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19课南朝诗两首学习目标1。梳理识记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课文名句。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品赏佳句.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虬() (2)怍()(3)徇禄() (4)卧疴()(5)衾() (6)褰开()(7)岖嵚() (8)祁祁()(9)豳歌() (10)谢朓()(11)灞涘() (12)飞甍()(13)流霰() (14)鬒()答案(1)qiú(2)zuò(3)xùn(4)kē(5)qīn(6)qiān(7)qīn(8)qí(9)bīn(10)tiǎo(11)sì(12)ménɡ(13)xiàn(14)zhě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薄霄愧云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栖川怍渊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进德智所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徇禄反穷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卧疴对空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褰开暂窥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举目眺岖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祁祁伤豳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萋萋感楚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无闷征在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灞涘望长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白日丽飞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澄江静如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杂英满芳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去矣方滞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谁能鬒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迫近(2)惭愧(3)增进道德,文中指仕途上的进取(4)追求禄位(5)病(6)揭开帷帘,打开窗子(7)山势险峻的样子(8)众多的样子(9)茂盛的样子(10)验证,证明(11)水边(12)屋脊(13)白绸(14)芳草遍地的郊野(15)久留(16)黑色的头发2.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祁祁伤豳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萋萋感楚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白日丽飞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使动用法,使……悲伤(2)使动用法,使……感伤(3)使动用法,使……明丽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谁能鬒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闷征在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宾语前置句,应为“谁能不变鬒”。(2)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无闷在今征”。4.翻译下列句子(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高飞的鸿鸟发出悠远的鸣声。(2)倾耳聆听海上汹涌的波涛,放眼眺望险峻的山峰.(3)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可见。三、名言警句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4.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一、作者简介(1)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2)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南朝齐代诗人。父亲为官散骑侍郎,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朓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499年,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朓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在山水诗上,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二、背景展示(1)《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的“池”是他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三山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陵到长安的距离。课堂导语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谢朓,出身贵族,他的经历、思想以及创作方法都与谢灵运有许多类似之处,又与谢灵运同族,故称“小谢”。他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诗歌对自然景色描写细致、生动,风格秀丽、清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代表作《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登池上楼》共分为三层,请在图中①处写出第三层的主要内容。(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共分为两层,请在图中②处写出第二层的内容。登池上楼eq\b\lc\{\rc\(\a\vs4\al\co1(第一层1~8句:描写自己的人生境遇,第二层9~16句:写登楼所见景象,第三层17~22句:①))晚登三山还望京邑eq\b\lc\{\rc\(\a\vs4\al\co1(第一层1~8句:写晚登三山远望京邑所见美景,第二层9~14句:②))答案(1)①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2)②直接抒写去国怀乡之情(一)《登池上楼》1.诗人欣赏到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欣赏到了波澜、山峰、阳光、池塘、春草、园柳、鸣禽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温暖、色彩明丽、充满生机的春色图。