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温铁军目录:1我对金融的理解2本书简介3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4这本书中的精彩内容5我从中了解到了什么正文1什么是金融?我们的老师说过,简言之,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我不是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不关心艰难晦涩的理论,也不注重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些是数学方面的问题。我最关心的是把金融作为工具解释现实问题,为实践服务。我这样理解:如果把经济比作皮,那么金融就是依附于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毛,皮也不能保暖。它们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如果把资金比作肥肉,金融从业者无疑就是肉贩,在不断的倒手之时,参与者的双手沾满了油。利率就是反应油水多少的指标。我这个比喻的意思是,食利阶层从不关心生产,依靠吹起金融的泡沫从中揩油。比天还长的杠杆吹起的泡沫一触就破。泡沫一破就是金融危机,更加恶化就是经济危机。康熙王朝中有句台词“君子如水,小人如油,油滑油滑的”“可是你做饭能不放油吗?用的好做饭才香”因而,虽然金融的投机性很强像小人,但是却必不可少。全面客观的看待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常言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没钱就要挨饿,借钱就有金融!2本书简介。《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作者温铁军,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建学院执行院长。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最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最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现了“软着陆”。本书的主要观点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危机,不仅是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的西方现代政体在累积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人应引以为戒,加深对资本主义危机规律及其引发的内部乱像和外部地缘政治法西斯化倾向的认识。只有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3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是农村来的,从小祖辈父辈就教育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考大学,走出农村,别再“翻土坷垃”。那时候还小,并不知道这些话里面深层的意味。后来认识到了户籍制度的藩篱割裂了人民,硬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我的乡亲父老羡慕了十几年的“商品粮”户口等等淳朴愿望都寄托在我这样的一代人身上。看到高考北京卷“容易到令人发指”体会到了荒唐的计划体制不公平深深的恶意。就在昨天,江苏,湖北家长因为录取名额指标围堵教育局。我不明白,为什么农村越发贫穷,我的父老乡亲的我的愿望越发渺茫。带着这个疑问,我尽力想找明白其中的原因。高中时候的一个地理老师告诉我第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东西“剪刀差”。从此我与三农问题结上不解之缘。这是我人生的启蒙导师。忍不住想说,整个中学就此一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依然清晰记得花白头发的他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石油战争》在教室认真的看。他说,小时候穷,成天割草放牛,吃不饱饭,高中时候,上半天课,晒半天太阳,这样饥饿感轻一点。高考过了预考,获得参考资格,因为穷,最后又没上正经大学,读了不要钱的师范。这是他一辈子的遗憾。我迫切想明白,建国60多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农村,城市都发生了什么?然,教科书上关于建国以来历史的“春秋笔法”让人看不透究竟;关于文革的“烛光斧影”又让人讳如莫深。总之政治的迷雾主观或者客观的让人难以了解以往,难以光明磊落的摆在台面上讨论。但是读了温铁军的书,给我了一个拨开政治层层迷雾,深入认识了解建国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各种社会问题的窗口。“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2000年3月8日,李昌平怀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和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对中国农村经济的深切忧虑,以《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为题,用扎实的数据、详尽的材料,向朱镕基总理反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基层情况,震动中央。中央七常委动情批复,引发了湖北监利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改革,由此掀起“三农”问题关注热潮。然而这个改革失败了,李昌平被迫辞职。本书作者温铁军深入分析了此案例,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温铁军这个人,继而读到八次危机这本书。初中时候的课本上就说,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完成了原始积累,发展工业化。“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后进的国家怎么实现工业化?怎么进行原始积累?资本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凭空产生。不能从外部掠夺,只能从内部“争取”,这注定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客观事实如此,剪刀差是,上山下乡也是。4这本书中的精彩内容。先看八次危机时间点
