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微观经济学》-第一章课件_第1页
长沙理工大学《微观经济学》-第一章课件_第2页
长沙理工大学《微观经济学》-第一章课件_第3页
长沙理工大学《微观经济学》-第一章课件_第4页
长沙理工大学《微观经济学》-第一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观经济学

梁向东Email:liangxd03@126.com微观经济学梁向东1第一章导言主要内容: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假定,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相关知识发展史第一章导言主要内容:2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定义一、稀缺问题

——经济学的出发点由于人类欲望是无穷,而资源是有限的,于是就存在着:(1)生产什么(what)(2)生产多少(howmany)(3)如何生产(how)(4)为谁生产(forwhom)(5)何时生产(when)等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产生了经济学。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定义一、稀缺问题

3资源的有限性+欲望的无限性选择的必要经济问题经济学资源的有限性+欲望的无限性4二、如何选择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大基本经济问题:Whatistobeproduced?Howistobeproduced?Whodoesgettheoutput?二、如何选择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大基本经济5三、经济学的概念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这样写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美国伟大的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谬尔森在其《经济学》中对经济学下的定义,经济学是:三、经济学的概念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6●研究在经济活动中如何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如何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考察金融市场行为,并分析金融市场如何将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考察收入分配,以及如何在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穷人给予帮助;●考察政府支出、税收、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有何影响;●研究经济周期中失业与生产的波动,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的政策;●考察各国贸易模式并分析贸易壁垒有何影响;●观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对鼓励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提出建议。●研究在经济活动中如何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如何运7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兹在其《经济学》中对经济学下的定义是:

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稀缺是经济学一个显著的现象,因为稀缺所以选择是必要的。概而言之: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罗宾斯(1935)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8因此,稀缺和选择是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经济学的精髓在于承认稀缺的现实存在,并研究一个社会如何进行组织,以便最有效地利用资源。这一点是经济学独特的贡献。”[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和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经济物品和资源的这一特性称为稀缺性(scarcity

)。选择(研究如何选择的学科)——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边界机会成本:是指经济主体(包括消费者和厂商)将一定数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方案的使用中能够带来一定的收获,同时他还可以将这些生产要素投入到其它方案的使用中,这些方案同样能够给他带来一定的收获,将其他方案中产生的最大收获作为投入本项方案的收获的机会成本

因此,稀缺和选择是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9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以后详述)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10四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关系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映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四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关系11五、经济学学科结构入门: 经济学原理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应用学科:产业组织、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公共经济学(公共财政)、货币金融学、制度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五、经济学学科结构入门: 经济学原理12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6.1实证与规范PositiveEconomics——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回答“是什么”[Whatis]。

NormativeEconomics——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处理经济问题。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oughttobe]。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6.1实证与规范136.2

均衡分析Equilibrium——经济现象或过程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EquilibriumAnalysis——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分析经济均衡状态形成的条件、原因、过程及其作用。6.2均衡分析Equilibrium14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EquilibriumAnalysis]——在假定某些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分析各种变量对单个市场的影响。即仅研究单个市场的均衡。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EquilibriumAnalysis]——经济整体均衡状态的分析,此时所有的商品和服务市场都同时处于均衡。局部均衡分析156.3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StaticAnalysis]——在既定的条件下考察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StaticAnalysis]——考察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并对新旧均衡状态比较分析。动态分析[DynamicAnalysis]——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6.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StaticAnal166.4经济推理中常见的三种谬误“后此谬误”[PostHocFallacy]“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前,就想当然地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那么,我们就犯了所谓的后此谬误。”“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FailuretoHoldOtherThingsConstant]“切记:当你分析一个变量对于经济体系的影响时,一定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合成谬误”[FallacyofComposition]“如果你认为对局部来说成立的东西,对总体也必然成立,那你就犯了‘合成谬误’。”6.4经济推理中常见的三种谬误“后此谬误”[Post177、经济学的发展史古希腊-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制度内在-马克思主义、旧新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等-制度外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7、经济学的发展史古希腊-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18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综合自由主义1700180019002000T现实家庭宫庭理想社会面对现实解决问题7.1、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综合自由主义170018001919世纪末,占支配地位的仍然是“看不见的手”的自由放任理念,认为在竞争环境中,通过市场的力量,个人的最大化行为会转化为一种最优化的社会状态。这个传统后来构成经济学家偏爱“自由放任”的一种比喻,并最终演变成在19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的“生产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19世纪末,占支配地位的仍然是“看不见的手”的自由放任理念,20上述新古典经济学所设计的经济运行过于理想化,或者说空想化,所以在20世纪受到了多次挑战,即多次改进:一、张伯伦,凯恩斯,和预期的革命;以及对微观经济完全竞争市场的行为或利润最大化,市场失灵的分析。二、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索性解决是对微观经济进行的拓展和完善: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研究的新进展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市场失效和政府规制问题的深入研究。如企业理论,博弈论,市场失灵与政府管制,不确定性及信息经济学等,增强了经济理论对经济现实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上述新古典经济学所设计的经济运行过于理想化,或者说空想化,所217.1.1改进“张伯伦革命”的主要贡献在于:

他们摈弃了长期以来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把“完全竞争”作为普遍的而把垄断看做个别例外情况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提出了一套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沿用至今的用以说明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的市场模式,并在其成因比较、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方面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完成了微观经济学的革命,将市场结构分成了更加符合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实际情况的四种类型,即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7.1.1改进“张伯伦革命”的主要贡献在于:22凯恩斯从马歇尔的充分就业开始:(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是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4)政府,凯恩斯革命使微观经济学陷入十几年的低潮时期。预期革命则主要是反对凯主义的,提出政府失灵等说。凯恩斯从马歇尔的充分就业开始:(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是23从消费者行为是否符合效用最大化或偏好最大化开始,相继出现了显示偏好理论、时间偏好与跨时期选择理论、风险条件下的选择理论、以及选择理论在家庭、婚姻、罪与罚、政治市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从考察企业行为是否符合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入手,经济学家们发展了企业理论。我们知道,新古典厂商理论研究的是一种原子式厂商,即把厂商当作一个黑箱,或把厂商行为等同于一个使利润最大化的个人业主行为,所有的问题都抽象在生产函数之中。这样,厂商组织规模大小似乎无关紧要,厂商内部组织效率似乎也不成其问题,厂商内各成员间的努力也似乎是无差异的。然而现实与理论的差异是巨大的,围绕着上述三个“似乎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企业理论面向现实逐步得以发展起来。7.1.2、拓展与完善从消费者行为是否符合效用最大化或偏好最大化开始24

7.2从经济学教材看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的经济学教科书被认为引发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第四次“整合”浪潮。在此之前,西方经济学界曾出现过3本广为流行并被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教科书。第一本是150年前即1848年穆勒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该书一反传统,在基本上维持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同时,还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大胆地提出了“改善”的政策主张。第二本是约50年后马歇尔于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作为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兼收并蓄,折衷调和,吸收了各派庸俗理论,从生产成本说供给决定,从边际效用价值说需求决定,进而建立了均衡价值论,其“折衷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对20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各个流派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7.2从经济学教材看经济学的发展历史:25

《经济学原理》在马歇尔有生之年出了8版,跨度30年。进入20世纪以来,在斯蒂格利茨之前,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曾经历了三次重大修改:第一次是修正传统的垄断例外论的“张伯伦革命”第二次是为资产阶级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奠定理论基础的“凯恩斯革命”第三次是20世纪中叶的“萨缪尔森综合”。萨氏试图将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即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糅合在一起,创立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该体系成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在战后的40年里始终居于正统地位。于是,作为新古典综合派或称后凯恩斯主义的标志

《经济学原理》在马歇尔有生之年出了8版,跨度30年。268、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

个量分析方法,又称个量经济学。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即均衡价格理论。8、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27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总量分析方法,又称总量经济学。中心理论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288.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单个消费者如何运用自己有限的收入通过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运用自己有限的资本通过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的利润。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如何通过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共同作用而决定。所有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如何通过各个市场的相互作用而同时决定。8.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单个消费者如何运用自己有限298.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理性人假定理性人[RationalMan]——理性人假设:指经济决策的主体(居民、厂商、政府)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轻信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符合始终如一的偏好原则。这一假设称为经济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的特征:完整性:他了解自己偏好。传递性:偏好可以比较有理性的选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经济上体现为追求其经济目标的最优化。

