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儒家学说及其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孟学说为其学术代表,主要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孟子》等经典。第二章儒家学说及其管理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第一节孔子学说及其管理思想
一、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祖先是宋国贵族,因遭迫害逃到鲁国,长期过着平民生活。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上古时期名和字一起说的时候,往往先称字,后称名,叔梁是字,纥是名)是一位武士,据说力大如虎,因战功做过鲁国的小官,在当时也属于“士”的阶层。第一节孔子学说及其管理思想
一、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
叔梁纥正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叔梁纥还有一妾,生一子取名叫孟皮,但孟皮有足疾,不能为嗣。于是叔梁纥去求好友颜氏。颜氏有三女,且欲与叔梁纥为婚,但又念叔梁纥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老大老二都不愿意,唯有小女儿颜征在愿意嫁给叔梁纥。
颜征在当时才十八岁,而叔梁纥已经七十二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与《周礼》不合,夫妻只好去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史书谓孔子“野合而生”。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赶出家门,于是带着孔子和孔子的庶兄(同父异母)孟皮到曲阜阕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做许多粗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而贱,故多能鄙事。”叔梁纥正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叔梁纥还有一妾,
孔子勤奋好学,志向高远,重点学习礼乐文化,曾问礼于老子,以“博学而知礼”成为鲁国闻人。大约30岁开始授徒讲学,这是他一生中的主要事业。公元前501~前496年,孔子在鲁国曾先后担任过中都任(中都的地方官,掌管刑事)、司空(掌管土木工程)、司寇(掌管全国司法刑事)等官职,即主管过行政、工程和司法,但因与鲁国国君政见不合,54岁时带着弟子们离开鲁国,游说列国。从54岁至68岁,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寻找用武之地,先后游说72位国君和当政大夫,历经宋、卫、陈、蔡、齐、曹、郑、薛、叶、楚等国,备尝艰辛,但未能受到统治集团的重用。
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用生命的最后五年致力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人才,“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贤人”。他的主要言行由弟子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而且他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论语·八佾yì》记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后世统治者更是尊他为孔圣人、至圣(圣人中的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建有孔庙(或称文庙)祭祀孔子。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用生命的最后五年致力于教育二、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1.“仁”“仁“是孔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在孔子看来,“孝悌”为仁之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敬重父母,“悌”是尊敬兄长。按照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来看,人类之爱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血缘愈近则爱愈亲。血缘关系以亲情之爱为核心,由此派生出其他道德观念。孔子认为,亲情之爱是培养“仁”的思想土壤,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还报的人是不可能做到“仁”的。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仅有亲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泛爱”的思想,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把孝悌之爱推广到整个社会,阐明了由“孝悌”走向“仁”的逻辑过程。孔子“仁”的最高境界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这是从仁者爱人进到爱民的“重民”观。
二、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1.“仁”“仁“是孔
“仁”在儒家学说中具有政治实用性和社会规范性。君主必须做到“为政以德”,坚持反战、禁暴、重民、举贤。孔子由“仁”推出了“德政”思想,以德治国才能长治久安。君子应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晚年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从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上加强了对“仁”的理解。“仁”在儒家学说中具有政治实用性和社会规范性。
2.“礼”