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生”和“变"好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生”是生长的意思,在此处显得极有活力。“变"充分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柳树上增加了很多鸟声的情景,突出了由冬到春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诗人对景物的细致观察。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诗人感到不满和无奈;另一方面,诗人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但是诗人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4.“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这几句诗妙在何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澄清、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美景的热爱和留恋。技巧高超:色彩搭配和谐,晚霞之红艳、澄江之碧透交相辉映;动静有机结合,归鸟之喧闹、野花之茂盛互为映衬。加之用了两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将霞光比喻成彩锦,将澄江比喻成白绸,令人感到美不胜收。5.诗人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景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等。动景:喧闹的小鸟.(2)调动多种感官: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3)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锦,澄江像白绸。6.诗人描写美景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描写美景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对京城的留恋.景色越好,诗人就越舍不得离开,下文就自然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有人说谢灵运的山水诗很美,也有人说他的诗并不美.请谈一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谢灵运的山水诗确实很美,诗歌语言富丽,文辞华美。如《登池上楼》中对春色的描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准确地捕捉了具有代表性的初春景物的形象特点,画面清新明丽,言辞优美华丽。(观点二)谢灵运的诗虽然描写工细,但不免有人工雕琢之感。如《登池上楼》,他旨在从外物远景的角度寻求自我解脱,然而由于过分逼真地再现自然,反而失去了山水之乐,终不如陶渊明诗的自然天成。对比“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两句,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色彩相对,绮彩练白,对比鲜明;二是动静相对,霞动江静,动静相谐.再如《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婚前忠厚与婚后变节也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主人公的无情无义、“二三其德"。技巧点拨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常见的对比手法有两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时间上纵向发展的比较是纵比;把不同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我们称之为横比.这种手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迁移运用请以“我爱我的家乡”为话题,运用对比手法,写一个散文片段。20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我爱我的家乡,虽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但是每家门口挂着的红灯笼一样照亮着行路;我爱我的家乡,虽然,我的家乡没有大超市,但是村落中散布的杂货店同样带来生活的滋味;我爱我的家乡,虽然,我的家乡没有大舞台,但是麦场空地上搭起的小戏棚同样引来阵阵笑声。你看,飞机划过天空留下的痕迹,不正像父辈挥鞭扶犁在大地上翻开的新沟吗?淳朴勤劳的家乡人,正在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着美好的图景!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运用示例晚饭后漫步,徜徉于江边。极目眺望,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江面;江水静静地流向远方.触景生情,脑海中顿时跳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心中暗叹谢朓写景之绝、用词之妙;对古代诗词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选自高考作文《寻觅古典诗歌之美》)2.课外素材寒风挡不住回家过年的脚步2月2日清晨6时多,寒风阵阵,户外温度不足10摄氏度,平时十分繁忙的街道显得格外静谧,但在市区的主要交通要道上,沿路随处可见像候鸟一样返乡的“摩托大军"的身影。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头戴头盔,身穿雨衣,戴着手套,脚上还裹着塑料袋御寒,炽热的亲情让他们执着地冒着严寒骑行数百公里回家过年。在国道206线玉湖段,记者看到“摩托大军”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路途的艰辛、回家的兴奋全都写在他们脸上,而摩托车后座用薄膜紧紧包裹着的行囊,装满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对亲人的思念以及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艰难.在休息站,来自江西会昌的王小丹与妻子享受着热气腾腾的方便面和休息站提供的免费面包,补充着体力和热量.王小丹告诉记者,因为坐车比较麻烦,且花费较大,这几年,他都是与妻子开着摩托车回家。“今天早上,我们俩5点多就起床准备了,希望能早一点到家!"说话间,王小丹的眼里充满了期待。“摩托大军"中,除了夫妻档,还不乏“90后"兄弟档相约而行.与父辈图省钱图方便不同,他们认为骑行300多公里回家不仅是一种很酷的驾车体验,更将成为人生中难忘的经历。选材感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平安归来是亲人对游子的最大期盼。回家是温暖的,所以,出发地与家之间的春运之路,理应是让人体面而充满期待的。当然,摩托车毕竟属于危险的交通工具,再加上长时间骑行,难免有劳顿、颠簸、疲惫。为此,面对寒冷的天气,期盼骑摩托车返乡的人们,速度放慢一点,还要注意及时休息.