完全信息假定完全信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一个人对自己所必需的信息都能够完全且及时地掌握。这些假设虽然并不完全符合现实,但作为经济分析必须以此为前提,否则就没有规律可循,也没有共同语言。8.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理性人假定308.3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8.3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价格理论31

政府

家庭

厂商

外国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金融市场1256131491011121516347817181920说明: 1:支出;2:购买商品与服务;3:出售商品与服务;4:收益;5:收入;6:要素供给;7:购买要素;8:成本(工资、租金、利息)13:转移支付;14:个人所得税;15:补贴16:税收17、18:进出口;19、20:要素的国际流动

现代市场

政府家庭厂商外国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金融市场1232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商品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需求需求供给供给支出支出收入收入交换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商品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33感受一下经济学感受一下经济学34思考题:人是利已还是利他的?为什么有贸易?如果我样样都比别人行,是否样样自己做就是最好?思考题:人是利已还是利他的?35TheEnd

TheEnd36微观经济学

梁向东Email:liangxd03@126.com微观经济学梁向东37第一章导言主要内容: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假定,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相关知识发展史第一章导言主要内容:38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定义一、稀缺问题

——经济学的出发点由于人类欲望是无穷,而资源是有限的,于是就存在着:(1)生产什么(what)(2)生产多少(howmany)(3)如何生产(how)(4)为谁生产(forwhom)(5)何时生产(when)等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产生了经济学。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定义一、稀缺问题

39资源的有限性+欲望的无限性选择的必要经济问题经济学资源的有限性+欲望的无限性40二、如何选择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大基本经济问题:Whatistobeproduced?Howistobeproduced?Whodoesgettheoutput?二、如何选择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大基本经济41三、经济学的概念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这样写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美国伟大的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谬尔森在其《经济学》中对经济学下的定义,经济学是:三、经济学的概念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42●研究在经济活动中如何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如何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考察金融市场行为,并分析金融市场如何将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考察收入分配,以及如何在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穷人给予帮助;●考察政府支出、税收、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有何影响;●研究经济周期中失业与生产的波动,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的政策;●考察各国贸易模式并分析贸易壁垒有何影响;●观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对鼓励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提出建议。●研究在经济活动中如何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如何运43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兹在其《经济学》中对经济学下的定义是:

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稀缺是经济学一个显著的现象,因为稀缺所以选择是必要的。概而言之: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罗宾斯(1935)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44因此,稀缺和选择是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经济学的精髓在于承认稀缺的现实存在,并研究一个社会如何进行组织,以便最有效地利用资源。这一点是经济学独特的贡献。”[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和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经济物品和资源的这一特性称为稀缺性(scarcity

)。选择(研究如何选择的学科)——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边界机会成本:是指经济主体(包括消费者和厂商)将一定数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方案的使用中能够带来一定的收获,同时他还可以将这些生产要素投入到其它方案的使用中,这些方案同样能够给他带来一定的收获,将其他方案中产生的最大收获作为投入本项方案的收获的机会成本

因此,稀缺和选择是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45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以后详述)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46四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关系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映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四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关系47五、经济学学科结构入门: 经济学原理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应用学科:产业组织、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公共经济学(公共财政)、货币金融学、制度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五、经济学学科结构入门: 经济学原理48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6.1实证与规范PositiveEconomics——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回答“是什么”[Whatis]。

NormativeEconomics——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处理经济问题。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oughttobe]。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6.1实证与规范496.2

