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科书特点简介课件_第1页
高中物理教科书特点简介课件_第2页
高中物理教科书特点简介课件_第3页
高中物理教科书特点简介课件_第4页
高中物理教科书特点简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教材特点和使用建议黄恕伯2008.12.6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教材特点和使用建议黄恕伯2008.12.61(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教科书的特点(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教科书的特点21.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在正文、栏目、习题中都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新课程下的物理教科书具有以下特点2.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探究问题广泛、探究形式多样、探究精神贯穿全书3.注重科学精神的熏陶●以物理学史的典型材料弘扬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5.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版式新颖、图片精美、图文并茂、相得益彰6.设置不同功能的各种栏目●不同栏目不同功能,各种栏目功能互补4.联系生产、生活,体现STS思想●在正文、栏目、习题中全面体现STS思想除此之外,人教版物理教科书突出了以下特点1.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新课程下的物理教科书具有以下特点2.重31.进一步优化了有关物理知识的结构,使之更能反映知识之间合理关系。一、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系统3.把“方法”作为教材知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例:力学中功与能的关系2.进一步理顺了知识展开的线索,对知识的铺垫、概括和引伸进行了规划,使之更加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1.进一步优化了有关物理知识的结构,使之更能反映知识之间合4原教材关于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教学线索及特点功和能:通过四个实例讲解“功是能能量转化的量度”●运动员举重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化学能转化为重物的重力势能;●压缩的弹簧对小球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机车拉着列车加速,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起重机提升重物,钢绳的拉力对重物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动能和动能定理●根据“飞机牵引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增加多少”来确定动能表达式●推导得出,确定动能的表达式。●把上述表达式的结论称为动能定理。重力势能●根据重力的功确定重力势能表达式为mgh。●说明重力功和物体势能变化的关系。●说明重力做功跟路径无关。特点:1.“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作为事实提出的普遍性结论;

2.“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确定动能和重力势能表达式的根据;原教材关于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教学线索及特点功和能:通过四个实例5新教材关于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教学线索及特点重力势能●重力做功跟路径无关(证明后得出结论);●定义重力势能Ep=mgh,概括得出重力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WG=Ep1-Ep2●说明重力势能的大小具有相对性,势能属于系统所共有。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类比重力与重力势能的关系,明确弹性势能表达式取决于弹力做功的表达式。●对弹力做功的表达式进行理论探究。动能和动能定理●推导得出:●分析:就是我们寻求的动能表达式。

称为动能定理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背景:已知重力功跟重力势能、弹力功跟弹性势能的变化关系,若不考虑势能,外力对物体做将功产生什么效果?●实验探究后初步得出:外力对静止物体做的功跟物体获得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把动能表达式和动能定理捆绑在一起提出来,比较符合逻辑,也印证了实验探究的结果。它是功能关系的的有一次渗透把动能表达式和动能定理捆绑在一起提出来,比较符合逻辑,也印证了实验探究的结果。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再一次渗透重力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功能关系的例子,功能关系的知识从此开始渗透。因此,对重力势能的学习,需要比较系统和深入。弹簧的弹力做功也跟路径无关,用相同的思路分析弹力功跟弹性势能的关系,是对功能关系的一次渗透。新教材关于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教学线索及特点重力势能探究弹性势能6静电场中功与能的关系一、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系统1.进一步优化了有关物理知识的结构,使之更能反映知识之间合理关系。3.把“方法”作为教材知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例:力学中功与能的关系2.进一步理顺了知识展开的线索,对知识的铺垫、概括和引伸进行了规划,使之更加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静电场中功与能的关系一、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系统1.进一步优7电场力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势电势能电场力的功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试探电荷在场中某点受的电场力与电荷量的比值跟试探电荷无关E=F/q和重力与重力势能类比WAB=EpA-EpB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与电荷量的比值跟试探电荷无关φ=Ep/q电场中两点电势之差叫电势差UAB=φA-φBE数值等于沿场强方向单位距离的电势差U=Ed

结构

线索

铺垫和引伸电场力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势电势能电场力的功8电场力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势电势能电场力的功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与电荷量的比值跟试探电荷无关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电场中两点电势之差叫电势差试探电荷在场中某点受的电场力与电荷量的比值跟试探电荷无关E数值等于沿场强方向单位距离的电势差E=F/qWAB=EpA-EpBφ=Ep/qUAB=φA-φBU=Ed和重力与重力势能类比WAB=EpA-EpB

