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课件_第1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课件_第2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课件_第3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课件_第4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概念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即超过了空气的稀释、扩散的能力,使大气质量恶化,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

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概念2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源分类

根据污染源几何形状和污染影响范围划分:

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等。面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等。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源分类根据污染源几3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4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5第一节概述武汉市雾霾天气第一节概述武汉市雾霾天气6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进入大气环境中引起污染的物质。大气污染物分类

根据存在状态的不同

颗粒物污染物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根据形成方式的不同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污染物气态7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常见大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SO2)悬浮颗粒物(粉尘、PM10和PM2.5等)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光化学氧化物有毒微量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有毒化学品难闻气味放射性物质温室气体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常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8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影响大气染物的主要因素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与排放量的关系与污染源距离的关系与排放高度的关系大气的自净过程稀释作用沉降和其他作用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

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影响大气染物的主要因素9第一节概述二地形分类简单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图1。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第一节概述二地形分类简单地形10第一节概述二地形分类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2。第一节概述二地形分类复杂地形11第一节概述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任务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对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及建成后运营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程度、范围和频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为项目的厂址选择、排污口设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制定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工作程序

第一节概述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任务12第一节概述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工作程序第一节概述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工作程13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环境影响识别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按影响时段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建设阶段影响:指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如道路交通施工的扬尘。运行阶段影响:指建设项目投产运行和使用期间产生的影响,主要指项目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服务期满后的影响:指建设项目使用寿命期结束后仍继续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如某些放射性、挥发性的物质。按影响方式,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环境14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标准确定各评价因子所执行的环境保护标准,并说明采用标准的依据。环境质量标准主要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2016年全面实施)。该标准将环境空气质量划分为二类功能区:一类区主要适用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主要适用于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相应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二级。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15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常见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因子浓度限值(GB3095-2012)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常见16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我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远比质量标准多,往往需根据污染源行业性质、污染物特性、排气筒特点等多种因素审慎选择。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17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主要依据拟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应执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因素来确定,共分为三级。不同级别的评价工作要求不同,一级评价项目要求最高,二级次之,三级最低。

分级方法:根据项目的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质量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18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mg/m3。注:C0i一般选用GB3095中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质量浓度限值;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19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评价工作等级按下表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等级做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20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21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范围评价范围的确定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主导风向为主轴)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范围评价22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23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24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25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点源调查内容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HR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26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面源调查内容面源起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速率[g/(s·m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m),面源的宽度(m),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的顶点数或边数(3-20)以及各顶点坐标,;近圆形面源:中心点坐标,近圆形半径(m),近圆形顶点数或边数。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27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体源调查内容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体源高度(m);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体源的边长(m)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28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线源调查内容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宽度(m),街道街谷高度(m);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平均车速(km/h),各时段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29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其他需调查的内容建筑物下洗参数在考虑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局部高浓度的现象时,需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建筑物下洗参数应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相应要求内容进行调查。颗粒物的粒径分布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20级),颗粒物的分级粒径(μm)、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3),以及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0-1)。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30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二级评价项目污染31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现状调查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结合进行。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3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收集近3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进行现场监测。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现状调查资32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监测方法涉及GB3095中各项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应符合GB3095对分析方法的规定。应首先选用国家环保主管部门发布的标准监测方法。对尚未制定环境标准的非常规大气污染物,应尽可能参考ISO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相应的监测方法,在环评文件中详细列出监测方法、适用性及其引用依据,并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满足项目的监测目的,并注意其适用范围、检出限、有效检测范围等监测要求。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监测方法33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二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质量浓度(年平均质量浓度、季平均质量浓度、月平均质量浓度)、短期质量浓度(日平均质量浓度、小时平均质量浓度)的达标情况。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及GB3095中各项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应符合GB3095对分析方法的规定。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二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对照各污染物有34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因子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因子35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制度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2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1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2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1期监测。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监测时间的安排和采用的监测手段,应能同时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污染源资料验证及预测模式的需要。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质量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制度36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布点监测点设置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个。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个监测点。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布点37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布点监测点位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依项目评价等级和污染源布局的不同,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监测布点,各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布点原则汇总见下表。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布点38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采样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同步气象资料要求应同步收集项目位置附近有代表性的,且与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采样39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质量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质量浓度值占相应标准质量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分析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结果统计40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四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单项指数法单项指数法,又成单项质量指数、单因子指数单元法,是目前国内外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采用的主要方法。评价指数:

Ci―污染物i的质量浓度值(实测或经统计处理),mg/m3;

C0i―选定的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mg/m3。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四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单项指数法41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四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综合指数法用综合指数法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其优点是将环境空气中多种大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为单一地数值来表征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的程度,其结果避开了繁琐的专业术语,简明直观,使用方便,更适用于分级表示环境空气质量,且更易于被非专业人士理解与接受。其主要缺点是在综合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丢失一部分信息。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四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综合指数法42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四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API

表征环境空气质量的综合指数有多种形式,如美国、英国和我国地台湾地区采用大的PSI指数(PollutantStandardIndex),我国大陆和香港采用地空气污染指数API(AirPollutionIndex)等。我国的大气污染指数是借鉴了美国的污染物标准指数而提出的。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大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有SO2、NO2、PM10、CO和O3,其中SO2、NO2、PM10三项以日均值计,CO和O3两项以1小时均值计。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四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API43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一气象调查内容气候区划及其主要气候参数;地面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包括风场特征,风玫瑰,温度场特征,大气稳定度频率分布,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等;大气扩散参数;大气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特征,重点是逆温特征和风速随高度的变化。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一气象调查内容气候区划及其主要气候44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二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1.气象资料的获得及使用价值分析对于一、二级和复杂地形地区的三级评价项目,如果气象台(站)在评价区内,且和该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基本一致,则其大气稳定度和可能有的探空资料可直接使用,其他地面气象要素可作为该点的资料使用。对于平原地区的三级评价项目,可直接使用建设项目所在地距离最近的气象台(站)的资料。对于气象站位于评价区外或建设地与气象站地形差异明显,则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的气象台(站)资料,必须在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后方可考虑其使用价值。当常规气象资料不能满足评价工作需要时,应当进行污染气象现场观测。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二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1.气象资45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二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2.调查时期一级评价项目为最近三年;二、三级评价项目为最近一年。3.地面气象资料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a.年、季(期)地面温度,露点温度及降雨量;b.年、季(期)风玫瑰图;c.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曲线图);d.季(期)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e.年、季(期)的各风向、各风速段、各类大气稳定度的联合出现频率,风速可分为5档,即<1.5m/s,1.6~3m/s,3.1~5m/s,5.1~7m/s,>7m/s。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进行上述b、e两项的调查。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二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2.调查时46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二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4.高空气象资料的调查内容对一、二级评价项目可酌情调查下述距该气象台(站)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风和气温资料:规定时间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年、季(期)规定时间的逆温层(包括从地面算起第一层和其他各层逆温)出现频率,平均高度的范围;规定时间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日混合层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度。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二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4.高空气47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三大气稳定度及其分级分级[采用修订的帕斯奎尔(Pasquil)稳定度分级法(简记P·S)]。根据地面风速、太阳辐射和云量:强不稳定、不稳定、弱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六级,分别以A、B、C、D、E和F表示。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三大气稳定度及其分级分级[采用修订48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太阳辐射等级数注:云址(全天空十分制)观测规则与中央气象局(即现国家气象局)编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同。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太阳辐射等级数注:云址(全天空十分制)49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太阳高度角h0使用下式计算:

h0=arcsin[sinsin+coscoscos(15t+-300)]式中:h0—太阳高度角,deg;

—当地纬度,deg;—当地经度,deg;

t—进行观测时的北京时间;—太阳倾角,deg。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太阳高度角h0使用下式计算:50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大气稳定度等级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大气稳定度等级51第六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概述(一)预测目的了解建设项目建成以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比较各种建设方案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给出各类或各个污染源对任一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污染分担率)。优化城市或区域的污染源布局以及对其实行总量控制。从景观生态与人文生态的敏感对象上,预测和评估其可能发生的风险影响及出现的频率与风险程度,寻求最佳预防对策方案。第六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概述52第六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概述(二)预测方法预测方法大体上可分为经验方法、数学方法、物理方法三大类。经验方法主要是在统计、分析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预测。(对比法、类比法、专家判断法)数学方法主要是指利用数学模式进行计算或模拟。近2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方法应用的较为普遍。数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大气扩散模型。目前在我国大气环评中的主要大气扩散模型都以正态扩散模式(即Gauss模式)为基础。正态扩散模式成立的前提是假定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物理模拟法相似:几何、运动、热力学、动力。第六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概述53第六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二、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1.一级评价项目一次(30min)和24小时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不利气象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