“礼”是用以严格区分亲疏、长幼、贵贱、尊卑、上下、男女的宗法制度、贵族等级制度、财产分配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从政治上讲,“礼”强调等级制;从社会规范和道德上讲,“礼”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其最简练的概括;在国家关系中,强调中央的无上权威,反对以下犯上的僭越行为;在家庭关系上,维持长辈的无上权威。“礼”既是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又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孔子一生都在研究礼、演义礼、发展礼,使礼成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理论支柱的作用。2.“礼”“礼”是用以严格区分亲疏、长幼、贵贱3.“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孔子晚年提出修身、处世的理论原则。“中”是指不偏不倚,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庸”通“用”,“中庸”即以“中”为“用”。“过犹不及”,“过”比“不及”还不好。
凡事有个“度”,凡事要适度,不能过度。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残墙断壁上至今还刻着两句话,第一句是“认识你自己”,第二句是“凡事勿过度”。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3.“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晚年提出修身
“中庸”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处事方法。在处理君臣关系上,既要加强君主的权威,又不能损害臣民的利益;君主既要统驭臣民,又要接受臣民的监督;臣民可以批评君主的过失,但不能僭越妄为。在处理官与民的关系上,“中庸”认为“民慢官残”(即民众怠慢官府、官府残害民众)是非常有害的,都会破坏统一和稳定。民众必须知礼而为,官府必须宽政惠民,双方达到“不慢”、“不残”的“中”才是最理想的社会环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和自身修养上,“中庸”思想认为“过”与“不及”都是不对的,都会产生有害的结果。正确的做法是“执用两中”,即把握事物的两个极限而取其中点,既要做到“勿过”,又要防止“不及”,才是最好。“中庸”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处事方法。在处理君4.仁、智、勇的统一
儒家学说以治国、修身为目的,实现途径是对君子人格的塑造和完善。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必须具有仁、智、勇三个方面的品格,并且要做到仁、智、勇的统一。
“仁”指慈爱之心,泛爱一切人,可对智、勇起到补充作用。当一个人“智”不足、“勇”不刚的时候,只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也可以成为受人尊敬的君子。
“智”指通晓事理的才能,帮助人们提高对“仁”的认识而自觉地去运用它。“智者利仁”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4.仁、智、勇的统一儒家学说以治国、修身为目的
“勇”指实现理想的大无畏精神,既包括面对困难的勇气,也包括刚健自强的内在品格。孔子把仁、智、勇称为“君子之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泛爱无私,胸怀坦荡,故无忧;智者明于事理,究往知来,故不惑;勇者刚健自强,知难而进,故不惧。仁、智、勇的统一是君子完美人格的体现,既是个人获得事业成功的条件,也是社会保持稳定和发展的因素。“勇”指实现理想的大无畏精神,既包括面对困难的勇三、孔子以礼仪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孔子的管理思想有一部分涉及经济管理,而大部分却是和治理国家或管理社会的主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孔子特别主张用“礼”和“义”这些儒家的道德规范来协调统治者上下左右的关系,协调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因此孔子的管理思想同他的伦理思想交织在一起,是一种主张按伦理原则进行管理的思想。三、孔子以礼仪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孔子的管理思想有一部1.以“礼”为核心的管理目标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为理想境界,他对“仁”作过许多解释,最本质的解释是“克己复礼为仁”。所以要达到“仁”的境界,就必须按照“礼”的规定行事。治理国家、管理经济也同样如此,一定要服从“礼”这个目标。孔子的“礼”是一种以社会尊卑贵贱秩序为内容的伦理规范,他思想中的管理目标就是要使社会符合这个伦理规范。1.以“礼”为核心的管理目标孔子的思想体系以根据“礼”,孔子主张维持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这样就能稳定统治秩序,维持统治者的地位。有一次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下同),就是说君、臣、父、子要各守本分,各按自己的等级名分办事。孔子还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求人们丝毫不要超出自己的本分。子路曾经问孔子,如果去治理卫国,应该去先做什么事情?孔子的回答十分明确:“必也正名乎!”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可见孔子把“正名”即维护等级名分看作是管理社会的头等大事。晋国铸刑鼎,主张法治,对等级制度是个冲击,孔子就对此大加反对,他的主要理由就是“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根据“礼”,孔子主张维持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这样
