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环境处巢志众2005年1月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环境处巢志众1地质环境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地质环境管理的职能为“组织编制实施全省地质环境总体规划和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保护地质环境;负责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管理,认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组织协调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地质环境管理的职2按规定管理矿泉水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监测、监督地下水过量开采与污染;组织认定有重要价值的古生物化石产地、标准地质剖面等地质遗迹保护区,组织保护地质遗迹和地质灾害防治;指导全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按规定管理矿泉水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监测、监督地下水过量开采3地质环境管理的主要职责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矿泉水、地热和地下水管理地质环境管理的主要职责地质灾害防治4一、地质灾害防治二、地质遗迹保护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四、矿泉水管理一、地质灾害防治5一、地质灾害防治一、地质灾害防治6(一)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制度措施(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三)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四)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五)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六)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七)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八)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理(一)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制度措施7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8温家宝总理曾强调:“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国土资源部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对经常或可能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的重点地区,国土资源部会同地方政府要建立预警系统,做好监测和防治工作”。“对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群众安全的地方,要特别重视加强调查和防治工作。这要作为地质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温家宝总理曾强调:“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国土资源部一项重要的9因此,防治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国土资源部门和地质工作者重要责任。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法规: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省人民政府第95号令《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因此,防治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经济可持10(一)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制度措施1、地质灾害防治的三项原则:
1)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2)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3)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原则;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管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制度措施1、地质灾害防治的三项原112、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制度
1)地质灾害调查制度。2)地质灾害预报制度。3)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4)对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5)与建设工程配套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三同时"制度。
2、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制度123、五项防灾措施:
1)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制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公布实施。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制定和公布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5)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3、五项防灾措施:134、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法律责任有关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违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要受到依法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4、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法律责任141)未按照规定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有关措施、履行有关义务的;2)在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未按照规定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3)批准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4)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或者擅自发布地质灾害预报的;5)给不符合条件的单位颁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证书的;6)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有其他渎职行为的。1)未按照规定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突发性地15(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规划是各项工作的龙头、是纲。《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包括以下内容:1)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2)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3)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4)地质灾害防治项目;5)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城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和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中的防护重点。
(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6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和规范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杜绝人为致灾因素为主要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目的,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把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开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全省地质灾害损失得到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江西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的指导思想是:17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资源、环境保护并重。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服务3)加强调查,强化监测,合理避让,重点治理4)改革创新,明确责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参与作用5)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果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18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加强和健全各级监督管理机构;全面查明江西省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条件;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和监督力度,使危害重大的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整治,使诱发地质灾害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治理或搬迁等手段使危险区内的居民摆脱地质灾害的威胁,使因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显著减少,直接经济损失率显著下降。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总体目标是:19各设区市和重点县(市、区)要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各设区市和重点县(市)应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要求2006年底基本完成。省厅将在适当时机对市、县级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具体布置。各设区市和重点县(市、区)要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20(三)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三)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1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为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工作,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省、市、县都应当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为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工22内容应当包括: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程度预测及监测、预警、险情报告的处理程序;应急通讯保障;人员和财产的撤离转移路线、临时安置场地;医疗救治和疾病防控措施等。