结构

线索

铺垫和引伸电场力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势电势能电场力的功9一、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系统例:“电流表和电压表”放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静电场中功与能的关系1.进一步优化了有关物理知识的结构,使之更能反映知识之间合理关系。3.把“方法”作为教材知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例:力学中功与能的关系2.进一步理顺了知识展开的线索,对知识的铺垫、概括和引伸进行了规划,使之更加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一、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系统例:“电流表和电压表”放在“串联电10关于串、并联电路的主要知识线索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根据电势差的概念理论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ABCDabcdb1c1d1a1根据“电荷分布稳定”分析得出电流表和电压表(及量程改变)建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电路模型AV一个电压可读的大电阻一个电流可读的小电阻第4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关于串、并联电路的主要知识线索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串、并联112004高考“理综Ⅲ”第22题从电压表的电路模型思考,本题实际上是一个简单的计算题。2004高考“理综Ⅲ”第22题从电压表的电路模型思考,本题实121.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1.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13

来自质子源的质子(初速度为零),经一加速电压为800kV的直线加速器加速,形成电流为1mA的细柱形质子流,已知质子电荷e=1.60×10-19C.这束质子流每秒打到靶上的质子数为________。假定分布在质子源到靶之间的加速电场是均匀的,在质子束中与质子源相距l和4l的两处,各取一段极短的相等长度的质子流,其中的质子数分别为n1和n2,则n1/n2=_____。高考统计:满分率0.093(主要错在后一问)高考题来自质子源的质子(初速度为零),经一加速14假定质子源到靶之间的加速电场是均匀的,在质子束中与质子源相距l和4l的两处,各取一段极短的相等长度的质子流,其中的质子数分别为n1和n2,则n1/n2=____.Δs2•••••••••••••••••••••••••Δs1l4l思维方法:质子在全过程中做匀加速运动(速度变);在极短长度内可看为做匀速运动(速度不变)。知识:●匀加速运动v2=2al●匀速运动Δs

=vt●相等长度下n和Δs成反比本题难就难在学生缺乏“变与不变”的思想••假定质子源到靶之间的加速电场是均匀的,在质子束中与质子源相距151.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学生解题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方法问题2.当前关于方法教学的流行做法●关于方法,流行的做法是“方法概述+应用举例”先用准确、概括的语言介绍某种思路和方法的意义和步骤,然后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它,再用相似的练习题来巩固它。这是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值得怀疑。1.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学161.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3.教科书通过不断渗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渗透:△内容上进行系统布局△方式上具有多样结构●例:“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学生解题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方法问题2.当前关于方法教学的流行做法1.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317△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新教材18△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19△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20△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t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21△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t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22做一做有一种“傻瓜”照相机,其光圈(进光孔径)随被拍摄物体的亮度自动调节,而快门(曝光时间)是固定不变的。为估测该照相机的曝光时间,实验者从某砖墙前的高处使一个石子自由落下,拍摄石子在空中的照片如图所示。由于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条模糊的径迹。已知每块砖的平均厚度为

6cm,石子自由下落的起始位置距地面的高度约

2.5m。怎样估算这个照相机的曝光时间?AB地面石子下落的径迹做一做有一种“傻瓜”照相机,其光圈(进光孔径)随被拍摄物体的23△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t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探究:利用图象怎样计算变力做功?(物理②,P64)“变与不变”的思想从速度的概念拓展到力的概念●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24△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t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探究:利用图象怎样计算变力做功?(物理②,P64)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变与不变”的思想从速度的概念拓展到力的概念●什么是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25△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t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探究:利用图象怎样计算变力做功?(物理②,P64)“变与不变”的思想从速度的概念拓展到力的概念。

。在教学方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结构。●什么是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26真空中速度为v=6.4×107m/s的电子束连续射入两平行极板之间,极板长度为l=8.0×10-2m,间距d=5.0×10-3m。两极板不带电时,电子将沿两极板之间的中线通过。在两极板上加一50Hz的交变电压u=U0sinωt,如果所加电压的最大值U0超过某一值Uc时,将开始出现了以下现象:电子束有时能通过两极板;有时间断,不能通过。(1)求Uc的大小。(2)求Uc为何值才能使通过的时间Δt通跟间断的时间Δt断之比为Δt通:Δt断=2:1一个难度更大的高考题v-eld如果能把“变与不变”的思想从速度、力,进一步拓展到磁场、电场等概念,本题的难度将显著减小。真空中速度为v=6.4×107m/s的电子束连续射入两平行271.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学生解题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方法问题2.当前关于方法教学的流行做法3.教科书通过不断渗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例:“变与不变”的思想●例:矢量●例:坐标系●例:功能关系1.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学28通过对部分知识点的教学示范,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体会“过程”也是教学目标,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思路。●例:初中《电压》三、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通过对部分知识点的教学示范,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体会29新、旧教材关于《电压》的教学过程对比●电压的概念(课标教材)电压和生活息息相关,列举学生知道有关电压的常识:干电池电压1.5V、家庭用电电压220V等等。学生动手“想想做做”:两节电池和一节电池对一个小灯泡供电,灯泡亮度有什么不同?电路中要产生电流,它两端就要有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展示电鳐照片(能产生200V电压自卫),提供生活中各种电压数据的“小资料”。(传统教材)跟水压进行类比引出:连通器两侧液面有高度差时连通器水管中便有水流动,说明:“水压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指出:电源正负极间能产生电压,它可以使电路中的电荷流动,所以“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不同抽水机对水管两端产生不同水压,不同电源对电路两端产生不同电压。“从概念走向物理”,追求的是知识的系统性。但由于学生缺乏类比的知识基础,因此只能“记住”。这将导致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从生活走向物理,根据体验学习物理”。降低了不必要的知识难度,避免了机械记忆,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并有利于养成联系生活、联系实践的好习惯。新、旧教材关于《电压》的教学过程对比●电压的概念30新、旧教材关于《电压》的教学过程对比●电压表的使用(课标教材)提供一份《说明书》。提出关于电压表连接方式、正负接线柱接法、量程选择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说明书》,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对“想想议议”几个问题的回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传统教材)陈述使用电压表三条规则:1.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2.正负接线柱接法要正确。3.被测电压不要超过量程。(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操作)