另外,我们期盼交通部门能为春运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出行方式,因为骑摩托车返乡毕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阅读山水每当吟诵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时,我心中就不禁会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我崇敬巍峨的东岳泰山,险峻的西岳华山,魁伟的北岳恒山,俏丽的南岳衡山,雄壮的中岳嵩山;我依恋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雄浑之水,长江的滚滚东逝之水;我更怀恋哺育我长大、塑造我性格的桂林山水。阅读山水,首先要读懂山水的性情。山水各有性格: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美随波逐流.山的哲学意味着正直,水的哲学意味着机智.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青云直上,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山以执着挺拔表现力度,水以畅达柔顺显示智慧。山的风格简洁挺拔,直视苍穹;水的个性丰富飘逸,潇洒从容.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仁者爱山,志在于山的博大和丰富中积蓄锤炼自己深沉宽厚的仁爱之心;智者乐水,志在让碧波清流濯洗自己的理智和机敏。山水互补,山衬托水使其端庄,水滋养山使其丰满。只要走进大自然,就会有所收获。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尝尝清冽的山泉,丰润的荔枝,甘甜的香芒;看看鲜红的桃花,透红的杜鹃,粉红的木棉,听听小鸟的欢声;也可以尽情地躺在青草地上,晒着暖暖的太阳,看山鹰盘旋,看云舒云卷;或坐在金黄的河滩上,手握着沙儿,任流水托着双脚,倾听溪流的心事,感受那水的柔情;或沐着清亮的月光,迎着夜风数星星,遥看牛郎织女,念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间或做个美梦,让温暖溢在心中,让微笑浮在腮边……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不要介意曾有的创伤,不要介意世俗的眼光,多一份真情,多一份真诚,让疲惫的身心靠在宁静的港湾,在安静中汲取生命的力量。因此,置身自然,阅读山水,感悟山水,心情就会清爽无比。中华的山水无处不有,无所不在。置身那翠绿青山、葱郁林木,就会觉得清凉的空气在身边缓缓地流动,心中只有山的碧绿、云的洁白、水的湛蓝、人的欢笑,就会被这人与自然和谐的神韵浸润;走到自然的大森林,当凝视被阳光抚摸的满山翠绿森林,聆听山涧欢快的潺潺流水声,那山与水天衣无缝的精美结合都会把每个人陶醉。清代张潮曰:“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这让我既阅读诗书,又忘情山水.事实上,读山读水,不应固执于山或追逐于水,最佳的选择是融山水于一体,汲取山的刚直,水的柔韧。这正如人生的一种境界,既不在山,也不在水,而在于山水之间也。诚如放舟桂林山水,一派空蒙,境界博大,意象无穷,心胸旷远空阔,好似与天地共久远,所见之水“无波”“无脉”,所看之山“无峰”“无顶”,实际的不高不远之山与不阔不远之水,在感觉中成了高远之山与阔远之水,使每个人感受到了空阔无边、高远无限的美丽意境.许多人以攀越名山大川为乐事,在我看来,人生重要的是坚强无畏地征服眼前所面临的任何一种困难,并且把抗争奋进的过程当作一种乐趣。当日复一日的逾越已成为一种生命本色,那么“一览众山小”的巍峨和“似水年华”的青春也只不过是另一种攀登和摆设罢了.空闲时,忘情山水吧.读后启悟本文构思沉着,思路清晰.读懂山水的性情——走进大自然-—忘情山水。素材信手拈来,文笔轻松活泼。开篇运用“刘禹锡”有关山水的名句,引出山水与人文的关系。“五岳”、“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山水与文化的融合已达极致。阅读山水,读出山的“正直”、“力度”,读出水的“机智”、“智慧",读出山水的“神韵"。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们已经赋予了山水以中华文化的品格,山水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已具哲学意味。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十二--友善(2)1.[名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北宋·张载《正蒙·乾称》[译文]百姓,都是我的兄弟姊妹;万物,与我都是天地所生。[解读]张载是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发扬儒家的仁义修身等思想,主张将自我的完善与对社会的使命相结合,提出了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语录中》)的人生理想,为后世所推崇。《正蒙》是张载用以阐述哲学理论的著作,其中《乾称》中的部分文字,通过阐发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点,强调了仁爱的培养要从个体向家庭推广,并进而影响社会。这篇文字被张载刻在其教育学堂的西面墙壁上,因此又称《西铭》。在他看来,天地万物既然是一体,因此人与人之间就应当相互友善对待,相亲相爱,这样才是天地的本来状态,人类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这一观点对中国文化影响极大,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都对之有所继承和发扬。2.[名句]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室宁,为善事者子孙兴.——明·方孝孺《幼仪杂箴二十首·柱铭》[译文]和善良的人交友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心存善念的人家族能够和谐安宁,做善事的人子孙能够繁衍兴盛.[解读]明代大学者方孝孺,因为卷入了明成祖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权争夺,成为政治牺牲品,被夺取政权的朱棣“灭十族",制造了当时的大惨案。他之所以能够在政权更替中坚持拥护朱允炆的“正统”信念,正是由儒家思想的道义观所决定的.胡适先生曾高度评价:“方孝孺是明初一个了不起的人。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是我们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有为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方孝孺认为好人会有好报,虽然他的人生结局悲惨,但他的美名传扬千古,“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这正是善良的终极价值。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飞鸿响远音 远音:悠远的鸣声B.徇禄反穷海 徇禄:追求禄位C.初景革绪风 绪风:不好的情绪D.去矣方滞淫 滞淫:久留答案C解析绪风:指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B.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C.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D.冬雷震震,夏雨雪.答案B解析A项“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明丽”。C项“伤”“感”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悲伤”,“使……感伤”。D项“雨”是名词用作动词,“降下,落下”.3.下列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B.