内容应当包括:23对于可能造成生命损失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也应编制应急预案。预案内容应该是可操作性越强越好。对于影响因素复杂、牵涉面广、成灾后果严重的灾害隐患点,有时还需要预先制订几套方案,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启动不同的方案。有了可操作性很强的应急预案,灾害一旦迫近时,我们就可以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条不紊地展开避灾、抢险、救助工作,避免因猝不及防或临灾混乱导致灾害损失的增加和负面影响的扩大。对于可能造成生命损失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也应编制应急预案。预案24江西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目的为高效有序地做好我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江西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目的252、应急工作原则⑴以人为本、健全机制。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提高科学指挥能力和水平;充分依靠领导、专家、群众和社会力量,从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科学技术手段和快速反应等多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有效机制。2、应急工作原则26⑵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可控性、影响范围和所需动用的资源等因素,分级设定和启动应急预案。省政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指挥和协调本省特大型、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工作。设区市、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中型、小型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工作。⑵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可控性27⑶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把预防作为应急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的监测预警工作,制定年度防治方案,做好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储备,加强专业抢险队伍的培训和演练,完善工作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⑶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把预防作为应急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主要28⑷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国土资源和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相关部门、单位明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各自职责、权限,加强相互配合,建立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机制。充分依靠和发挥军队、武警、公安干警、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在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中的骨干和突击队作用。⑷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国土资源和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29⑸快速反应、措施果断。依靠科学,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保证预警、响应、处置等环节紧密衔接,依法及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果断、准确处置。⑸快速反应、措施果断。依靠科学,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和应急303、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适用于本行政区范围内突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社会影响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3、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适用于本行政区范围内突然发生或者可314、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组织体系
4、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组织体系32⑴江西省人民政府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省地灾应急指挥部”)。是江西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应急委员会”)下属专业应急指挥部。由省人民政府分管副省长任总指挥,省人民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任副总指挥,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是:
⑴江西省人民政府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省地灾应急指33①研究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重大决策和工作意见;②领导全省地质灾害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③根据省应急委员会的指令,启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全省特大型、大型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④向省应急委员会提出结束应急状态的建议;⑤省应急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①研究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重大决策和工作意见;34各设区市、县级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为同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下属专业应急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各设区市、县级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为35⑵省地灾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作为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机构。办公室主任由省国土资源厅分管副厅长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由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主任和地质环境处负责人担任。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指定联络员参与办公室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是:
⑵省地灾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作为应急36①执行省地灾应急指挥部的决定,负责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综合协调及相关组织工作;②建立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分析重要信息并向省地灾应急指挥部提出处理建议;③联系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对其履行应急预案中的职责情况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④承担组织编制、评估、修订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具体工作;⑤省地灾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①执行省地灾应急指挥部的决定,负责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37⑶省地灾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组织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灾情核查和险情监测工作,对灾情、险情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现场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⑶省地灾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38⑷省地灾应急指挥部设立专家委员会,作为决策咨询机构。聘请省内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专家组成。省地灾应急指挥部专家委员会的职责是:根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和应急调查情况进行会商,对灾情险情发展趋势、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为启动应急预案、应急处置、结束应急期、灾后恢复重建、指挥决策等提供咨询意见。
⑷省地灾应急指挥部设立专家委员会,作为决策咨询机构。聘请省39⑸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省国土资源厅是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测、预警、接警、处置、结束环节的办事机构和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交流和报送;建立常规数据监测、风险分析与分级等制度;明确监测机构及监测项目;初步确定预警级别;负责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接警;向省应急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启动应急预案的初步建议;承担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应急处置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等工作;向省地灾应急指挥部提出结束应急状态的初步建议等。
⑸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省国土资源厅是突发性地质灾害预40省地灾应急指挥部的其他成员单位是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测、预警、接警、处置、结束环节的协作部门或参与部门,其中建设、水利、交通、铁路、安全生产监督、旅游部门还负有部门职责范围内工程设施及其所在地相关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报警、处置任务。
省地灾应急指挥部的其他成员单位是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测、预警、接41⑹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发改委、省公安厅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善后和灾后重建环节的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负责劳务、物资征用的补偿,提供灾后重建经费;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对需要治理的地质灾害进行立项治理;维护灾区社会治安,恢复灾区社会秩序等。省地灾应急指挥部的其他成员单位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在此环节的协作部门或参与单位。