注重的是结果:直接告诉结论,让学生了解结论、记住结论。重视结论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围绕着问题积极思考,通过查阅资料形成结论。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探索能力和探索兴趣新、旧教材关于《电压》的教学过程对比●电压表的使用31通过对部分知识点的教学示范,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体会“过程”也是教学目标,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思路。●例:高中《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传统的教学过程: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讲解有关例题,布置有关习题。三、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例:初中《电压》通过对部分知识点的教学示范,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体会32△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AB

水平桌面上有一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珠由轨道的一端滚入,在轨道的束缚下按轨道的形状做曲线运动。在轨道的出口A处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珠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痕迹,它记录了钢珠在A点的运动方向。取去一段短轨道,钢珠的轨道出口改在图中B处,在B处放一张白纸,记录钢珠在轨道B点的运动方向。还可以继续取其它位置作为轨道出口进行相同的实验。分析钢珠运动轨迹跟曲线的关系。△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33△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AB△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34△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体验: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1)观察在空中速度方向的变化;(2)观察飞镖插入泥土时的入射角。△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35△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体验:“做一做”——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1)观察在空中速度方向的变化;(2)观察飞镖插入泥土时的入射角。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同时,在教学方式上设计成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同时,在教学方式上设计成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同时,在教学方式上设计成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同时,在教学方式上设计成具有多样化的结构。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36四、为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科书只有单向传递信息的功能,它只能通过文字和图形把信息提供给读者,教科书无法收集读者的信息,更不可能对读者的信息在教学现场中进行反馈。因此,有呼有应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在教科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教科书应该为教师的设计创造条件,为双边活动的教学过程提供基本的框架。例:多用电表的原理四、为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科书只有单向传递信息的37

上图中,甲、乙、丙分别是电流表、欧姆表和电压表的示意图。下图是一个单刀多掷开关,通过操作开关,接线柱

B

可以接通1,也可以接通2或3。现在要使

B接通1时,能像图甲那样成为电流表,接通2时像乙那样成为电阻表,接通3时像丙那样成为电压表,这就成了一个简单的多用电表。讨论一下,这个多用电表的电路图是怎样的?请对照两个图,把它在下图基础上画出来。做一做AA甲乙丙R1R2AAAABBB123AB上图中38123ABAA甲乙丙R1R2BAABAABR1R2A123ABAA甲乙丙R1R2BAABAABR1R2A396B1AG2345AS下面是一个多量程多用电表的电路示意图,电流、电压、电阻各有两个量程。请谈一谈:开关S