危机一:1958-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危机二:1968-1970年“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危机三:1974-1976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
危机四:1979-1980年改革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及借助“三农”的危机五:1989-1990年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及“三农”应对
危机六:1993-1994年改革以来第三次经济危机及其外向型转化
危机七: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危机八:200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二:八次危机的发生机制、特点、影响等危机一:1958—1960.苏联大规模撤资以后1.发生机制:(1)1957年苏联撤资,外债压力。(2)1958年起,中央鼓励地方自主工业化,大办“五小工业”,以地方资本和劳动力大规模投入替代外国资本。地方财政赤字上升。2.后果:国家财政赤字急速上升,依靠国家投资拉动的工业体系失去资金来源。3.解决:(1)61年政府动员上千万城市人口到农村生产自救,国家产业资本通过“排斥劳动”弱化城市失业的巨大压力。其中,56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建成以“城市单位和农村合作社”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组织体系。(2)政府“部分退出”不经济的农业,允许小农村社制经济部分地推出“集体化”(各种自留地、拾边地等)。危机二:1968—1970.三线建设的影响1.发生机制:(1)外债。1968年彻底偿还苏东债务。(2)1964年核武器(3)1965年三线建设。65-75年间国家投入一半以上的基建资金进行三线建设。64年至80年代,国家头图2052亿元,切三线建设的经济效益很低。2.后果:外债压力和国家加大投资,财政赤字上升,经济增长乏力(国家投资主动力)。3.解决:(1)68-70年全国千万青年下乡。(2)兵工厂和三线建设少量招工。危机三:1974-1976.四三方案以后1.发生机制:外债。1972年四三方案,1974年财政规模800亿,赤字00亿。2.后果:财政赤字,经济增长乏力。3.解决:数百万青年第三次上山下乡,靠“大锅饭”活命。(20年内三次上山下乡,农村承担了4000万失业城市青年)。危机四:1979—1980.在第二代领导核心交接的时期1.发生机制:(1)“四三方案”和“八二方案”,外债。70年代政府投资过度积累的财政赤字,中央和地方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投入造成更大赤字。(2)中央增加人民福利补贴,“赎买”人心,维护政权交接期社会稳定。1979—1981,1400多亿元。2.后果:(1)财政赤字,经济增长乏力(2)知青返城,没有工作,动乱,1981“两个严打”。3.解决:(1)农村:农业方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大包干”,政府推出不经济的农业,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收益留给农民,同时甩出农村公共管理和农民福利保障;提高粮价;集体化时期的农田水利基础。非农业方面,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乡镇企业,农村土地和劳动力就地资源资本化,收益归农村所有。(2)城市:企业改制。(3)外贸:对外开放,对外借款和合资经营,各开发区,外资和国外市场。(4)财政大包干,分灶吃饭。危机五:1988—1990.滞涨与激进改革1.发生机制(1)滞涨。短缺经济的情况下,乡村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两旺,进而促使货币发行量过多,势必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后政府采取紧缩政策,促动了企业发生“连锁负债”。(2)激进的改革措施。政府激进措施引爆制度成本(一是部门与官倒公司结合而产生的设租、寻租成本;二是在暂时的商品短缺条件下获取投机暴利的市场化成本),以价格双轨制改革和一系列市场化价格改革措施为关键。2.后果:(1)滞涨,萧条。产业资本扩张促推政府信用扩张造成了以通货膨胀为基础的经济危机。(2)政治和社会动荡,政权合法性造成削弱。(3)对华第二轮大规模封锁制裁。3.解决:(1)乡镇企业。国家以“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为名,要求乡镇企业“两头在外”,让出国内的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促动了国民经济对外依赖性提升。(2)政府甩包袱,减少开支。较少对地方政府和党政组织、教育和医疗等公共品的维持费用和乡村公共投入。(3)取消粮票,加速劳动力流动。1992年4月1日,国家因农业主产品全国性积压造成财政对库存的补贴压力加大,从而决定取消粮票,继而促动了劳动力流动,有利外贸,同时使得货币还原为一般等价物,经济货币化开始。危机六:1993—1994.三大赤字爆发和外向型改革1.发生机制:(1)货币化改革。(2)“南巡”(92年1月—2月)之后,中国同步开放投机性较强的股票、期货和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结合经济货币化的进程,造成经济过热以及过高的对外债务。其中,1992年确立建设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要求将企业逐步推向市场,中央的“政企分开”政策掀起了政府机关大办企业的浪潮,利益集团寻租现象严重;地方也借“南巡讲话”精神,扩大投资规模。2.后果:财政、金融和外汇三大赤字同步爆发,国民经济增长乏力。“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百姓被迫承受发展成本,社会秩序不稳。Ps:作者提出“去意识形态化前提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的基本经验过程”:邓小平路径依赖地继承了毛泽东、周恩来七十年代引进外资经验。80年代末,大规模放权让利的由地方自主却不承担风险责任的第三次引进外资,毫无悬念地使只能由中央政府承担偿还责任的外债在1993年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3.解决:(1)外汇改革。汇率调整“一步并轨”,本币名义汇率一次性贬值57%,人民币兑美元比率从1/5.64骤然下降到1/8.27,以促进出口(93年外贸出现严重逆差),缓解国际收支恶化的困局。