⑹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发改委、省公安厅是突发性地质灾害42⑺发生特大型、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后,应在事发地设立现场应急指挥部,由省地灾应急指挥部派出工作组与当地人民政府共同组成,由事发地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现场总指挥,省应急工作组和当地国土资源、民政、建设、水利、交通、财政、公安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现场应急指挥部成员。现场应急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是:在省地灾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指挥突发性地质灾害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全面掌握灾情险情发展趋势,及时向省地灾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为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决策提出建议等。⑺发生特大型、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后,应在事发地设立现场应435、预警和预防机制⑴信息监测。建立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网络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落实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的监测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及时沟通和传送地质灾害综合信息。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汇总、综合各类监测信息,及时通报交流。
5、预警和预防机制44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为省国土资源厅的专业监测机构,承担省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全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采集、分析与发布,对全省群测群防网络和相关部门的地质灾害监测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建立全省地质灾害数据库,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分析、评估。
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为省国土资源厅的专业监测机构,承担省级地质45⑵信息报告。各县(市、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各部门的专业监测机构发现有关地质灾害信息,应当立即按速报程序向事发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接报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报告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情况紧急时,监测机构可以直接向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省应急联动中心报告。
⑵信息报告。各县(市、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各部门的46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报告单位或联系人,联系方式,报告时间,地质灾害(前兆)类型和特征,发生(发现)时间、地点和范围,损失和危害情况,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有关方面应当根据险情、灾情发生、发展的最新情况,及时进行后续报告。
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报告单位或联系人,联系方式,报告时间,地47⑶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或者发现重要征兆时,任何知情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通过电话或其他各种途径向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或省地灾应急指挥部报告。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报告,在2小时内向省地灾应急指挥部领导报告,重要情况同时报告省应急联动中心和国务院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⑶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或者发现重要征兆时,任何知情单位和个48⑷预警预防行动
①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②加强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③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
④建立地质灾害预报制度。
⑤及时处置灾情、险情报警信息。⑷预警预防行动49⑸预测预警支持系统。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按照“高效、快捷”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信息传输、分析处理为主要内容的预警服务系统及其技术支持平台,并与省应急联动中心和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预警服务系统实现联网互通,做到信息共享,提高预警能力。按照资源共享、运转正常、指挥有力的要求,依托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服务系统和技术支持平台,建立和完善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⑸预测预警支持系统。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按照“高效、快捷506、预警级别及发布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警级别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重(Ⅲ级)、一般(Ⅳ级)四级预警,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6、预警级别及发布51(1)Ⅰ级预警地质灾害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极大,将对公共安全形成极大威胁,社会影响特别巨大,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由省应急委员会决定启动Ⅰ级预警,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发布突发性地质灾害Ⅰ级(红色)预警公告。①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者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②波及2个以上设区市,危及众多人口的突发性、群发性地质灾害。③连续2天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5级的区域涉及2个以上设区市。(1)Ⅰ级预警52(2)Ⅱ级预警
地质灾害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将对公共安全形成严重威胁,社会影响巨大,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由省应急委员会决定启动Ⅱ级预警,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发布突发性地质灾害Ⅱ级(橙色)预警公告。
①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1亿元;②涉及2个设区市,危及众多人口的突发性、群发性地质灾害;③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5级的区域涉及2个设区市。
(2)Ⅱ级预警53(3)Ⅲ级预警地质灾害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大,将对公共安全形成较重威胁,社会影响较大,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由灾害可能发生地设区市应急委员会决定启动Ⅲ级预警,设区市地灾应急指挥部发布突发性地质灾害Ⅲ级(黄色)预警公告。①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②波及1个设区市,危及较多人口的突发性、群发性地质灾害;③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4级以上的区域涉及1个县(市、区)以上。
(3)Ⅲ级预警54(4)Ⅳ级预警
地质灾害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将对公共安全形成威胁,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由灾害可能发生地县级应急委员会决定启动Ⅳ级预警,县级地灾应急指挥部发布突发性地质灾害Ⅳ级(蓝色)预警公告。
①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②波及1个县(市、区)范围,危及较多人口的突发性、群发性地质灾害;③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4级以上的区域在1个县(市、区)范围内。
(4)Ⅳ级预警55(5)地质灾害险情缓解或者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消失,发布预警的地灾应急指挥部应当在报经同级应急委员会同意后,向社会宣布解除预警。有时效性的预警,有效期一过,预警自动解除。发布预警公告和宣布解除预警都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政府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发布。各级地灾应急指挥部发布预警公告和宣布解除预警的情况,应当及时向上一级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5)地质灾害险情缓解或者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消失,发567、应急响应
根据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等级、严重程度、危害和影响范围,按照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种不同程度分别设定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四个相应的响应等级。响应等级与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级别以及预警级别密切相关,但可能有所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分级响应程序为:
7、应急响应57(1)Ⅰ级响应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或者出现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省地灾应急指挥部立即依据省应急委员会的决定,迅速启动本应急预案,统一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部主要领导带领督导组赶赴事发地,指导、组织现场应急指挥部,进行应急处置。
(1)Ⅰ级响应58(2)Ⅱ级响应发生大型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大型地质灾害险情,省地灾应急指挥部依据省应急委员会的决定,迅速启动本应急预案,统一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部领导带领督导组赶赴事发地,指导、组织现场应急指挥部,进行应急处置。(2)Ⅱ级响应59(3)Ⅲ级响应发生中型地质灾害或者出现中型地质灾害险情,事发地设区市地灾应急指挥部依据同级应急委员会的决定,迅速启动市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统一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工作。市级地灾应急指挥部领导带领督导组赶赴事发地,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进行应急处置。