调到哪两个位置上多用电表测量的是电流?调到哪两个位置上测量的是电压?调到哪两位置上测量的是电阻?两个位置中哪个位置测量的量程大?在识别电阻档和电压档电路时,可以把虚线框内的电路当成一个电流表。说一说E1E26B1AG2345AS下面是一个多量程多用电表的电路401.编委会对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实验有两大举措:(1)成立实验研究组,对准备写进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各个实验的创意、原理、功能、可行性进行全面研究。五、关于实验(2)成立使用新教材物理实验研究课题组,对新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各个实验进行实践研究,探讨具体实施时的优化途径,为大规模使用提供经验。2.由于《课标》对物理实验方法和器材没有具体规定,由此,编写时,对物理实验的编写策略是:统一的实验要求和多样的实验案例向结合。●例:《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1.编委会对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实验有两大举措:(1)成立实验41基本要求:△实验原理: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测出电路中除电动势、内阻以外有关物理量,利用图象或计算,求出电动势和内阻。△数据处理:用图象分析时,什么表示电动势?什么表示内阻?怎样减小实验的偶然误差?方法(多种):通过外电路U、I、R关系的变换,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以写成多种方式。因此,通过测量U和I、或者U和R、或者I和R都可以求得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可以避免死记实验步骤,有利于灵活把握实验原理,也有利于因地制宜选择实验器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五、关于实验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考试大纲的变化:把“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改为“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基本要求:△实验原理: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测出电路中除电动42教材案例: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的优点△内阻大。有几百到几千Ω。有利于测量。△材料容易获得。土豆、铜片(丝)、铁片(丝)。△安全、环保、无污染。△激发兴趣,消除对电池的神秘感。五、关于实验教材案例: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43教材案例: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测量方法AJ0415型电流表内阻已知:878Ω土豆电池电动势约0.8V,短路电流约不到1mA,因此可选用J0415型电流表(量程200μA)配合电阻箱进行测量。五、关于实验教材案例: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44教材案例: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测量方法土豆电池电动势约0.8V,短路电流约不到1mA,因此可选用J0415型电流表(量程200μA)配合电阻箱进行测量。五、关于实验教材案例: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45教材案例: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数据根据实测数据计算路端电压U,作出U-I图象如右。五、关于实验教材案例: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461.对习题编写采取的举措成立高中物理教科书习题研究小组,对习题的功能、内容、难度、形式等进行研究,并全面布局、撰写、编辑教科书中的所有习题。使得习题的设计既有与每节课文相联系的纵向思考,又有横跨各节练习的横向思考。六、关于习题1.对习题编写采取的举措成立高中物理教科书习题研究小组,对47(1)每节课文后的习题全面反映了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六、关于习题2.教科书上习题的特点(先确定题目需反映的主题,再进行选择、改编、撰写)(2)习题的要求和模块特点相吻合(3)既注重基础性,同时注重灵活性(4)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情境和物理条件的转化——审题(5)控制难度、控制份量、控制开放度、控制综合性(6)可能情况下实现解读教科书的功能●举例1.对习题编写采取的举措(1)每节课文后的习题全面反映了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六、关于48例:解读教科书(第2题)例:解读教科书(第2题)49●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应用/洛伦兹力跟电场力的平衡问题

——较系统、全面;强调研究思想和方法例:习题设计怎样体现重视3系列课程要求的定位

●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应用/洛伦兹力跟电场力的平衡问题—50高中物理教科书特点简介课件51高中物理教科书特点简介课件52●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应用/洛伦兹力跟电场力的平衡问题●自由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作用下的运动问题

——较系统、全面;强调研究思想和方法例:习题设计怎样体现重视3系列课程要求的定位

●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应用/洛伦兹力跟电场力的平衡问题●53●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应用/洛伦兹力跟电场力的平衡问题●自由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作用下的运动问题●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较系统、全面;强调研究思想和方法例:习题设计怎样体现重视3系列课程要求的定位

●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应用/洛伦兹力跟电场力的平衡问题●54高中物理教科书特点简介课件55练习题:练习题:56(一)物理教科书的使用建议(一)物理教科书的使用建议571.认识教材的教学脉络(知识线索)一、通读教材、认识教材、分析教材2.了解教材对具体知识点的教学要求3.分析教材对重要物理方法进行渗透的做法4.了解教材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体现5.认识课后练习题对每一节教材教学内容的布局1.认识教材的教学脉络(知识线索)一、通读教材、认识教材、分58一、通读教材、认识教材、分析教材1.新课教学时,不要把所有高考目标都“一步到位”。二、充分考虑教材对知识的教学要求2.可以适当补充说明性的教学内容●增添说明性的教学内容,旨在细化教学,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增添说明性的教学内容,不是拔高知识点的要求,更不是过度的综合例如:对静摩擦力教学中“相对运动的趋势”的解释。一、通读教材、认识教材、分析教材1.新课教学时,不要把所有高59一、通读教材、认识教材、分析教材二、充分考虑教材对知识的教学要求三、尊重教材对物理知识的教学线索●新课的教学框架应该以知识为线索,教材的编排通常也是以知识为线索,两者的思路是相同的。●新教材的编写,知识线索上继承了传统教材的优点,并且根据课标的要求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同时经过了严谨、科学的编写程序把它确定下来了。教材的知识线索可以作为教学再创造的重要根据。●教学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的知识线索进行一些调整,但不要为了“创新”而刻意追求对教材知识线索的改变。一、通读教材、认识教材、分析教材二、充分考虑教材对知识的教学60一、通读教材、认识教材、分析教材二、充分考虑教材对知识的教学要求三、尊重教材对物理知识的教学线索●添加环节,启发思维,优化认知(从知识方面思考)四、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对教材再创造●创设以提高素质为重点的教学过程(从能力方面思考)●创设渗透多维目标的教学情境(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必需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其再创造的主要方面是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一、通读教材、认识教材、分析教材二、充分考虑教材对知识的教学61知识线索教学活动设计是否重的物体下落得一定快?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定义: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具有什么规律?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实验探讨:学生活动分析:重物体不一定下落快学生猜想影响下落快慢的原因演示:牛顿管实验教师总结演示:光电门自动收集数据分析图象,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估算3秒内下落的位移探究性游戏——人的反应时间测定同时不同重同重不同时演示:计算机绘制s-t2图像研读各城市重力加速度表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知识线索教学活动设计是否重的物体下落得一定快?影响物体下落快62高中物理教科书特点简介课件63给猜想做铺垫——探索活动设计公园的某一地块有两个游览点(用亭子表示),其游览的入口和出口都已确定,请按以下要求设计该地块的行走道路:

(1)游客由入口到出口,先后经过两个游览点;

(2)游客由入口到出口,只经过其中任意一个游览点。入口出口给猜想做铺垫——探索活动设计公园的某一地块有两个游览点(用亭64入口出口入口出口探索活动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概念打下基础。人流→电流记住→领悟为灯泡的串并联提供了猜想的经验,实验时目的更明确。入口出口入口出口探索活动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概65“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的设计“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的设计66(1)学生在实验的通常表现:(2)教学过程的改进设计:无悬念、漫不经心。△“知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过程”:“等效代替”方法的应用。△“情感”:激发学习热情;引发学生进行质疑;养成认真、仔细的实验习惯;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把三维目标融在一起“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的设计(1)学生在实验的通常表现:(2)教学过程的改进设计:无悬念67一、通读教材、认识教材、分析教材二、充分考虑教材对知识的教学要求三、尊重教材对物理知识的教学线索●添加环节,启发思维,优化认知(从知识方面思考)四、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对教材再创造●创设以提高素质为重点的教学过程(从能力方面思考)●创设渗透多维目标的教学情境(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设适合教学目标的例题和练习题●创做新的实验;优化传统实验的实施过程教学必需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其再创造的主要方面是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一、通读教材、认识教材、分析教材二、充分考虑教材对知识的教学68山东省高考复习备课研讨会观摩课《圆周运动》例题如图,轻质细杆长为L,其一端连接质量为m的小球,另一端连接在光滑的水平转轴上,现使小球带动细杆在竖直平面内围绕转轴自由转动,小球做完整的变速圆周运动。若已知小球在最高点B处速度大小为vB,则小球在B点所受细杆的弹力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若已知小球在最高点B处受到细杆的拉力大小为TB,则小球在最低点A处受到细杆的拉力多大?AB●把上述模型变换为以下多种情境方式:△被细绳拴住的球在竖直面上做圆周运动△光滑球围绕竖直圆环内壁做圆周运动△小球在光滑竖直圆管年做圆周运动●实验演示(数字化实验室),解释相关数据山东省高考复习备课研讨会观摩课《圆周运动》例题如图,轻质细69原实验装置(水平面的圆周运动)改为竖直面运动原实验装置(水平面的圆周运动)改为竖直面运动70谢谢大家谢谢大家71物理教材特点和使用建议黄恕伯2008.12.6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教材特点和使用建议黄恕伯2008.12.672(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教科书的特点(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教科书的特点731.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在正文、栏目、习题中都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新课程下的物理教科书具有以下特点2.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探究问题广泛、探究形式多样、探究精神贯穿全书3.注重科学精神的熏陶●以物理学史的典型材料弘扬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5.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版式新颖、图片精美、图文并茂、相得益彰6.设置不同功能的各种栏目●不同栏目不同功能,各种栏目功能互补4.联系生产、生活,体现STS思想●在正文、栏目、习题中全面体现STS思想除此之外,人教版物理教科书突出了以下特点1.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新课程下的物理教科书具有以下特点2.重741.进一步优化了有关物理知识的结构,使之更能反映知识之间合理关系。一、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系统3.把“方法”作为教材知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例:力学中功与能的关系2.进一步理顺了知识展开的线索,对知识的铺垫、概括和引伸进行了规划,使之更加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1.进一步优化了有关物理知识的结构,使之更能反映知识之间合75原教材关于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教学线索及特点功和能:通过四个实例讲解“功是能能量转化的量度”●运动员举重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化学能转化为重物的重力势能;●压缩的弹簧对小球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机车拉着列车加速,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起重机提升重物,钢绳的拉力对重物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动能和动能定理●根据“飞机牵引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增加多少”来确定动能表达式●推导得出,确定动能的表达式。●把上述表达式的结论称为动能定理。重力势能●根据重力的功确定重力势能表达式为mgh。●说明重力功和物体势能变化的关系。●说明重力做功跟路径无关。特点:1.“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作为事实提出的普遍性结论;

