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周测卷_第1页
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周测卷_第2页
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周测卷_第3页
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周测卷_第4页
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周测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周测卷一

积累与运用

8分1.按要求填空(4分)(1)摐金伐鼓下榆关,

。(高适《燕歌行》)(2)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3)《屈原列传》中作者通过“

。”一句对屈原的志向予以了高度评价。2.按要求选择(4分)(1)下列各句中引用诗文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企业年会上主管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的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B.听完西方古典交响乐,小张情不自禁地吟出:“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C.小李迷上打手游,成绩下降,父亲警告他:“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D.在中文系毕业典礼上,陈教授语重心长地寄语学生:“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2)依次填入语段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的确,目前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刷脸支付、犯罪监控等场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①

在文化娱乐场景中是否有必要全面推行人脸识别技术,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议题。人脸识别的危险在于,人脸和指纹一样,在生物特征上具有唯一性,②

人脸识别能够根据个体面部特征分析和发现种族、年龄等个人隐私。其次,基层治理主体掌握了诸多数据库,一旦将人脸信息与其他信息结合,个人隐私③

个人具体活动将无所遁形。④

在当前无法充分保障人脸信息数据库安全的情况下,人们对人脸识别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A.而且

而且

以及

但是

B.但是

而且

甚至

但是C而且

因此

以及

因此

D.但是

因此

甚至

因此

阅读

52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6题。(11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恩格斯尊敬的先生:对您的问题回答如下:1.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2.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5.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2分)A.相比于科学,恩格斯似乎更强调技术的重要,更加看重技术的状况和需要。B.作者以“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为例,强调了“时势造英雄”的正确性。C.人们“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因他们不懂历史唯物主义。D.“不要过分推敲……,而要把握总的联系”一句,强调了读书应有大局观。6.根据(b)段观点,结合下列材料,评价胡福明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作用。(4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文原稿由时任南京大学政治系教师胡福明撰写,后经数度修改,最终以《光明日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作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宣言,文章发表后,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成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影响和推动了中国改革的整个进程。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12分)塘河,江南的一首词王剑冰①这里的水是免费的,景是免费的,一丝丝的风也是免费的,但你又感觉它们是最贵的,所以你就有了珍惜,有了不舍。你得慢慢消受。②不同的时间来,你会发观,塘河的姿态是不一样的,即使一天中的一早一晚,也是不一样的。水的色光,水的纹理,甚至水边的衬托也会发生变化。到底是怎样的变化,一下子也说不清。③塘河是温州享受不尽的福利,外地人只有一次次来蹭这福利。在外来的客人中,还有鸥鸟、白鹭和黄鹂,它们同样喜欢这片水域,喜欢来这里恋爱,生子,将自己变为永久居民。④过了划龙桥,过了妙鸿桥,一座座的桥还在前面等着。据说唐宋以降,桥多为木制,这些石桥不知起于何时。一根根石柱子深扎于水,绿色的苔藓爬上了顶端。⑤顺着塘河往前,还会看到山峦,山峦不高,但很有特色。其中的仙岩,就跌落一个仙瀑,跌成了朱自清笔下的一潭“女儿绿”。⑥不知道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道都通往哪里,叶适等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在哪一处水边隐居?⑦塘河据说从晋代就有了,水流直通飞云江与瓯江,而后通向大海。王羲之任永嘉太守时,曾一次次登舟,体味“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美妙。而另一位太守谢灵运的小舟,也让塘河泼洒出一条山水诗路。⑧有人在水边垂钓,我知道,他不是为了一时的欢腾,他是为了那种自在。⑨水边还有许多的台阶,也就有了洗洗涮涮的女子,在手上弄出一圈圈的涟漪。男人们喜欢坐在高处,在这些涟漪里沉迷。⑩间或有雨下来,让画境更有一种水墨氤氲的气息。随着清新深长地吸入,再深长地吐出,心神顿时爽快极了。这时再看水,水上已经烟尘缥缈,船儿在烟尘间钻进又钻出,做了画中的自己。⑪看着时,着木屐的谢灵运、穿长衫的朱自清在水边闪现。或许还有浣纱的西施,人们传说她曾随范蠡在这一带隐居。⑫水环抱着温州,也藏着秘籍。⑬你随便从哪一处上岸,都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等在那里的不是一座安静的老城门,就是端肃的老祠堂,或是一片热闹的新街市。明清的遗存与巴洛克建筑及现代的楼群交相辉映,让人感觉这是一座韵味十足的城市。⑭我以为,塘河既是温州的母亲河,也是温州的代言者。它透露着一种温州气象,这种气象比你看到的其他数字更有价值。在外人的印象里,来温州就是来感受现代的节奏,感受房地产的晴雨表。不,我说你应该来看看塘河,来感受一下江南的温州,感受一下温州的舒缓与润泽,清新与透彻。⑮塘河两岸还有不少梅花,入冬时节一片灿白又一片炫黄,古代就有文人雅士划船赏梅的传统。还有杨梅林海,初入梅雨期也正赶上梅熟。那时你来,会看到河两边满是梅子的艳红。温州人会叠声地说:“入梅了!”入梅一词,意味隽永。⑯船已经行走很久,塘河还在绕着,无有穷尽地绕着,它不是山呼海啸那种铺排,它是轻拢慢捻那种悠然。大海在不远处候着,它不急,它要在这里好好地绕一绕。温州对于它,有着太多的不急。它望见了八百里大罗山,起起伏伏,郁郁葱葱,成为温州的壮丽画屏,望见了山洼处有高高的状元坊,望见了叠着黄色的卧云寺。⑰弃舟上到山上,竟然清晰地看到了这条河。此时正是黄昏,夕阳在山,放射出最后一缕光芒,这缕光芒将温州美丽地映现出来,尤其是塘河,现在镀上了一层金黄,就像温州围着的一条华贵绶带。⑱渐渐地,颜色在变,已经变成了深红,深红一点点远去,那里,或就是大海的方向。7.简析文章开篇用第二人称叙述的作用。(2分)8.分析第⑤~⑦段写与塘河有关的古今文化名人的用意。(3分)9.赏析第⑯段“绕”字的表达效果。(3分)10.文章以“塘河,江南的一首词”为题有何作用?(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1-13题。(6分)甲诗:书愤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乙诗