(3)Ⅲ级响应60(4)Ⅳ级响应发生小型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小型地质灾害险情,事发地县级地灾应急指挥部依据同级应急委员会的决定,迅速启动县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统一指挥调度应急工作。县级地灾应急指挥部领导带领工作组赶赴事发地,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进行应急处置。
(4)Ⅳ级响应61(5)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启动预案的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当及时向上一级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突发性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次生、衍生和耦合灾害。大型、特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处置过程中,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当及时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有关情况向国务院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省应急联动中心及相关部门通报。必要时,应向有关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通报。(5)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启动预案的地灾应急指挥部628、紧急处置程序(1)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或者出现紧急险情,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及时上报灾情、险情信息的同时,应当对灾情、险情进行先期应急处置,立即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全力抢救压埋人员,控制灾情、险情发展,避免引发次生、衍生和耦合灾害。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和地灾应急指挥部的要求,立即达到规定岗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8、紧急处置程序63在应急状态下,各级地灾应急指挥部及其现场应急指挥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紧急处置措施:
①划定危险区,禁止非抢险人员进入,疏散危险区的群众,必要时,可以依法强制疏散;②实行交通管制;③调用或征用社会单位或个人的车辆、设备、器材、物资。
在应急状态下,各级地灾应急指挥部及其现场应急指挥部可以根据实64(2)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突发性地质灾害报警,应当准确记录接警时间、报警人姓名、单位、联系电话,详细询问突发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危害范围、发展趋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与救护情况等。值班人员应当迅速提出处置意见,按程序呈送省地灾应急指挥部领导和省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并按照领导指示及相关程序迅速妥善处置。
(2)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突发性地质灾害报警,应当准确65接到特大型和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报告,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应当立即向省应急委员会领导报告,提出应急处置建议,同时将情况向国务院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根据省应急委员会启动预案的指令,迅速启动本预案,在灾害发生地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组织、协调、指挥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专业应急队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接到特大型和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报告,省地灾应急指挥66接到中型或小型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报告,省地灾应急指挥部领导可作出应急处置决定,由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向灾害发生地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部署应急工作,并随时与其保持联系,随时跟踪、掌握灾害发展趋势和现场救援情况。及时将应急处置情况向省应急委员会办公室报告。
接到中型或小型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报告,省地灾应急指挥部67(3)现场应急指挥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成因、规模、影响范围的调查,分析发展趋势和潜在危害,评估造成的财产损失,为指挥抢险和善后救助、补偿提供依据。
(3)现场应急指挥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突发性地质灾689、应急结束现场抢险工作完成,经专家会商或鉴定,地质灾害险情已消除、或者灾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相应应急等级管辖的地灾应急指挥部报经同级应急委员会批准后,发布结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状态公告。宣布应急状态结束后,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本预案的要求,及时补充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重新回到应急准备状态。9、应急结束6910、后期处置
(1)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结束后,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迅速采取措施,救济救助灾民,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统计灾害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评估、核实灾害造成的损失,报同级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
10、后期处置70(2)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结束后,各级地灾应急指挥部应当及时按照法定程序组织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向同级应急委员会和省地灾应急指挥部提交调查报告。调查内容应当包括: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经过及其规模、成因,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今后预防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对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明确诱发者应承担的责任并提出处理建议。依法需对有关责任单位或人员追究责任的,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2)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结束后,各级地灾应急指挥部应当及71(3)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结束后,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当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向省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和省地灾应急指挥部提交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应当包括: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发生的原因,应急处置的过程(包括各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功效),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和改进应急处置措施的建议,评估本应急预案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的作用,并针对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
(3)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结束后,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7211、保障措施(1)信息保障。加快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全省地质灾害信息和应急救援力量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指数和等级标准,规范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的采集、分析、发布、报送制度和程序。11、保障措施73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估、处理,并按规定报送月报、年报;重要信息和已报信息的变更应当立即报送。省、市、县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其成员单位都应当及时收集、掌握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并加以综合集成、分析、评估、处理,及时、准确地为应急处置指挥决策、咨询提供文字、音像等形式的基础资料、数据。
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的收集、整理74(2)应急队伍保障。在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中,依靠公安、消防、医疗、矿山救护等基本应急救援队伍,依靠和发挥军队、武警部队的骨干和突击队作用,发挥预备役部队、民兵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2)应急队伍保障。在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中,依靠公安、消防、75(3)应急技术保障。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省地灾应急指挥部组织专家委员会立即赶赴灾害现场,调查灾害成因类型、规模、诱发因素和影响范围及造成的损失;监测灾情,实时掌握灾情动态,及时分析、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危害,提出应急防治对策、措施。