2.“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确定动能和重力势能表达式的根据;原教材关于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教学线索及特点功和能:通过四个实例76新教材关于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教学线索及特点重力势能●重力做功跟路径无关(证明后得出结论);●定义重力势能Ep=mgh,概括得出重力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WG=Ep1-Ep2●说明重力势能的大小具有相对性,势能属于系统所共有。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类比重力与重力势能的关系,明确弹性势能表达式取决于弹力做功的表达式。●对弹力做功的表达式进行理论探究。动能和动能定理●推导得出:●分析:就是我们寻求的动能表达式。

称为动能定理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背景:已知重力功跟重力势能、弹力功跟弹性势能的变化关系,若不考虑势能,外力对物体做将功产生什么效果?●实验探究后初步得出:外力对静止物体做的功跟物体获得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把动能表达式和动能定理捆绑在一起提出来,比较符合逻辑,也印证了实验探究的结果。它是功能关系的的有一次渗透把动能表达式和动能定理捆绑在一起提出来,比较符合逻辑,也印证了实验探究的结果。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再一次渗透重力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功能关系的例子,功能关系的知识从此开始渗透。因此,对重力势能的学习,需要比较系统和深入。弹簧的弹力做功也跟路径无关,用相同的思路分析弹力功跟弹性势能的关系,是对功能关系的一次渗透。新教材关于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教学线索及特点重力势能探究弹性势能77静电场中功与能的关系一、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系统1.进一步优化了有关物理知识的结构,使之更能反映知识之间合理关系。3.把“方法”作为教材知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例:力学中功与能的关系2.进一步理顺了知识展开的线索,对知识的铺垫、概括和引伸进行了规划,使之更加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静电场中功与能的关系一、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系统1.进一步优78电场力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势电势能电场力的功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试探电荷在场中某点受的电场力与电荷量的比值跟试探电荷无关E=F/q和重力与重力势能类比WAB=EpA-EpB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与电荷量的比值跟试探电荷无关φ=Ep/q电场中两点电势之差叫电势差UAB=φA-φBE数值等于沿场强方向单位距离的电势差U=Ed

结构

线索

铺垫和引伸电场力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势电势能电场力的功79电场力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势电势能电场力的功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与电荷量的比值跟试探电荷无关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电场中两点电势之差叫电势差试探电荷在场中某点受的电场力与电荷量的比值跟试探电荷无关E数值等于沿场强方向单位距离的电势差E=F/qWAB=EpA-EpBφ=Ep/qUAB=φA-φBU=Ed和重力与重力势能类比WAB=EpA-EpB

结构

线索

铺垫和引伸电场力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势电势能电场力的功80一、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系统例:“电流表和电压表”放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静电场中功与能的关系1.进一步优化了有关物理知识的结构,使之更能反映知识之间合理关系。3.把“方法”作为教材知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例:力学中功与能的关系2.进一步理顺了知识展开的线索,对知识的铺垫、概括和引伸进行了规划,使之更加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一、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系统例:“电流表和电压表”放在“串联电81关于串、并联电路的主要知识线索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根据电势差的概念理论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ABCDabcdb1c1d1a1根据“电荷分布稳定”分析得出电流表和电压表(及量程改变)建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电路模型AV一个电压可读的大电阻一个电流可读的小电阻第4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关于串、并联电路的主要知识线索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串、并联822004高考“理综Ⅲ”第22题从电压表的电路模型思考,本题实际上是一个简单的计算题。2004高考“理综Ⅲ”第22题从电压表的电路模型思考,本题实831.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1.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84

来自质子源的质子(初速度为零),经一加速电压为800kV的直线加速器加速,形成电流为1mA的细柱形质子流,已知质子电荷e=1.60×10-19C.这束质子流每秒打到靶上的质子数为________。假定分布在质子源到靶之间的加速电场是均匀的,在质子束中与质子源相距l和4l的两处,各取一段极短的相等长度的质子流,其中的质子数分别为n1和n2,则n1/n2=_____。高考统计:满分率0.093(主要错在后一问)高考题来自质子源的质子(初速度为零),经一加速85假定质子源到靶之间的加速电场是均匀的,在质子束中与质子源相距l和4l的两处,各取一段极短的相等长度的质子流,其中的质子数分别为n1和n2,则n1/n2=____.Δs2•••••••••••••••••••••••••Δs1l4l思维方法:质子在全过程中做匀加速运动(速度变);在极短长度内可看为做匀速运动(速度不变)。知识:●匀加速运动v2=2al●匀速运动Δs