不利气象系指熏烟状态以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条件(也可称典型气象条件)。评价区域季(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可能发生的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相应于前面各项的浓度分布图。一级评价项目在必要时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2.二、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进行前三项所规定的预测内容。第六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二、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54第六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的做法是:对于新建项目应该预测该项目的环境空气质量,并叠加环境现状背景值,预测项目完成后评价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对于改扩建项目,应预测本期工程改扩建全厂的环境空气质量,并用后者叠加现状背景值和减去改造后的削减量,预测项目完成后评价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除此之外,还应考虑项目建成前后,评价区域内环境背景浓度的变化,即其他在建、拟建项目和区域内将要淘汰的项目引起的环境背景浓度的变化。第六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55四、大气环境预测的步骤1.确定预测因子;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2.确定预测范围及计算点;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空气敏感区的位置等,并进行适当调整。计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四、大气环境预测的步骤563.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一种: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源强;一种: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4.确定气象条件;有效的多年逐日逐时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5.确定地形数据;3.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一种: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源强;576.预测条件的确定:

(1)污染源类别:污染源类别:新增加污染源、削减污染源和被取代污染源及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新增污染源分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不同排放方案:选址、污染源的排放方式、强度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

(2)预测因子:(污染物环境质量标准的时间限值)小时浓度值、日浓度值、长期浓度值

(3)计算点:6.预测条件的确定:58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高浓度区计算点间距不大于50m环境空气敏感区、59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课件60进一步预测模式:AERMOD模式系统:稳态烟羽扩散模式,基于大气边界层数据特征模拟点源、面源、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长期的浓度分布,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模拟大于等于1小时平均时间的浓度分布。AERMOD包括两个预处理模式,即AERMET气象预处理和AERMAP地形预处理模式。评价范围小于等于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进一步预测模式:61ADMS模式系统:模拟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小时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还包括一个街道窄谷模型(基于丹麦的交通模型),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模式考虑了建筑物下洗、湿沉降、重力沉降和干沉降以及化学反应等功能。化学反应模块包括计算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臭氧等之间的反应。ADMS有气象预处理程序;评价范围小于等于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ADMS模式系统:62CALPUFF模式系统:一个烟团扩散模型系统。可模拟三维流场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时污染物的输送、转化和清除过程。评价范围大于50km的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项目。CALPUFF模式系统:63环境影响评价64推荐预测模式一般适用范围环境影响评价64推荐预测模式一般适用范围648.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a)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逐日、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日、年质量浓度;b)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c)没有配给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提出总量控制建议指标d)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a)、b)二级评价项目采用估算模式预测。8.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659.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质量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9.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66分析典型小时、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日)质量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质量浓度等值线分布图。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范围及位置,并绘制预测范围内的质量浓度等值线分布图。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分析典型小时、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67五、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1)拟建项目实施后的大气中污染物浓度(ci)ci=cpi+cbi常用方法:拟建工程贡献值+监测点最大监测浓度(2)评价指数法(Ii)Ci某种污染因子不同取样时间的浓度预测值Ii>1,表示污染物已超标,项目影响重大五、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68六大气环境污染防护距离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条件:无组织排放源场(厂)界监控点处排放达标、无组织排放源场(厂)界外存在一次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2.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方法: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需要控制的范围。对于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确定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六大气环境污染防护距离69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参数选择:与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评价标准相同。4.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输出结果。两种:无超标点、具体的数据5.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管理要求: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不应有长期居住的人群。6.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