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C.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D.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答案C解析C项两句中相对的词语都不能形成对仗,所以不能构成对偶。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水池的堤岸上生长着春草,园柳中的群鸟也变换了鸣叫声.(2)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绸。喧闹的鸟儿覆盖了春天的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谢灵运《登池上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进仕退隐皆难的困境。(2)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直接描绘新春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以比喻的方式描绘晚霞、江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课内阅读强化(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登池上楼谢灵运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与“薄霄愧云浮”中的“薄”相同的一项是()A.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B.薄田十五顷C.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D.日薄西山答案D解析“薄霄愧云浮”中的“薄"是“迫近、逼近”的意思,D项与之含义相同.A项“薄"是“微薄"的意思。B项“薄"是“土地不肥沃"的意思.C项“薄”是“厚度小”的意思。7.诗的开头两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第一句写俯视园池,不禁联想到潜游的虬龙怜惜自己美好的姿态。一个“媚”字,生动地描绘出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第二句写仰视高空,想象飞鸿振翅高飞而扬音九霄,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自由自在的理想蓝图,这正与下文诗人当时进退维谷的尴尬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解析分析可知,这两句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具体鉴赏时,可从手法产生的效果、作用等方面入手。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8.“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两句描写了都城的繁华景象。“白日”指傍晚的日光.“丽"字描绘出飞甍在落日中显得愈加明丽辉煌的情景。“参差”二字既写出了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皆可见”三字则暗中传达出诗人远望繁华都城时神情的专注。解析所要分析的两句诗描绘的是诗人远望所见,而诗句中的“白日"“丽”“参差"“皆可见”等,应该作为重点分析的对象。“白日”“丽"“参差”写出了都城的繁华,“皆可见”写出了诗人远望京城时的专注神情。9.简析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诗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建康时登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眷恋京城的情感。解析作答时,一定要通读全诗,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再结合诗的标题及“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等句子进行分析。三、课外阅读拓展(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悼亡[南朝]沈约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前四句是说去年秋天十五的月亮,今年秋天又照着雕梁;今年春天的兰蕙芳草,明年春天还会吐出幽香。B.前四句与五、六句形成一种对比,诗人悲哀的是人类生命的规律与自然不同,人的生命一旦凋谢,就永远消亡了.C.七、八句写人死后,生前用过的东西用于烧祭或撤去,新的东西取而代之,目的是减轻诗人的悲伤。D.九、十句描写浮尘蒙蔽了虚设的座位,孤独的帘帐覆盖着空空的床,表达了对妻子逝世的无比悲痛之情。答案C解析不是为了“减轻诗人的悲伤”,这是一种习俗,也表现出诗人看到这种变化,感觉到人非物换的悲伤。11.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沈约诗歌的“清怨”之风,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清”指的是诗歌清新婉丽的语言风格。例如诗歌前半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慧城市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 教育技术创新对学校发展的推动作用
- 能效监测与智能电网的技术集成应用
- 公交优先战略2025年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公共交通车辆更新报告
- 广西河池市2024年九上化学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联考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外交学院《书法艺术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省怀化市中学方县2024年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分析报告
-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岩石力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遵义市仁怀市选聘城市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2024
- DB45∕T 1098-2024 橡胶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 2025年沈阳水务集团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蚕丝》教学课件
- 东莞东华分班数学试卷
- 江西省金控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2025年湖北省中考英语试题(附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家用血压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吉林省长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册期末考试数学科试卷附解析
- 主管护师《相关专业知识》考试真题及答案(2025年)
- 绿化所仓库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