根据“礼”,孔子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也就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界限划得十分清楚,这无疑也是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地位的。孔子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意思是说,君子不必要小聪明而可以接受重任,小人不能承担重任而却需要小聪明。“君子”是当然的统治者,“小人”是必然的被统治者,统治者劳心,被统治者劳力。他甚至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认为统治者不需要参加生产劳动,也不必懂得生产知识,因为那是“小人”的事。他的学生樊迟要学种田种菜的知识就遭到他的痛骂。他的“谋道”就是一切要按照礼治的总原则办,符合这个原则的叫做“有道”,违反这个原则的就是“无道”。儒家学说及其管理思想课件他还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意思说,君子思念仁德,小人思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总之,在孔子眼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君子”和“小人”有着天壤之别。根据他的“礼”来管理社会,就是要使这种区别固定化,使“君子”永远是“君子”,“小人”永远是“小人”。孔子把“礼”确定为社会管理的目标,可是合乎“礼”的等级体系中仍然存在上下矛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些矛盾,孔子又提出了以“义”为特征的管理方法。他还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2.以“义”为特征的管理方法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认为只要国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百姓就会像群星环绕北斗星一样拥护他,就会克服“礼”所造成的等级矛盾。以道德教化治理国家也就是要求在管理方法上按照“义”的要求去做。所谓“义”的要求有四条:2.以“义”为特征的管理方法孔子说:“为政
第一,当政的人即管理者必须行为端正,以身作则。
季康子曾经问孔子,怎样才能使百姓对自己尊敬、尽忠又能互相勉励。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意思说,要以庄重认真的态度对待百姓,他们就会恭敬;你孝顺父母,抚爱幼小,百姓就会忠诚于你;举荐好人而教育弱者,他们就会互相勉励而上进了。孔子要求管理者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行动为被管理者做出榜样。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管理者本身做到“正其身”,管理政事就没有什么困难,就可以去管理别人,去要求别人端正行为。第一,当政的人即管理者必须行为端正,以身作则。
第二、君子治理国家要从大局出发。
孔子宣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似乎是将“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的,其实他所说的“义”代表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所说的“利”是指个人利益和被统治阶级的利益。作为承担社会管理责任的“君子”,当然也是要获取物质财富以为生活资料的,孔子要求“君子”在获取财富的时候不能像小人一样好利,不能只顾自己的局部利益,而是要讲“义”,要服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他指出,应该“见利思义”,在遇到财利的时候,先要想到“义”,以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并把这一点称作“今之成人”的标准之一。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并不是说他要人们都不讲富贵,而是强调讲富贵要以“义”为前提。统治者只有很据“义”这个尺度来追求个人利益,才不至于上下争利,彼此争斗,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平衡。第二、君子治理国家要从大局出发。
第三,对百姓要加强思想上的说教。
孔子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礼”和“上好义”一方面是要求当政的人喜好礼仪和道义,对百姓起一种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当政的人加强思想上的说教,用“礼”和“义”来教化百姓,要“先之劳之”,首先用礼仪教化,然后在进行役使。虽然孔子的主张是用统治阶级的礼教来麻痹人民,使他们从思想上服服帖帖地接受统治,安于受压迫的地位,但是这种主张也反对赤裸裸的暴力统治,认为直接使用暴力强制手段并不是一种好的管理方法。第三,对百姓要加强思想上的说教。
第四,要“举直”,选拔正直的人来参与管理。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才能使百姓服从统治,孔子回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百姓就服从统治了;选拔邪恶的人,罢黜正直的人,百姓就不服从统治了。孔子曾赞扬郑国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在孔子看来子产所具有的的四种道德正是“举直”的标准。这种正直的人,行为庄重、侍奉君主恭敬、给百姓小恩小惠,役使百姓合乎义理,所以最善于处理上下关系,是君主的忠臣,又能笼络百姓。选拔这样的人参与国政,从事管理,就能够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第四,要“举直”,选拔正直的人来参与管理。
总之,孔子所主张的管理方法体现了“义”这个道德规范的要求,只要按“义”的要求去做,就能达到合乎“礼”的目的,在伦理道德方面也是如此,贯彻到管理方面也是如此。总之,孔子所主张的管理方法体现了“义”这个道德规范3.以“礼”和“义”为原则管理经济
孔子在论述君子个人立身处世的伦理规范时“罕言利”,然而在阐述治理国家的原则时不能不提出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主张。孔子的经济管理主张是他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理论的一部分,也贯穿着“礼”和“义”的原则。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认为治理一个国家,除了要认真办事,守信用外,在经济方面要节约财政开支,爱护部下,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孔子所提倡的“节用”并不是要绝对地减少消费。他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宁可节俭而显得寒酸,也不能因奢侈而越礼。3.以“礼”和“义”为原则管理经济孔子在论述君子个总的说来,孔子是反对统治者挥霍无度的。