不同的概念:卫生防护距离:产生有害因素的部门(车间、工段)距居住区边界最小距离。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参数选择:70七、环境保护对策建议(1)改变燃料结构(2)改进生产工艺(3)重点污染源加强管理和治理(4)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利用(5)排气筒高度的选择(6)无组织排放的控制(7)土地的合理利用与调整(8)厂区绿化、防护林带(9)环境监测(10)生产管理的建议七、环境保护对策建议(1)改变燃料结构7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估算模式screen3model应用简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估算模式screen3model应用简介7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估算模式screen3model应用简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估算模式screen3model应用简介7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估算模式screen3model应用简介以飞和汽车为例说明screen3model界面程序的应用其污染物排放情况如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估算模式screen3model应用简介以飞74以飞和汽车为例说明screen3model界面程序的应用一、在污染源参数界面中,输入项目名称、污染源名称并选择污染源类型、输入点源或面源参数注:烟气排放速度确定的情况下,标况排气量和工况排气量不用填以飞和汽车为例说明screen3model界面程序的应用一75以飞和汽车为例说明screen3model界面程序的应用二、选择污染物参数界面,选择或填入污染物名称及评价标准,输入污染物的排放速率。注意排放速率单位要一致。以飞和汽车为例说明screen3model界面程序的应用二76以飞和汽车为例说明screen3model界面程序的应用三、选择预测参数界面,选择项目位置—城市,输入环境温度及近五年平均风速。完成后,点击“刷新计算结果”以飞和汽车为例说明screen3model界面程序的应用三77以飞和汽车为例说明screen3model界面程序的应用四、界面会自动跳到计算结果界面。“计算结果”显示污染物随距离的扩散情况并标出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及距离;可以通过选择“显示方式”查看污染物在不同距离的浓度或占标率;“选择污染源”可以查看不同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的扩散情况;“计算结果描述”一栏显示对本次评价的建议评价等级。喷漆室产生污染物扩散的浓度显示以飞和汽车为例说明screen3model界面程序的应用四78以飞和汽车为例说明screen3model界面程序的应用喷漆室产生污染物扩散的占标率显示以飞和汽车为例说明screen3model界面程序的应用喷79以飞和汽车为例说明screen3model界面程序的应用五、“数据统计”界面显示不同污染源产生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及其距离,并显示出不同污染源的建议评价等级以飞和汽车为例说明screen3model界面程序的应用五80以飞和汽车为例说明screen3model界面程序的应用六、点击“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系统会自动计算项目无组织排放污染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本项目无组织排放污染源没有超标点,防护距离为零以飞和汽车为例说明screen3model界面程序的应用六81以飞和汽车为例说明screen3model界面程序的应用七、点击“计算卫生环境防护距离”,系统会自动计算项目无组织排放污染源的卫生环境防护距离*通过计算,本项目无组织排放污染源卫生防护距离均为50m,但依据据《汽车制造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705-2000)规定,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应不少于500m,两者取大,故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为500m。以飞和汽车为例说明screen3model界面程序的应用七82应用实例某钢铁厂技改工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用实例某钢铁厂技改工程83工程概况生产钢材能力由15万t/a增加到30万t/a需完成转炉炼钢、电炉炼钢等系统的扩建和技术改造,废气排放量将增加厂址位于城市东面,距城区中心7km,地形为河谷盆地,地质结构为风成黄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干旱而寒冷,温差大、降水少工程概况生产钢材能力由15万t/a增加到30万t/a84评价等级及范围的确定技改工程主要污染物为TSP、SO2,TSP排放量为4580t/a,SO2排放量为1210t/a根据评价等级确定公式,计算得到PTSP=1.74×109,PSO2=2.75×108,故评价级别为三级?二级?评价范围根据级别及周围实际情况选择6×5km。评价等级及范围的确定技改工程主要污染物为TSP、SO2,T85工程分析电炉炼钢工艺流程:钢铁料合金料熔化氧化扒渣还原浇铸在熔化、氧化、还原阶段均有废气排放,主要是烟尘、SO2、CO、CO2、氟化物等转炉炼钢工艺流程:矿石、石灰、铁水、氧气转炉炼钢炼钢、炼铁阶段有废气外排,主要是烟尘、SO2、CO等工程分析电炉炼钢工艺流程:转炉炼钢工艺流程:86污染源情况现有废气排放总量14.43×108m3/a,其中烟尘5386t/a,SO2707.17t/a,NOX123t/a,CO638t/a。根据污染源调查,主要污染物为烟尘、SO2,主要污染源是转炉车间,其等标污染负荷分担率为36%,其次为电炉车间,分担率为23%。技改工程后,废气排放总量31×108m3/a,由于改造布袋除尘治理设施,烟尘排放量4580t/a,SO21210t/a。污染源情况现有废气排放总量14.43×108m3/a,87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现状监测以转炉车间为中心,东西向各3km,南北向各2.5km范围内布点,设7个采样点,厂区2个,厂生活区1个,市区3个,对照点1个,监测项目:TSP、SO2、CO、NOX、HF采用GB3095-1996二级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厂区空气质量差,生活区、城区尚可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现状监测以转炉车间为中心,东西向各3km,南8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预测内容1h和日平均取样时间地面最大浓度和位置不利气象条件下,评价区域内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频率评价区年平均浓度分布图预测因子:TSP、SO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预测内容89评价区网格化以炼钢车间为中心5km×5km范围500m×500m为1个计算网格评价区网格化以炼钢车间为中心5km×5km范围90气象数据的处理根据气象资料归纳出评价区年、季,风向、风速、稳定度联合频率分布气象数据的处理根据气象资料归纳出评价区年、季,风向、风速、稳91气象数据的处理及源项的处理收集全年不利(逆温)气象条件参数污染源处理源高小于30m及无组织排放源作为面源30m以上排气筒安高架源处理气象数据的处理及源项的处理收集全年不利(逆温)气象条件参数92预测模型及方法采用高斯模式扩散参数根据相关表格查得(导则)有效源高:面源按冷排放考虑,高架源要考虑抬升预测结果:将短期浓度监测时的气象条件用于预测模型的计算,根据建设工程的污染源,计算出相同条件下的预测浓度,与现状监测数据相叠加。预测模型及方法采用高斯模式93评价结果需给出以下图件主导风向下各大气稳定类型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短期预测分布图月、季、年平均大气环境质量状况长期预测分布图各大气稳定类型下主要评价因子TSP、SO2的最大落地浓度值及距离季、年最大落地浓度的平均值及平均距离等评价结果需给出以下图件94浓度等值线图浓度等值线图95评价结果技改后,评价区各测点SO2夏、冬季日平均浓度值达到GB3095-1996二级标准。TSP总排放量减少,日平均值在评价区内较监测时降低0.18-0.31mg/m3。但由于炼钢区本底TSP超标,项目技改后仍将超标。评价结果技改后,评价区各测点SO2夏、冬季日平均浓度值达到G96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97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98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概念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即超过了空气的稀释、扩散的能力,使大气质量恶化,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