(3)应急技术保障。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省地灾应急指挥部组织76(4)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治安、物资、经费和社会动员、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4)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治安、物资、经费和社会动员、紧急避77(四)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包括下列内容: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四)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年度地质78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对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体部署。由于影响地质灾害的气候因素、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变化,每年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都有所不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在认真分析和总结了当地地质灾害发生规律、特点和上年灾害发生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对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体部署。由于影79不同级别防治方案的侧重不同,省级防治方案以区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宏观防灾决策为主,同时兼顾重大灾害点的预报和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市、县级防治方案以具体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避险、减灾措施为主,主要强调具体灾害发生前,受威胁的单位、个人应采取的避灾措施。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不同级别防治方案的侧重不同,省级防治方案以区域地质灾害趋势预801、辖区内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特征和主要隐患点,上年度地质灾害的分布、灾情以及各隐患点的稳定状况。2、依据降水趋势,预测当年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主要地段、灾种、重要灾害等的发生趋势及分布情况,圈定重点防范区范围,并具体落实到乡镇、村、居民点以及建设工程。1、辖区内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特征和主要隐患点,上年度地质灾813、确定重点防范期,一般情况,我省的4月至7月的主汛期也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及时进入重点防范工作状态,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损失。4、明确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措施,包括行政管理、监测预报、工程治理与应急治理、生物防治和资金保障措施、抢险救灾措施、避让措施等,要坚持“以人为本”,预先选好受地质灾害威胁居民避让的安全地点、撤离路线和预警信号。3、确定重点防范期,一般情况,我省的4月至7月的主汛期也是滑825、按照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和防灾具体业务管理工作,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关的其他部门,要按照同级政府的部署和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的原则,具体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机构和监测、预警单位和责任人。5、按照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各级83(五)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的要求,省、市、县和乡、村各级要加强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五)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84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各级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导下,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对地质灾害前兆和动态进行简易监测,实现及时发现、快速预警和有效避灾的一种主动防灾措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组织形式;是指以单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为监测预警基本单元,按照现行的村、乡(镇)、县(市、区)三级管辖体制,对地质灾害实施分级管理的一种防灾工作体制。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85从近年来省、内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践经验看,群测群防确实是减轻地质灾害危害的一种重要手段;针对我省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和矿山的特点,又尤其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我们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这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从近年来省、内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践经验看,群测群防确实是862、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组织管理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应协调、整合本辖区的防灾资源,保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顺利开展。2、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组织管理87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领导下,要把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当作本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通过健全制度、严格培训、加强指导和强化监督、管理等措施,把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主88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由县级管理机构、乡、村、群测群防点,以及相关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必要的管理制度所组成。县级行政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在县级人民政府和设区市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下,由各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乡、村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在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乡政府、村委会组织广大群众,针对本行政村的具体地灾隐患点,实施群测群防工作。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由县级管理机构、乡、村、群测群防点,以及893、开展群测群防工作的区域:凡地质环境具备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条件,村镇、厂矿等人口聚居区,或处于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影响范围内的区域,都应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动态变化能够处于有效监控之下,为科学预警和及时避灾创造条件。3、开展群测群防工作的区域:凡地质环境具备发生崩塌、滑坡、泥904、监测点的确定:(1)已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点。现状处于不稳定状态,其活动范围内有村庄、学校、厂矿等人口聚居区分布的已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点;(2)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段。自然或人为致灾地质作用活跃,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可能性大,并对村庄、学校、厂矿等人口聚居区构成威胁的地段。4、监测点的确定:91地质灾害警示牌滑坡简易监测装置地质灾害警示牌92厂矿和建设工程管理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由厂矿和建设工程活动加剧、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危害范围又可能对厂矿和建设工程管理区外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时,由厂矿和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相关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与厂矿相类似,其它企事业单位对与之相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样具有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厂矿和其它企事业单位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都应主动接受辖区地方政府的领导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厂矿和建设工程管理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由厂矿和建设工程935、县级群测群防管理机构工作任务:(1)制订本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和成灾后果的严重程度,确定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重点乡镇和厂矿;提出重点区和重要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要求。(2)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培训本县群测群防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面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5、县级群测群防管理机构工作任务:94(3)在汛前和汛期,对地质灾害重点区和重要隐患点进行巡查,检查群测群防工作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4)对本县地质灾害隐患和群测群防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对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活动规律、重要隐患点的变化动态,进行年际趋势分析,每年向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年度群测群防工作建议。(5)组织开展群测群防工作总结和经验推广工作。表彰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和运行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3)在汛前和汛期,对地质灾害重点区和重要隐患点进行巡查,956、乡、村和群测群防点的工作任务:(1)按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地质灾害群众监测和防范工作。(2)根据隐患点具体情况,选定临时避灾场地和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准备预警器具;向受威胁的村民发放地质灾害避灾明白卡。6、乡、村和群测群防点的工作任务:96(3)按要求做好隐患点的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对隐患点进行变化动态的趋势分析,根据变化动态情况,及时布置、调整监测工作,并将布置和调整情况及时报告上级管理机构。(4)按照上级预警命令,及时组织群众疏散避灾;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直接组织群众避灾自救。(3)按要求做好隐患点的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对隐患点进行变97(五)健全落实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逐级落实好汛期值班、险情巡查、应急调查、灾情速报等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1、汛期值班制度汛期是我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高发期,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群测群防管理机构要建立值班制度,公布值班地点和联系电话。分管领导和有关负责人要24小时开通手机。各群测群防点要有可靠的通讯设备或措施。(五)健全落实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982、险情巡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是群测群防工作的核心内容。县级群测群防管理机构在汛期要组织乡、村干部对本辖区内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视检查,确保群测群防工作的正常开展。重大地灾隐患点的汛期巡查要由领导带班,骨干监测人员要轮流值班,严密监视险情变化,按要求做好监测记录;发现临灾前兆要立即报警,并及时组织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2、险情巡查制度993、应急调查制度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紧急险情,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灾害现场,开展应急调查,调查灾害的类型、规模、诱发原因,核实灾情,监测灾害发展动向,参与抢险救灾提出应急处置方案,指导科学抢险救灾。