统治阶级的贪欲是无底之壑,可是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他们所能榨取的使用价值总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破坏生产力,就会激起被统治阶级的强烈反抗,这不符合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因而不符合“义”的要求。而统治阶级榨取来的使用价值还有一个在统治集团中如何分配的问题,孔子认为这种分配必须以各个等级的等级特权为根据,所以各个等级只能在自己的名分范围内“节用”,如果超越了自己的名分,就会破坏“礼”所要求的等级关系的稳定,这也不利于整个统治阶级。总的说来,孔子是反对统治者挥霍无度的。统治阶级的孔子还主张“敛从其薄”,这同样是为了用“礼”和“义”的原则来制订税收政策。冉求曾为季氏搜刮人民,孔子不承认他是门徒,要门人群起而攻之。鲁国用田赋,即把按丘为单位征课的军赋改作按每户田亩征收,孔子也不赞成,认为“丘赋”已经可以足用,不必按田纳赋以增加百姓负担。孔子的门徒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完全反映了孔子反对竭泽而渔的薄赋主张。严格地说,孔子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具体主张并不丰富,但是上述一些主张都很好地体现了以“礼”为核心的管理目标和以“义”为特征的管理方法。就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不但提出了儒家学派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管理思想,而且为儒家门徒进一步根据儒家学说阐发经济管理思想作了示范。孔子还主张“敛从其薄”,这同样是为了用“礼”和四、孔子及儒学的历史地位和和作用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历史文献学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传播者。他所删修的“六经”保存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他所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孔子是东方文化、东方道德、东方伦理之象征。知中华者必知孔子,不知孔子则无以真知中华。孔子在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过秦皇汉武。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是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这与孔子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诗》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书,想见其为人……”既推崇他的学问,又赞扬他的人格。四、孔子及儒学的历史地位和和作用孔子是伟大的
儒家学说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经历代学者加工改造,并与其他学说相斥相吸,成为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经过社会的选择,最后终于凝聚为民族精神的主体内容,对我们的理想人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广久远的影响,2000余年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儒家学说作为一种以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关注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求实进取,修齐治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并且宽忍平和,豁达乐观,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谐人际关系、解决发展商品经济之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稳定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时代局限性,儒家学说也包含着一些糟粕,我们必须批判地吸取。至于历代封建统治者出于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需要把儒家学说改头换面推向极端,应该另当别论。我们今天的责任是积极发掘它对现代社会有价值的东西。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对于迎接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融合与吸纳西方文化以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都是有借鉴意义的。儒学必将在21世纪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发展人类文明放射出更加辉煌灿烂的光芒。儒家学说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经历代学者加工改造,并第二章儒家学说及其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孟学说为其学术代表,主要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孟子》等经典。第二章儒家学说及其管理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第一节孔子学说及其管理思想
一、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祖先是宋国贵族,因遭迫害逃到鲁国,长期过着平民生活。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上古时期名和字一起说的时候,往往先称字,后称名,叔梁是字,纥是名)是一位武士,据说力大如虎,因战功做过鲁国的小官,在当时也属于“士”的阶层。第一节孔子学说及其管理思想
一、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
叔梁纥正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叔梁纥还有一妾,生一子取名叫孟皮,但孟皮有足疾,不能为嗣。于是叔梁纥去求好友颜氏。颜氏有三女,且欲与叔梁纥为婚,但又念叔梁纥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老大老二都不愿意,唯有小女儿颜征在愿意嫁给叔梁纥。