=vt●相等长度下n和Δs成反比本题难就难在学生缺乏“变与不变”的思想••假定质子源到靶之间的加速电场是均匀的,在质子束中与质子源相距861.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学生解题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方法问题2.当前关于方法教学的流行做法●关于方法,流行的做法是“方法概述+应用举例”先用准确、概括的语言介绍某种思路和方法的意义和步骤,然后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它,再用相似的练习题来巩固它。这是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值得怀疑。1.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学871.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3.教科书通过不断渗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渗透:△内容上进行系统布局△方式上具有多样结构●例:“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学生解题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方法问题2.当前关于方法教学的流行做法1.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388△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新教材89△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90△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91△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t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92△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t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93做一做有一种“傻瓜”照相机,其光圈(进光孔径)随被拍摄物体的亮度自动调节,而快门(曝光时间)是固定不变的。为估测该照相机的曝光时间,实验者从某砖墙前的高处使一个石子自由落下,拍摄石子在空中的照片如图所示。由于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条模糊的径迹。已知每块砖的平均厚度为

6cm,石子自由下落的起始位置距地面的高度约

2.5m。怎样估算这个照相机的曝光时间?AB地面石子下落的径迹做一做有一种“傻瓜”照相机,其光圈(进光孔径)随被拍摄物体的94△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t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探究:利用图象怎样计算变力做功?(物理②,P64)“变与不变”的思想从速度的概念拓展到力的概念●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95△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t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探究:利用图象怎样计算变力做功?(物理②,P64)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变与不变”的思想从速度的概念拓展到力的概念●什么是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96△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t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探究:利用图象怎样计算变力做功?(物理②,P64)“变与不变”的思想从速度的概念拓展到力的概念。

。在教学方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结构。●什么是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97真空中速度为v=6.4×107m/s的电子束连续射入两平行极板之间,极板长度为l=8.0×10-2m,间距d=5.0×10-3m。两极板不带电时,电子将沿两极板之间的中线通过。在两极板上加一50Hz的交变电压u=U0sinωt,如果所加电压的最大值U0超过某一值Uc时,将开始出现了以下现象:电子束有时能通过两极板;有时间断,不能通过。(1)求Uc的大小。(2)求Uc为何值才能使通过的时间Δt通跟间断的时间Δt断之比为Δt通:Δt断=2:1一个难度更大的高考题v-eld如果能把“变与不变”的思想从速度、力,进一步拓展到磁场、电场等概念,本题的难度将显著减小。真空中速度为v=6.4×107m/s的电子束连续射入两平行981.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学生解题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方法问题2.当前关于方法教学的流行做法3.教科书通过不断渗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例:“变与不变”的思想●例:矢量●例:坐标系●例:功能关系1.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学99通过对部分知识点的教学示范,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体会“过程”也是教学目标,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思路。●例:初中《电压》三、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通过对部分知识点的教学示范,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体会100新、旧教材关于《电压》的教学过程对比●电压的概念(课标教材)电压和生活息息相关,列举学生知道有关电压的常识:干电池电压1.5V、家庭用电电压220V等等。学生动手“想想做做”:两节电池和一节电池对一个小灯泡供电,灯泡亮度有什么不同?电路中要产生电流,它两端就要有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展示电鳐照片(能产生200V电压自卫),提供生活中各种电压数据的“小资料”。(传统教材)跟水压进行类比引出:连通器两侧液面有高度差时连通器水管中便有水流动,说明:“水压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指出:电源正负极间能产生电压,它可以使电路中的电荷流动,所以“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不同抽水机对水管两端产生不同水压,不同电源对电路两端产生不同电压。“从概念走向物理”,追求的是知识的系统性。但由于学生缺乏类比的知识基础,因此只能“记住”。这将导致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从生活走向物理,根据体验学习物理”。降低了不必要的知识难度,避免了机械记忆,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并有利于养成联系生活、联系实践的好习惯。新、旧教材关于《电压》的教学过程对比●电压的概念101新、旧教材关于《电压》的教学过程对比●电压表的使用(课标教材)提供一份《说明书》。提出关于电压表连接方式、正负接线柱接法、量程选择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说明书》,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对“想想议议”几个问题的回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传统教材)陈述使用电压表三条规则:1.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2.正负接线柱接法要正确。3.被测电压不要超过量程。(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操作)

注重的是结果:直接告诉结论,让学生了解结论、记住结论。重视结论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围绕着问题积极思考,通过查阅资料形成结论。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探索能力和探索兴趣新、旧教材关于《电压》的教学过程对比●电压表的使用102通过对部分知识点的教学示范,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体会“过程”也是教学目标,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思路。●例:高中《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传统的教学过程: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讲解有关例题,布置有关习题。三、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例:初中《电压》通过对部分知识点的教学示范,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体会103△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AB