3、应急调查制度1004、灾情速报制度出现灾情或者在巡查过程中发现临灾前兆等紧急情况,在及时采取防灾措施的同时,还应尽快按照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一旦灾情发生,要尽快调查损失情况并逐级报告。4、灾情速报制度101(六)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六)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02《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103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要求:一是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落实工作,在用地审批和规划审查中应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104二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对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三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应当由具有资格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进行技术审查,并由专家组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四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实行备案制度。五是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城镇规划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管理,根据实际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二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对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05按照《条例》和69号文件规定,以下地区或地段进行工程建设和城乡规划应当事先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地质灾害易发区(包括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或者易发区和次)易发区和次易发区;2)非易发区中的局部地段如:坡度大于25度的斜坡、泥石流沟口、可溶岩隐伏区、地下矿山开采区。在国土资源部的公开办事程序中按照《条例》和69号文件规定,以下地区或地段进行工程建设和城106“征地审批程序”中在专项审查阶段有地质灾害情况审查“征地审批审批要件”第十一项为是否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证明材料;第十二项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审核意见。“征地审批程序”中在专项审查阶段有地质灾害情况审查107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流程图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流程图108省国土资源厅制定了《江西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江西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江西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技术审查基本要求(试行)》。审定并公布了“江西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评审专家库”首批入选专家名单。省国土资源厅制定了《江西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备案管理暂行109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备案管理暂行办法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避免和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是建设工程一项重要的法定前置工作。实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备案制度,是确保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得以贯彻实施的措施,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在用地审批和规划审批等重要环节中加强监督管理。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备案管理暂行办法1)地质灾害危险性1102)适用范围:本省行政区范围内的新建、扩建工程项目和各类规划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的备案。2)适用范围:本省行政区范围内的新建、扩建工程项目和各类规111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实行分级备案。一级评估成果和矿山工程、水利工程、地下硐室工程项目的评估成果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二级(矿山、水利、地下硐室工程项目除外)评估成果报所在设区市国土资源(矿产资源管理)局备案。三级(矿山、水利、地下硐室工程项目除外)评估成果报所在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跨设区市、县(市)行政区的建设项目的评估成果,报共同的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实行分级备案。一级评估成果和矿山112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级别,根据建设项目重要性和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按照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确定。建设项目规模等级以立项批文或者项目设计为依据,大型项目为重要建设项目、中型为较重要建设项目、小型为一般建设项目。各行业建设项目规模分级标准参照建设部工程设计分级标准,矿山开发项目规模分级按国土资源部矿山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无法确定建设项目规模的,按照用地面积确定其项目重要性等级,即用地面积20公顷以上为重要建设项目,20~5公顷为较重要建设项目,5公顷以下为一般建设项目。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级别,根据建设项目重要性和地质环境复1135)备案工作程序框图5)备案工作程序框图114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通过专家组审查后,评估单位应在一个月内到相应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通过专家组审查后,评估单位应在一个115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备案应由提交如下材料: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说明书)”一式7份,电子文档一式2份(2)“江西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备案登记表”一式7份,电子文档一式2份。备案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说明书)和备案登记表加盖备案专用印章后返还评估单位各5份。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备案应由提交如下材料:116(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要件①责任表②资质证书复印件③评估协议书④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备案登记表⑤专家组技术审查意见⑥评估单位审查意见⑦报告目录⑧报告正文⑨照片、附图、附件等(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要件117(4)江西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备案登记表(4)江西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备案登记表118地质环境管理课件119(5)备案登记表填表说明
①备案编号:由受理备案的部门填写。由10个字母及数字组成,编号规则为:第1位:评估级别,用罗马数字表示;第2位:备案的设区市代码,用大写字母表示,南昌市为A,赣州市为B,宜春市为C,吉安市为D,上饶市为E,抚州市为F,九江市为G,新余市为K,萍乡市为J,景德镇市为H,鹰潭市为L;省厅备案为0(5)备案登记表填表说明120第3、4位:三级评估成果备案的县、市、区代码,用县、市、区名称前2个中文字的第1个拼音小写字母表示,如信丰县为xf;设区市备案为00;第5~8位:备案的年份;第9、10位:备案的顺序号,由备案单位按受理顺序编号;例如:信丰县国土资源局备案的第5项评估成果的编号为:ⅢBxf200405上饶市国土资源局备案的第11项评估成果的编号为:ⅡE00200411第3、4位:三级评估成果备案的县、市、区代码,用县、市、区名121②建设项目:填写建设项目名称或规划区名称。③评估级别:严格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规定,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确定的评估级别。用Ⅰ级、Ⅱ级、Ⅲ级表示。②建设项目:填写建设项目名称或规划区名称。122④评估单位:承担评估工作的单位名称,须持有国土资源部要求的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相应资质等级证书。⑤备案时间:评估单位报送备案的年月日。④评估单位:承担评估工作的单位名称,须持有国土资源部要求的从123⑥表1基本情况表用地性质及面积:按照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分类(试行)”填写,一般按三级分类,部分(如21、23、25、27)可按二级分类。规划区填写规划区级别,如县级城镇规划区、县级开发区、……。面积用公顷表示。评估资质:填写资质名称、等级和资质证书编号。⑥表1基本情况表124地址:用地具体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如涉及几个乡、村应分别列出。地理位置:用经纬度区间表示,精确到秒或分。用地或规划范围图:在地形地理底图上标出用地或规划范围外廓,并标注主要拐点坐标。地址:用地具体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如涉及几个乡、村应分别列出。125②表2评估主要结论评估主要结论:扼要说明评估级别确定依据、评估资料基础,概述针对具体灾种的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和建设适宜性的结论性意见和主要建议。由报告主编人签名负责。专家组审查结论:概括审查的结论性意见,由专家组组长签名负责。另附专家组成员签名的书面审查意见书。②表2评估主要结论126③表4有关承诺及备案意见评估单位对评估结论负责的承诺建设单位或规划单位按评估结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承诺③表4有关承诺及备案意见127备案意见:备案意见:1288)受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备案,应对评估单位资质、评估级别、评估结论和审查结论、评审专家资格、评估单位和建设单位的承诺以及备案资料等进行审查。符合以下规定、要件齐全的予以备案:8)受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备案,应对评估单位资质、评估级129(1)评估单位必须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相应资质等级。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之前,暂时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质,甲级单位可以承担一、二、三级评估,乙级单位可以承担二、三级评估,丙级单位可以承担三级评估。严禁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或者评估单位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