颜征在当时才十八岁,而叔梁纥已经七十二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与《周礼》不合,夫妻只好去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史书谓孔子“野合而生”。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赶出家门,于是带着孔子和孔子的庶兄(同父异母)孟皮到曲阜阕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做许多粗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而贱,故多能鄙事。”叔梁纥正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叔梁纥还有一妾,
孔子勤奋好学,志向高远,重点学习礼乐文化,曾问礼于老子,以“博学而知礼”成为鲁国闻人。大约30岁开始授徒讲学,这是他一生中的主要事业。公元前501~前496年,孔子在鲁国曾先后担任过中都任(中都的地方官,掌管刑事)、司空(掌管土木工程)、司寇(掌管全国司法刑事)等官职,即主管过行政、工程和司法,但因与鲁国国君政见不合,54岁时带着弟子们离开鲁国,游说列国。从54岁至68岁,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寻找用武之地,先后游说72位国君和当政大夫,历经宋、卫、陈、蔡、齐、曹、郑、薛、叶、楚等国,备尝艰辛,但未能受到统治集团的重用。
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用生命的最后五年致力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人才,“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贤人”。他的主要言行由弟子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而且他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论语·八佾yì》记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后世统治者更是尊他为孔圣人、至圣(圣人中的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建有孔庙(或称文庙)祭祀孔子。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用生命的最后五年致力于教育二、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1.“仁”“仁“是孔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在孔子看来,“孝悌”为仁之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敬重父母,“悌”是尊敬兄长。按照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来看,人类之爱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血缘愈近则爱愈亲。血缘关系以亲情之爱为核心,由此派生出其他道德观念。孔子认为,亲情之爱是培养“仁”的思想土壤,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还报的人是不可能做到“仁”的。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仅有亲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泛爱”的思想,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把孝悌之爱推广到整个社会,阐明了由“孝悌”走向“仁”的逻辑过程。孔子“仁”的最高境界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这是从仁者爱人进到爱民的“重民”观。
二、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1.“仁”“仁“是孔
“仁”在儒家学说中具有政治实用性和社会规范性。君主必须做到“为政以德”,坚持反战、禁暴、重民、举贤。孔子由“仁”推出了“德政”思想,以德治国才能长治久安。君子应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晚年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从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上加强了对“仁”的理解。“仁”在儒家学说中具有政治实用性和社会规范性。
2.“礼”
“礼”是用以严格区分亲疏、长幼、贵贱、尊卑、上下、男女的宗法制度、贵族等级制度、财产分配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从政治上讲,“礼”强调等级制;从社会规范和道德上讲,“礼”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其最简练的概括;在国家关系中,强调中央的无上权威,反对以下犯上的僭越行为;在家庭关系上,维持长辈的无上权威。“礼”既是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又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孔子一生都在研究礼、演义礼、发展礼,使礼成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理论支柱的作用。2.“礼”“礼”是用以严格区分亲疏、长幼、贵贱3.“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孔子晚年提出修身、处世的理论原则。“中”是指不偏不倚,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庸”通“用”,“中庸”即以“中”为“用”。“过犹不及”,“过”比“不及”还不好。
凡事有个“度”,凡事要适度,不能过度。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残墙断壁上至今还刻着两句话,第一句是“认识你自己”,第二句是“凡事勿过度”。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3.“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晚年提出修身