水平桌面上有一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珠由轨道的一端滚入,在轨道的束缚下按轨道的形状做曲线运动。在轨道的出口A处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珠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痕迹,它记录了钢珠在A点的运动方向。取去一段短轨道,钢珠的轨道出口改在图中B处,在B处放一张白纸,记录钢珠在轨道B点的运动方向。还可以继续取其它位置作为轨道出口进行相同的实验。分析钢珠运动轨迹跟曲线的关系。△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104△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AB△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105△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体验: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1)观察在空中速度方向的变化;(2)观察飞镖插入泥土时的入射角。△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106△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体验:“做一做”——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1)观察在空中速度方向的变化;(2)观察飞镖插入泥土时的入射角。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同时,在教学方式上设计成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同时,在教学方式上设计成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同时,在教学方式上设计成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同时,在教学方式上设计成具有多样化的结构。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107四、为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科书只有单向传递信息的功能,它只能通过文字和图形把信息提供给读者,教科书无法收集读者的信息,更不可能对读者的信息在教学现场中进行反馈。因此,有呼有应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在教科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教科书应该为教师的设计创造条件,为双边活动的教学过程提供基本的框架。例:多用电表的原理四、为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科书只有单向传递信息的108

上图中,甲、乙、丙分别是电流表、欧姆表和电压表的示意图。下图是一个单刀多掷开关,通过操作开关,接线柱

B

可以接通1,也可以接通2或3。现在要使

B接通1时,能像图甲那样成为电流表,接通2时像乙那样成为电阻表,接通3时像丙那样成为电压表,这就成了一个简单的多用电表。讨论一下,这个多用电表的电路图是怎样的?请对照两个图,把它在下图基础上画出来。做一做AA甲乙丙R1R2AAAABBB123AB上图中109123ABAA甲乙丙R1R2BAABAABR1R2A123ABAA甲乙丙R1R2BAABAABR1R2A1106B1AG2345AS下面是一个多量程多用电表的电路示意图,电流、电压、电阻各有两个量程。请谈一谈:开关S

调到哪两个位置上多用电表测量的是电流?调到哪两个位置上测量的是电压?调到哪两位置上测量的是电阻?两个位置中哪个位置测量的量程大?在识别电阻档和电压档电路时,可以把虚线框内的电路当成一个电流表。说一说E1E26B1AG2345AS下面是一个多量程多用电表的电路1111.编委会对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实验有两大举措:(1)成立实验研究组,对准备写进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各个实验的创意、原理、功能、可行性进行全面研究。五、关于实验(2)成立使用新教材物理实验研究课题组,对新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各个实验进行实践研究,探讨具体实施时的优化途径,为大规模使用提供经验。2.由于《课标》对物理实验方法和器材没有具体规定,由此,编写时,对物理实验的编写策略是:统一的实验要求和多样的实验案例向结合。●例:《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1.编委会对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实验有两大举措:(1)成立实验112基本要求:△实验原理: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测出电路中除电动势、内阻以外有关物理量,利用图象或计算,求出电动势和内阻。△数据处理:用图象分析时,什么表示电动势?什么表示内阻?怎样减小实验的偶然误差?方法(多种):通过外电路U、I、R关系的变换,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以写成多种方式。因此,通过测量U和I、或者U和R、或者I和R都可以求得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可以避免死记实验步骤,有利于灵活把握实验原理,也有利于因地制宜选择实验器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五、关于实验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考试大纲的变化:把“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改为“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基本要求:△实验原理: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测出电路中除电动113教材案例: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的优点△内阻大。有几百到几千Ω。有利于测量。△材料容易获得。土豆、铜片(丝)、铁片(丝)。△安全、环保、无污染。△激发兴趣,消除对电池的神秘感。五、关于实验教材案例: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114教材案例: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测量方法AJ0415型电流表内阻已知:878Ω土豆电池电动势约0.8V,短路电流约不到1mA,因此可选用J0415型电流表(量程200μA)配合电阻箱进行测量。五、关于实验教材案例: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115教材案例: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测量方法土豆电池电动势约0.8V,短路电流约不到1mA,因此可选用J0415型电流表(量程200μA)配合电阻箱进行测量。五、关于实验教材案例: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116教材案例: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数据根据实测数据计算路端电压U,作出U-I图象如右。五、关于实验教材案例:用水果电池作为被测电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1171.对习题编写采取的举措成立高中物理教科书习题研究小组,对习题的功能、内容、难度、形式等进行研究,并全面布局、撰写、编辑教科书中的所有习题。使得习题的设计既有与每节课文相联系的纵向思考,又有横跨各节练习的横向思考。六、关于习题1.对习题编写采取的举措成立高中物理教科书习题研究小组,对118(1)每节课文后的习题全面反映了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六、关于习题2.教科书上习题的特点(先确定题目需反映的主题,再进行选择、改编、撰写)(2)习题的要求和模块特点相吻合(3)既注重基础性,同时注重灵活性(4)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情境和物理条件的转化——审题(5)控制难度、控制份量、控制开放度、控制综合性(6)可能情况下实现解读教科书的功能●举例1.对习题编写采取的举措(1)每节课文后的习题全面反映了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六、关于119例:解读教科书(第2题)例:解读教科书(第2题)120●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