均衡分析Equilibrium——经济现象或过程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EquilibriumAnalysis——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分析经济均衡状态形成的条件、原因、过程及其作用。6.2均衡分析Equilibrium50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EquilibriumAnalysis]——在假定某些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分析各种变量对单个市场的影响。即仅研究单个市场的均衡。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EquilibriumAnalysis]——经济整体均衡状态的分析,此时所有的商品和服务市场都同时处于均衡。局部均衡分析516.3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StaticAnalysis]——在既定的条件下考察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StaticAnalysis]——考察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并对新旧均衡状态比较分析。动态分析[DynamicAnalysis]——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6.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StaticAnal526.4经济推理中常见的三种谬误“后此谬误”[PostHocFallacy]“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前,就想当然地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那么,我们就犯了所谓的后此谬误。”“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FailuretoHoldOtherThingsConstant]“切记:当你分析一个变量对于经济体系的影响时,一定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合成谬误”[FallacyofComposition]“如果你认为对局部来说成立的东西,对总体也必然成立,那你就犯了‘合成谬误’。”6.4经济推理中常见的三种谬误“后此谬误”[Post537、经济学的发展史古希腊-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制度内在-马克思主义、旧新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等-制度外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7、经济学的发展史古希腊-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54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综合自由主义1700180019002000T现实家庭宫庭理想社会面对现实解决问题7.1、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综合自由主义170018005519世纪末,占支配地位的仍然是“看不见的手”的自由放任理念,认为在竞争环境中,通过市场的力量,个人的最大化行为会转化为一种最优化的社会状态。这个传统后来构成经济学家偏爱“自由放任”的一种比喻,并最终演变成在19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的“生产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19世纪末,占支配地位的仍然是“看不见的手”的自由放任理念,56上述新古典经济学所设计的经济运行过于理想化,或者说空想化,所以在20世纪受到了多次挑战,即多次改进:一、张伯伦,凯恩斯,和预期的革命;以及对微观经济完全竞争市场的行为或利润最大化,市场失灵的分析。二、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索性解决是对微观经济进行的拓展和完善: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研究的新进展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市场失效和政府规制问题的深入研究。如企业理论,博弈论,市场失灵与政府管制,不确定性及信息经济学等,增强了经济理论对经济现实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上述新古典经济学所设计的经济运行过于理想化,或者说空想化,所577.1.1改进“张伯伦革命”的主要贡献在于:

他们摈弃了长期以来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把“完全竞争”作为普遍的而把垄断看做个别例外情况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提出了一套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沿用至今的用以说明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的市场模式,并在其成因比较、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方面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完成了微观经济学的革命,将市场结构分成了更加符合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实际情况的四种类型,即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7.1.1改进“张伯伦革命”的主要贡献在于:58凯恩斯从马歇尔的充分就业开始:(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是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4)政府,凯恩斯革命使微观经济学陷入十几年的低潮时期。预期革命则主要是反对凯主义的,提出政府失灵等说。凯恩斯从马歇尔的充分就业开始:(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是59从消费者行为是否符合效用最大化或偏好最大化开始,相继出现了显示偏好理论、时间偏好与跨时期选择理论、风险条件下的选择理论、以及选择理论在家庭、婚姻、罪与罚、政治市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从考察企业行为是否符合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入手,经济学家们发展了企业理论。我们知道,新古典厂商理论研究的是一种原子式厂商,即把厂商当作一个黑箱,或把厂商行为等同于一个使利润最大化的个人业主行为,所有的问题都抽象在生产函数之中。这样,厂商组织规模大小似乎无关紧要,厂商内部组织效率似乎也不成其问题,厂商内各成员间的努力也似乎是无差异的。然而现实与理论的差异是巨大的,围绕着上述三个“似乎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企业理论面向现实逐步得以发展起来。7.1.2、拓展与完善从消费者行为是否符合效用最大化或偏好最大化开始60

7.2从经济学教材看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的经济学教科书被认为引发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第四次“整合”浪潮。在此之前,西方经济学界曾出现过3本广为流行并被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教科书。第一本是150年前即1848年穆勒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该书一反传统,在基本上维持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同时,还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大胆地提出了“改善”的政策主张。第二本是约50年后马歇尔于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作为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兼收并蓄,折衷调和,吸收了各派庸俗理论,从生产成本说供给决定,从边际效用价值说需求决定,进而建立了均衡价值论,其“折衷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对20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各个流派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7.2从经济学教材看经济学的发展历史:61

《经济学原理》在马歇尔有生之年出了8版,跨度30年。进入20世纪以来,在斯蒂格利茨之前,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曾经历了三次重大修改:第一次是修正传统的垄断例外论的“张伯伦革命”第二次是为资产阶级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奠定理论基础的“凯恩斯革命”第三次是20世纪中叶的“萨缪尔森综合”。萨氏试图将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即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糅合在一起,创立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该体系成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在战后的40年里始终居于正统地位。于是,作为新古典综合派或称后凯恩斯主义的标志

《经济学原理》在马歇尔有生之年出了8版,跨度30年。628、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