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概念99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源分类

根据污染源几何形状和污染影响范围划分:

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等。面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等。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源分类根据污染源几100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101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102第一节概述武汉市雾霾天气第一节概述武汉市雾霾天气103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进入大气环境中引起污染的物质。大气污染物分类

根据存在状态的不同

颗粒物污染物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根据形成方式的不同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污染物气态104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常见大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SO2)悬浮颗粒物(粉尘、PM10和PM2.5等)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光化学氧化物有毒微量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有毒化学品难闻气味放射性物质温室气体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常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105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影响大气染物的主要因素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与排放量的关系与污染源距离的关系与排放高度的关系大气的自净过程稀释作用沉降和其他作用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

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影响大气染物的主要因素106第一节概述二地形分类简单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图1。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第一节概述二地形分类简单地形107第一节概述二地形分类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2。第一节概述二地形分类复杂地形108第一节概述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任务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对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及建成后运营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程度、范围和频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为项目的厂址选择、排污口设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制定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工作程序

第一节概述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任务109第一节概述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工作程序第一节概述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工作程110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环境影响识别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按影响时段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建设阶段影响:指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如道路交通施工的扬尘。运行阶段影响:指建设项目投产运行和使用期间产生的影响,主要指项目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服务期满后的影响:指建设项目使用寿命期结束后仍继续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如某些放射性、挥发性的物质。按影响方式,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环境111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标准确定各评价因子所执行的环境保护标准,并说明采用标准的依据。环境质量标准主要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2016年全面实施)。该标准将环境空气质量划分为二类功能区:一类区主要适用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主要适用于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相应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二级。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112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常见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因子浓度限值(GB3095-2012)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常见113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我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远比质量标准多,往往需根据污染源行业性质、污染物特性、排气筒特点等多种因素审慎选择。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114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主要依据拟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应执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因素来确定,共分为三级。不同级别的评价工作要求不同,一级评价项目要求最高,二级次之,三级最低。