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释:①秪,同“只”。②张巡:唐朝名臣。安史之乱,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不屈而死。11.根据诗意,适合做乙诗题目的一项是(

)(1分)A.怀旧

B.书愤

C.望月

D.秋思12.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甲诗首句“世事艰”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B.乙诗颈联以皇宫的萧瑟冷落之景反衬作者心情。C.甲乙两诗均有五个韵脚,且中间两联对仗工整。D.甲乙两首诗尾联都饱含着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13.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颔联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3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第14-17题。(13分)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②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③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A.悲伤

B.同情

C.痛悔

D.眷恋(2)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

)A.渡过

B.过分

C.责备

D.寻访16.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7.第②段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何作用?(2分)

18.本文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屈原复杂的情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10分)《读史一斑》引(明)江盈科①不佞来宰长洲,则天谷周君业已上书免博士籍,然犹儒服谒余,似有养¨。间读其所著诗若文,冲雅澹穆,穷词人之致,而一轨于正。余盖窃叹曰:“有士如周君,使之岩栖以老,讵①谓皇家结网果密无遗麟凤耶?”已而君持所著《读史一斑》示余,则少师申公亲为制序。味序中语,极其咨嗟太息,重有慨¨君之能为可用而不见用也者。②嗟夫!史者,已事之鉴。士不谙史,譬如理栉②遗鉴,冠簪欹正,谁与辨之?即或读史,而随人妍媸,漫无的见,犹之鉴诚具矣,拂拭临焉,不自辨冠簪欹正,而目傍人谁何。以此应世,妄意定国是,决大疑大狱,无乃反鉴索照者类乎?③君兹编具在,自初有书契,逮于胜国,凡历代成败之辙,臧否之途,无不探讨商确,如躬履其事,亲为区画,就中间有应成而败、应败而成者,率皆揆其所以著为论,词简意畅。读之令人了然,不啻目见面觌③也者。④嘻,学识如君,假令奋起羊豕间,处顾问之列、编摩之职,其所表见,必且赫然可观,而今且岩栖以老。宜少师申公咨嗟太息,怜其能为可用而不能自致于用也。虽然,有用之用,有不用之用。夫士用于一时,则为舟为楫;用于后世,则为龟为著。舟楫之用,大而易穷;龟著之用,久而无尽。若周君者用固用,不用亦未始非用也。(选自《雪涛阁集》卷八,略有删节)【注】①讵:jù,岂,怎么。②栉:zhì,梳子和篦子的总称。③觌:dí,相见。19.第①段口处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A.也

B.耳

C.焉

D.者

于20.第②段中“以此应世”的“此”具体指的是

(2分)21.下列有关《读史一斑》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此书冲雅澹穆,穷词人之致,而一轨于正。B.此书有少师申公所写的序,作者为之慨叹。C.此书所记是作者躬履其事、亲为区画的事。D.此书探讨应成而败和应败而成的事件原因。22.概括第④段的行文思路。(4分)

作文40分23.有人说,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以为跳舞的人疯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字数不少于800字

2.题目自拟。

案:一

(8分)1.

(1)(1分)旌旆逶迤碣石间(2)(1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2分)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1)(2分)B

(2)(2分)D

(52分)

5.(2分)D6.(4分)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宣言。胡福明因此也对中国改革进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客观肯定其作用1分)。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言,“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正确引用观点1分)所以,是中国改革的时代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出现。(1分)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这是历史的必然。(1分)(二)

(12分)7.

(2分)缩短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人感到亲切

(1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能引发读者对塘河的向往。(1分)。8.

(3分)几段文字先后写到朱自清笔下文字、叶适的隐居、王羲之、谢灵运等人的行舟等古今名人与塘河相关的活动,进一步凸显了塘荷的风景之美(1分),丰富了塘河的文化意蕴(1分),也为下文进一步展现水边世俗生活的自在美好做铺垫(1分),并与第⑪段呼应,虚实相生,令人遐想(1分)。(答对其中任意1点得1分,满3分为止。)9.

(3分)“绕”运用了比拟的手法(1分),生动地描绘出塘荷曲折蜿蜒的自然形态(1分),凸显了塘荷对故乡的留恋(1分),字里行间寄托着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之情(1分)。(答对其中任意1点得1分,满3分为止。)10.

(4分)(1)标题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塘荷比作一首词,暗示了塘荷、温州以及江南温婉、清雅的美,这与文中所表现的“氤氲、缥缈、舒缓、润泽、清新、透彻”等特色相一致;(2)“荷塘”是文章描写的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3)以“塘荷”反映“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