(1)评估单位必须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相应资质等级。在国130(2)评估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正确确定评估级别,评估成果应有明确的评估结论。
(3)评估成果的技术审查由建设单位组织或者建设单位委托评估单位组织专家评审组进行。专家评审组应由省国土资源厅认可的具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评审资格的技术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应对评估成果提出明确的书面审查意见。
(2)评估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131(4)评审专家组成员数量应符合以下规定:一级评估报告应有5—7名专家、二级评估报告应有3—5名专家、三级评估报告一般应有3名专家。不具备省国土资源厅认可资格的专家的审查为无效审查。实行评审专家回避制度,专家评审组中不得有评估单位的技术专家或者与评估项目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技术专家。(4)评审专家组成员数量应符合以下规定:一级评估报告应有5—132(5)备案表中评估单位对评估成果所依据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评估意见与结论的正确性负责的承诺明确。建设(规划)单位对做好本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承诺明确。
(5)备案表中评估单位对评估成果所依据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1339)未经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不能提交建设单位或规划单位使用,不能作为可行性研究或规划编制的依据。
10)受理备案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备案后5个工作日内,将备案材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电子文档1份,备案登记表电子文档和纸质各1份)抄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查。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同时将三级评估成果备案登记表(电子文档)抄报设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查。
9)未经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不能提交建设13411)
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对下级评估成果备案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可以由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代行备案职责:①没有专门地质环境管理人员负责备案工作的;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备案范围备案的;③为不符合要求的评估成果备案的;④不按规定抄报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查的。11)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对下级评估成果备案工作进行检135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评审专家库,是指经过省国土资源厅审查认可,有资格担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技术审查工作的专业技术专家人才库。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地质灾害危险性1361)评审专家的基本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廉洁自律,秉公办事,能够自觉遵守评审工作纪律,客观、公正履行评审职责;(2)具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岩土工程专业高级技术职称;(3)熟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作标准及各类建设项目的技术规范、规程;1)评审专家的基本条件:137(4)担任过2项以上大型或4项以上中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或相关工程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或者担任过3项以上大中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或成果评审的主审专家,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能够较全面、较深入分析判断和解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问题;(5)身体健康,能胜任评审工作和野外核查工作。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岁。
(4)担任过2项以上大型或4项以上中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或相1382)评审专家依照其专业工作范围分两类:(1)综合类评审专家:从事过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基础性调查评价工作,并从事过多种类型建设工程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评价工作,有较扎实和较广泛专业领域的知识与经验的专家。2)评审专家依照其专业工作范围分两类:139(2)专门类评审专家:有较扎实的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岩土工程基础理论知识,长期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如公路建设、铁路建设、矿山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工业及民用建设等)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评价工作,有某一专业门类经验的专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技术审查工作,应当根据评估项目类型、规模、项目重要性和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合理确定评审专家组综合类专家和专门类专家的专业结构及比例。
(2)专门类评审专家:有较扎实的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1403)建设单位(或建设单位委托评估单位)组织或委托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技术审查时,应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评审专家库中选聘评审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明确专家组组长,由专家组组长负责组织技术评审工作。评审专家组对评审结论负责。评估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影响和干扰专家评审组的技术评审工作。未经省国土资源厅认可的评审专家所进行的技术审查无效。
3)建设单位(或建设单位委托评估单位)组织或委托进行地质灾害1414)评审专家实行回避制度,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当回避:(1)评审专家所在单位的评估成果;(2)参与工作或被聘为技术指导的评估成果;(3)存在可能影响对评估成果客观、公正审查的其他关系的。
4)评审专家实行回避制度,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当回避:1425)专家评审组对对评估单位完成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所进行的技术质量监督性的技术审查。应当按照《江西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技术审查基本要求》进行。5)专家评审组对对评估单位完成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所进行143(七)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防治单位资质管理有三方面的规定:(1)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单位和承担专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资质审查合格,取得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业务。(七)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防治144(2)禁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和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承揽业务。禁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和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业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变造、买卖资质证书。
(3)对违反条例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规定了相应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资质证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和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的处罚(2)禁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和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1452、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种类(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单位资质(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单位资质(4)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资质(5)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3、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等级和业务工作范围甲级——一、二、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大、中、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乙级——二、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中、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丙级——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2、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种类146(八)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理1、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特大型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灾害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治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其他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