“中庸”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处事方法。在处理君臣关系上,既要加强君主的权威,又不能损害臣民的利益;君主既要统驭臣民,又要接受臣民的监督;臣民可以批评君主的过失,但不能僭越妄为。在处理官与民的关系上,“中庸”认为“民慢官残”(即民众怠慢官府、官府残害民众)是非常有害的,都会破坏统一和稳定。民众必须知礼而为,官府必须宽政惠民,双方达到“不慢”、“不残”的“中”才是最理想的社会环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和自身修养上,“中庸”思想认为“过”与“不及”都是不对的,都会产生有害的结果。正确的做法是“执用两中”,即把握事物的两个极限而取其中点,既要做到“勿过”,又要防止“不及”,才是最好。“中庸”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处事方法。在处理君4.仁、智、勇的统一
儒家学说以治国、修身为目的,实现途径是对君子人格的塑造和完善。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必须具有仁、智、勇三个方面的品格,并且要做到仁、智、勇的统一。
“仁”指慈爱之心,泛爱一切人,可对智、勇起到补充作用。当一个人“智”不足、“勇”不刚的时候,只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也可以成为受人尊敬的君子。
“智”指通晓事理的才能,帮助人们提高对“仁”的认识而自觉地去运用它。“智者利仁”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4.仁、智、勇的统一儒家学说以治国、修身为目的
“勇”指实现理想的大无畏精神,既包括面对困难的勇气,也包括刚健自强的内在品格。孔子把仁、智、勇称为“君子之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泛爱无私,胸怀坦荡,故无忧;智者明于事理,究往知来,故不惑;勇者刚健自强,知难而进,故不惧。仁、智、勇的统一是君子完美人格的体现,既是个人获得事业成功的条件,也是社会保持稳定和发展的因素。“勇”指实现理想的大无畏精神,既包括面对困难的勇三、孔子以礼仪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孔子的管理思想有一部分涉及经济管理,而大部分却是和治理国家或管理社会的主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孔子特别主张用“礼”和“义”这些儒家的道德规范来协调统治者上下左右的关系,协调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因此孔子的管理思想同他的伦理思想交织在一起,是一种主张按伦理原则进行管理的思想。三、孔子以礼仪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孔子的管理思想有一部1.以“礼”为核心的管理目标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为理想境界,他对“仁”作过许多解释,最本质的解释是“克己复礼为仁”。所以要达到“仁”的境界,就必须按照“礼”的规定行事。治理国家、管理经济也同样如此,一定要服从“礼”这个目标。孔子的“礼”是一种以社会尊卑贵贱秩序为内容的伦理规范,他思想中的管理目标就是要使社会符合这个伦理规范。1.以“礼”为核心的管理目标孔子的思想体系以根据“礼”,孔子主张维持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这样就能稳定统治秩序,维持统治者的地位。有一次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下同),就是说君、臣、父、子要各守本分,各按自己的等级名分办事。孔子还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求人们丝毫不要超出自己的本分。子路曾经问孔子,如果去治理卫国,应该去先做什么事情?孔子的回答十分明确:“必也正名乎!”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可见孔子把“正名”即维护等级名分看作是管理社会的头等大事。晋国铸刑鼎,主张法治,对等级制度是个冲击,孔子就对此大加反对,他的主要理由就是“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根据“礼”,孔子主张维持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这样
根据“礼”,孔子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也就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界限划得十分清楚,这无疑也是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地位的。孔子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意思是说,君子不必要小聪明而可以接受重任,小人不能承担重任而却需要小聪明。“君子”是当然的统治者,“小人”是必然的被统治者,统治者劳心,被统治者劳力。他甚至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认为统治者不需要参加生产劳动,也不必懂得生产知识,因为那是“小人”的事。他的学生樊迟要学种田种菜的知识就遭到他的痛骂。他的“谋道”就是一切要按照礼治的总原则办,符合这个原则的叫做“有道”,违反这个原则的就是“无道”。儒家学说及其管理思想课件他还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意思说,君子思念仁德,小人思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总之,在孔子眼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君子”和“小人”有着天壤之别。根据他的“礼”来管理社会,就是要使这种区别固定化,使“君子”永远是“君子”,“小人”永远是“小人”。孔子把“礼”确定为社会管理的目标,可是合乎“礼”的等级体系中仍然存在上下矛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些矛盾,孔子又提出了以“义”为特征的管理方法。他还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2.以“义”为特征的管理方法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认为只要国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百姓就会像群星环绕北斗星一样拥护他,就会克服“礼”所造成的等级矛盾。以道德教化治理国家也就是要求在管理方法上按照“义”的要求去做。所谓“义”的要求有四条:2.以“义”为特征的管理方法孔子说:“为政