(2)信用扩张。多年财政赤字向国家金融透支,吃空了银行全部资本金,并且吃进了一部分银行贷款,加上这个阶段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下,只能是国债和货币同步大规模增发。(3)分税制改革。为了缓解中央政府财政困境,1984年确立的中央与各级地方财政分级承包制进一步演变为分税制。后者极大地改变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比重,从以往地方财政占比超过70%,变为中央与地方各占约一半。这使得地方政府被迫疯狂地进行第三次圈地运动,“以地敛财”。同时减少公共支出,借“市场化”风潮将公共服务部门(医疗、教育等)推向市场以获得计划外收益,老百姓被迫买单。(4)下岗。推行以“管理层收购”为主的国有企业改革,5年被造成国有部门和城镇集体单位在岗人员减少4800万(绝大多数没有来得及建立社保、医保)。危机七:1997—1998.东亚金融危机之后的影响1.1998宏观环境分析:(1)经济增长环境不乐观,外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内又有特大洪水;(2)经济发展体制上,中国从短缺经济进入本质上更符合其他工业化国家一般特征的产能过剩阶段。买方市场特点突出,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经营状况困难;(3)经济运行方面,由于93年开始了抑制通胀的政策,使得需求总量增速下降,加剧了供求矛盾;(4)97年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4.4%,已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在这一供大于求且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的宏观形势下,国外的金融危机使得98年的中国经济异常艰难。2.发生机制:外需下降直接导致了国内发生了以萧条和通货紧缩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3.解决:(1)金融领域改革,强化金融安全。政府采取金融甩包袱式的银行商业化改革,将以前和财政不分家的,带有大量坏账的金融系统市场化,同时将大量坏账甩给市场和社会;同时开始加强金融安全建设,97年11月,要求建立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2)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通过增发国债和货币,加大基建投入和缩小三大差距。我国基建弱,尤其是中西部和农村。国家利用此机会加大基建和对中西部和农村的财政投入。1999西部大开发、2001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3中部崛起、2005社会主义新农村。(3)出口退税。三次提高出口退税,加强出口竞争力,刺激外贸。4.对三农的影响:(1)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再次承担了劳动力的“蓄水池”,使得发生在城市的大面积失业没有造成大的社会动荡。(2)扩张性财政政策着眼于基建,占用大量土地,引发大量征地纠纷。(3)97年后城市需求下降,粮食价格和农业效益下降,农村经济呈现衰败趋势。(4)制造业产能和宏观政策共同作用下,乡镇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在读恶化,基层政府“甩包袱”对企业进行市场化,改制后企业排斥劳动,农村就业下降,且不再承担农村社区福利开支。(5)财政吃紧,而基层政府刚性支出持续,使得政府加重对农民负担(三提五统)。危机八:2008—2009.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的影响1.宏观背景:(1)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实体经济方面,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动力,由最开始国内产能过剩的推力,变为了外部需求为主的压力;金融体系上,中国主动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由核心国家的金融资本主导的国际经济新循环。(2)国内经济结构矛盾——三大过剩与三大马车失衡的加剧。劳动力、资本、产能过剩;内需不足,资本过剩投向股市异化与实体经济;外贸依存度2006年为66%。(3)公司化地方政府“以地套现”:城市化主导的“高投资高负债=高增长”发展模式形成。1994年上收财政权力(分税制)1998年上收金融圈里(金融系统市场化改革),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地方政府无法成规模投入劳动力替代资本,因此地方政府唯有土地资源可以利用。(4)三农政策:国家开始向农村投入大量资金,促进农村发展。2006年取消农业税,2008年免学杂费等。2.发生机制:金融危机,导致输入型通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河子大学《运动生理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million的用法和搭配
- 石河子大学《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葡萄酒工艺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果蔬加工贮运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村镇规划》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永磁电机》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体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内部控制》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体育室内课《篮球ppt课件》
- 安装培训方案
- 2023边缘物联代理技术要求
- 航空航天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餐厅小票打印模板
- 腹胀护理课件
- 水稻栽培技术-水稻常规栽培技术
- 常见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营养指导
- 标准报价单模板(二)
- 《mc入门教程》课件
- 物理化学实验B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北京科技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