(八)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理1、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特大型地质灾害1472、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责任单位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后认定。
2、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1483、地质灾害分级地质灾害灾情、隐患点险情分级对照表级别地质灾害灾情分级标准地质灾害隐患点分级标准死亡和失踪人员直接经济损失直接威胁人数潜在经济损失特大型>30人>1000万元>1000人>1亿元大型10~30人500~1000万元500~1000人5000~1亿元中型3~10人100~500万元100~500人500~5000万元小型<3人<100万元<100人<500万元3、地质灾害分级地质灾害灾情、隐患点险情分级对照表级别地质灾1494、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申报(1)特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申报条件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特大型的地质灾害;或者直接威胁县级以上城市(镇)及其规划区、行政机关、学校和市政公共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2)申报程序进行勘查——编制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县级以上政府行文向上级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逐级申报4、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申报1505、治理工程立项申报材料(1)县级人民政府申请立项文件(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5、治理工程立项申报材料1515、治理项目管理要点(1)确定项目业主单位(2)确定设计、施工、监理单位(3)编制施工方案和施工图设计(4)专家论证方案、审查设计,项目主管部门批复设计(5)设计会审与制定施工方案,监理规划(6)治理工程施工、监理(7)编制竣工报告、监理报告、决算书(8)业主和设计、施工、监理联合对治理工程进行初步验收(9)竣工验收、工程决算、资金审计、资料归档5、治理项目管理要点152二、地质遗迹保护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的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二、地质遗迹保护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的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内外动力153(一)地质遗迹包括:1、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含副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2、对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微体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与产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动遗迹。3、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溶、丹霞、黄土、雅丹、花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山、陨石、鸣沙、海岸等奇特地质景观。(一)地质遗迹包括:1544、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5、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矿泉、矿泥、地下水活动痕迹以及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6、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7、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4、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155(二)地质遗迹保护管理的法规、文件:1、自然保护区条例2、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3、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4、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二)地质遗迹保护管理的法规、文件:156江西省地质遗迹资源种类丰富、数量多、分布广,根据初步调查成果,全省已知地质遗迹528处,大致可以分为典型地质地貌景观、古生物化石、重要地质剖面、典型构造形迹、第四纪冰川遗迹、重要矿业遗迹、具有特殊意义的矿产、重要湿地、孑遗植物及古人类遗迹等20多种类型。经初步评估,拥有世界性意义的地质遗迹11处、全国性意义的26处、区域性意义的53处。江西省地质遗迹资源种类丰富、数量多、分布广,根据初步调查成果157地质遗迹的保护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建立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一种是建设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有两种形式:158(三)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1、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建设原则1)实行分类、分级保护的原则。逐步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及保护地)。2)“区别对待、突出重点”的原则。对重要地质遗迹进行重点保护,对濒危地质遗迹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具有全国和世界意义的地质遗迹建设国家级保护区。对于分布面积小、类型单一的重要地质遗迹,因地制宜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地(点)。3)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对地质遗迹进行有效保护。
(三)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1、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建设原则1592、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有: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古生物化石及其产地、古人类遗址、采矿遗址、特殊矿物与岩石产地、重要的地层剖面、岩石剖面和地质构造剖面等,
2、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有:1603、保护区的等级按照《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等级划分标准,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3个保护级别。
3、保护区的等级1614、保护区建设程序:包括申报、专家评审、主管部门审批程序,综合考察、保护规划、管理机构建设、基础建设、制度建设、界碑和标志、标识系统建设等。4、保护区建设程序:162(四)地质公园1997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会议上通过“创建独特地质特征的地质遗迹全球网络”,并于1999年4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156次会议上通过议程,决定启动“世界地质公园计划”。2002年5月颁布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1999年11月,国土资源部在威海会议上决定建立地质公园。(四)地质公园163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考古、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景观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地质遗迹的重点保护区和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1641、建设地质公园的主要目的:1)有效保护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2)开展广泛的地球科学教育,向公众普及地球历史知识和环境知识,使公众增强对地质遗迹价值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3)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支持合理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开展旅游活动,使当地人民切实受益,从而不断提高保护和合理利用地质遗迹的积极性,推动地质遗迹保护事业的发展。
1、建设地质公园的主要目的:1651)地质公园的基本条件和分级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典型地质科学意义,且具有较高的观赏、旅游价值和一定自养能力的地质遗迹区,可以申报建设地质公园。在国际、国内具有典型地质科学意义的省级地质公园,可以申报国家地质公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山学院《电影编剧》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黄山学院《单片机原理及应用》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自动控制原理》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中外文化交流专题》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羽毛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做视频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工学院《汽车理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6505T193-2024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 建筑装饰空间规划与布局设计案例考核试卷
- 家政服务合同终止协议
- DZ∕T 0295-2016 土地质量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正式版)
- 肾内科相关专业知识:肾内科测试题(题库版)
- 民族民间体育知到智慧树网课答案
- 2024年医院见习护士聘用合同(二篇)
- JT-T 1488-2024 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服务规范
- 手术室患者安全转运
- 地面工程油气集输工艺介绍
- 出口退税“一本通”电子手册
- 安全管理人员个人述职
- 小区消防演练方案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