分级方法:根据项目的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质量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115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mg/m3。注:C0i一般选用GB3095中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质量浓度限值;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116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评价工作等级按下表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等级做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117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118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范围评价范围的确定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主导风向为主轴)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第二节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范围评价119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120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121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122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点源调查内容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HR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123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面源调查内容面源起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速率[g/(s·m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m),面源的宽度(m),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的顶点数或边数(3-20)以及各顶点坐标,;近圆形面源:中心点坐标,近圆形半径(m),近圆形顶点数或边数。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124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体源调查内容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体源高度(m);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体源的边长(m)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125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线源调查内容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宽度(m),街道街谷高度(m);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平均车速(km/h),各时段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126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其他需调查的内容建筑物下洗参数在考虑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局部高浓度的现象时,需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建筑物下洗参数应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相应要求内容进行调查。颗粒物的粒径分布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20级),颗粒物的分级粒径(μm)、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3),以及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0-1)。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污染127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第三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二级评价项目污染128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现状调查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结合进行。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3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收集近3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进行现场监测。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现状调查资129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监测方法涉及GB3095中各项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应符合GB3095对分析方法的规定。应首先选用国家环保主管部门发布的标准监测方法。对尚未制定环境标准的非常规大气污染物,应尽可能参考ISO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相应的监测方法,在环评文件中详细列出监测方法、适用性及其引用依据,并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满足项目的监测目的,并注意其适用范围、检出限、有效检测范围等监测要求。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监测方法130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二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质量浓度(年平均质量浓度、季平均质量浓度、月平均质量浓度)、短期质量浓度(日平均质量浓度、小时平均质量浓度)的达标情况。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及GB3095中各项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应符合GB3095对分析方法的规定。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二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对照各污染物有131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因子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因子132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制度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2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1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2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1期监测。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监测时间的安排和采用的监测手段,应能同时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污染源资料验证及预测模式的需要。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质量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制度133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布点监测点设置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个。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个监测点。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布点134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布点监测点位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依项目评价等级和污染源布局的不同,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监测布点,各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布点原则汇总见下表。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布点135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采样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同步气象资料要求应同步收集项目位置附近有代表性的,且与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采样136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质量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质量浓度值占相应标准质量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分析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结果统计137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四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单项指数法单项指数法,又成单项质量指数、单因子指数单元法,是目前国内外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采用的主要方法。评价指数:

Ci―污染物i的质量浓度值(实测或经统计处理),mg/m3;

C0i―选定的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mg/m3。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四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单项指数法138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四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综合指数法用综合指数法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其优点是将环境空气中多种大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为单一地数值来表征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的程度,其结果避开了繁琐的专业术语,简明直观,使用方便,更适用于分级表示环境空气质量,且更易于被非专业人士理解与接受。其主要缺点是在综合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丢失一部分信息。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四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综合指数法139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四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API

表征环境空气质量的综合指数有多种形式,如美国、英国和我国地台湾地区采用大的PSI指数(PollutantStandardIndex),我国大陆和香港采用地空气污染指数API(AirPollutionIndex)等。我国的大气污染指数是借鉴了美国的污染物标准指数而提出的。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大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有SO2、NO2、PM10、CO和O3,其中SO2、NO2、PM10三项以日均值计,CO和O3两项以1小时均值计。第四节现状调查与评价四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API140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一气象调查内容气候区划及其主要气候参数;地面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包括风场特征,风玫瑰,温度场特征,大气稳定度频率分布,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等;大气扩散参数;大气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特征,重点是逆温特征和风速随高度的变化。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一气象调查内容气候区划及其主要气候141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二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1.气象资料的获得及使用价值分析对于一、二级和复杂地形地区的三级评价项目,如果气象台(站)在评价区内,且和该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基本一致,则其大气稳定度和可能有的探空资料可直接使用,其他地面气象要素可作为该点的资料使用。对于平原地区的三级评价项目,可直接使用建设项目所在地距离最近的气象台(站)的资料。对于气象站位于评价区外或建设地与气象站地形差异明显,则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的气象台(站)资料,必须在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后方可考虑其使用价值。当常规气象资料不能满足评价工作需要时,应当进行污染气象现场观测。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二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1.气象资142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二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2.调查时期一级评价项目为最近三年;二、三级评价项目为最近一年。3.地面气象资料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a.年、季(期)地面温度,露点温度及降雨量;b.年、季(期)风玫瑰图;c.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曲线图);d.季(期)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e.年、季(期)的各风向、各风速段、各类大气稳定度的联合出现频率,风速可分为5档,即<1.5m/s,1.6~3m/s,3.1~5m/s,5.1~7m/s,>7m/s。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进行上述b、e两项的调查。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二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2.调查时143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二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4.高空气象资料的调查内容对一、二级评价项目可酌情调查下述距该气象台(站)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风和气温资料:规定时间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年、季(期)规定时间的逆温层(包括从地面算起第一层和其他各层逆温)出现频率,平均高度的范围;规定时间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日混合层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度。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二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4.高空气144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三大气稳定度及其分级分级[采用修订的帕斯奎尔(Pasquil)稳定度分级法(简记P·S)]。根据地面风速、太阳辐射和云量:强不稳定、不稳定、弱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六级,分别以A、B、C、D、E和F表示。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三大气稳定度及其分级分级[采用修订145第五节气象调查与分析太阳辐射等级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