第一,当政的人即管理者必须行为端正,以身作则。
季康子曾经问孔子,怎样才能使百姓对自己尊敬、尽忠又能互相勉励。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意思说,要以庄重认真的态度对待百姓,他们就会恭敬;你孝顺父母,抚爱幼小,百姓就会忠诚于你;举荐好人而教育弱者,他们就会互相勉励而上进了。孔子要求管理者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行动为被管理者做出榜样。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管理者本身做到“正其身”,管理政事就没有什么困难,就可以去管理别人,去要求别人端正行为。第一,当政的人即管理者必须行为端正,以身作则。
第二、君子治理国家要从大局出发。
孔子宣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似乎是将“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的,其实他所说的“义”代表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所说的“利”是指个人利益和被统治阶级的利益。作为承担社会管理责任的“君子”,当然也是要获取物质财富以为生活资料的,孔子要求“君子”在获取财富的时候不能像小人一样好利,不能只顾自己的局部利益,而是要讲“义”,要服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他指出,应该“见利思义”,在遇到财利的时候,先要想到“义”,以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并把这一点称作“今之成人”的标准之一。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并不是说他要人们都不讲富贵,而是强调讲富贵要以“义”为前提。统治者只有很据“义”这个尺度来追求个人利益,才不至于上下争利,彼此争斗,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平衡。第二、君子治理国家要从大局出发。
第三,对百姓要加强思想上的说教。
孔子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礼”和“上好义”一方面是要求当政的人喜好礼仪和道义,对百姓起一种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当政的人加强思想上的说教,用“礼”和“义”来教化百姓,要“先之劳之”,首先用礼仪教化,然后在进行役使。虽然孔子的主张是用统治阶级的礼教来麻痹人民,使他们从思想上服服帖帖地接受统治,安于受压迫的地位,但是这种主张也反对赤裸裸的暴力统治,认为直接使用暴力强制手段并不是一种好的管理方法。第三,对百姓要加强思想上的说教。
第四,要“举直”,选拔正直的人来参与管理。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才能使百姓服从统治,孔子回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百姓就服从统治了;选拔邪恶的人,罢黜正直的人,百姓就不服从统治了。孔子曾赞扬郑国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在孔子看来子产所具有的的四种道德正是“举直”的标准。这种正直的人,行为庄重、侍奉君主恭敬、给百姓小恩小惠,役使百姓合乎义理,所以最善于处理上下关系,是君主的忠臣,又能笼络百姓。选拔这样的人参与国政,从事管理,就能够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第四,要“举直”,选拔正直的人来参与管理。
总之,孔子所主张的管理方法体现了“义”这个道德规范的要求,只要按“义”的要求去做,就能达到合乎“礼”的目的,在伦理道德方面也是如此,贯彻到管理方面也是如此。总之,孔子所主张的管理方法体现了“义”这个道德规范3.以“礼”和“义”为原则管理经济
孔子在论述君子个人立身处世的伦理规范时“罕言利”,然而在阐述治理国家的原则时不能不提出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主张。孔子的经济管理主张是他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理论的一部分,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河南推拿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度新型法院执行和解协议书编制指南
- 2025年度农村房屋拆迁与乡村振兴项目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养老服务机构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及养老服务协议
- 2025年度合资企业股权分配与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工地施工期间施工进度与费用控制协议
- 液态粘合剂槽罐车运输范本
- 智能家居别墅设计合同样本
- 2025年度人工智能智能家居产品合作合同解除协议书
- 2025年度个人消费债权转让及分期还款协议
- 老年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卷(一)(含答案)
- 2025年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能源局公开招聘引进煤矿安全监管急需紧缺人才笔试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妇产科学(甲)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浙江大学
- 2025年春新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课件 Unit3第1课时startup
- FSC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福建福州地铁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初中数学几何《旋转模型费马点》压轴题含答案解析
- 康复健康小屋课件
- 《内部审计程序》课件
-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化学试卷(日新班)(无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