100次/分。(3)心率测量相临两个P波之间的时间,即P-P间期或相临两个R波之间的时间,R-R间期都能代表一个心动周期的时程。6060故心率=——————或-------------------P-P间期(秒)R-R间期(秒)若P-P或R-R间期相差0.12秒以上,则可以读出连续10秒内出现的QRS波数,乘于6即为心率。3、正常心电图各波段分析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特征见表1。表1人体心电图各波及间期的正常值及其特征名称时间(s)电压(mv)形态P波<=0.11Ⅰ、Ⅱ、Ⅲ<0.25aVF、aVL<0.25V1-V5<0.15V1、V2双向时其总电压<0.2Ⅰ、Ⅱ、Avf、V4-V6直立,aVR倒置,Ⅲ、aVL、V1-V3直立、平坦、双向或倒置。P-R间期*QRS波(Q<0.04)Q<1/4R(以R波为主的导联)RaVR<0.5RaVL<1.2RaVF<2.0RV1<1.0;V1R/S<1RV5<2.5V5P/S>1RV1+SV5<1.2RV5+SV1<4.0(男)<3.5(女)aVR呈Qr、rS或rSr型V1呈rS型V5呈Rs、qRs、qR或R型ST段Ⅰ、Ⅱ、aVL、aVF、V4-V6抬高不超过0.1,降低不超过0.05;V1-V3抬高不超过0.3。T波>1/10R(R波为主的导联)Ⅰ、Ⅱ、aVFV4-V6直立,aVR倒置,Ⅲ、aVL、V1-V3直立、平坦或倒置。Q-T间期〈0.40*U波肢导联〈0.1心前导联〈0.2其方向应与T波一致。*P-R间期、Q-T间期的正常值与心率有关。[注意事项]1、记录心电图时,先将基线调至中央,使图形描记在纸的中央,防止造成基线不稳和干扰。若出现基线不稳或干扰时,应排除后再进行描记。2、在变换导联时,必须将输入开关关上,才能转动导联选择开关。3、CM5导联心电图波形与Ⅱ导联相似,但电压较Ⅱ导联高。4、记录完毕,将电极和皮肤擦净,心电图机各控制旋纽转回“关”的位置,切断电源。[应用与评价]心电图是诊断心脏疾病的常规检查,当心脏因缺血缺氧死时,心电活动的变化能正确及时地反映在心电图上,表现在各个波形的异常变化和进行性演变过程,为诊断心律失常、心室肥厚、急性缺血、心肌梗塞等心脏疾病提供可靠依据。在运动医学上,心电图可以作为运动员身体功能状态及疲劳的辅助诊断方法。运动时的心电图(心电运动试验)既是临床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指标,又是评估心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及科学制定运动处方的依据之一。另外,监测运动过程中的心电变化,也是确保一些慢性病人在康复锻炼时防止发生意外的必要措施。[作业与思考题]1.

讨论分析心电图各波段的生理意义。如果P-R间期延长超过正常值,说明什么问题?2、记录自己安静和运动时的心电图,比较P-R间期和Q-T间期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实验二十最大吸氧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掌握最大吸氧量的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二、实验对象及材料实验对象:本组同学实验器材:跑台、自动气体分析装置(包括分析软件),功率自行车、台阶、心率遥测仪、心电监护仪,电极,导电膏等。三、实验步骤1.VO2max的直接测定1.1环境检查:测试环境应符合所用运动心肺功能测定仪的要求。保持实验室空气清新流通,检查大气压和环境温度。如实验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9~21℃1.2仪器校正及设置:测定最大吸氧量所使用的仪器大体分三部分:即负荷工具(如跑台、自行车功量计等),呼出气采集装置和气体分析装置。其具体要求:①负荷工具应采用标准化设备。②气体采集装置必须保证不漏气,呼吸面罩内死腔面积少于400mm3。③测量呼出气量所用的气体流量计必须事先校准。呼出气测量时,任何容量的呼出气都不应超过±0.5L的误差。④气体分析装置使用前必须要有充分的预热,各种功能必须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针对运动心肺功能分析仪的要求,进行仪器的气体成分校准及气量校准。1.3.建立测试程序:根据不同受试对象制定和选择不同的试验方法、种类和程序。运动程序设置原则根据专项运动方式选择测功器。常用的测功器有功率自行车、跑台、手摇功率计、划船测功器、游泳测功器等专项测功器。一般选择跑台或功率自行车。运动负荷设置方法有恒定负荷方法、递增负荷方法(固定速度,递增坡度;固定坡度,递增速度;同时递增速度和坡度)。测试时的起始负荷及递增时间与递增负荷要根据受试者的性别、年龄、运动项目和运动能力来确定。一般可做些预备试验来判断受试者的运动能力,再设置起始负荷和级差幅度。最大吸氧量测试时间应为12min左右达到力竭为度,起始功率为最大功率的30%,每级递增10%~15%。常见的功率自行车递增运动负荷程序:①100W开始,每3min递增50W,运动至力竭(车速60r·min-1);②100W开始,每1min递增25W,运动至力竭(车速60r·min-1);③100W开始,每10s递增5W,运动至力竭(车速60r·min-1)。跑台上的Bruce方案表1Bruce方法的设置程序分级速度(mph)坡度%时间(min)Mets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